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六篇

說課稿2.73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六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8、9的加減法》是國小數學第一冊第六單元第二小節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7以內的加減法和8、9的認識的基礎上安排的,是進一步學習20以內加減法計算最直接的基礎。它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本冊書的重點內容之一,甚至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中都佔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感受到根據一幅圖能夠列出兩加兩減四個算式。會計算8、9的加、減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探索意識、評價意識和創新精神。其中教學的重點是計算8、9的加、減法。教學難點是看圖列算式(減法算式)、正確計算。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法上我採用了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操作、思考、遊戲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善於歸納、合作以及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法上採用一法為主、多法配合的方式,主要應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通過點撥、引導使學生形成技能。在教學程式上,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安排了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導課。

在這個環節中,首先對學生提出《課堂常規》要求,以對口令、比一比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常規》、遵守《常規》;再複習8、9的組成,為熟練口算掃清障礙。

第二:新課。

1、結合情境,引導學生充分感受“一圖四式”。由於學生已經有了看一幅圖列出兩個算式的基礎,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對容易一些,而列出減法算式則是這部分的難點。因此我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以看圖說話的方式蒐集相關資料,初步感知根據一幅圖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2、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通過擺蘋果圖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理解“一圖四式”。在計算過程體現加減法之間的聯絡。

3、幫助學生積累計算方法,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計算,提問:你是怎樣算出得數的?鼓勵學生說出多種計算方法,使計算方法多樣化(如:數數、想數的組成與分解、調換加數的位置、算減法想加法等)。

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

第三:反饋練習,鞏固新知。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在練習內容的設計上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如:先根據班內兩組學生的人數列出兩加兩減四個算式;再通過找朋友的遊戲進一步鞏固加減計算;最後通過看卡片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這樣的設計同時又能夠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乘法估算》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p59頁的教學內容,包括例2以及相關的練習。

(二)教材簡析

本課是在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估算的基礎上來進行學習的。此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十整百數乘法的口算方法,能進行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學好本節課內容,能為今後學習多位數除法估算以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計算做好知識上的準備。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結合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過程,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估算知識的空間,解釋估算過程,培養學生的數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比較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培養估算意識。

難點:合理選擇估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為了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我設計了估座位數、準備錢買書、師生互動等生活場景,激發學生的主體探究熱情,讓學生主動結合生活情境進行估算。

2、說學法:本課設計力求突出“自主學習實踐感知”的特點,採用個體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創設有利於學生參與探索活動的學習情境,使學法與教法和諧統一在“促進學生能力發展”這個教育目標上。

三、說教學過程

為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從以下五個環節設計教學。

1、複習鋪墊引出新知

2、創設情景自主探究

3、應用提高鞏固深化

4、實踐生活昇華教育

5、互動總結課外延伸

(一)複習鋪墊,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24×10=40×50=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題的結果嗎?你是怎樣想的?

28×4≈62×7≈

[這裡通過複習舊知,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絡,為知識的遷移做好鋪墊,並由此引出課題。]

板書:《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估算》

(二)創設情景,自主探究

1、創設情景,引出主題

由全鎮各校都在開展氣象知識學習的情況入手,以氣象局的叔叔來我校開展氣象知識講座為情境,出示主題圖,並讓學生完整地說一說你收集到了哪些資訊?

緊接著問:“能坐下嗎?”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明白,“能坐下嗎?”其實就是要將座位數和人數作比較。]

又問:要比較座位數與人數的大小,必須先求出什麼?(座位數)你會列式嗎?(板書算式:18×20)

再問:只要比較座位數與人數的大小,需要知道準確的結果嗎?(不需要)既然不需要,那我們就試著用估算去解決會比較便捷一點。

2、嘗試估算,探索方法

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小組交流,學生彙報,教師板書。

……

方法小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它與一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相類似,估算時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也可以把兩個兩位數都看成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估算結果。但同樣是估算,為什麼會出現幾種不同的結果呢?

3、巧理資訊,探究明理

根據學習卡(一)的內容,四人小組交流誤差產生的原因,完成學習卡,小組彙報。

根據學生彙報的結果分析小結:估算的時候我們可能把因數看大了,這時估算的結果比實際結果大,也可能會把因數看小了,這時估算的

結果比實際結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會有不同的估算結果,但都會與實際的.結果之間存在一定的誤差。

[這樣設計促進學生在問題情景中積極參與,把探究的過程留給學生,運用生活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主動全面參與意識。]

4、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剛才我們用了3種不同的方法進行估算,得出3種不同的結果,那350人到底能不能坐下呢?

引導學生在剛才討論的基礎上,逐步理清,在第(3)種方法中,採用估小的方法得到的360都大於350,那麼實際結果應該比360還要大,肯定能坐下350人。

同時指出:雖然估算的方法有很多,但在這道題中,用估小的方法來進行估算,相對而言比較有把握解決“夠不夠坐”的問題。

[這樣設計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合作交流、層層遞進的認知環節,逐步形成了估算策略,從而讓學生實現從多樣化到最優化的過渡。]

5、指導看書,質疑釋疑

(三)、應用提高,鞏固深化

1、隨堂練習,檢驗效果

讓學生獨立完成書本p62第10題第一行和書本p59做一做。

[這樣做是從本課的教學重點出發,在鞏固新學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達到本節課的的教學目標。]

2、配對練習,突破難點

《氣象知識知多少》這本書每本19元,李老師決定買12本,你認為李老師大約應該準備多少錢?

在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後,讓學生幫老師拿個主意,應該選擇下面哪種建議?

A、12看成1010×19=190(元)

B、19看成20xx×20=240(元)

在學生的爭論中,讓學生逐漸明白:像這種準備錢購物的情況應該儘量選擇估大的方法來進行估算,才能更為有效地解決問題。

同時作出小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由於因數的不同特點,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幾種,但我們在解決不同的情景問題時,一定要考慮具體情況,靈活地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本題練習設計和例題教學分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解決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根據具體問題情境來選擇估算方法,有效提高估算能力,掌握估算的策略。]

(四)、實踐生活,昇華教育

設計學生採訪的師生互動環節,鞏固所學知識。

內容A、我們組採訪的是()老師,他家每月水費支出大約是()元,一年大約支出水費元。我們是這樣估算的。

內容B、我們組採訪的是()老師,他每天批改作業()本,每個星期(5天)大約批改作業本,每學年(40個星期)大約批改作業本。

看到這麼大的數字,你有什麼感受或想法?

[這個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數學的應用性,在這個過程中不但提高了學生估算的應用能力,還讓孩子們在估算中體會到老師工作的艱辛,老師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實現教育昇華。]

(五)、互動總結,課外延伸

互動總結:在今天的學習中你有什麼感受?又有什麼收穫呢?

課外延伸:請你把你是怎樣用估算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小故事記錄下來,寫一篇生動的數學日記。

[這樣設計促使學生把本節課的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從而體現數學學習的“大課堂”思想。]

四:說板書設計

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估算

18×22≈

18×22≈40018×22≈44018×22≈360

(20)(20)(20)(20)

卡通頭像卡通頭像卡通頭像

答:能坐下。

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我來自前進國小,我的名字是張巨集,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是六年級數學下冊《比例尺的應用》一節課,希望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目標、說重點、說方法、說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比例尺的應用》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學完“比例尺的意義”、後安排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有關地圖、工程圖紙的計算的基礎。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廣泛應用,學好它也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時的學習,是學生進一步掌握比例尺的意義,以及有關的數量關係式,掌握求實際距離的解決方法,並會解答這類應用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結合具體情境,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教育。

三.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能根據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正確求出實際距離。在設知數時,由於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所使用的單位不同,因此教學難點是設未知數時使用哪個長度單位。

四.說教學方法

這節課是學生在掌握了比例尺的含義的基礎上展開的,讓學生根據比例尺的意義來求實際距離或者是圖上距離。解決這類問題學生會有不同的方法,應該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考方法進行解答。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不同演算法時,特別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用比例式求實際距離的方法,幫助學生把握不同演算法之間的聯絡。

根據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以及學生的不同解法,可以歸納如下: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在計算的過程中關鍵還是要讓學生注意單位的統一。在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實際距離時,要和學生強調解設中單位還應該是釐米,因為圖上距離的單位就是釐米,所以要統一。

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是解答這類問題的關鍵,在理解比例尺時,一定要結合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這樣有助於學生對解題方法的掌握。

教材上介紹了3種解題思路,但我覺得前兩種的思考方法是一樣的。且第2種思路中“比例尺1:8000,也就是圖上1釐米,表示實際距離80米”,這樣的理解有跳躍性,我覺得還是讓學生理解為“圖上1釐米,表示實際距離8000釐米”,最後讓學生看問題所求的單位名稱與計算結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樣,需要統一單位,這樣學生比較好理解。用比例的方法來解答這類問題,可能學生對這樣的解法和方程解有一樣的感覺,怕麻煩!但作為一種新的解題思路,必須讓學生掌握,所以今天的課堂教學中,我準備讓學生這兩種思路都掌握。在以後的練習中,如果題目沒有要求解題方法,那麼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答。

五、說教學程式

1、複習準備

本節課是緊接著前一節課的學習內容展開的進一步研究,所以,在學習新知道之前,對前一節課所學知識進行積極的回憶,有利於學生主動應用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也有利於學生獲得整體的,系統的知識。因此,我一開始按擺了複習。

2、聯絡生活學新知

參與是發展的前提,興趣是參與的內驅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是促進學生髮展的前提,學生只有在參與中才能得到發展。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必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活動的強化劑,它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起著巨大的推動和內驅作用。趣味性是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這裡我沒用課本中的'例題,而是根據實際改編的。我們知道,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捕捉貼近學生的生活的素材,這樣會使冰冷的數學產生親和力,使學生感到親切,也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生動體現。接下來分析條件和問題。在設知數時,使用哪個長度單位,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板書中,我故意空出來。提問:你覺得這裡設什麼單位更便於計算?然後用紅筆加以強調。再寫出關係式,接下來讓學生自己對照列方程解答。

設未知數列出方程,再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答。體現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

接著結合嵐皋地圖,設計了課中小練習,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這樣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於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

之後進行了課中小結:怎樣求實際距離?要哪些條件?

3、鞏固練習

數學的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

4、課堂小結,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回顧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數學說課稿 篇4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去括號是中學數學代數部分的一個基礎知識點,是以後化簡代數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識點當中的重要環節,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接受該知識點存在一個思維上的轉換過程,所以又是一個難點,由此不難看出,該知識點在國中數學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學生經過觀察、合作交流、討論總結出去括號的法則,並較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確且較為熟練地運用去括號法則化簡代數式。

2、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

2)鍛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的知識分解、知識整合能力。

3、情感目標:1)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產生、發展及形成過程,培養其勇於探索的精神。

2)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去括號法則及其運用。

難點:括號前面是“—”號,去括號時,應如何處理。

●教法與學法分析

為充分體現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推動者,同時鑑於七年紀學生的思維所呈現出的具體、直觀、形象之特點,為突破難點,選用“情境——探索——發現”的教學模式,通過直觀教學,藉助多媒體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習興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以“自主參與、勇於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學法為主,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

●教學流程圖

綜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緊扣教學重點,力求突破教學難點,達到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定為以下幾個環節:

複習舊知

承前啟後

創設情景

匯入新課

探究學習

歸納總結

動畫演示

深化理解

理解應用

拓展昇華

反饋調控

評價激勵

問題備份

全面考慮

●教學實施過程

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回顧舊知,承前啟後 1、什麼叫做同類項? 2、敘述合併同類項的法則。 3、若a、b、c均為有理數,請指出以下代數式中的同類項及其係數,並進行合併。 ① a+2b-c ②a+(3c+2b-a)-(2a-c)

由於有括號學生暫時無法正確指出各項係數,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問題:第三問第二小題你會進行合併嗎?

回答 (意圖:對舊知識進行進一步加深和鞏固)

(二)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問題一: 週三下午,校圖書館起初有a名同學,後來某年級組織同學來閱讀,第一批來了b位同學,第二批又來了c位同學,則館內一共有多少位同學? ① a+(b+c) ② a+b+c 1、聯絡:它們等值 2、區別:①式有括號②式沒有括號。 3、從①式到②式叫去括號。

1、你可以用幾種表示式來回答這一問題? 2、這幾個表示式之間有怎樣的聯絡和區別? 3、從①式到②式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觀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發現見解,相互點評,達到共識。 (意圖:給學生充分的交流空間,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取長補短”的涵義,以求在共同學習中得到進步,同時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

(三)探究學習,歸納總結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動畫演示: 法則:括號前面是“+”號,去掉括號及其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不變號。 1、讓學生觀察思考後回答: ①、a+b+c又可以讀作什麼? ②、表格二、三行之間你可以發現什麼? 2、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法則。 3、對學生的不同見解暫時保留,對得出的結論給予評價。 觀察討論 回答問題

共同探討 分類總結

(意圖:抓住學生的認知特點,加入動畫演示,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四)創設情景,繼續新課 問題二: 若圖書館內原有a位同學,後來有些同學因上課要離開,第一批走了b位同學,第二批又走了c位同學,則館內還剩下多少位同學? ①a-(b+c) ②a-b-c 1、聯絡:它們等值 2、區別:①式有括號②式沒有括號。 3、從①式到②式叫去括號。

1、你可以用幾種表示式來回答這一問題? 2、這幾個表示式之間有怎樣的聯絡和區別? 3、從①式到②式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觀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發現見解,相互點評,達到共識。 (意圖:給學生充分的交流空間,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取長補短”的涵義,以求在共同學習中得到進步,同時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

(五)探究學習,歸納總結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動畫演示: 法則:括號前面是“-”號,去掉括號及其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要變號。 1、讓學生觀察思考後回答: ①、a-b-c又可以讀作什麼? ②、表格二、三行之間你可以發現什麼? 2、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法則。 3、對學生的不同見解暫時保留,對得出的結論給予評價。 觀察討論 回答問題

共同探討 分類總結

(意圖:抓住學生的認知特點,加入動畫演示,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六)理解應用,拓展昇華 解釋以下三個問題(理解部分) 1、法則以等式、文字方式出現 ①a+(b+c)=a+b+c ②a-(b+c)=a-b-c ①括號前是“+”號,去掉括號連同它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不變號。

②括號前是“-”號,去掉括號連同它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要變號。

2、法則中關鍵詞語的理解“連同”指括號及括號前的符號,所以去括號不僅要去括號還包括它前面的符號。 3、隱性的一個條件要求:括號內第一項為“+”號時,這個“+”號一般是不寫的,但你要把它顯現出來。

教師點評指導。 特別是第三個問題 要予以特別說明。

學生概括總結法則。 (意圖:使學生領悟到剖析數學知識的方法和途徑)

鞏固應用(應用部分) 例1:去括號 ① a+(b+c)②a-(b-c) ③a-(-b+c)④a-(-b-c) 例2:先去括號,再合併同類項 ①(x-y-z)+(x-y+z)-(x-y-z)②(a+2ab+b)-(a-2ab+b) ③3(2x-y)-2(3y-2x) 閱讀:當x=-2,y=-1時求多項式 3(2x-y)-2(3y-2x)的值 解:原式=(6x-3y)-(6y-4x)=6x-3y-6y+4x =10x-9y 所以當x=-2,y=-1時 原式=10x-9y =10×(-2)-9×(-1) =31

例題的處理:教師啟發、引導、矯正,並從學生角度提出問題。例2③在解題步驟上要引導學生,保證解題的正確性、高效性。

教師請不同數學素養的學生就閱讀部分給以說明,進行點評。

學生自己探究思考後回答相應結果,並簡述理由。

(意圖:體現彈性,滿足學生不同需求,突出分層教學)

(七)反饋調控,評價激勵 1、練習 教科書P110練習1、2、3題

2、課堂小結 (以問答形式,讓學生參與小結,有利於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明確學習目標的效果)。 1、教師就學生練習分別給以指導。 2、及時表揚鼓勵。 3、強調書寫格式。

問題: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2、你有什麼收穫?

認真完成,適時加以討論。 (意圖:及時給予分層強化訓練,強調重點、糾正錯誤點、緊扣關鍵點。)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地位和作用】

思考——人教版實驗教材增設數學廣角這一單元的目的是什麼?雞兔同籠問題設定在數學廣角中,其教學與常規課有什麼不同?

分析——《教學用書》中指出:數學廣角重在向學生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因此,“雞兔同籠”問題作為數學廣角教學內容之一,正是教材注重滲透思想方法,關注學習過程的重要體現。教材藉助我國古代趣題“雞兔同籠”問題,讓學生應用列表、假設、方程等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本課的教學與常規課相比,區別之處在於要把數學思想方法貫穿始終,巧用素材,有效提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本課時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編排的內容】“雞兔同籠”問題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數學趣題,最早出現在《孫子算經》中。但其原題資料比較大,不利於首次接觸該類問題的學生進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編排了例1,通過化繁為簡的思想,幫助學生先探索出解決該類問題的一般方法後,再解決《孫子算經》中資料比較大的原題。

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時,教材展示了學生逐步解決問題的過程,既猜測、列表、假設或方程解。其中假設和列方程解是解決該類問題的一般方法。“假設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列方程則有助於學生體會代數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時,學生選用哪種方法均可,不強求用某一種方法。

配合“雞兔同籠”問題,教材在“做一做”和練習中安排了類似的一些習題,比如“龜鶴”問題,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這類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並鞏固用“假設法”或方程的方法來解決這類問題。

 二、說學情

【認知分析】學生初步已接觸多種解題策略,會一些基本的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

【能力分析】雖說學生已經初步嘗試了應用逐一列表法解決問題,還有一些學生在課外書中或者數學班已經學習了相關的內容,但學生的程度會參差不齊,但在數學方法的應用意識與數學思維的自我提升等方面尚需進一步培養。

【情感分析】多數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一定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識方面,發展不夠均衡,有待加強;少數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夠強,尚需通過營造一定的學習氛圍,來加以帶動。

三、說目標

【教學目標】

1. 經歷和體驗用不同的角度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奧數的樂趣。

2. 培養學生動腦筋,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3. 瞭解我國古代數學的光輝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增強學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用假設法來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教學難點】 如何讓絕大部分孩子掌握用假設法來解決這一相關問題。

四、說教法

綜合以上的分析,從面向全體學生,發展學生認識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角度考慮,準備採用“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發現法:即課堂上,教師或學生提出適當的數學問題,再由學生嘗試著去發現規律,通過相互討論,相互學習,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提升數學方法,從而豐富學生的數學思想,逐步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五、說學法

兩點想法:

低起點: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課伊始,我讓學生錢的數額和張數。資料比較小,學生又有一定的情趣,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教學例題時,因為有了以上的鋪墊,就讓學生嘗試解決,學生在解決時,方法多種多樣,列表湊數的、畫圖的、假設法、列方程解決。

巧突破:重點就放在假設法的教學上,先通過表格初步感知規律,再借助圖形結合來攻破學生學習中思維中的障礙。

基於以上分析,在學法上,引導學生採用適度指導與自主探索相結合、獨立思考與互相協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研究,並最終學會學習。

 六、說理念

遵照新課標精神,在課程設定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儘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通過老師創設的現實情景,讓學生投入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經歷數學學習的全過程,進而體會到假設的數學思想的應用與解決數學問題的關係。

七、說過程

一、遊戲匯入,初步感知

1.遊戲匯入

師:(出示一個信封)知道信封裡放的是什麼嗎?

師:這裡放著5張錢,猜一猜是多少?

師:都是5元和10元的,可能會是多少錢?

2.嘗試列表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填充表格。

根據教師的提示,學生準確說出:

信封裡有35元錢,你知道5元的幾張,10元的幾張?

3.及時小結

教師出示信封裡的錢,你為什麼能很快的說出錢數?(突出表格的作用)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感知規律,彰顯表格法解決問題的作用,喚起學生的解題策略,以便在後面的學習中能讓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遷移。]

二、自主探究,嘗試方法

1.出示例題。

課件出示例題:籠子裡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雞和兔各有幾隻?(師生審題)

2.揭示課題

這類題目大家熟悉嗎?(板書課題)

師:題目你能讀懂嗎? 生:能。 師:告訴了我們哪些已知條件? 生1:共有八個頭,二十六隻腳。

生2:還有兩個條件:雞有兩隻腳,兔有四隻腳。 師:很好!還隱藏著兩個條件!

3.學生嘗試

提示學生利用剛才的經驗嘗試解決。(學生嘗試,教師巡視)

4.組織彙報指名彙報,課件演示。

5.即時總結[設計意圖:讓學生嘗試列表法,主要是培養了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三、模擬操作,再探思路

1.提出問題

如果籠內的雞和兔的只數較多,想想看,用剛才列表的方法去解決,方便嗎?

我們在一起探究用其他的方法來解決。

2.適時指導

⑴觀察表格,你有什麼發現?

⑵腳的總只數每次減少2只,這個2是怎麼來的呢?(強調兔多2只腳,4-2=2)

⑶出示課件,提示興趣活動——讓兔子站起來。

3.興趣活動

⑴教師提示:課件演示,並提示用符號表示。

⑵學生嘗試:畫一畫,用簡單的圖示法,讓籠內的兔子都站立起來。

彙報展示

4.學生彙報,教師演示。

5.探究思路

想一想:從下面看,每隻兔子少了幾隻腳?一共少了幾隻腳?這些腳是怎麼來的?

議一議:小組內交流,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思路。

6.獨立計算

自己獨立列式計算,指名板演,並說一說想法,並引導學生口頭檢驗。

7.及時小結:,給這種方法取名,並提示,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由於假設法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在解決假設雞兔腳的只數一樣來初步感知調整策略時,需要老師適時地站出來引領學生進行探索,通過一些有效的數學模型,來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個解決問題的臺階,使他們的研究有強力的後盾。我通過課件的生動演示,搭建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橋樑,再由學生動手用簡單的符號畫一畫,搭建平臺,幫助學生建立解決問題的臺階。既突破了難點,又掌握了方法,還體驗了成功。]

四、合作探究,拓展思路

1. 師提示用方程方法解決。

2. 合作探究:

⑴集體討論:題中有哪些等量關係?

⑵出示導航:你想設誰的只數為X?那麼另一種動物的只數如何表示呢?他們腳的只數又是分別如何表示?

⑶小組討論。

3.小組彙報。

4.學生嘗試列出方程。(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5.師生討論解方程的思路。(強調將方程化簡)

6.學生獨立解方程,指名板演。

7.檢驗,並小結。

[設計意圖:學生在五年級已學會列方程解應用題,由於這種方法思路清晰,易於理解。因此老師注意引導學生明確等量關係,使學生體會代數方法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性和便捷性。]

五、靈活運用,解決問題

1.出示相關資訊,瞭解中國古代關於“雞兔同籠”問題的研究情況。

2.學生運用自己最感興趣的方法獨立解答“龜鶴問題”。

有龜和鶴共40只,龜的腿和鶴的腿共有112條。龜、鶴各有幾隻?

3. 組織彙報。

[設計意圖:利用相關知識資訊,給數學課堂帶來了濃厚的文化氣息,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的源遠流長,進一步促進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悄然激發學生課下去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練習的設計,為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僅僅是將雞兔換成龜鶴,鞏固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夯實學生的認知基礎。]

六、總結反思,暢談收穫

學生自主總結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對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回顧反思,讓學生感受到不同方法的思維特點,幫助學生及時提煉用假設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鞏固學生的數學模型,豐富學生的數學思想,更有利於學生今後獨立運用策略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

七、課後拓展,鞏固提升

尋求更多的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方法。

[設計意圖: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尋求方法不僅僅是課堂上所完成的任務,將數學的學習延伸課外,利於再次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突出課標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的理念]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的,為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同時,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1、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國小生年少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生知識結構: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係的知識,是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知識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知識結構,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能力目標:通過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 、“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四、重難點分析

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理解方程的含義。

國小生的認知水平正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存在著很大困難,所以將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學法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在學法中,讓學生通過“感知交流→觀察比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過程去發現新知,從而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採用以小組合作觀察探究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觀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迴圈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將按創設情境→觀察探究→知識運用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通過“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的活動,引出“50+50=100”的等式,啟用學生已經積累的關於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例項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徵。

2.觀察探究——形成概念。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採用以下幾個步驟突出這個重點。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通過展示圖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觀察比較】接著,我提出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式子中,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裡的等式與前面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方程的特點,並用自己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從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 “像X+15=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這個難點,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麼關係”,幫助學生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絡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做有助於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3.知識運用。

“試一試”通過列方程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方程的思想,併為進一步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一些準備。

“練一練”安排了3道題。第一題採用學生搶答的方式,通過判斷題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導學生體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聯絡,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第二題通過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在小組裡交流,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對方程的認識用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促進學生自主地建構方程的模型,內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題採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列方程,既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於學生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4.引導小結

本課的小結采用學生小結的模式,這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然後我再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5.佈置作業

為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佈置了必做題:要求學生每個人寫一篇數學日記,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同時又為學有餘力的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佈置了探究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