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錦集六篇

說課稿6.93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模板錦集六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為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所編的國小資訊科技第二冊(下)第二課:報頭字設計。知識點主要是:學習用Word製作電子報刊的報頭,能熟練設定報頭字的字型、字號和字型顏色等。教學物件是國小五年級學生,本節課是學生能夠順利、快捷製作電子報刊的基礎之一,也是形成學生“瞭解熟悉——技巧掌握——綜合運用”這一合理知識鏈的重要環節。教材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設定報頭字的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用Word製作電子報刊的報頭,瞭解報頭字設計的一般要求,掌握修飾文字的方法。

2、能力目標:讓學生熟悉設定報頭字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和自我創新、團體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經歷設定報頭字的過程,形成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通過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的學習過程獲取快樂的感受和成功的體驗。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合理設定報頭字的字號、字型、顏色。

難點:熟練掌握文字修飾的方法,形成技能。

四、說教法與學法

資訊科技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因此本課以“任務驅動法”為主,從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資訊處理任務出發,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完成任務,以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具有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資訊的能力,從而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輔之以演示教學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以期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五、說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二)步步為營,導學達標

(三)練習鞏固、拓展提高

(四)課堂小結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同學們,你們平時看報紙嗎?都喜歡看什麼報紙?學生回答,交流。

2、出示圖片。這是同學們平時都愛看的報紙——國小生學習報。看,設計的多麼漂亮!你們想自己設計這樣一張美觀的報紙嗎?

3、那麼今天就用我們超群的智慧、別出心裁的創意和靈巧的雙手來為我們學校設計一份電子報刊吧。

(課件呈現:電子報刊應該含有報名、刊號、出版日期等有關要素。)

4、電子報刊內容豐富多彩,今天我們先來學習怎樣設計報頭字。(板書)報頭字設計。為了使我們設計的報頭新穎美觀,請同學們先來欣賞一組報頭。

5、學生交流感受。師小結:是啊,新穎的報頭,再加上豐富多彩的內容,會使我們對這樣的報刊百看不厭。下面我們先來學習設計報頭字。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明確學習任務,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慾望與學習興趣。

(二)步步為營,導學達標

1、出示未經修飾的報頭字——校園文摘報

師:同學們,你想改變報頭字的什麼使它變得更漂亮一些呢?

學生交流(顏色、大小、字型——教師隨機板書)

2、教師逐步演示、講解設計報頭字

同學們剛才回答的很好,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字型發生這樣的變化呢?計算機就能幫助我們完成這項神奇的變化。請同學們看老師的演示。

(1)字號的設定。(演示講解時注意“百寶箱”的內容:字的大小有字號和字級兩種表示方法。字號從初號到八號,字的大小依次由大到小;字級從5到72,字的大小依次增大。)

(2)設定文字字型。同時講解知識窗,字型指文字的形體,如宋體、楷體、黑體、隸書等等。

(3)設定文字顏色。學生自己探索設定顏色的方法。

設計意圖:從觀察教師演示到自己探索方法,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有利於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3、指名學生上臺分別演示設定字號、字型、顏色。

看完老師的演示,有的學生已躍躍欲試,下面就請一位學生來做一次小老師,給大家演示一下。教師及時給予鼓勵。如: “看,這個小老師操作的多熟練”、“這位小老師表達得多清楚”、“你真能幹”“你不愧是我們班的大才子”

設計意圖:學生在初步瞭解“設計報頭字”方法後,必定躍躍欲試,但是在重難點知識的把握上,肯定會存在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在這個個環節,我採用分層教學法,讓操作能力強、反應敏捷的學生上臺分別進行實踐演示,並相機點拔不足之處。

4、講解選定文字的快捷方法。

(1)在Word中對文字進行設定時,首先要選定文字。

(2)選定文字有兩種快捷方式:第一種,在要選定的文字開始處單擊滑鼠,在要選定文字的結尾處按住Shift鍵單擊滑鼠。第二種,按住Ctrl鍵,同時在文字中單擊滑鼠,此時游標所在的一句話(以句號結尾的一串文字)被選定。

設計意圖:學生看到和以往不同的'選定文字的方法,必定集中注意力認真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百寶箱

(1)教師講解:進入Word後,在主視窗中一般都會顯示“常用”工具欄和“格式”工具欄。如果沒有或缺少其中一個,可以單擊“檢視”選單,將滑鼠指向“工具欄”,單擊“常用”或“格式”,使其前面帶有“√ ”符號。凡帶有“√ ”符號的工具欄,說明已經顯示在主視窗內;反之,則沒有顯示。

(2)學生動手操作

(三)練習鞏固、拓展提高

師:相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掌握了設定報頭字的方法,現在就請你運用所學的知識做一做練習吧。

1、出示幾種報頭字,讓學生說說喜歡哪種,並照課件中的樣例做出自己喜歡的那種。

2、綜合運用所學的修飾文字的知識,獨立設計報頭字。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與鼓勵。)

設計意圖:提出任務,讓學生獨立完成。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更加熟練地掌握修飾文字的方法,逐步形成技能。教師及時鼓勵,使學生通過自我展示獲取到成功的喜悅。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學到了哪些內容?這節課你學得快樂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你還想做什麼?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經驗交流討論,回顧學習內容,從而達到對知識點的進一步加深理解與鞏固。總之要讓學生帶著收穫快樂的走出課堂。

七、說板書設計:

字號 拖動滑鼠

字型 選定文字 用Shift鍵

顏色 用Ctrl鍵

“檢視” “工具欄” 單擊

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用簡單明瞭的文字,概括出本課的知識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對本課知識有整體的認識,並構建起他們之間的聯絡。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八、說課後反思:

學生在學習中要主動建構客觀事物及其關係的表象,但這種建構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而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包括原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策略)對新資訊進行主動加工而建構成的。這種學習更加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情景性、協作性。這節課,我始終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參與到各項學習活動中,為以後文字修飾知識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國小數學第二冊第四單元,《 100以內數的加減法》中的第一個資訊窗的內容。

首先我來談談對教材的分析:這部分內容屬於數與代數的教學,本節課是學生在掌握了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和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10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及多位數加減法的重要基礎。

一、 根據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知識目標:理解兩位數加整十數和一位數的算理,並掌握其方法,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3、情感目標: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提出並解決簡單地實際問題,形成初步的應用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

二、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掌握100以內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是: 解決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

三、教法學法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因而,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充分利用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受官參與學習。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數學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中我設定了許多有趣的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在課堂上,我要突破“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和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見解,做到了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四、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明確目標

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慾不會自然湧現,它取決於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景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因此,課的一開始,我會從綠色環保的話題引入,然後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回答下列問題;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他們在給小樹掛什麼牌?小草在睡覺行人莫打擾的警示牌,告訴了我們什麼?根據圖中的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活動。通過此環節引起學生求知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100以內數的加減法 (教師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為了突出重點,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 1、由學生給你提出的問題,一共要掛多少個牌子,引出“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的學習。教學時,不要急於計算,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尋找相關資訊,列出加法算式並作出解釋。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探索計算方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留出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口算方法,如果學生有困難,可以鼓勵學生藉助學具擺一擺,現在小組內充分交流,在進行全班交流。交流時引導學生藉助學具理解用3+6的道理。對於學生出現的不同口算方法,只要合理,我都會給與肯定。通過交流充分的讓學生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教材沒有安排兩位數減一位數的例題,這個知識點放在自主練習中,我會根據學生練習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必要的指導。2、第二個紅點主要是解決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口算方法,教學時,我參照第一個教學步驟,重點幫助學生理解20與23中的20 的道理。

【這2個活動,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合作的過程中共享別人的方法和想法,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數學,養成與他人交流合作的習慣。】

在突破難點方面,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求“比一個數多幾”的問題,這是學生第一次遇到,重點理解,誰比誰多?多多少的含義。引導學生利用學具如紙片,小棒等擺一擺,再擺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求“比一個數多幾的算理:”對於數量關係的描述,只要學生能結合具體操作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白就可以。在明確數量關係的基礎上列出算式,獨立完成。

【以上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互動性,讓學生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在課堂教學中輕鬆愉悅的掌握了知識,同時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三)拓展練習,提高能力

在這一環節中,我精心選擇了不同層次的練習,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本習題的練習,牢固地掌握知識。

1、基礎性練習:自主練習 是對本節課重難點的檢測。

2、拓展性練習:自主練習 是兩個實踐性的題目。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合作意識。

3、思維性練習:自主練習 是開放性的題目,可供選擇的方法很多。為了培養概括推理和創新能力。

【這樣的設計,現鞏固後深化,有層次性,有針對性,引起學生的興趣。】

(四)反思總結,自我建構

通過“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回顧梳理,內化,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版主學生總結學習方法,體驗成功的喜悅,感知學習的樂趣。

五、板書設計:

我將本節課最主要的內容放在黑板最顯眼的地方,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一目瞭然,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淺談,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指正。

謝謝!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次活動是省編教材中班上冊主題四《神奇的翅膀》中的內容。幼兒通過前面主題活動的學習,感知了“翅膀”的神奇,從而萌發出一種羨慕之感,幼兒也幻想著有一雙神奇的翅膀自由地飛翔,而這首詩歌就恰巧訴說了幼兒的心聲。《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詩歌內容充滿了幻想色彩,幫助幼兒從高處飛翔的視角去看周圍的世界,擬人化的語言風格和重複性的句式結構,給幼兒清楚的記憶和想象的線索,便於幼兒理解和感受,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點目標:(1)通過活動,感受詩歌中“如果我能飛”的意境,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2)引導幼兒按照詩歌的句式進行仿編,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

活動重點:

是理解和掌握詩歌內容。活動難點:是按照詩歌的句式學習仿編。

活動準備:

(1)小天使飛翔的動畫課件

(2)與詩歌內容相符的圖片

(3)提供幼兒每人一張場景的圖片。

二、說教法

1、視聽結合法:為了刺激幼兒的視覺器官,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探索性強的小圖片和形象可愛、色彩鮮豔的大圖片。在示範朗誦時,配上了優美的音樂進行聲情並茂的朗誦,充分刺激了幼兒的聽覺器官,使幼兒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2、分段跟誦法:這首詩歌描寫了三個不同的場景,完整教學不利於幼兒的記憶,分句又會破壞詩歌的完整性,因此選用分段跟誦法。在每一段朗誦前按詩歌句式設計提問,使幼兒熟悉理解記憶詩歌中的語句,然後帶領幼兒分段進行朗誦。

3、探索仿編法:教師通過啟發式提問,引導幼兒探索仿編句式的.規律,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的學習,突破活動的難點。

三、說學法

1、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傾聽這一途徑。在示範朗誦前我有意設計提問,讓幼兒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認真傾聽。教師聲情並茂地示範朗誦,刺激了幼兒的各種感官,激發了幼兒想說的願望。

2、啟發幼兒通過探索嘗試,進行詩歌仿編。新綱要中指出:“兒童語言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在引導幼兒進行仿編時,提供給幼兒各種各樣的場景圖片,由這些圖片引起幼兒的思考,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激發幼兒的主動學習、探索學習。

四、說教學程式

活動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活動,激發興趣。

匯入課題,,播放小天使飛翔的課件,教師說:“小天使來了,我們一起跟著它來飛吧!”帶領幼兒隨著優美的音樂做模仿動作。然後設計提問:“小天使為什麼能夠飛翔?如果有一天你也像小天使那樣長出一雙翅膀,自由地飛翔,你最想做什麼?”選取小天使飛翔的動畫課件來導課,是因為小天使是人物形象的化身,它只是多了一雙翅膀,與詩歌內容中的“我”形象相似,能夠激發幼兒的想象,設計的提問也與詩歌內容息息相關,為下面的環節做好了鋪墊。

第二部分:分段學習朗誦詩歌。

第一遍欣賞教師有感情的朗誦詩歌,目的是讓幼兒大致瞭解一下這首詩的句式及內容。欣賞過後教師提問:小朋友你知道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嗎?讓幼兒知道詩歌的題目是《如果我能飛》。《綱要》中指出:“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第二遍利用圖片讓幼兒邊看邊聽,視聽結合來欣賞教師朗誦。欣賞詩歌前,我先提出要求“請小朋友邊看邊聽,詩歌中的小朋友飛到了哪些地方?都變成了什麼呢?” 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聽,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欣賞過後,請幼兒一一作答,教師利用圖片逐一再現詩中的情景,帶領幼兒分段學習朗誦詩歌,從而掌握了重點。

第三部分:引導幼兒學習仿編詩歌。

《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仿編過程中,我運用聯想的方式激發幼兒仿編的慾望,“小朋友,你想不想飛啊?如果你能飛,你要飛到哪裡去?變成什麼呢?”我這樣來引導其實就是給幼兒提煉出仿編的句式,給幼兒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的機會,並根據幼兒思維具體形象性的特點,提供給幼兒每人一張場景的圖片,如:田野、池塘、公園、果園等等,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根據圖片聯想自己變成什麼,幼兒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運用詩歌的句式進行表述,在探索中自主的學習仿編,從而突破活動的難點。

第四部分:結束部分。播放開頭的動畫課件,引導幼兒將仿編的詩歌朗誦給“小天使”,並引導幼兒在音樂伴奏下進行表演。這樣結束,首尾呼應,重現了主題。

五、說活動延伸

在基本實現了本次活動目標的基礎上,為了使幼兒的想象力得到更進一步地發揮,活動結束後讓幼兒在美工區繼續展開想象,把自己的想法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做給幼兒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幼兒的想法彷彿變成了“現實”,從中體驗到了成就感。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我愛故鄉的酸棗樹》是語文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通過對酸棗樹的描寫,讚美了故鄉的酸棗樹,抒發了自己懷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懷。第一自然段開篇點明主旨,直接抒發了“我”對故鄉酸棗樹、對故鄉的熱愛之情。接著第二至四自然段將強烈的感情融進了對故鄉酸棗樹生動形象的描述之中,著重描寫了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第五自然段讚美酸棗樹默默奉獻的精神。

瞭解酸棗樹的葉、花、果,從中學習作者細緻地觀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酸棗樹的葉、花、果的可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中的生字新詞,積累詞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二、三、四自然段中的部分內容。

3、理解課文內容,認識酸棗樹的葉、花、果,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與描寫的生動。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獨立識字。

2、以讀為主,抓住重點詞句,結合看圖,引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感受作者對酸棗樹的喜愛。

2、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與描寫的生動。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部分課文。

三、關於教法選定

“教無定法,但必有法,貴在得法”。根據本課特點,為了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教學效果,我將直觀演示法、朗讀指導等方法滲透於教學過程中。

直觀演示法:

酸棗樹生長在黃土高原地區,我們這裡的孩子從來沒有接觸過,為了將課文中的文字變得具體形象,便於學生認識瞭解酸棗樹,增強學生的感情體驗,在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出示酸棗樹每個季節的圖片,讓學生輕鬆地感知酸棗樹的葉、花、果的特點。由於集圖文形於一體,能調動學生多種感觀與活動,使他們能在具體的影象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朗讀指導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貫徹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於課文詞句優美,字裡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對酸棗樹的.喜愛之情,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朗讀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詞句,領悟作者感情。

四、課時安排

因為課後練習中設有小練筆“我愛故鄉……”,所以我將本課安排為三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做到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整體感知大意、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體會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著背誦課文二、三自然段中的部分內容、從中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與描寫的生動。

第三課時在繼續學習課文,體會酸棗樹果可愛的同時,感受孩子們打棗吃棗的快樂,並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四自然段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仿照課文,練習介紹《我愛故鄉……》。

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下面我就簡單地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

五、教學流程

1、回顧拓展

在學習完第一自然段後,我設計了一個說話練習“誇家鄉”,在對學生進行句式訓練的同時,讓學生對自己家鄉的感情也能油然而生。

2、學習第二自然段,感受酸棗葉的可愛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做動作理解“惺忪、悄悄地、羞答答”等詞語,再適時加以指導朗讀,讓學生感受到酸棗樹嫩芽的可愛。接著我又從欣賞“翡翠”著手,帶著學生在課文的朗讀中瞭解酸棗樹葉的形狀、顏色等特點。在多次的朗讀感悟過後,學生們在簡單的提示下就能順利地背誦描寫酸棗葉的句子了。

3、學習第三自然段,感受酸棗花的可愛

上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們見到了如翡翠般又綠、又亮還那麼光滑的酸棗樹葉,進而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欣賞可愛的酸棗花,喜歡上酸棗花,並展開豐富的想像,接下來帶著對酸棗花的喜愛再讀課文。這樣使學生不僅學會觀察事物,又在課文的朗讀中體會到作者對酸棗花的喜愛之情。

有了可愛的葉、美麗的花做鋪墊,孩子們更想見到酸棗的果實了。這時運用多媒體讓掛滿青棗的酸棗樹出現在大家眼前,學生對小青棗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讓學生從直觀上體會故鄉酸棗樹的美,再通過朗讀詮釋自己對酸棗樹的喜愛。

4、創設情境,意猶未盡

在結束本堂課之前,我展示了酸棗樹掛滿成熟果實的圖片,給學生提供一個美好意境,並通過這一意境喚起學生的讀文情趣和慾望,讓學生感覺意猶未盡!

以上是我對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當然,課堂教學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授課結束後我在反思,如果在酸棗葉一段的學習中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契機進行寫作指導,或許那樣的課堂效果會更精彩。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

1.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小節《乘法的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

2.教材簡析:

以往的教材特別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數當做被乘數,把份數當做乘數,位置不能顛倒。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無論在內容還是呈現形式上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個熱鬧歡快的遊樂園的主題圖,通過這一學生熟悉而又特別喜愛的場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許多一組一組出現的數量,並且每一組的數量是相同的。這樣設計使數學貼近了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絡。例1則以學生的操作活動入手,展示小朋友們用小棒擺出的作品。教材這樣設計提示教師在進行乘法的教學時要從現實生活與學生的活動入手,讓學生在現實生活與活動中發現並提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從而呈現出幾個相同加數求和的情況,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建立乘法的意義於頭腦之中。

3.教學目標: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起始教材,屬於基礎課,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義;培養團結合作精神,並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認識乘號,知道乘法算式的讀法;最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本節課是學生對乘法的第一次系統瞭解、認識。因此,能根據求幾個幾相加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理解乘法的意義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二、學情

乘法的意義是重要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必須切實學好的。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學生實際生活中,並通過拼擺活動,同數相加的算式與乘法算式對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完成對乘法的初步認識,使概念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又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壞的教師是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是教人發現真理。” 可見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於學生接受知識、鍛鍊能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才會積極開動腦筋,認真思考,並用最簡潔的方法獲得有用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要儘可能地選擇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乘法”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

1、情景教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儘早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設計了:“到大家都喜愛的奧特曼家裡去做客,途經圖圖商店被攔住幫忙擺設籃球,奧特曼很為難不知道該怎麼擺”這樣一個故事情景,使學生產生想幫助奧特曼的願望,進而讓學生用動手擺一擺。我把‘到奧特曼家做客’設計為本節課的一條主線,用這一情景串起整節課的內容,一方面使教學前後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另一方面為學生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

2、採用提問引導探究式的教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基於以上認識,本課在教學設計中力圖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思想,不僅僅滿足於讓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義,更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乘法知識的探索過程。教師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動,發現並認識乘法,讓他們經歷一次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使其成為真正的學習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起著帶路人、嚮導作用,學生困惑時給予啟發,阻塞時給予點撥;上臺階時給予鋪墊;攀登時,給予鼓勁。教師不主動將結論告知學生,把學生假設於無助的地位,設計學習過程;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地發現新知,探究新知,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操作實踐,更好理解知識,並在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合作意識、團隊精神。

3、音樂輔助法

輕音樂能緩解人的壓力,心情愉悅。因此,在課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輕音樂,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就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四、學法

梁啟超曾說:“教師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結果教人,最要緊的是拿怎樣得到結果的方法教人。”可見教學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規律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對比認識法

通過對加法算式的觀察分類,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增強對“相同加數”這一知識點的掌握、認識程度。

2、由分析到綜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

通過對多個同數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觀察分析,從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不同等角度去看待問題,學會“幾個幾相加”的表達方式。

3、合作交流法

由於學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侷限,經過他們自己獨立探索所得的結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師大膽放手,採用討論教學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組討論、組間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見,以達到“共進”效果。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藉助於電教媒體,利用小朋友喜愛的奧特曼邀請勇於探索的小朋友到家裡做客創設情境,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良好愉悅的學習心情,積極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自主實踐,探索新知

1、在問題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數。

(1)[媒體出示:奧特曼領著大家朝前走,來到圖圖商店門口被攔住了。圖圖請奧特曼幫忙把6個足球放進幾個櫃檯裡,奧特曼為難了:該怎麼放呢?]只有數學教學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趣的,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幫助小熊在櫃子裡擺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見的擺設問題,體味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樂趣,將學生自然地帶進求知的情境中。然後以同桌為單位分組合作,用6個小圓片代表6個足球,往長方形格子裡擺,一人擺,一人寫相關的加法算式。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學會分工合作,又能達到“共進”的目的。

(2)根據學生彙報合作情況媒體出示算式:1+5=6,2+4=6,3+3=6,1+2+3=6,2+2+2=6,1+1+1+1+1+1=6……再讓學生根據加數特點分類 ,思考為什麼分成這樣兩組?從而引出“加數相同”這一概念[板書:加數都相同]再讓學生說說相同的加數都是哪些。[這一環節在學生觀察、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了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數都相同的加法)兩類。從而增強對“相同加數”這一知識點的掌握、認識程度。為理解乘法的意義做下鋪墊。]

2、舉例設疑,感知概括幾個幾。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像這樣加數相同的加法?這裡主要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直觀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體驗相同加數相加的實際問題很普遍。同時引導學生從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不同等角度去看待問題,學會“幾個幾相加”的表達方式。比如:鞋子是一雙一雙地數,一雙就是兩隻,三雙鞋子多少隻?就要把3個2相加。

3、在困惑中創造,認識乘法意義。

(1)遇困惑,激發創造,認識乘法[ 媒體出示:奧特曼計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隻手5個指頭,奧特曼有多少個手指?就要把2個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來,要加多少個5,所寫的連加算式會怎樣呢?”這個問題。使學生體驗到這樣的算式真長啊,寫起來非常麻煩。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使學生自然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該多好哇!”的願望,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充滿自信的基礎上,積極開動腦筋、自主探索,並通過小組合交流,創造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利用媒體講述“三百多年前,英國科學家發明創造乘法的過程”拔亂反正引出乘法並介紹乘法的寫和讀、認識乘號。[板書課題:乘法和正確的乘法算式]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並且通過對學生進行鼓勵評價,如“小朋友和數學家的發現是一樣的”,讓學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學家一樣探索知識,由此獲得了情感體驗。

(2)認識乘法意義。

學生經歷了的創造過程,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寫乘法算式)

再讓學生將所舉生活中的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寫成乘法,並說出各自表示的意義。這樣能鞏固和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3)讓學生觀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體會哪種寫法簡便。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體會乘法與加法的聯絡與區別。

三、聯絡生活實際,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我們把這一環節設計為來到了奧特曼的家,奧特曼拿出食物招待大家與前面相照應。學生通過觀察食物的包裝說明,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這裡設計的是一個變式練習,旨在讓學生學會分析、比較,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課堂總結,情知共融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覺得最令你高興的收穫是什麼?

這一環節設計,是想通過學生的回憶,不僅反饋本課的學習情況,總結所學知識,促進知識建構,同時也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實現知情共融。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力圖為學生創設一個輕鬆、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自主探索的、獲得成功體驗的、主動發展的和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小夥伴》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二十八課,這一單元主要是以好孩子好品質為主題編排的。

《小夥伴》這篇課文主要以春遊為題材,寫了春遊時瑪莎丟失了揹包以後,幾個小夥伴從不同的角度表示了關心。有的說沒有午餐吃將是很難受的事,有的說揹包可能丟在哪裡,而安東把一大半面包放到瑪莎手裡,他關心的是瑪莎需要吃午餐了。這個故事童趣盎然,旨在說明一個道理:要用實際行動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

針對教材特點及訓練重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進入角色朗讀,養成有樂於幫助他人的願望和行為。以此來強化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二、說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設定和學生的特點,我打算用兩課時教學,目標設定為:第一課時:

學習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

第二課時: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進入角色朗讀。

2、 以讀代講,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小夥伴的不同表現,有樂於幫助他人的願望和行為。

下面我將重點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即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因此,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我“以讀代講,整體感知,揣摩體會”,緊緊圍繞“小夥伴”來引導學生聽聽、讀讀、演演、議議,通過誘發學生的生活體驗,使課文蘊涵的道理內化為孩子的感情需要,以此來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

(一)、複習匯入

小朋友,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生字詞,你們都記住了嗎?好,老師來考查考查。接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讀,並組詞。(讀對的就送給他一個蘋果生字卡片。)這一環節通過複習,讓學生回憶了上節課學習的內容,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而送蘋果生字卡片,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

(二)以讀代講,讀思結合,體味“小夥伴”。

1、讀思結合

《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因此,在學生掌握生字詞以後,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設計如下:小朋友,生字詞我們掌握了,下面我們讀讀課文,邊讀邊想:小瑪莎揹包丟了,午餐沒了,心理難過極了。那她的小火伴是怎樣跟她說的?又是怎樣做的?請小朋友邊讀邊用不同的符號在書中劃出來。這一問題的設計落實了本單元的訓練專案:強化邊讀邊想的習慣。

2、感情朗讀

這是本節課的活動重點。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體現在對詞和句的理解上,而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主要是通過讀來強化,通過讀來理解。課堂上,我讓學生自由地朗讀,把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讀準確,然後播放錄音,通過聽讀,糾正自己讀得不正確的地方,當學生確定讀得準確時,我讓他們分小組、分角色來朗讀,這裡,老師讀旁白,每個小組代表一個人物,要求朗讀過程中配上動作。當學生讀到維加的語言“你怎麼不吃呢?”時,老師通過範讀,學生多次回讀,引導學生把問號讀出來。當讀到“真糟糕!離回到家還有好長時間呢!”時,老師通過動作的示範,讓學生把維加“一邊大口吃一邊說”的動作表演出來,還有,當學生讀安娜的語言:“你把揹包丟在哪兒了?真粗心!”“你大概是丟在公共汽車上,忘記拿了。以後可要保管好自己的東西。”時,老師通過示範,讓學生讀出安娜責怪、教育的語氣,最後是描寫安東的語言,老師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兩者結合,引導“安東走到瑪莎的跟前,什麼也沒說,把夾著黃油的麵包掰成兩半,把大一點兒的放到瑪莎手裡,說:“趕快吃吧。”最後,小組選派代表進行角色表演朗讀,(讀得好的給予紅蘋果獎勵,2名,其他獎勵青蘋果)。這樣,通過一層層、一步步的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達到了突破教學重點的效果。

(三)演一演、議一議、理解“小夥伴”。

兒童活潑好動,有很強的表演慾望,他們非常喜歡把“課文”演出來,通過表演,可促進他們深讀課文,感悟課文內涵。

1、通過以上幾種形式的朗讀,小朋友都掌握了小夥伴的語言,接下來我就加大難度,讓小朋友上臺表演,使學生入情入境,演中懂情,演中感悟,達成了本課訓練目標:學習進入角色朗讀。

2、 議一議

一個“幾個小夥伴的表現中,你認為誰做得最好?為什麼?假如你當時也在場,你會怎麼做?”的問題讓學生思維活躍,紛紛發表了意見。有的說:“我會把我的午餐分一半給她吃。”有的`說:“我會讓幾個小夥伴每人分一點給她吃。”等等不同的意見,然後老師小結:是啊,面對有需要幫助的夥伴,我們要以實際行動給予對方最需要的幫助,而不是空口無憑。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培養力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能對課文有更深的體會,使學生懂得了:要用實際行動去關心幫助別人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於老師說,閱讀教學,要注意閱讀時機的把握,做到及時“反三”。在課的最後,我引導學生運用學習課文的方法來閱讀《新語文主題閱讀》中的《紅蘿蔔回來了》一文,達到了“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課堂內容的高度概括,我這樣板書,簡潔清晰地反映了三個小夥伴對待瑪莎的做法,可以突出重點,揭示文中內涵,能引導學生體會出要給別人最需要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