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三篇

說課稿2.38W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三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統計和平均數”是國標本第六冊的內容。求平均數是分析資料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生產中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組數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在傳統的國小數學教學中,平均數是作為一種典型應用題加以教學的。而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新教材明顯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設計本課時希望通過具體問題情境的呈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認知衝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價值,並啟發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專用,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重難點和教學策略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策: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數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①出示男女生人數相同,進行套圈比賽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出比哪個隊贏,只要比總個數就可以了。

②出示第二次比賽,人數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個。讓學生交流看哪個隊贏,比什麼?從圖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準一些,所以男生贏了。明確人數不同時,應該比每人套中的個數;同時討論為什麼比總個數就不公平了。

③出示第三次比賽圖,先交流看哪隊贏,比什麼,明確人數不同比每人套中的個數;接著對比第二次比賽的統計圖,發現第二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來,而現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讓學生探索有什麼辦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探索並總結出移多補少的方法,並初步認識平均數。

④完成兩道簡單的用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練習,鞏固求解方法

⑤接下來也會有幾盤蘋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嗎?有信心嗎?

追問:那麼現在該怎麼辦?

探究先合後分的方法。

⑥在學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後,讓學生口答5組資料的平均數,並探究平均數的範圍。

⑦最後安排了幾道練習題。

分散難點,逐層深入

——對書本原教材改動的設想

我們每個班中,學生的差異很大,智力、基礎、習慣的不同都是都擺在我們眼前,而有效教學肯定需要面對全體學生,我覺得我們要讓學生面對一個問題一個臺階,優等生輕鬆一躍過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過去了,後進生咬咬牙也能爬過去,給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都能享受到通過努力後取得成功的喜悅。

所以結合本班學困生比較多的實際情況,我並沒有一下子就出示書本所提供的例題,就是兩組同學人數也不同,每一個同學套中的個數也不同,有多有少。我個人覺得對於我們很大一部分同學來說,直接在這個例題中比哪個隊贏,可能會無從下手,比人數不對、比總個數不對、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對。可以說找準應該比較哪個量,既是認識平均數的切入點,也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

所以我把這一例題中找合適的比較量分散在三個比賽情境中,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分清在什麼情況下該比較哪個量,然後再去認識平均數。

第一次,人數相同,只要比總個數。、

第二次,人數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每人都套中3個,很明顯每個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贏了。明確當人數不同時,要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人數相同時只要比總個數,(當人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也行)

第三次,出示書本例題,人數不同,應該要找每人套中的個數,(當然這裡所說的每人套中的個數在沒認識平均數前還不夠規範)但目的就是讓學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個每人套中個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當然,本來是希望通過第一第二次比賽的探索,讓學生在第三次比賽中順利找準比較量,但在實際過程中,那個學生還是去找了總個數去比輸贏,這說明教學設計或者教學實施還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來探討。

平均數課後反思

張淵

4月7日,我執教了三年級下冊的`平均數一課。平均數是統計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為學生打下了認識平均數的基礎,但平均數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逐層認識平均數是我教學的主體思路。本堂課教學過程可謂有得有失,但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穫。

收穫一:提問需要有效性和針對性。

1、教學片段:出示男生的套圈成績統計圖。

師問: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資訊?

生答:圖中有四個人。

生答:他們分別是李小剛、張明、王宇、陳小杰。

不難看出,學生的回答遠離了我原先的預設。反思自己的提問,“你知道了哪些資訊?”是一個比較籠統、擴散的問題,學生回答的人數、姓名也是資訊之一。所以提問的針對性、指向性不強難免會讓一部分學生找出一些無關的數學資訊。

改進措施,更換提問說法:“根據圖上的資料,你知道了哪些數學資訊?”

2、教學片斷:

學生口答完每組資料的平均數後,題目如下:

234(3)

468(6)

267(5)

507504501(504)

41620xx(20)

師問:比較5組資料的平均數,你發現有何共同之處?

(本題是讓學生找出平均數的取值範圍)

生答:每組數學都是從大到小。

教師的提問同樣非常發散,有的學生在找每組資料排列從大到小的順序,有的學生在找前後資料之間的差,等等。教師的提問讓學生無處下手,所以出現前後比較的、比較排列大小順序的、比較前後差異的。

比較程健老師指教的《找規律》片段:

出示ppt,思考:

①平移次數和連號張數的關係。

②一共幾種拿法和平移次數的關係。

同樣是讓學生探究資料之間的關係,程老師的提問開門見山,學生對於探究什麼就非常明確,課堂效率高。

收穫二:加強對關鍵問題的討論

片段:在計算出男女生各組的平均套圈個數後,

師問:男女生哪個組贏了?

生:女生組贏了。因為女生總共套中了16個,男生一共套中了15個。比的總個數。

雖然在教學本題過程中,已經先問過,比較男女贏應該比哪個,並對應該比較每人套中的個數予肯定,但部分學生原來是想比較總個數,而我對為什麼比較總個數是錯誤的卻未加以討論,以致部分同學對該比較哪個量思路還不是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學中,對關鍵問題,怎麼想是正確的,為什麼?怎麼想是錯誤的,為什麼?都讓學生討論一下,讓每一個學生都徹底理解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收穫三:合理運用媒體,呈現直觀影象

片段:男生3人,分別套中了7、5、3個。

師問:通過什麼方法,可以一下子看出每人套中個數的平均水平?

討論交流後利用課件演示,條形統計圖上7格的移出2格給套中3格的,移完以後,男生每人套中個數相同。利用多媒體的演示,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視覺感官支撐,抽象的平均數在具體的影象的呈現下變得清晰可見,學生在視覺衝擊下對平均數的認識深刻有效。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剖析

千米的認識是九年任務教導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五冊第84、85頁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國小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主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並且初步懂得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的基礎長進行教學的。

《提綱》明白指出:"要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覺得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的要害是儘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增添學生對千米的理性認識。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紀特點,我制訂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程序中,培養學生的視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準確估量物體的長度。

3、感情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換,使學生在摸索和協作過程中取得勝利的休會。

本節課的課時部署為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態。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教訓,從基礎知識和根本技巧方面來看,預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於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麼大的一個長度觀念,還存在必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刻,必將導致重量單位使用分歧適,以及估計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過錯。介於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採用了觀察法、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絡。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自體驗中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觸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說學法

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點,因為"方法是翻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匯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說教學程式

(一)複習匯入

1、一米大略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說說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丈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釐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係是怎麼的?

4、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梧埏鎮核心國小到溫州動物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措施?根據學生的回答收拾,當測量行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當初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這種匯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自動探究新知識的願望,並瞭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1、認識千米

(1)意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捲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後每10米挪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瞭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麼物體的長度大概是10米?

(2)認識100米。通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後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裡到哪裡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體育老師已經應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需跑完,跑慢不要緊。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想,然後告知學生跑道為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聯),

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聯絡生活實際,通過親自體驗,跑完艱難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長遠的,衝破了建破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1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釐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艱苦的同學可以與同桌磋商一下。

計算2千米=()米

學生計算成果,然後說說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練習後說說主意。

(3)教學例2

嘗試訓練

4000米=()千米

並說說練習過程的根據?

再訓練

10000米=()千米

嘗試練習: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試一試: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歸納整理長度單位

經由這個單元的學習,咱們已經把長度單位全體學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劃一下各長度單位(千米除外)的長度。誰能按從小到大的次序給它們排排位?

答: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共有五個,依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順次是: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

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雷同嗎?不同在哪裡?

答:基礎的進率關係式有四個,分離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在此基礎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進率關係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釐米=1000000毫米

1米=100釐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導學生對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進行整頓和演繹,使學生認識一個完整的長度單位的知識系統。)

小結: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播種?還有哪些問題?你是用哪些辦法學會這些知識的?

三、堅固應用

學了這些知識你感到能解決哪些問題?

那麼多實際問題,課後你們可以抉擇自己最愛好的問題想方法加以解決。這裡老師也收集了幾個問題,你們能用今天學到的本事加以解決嗎?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一根拔河繩長12()

小冬肩寬30()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

一本數學書厚8()

北京到溫州之間相距2510()

杭州到溫州之間相距367()

學校到溫州動物園相距12()

(這道題跟生涯接洽最嚴密,能夠增強學生對長度單位千米與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對照,培育學生正確應用長度單位的才能。)

2、在○裡填上"〉"、"〈"、或"="號。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釐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種物體,它們的長度分辨如下。那麼最長的一種物體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釐米

(支配這道題的目標是在學生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基礎上,會進行單位換算,並比較大小。又通過取捨合適的數目,建立實際長度的觀念。)

4、你能說出一些詳細例子嗎?

(1)約6分米長的物體(舉出5個例子)。

(2)用千米作單位最適合(舉出5個例子)。

(在純熟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上,會應用所學知識解利用題,並能聯絡生活實際舉例闡明,進步運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板書設計:

千米(公里)的認識

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這樣的板書設計一是有利於領導學生觀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協調同一,能扼要凸起地浮現本課知識點,看上去高深莫測。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萬以內數的連加計算,學生已經在一、二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了萬以內數(三位數)的加減法,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安排的。學習本節課可以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充實和發展,為一位數乘除三位數的學習奠定基礎。

2、教材的編排意圖:

教材注重結合生活實際,用圖表形式呈現兩所國小捐書情況,創設“捐書活動”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然後抓住兩步計算的問題展開教學,教材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較大的.思考空間,未計算前先要求學生估計結果和大致範圍,在此基礎上進行計算。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難點是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在二年級下冊已經掌握了列豎式計算三位數加減法的法則。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三位數連加的數目比較大,計算時容易發生錯誤,因此,本節課學生要通過探索活動熟知算理,提高計算正確率。再次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和認真細心的計算習慣也是本節課的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情況,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探索並掌握三位數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發展從表格中獲得資訊,提出問題及估算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連加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運用連加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用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等利用教材提供的資訊,讓學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時,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學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鋪墊:在計算三位數加減法時注意什麼?

一個簡單的問題引起了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同時也為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做了鋪墊。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獲取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然後通過自主探究、彙報交流的方式來解決三個問題:1。哪個年級捐的多一些?2。三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3。四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三)達標檢測

這一環節設計了兩個題(“練一練”第1、2題),促使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四)拓展延伸、回顧整理。

這一環節中先設計了課後的第3題,可以讓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然後讓學生通過回憶本節所學內容,對知識進行了梳理、總結。

六、說教學效果。

1、提出數學問題環節學生可能出現誰比誰多或少的問題。

2、本節課容量較大,學生計算量及數字大,可能會完不成學習任務。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加深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