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說課稿2.48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

教學目的:

1、經歷非整十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上的個位是0的除法筆算方法的探索過程,掌握這種筆算方法。

2、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逐步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筆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不夠商1用0佔位。

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針對本課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二、自主探索,領悟演算法。

1、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彙報交流,教師演示分法。

2、列豎式計算。

3、討論商的個位上為什麼要寫0。

4、驗算。

5、小結。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

2、討論交流,集體訂正。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全課小結。

五、作業佈置。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交通與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版)三年級上冊第52至53頁的內容。

2、說教學內容的作用、地位及意義

交通與數學”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一節複習課,學生在本課之前已學習了乘除法計算的知識,理解了乘除法運算的意義,能夠根據問題選擇演算法和正確計算乘除法。因此運用已學的乘除法、周長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本課重點。課題是“交通與數學”,在生活中交通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旅遊是兒童經常經歷又比較感興趣的出行活動,以旅遊活動為主線設計教學,可充分利用本課已有學習材料,又能設計開放的問題。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題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乘除法、周長的知識解決旅遊活動中出現的系列問題,發展數感和數學應用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教材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確定的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點:1. 能運用周長、乘除法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 結合具體情境,感受數學在交通中的應用,獲得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的經驗,發展數感。

3.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掌握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本課的重點:運用周長、乘除法知識計算生活中實際的問題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 “上樓梯”問題以及推測老師去的景點和估計時間是這一節課的難點,但難點的分佈和教材的內容都顯得分散、凌亂。

 三、說教法

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上力求做到:

1、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豐富多彩的精美圖片,讓學生欣賞美麗動人的風光,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2、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旅遊活動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以學生為本,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四、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學法上力求做到: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出相關的問題,並以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小組彙報等學習方式解決問題,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五、說教學程式

圍繞教學目標,本節課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談話匯入,同學們每天上學,幾點從家出發,路有多遠?

大家估計一下家離學校的距離,算一算你每天上學放學走多遠。

生口算或筆算求出答案,彙報並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互相瞭解。

這樣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二環節:活用資源、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同學們看圖“小東上學去”,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誰能回答你的問題。

2. 生小組合作,提出並解決問題。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必要的指導。

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然後由我提出:小東教室在六樓每上一層大約用12秒,1分時間內能從一層走到家嗎?這道題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為什麼?展開討論

生1:一樓不用上,他實際就上了5層樓。

生2:比如說我家住在2樓,實際就上了一層樓梯。

生3:我忽略了一樓不用上樓梯。

師小結:同學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說一說你家住在幾樓,你上了幾層樓梯。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要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認識,則有一定的困難。在這一步的教學中,我注意了讓學生通過彼此間的思想碰撞與交流,互相補充、提醒。這種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讓學生接受,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三環節:創設情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自選旅遊線路活動

1. 播放課件,介紹三大旅遊線路。通過自主選擇旅遊線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經歷做數學的活動。在活動中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並在其中滲透估算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乘除法計算。現在火車的時速是每時100千米,請你估計一下大約坐多長時間的火車?

推測老師所去的路線和估計坐火車多長時間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可能利用除法有關知識進行推測和估計,如用,所花的錢除以三人來推測,所選路線的里程數除以火車時速進行估計。這樣可以開放學生的思維,提高思維水平,發展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2選合適的路線去賓館

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讓學生感受到不能僅僅用眼睛觀察,還要動手操作,使學生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這樣的教學設計,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師生和生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四環節:反思交流小結:

看書質疑對於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疑問?學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3

908978797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幅畫,潑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首詩,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所有這些都在向我們傳達同一個理念,那就是:教學是一門藝術。下面我就結合《看一看,擺一擺》的教學設想談談我對課堂教學藝術的理解與把握。我對本課作了如下設計:一、依據課標,說教材;二、教學法設想;三、預設教學程式;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五、板書設計;六說評價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上冊第 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準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的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說一說教學目標。

(二)設計理念: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遊戲,如摸球實驗、塗色活動及抽籤遊戲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五)教具準備: 乒乓球、盒子、抽籤的卡片 、課件

二、教學法設想

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的教法: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在因素,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內設有組長、彙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同時養成學生樂於與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三、預設教學程式: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了五大環節:

(一)、遊戲激趣,匯入新知;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四)、聯絡生活,拓展視野;

(五)、動手操作、實踐感知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具體的設計意圖闡述如下:

(一)、遊戲激趣,匯入新知:

新的課程改革在數學教學方面,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數學模型,因此,在上課伊始,我丟掉了教材中聯歡會主題圖的引入,而是選用了“石頭、剪子、布”這一項師生互動的遊戲來匯入新課,這項遊戲學生再熟悉不過了,在他們猜測了老師和自己誰會贏之後,師生共同進行遊戲,並要求學生做好記錄,遊戲結束後,從同學們的記錄結果和開始猜測的結果的對比中得出結論,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發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從遊戲的形式匯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在本環節中設計了一組摸棋子的遊戲,共將此環節分成三個板塊來進行:

一是讓學生感知“一定”與“不可能”在課前教師為每組的同學各準備一袋大小個數相等的棋子。二是體驗“可能”並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實際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連,使所學過渡自然進入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此環節的設計來源於聯歡會情境圖的啟發,依據學生的分組情況為每組學生準備了各種水果和托盤,來進行“水果拼盤”的競賽,共設立了五項內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讓學生在托盤中擺出相應的答案。實物的再現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動手、動腦、動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小組合體的意識,對所學的知識達到了貫通,進入教學的第四環節。

(四)、聯絡生活,拓展視野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一定、可能、經常、偶爾、不可能”等詞語,說說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應用於生活,進而完成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動手操作、實踐感知”讓學生用手中的圓形紙製做搖獎轉盤,並用顧客或商場經理的不同的身份來設計,再次感知所學。

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

我想: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在課上,同學們都將以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樂學、愛學、會學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難、重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設計板書時注意兩點。

(1)圖文並茂,條理清楚,層次明確。

(2)突出重點.與課堂教學的小結相呼應

六、說評價

數學教學應提倡“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學和用事一個整體。這節課中,為實現教學目標,我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遊戲活動始終將學生置於一種自主、和諧、輕鬆的自然學習氛圍中,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地習得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我求知、自我獲取知識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和才能的發揮。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4

大家好,我是11231號江沿國小王穎,下面我就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四邊形的認識一課進行反思性說課: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平面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圖形的基礎。所以,要落實好這部分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在快樂、充實的課堂中得到一定層次的提高。因此,本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一是藉助塗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的特點;例二讓學生對各種四邊形進行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徵有所瞭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教材通過找一找、塗一塗、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動,加深學生對四邊形的瞭解。我覺得教材這樣的編排符合中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

所以,為了進一步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我作了課前調查,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對於四邊形並不是一無所知,但也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學生的認識存在差異,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學生只是直觀上理解,還不能概括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課件出示不讀》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感知和認識四邊形的特徵,能夠正確區分和辨認四邊形並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探索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四邊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 :通過對四邊形的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四、設計理念及實施方法

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創設適合學生的問題情境和探索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1、本節課的教學我儘量運用直觀的教具和現代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始終貫徹主體性和活動性的教學思想,指導學生運用以下學習方法1、動手操作的方法。通過分一分,圍一圍等活動,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

2、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如在合作中分類出不同的四邊形。

3、觀察比較法。通過觀察主題圖和圖形,找出四邊形,再通過分類等活動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知識,體驗了學習樂趣

五、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是否部署得科學合理,關係教學的成敗,因此為了圓滿地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下面三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課件》

上課前,與學生交流你們喜歡那些體育運動?讓我們到運動場上去《課件主題圖》讓學生從熟悉的校園情境中發現的'圖形,能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課程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生活與數學的外延重合,學生興趣盎然,不僅從整體上感知了生活的幾何圖形,而且產生了對四邊形的感性認識,同時,四邊形作為幾何圖形之一,又滲透了集合的數學思想。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課《課件》

在這一環節之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做一個四邊形初步感知四邊形的特徵,在教學時,先讓學生在題卡上找出四邊形,塗上喜歡的顏色,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師在課件上展示》,讓學生通過比較,明確哪些圖形是四邊形,再引導學生逐步明確四邊形的特徵,《師課件在課件上展示四邊形的特徵。

在學生找出的四邊形的基礎上,給這些不同的四邊形分類。四邊形的分類教材上展示了三種不同的分法,在教學中,我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來分類,這個環節,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分的。瞭解學生的思考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其次,進一步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學生給圖形的分類中,大部分是把長方形和正方形分為一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邊和角,用三角板、直尺、或對摺的方法主動去探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接著用課件展示出它們的特點,《課件長方形正方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這個過程學生選擇的方法是多樣的,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這個舞臺上盡情演繹,盡情發揮,盡情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老師的賞識中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使學生對四邊形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練習

經過上述的教學,我抓緊機會讓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在課件上出示練習題。《課件題》讓學生找出四邊形,說出生活中的四邊形,畫出自己的四邊形。用這些方法來加深對四邊形特徵的認識。接下來,我設計了一個趣味性的練習,《課件》這樣一來,學生不但發現生活中四邊形是無處不在的,而且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來。也讓學生明確生活處處皆數學,數學處處皆學問。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運用這一手段,我用課件展示四邊形的特徵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整個板書重點突出,簡潔明瞭,更有利於輔助學生準確理解教學內容。

四邊形的認識《課件出示不讀》

四邊形:四條邊,四個角

長方形:對邊相等

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 ,四個角都是直角

這節課主要是以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為主,教師引導為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幾次的試教和網上交流大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再加上團體的研討,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不斷的修改完善,基本達成了課前預定的教學目標。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加強部分潛能生的動手能力,這也是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必須關注的問題。

謝謝大家!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5

說教材分析:

加減混合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必須練就的基本功之一,同時也是進一步學習退位減法及有關知識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理解加減混合所表示的意義,能正確進行加、減混合計算。由於學生容易將第一步計算結果忘記,導致計算結果的錯誤,所以教學難點確定為學生能將第一步算出的得數準確地記憶在頭腦裡,去順利完成第二步計算,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

教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各種能力得到鍛鍊和發展。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實現: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學,學數學,用數學,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培養。

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理解加減混合所表示的意義,能正確計算。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說教法:

鑑於教材特點和一年級學生好動、思維依賴具體直觀形象的特點。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現代教學媒體,愉快教學等輔助教法作突破點,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善導下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後抽象概括,在一個數的基礎上先增加後減少就是先+後減的加減混合;在一個數的基礎上先減少後增加就是先後+的加減混合,使之由直觀中抽象出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讓學生在輕輕鬆鬆的學習氣氛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實現教師主導和學生的主體結合。

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在動腦、動手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充分調動各種器官參與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抽象概括能力的目的。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鋪墊匯入

師:同學們,安徒生有一篇美麗的童話《醜小鴨》,大家聽說過嗎?這隻受盡苦難的醜小鴨最終怎麼樣了呢?

師:大家看螢幕,這裡有3只醜小鴨,只要同學們把這些題解決了,醜

小鴨就會變成美麗的白天鵝。同學們願意幫助他們嗎?

7+1+2= 5+3+1= 4+5+1= 8-6-1= 6-2-3 = 9-6-1 = 它們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師:出示例一,你能編一道數學題,提出一個問題嗎。

(師板書4+3。再演示飛走2只的場面)現在湖裡天鵝只數發生了什麼變化?

要求現在還有幾隻天鵝怎麼辦?

師板算式:4+3-2,並讀算式。

生讀算式。

師:同學們觀察這道算式與前幾節課我們學習的連加、連減有什麼不同?

師:那你能不能像連加、連減一樣給這種題起一個名字。

師: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減法的運算,我們把它叫做加減混合。(板書:加減混合)生齊讀課題。提出學習目標:1、要學會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2、能正確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

師:誰能再讀一讀這道題。對照圖畫來說一說4+3-2所表示的意義。

生指名說。

師:那麼4+3-2該怎麼計算呢?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式子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生討論。生彙報:先算4+3=7,再算7-2=5。

師:同學們討論的結果都是先算4+3=7,再算7-2=5。需要強調一點,做題時一定要記住第二步是幾減2。

出示例二

生:湖裡有4只天鵝,飛走了2只,又飛來了3只。

師: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現在湖裡有幾隻天鵝?

師:誰來列式?

師:上面算式先算什麼,後算什麼,請同學們試做。

生彙報。

師:做題時關鍵要記住哪個數?

生:記住第一步的得數2。

師:請大家回憶一下例1、例2的計算過程,誰能說一說我們計算的順序?

小結:我們計算的順序是從左往右計算,與連加、連減相同。

1、現在聽老師說的順序來擺小棒計算。怎樣列式計算?

2、看算式擺小棒,7-3+2怎樣擺小棒呢?

師小結:同學們真棒,看了兩幅畫面,就自己解決了加減混合運算的問題,你們真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接下來,我們再到別處去看一看,好嗎?

(三)設定情境,解決問題

師:看,一隻調皮的小猴子擋住了我們的去路。啊,原來它是要讓大家來幫忙的。

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不告訴別人,自己把算式寫在書上。

學生獨立完成,然後集體訂正。

師:小猴子怎麼還不走呢?原來他還有一道題呢!

大家看這裡發生了什麼事情,這麼熱鬧啊!

原來是森林裡開了一個運動會,小貓、小狗、小鴨和小雞分別獲得了四個專案的第一名,森林之王獅子要獎勵他們每人一處房子,你能幫它們找到房子嗎?

生搶答完成。

師:獅子大王看到我們同學來了很高興。他有幾顆智慧星要發給大家,但是它有個條件,就是做對一道題得一顆智慧星,最後看誰的智慧星最多,誰就是最聰明的同學。現在我們就請獅子大王出題吧。

生獨立完成,把答案寫在書上,集體訂正。

這是老師在公路邊看到的情景。你能編一道數學題嗎?

(四)課堂總結,延伸課堂

在表揚學生之後:看來數學知識真重要呀,就讓我們積極開動腦筋,學好數學知識,為自己、為更多的人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吧!

最後,讓學生在動聽的音樂聲中結束這堂課。

說板書設計:

板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看著板書就明白學習的內容及方法,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板書力求簡潔、美觀。設計如下。

加減混合

4 + 3

2 = 5 4

2 + 3 =5

總之,全課程能較好地吸引一年級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讓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學。有利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本節課既重視知識的數學,更注重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知識、應用知識,有利於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提高今後學好數學的熱情和信心。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6

今天說的是第一課時,認識分米和毫米。第一個例題先通過討論鉛筆盒的長和寬的資料,引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礎上,教材設計了一些列活動來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進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實際長度。最後要求學生在米尺上數一數一米有幾分米,來推算出分米與米的進率從而在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之間建立起完整的聯絡。第二個例題讓學生用尺測量數學書的厚度,引出不足1釐米引起小朋友的認知衝突,教材再引導小朋友數小格子來明確測量結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釐米中間每一小個的長度是1毫米。然後要求學生用筆尖指著尺上的小格數數,一釐米有多少毫米,藉此明確釐米與毫米的關係。隨後還呈現出一些1毫米的物體,藉助這些直觀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學生感知1毫米的實際長度。最後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嗎這一問題,啟發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豐富對1毫米或幾毫米實際長度的感知,並初步建立相關長度的表象。隨後想想做做6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及長度單位的簡單換算。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也初步學會用釐米分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礎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所以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增強從量與計量的角度觀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現象的意識,拓寬用數學只是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範圍,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另一方面也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面積和體積的測量等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其他內容積累經驗,打好基礎。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各單位間的進率。

2.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7

教材內容: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04—105頁,學習時間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預知,即確定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於概率知識範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主題圖及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元旦節快到了,東方超市為了吸引顧客,準備舉行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裡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購物滿50元的顧客,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板書學生的方案:全放紅球全放白球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為更貼近學生、學生更熟悉、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第一次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㈠學生小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提問:根據你們的方案,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小組合作,用老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試驗結果記錄單)依次進行摸球試驗,並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彙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4.摸完後,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麼。

試驗結果記錄單:

⑴全放紅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⑶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㈡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彙報試驗結論,並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彙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麼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為什麼?

根據學生的彙報完成板書:

可能性

一定

結果確定{

不可能

結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空間,學生沒有老師的限制,只有根據學習目標的自主學習活動,盒子裡放多少個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學生做主。教師的作用發揮在彙報過程中的引導學生反思上,讓學生通過第一次摸球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裡放幾個球,也不管摸幾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紅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紅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如果既放紅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紅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應聘國小數學教師的××號考生,今天說課的篇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研究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和了解了周長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好這一內容將為今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其他圖形的周長以及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節知識的教育物件時國小三年級學生,三年級是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過渡,學生要接受知識的變化和思維方式的變化。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學習了長、正方形的特徵,知道了它們都有四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又知道了長、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教學目標

針對國小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創設情景,培養學生刻苦鑽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四)說教學重點

由於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周長的概念有了認識,並且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應為會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以此來提高他們的概括抽象能力,並會熟練應用公式去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五)說教學難點

因為國小生的思維和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將知識用於實踐的能力還遠遠不夠,因此我把教學難點定為,讓他們應用所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去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根據讀講精煉教學法的理念將運用以下教學策略:

1、情景教學法,三年級學生已經對周長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通過問題情境的方式引出問題,即讓他們考慮長方形和正方形花壇的周長如何計算的問題,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來,所以我打算運用情景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識。

3、充分運用課件、學具的輔助作用。

三、說學法

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的參與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解、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我將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動手操作和小組交流彙報的活動,總結推匯出計算公式,從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程式

為了實現本機可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按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景,複習匯入

學生已經在二年級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且在上一節的內容學習中也掌握了周長的概念,因此我創設“學校有兩個花壇,小明想知道這個長方形花壇和正方形花壇的周長,誰來幫幫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的用已學知識來思考所給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將舊知與新知達到很好的銜接,並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比如學生會想到用繩子去圍的方式;會想到用尺子量邊長的方式,通過複習匯入的方式,既回憶了舊知,有開拓了思維,從而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知識的建構中。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為了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我設計了自主學習、獨立嘗試、小組交流、總結歸納等環節,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已有認知,思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並且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讓他們的思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學生會得出幾種不同的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可能會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學生可能會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據學生列出的式子,我會讓他們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學生討論後,我出示課件,總結學生討論的結果,課件內容如下:

長×2+寬×2=長方形周長

長+寬+長+寬=長方形周長

(長+寬)×2=長方形周長

在此基礎上,反問學生: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有了長方形做鋪墊,請學生說出剛才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學生可能會說出如下的計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邊長+邊長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學生通過總結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養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變化過程,又為進一步揭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做了鋪墊,有利於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並且達到教學目標。

(三)隨堂練習,鞏固新知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絡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在本節課中的練習安排中,我既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鞏固,讓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的“做一做”,並選定幾名同學去黑板板演來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我還安排了與實際問題相關的題目,目的是加強他們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呢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課堂小結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理解,形成一個系統的思路,對前面的探索過程加以梳理,引導學生說出: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他的長和寬,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他的邊長。設計的目的是不僅讓學生掌握公式,還要讓他們明白與問題的聯絡,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請學生回憶本堂課所學內容,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以明確本節課的重點,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