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7篇

說課稿2.96K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7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解簡易方程這部分教材有兩種型別方程的解法.教材先出示例5:一個工地用汽車運土,每輛車運X噸。一天上午運了4車,下午運了3車。這一天共運土多少噸?要求3ⅹ+4ⅹ=?這在國中代數中,叫做合併同類項,考慮到國小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沒有出現同類項等屬語.而是通過例項並藉助插圖,幫助學生根據運算意義,從直觀上理解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學例6 、7X+9X=80的解法.這也是本節教材的一個重點內容.在後面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時,有些含有兩個未知數的題目,需要列出這樣的方程.而且這種題型思路統一,解法一致,既可減輕學生的負擔,又可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及代數方程解應用題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所以我們必須重視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結合教學內容,我將教學目標設計為:

智育目標 (1).理解掌握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2).會解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為列方程解應用題作準備.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中的團結互助精神。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重、難點 形如aⅹ±bⅹ=c的解法

其次,來說說我設計這課時的

二、教學理念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他們帶著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並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包括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課是在學生已有的觀察法、比較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嘗試教學法、遷移法,去建構對數學的理解。這就很好地突出了學習者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把發現知識內在聯絡的機會與權利還給學生。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然後說說我的

三、教學流程

我將教學流程設依次設計為:精心設計 運用遷移、創設情景 啟用課堂、重視指導 拓展延伸三步曲。先說第一步

精心設計 運用遷移

教學伊始,為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景:班上準備開一次文藝晚會,派你去買些水果,你會怎樣給營業員付錢?片刻沉默後,有的說:我會認認刻度,確定有幾斤再付錢。因為方程本來就是等式,這樣,讓學生在數學中也學會生活。再出示本課準備階段兩種型別的練習題,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一個工地用汽車運土,每輛車運5噸,一天上午運了4車,下午運了3車,這一天共運土多少噸?對例5、例6的學習具有遷移的作用,通過看看、比比、算算,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解題方法可進行自主學習。因為數學本身也是充滿觀察與猜想的活動。如何圍繞重點展開教學,如何突破難點呢?因此教學流程設計的第二步

創設情景 啟用課堂

“喜歡和好奇比什麼都重要.”只有貼近孩子的生活,讓他們感到親切。這樣才能產生樂學、好學的動力.本課教學設計時,我對教材的例題加以調整.怎麼樣才能使學生熟悉而喜歡呢?我不由想起了學生去中村桔園參觀一事,我靈機一動,對呀!多好的題材,這樣由原來的“工地運土”變為學生熟知的“中村運桔子”。(圖片)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身邊處處皆數學。先讓學生嘗試解答,在複習題(3)中,學生根據題意列出了5×4+5×3和5×(4+3),觀察兩個算式的特點,學生明白了這裡的兩種方法就是運用了乘法分配律,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解題能力,在此基礎上,由複習題演變引出新課,在學生明確其異同點後,遷移運用已有知識充分進行嘗試練習解決問題. 但仍有少數基礎差、能力弱的孩子難以明白。為照顧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我提出要求,激勵孩子們幹什麼都要比著幹,搶著幹,爭著幹!看看哪組最團結,願意幫助本組學習有困難的同伴度過難關!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積極向上的,只要給他一個舞臺,每個人都願意把自己展示給大家。這樣,在本組同學的帶動下,就是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也很快得出了4ⅹ+3ⅹ=7ⅹ。我又將例5的問題變成:上午比下午多運多少噸?有幾個學生的答案是:4ⅹ-3ⅹ=1ⅹ。在此,強調隨機教學,學生答案出現偏差,有不適當之處,教師要適時點拔,及時糾正。教師提示:1ⅹ可以寫成ⅹ,1可省略不寫。並通過不同型別的鞏固題讓學生更進一步明確算理。尤其注意b-0.6b ⅹ-0.36ⅹ的演算法。這樣為例6的學習解決了關鍵一步,掌握例6 7X+9X=80的解題方法自然水到渠成。解答含有兩個未知數的方程,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會算,還要讓學生會說。說清算理: 一個式子中如果含有兩個未知數ⅹ的加減法,可以根據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義,將未知數前面的因數相加或相減,再乘ⅹ,算出結果.因為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也培養了孩子們的綜合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當然只要求少數同學能歸納算理就行,學生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差異,對此不作全面要求.在此教師強調檢驗,沒要求檢驗的也要口算檢驗,這是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從小養成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從而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但是不同層次的學生應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因此教學流程的第三步設計為:

重視指導 拓展延伸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只是在學生需要時給予恰當的幫助。”通過不同形式的習題幫助學生掌握新知。進一步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尤其是創新題,1、編兩個不同的方程,使方程的解都是ⅹ=6,2、在□中填入合適的數,使等式成立。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只有當自己的觀點與集體不一致時,才會產生要證實自己思想的慾望,從而啟用學生思維的火花.但是提出挑戰並不意味著要難倒學生,而是要激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去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活動,才能納入其認知結構中,才可能成為有效的知識. 在教與學的活動中,有老師的組織、參與和指導,有同伴的合作、交流與探索。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雖只有一字只差,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我選擇後者。這樣既培養了孩子們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又為學生的新知建構拓展出更大的空間!

最後,說說本節課的

四、教學反思

本課從複習題匯入例5,由例5過渡到例6,一環一環,環環相扣,由表及裡,由淺入深,逐步深入,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找學生熟悉的教學題材,使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妙趣橫生,充滿活力;運用遷移法、嘗試法、小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學習,既可幫助學生突出重點,分散難點,使學生很快掌握了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又可培養學生學習中團結互助的精神。使每位學生都體驗著參與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內容是《直角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是省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四冊第八單元《直角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課時。

教材先讓學生認識角,再讓學生認識直角。 角的初步認識這部分教材,先讓學生觀察實物,如三角板、紅領巾、扇子來認識角,然後再讓學生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轉動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實物抽象出角的圖形。這裡不給角下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對直角的初步認識就是以這第一課時角的初步認識做基礎。 本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是教材第114~115頁的內容及相應的“做做畫畫”,第116~117頁練習二十二第5~9題。教材的第一項內容是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板來說明什麼是直角。接著通過讓學生觀察課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來加強對直角的認識。然後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後讓學生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教材在“做做畫畫”中安排了對位置變化的圖形作判斷,以及用紙折直角和在方格紙上畫直角等練習,以此來幫助學生掌握直角的特徵,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使學生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與評講,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難點是使學生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教學過程:

通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 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部分是複習引入:

首先,讓學生判斷一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說明理由。

其次,讓學生舉例說明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角。再次,讓學生指出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幾個角。這部分的教學通過對前一節課認識的角的複習為認識本課的直角作鋪墊。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剛剛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提出疑問:“看了這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髮現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個相同的角。教師追問:“你知道像這樣的角叫什麼名字嗎?”然後說明什麼是直角,抽象出直角的圖形,並說明表示直角的標記。接著讓學生舉例說說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直角。這兒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並掌握新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

其次,先出示“做做畫畫”第一題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爭論。那麼就讓學生小組討論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然後大組交流、研究,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與說明。接著再讓學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判斷。這兒的教學讓學生在矛盾中提出疑問,然後進行思考、討論與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利用發現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驗證所發現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這樣讓學生對新知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於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次,讓學生試著自己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後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學生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著教師再一邊示範,一邊小結用三角板畫直角的方法,並讓學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紙上畫兩個直角,即“做做畫畫”第三題。這兒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讓學生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部分是實踐應用。

首先,完成“做做畫畫”第二題,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動手摺出一個直角來,摺好後交流自己折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進一步鞏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通過畫直角標記不僅可以看出學生對直角的判斷能力,而且為以後的識圖做了一個鋪墊。 接著,完成練習二十二第8、9題,通過找直角與找隱藏著的角,發展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最後對全課進行總結,並佈置作業,完成第7題。 通過以上的三大步驟的教學活動,基本體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學生在主動觀察、嘗試、、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通過看、找、比、畫、折、想、說、練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內容及編排意圖:

《求小數的近似數》是義務教材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五節的內容。是學生已經掌握了用四捨五入法求整數近似數後的一次擴充套件,同時又為後面改寫成以萬和億作單位的數做好知識鋪墊。教材內容展示了豆豆測量身高這一現實情境,說明小數的近似數在實際測量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從而加深對小數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教學目標的設定: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近似數的意義,掌握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理解並應用“四捨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知道精確度的含義。

2.經歷類比遷移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通過觀察、發現、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推理及概括能力,初步掌握“遷移”、“數形結合”等學習數學的方法。

3.感受近似數的實際意義,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感。

三、教學重點:

1.理解並應用“四捨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

2.理解求小數的近似數時,近似數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四、教學難點:

理解求一個數的近似數時,近似數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五、教學流程:

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五環節教學,即“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迴歸情景,深化理解——反饋練習,拓展提升——課堂總結,迴歸生活”。具體設計是: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觀察主題圖,學生明確了用 0.984米、0.98米和1米三個資料都能表示豆豆身高後提出問題:他們是怎樣得到豆豆身高的近似數的?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對求小數近似數的探究慾望。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由整數類比遷移到小數

在回顧了用四捨五入法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後,做出強調:求近似數一定要用約等號來連線。隨機提出猜想:求小數的近似數是否也會用到四捨五入法呢?

2、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數

接著讓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進行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數求近似數。在充分理解了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的含義後放手讓學生探究,相互交流,彙報時,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的完整的敘述。由於學生能夠在求整數近似數的基礎上進行類比遷移,這一環節表述的比較完整,能輕鬆的將內部思考過程外化為語言表達。

3、彙報交流,提煉方法

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板書、回顧求1.93和16.195近似數的過程比較討論得出共性,都是按要求保留一位小數,都要看到小數部分的百分位?不同點是:一個運用四舍法求到的近似數會小於原數,一個運用五入法求到的近似數會大於原數,在討論交流中,學生明確了四捨五入法仍然是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4、借用數軸,直觀理解

(1)直觀發現1.93距1.9更近

但為什麼求近似數省略部分的最高位小於5時要四舍,不小於5時要五入呢?在提出這一問題後,學生還是會從四捨五入的方法本身進行思考和解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時,數軸便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借用動態的設計,數形結合,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因為1.93的位置更接近1.9,所以1.93保留一位小數後約是1.9。

(2)直觀列舉,體味“四捨五入”的道理

在學生能從“四舍”,和“五入”兩個角度思考出近似數是1.9的兩位小數後,也更容易思考出近似數是1.9的最大兩位小數和最小兩位小數是多少。

(3)理解保留一位小數為何只看百分位

從而得出:因為百分位的數決定了原數的位置,所以無論是幾位小數在求近似數時,只要保留一位小數只需要看百分位的結論。進而小結出保留一位小數求近似數的方法後,又讓學生再類比遷移,得出保留其他位數的方法。

5、類比遷移,嘗試歸納

接下來,充分運用練習題的輻射作用引發學生的逆向思考:你能找到能保留三位或四位小數的數嗎?為什麼?明確原小數至少應該比保留後的近似數多一位。

三、迴歸情景,深化理解

在學生類推到保留整數的方法後,迴歸情景圖中提出的問題,由0.984怎樣想到0.98的,又怎樣想到1的呢?這時,學生已能較熟練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找到0.984保留一位小數的近似數後,再一次引導觀察、比較發現:同一個數因為要求不同,會有不同的近似數,但保留位數越多,就越接近準確數,開始的結論是根據小數的性質結果近似數末尾的0能夠去掉:經過討論後發現因為保留位數的需要(即佔位的需要)不能去掉。在此,又借用數軸直觀演示近似數為1.0和1的準確數範圍,讓學生感知到:保留的位數越多,準確數的範圍就越小,相應的精確度也就越高。從而得出結論:在求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最後提出問題:回想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和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相同嗎?從而建構起數學知識間的前後聯絡。

隨後,學生自主看書學習,進行查漏補缺。

四、反饋練習,拓展提升

以闖關形式設計的反饋練習富有層次性,思考性,體現變化,能讓學生在多種變式中體會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實質。體會到運用所學知識勝利闖關帶來的成就感,但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給學生更充分的表述機會,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五、課堂總結,迴歸生活。

本課的最後一次討論是在本課結束,尋找小數近似數在生活中的應用——購買商品時該付8.953元的究竟會付多少錢呢?由於實際生活的需要,學生會考慮付9.00元。雖然付8.95元相對來說更實惠一些,但實際上5分的錢數已很少見,所以會保留整數付錢更符合生活實際情況,這樣,就讓數學知識富於了鮮活的生活氣息。

總之,求小數的`近似數內容抽象,本課著重引導了學生在疑惑處、重點處、難點處進行討論,重視對知識源點的梳理,力爭讓學生理解:求近似數要用“四捨五入法”,以及為什麼用“四捨五入法”。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的第三課時,本單元教學方程的知識,是在四年級(下冊)“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編排的。為了使學生體會方程是擁有平衡的內在相等關係的等式,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產生學習方程的慾望,教材設定了多方面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這些具體的情境中獲取資訊,發現等量關係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述,然後嘗試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個相等關係。教材非常重視對相等關係的挖掘和描述,為後面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理解方程的含義。

2、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係。而情感態度價值觀靠教師情感和教師的一舉一動進行滲透,一般不作為教學目標向學生展示。但由於自己教師語言少,所以滲透的不是很好。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方程的含義。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係。

二、說學法

先學、後教、檢測,檢測中發現錯誤,要及時更正,但在這一環節中,不是教師更正,而是學生自我進行更正,也就是“兵教兵”,所以,在檢測的時候,我先叫的是不好的學生,不好的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出現了錯誤,讓好學生去幫助,這樣,好學生又更進一步的掌握了知識,

三、說教法

本節課,我主要是讓學生看課本中的內容,“看圖看文——結合圖找相等關係——列方程——總結等式的特點”每一步都讓學生自主去完成,。

四、說教學環節

第一步: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第二步:出示自學指導,認真看課本p88的內容,看圖、看文字

(根據下列提示:1、天平保持平衡,說明了什麼?2、x+5=10,x+5、10、”=”各表示什麼意思?3、結合圖1,從圖2、圖3中找出相等關係)

思考:等式有什麼特點?

第三步:先學

1、看一看。

(認真看課本p88的內容,看圖、看文字。)

2、做一做。

(請名一板演,其餘練習本完成。)

第四步:後教。

1、更正。

2、討論(議一議)。

⑴評議對錯。

⑵評議板書。

⑶小結等式的特點?

3、加強訓練。

第五步:全課小結。

第六步:當堂完成作業。

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能力水平有限,而且有是第一次用這種模式上課,所以在課堂組織上出現很多不足,敬請各位同行能批評指正,你們認真的點評將會促進一個年輕教師長足的進步。謝謝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讓學生探索小數乘小數的一般演算法,即將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進行計算,然後根據乘法擴大的倍數,將積縮小相同的倍數。讓學生體會到:兩個乘數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

(二)學生分析:

本班學生在整數乘法中,已經具備筆算乘法等計算基礎,因而在本節課的探索活動中,學生很有可能運用整數乘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此時還需要教師的適當指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根據包裝的有關資訊提出數學問題,體會小數乘法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學會用豎式計算小數乘法,並培養估算意識。能用小數乘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體驗學習求知的過程,培養合作意識和應用意識。

(四)教學重點:

學習小數乘法豎式的計算方法,並初步進行估算。

(五)教學難點:

理解小數乘小數的積的小數點的位置。

二、說教法。

1、以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根據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學生實際水平狀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想通過創設包裝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提取數學問題,自己嘗試經歷估算以及筆算的探究過程。

2、引導質疑法,將課堂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必須與生活相聯絡。因此,在課堂一開始,我就激發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注重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將來會走向社會的各個崗位,結合教學內容,逐步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習慣,逐步滲透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的學習意識,是很必要的。同時,把課堂教學引伸到社會中去,體現了小課堂,大社會的教學理念,也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與合作者,教學活動的一切,要圍繞學生的發展來展開。因此本課教學的全過程中,我通過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活動,讓他們在探討中發現方法、在交流中獲取新知,使課堂教學多次形成學習。即匯入新課時鼓勵學生質疑的心理,動手操作時的探究,歸納結論時的思維,綜合練習時的活動。

四、說教學程式。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建立模型、探究發現方法練習鞏固、解決問題回顧總結。

五、說板書設計。

包裝

擴大了10倍

一位小數 2。6 2 6

擴大了10倍

一位小數 0。8 8

縮小100倍

兩位小數 2。08 20 8

小結:

①先把小數當成整數去乘。

②再看兩個乘數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學好它有助於學生理解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係,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的基礎。經過第一學段以及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關於三角形的認識的直接經驗,已具備了一些相應的三角形知識和技能,這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方便教師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與理念,開展有效的教學,更好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重視體現知識形成的過程,而且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為教師靈活的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體現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的素材,設計思考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索、實驗、發現、討論、交流等獲得。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基於對教材以上的認識及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擬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2、能力目標:①通過學生猜、測、拼、折、觀察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索、發現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②能運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①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②體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實際應用。

教學難點: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二、教學用具}

本節課採用課件、不同形狀的三角形、量件器等。

三、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度,促使學生向著預定的目標發展的作用”。因此,我運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學法,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四、說學法

學法是學生再生知識的法寶。為了使學生能在整節課的探索活動中積極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我設計了獨立活動、二人活動及分小組活動。在具體活動中,我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再通過測量、拼折、驗證等方式讓學生確定三角形內角的度數是18度。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說教學流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在整個教學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教育理念,我將教學流程擬定為“設疑匯入——大膽猜想——動手驗證——鞏固內化&mdash

;—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1、設疑匯入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和鼓勵。伊始上課,我想以前面學過的知識“三角形的分類”為切入點,給出不同形狀的三角形,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有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隨後我提出挑戰,讓學生畫一個很特殊的三角形:即含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學生是不可能畫出來的,想知道為什麼呢?學了“三角形內角和”我們就知道了。板書課題:三角形內角和。這樣,我在很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願望和興趣,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2、大膽猜想

學生有了探索的願望和興趣,可是不能沒有目標的去探索,那樣只會事倍功半,甚至沒有結果,這時我讓學生大膽猜想:為什麼不能畫出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呢?猜一猜三角形的內角和”大約是多少度?學生猜想時我在黑板上書寫幾個比較接近的度數。這樣形成統一的認識,使後邊的探索和驗證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

3、動手驗證

學生形成統一的猜想後,我就把課堂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探究活動{既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動中,我既不像過去那樣告訴學生怎麼動手去驗證,讓學生做機械的操作員,也不是隨意放開讓學生盲目的操作,我想把放和引有機的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從不同的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驗證活動,而且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動過程中解決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論證推理能力。具體過程為:量一量量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一拼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可以拼成一個什麼角,折一折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可以折成一個什麼角,看一看無論是量、還是拼、或者是折我們得到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多少度?。

4、鞏固內化:

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通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力爭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

1、釋疑練習: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說一說為什麼畫不出含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目的是解釋課前的設疑,從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基本練習: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3、變式練習:目的是是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

4、綜合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拓展創新:力求體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新課程理念。

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是從簡單到複雜,思維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面學習的知識往往是後面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遷移。本課最後,我給學生出了一道通過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遷移就可以完成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既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之,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一下特點: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是新北師大版義務教材四年級下《數學好玩》單元中的《數圖形的學問》。

一、教材分析。

《數圖形的學問》是簡單的排列組合問題,它不僅是學習統計概率的基礎,在生活中也有著廣泛應用。

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線段、角、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之後,繼續讓學生在經歷不重複、不遺漏地數圖形個數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有序思考的習慣,感受問題中隱含的數學規律,發展初步的幾何直觀能力,促進數學思維品質的提升。這樣的安排落實了《課標》提出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的要求。

二、創新思考。

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

1、嘗試翻轉課堂,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先通過課前微視訊學習,完成圖形計數問題。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本課只是檢查學習情況,針對學生存在問題進行鞏固強化,在學生掌握了數圖形的方法之後,進而拓展延伸,探究更高層次的知識,就是解決生活中的“握手問題”“車票問題”“比賽場次問題”。

2、滲透數學思想,培養數學歸納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本節課我也是嘗試在課堂中滲透數學思想——從簡單入手——探究規律——運用規律解決問題。旨在從能力和方法兩個方面讓孩子同樣有所收穫。

3、數學生活化,學有價值的數學。新課程理念還強調課程生活化,加強課堂與生活的聯絡,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和價值,體會生活即數學,數學即生活。所以,我從身邊的握手,車票,比賽入手進行設計。

(新課程理念還要求,數學教學活動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下來我來分析一下學生情況。)

三、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平面圖形,線段、角、三角形、長方形,並且在以前教學中也進行過數數的拓展,已經能夠數出簡單的圖形的個數,但是不一定做到按著一定的順序來數。只有極少數學生知道數圖形的規律並用算式來計數,絕大多數同學並沒有發現數圖形的規律,更不會用算式來計數。更談不上離開圖形,上升到數學計算來解決生活中的類似問題。基於以上情況,我在設計中注意兼顧各層面學生的不同需求,做到有層次、有梯度,促使學生積極地、富有個性的學習。

(根據自己對設計理念的思考,結合學生情況,我確定了本課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四、 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經歷把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圖形的數學問題,並利用多樣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幾何直觀。

2、在數圖形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習慣,發展推理能力,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

3、積累有序思考及從簡單入手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提高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經歷探索的過程,體驗、發現數圖形的學問。

2.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培養學生的歸納思維能力。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在教法學法選擇上,我進行了以下考慮。)

五、教法學法。

1、說教法:教無定法,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法展開教學。通過《課前預習任務單》與《課堂探究任務單》的設計以及對課堂有效調控,落實教師的有效引導,較好地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運用引導發現法有助於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經歷圖形計數的完整過程,積累圖形計數及解決問題的經驗。中思維得到發展。

2、說學法:學生學習知識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因此,本節課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展開學習,組織學生在操作、觀察、猜想、推理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獲得“四基”,提高“四能”。

六、教學流程。

(一) 回憶視訊,交流收穫。

教學預設:通過回顧微視訊,檢查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由於學生已有數圖形經驗,再結合微視訊講解,學生應該基本能按照順序數或按照規律進行加法計算。

(二)自主探究,建構模型。

1. 丟擲問題,引發思考。

據瞭解今天到會的有21位老師,如果每兩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多少次手呢?(一般遇到困難的時候怎麼辦呢?)

教學預設:這個問題引入主要是想激發學生思考,認知產生困難,引入轉化,化難為易,化進為退。

2.拓展新知,探究算理。

(1)從簡單入手畫一畫、數一數。

2人握手。 1次

3人握手。 3次

4人握手。 6次

21人握手。 ?次

(2)再次從簡單入手探究演算法。

2人握手。 1次

3人握手。 3×2÷2=3次 (重點引導為什麼除以2)

4人握手。 4×3÷2=6次

3.你發現了什麼?

4.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21位老師,如果每兩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多少次手呢?

教學預設: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在畫圖、和兩種規律計算中,比較,優化,掌握更為簡便的解題策略。

(三)學以致用,解決問題。

(1)車票設計問題。

(2)比賽場次問題。

教學預設:在學生掌握了握手問題的規律和解題策略之後,解決類似的問題,在練習中尋找聯絡,在練習中鞏固知識,拓展知識面。

(四)總結回顧,反思收穫。

同學們:你今天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心情怎麼樣?

你還想了解哪些知識?

教學預設:讓學生在總結反思中回顧課堂所學,從知識、能力、情感多方面談談自己收穫。也為今後學習留下懸念。

七、 板書設計。

我力求能突出本課重點,從簡單入手,尋找規律,解決問題,這

一核心思想,同時也要體現數學學科的簡潔,明瞭之美。

對於本課教學重新建構,我是大膽的嘗試,希望各位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