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八篇

說課稿8.8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八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㈠. 教學內容:國小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第五課時:“解方程”(課本第58-61頁,例1—例4)

㈡. 教材所處地位:本節是學習解方程的方法與應用,它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㈢. 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應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方程。

教學難點:讓學生掌握檢驗方程的方法以及相關的表達術語。

㈣. 教學目標:。

1、掌握應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關係解方程的方法,並會檢驗。

2、瞭解教材中應用等式性質解方程的方法,作為必要補充。

3、培養學生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說教法

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導---探---練三步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 口,重點分析研究方程式的數量關係,讓學生根據應用題的題意列出正確的數量關係式。並以多種形式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說學法

通過運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方程。

四、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方程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那麼請同學們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什麼是方程?

2、什麼是方程的解?

3、什麼是解方程?

4、判斷下面兩個式子是不是方程。

5+x>6 x+12=16

想一想x+12=16的解是多少?

但不是所有的方程的解都是能靠思考得出來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系統的方程解法。首先我們來複習一下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二)、講授新課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隨著氣溫的驟然下降,冬天的腳步離我們越來越近了,生活在北方,冬季的取暖可是個大問題,這不,經營煤炭的張叔叔又在開始忙著計算了。

預計今年的煤炭銷售量大約是300噸,可是庫存僅有180噸,想要滿足供應,還要運進多少噸煤炭?

思考:題中有幾個數量,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如果假設還要運進的噸數看成x,怎麼用方程還表示這其中的關係?

180+x=300

教師演示這個方程的解法,並檢驗。

想一想:還有其他的方程列法嗎?

300- x=180

學生同桌合作完成。

2、小組合作學習

①如果每輛貨車能運煤10噸,要想把這120噸煤一次運完,要多少輛車?

②一個運煤的車隊,去掉派出的10輛車,還剩16輛待用,這個車隊一共有多少輛車?

每個題都有兩種表示數量關係的方法,試著列方程解答。

3、節約能源,思想教育

隨著煤炭、汽油等能源的價格在逐漸攀升,人們把目光都集中在新型能源——太陽能的身上,據統計,一個普通的太陽能使用者,相當於每個月節約用電費用20元,那麼一年將會節約多少元錢呢?

4、瀏覽教材

我們所用的教材所呈現給我們的解法是依據等式的性質,讓我們一起快速地瀏覽教材,瞭解另外一種解方程的方法。

5、鞏固練習

完成58面“做一做”的兩個練習題。

(三)、課堂小結

方程,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和我們以前學習的算術解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同學們要勤加練習。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五、教學反思

1、教材所呈現的方程解法不利於學生整體上掌握所有型別方程的解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是引導學生根據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組織教學,而把教材當作了必要的補充。

2、學生的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相對較差,對於我認為非常簡單的數量關係居然無法表達清楚,也不能快速地用方程來表示,說實話讓我有些措手不及了,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學生的這種分析問題的能力必須要儘快提高,否則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將會是越來越大。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九冊75至78頁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在第八冊認識了三角形,第九冊會計算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與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面積聯絡在一起,為以後學習圓面積和複合圖形的面積計算起到鋪墊作用。教材先從數方格的方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開始,再運用拼擺、旋轉、平移的方法把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銳角和鈍角三角形分別變換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積等於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然後歸納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我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及五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關鍵。

教學目標: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精品優秀篇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1、使學生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通過圖形的割補,剪拼,滲透圖形變換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

教學關鍵:引導學生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義。

本節課,我根據五年級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學習自覺性較強的特點,採用嘗試教學法、實驗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學課本,利用學具獨立 /soft/作業,互相討論和鞏固練習,去嘗試解決問題,教師再根據學生嘗試練習中的難點和教材的重點加以講解和點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學時,我按匯入新課、揭示課題、推導公式、實際應用、鞏固練習、課堂總結這六個環節進行。

一、匯入新課

新課的匯入是為了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好的匯入,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活躍學生的思維。我採用實物直觀法匯入新課,先引導學生觀察少先隊大隊旗,說出大隊旗的長是120釐米,寬是90釐米,讓學生利用舊知識計算大隊旗的面積和歸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再出示紅領巾,引導學生說出要計算紅領巾的面積,就是求三角形面積,從而發揮知識的遷移作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境界,為整個教學過程創造良好的開端。

二、揭示課題

我按照學生的心理特徵,運用了激趣法揭示課題,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承上啟下、開宗明義的作用。我先直接板書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再提出問題“這節課要學習哪些內容?”讓學生互相討論,說出三個問題。(1)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2)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3)怎樣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這樣,巧妙地讓學生自己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把目標變成自身學習的需要,使學生由“要我學數學”變成“我要學數學”。

三、推導公式

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我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有目的、有步驟地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講述,以實驗法推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時,分四步進行。(1)引導猜想:我讓學生按照課本75頁的方法,用方格紙數出三角形的面積,引導學生觀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釐米?寬是多少釐米?底和高的長度與面積之間有什麼聯絡?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釐米,高是4釐米,面積是12平方釐米(圖1),

底6釐米高4釐米面積12平方釐米

圖1

接著引導學生猜想三角形面積是底和高乘積的一半。

(2)嘗試操作:當學生心理上產生疑問,迫切地需要教師的講解和驗證時,教師要求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學生一邊說,我一邊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的推導方法演示出來(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出一個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邊,變成一個長方形,如圖2)。

圖2

以喚起學生的回憶,促進知識的遷移。然後再要求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方法,把三角形轉換成其他圖形,並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學具,量出長方形的長與寬是多少?(長10釐米,寬6釐米),計算出它的面積是10×6=60平方釐米,再沿著長方形的對角線剪開,分成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10×6÷2=30平方釐米(如下圖)。學生清楚地看

出這個三角形是原來長方形的一半。使學生沿著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發展的規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接著讓學生拿出平行四邊形紙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別是10釐米、6釐米,用10×6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60平方釐米,然後沿著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剪開,可以分成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30釐米。學生再一次看出這個三角形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一半,而且觀察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剪開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學的難點。(3)歸納公式:通過兩個實驗,學生紛紛討論,並歸納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寫作S=ah÷2,並點明求三角形的面積必須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時把底和高相乘後不能忘記除以2,讓學生的知識更系統完善。(4) 看書質疑:學生通過自己實驗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後,我再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本75頁至77頁的內容,比較與自己推導的方法有什麼異同,突出說明課本是用“合”的方法驗證公式,而我們是用“分”的方法來驗證公式的,兩種方法均把三角形變換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來推導,都能嘗試成功。之後,留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出疑問,我再進行鍼對性的釋疑,創造親切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疑敢問,進一步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科書的示範作用及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實際應用

學生推匯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後,我便出示一道同課本例題相仿的嘗試題:一條紅領巾的底是100釐米,高是32釐米,它的面積是多少?讓學生獨立解答,分別叫好、中、差三類學生板演,我進行巡堂檢查,瞭解資訊反饋,去發現所估計出現的兩種情況:(1)100×32÷2=1600平方釐米;(2)100×32=3200平方釐米,並按反饋資訊組織學生討論和講解,強調應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把底和高相乘後不要忘記除以2,否則會計算了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以確保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

五、鞏固練習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是檢查教學目標落實情況的重要手段。為了提高練習的效率,我合理地設計了三道練習題。

第1題:計算下列圖形的面積。這是課本77頁做一做的題目,屬單一性練習,用於鞏固新知識。

第2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12平方釐米,求塗色的三角形的面積。

這是課本78頁練習十八的題目,屬綜合性練習,既複習了三角形面積公式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關係,又進一步鞏固三角形面積計算 ,防止學生照樣畫葫蘆。

第3題:計算少先隊中隊旗的面積,看誰的解法最簡便?這題屬創造性練習題,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促進學生的散發思維。

六、課堂總結

總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可以使學生更進一步明確具體的教學任務,抓住要點內容,形成系統的知識。我讓學生聯絡本課初提出的學生目標,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得出:(1)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2;(2)三角形的底和高決定以後,三角形的面積也就決定了;(3)計算時把底和高相乘後不要忘記除以2。這樣,通過疏理、歸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整節課的安排善始善終。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課本第九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這節課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很顯然,這節課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2)材編寫的特徵:

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麵積單位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絡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絡,便於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匯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平等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轉化問題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長方形等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平行四邊形課件,學生準備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二、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在本節課中,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法的體現:(1)在匯入部分我採用了創設生活情境,設疑引入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2)在探究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熟悉的具體情境中,通過探究和體驗,感受新知;聯絡生活經驗,構建新知;小組合作交流,擴充套件新知;創新活動設計,超越新知。

(二)說學法

堅持“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學習數學的終結所在。讓學生感到數學的有趣和可學,我們還應注重將數學知識提升應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教學教程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1 複習 我們前面學習了很多的平面圖形,老師這裡有一些圖形大家認識一下。多媒體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說一說各是什麼圖形。並回答那些圖形的面積會計算。

2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說說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探索,推導公式

1、數方格法求面積(課件出示) 數完後,問問學生結果如何?你發現了什麼?

這樣設計,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它的底和高有關係,並得知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分別相等,它們的面積就相等。

2、轉換法

教師啟發談話,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我們已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不能根據已掌握的知識來解決新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可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說說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敘述平移(可能學生說得不準確)。

3、歸納:

提問:這個平行四邊形轉換成了什麼圖形?它們的面積有變化沒有?拼成的這個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

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用字母怎樣表示?S=ab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做完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三)實際應用:

1.計算停車場的面積。

2.變式練習。

3.拓展練習。

四)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問學生: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盤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

四、板書設計:

長方形面積 = 長 × 寬

平行四邊形面積 = 底 × 高

S=ah

課後反思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對學生的學習,必須賦予“真實性”的學習任務。這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可以驅動學生迅速產生學習的需要。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創設的問題情境是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說說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在學生探索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沒有任何幫助,但正是這種沒有鋪墊的教學,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得到了體現,問題解決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學整齊劃一,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學過程充滿了生命活力。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成長並不需要教師“迫不及待”的幫助,他們需要經歷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他們需要的是探索的時空、交流的機會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勵性的學習氛圍,這些才是學生需要的幫助。

在操作探索,推導公式中。先啟發談話,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說說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敘述平移(可能學生說得不準確)。這樣讓學生憑藉“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初步感悟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這樣設計,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問題到一般問題的過程,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做到重點突破,為後面進一步學習面積公式作好鋪墊。當然,在這個環節中不管是操作還是彙報,感覺還不夠到位。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三角形的面積。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第二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的編排加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如求三角形的面積,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擺已學過的圖形。一方面啟發學生設法把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另一方面主動探索研究的圖形與已學過的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絡,從而找出面積的計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訴學生。這樣既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教材中的插圖給出了轉化的操作過程,同時滲透了旋轉和平移的思想,以便於學生理解公式的來源。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按照新課程理念,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探索並掌握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並能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索學習活動中,培養實踐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體會數學問題的探索性,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成功體驗。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發展遷移原則。運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在整理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

2、加強學生動手操作。在學生拼擺實驗的基礎上,通過課件演示,採取旋轉、平移的方法,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加深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公式來源的體驗和理解。

本節課在學習方法上我側重以下幾點:

1、學會以舊引新,掌握運用知識遷移、學法遷移進行學習的方法。

2、操作實驗法。學生自己動手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擺出自己學過的圖形,弄清三角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

3、學習討論法。在操作實驗的基礎上,討論三角形的底和高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係,從而總結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說教學過程

針對上述內容的需要,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

一、激情導課

1、師:同學們,我們來玩一個遊戲好嗎?(好)。請大家拿出信封內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聽好了,既然是遊戲當然就有遊戲規則,請想一想,如何在每個圖形上折一次,使摺痕兩邊的形狀、大小完全一樣,先思考或討論有幾種折法,再開始折,並用彩色筆畫出摺痕。

2、小組學生代表上臺彙報操作結果。

3、師根據彙報有選擇地在黑板上貼出以下四種折法:

4、讓學生觀察後提問。

師:這三個圖形分別折成了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什麼圖形?

生:這三個圖形分別折成了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三角形。

師:如果我們知道長方形長為30釐米,寬為20釐米,它的面積是多少?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求出來的?…

從而引導學生可以先求長方形面積,再算它的一半就可以

那麼如果有一塊花壇形狀是這樣普通的三角形,面積怎麼計算呢?我們今天一起來研究,大家有興趣嗎?(教師板書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拿出信封裡面的學具,從中找出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發現了什麼?同時在拼時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課件出示以下問題)

A、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出什麼圖形?

B、拼成圖形的面積你會算嗎?

c、拼成的圖形與原來每一個三角形有什麼聯絡?

(學生在小組裡動手拼一拼,並相互交流以上問題)

2、操作探索。

(1)小組合作探索、操作。

(2)小組交流。(學生積極踴躍的動手動腦,教師融入其中並適當給以啟發)

3、展示交流

師:同學們,方法找到了嗎?哪個小組上來彙報?

生:好,我們拿的是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我們將其中的一個三角形進行旋轉,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們發現這個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這個銳角三角形的底。高等於這個三角形的高。因為每個銳角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所以這個銳角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三、檢測導結

解決實際問題,並進行課堂小結。

通過分層次的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既鞏固了學生對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應用,又使學生感受到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變形應用,同時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縣一小的一名數學教師,名叫趙振華。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體的認識》。

一、說課標:

長方體的認識是“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中“空間與圖形”的一個內容,《標準》把空間觀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空間與圖形”主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的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空間觀念是創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沒有空間觀念,幾乎談不上任何發明創造,所以明確空間觀念的意義、認識空間觀念的特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對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本節課的內容是從平面圖形向立體圖形的一個過渡,所以本節課的內容十分重要。

二、說教材:

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是國小數學人教版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第一課時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以及對長方體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深入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起始課。但在以前學生只是直觀形象的認識。本節課是學生研究立體圖形的開始,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的基礎。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有一定難度。本節課就是要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來進一步掌握長方體的特徵,是接下來繼續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重要基礎。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長方體的特徵。難點是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會畫長方體。建立空間觀念。這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關鍵。

三、說學情:

學生在國小低年級已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已能識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在前面幾冊又逐步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特徵及周長和麵積計算方法,為本課時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同時,通過前四年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學習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為本課時學習提供了經驗支援。但是由於學生是初次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圖形,空間觀念比較差,所以教學中要在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讓學生在動眼、動手、動口、動腦、動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獲取成功的體驗。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掌握知識的內涵,轉化為自身的能力。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四、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徵,知道各部分的名稱。

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經歷長長方體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探索發現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觀察、操作和思維能力,滲透學習目的性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建立空間觀念,會畫長方體。

五、說教法:

創設情景、引導探究,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六、說學法:

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主要採用講授法、觀察發現法、以及操作實踐、思考交流、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形式。並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各種實物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採取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七、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各種形狀的物體,如:講桌、文具盒等,我們一起來先來欣賞幾組圖片。(課件演示)從圖中,你發現了那些形狀?邊看邊想它們在外形上有什麼相同點?

生:都是長方體。

師:看來同學們對長方體有了一定的瞭解。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長方體?(生舉例)

師:這節課我們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長方體。一起來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師:拿出你們準備的長方體模型,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有什麼發現?

生:有平平的面,還有邊、角。

師:長方體這種平平的面叫做長方體的面。兩面相交的邊叫做稜。三條稜相交點叫頂點。

2、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1)師:長

方體的面、稜、頂點有哪些特徵呢?同學們從長方體入手,去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發現在小組內相互交流、討論。

(2)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交流。

預設:生1:我們發現長方體有六個面,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生2:長方體有12條稜,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

生3:長方體有八個頂點。生4:…生5:…生…

3、概括長方體的特徵。

師:剛才大家發現了長方體的特徵,你能運用所學解決課本28頁的這7個問題嗎?(視訊展示臺出示書28頁的表格。學生分別回答這7個問題。)

4、認識長方體的立體圖。

師:(出示課件長方體)你最多能看到這個長方體的幾個面?你看到了哪三個面?哪三個面看不到?(上面、前面、右面)

師:我們把所看到的這個長方體根據透視原理畫下來就是這樣的。(媒體演示)這就是長方體的立體圖形。

師:大家會認了嗎?試一試。

師小結:以後,我們要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長方體,要根據長方體的特徵去分析。

5、畫長方體

師:同學們都學得非常認真知道了長方體的特徵,那麼大家會畫長方體嗎?

畫長方體步驟:1、畫一個平行四邊形。2、畫出長方體的高。3、連線。

6、教學長方體的長、寬、高。

(1)、師:同學們剛畫出了長方體,那麼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麼特點?

師課件展示後,學生彙報。

(2)、大家想不想親手製作一個長方體的框架呢?把你思考的結果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彙報。

(三)、聯絡比較,生活拓展

1、量一量墨水盒(教科書、鉛筆盒)的長、寬、高

2、練習五第4題.

(四)、課堂小結

師:本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穫?

師:今天這堂課研究了長方體。帶著今天的學習,下課自己再研究一下好嗎?

(五)、作業做一個長方體模型。

(六)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面:6個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長方體稜:12條,互相平行的稜長度相等

頂點:8個。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體積與容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和表面積計算,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本課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也為將來學習體積、容積的單位和計算奠定良好的基礎。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使學生認識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掌握體積和容積的概念,理解“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原理。

2、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探索、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而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並感知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建立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依據教材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教學中要用到的課件、量杯、紅薯、土豆等是我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

而魔方、粉筆盒、橡皮泥等是學生要準備的學具。

新課程標準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根據這一理念,教學中我採用實驗操作法、主體教學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把課堂完完全全地還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我採用讓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

本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的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用烏鴉喝水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在學生看過烏鴉喝水的故事的影片之後,我提出兩個問題:聰明的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瓶子裡的水面為什麼會上升?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知原來是小石子佔了一定的空間,把水擠上來了。緊接著,我又提問:教室裡還有像小石子這樣佔有空間的物體嗎?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小?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這節課的課題:體積與容積。

這樣用學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強烈慾望,也體現出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絡。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出示差不多大小的土豆和紅薯,讓學生猜一猜哪個所佔的空間大。單憑眼睛很難作出判斷,怎麼辦?我把問題拋給學生,要他們先獨立思考比較的方法,然後在小組交流,最後彙報意見。

接著我讓兩個學生上臺進行實驗演示(在演示的過程中臺下的學生可以給他們提建議):在兩個大小相同的量杯中放入同樣多的水,第一次讓學生觀察水面在哪裡,瞭解兩杯水是一樣多的。然後,慢慢將兩個物體放入杯中,讓學生進行第二次觀察,同時思考兩個問題:“兩個杯子的水面發生了什麼變化,說明了什麼?” “兩個杯子現在的水面不一樣高,又說明了什麼?”。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了,物體放入水中佔了一定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說明物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在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的 基礎上,揭示體積的概念: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接著,我及時提問:土豆和紅薯,哪個體積大?哪個體積小?誰還能說說生活中什麼物體體積大、什麼物體體積小。並出示背投電視與液晶電視,臺式電腦與手提電腦,大哥大手機與超薄手機,它們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為什麼現在的電視、電腦、手機設計越來越薄呢?

(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實驗、觀察、交流合作等過程,深刻地感受到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不同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小不同,理解了體積的實際意義,同時感受到生活在不斷地變化。)

接下來我又引出“碗和水杯,哪個容器裝水多?”的問題,你們能設計一個方案並在小組裡動手操作進行比較嗎?

實驗方法是多樣的,如把碗裝滿水,倒入杯中,看滿還是不滿,或者把碗和杯子裝滿水,分別倒入兩個量杯中,看哪個量杯水位高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有大有小,這時我揭示容積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容器的容積。為了加深對容積的認識,我再做一個演示:倒半杯水,這時候所裝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積?為什麼?那要裝多少水才是杯子的容積?

(這樣設計,使學生人人蔘與實驗,充分理解比較抽象的容積的概念,並且明白:容器所容納的最大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積。)

為了區別體積和容積。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魔方和粉筆盒。讓他們比一比、說一說:它倆誰的體積大?誰的容積大?粉筆盒的體積和容積有什麼不同?

(這個片段的設計,使學生會區別體積與容積的不同,並懂得了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有容積,為實際應用打下基礎。)

為了體現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三個層次、形式多樣的練習:

一、基本練習。

這一層次有口答、選擇和判斷題。

這類題目的目的是趁熱打鐵,鞏固剛剛學習的基礎知識,加深對體積和容積概念的認識,練習的多樣化,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第二層次的練習,是動手擺長方體、小組合作疊硬幣、用橡皮泥捏不同的形體,比較它們體積的大小。

動手擺長方體,目的是使學生明白擺的小正方體多,所擺的長方體體積就大,為以後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作了良好的鋪墊;疊硬幣、捏橡皮泥的練習,是讓學生明白“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原理。

第三層次:提高練習

我設計了一個趣味比較:

胖子和瘦子誰的體積大?

這道練習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開放性思維。

四、評價體驗,交流心得。

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評價自我,評價他人,促進學生養成正確評價的觀念。

我的板書是這樣的。

意圖是:儘量用簡單明瞭的文字來表達重點內容。

我的說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的簡析:“一個數除以小數”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知識。本段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除法、小數除以整數、以及商不變的性質等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一個數除以小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在國小數學學習中處於重要地位,是本冊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之一。教材共編排了兩個例題。前一個例題例5主要解決計算的策略問題,即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要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後才能進行計算。後一個例題例6主要解決轉化的具體操作問題,即根據商不變性質,如何把除數由小數轉化成整數。

(二)學情分析:通過前4個例題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這時學生就迫切的想知道如果除數是小數應該怎樣計算呢?正是有了這個疑問,學生對這部分新知的學習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望。而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來看,已經具備利用“商不變的性質”這一舊知識遷移轉化為新知的能力。但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但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潛力。結合以上這些,我們可以看出學習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學生感到困難的並不是計算方法,而是小數點的移位方法。

(三)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研究使學生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能力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能力、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通過合作交流,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評價能力。

情感目標: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讓學生通過學習體會計算的實際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由於學習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學生感到困難的並不是計算方法,而是小數點的移位方法。所以本節教材的重點是:理解並掌握一個數除以小數的算理和計算方法。而難點: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時小數點的移位法則。其關鍵是根據“除數、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的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二、總體教學設想。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結合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學習方式等方面有以下設想:

首先是利用創設情境教學策略,創設與學生生活聯絡密切的問題情境,引入新課,通過學生的講與練一組直介面算出結果的除法題,理解轉化的原理為新課的教學打下了基礎。接著利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策略學習新知,要求學生分組研究怎樣將剛才口算時思考的轉化過程用除法豎式表示出來,在小組研究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計算方法。最後利用精心設計練習教學策略,結合新課的教學設計3組練習。

三、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新課前我沒有設計複習鋪墊和新舊知識對比,也沒有使用教材中的主題圖,而是利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教學策略創設一個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師:同學們,你們早飯都吃什麼?如果一袋豆漿0.5元,1.5元能買幾袋?怎樣列式?與我們以前學習的除法有什麼不同?

揭示課題。(板書:一個數除以小數)

這樣設計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同時使學生能夠較好的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新問題。

(二)探究新知

1、理解轉化原理

教師出示:3.5÷0.74.8÷0.60.72÷0.9

學生獨立思考,指名回答,明確:根據商不變的性質把它們看作整數再除。

特別講解0.72÷0.9,根據學生髮言板書。讓學生明確看成7.2÷9要比72÷90簡便,這個環節通過學生的講與練,理解轉化的原理:當除數由小數變成整數時,除數擴大10倍、100倍……被除數也應擴大相同的倍數。另外把小數的除數變成整數時,被除數不一定都能變成整數。這就為新課的教學打下了基礎,主要為幫助學生理解小數點移動方法這一難點作鋪墊。

結合這一環節的教學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轉化的思想是一種很重要得學習數學的方法。

2、教學例5、例6。

出示7.65÷0.85

組織同學們分組研究把口算時思考的轉化過程用除法豎式表示出來。教師收集幾種不同的算式在實物投影下展示出來。學生的研究結果我預設有這樣幾種:

①直接列成整數除以整數;②列豎式後,商上點小數點;③正確。

要求同學之間互相評價、質疑,分析算錯的原因。然後讓做對的學生講解。

最後教師邊板書邊引導學生歸納出計算方法。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時第一步應該做什麼?(根據“商不變”的性質把除數變成整數。)怎樣移動除數

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呢?(也就是把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劃去沒有用的“0”和小數點,被除數的小數點也要向右移動兩位。)最後怎樣計算?(按照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

教師板書完畢,指名一人說一說計算方法,同學之間補充小數點移動時的注意事項。再同位互相說一說

這樣設計利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和更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相互評價、糾錯、講解中理解和掌握新知,同時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正確評價他人和自我評價能力。在教師引導學生歸納計算方法時,突出怎樣移動除數和被除數的小數點這一難點,通過互相交流,突破這一難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類推和概括能力。

出示12.6÷0.28

教師大膽放手,要求學生獨立計算,指名板書,並講解。教師提問:這道題和上一道題有什麼不同之處。強調明確: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了兩位,被除數的小數點也要向右移動兩位,被除數的位數不夠了要在末尾用“0”補足。然後同位互相說一說,再一次突出小數點移動方法這一難點。

(三)鞏固拓展

利用精心設計練習教學策略,結合新課的教學我設計了3組練習。

第一題,模仿練習,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第1題,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重點講解第二小題0.544÷0.16,提醒學生注意被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應該變為54.4。

第二題,數學醫院,“做一做”第2題。在做第1題時如果學生中有典型的錯例時,可以直接組織學生糾錯。

第三題,選出與各組商相等的算式。

A4.27÷0.7①427÷7②0.427÷7③42.7÷7

B0.225÷0.15①225÷15②2.25÷15③22.5÷15

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層層遞進,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鞏固新知,強化重點,突破難點。

本節課始終利用知識的遷移指導學生學習,抓住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遵循“嘗試——探究——應用”的教學主線,使學生在獨立思考、討論交流、觀察分析、比較和歸納問題中,親身參與、體驗知識的構建過程。使學生在探索中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也在活動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掌握認識梯形特徵,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並形成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的編排不同於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沒有安排用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想,怎樣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使學生進一步學習用轉化的方法思考。教材中的插圖給出了轉化的操作過程,同時繼續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以便於學生理解。在操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來總結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概括總結,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進而再利用字母表述出新學的計算公式,以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後通過例題進一步說明怎樣應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並進行相應的練習。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理解並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能正確地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通過操作,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善於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我採用了“活動探究”、“小組合作”“猜測—驗證”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相互合作,主動探索,通過猜測,驗證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來推匯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學法:與教法相結合,主要通過複習舊知——提出猜想——檢驗猜想——抽象概括——鞏固提高——概括小結過程,使新知識轉化為舊知,新知、舊知有機的融為一體,讓學生把新知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

事實說話

三、教學過程

1、複習舊知,鋪墊誘導

複習求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要求學生回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複習提問,從而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奠定基礎。

複習梯形的特徵。拿出梯形的圖形,回憶梯形的特徵(上底,下底,高,面積)。

2、誘發猜想,主動探索

啟發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大膽提出猜測,激發學生的探索新知的慾望。給出一般梯形(上底,下底,高),老師提出疑問:你們如何去求梯形面積。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生:打算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辦法,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再計算梯形的面積。

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辦法,用兩個相同的梯形合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再計算梯形的面積。

3、驗證猜想,體驗成功

根據猜想,給出多個相同或不同的梯形模具和記錄表,小組合作動手操作,並讓不同的驗證方法在實物投影儀上加以演示,使學生感受“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同時並敘述梯形與轉化後圖形之間的關係。

平行四邊形的底=梯形的

平行四邊形的高=梯形的

4、抽象概括,總結提高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感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基本處於“悱”、“憤”狀態。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接著就重點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原梯形和所拼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師生共同推匯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根據平行四邊形面積=&nbs

p;

所以兩個相等梯形面積=

因此一個梯形面積=

字母表示:

5、加深感受,完善結構

學生對一般梯形的面積推導已經有了深刻認識,但對梯形的知識結構還不夠完善。這時老師就應繼續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深化。提出問題:是否任意梯形面積都可用這個公式計算呢?出示不同的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模具,讓學生小組動手實驗,自己研究,分析,記錄。感知“任意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並且任意的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6、鞏固應用,強化提高

1)出示例3,理解題旨,學生嘗試。

2)、練習p89做一做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更進一步掌握梯形的面積公式,同時運用梯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7、總觀全課,找到收穫

利用2分鐘時間小組內交流本堂課自己的收穫,全班交流,教師及時補充。這節課在同學們自己的努力下有了這麼多的收穫,你們快樂嗎?

同學們只要我們留意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梯形的知識,因此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願同學們都能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生活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