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錦7篇

說課稿1.08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錦7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第十冊 p50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了整數的四則計算,瞭解了自然數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約數和倍數的學習,為後面進一步學習質數、合數、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作好鋪墊,也是以後學習約分、通分,分數的四則運算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能結合具體情景探索掌握整除的意義,理解約數和倍數的含義,學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約數和倍數。

⑵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觀分析,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成功的樂趣。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和判斷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

4、

重點:理解整除、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難點:理解整除的意義。

關鍵:通過分析、討論,得出整除的特徵。相互依存的理解。

二、說教法

1、通過直觀分析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整除的意義,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 、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參與學習過程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口、動腦,以及採用判斷、遊戲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的學習不成為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說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討論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目的地觀察、思考、對比分析問題、概括知識的方法。

四、說教學程式

(一)揭示課題與學習目標

今天這一堂課我們學習的內容是“約數和倍數的意義”,通過學習要求大家做到:

①掌握整除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理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②學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約數或倍數。

[開門見山將具體清晰的學習目標,呈現給學生,發揮目標的導向和激勵功能,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從而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二)複習鋪墊:複習自然數、整數。同學們已經知道什麼是自然數,你能舉例子嗎?它的單位是什麼?

[數的整除的生長點是在整數的基礎上,所以學生必須理清數的概念。]

(三)學習新知

A、初步感知整除

1、口算(小黑板出示)

15÷5= 1.5÷5= 24÷4= 3.6÷0.9=

16÷3= 80÷20= 6÷5= 23÷7=

[將課本中的題組適作改變,為緊接著的概括整除概念提供更豐富的感性材料。]

2、學習整除的意義

①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彙報各組的分組依據,引導得出:按商的情況:除盡、除不盡可以分成兩組。

15÷5=3 1.5÷5=0.3 16÷3=5……1 80÷20=4

24÷4=6 3.6÷0.9=4 23÷7=3……2 6÷5=1.2

②學生繼續自由討論,對第一組除盡進行分組,彙報分組依據,引導得出:

a.被除數、除數、商都是整數;

b.被除數、除數、商不都是整數。

[學生自由發揮,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起到了促進作用。]

更多請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說課發揮....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國小數學第九冊(蘇教版)第94頁例1、及相關練習。

2.教材分析:這部分內容教學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通過學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現實問題中基本數量關係的理解,增強分析問題的條理性和嚴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常常是多樣的,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策略。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對資訊用“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有條理的一一列舉,並對有關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進行分析 。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過用操作、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列舉的策略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初步的接觸,只不過是沒有加深認識。本班學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舉的策略,對資訊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能不能有條理的解決,這時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師的引導了。

三、說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中,教法和學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著學法,學法裡體現著教法,二者共處於教學過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互相轉化。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上課時用多媒體課件情境引入。教師加以敘述,把學生帶到情境中去開展學習活動。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既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使學生自覺進入學習的佳境。

2.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法

讓學生在例題的探究中,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學習例題之後,出示練習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練習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些活動有利於養成學生動手實踐的良好習慣和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

四、說教學準備。

我為學生準備了課件,每組3張表格、一捆小棒,。

五、說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板塊:

(一)激趣匯入

(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鞏固策略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這裡首先說激趣匯入:從學生熟悉的花圃著手,通過幫王大叔,激勵學生去設計方案。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去探究例一。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從生活中去引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下一步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化抽象為具體,化複雜為簡單。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創新的潛能,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愉悅。

1.動手操作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小棒擺一擺,交流討論該怎麼擺?從中知道圍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分工合作,邊擺邊填表一。學生在無序的排列中,從中感悟到要想圍出花圃,就必須要找出長方形的長和寬。(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學生先自主動手操作,讓學生整體感知方法的多樣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數學問題,是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一個重要步驟,這裡我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探究。)教師巡視學生操作情況,及時引導需要幫助的小組。

2.展示策略

學生操作完成後,我使用多媒體把學生彙報的結果一一列舉出來。(出示完整的表格是為了讓學生體會“一一列舉”時的“有序”)。讓學生初步感悟用操作的策略容易出現重複和遺漏,為後面的有序列舉教學做好鋪墊。

3.提升策略

這是一個師生互動的環節。出示表格,讓學生分析表格中的資訊。這裡老師只是引導,而學生才是發現這種策略的主體。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設計意圖:利用表格這一步驟既是加深對“一一列舉” 策略的理解,又是對“一一列舉”形式的優化。)

4.比一比優化策略

讓學生在操作,畫圖,列表的過程中,感受到方法是多樣化的,但是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適的,達到了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發現規律

通過表格讓學生去發現規律。這裡鼓勵學生多說,當學生有困難時,老師再適時引導。(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在發現新的知識,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

6.拓展提升

王大叔決定建造一個新花圃。他選中了一塊長方形土地,面積正好是30平方米。還是用1米長的木條圍花圃,怎樣最節約木條呢?

讓學生自主探究,再請學生到前面彙報講解。(設計意圖:通過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自主探究進一步感知一一列舉的策略,領悟有序的重要性。)

最後是鞏固策略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出示課件)

1.這裡再次出示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設計意圖:通過再次出示生活中的網站更新,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讓學生感受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應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把抽象的問題條理化,把生活的問題數學化,真正達到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7.講解科學家尤拉的故事鼓勵學生,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在這問題中學生髮現了正方形,那麼就引導學生髮現當週長一定時,圍出的正方形面積最大。(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全課總結

這裡出示課件總結,讓學生認識到其實策略沒有好壞,關鍵在於運用。找出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的回憶總結,提高對有序列舉方法的深刻領會以及應用。)

《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評課記錄

姜堰區實驗國小三水校區 遊曉暇

秦彩豔:

教者課前準備比較充分,能緊緊圍繞目標,依託教材展開教學。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教學中,能充分利用例題情境,學生通過擺一擺、圍一圍、看一看、畫一畫、說一說等有效手段,發現一一列舉策略的價值,在列舉的過程中能注意不遺漏、不重複。

曹衛琴:

遊老師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始終圍繞問題展開。讓學生結合情境自己提出問題,再通過不斷的變式練習,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等手段,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啟發了學生思維,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自然、流暢,似行雲流水,學生參與度高,教學效果明顯。

閔愛芳:

這節課的教學效果留給我的思考很多,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給予關注,及時、有效、科學地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

王燕:

今天聽了遊老師老師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感觸很深。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用操作、畫圖和列表來解決問題,對這些策略解決問題的價值已經有了一定的體驗和認識, 一一列舉是我們生活中解決問題時常用的策略之一,在列舉的時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對發展思維也很有價值。教者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找到適合的策略。

周健:

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遊老師無論是精心的教學設計,巧妙的課堂構思,還是學生的積極配合,踴躍發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梅:

遊老師這節課給我印象最深是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在理解題意後,讓學生從已有的資訊中去發現問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一一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中,所呈現給學生的例題:如用22根柵欄圍長方形花圃,有幾種圍法?需要首先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這一點遊老師做的比較到位,她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著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譚紅海:

這節課,老師注重培養孩子靈活使用一一列舉法。使用一一列舉法書上主要是列表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但不實用。一、上課時孩子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動手操作,畫表格。二、這種方法相對來說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發現問題,並學會用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孫亮:

教師在例1探索後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拓展。王大叔決定建造一個新花圃。他選中了一塊長方形土地,面積正好是30平方米。還是用1米長的木條圍花圃,怎樣最節約木條呢?老師讓孩子放手自己去解決。及時搜尋各種教學資源,投影展示、交流。明確在一一列舉時遇到情況複雜的必須先分類,在有序的一一列舉。最後指導學生藉助表格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小結揭示“一一列舉”。這樣學生接受起來順其自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41-42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的基礎上,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後的教學內容,《體積與容積》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

二、說教法:在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讓學生手、眼、腦、口並用,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建立有關體積和容積的正確表象,從而切實掌握所學的知識,為以後的進一步學習作好鋪墊。

三、說學法:

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小組交流

四、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喜愛數學的情感。

五、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以及它們的聯絡和區別。

難點:建立體積和容積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使體積和容積的意義變得直觀,容易理解。通過直觀的比較使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區別與聯絡。

六、說教具

兩個量杯、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狀不同的石塊、小正方體、水。有關課件、茶葉罐,可樂瓶等容器。

七、說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

出示課件烏鴉喝水動畫視訊。

師:看完了動畫片,誰能說說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呢?水面為什麼會上漲呢?是不是原來的水增加了?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概括出:小石子佔了一定的空間。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體所佔空間有大小。

師: 我們周圍所有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只不過有的佔的空間大,有的佔的空間小。例如,課桌佔的空間大,墨水瓶佔得空間小;我佔的空間大,粉筆頭佔的空間小;教室佔的空間大,黑板擦佔的空間小。你能這樣的對比著舉幾個例子說一說嗎?(同桌互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感知物體的大小,為下面的探索活動做好鋪墊。)

2、提出問題,討論解決方法。

出示兩塊形狀不同的石塊,(一塊扁狀,一塊球形的)誰佔的空間大呢?,(1)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

(2)指名說說看法。

師:看來,只憑觀察我們無法判斷誰佔的空間大,誰佔的空間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辦法,看看究竟誰佔的空間大呢?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讓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不僅增強了學生探索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和能力。)

3、觀察實驗,感知體積的意義。

演示:將兩塊石頭放入兩個裝有同樣多水的杯子裡。

師:說說你有什麼發現?

生口答後,師追問:

師:水面為什麼會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樣嗎?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引導生理解:兩塊石塊在量杯中都會佔一定的空間。所佔的空間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佔空間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從而揭示課題: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同時出示課件)

現在你能用“體積”這個詞來分別說說課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嗎?如:課桌墨水瓶比,課桌的體積大,墨水瓶的體積小。。。。。。

(設計意圖:在活動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佔有空間的大小不同。學生經歷了實驗、觀察、交流等探究過程,感知了體積的實際含義。)

4、認識容積。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這麼多的物品,都可以用來裝東西。如:可樂瓶,茶葉罐,水杯,膠水瓶,

像量杯、紙箱、可樂瓶,茶葉罐這樣能裝其它東西的物體叫容器。你還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裝的東西多,哪些容器裝的東西少?(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裝滿水的水杯,問:哪個水杯裝的水多?

引導學生認識:兩個杯子所能容納物體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這個容器的容積。

師:杯子裡裝滿水,水的體積就是這個杯子的容積,茶葉罐裝滿茶葉,茶葉的體積就是這罐子的容積。

5、區別體積和容積。

出示:用來裝小正方體的塑料盒和正方體教具。

師:誰能指出這兩個物體的體積和容積呢?

交流中使學生明白:這兩物體體積相同,但正方體教具沒有容積。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具有容積。引導學生髮現:一般情況下,物體的容積比體積小。

出示課件: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感知“容積”和“體積”的聯絡和區別,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三)解決問題,鞏固應用

1、試一試(P42)

出示兩個相同小正方體讓學生比較大小,然後用4個相同的小正方體,擺出形狀不同的物體,讓學生判斷它們體積的大小。

師:通過觀察,你們發現什麼規律?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體積的大小與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有關,與物體的形狀無關。(同時出示課件)

2、課件出示:(第42頁“練一練”的第4題)

(1)搭出兩個物體,使它們的體積相同。

(2)搭出兩個物體,使其中一個物體的體積是另一個的2倍。

(學生先獨立按要求操作,然後同桌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學生搭出的圖形可能會不一樣,這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髮現體積相等,形狀可能不一樣,這樣可以為下一題的練習打下基礎。)

3、說一說。(第42頁“練一練”的第1、2題)

(課件出示插圖,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說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頁“練一練”的第3題)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層次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是所學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四)評價體驗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對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你還想知道什麼?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統計與可能性是國小數學第五冊90~91頁的內容,本課教學的內容是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以及認識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這是學生在已進行過簡單的統計和初步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安排的為後面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及進一步瞭解概率的意義奠定基礎。

教材先組織學生玩摸球的遊戲,袋中裝有3個綠球,每次摸1個球,摸出後把球放回原處,一共摸40次,讓學生在摸球活動中體念摸到紅球,黃球的機會是相等的,從而引導學生在實驗中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時學習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使學生再次體會到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想想做做中還通過拋小正方體裝鉛筆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深刻理解不確定事件。

說教學目標:

1、經歷和體驗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能對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並作出適當的解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3、培養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之有效的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教學難點: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紅球綠球的機會是相等。

說教法學法:

充分利用教師導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的過程,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適於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操作、比較、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為了更好地指導學法,老師採用了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教學形式多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驗創造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迸發智慧的光芒。

說教學流程:

1、通過複習舊知,喚起學生對有關可能性知識的記憶,為學習新課做好心理及知識兩方面的準備。

2、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資料的引導非常自然,產生於學生記住摸球結果的需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取於學生的生活智慧,利於學生的生活應用。

3、就國小生而言,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需要在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初步體會,而實驗活動是學生直觀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重要步驟。為此,老師精心組織活動,明確活動的要求,再自主分工,讓學生通過操作親身經歷並具體感受到摸到紅綠球的次數差不多,並進而啟發學生想象,繼續摸下去的結果。

4、讓學生經歷猜測驗證歸納反思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探究活動的神祕感,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而且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實驗是驗證猜想、獲得結論的重要策略之一。

5、拋小正方體的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使學生繼續保持探究的熱情,通過活動進一步直觀感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6、課後學生自主總結,既能把所學知識結合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進行回顧與反思,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綜觀整個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遊戲貼近生活實際,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本節課我教學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五年級數學第九冊第三單元《數學與交通》第3節《看圖找關係》。本課教學屬於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它既是一個全新的課例,又承接了“折線統計圖和數對”的相關知識,學習它能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最後又服務於生活的辯證關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讀懂一些用來表示數量關係的圖表,能從圖表中獲取有關資訊,體會圖表的直觀性。

(2)結合實際問題情境,學會分析量與量之間的關係。

(3)瞭解圖表在生活中的應用,能看懂用圖來描述的事件或行為。

2、過程與方法

經歷運用圖表描述事件行為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現象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圖形語言簡潔明瞭的特點,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法學法:

1、“引導—探索”是本節課我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只是適當的點撥引領,而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提高能力。

2、為學生提供具有應用性的例項。《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要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例項作為認知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絡。”

3、讓學生親身經歷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數學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建構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課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獨立思考、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交流探究、發現新方法。在與他人交流,豐富自己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應用,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體驗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獲得新知識的愉悅。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不同程度發展。

教學過程:

一、欣賞激趣,引入課題。

1、 欣賞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圖表。

2、 引出課題。

二、 探究新知,建構模型。

(一)創設情境,獲取資訊。

1、多媒體課件呈現情境圖,學生看圖找資訊。

2、引導學生整理有價值的資訊,滲透觀察圖表的方法。

(二)及時反饋,解決問題。

3、利用瞭解到的資訊,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三)聯絡實際,深化理解。

4、用語言描述:請一位小司機來介紹一下這次公共汽車的執行情況。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教材試一試1。

2、教材試一試2。

3、教材試一試3。

四、全課總結,課後拓展。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主要思考了以下兩個問題:第一,本節課的知識學生掌握並不難,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對學習活動充滿熱情?第二,如何將教材中零散的圖表設計在大的情境中,既能把所有的知識串連起來,又使問題情境相對完整?帶著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我將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和重組,通過“淘氣坐公交車去商場” “淘氣與同學去上課”,、“淘氣與父母去散步”,等情境將課堂內容串連起來,全課以淘氣的學習、生活為主線,以理解實踐、自主探索、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為主要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參與對數學圖表的認識、解釋活動中,喚發了數學的生機和活力。充分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而用於生活”的理念。

板書設計:

看圖找關係

軸 折線

橫 軸

簡潔 明瞭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張**老師的這節課按照數學教學模式“嘗試發現——探究形成——聯想應用”進行設計,層次清晰,由淺入深。故事的匯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在具體的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教學過程中,落實了“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和“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練習題的設計也體現了基礎知識的運用和拓展訓練的層次性。

教師問題的提出很有效。如引導學生探究公倍數的個數時,教師在學生給出答案的時候,並沒有急於總結,而是利用板書追問4的倍數是無限的,6的倍數也是無限的,從而學生們會發現4、6公倍數的個數也是無限的。再如:找到50以內8和12的最小公倍數,教師提出問題:“最小公倍數與後面的公倍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在逐步落實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認識。

喜聞樂見的阿凡提故事是學生們喜歡的經典內容,張聰聰老師巧妙地運用到了教學的匯入中,通過猜想,圈一圈、說一說、議一議等自主活動,讓學生初步嘗試理解、在生活情境中接觸最小公倍數和公倍數的知識。在探究的過程中,張老師更加註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完全運用學生的方法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張老師在學生的彙報中,結合學生的講解,不斷點撥,不斷提升,不但介紹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注重了學生的方法的擇優思想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整個課堂過程流暢、清晰,關注學生的發展。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一課。

一、教學指導思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將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

二、教材結構分析

《分數的意義》是在四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們確立該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這是第一專案標也是基本目標;藉助為分數配圖,深入理解分數的意義,發展學生對美的體驗與欣賞;揭示分數的產生,豐富學生的數學文化;這兩專案標是在第一專案標的基礎上對學生思維的一種拓展。

2、能力目標: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通過同學間的合作,進而促進學生的傾聽、質疑等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教學中擬訂教學的重難點為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三、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在深入剖析教材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全課以“談話匯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其中動手操作,創造分數這一大環節包括動手操作,感知意義;師生互動,理解意義;深化整體,總結意義;巧妙練習,強化意義四步。設計瞭如下一節課:

(一)談話匯入,喚醒已知

輕鬆談話:“在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你們知道哪些與分數有關的知識?”在喚醒學生已有知識的同時,學生可能會談到(課件)教師適時小結一個蘋果、一張餅都稱之為一個物體,一米長的繩子把它叫做一個計量單位,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我們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當學生已經把所相關的知識說充分了,教師適時走進去“老師知道它也和分數有關,你們看(課件)這是10個小朋友,當我們把它看作一個整體的時候,還可以說是一群小朋友,這一群小朋友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結果用分數表示。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藉助集合圈滲透一個整體的同時,讓孩子們感知到當我們把很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的時候,我們也可用自然數1表示。它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結果也可用分數表示。為下一環節的動手操作指明瞭道路。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包括一米長的繩子、一張紙、六塊餅乾、12個小方塊……(課件)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

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為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為例,啟用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