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數學說課稿國小模板錦集十篇

說課稿2.67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國小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數學說課稿國小模板錦集十篇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1

一、問好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數學組一號考生

二、總括語

為了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突出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講授個過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講精練,又要放手引導學生參與嘗試與討論展開思維活動,因此,本節課力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聽講是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探索,發現式學習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三、教材分析

教材是進行教學的評判依據,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首先我對本節課教材進行一定的分析,本篇說課《小數與乘法》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知識,通過小數與整數的乘法教材,一共安排了兩道例題和一個習題,是在整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因為後面小數的除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小數與分數混合運算奠定了基礎。

四、教學目標

合理把握學情時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具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但仍具有具體形象性,具有好奇好動好玩的特點,並且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常識的瞭解。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小數與小數乘法,掌握小數與乘小數乘法的運演算法則,並且能夠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舉一反三。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法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小組合作的默契。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於小數與小數的學習和小數與整數的學習,培養學生們對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們,對於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架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為,重點理解小數與小數的乘法,並掌握小數與小數乘法的運演算法則,能夠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難點,激發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

五、學情分析

德國大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他們獨立掌握它們,結合新課標,新課改的要求,我將採用討論法,練習法,自主學習法和合作探究法等方法進行教學。

六、教學教法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依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首先匯入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打算採用,問答法和自主探究法的方法,通過結合生活的實際來激發學生們對於這節課的興趣,從而引出本堂課程的知識內容。

七、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依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首先匯入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打算採用,問答法和自主探究法的方法,通過結合生活的實際來激發學生們對於這節課的興趣,從而引出本堂課程的知識內容。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在這個環節中,我分兩步組織教學。一是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拉近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出示課件①,即欣欣文具店全景圖。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提問"如果你來買某種文具,怎樣才能知道你該付多少錢呢?"旨在讓學生明白要知道購物中需要付多少錢,必須知道物品的單價和所購的數量。待學生回答後,緊接著出示課件②,即文具專櫃。在學生觀察中提問"你從這個文具櫃中獲得了哪些資訊?"、"你能根據這些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嗎?",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並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二是複習整數乘法的意義,從學生提的數學問題中,選擇"買3支鋼筆需要多少元?"讓學生自主解答,說說為什麼要這樣列式,算式2×3表示什麼意義?從而為後面小數乘法意義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合作探究,明理獲知

首先是在合作交流中,初步感知體會小數乘法的意義。在學生回顧整數乘法意義之後,提問"買三塊橡皮需要多少元?",學生自主思考如何解決,學生這時應該不難就能列出算式0.2×3,隨即追問"為什麼要這樣列式?你是怎麼想的?",在學生充分回答的基礎上初步感知0.2×3表示的意義。緊接著設問"0.2×3的結果是多少?",放手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究,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計算0.2×3的方法。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又增強了學生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學會了運用已學的小數意義、小數加法和將小數轉化整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隨機滲透了類推、遷移、轉化的數學思想,也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小數乘法意義的理解。

再就是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能用自己的話闡明小數乘法的'意義,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揭示課題並板書。

(三)深化運用,鞏固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四組闖關題。

第一關是試一試:

①買3支鉛筆需要多少元?

②買兩把直尺需要多少元?這關是模仿性練習,讓學生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關是塗一塗,即根據算式塗塗得出結果。

第三關是填一填,即根據加法算式寫乘法算式和根據乘法算式寫加法算式,這兩關是提高性練習。是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數乘法意義的理解。

第四關是想一想:0.2×3=0.6,3×0.2=?這關是深化性練習,一是讓學生明白整數乘法的交換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二是讓學生體會一個整數乘小數的意義也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通過這樣闖關練習,不僅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層次練習中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體會用小數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喜悅。

(四)回顧小結,質疑問難

幫助學生整理,解決疑惑問題。

總之,本節課這樣設計是基於讓學生能夠實實在在從課堂學習中感受到、體驗到、領悟到、思考到新知的獲取,建立數學模型。能否達到效果,關鍵在於教師在課堂中對"生成"和"開發"的關注如何,把握如何,調控如何。

為了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各位考官辛苦了,請問需要擦黑板嗎?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2

一、設計理念:

數學知識要加強與社會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究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模型。實踐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二、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徵、圓心、直徑和半徑的認識以及半徑、直徑長度間的關係。

(二)教材簡析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麵積”的學習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與直徑;理解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使學生能正確地較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過程與方法目標:

組織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理解在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懂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2、在交流和溝通中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3、讓學生養成在交流、合作中獲得新知的習慣。

4、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五)、說教具和學具準備

畫圓工具、圓形實物、剪刀、卡紙、圖片、課件等。

四、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著眼點來看,要貫徹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要使學生會學、樂學、主動去學。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我將採用多媒體課件為主要教學手段,以分組合作,探究學習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有機結合。在教學中創設多種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分組合作探究,自主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和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通過學生的說、摸、剪、折、畫、辯、議、展示、欣賞等,使學生在學法上,得到培養和鍛鍊。

五、說教學程式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我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絡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讓學生欣賞了一組圖片,使他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工藝品中都能找到圓的足跡。並在圖片中,感受到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了餐盒、蛋糕等與現實生活常見的物品,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二、動手實踐,初步認識圓

此過程設計為五步,充分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近,第一步學生摸圓,感知;第二步嘗試畫圓;第三步引導學生剪圓、反覆對摺、觀察、發現、,彙報;第四步,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的其他特徵,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第五步,師生合作,引導學生畫圓.

三、多層訓練,初步應用圓。

練習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環節,有機地配合新知的學習,精選適量的聯絡生活的,形式多樣的習題,例如測量沒有標出圓心的圓的直徑,找出圓形物體的圓心,車輪為什麼要作成圓形等,講練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習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重視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把所學知識延伸到了課堂之外,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感受圓文化,拓展延伸

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圓的本質特徵時結合中國古代關於圓的記載,從歷史的視野上去豐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用數學的眼光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於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的數學成長與美麗同行。

讓學生回家設計由圓(或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組成的圖案),並寫出創意,帶回與同學、老師交流。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是創造性地開發教材資源,教師只是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而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我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教師靈活把握。這樣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很大,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並在練習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經常要用到,同時感受圓文化帶給我們的美感和振憾。我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出課堂,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在本節課的實踐中,學生對圓的歷史、圓的美麗有著深刻的感悟,覺得數學課堂豐厚有趣,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滲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學生覺得數學非常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這樣通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浙教版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分數等得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教學內容的最後一個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屬於概念教學,是為以後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式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3、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4、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計算——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二、說程式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於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複習匯入。

讓學生根據所給資訊寫出四個比。目的就是為新授進行鋪墊,搭建腳手架,同時也為學生後面區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礎。

(二)教學新課。

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教學比例的意義;第二部分,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第一部分:

先出示幾個比,讓學生計算它們的比值,然後通過觀察、比較,給這些比分類。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發現,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來分類。接著追問:“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他們之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線呢?”是讓學生深刻地瞭解到,只要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說兩個比相等。運用黑板上的幾個比例式,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給學生直觀的印象,然後列舉一個反例,讓學生對比觀察,引導學生髮現他們之間的共同特點,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義。教學比例的意義後,及時組織練習。第一個是判斷匯入部分的四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說明理由。第二個練習是,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運用了比例的意義,而且對比的性質也有一定的運用,以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個練習是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並組成比例。三個練習,每一個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達到熟練運用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自學,然後讓他們自己說說比例裡各部分的名稱。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先讓學生計算,然後觀察發現規律,進一步驗證規律,最後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鞏固練習。

在鞏固練習環節中:第1題是三個判斷題,是對基本概念的'鞏固。

第2題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裡需要從學生逆向思維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第3題是用四個陣列比例,這題學生在組的過程中沒有方法和順序,那麼在交流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髮現方法,總結規律,使學生不僅把題做對,而且指導自己更好解決問題。

第4題是拓展題,讓學生根據當前所學的知識猜數,一方面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知識,另一方面,為下節課“解比例”做鋪墊: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項,這是下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解比例”。

三、說教後反思。

這節課是概念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且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後,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裡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其實這一環節,我在四班試教時已經發現,在本班的上課中,我在板書中已有強調,也許還是強調的不夠到位。整節課時間比較緊張,後面鞏固練習和課堂小結的環節有點匆匆過場的味道,與自己曾設想的場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這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在今後的日子裡,還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4

《辨認方向》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內容經常出現在學生的生活經歷中,是培養他們空間觀念的好素材,但學生實際應用比較少,本課是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教材的設計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絡,為學生提供了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

整節課,我的想法是:“(運用)生活經驗→(獲得) →數學知識→(解決) →實際問題”,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力求突出三點:

一、創設情境,圍繞“當合格小導遊”情境貫穿全課始終。

國小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初上課時我以“為遠方的客人當導遊”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孩子們明確辨認方向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識。結尾我針對學生辨認方向的情況進行評價總結,使孩子們能夠充分體會驗學習的樂趣。

二、結合生活經驗,學會辨認方向。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但是生活的範圍很大,因此,我選取了學生周圍的環境作為本節課學習的素材,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我以家樂福地點為中心,周圍的建築物為背景圖,從說說各建築物在家樂福的位置關係出發,引導學生說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建築物,學生髮現除了這四個方向以外還存在其它4個方向,雖然學生以前沒學過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4個新方向,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方向已有所瞭解,但還是不夠準確,因此,我嘗試讓學生說說這四個方向,在此基礎上,分別說一說博物館、省醫院、匯海圖書大廈、遠大都市綠洲分別在家樂福超市的什麼方向,我抓住一個方向,在演示、討論的'過程中完善學生對新方向的認識,在他們頭腦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三.動手實際操作,體驗學習過程。

生活數學並不能永遠停留在生活情境中,要對數學知識進行提升、建模,要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的規律,數學的方法。數學活動離不開體驗,學生對八個方向都有體驗,而且我還引導學生設計製作方向板,根據教室實際方向正確使用,從新知到應用,讓學生逐漸脫離手中有形的方向板,在心中構建一個無形的方向板,使孩子們能正確辨認方向。

四.以"生活實踐"的迴歸,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並研究數學的問題和規律,反過來又運用數學的方法和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所以在新知學習後,我設計了幾個層次逐步深入的活動,活動的載體也有目的的由簡單到複雜、由平面向空間轉移。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5

一、講講我對教材的理解:

《買鉛筆》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一冊第七單元(加減二)的第一課時。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以及10以內加減法,初步感知了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是今後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

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買鉛筆情景。主題圖中已經出示了數學問題:15支鉛筆,賣出9支,還剩多少支?我認為本課的主題圖給出的數學問題太直接,學生沒有思維的空間。因此在教學時我把主題圖進行了改進。把主題圖中袋鼠提出的數學問題改為有15支鉛筆這一條件,這樣,讓學生自己去觀察主題圖,從圖中找出有用的數學資訊,再根據相應的資訊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獲取資訊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從教材提供的例題和練習分析,本課應是學習十幾減9、8的退位減法。但我認為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應該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幾減9、8的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學生就會自然地遷移到所有的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上來。因此,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也作了調整,即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

二、談談我確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有三大一是來自學生的學習需求。即要了解學生的一般特徵,瞭解學習者的學習風格;二是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蘊涵著豐富的科學原理,怎樣引導學生髮現並理解生活情景中蘊涵的科學原理,並確定體驗目標的要素構成與邏輯關聯,怎樣引導學生將學習成果運用於生活實際,並實現體驗性目標與結果性目標的統一,這是教師在制定目標是要重點考慮的。三是來自教材的學習素材。從確定教學目標角度而言,教材的價值及其研究重點在於:1。提供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絡;2。確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絡同學生認識特點的結合點;3。確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絡同學生現實生活情景的結合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教學目標可以分為知識技能,問題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四個方面。

依據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對目標制定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是這樣確立的:

教學目標:

1、以十幾減9為切入點,在合作交流中學會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

2、掌握20以內退位減法,並運用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通過鼓勵演算法的多樣化,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

4、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以及善於交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學會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探討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說說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一)、關於教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演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啟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6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知道數的產生、認識億級的數,掌握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和千億以及千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掌握十進位制計數法.

(二)使學生能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出多位數.

(三)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使學生掌握計數單位、數位順序,能正確讀出多位數是教學重點,中間和末尾帶一個0或幾個0的數的讀法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介紹數的產生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了三年半數學,每天都和數打交道,但是這些數是怎樣產生的呢?

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需要數人數,數物體的個數,於是產生了數.那時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開始只知道同樣多或同樣少,還不會用一、二、三等數來數物體的個數,於是就藉助其它物品,如擺小石子.比如外出放羊時,每放出一隻羊,擺一個小石子,共出去多少隻羊,就擺出多少個小石子.放羊回來時,再把小石子和羊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羊沒有丟.還有用在木棒上刻道的方法來計數.後來隨著語言、文字的發展,逐漸發明了一些計數的符號,但各個國家和地區記數的符號是不同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多,又經過了很長時間,才產生了像現在這樣比較完善的計數方法.我們今天就來研究十進位制計數法.(板書:十進位制計數法)

(二)十進位制計數法

1.新課引入.

我們已經學過億以內的數及計數單位和億以內的數位順序.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億大的數,例如我國人口約有12億,世界人口有50多億,銀行存款已超過百億等.你能從億接著往下數嗎?

2.用算盤數數,認識十億、百億、千億.

可以在算盤上先撥上億,邊撥珠邊數:10個一億是十億,10個十億是一百億,10個一百億是一千億.分別板書:十億 百億 千億

提問:你學過的個、十、百、千億,都是用來計數的,它們叫什麼?

(叫計數單位.)

教師指出:十億、百億、千億和以前學習的個、十、百、千億一樣,都是計數單位.

提問:你共學習了哪些計數單位?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

(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也就是十進關係.)

師:像這種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位制計數法.

3.認識數位和數位順序表.

(1)寫數的時候,要用一些符號表示,這些符號叫做數字.

提問:學過的數字有哪些?

(1,2,3,4,5,6,7,8,9,0.)

這10個數字叫阿拉伯數字,它表示數的符號.數和數字是有區別的,如25是一個數,它是用數字2和5表示的.

(2)認識數位.

這10個阿拉伯數字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每個數字所佔的位置叫做數位.如,45230這個數裡有幾個數位?(5個數位)它們分別是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一個數字由於所在的數位不同,所表示數的大小也不一樣,所以只用10個阿拉伯數字就可以表示出任意大的數.因此數位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但它與計數單位是有區別的,如數字8在右邊起第九位,那麼8所在的數位是億位,它的計數單位是億,表示8個億,這個數就是九位數.

(3)數位順序.

副標題#e#

學過的12個數位是怎樣排列的?

教師把板書上的計數單位下面加上一個位字,並畫成表格形式,成為順序表:

(順序表是逐步補充完整的)

①先說說學過的數位有哪些?是怎樣排列的?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數位及順序.說明還有比千億大的數,由於不常用,暫時不學,所以在千億位後面用表示還有其它數位.

想一想:在整數中數位很多,最小的數位是什麼位?有沒有最大的數位?

②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為讀寫方便,把數位分級,學過的億以內的數是怎樣分級的?

(從個位起,每四個數位是一級,個位、十位、百位、千位是個級,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是萬級.)

提問:你能類推一下,今天學的億位、十億位、百億位、千億位叫什麼級嗎?(億級)

教師板書:數級、億級、萬級、個級.

提問:每級各表示多少?

(個級表示多少個,萬級表示多少萬,億級表示多少億.)

③分別說出每個數位的計數單位.教師把數位順序表補充完整.

(4)引導學生觀察數位順序表,比較個級、萬級、億級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點:每級都是4個數位,4個數位排列順序都是個、十、百、千.

不同點:個級第一位是個位,表示多少個;萬級第一位是萬位,表示多少萬,億級第一位是億位,表示多少億.

教師概括:數位順序表是我們讀數、寫數的基礎,必須熟練掌握.特別應熟記右起第五位是萬位,第九位是億位.

(5)反饋、口答.

①一百億有個十億,個百億是一千億.

②從個位起,第位是萬位,第位是億位.

③和億相鄰的兩個數位是和.

④ 4250070000是位數,最高位是位,它表示,7在位上,表示.

4.讀多位數.

(1)讀出下面各數:

提問:億以內的數怎樣讀?

(先把數分級,先讀萬級的`五十六,再在後面讀出單位萬五十六萬,第二個數先讀萬級的四百二十六,後面讀出單位萬,四百二十六萬.)

(2)出示例1.

指導學生讀例1各數.

500000000 讀作:五億.

1060000000 先讀億級十億,再讀萬級六千萬,合在一起 讀作十億六千萬.

400305000000 先讀億級,四千零三億,再讀萬級,五百萬,合起來讀作四千零三億零五百萬.

(3)引導學生總結多位數的讀法.

提問:含有三級的數,從哪一級讀起?怎樣讀億級或萬級的數?在什麼位置上的0都不讀?在什麼位置上的0應該讀?讀幾個?

副標題#e#

(4)閱讀課本37頁多位數讀法法則.

完成37頁做一做的題目.注意哪些0不應該讀,哪些0應該讀,讀幾個.

(三)鞏固反饋

1.填空.

(1)個一百億是一千億,10個是一百億、10個億是.

(2)7246500000是位數,最高位是位,6在位上,表示6個.

2.讀出下面各題:

1204000000 103050600000

43006000000 250000000000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新知識?

多位數的讀法法則是什麼?

(五)作業

練習九:第1~5題.

課堂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和讀法的基礎上,把計數單位擴充套件到千億,學習多位數的讀法.十進位制計數法和計數的位置原則是讀、寫多位數和計算的基礎,數字、數位、位數,計數單位等概念學生容易混淆,在教學中要加以區別.讀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是學習的難點,要加以指導.

教學過程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部分介紹數的產生.

第二部分,教學十進位制計數法,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通過數數,引出新的計數單位,同時指出每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都是十,所以叫十進位制計數法;第二個層次,認識數位和數位順序;第三個層次,讀多位數,總結多位數的讀法法則.

第三部分採用邊講邊練的形式,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同時還設計了易混的概念題及容易讀錯的中間或末尾帶0的多位數,讓學生通過練習達到熟練、正確地讀多位數.

板書設計

十進位制計數法

數的產生

數字 計數單位 數位 位數

從個位到千億位數位順序表

例1 試讀下面各數

500000000 五億

1060000000 十億六千萬

400305000000 四千零三億零五百萬

練習 讀出下面各數

1204000000 十二億零四百萬

103050600000 一千零三十億五千零六

十萬

43008000000 四百三十億零八百萬

250000000000 二千五百億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7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認識小數》中的第一課時小數的認識。這一單元是在學生掌握了萬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運算,以及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是認識小數的起始課。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意義、小數的加減運算等知識條下基礎。

先從學生熟悉的買東西以及測量長度的實際問題入手,認識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很自然的引入小數並學習小數的讀寫。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小數的作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個例題從文具用品的價格引入,認識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體會、理解可以用1.2元表示1元2角,用3.5元表示3元5角,進一步認識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然後在這基礎上指出什麼樣的數是自然數、整數,什麼樣的數是小數,並介紹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基於以上認識,根據新課標的理念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讓學生初步認識小數,初步體會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知道小數的各部分名稱,會正確的認、讀、寫一位小數。知道自然數和整數。

能力培養方面:在小數的認識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比較分析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讀、寫一位小數,體會到十分之幾可以寫成零點幾。

難點是讓學生能夠根據要求正確的用小數表示,並說說其具體的含義。

為了有效的'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破重點與難點,體現新課標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方式,我預設了以下幾個層次來組織開展探究活動。

第一層次是第100頁上面的一道例題,把十分之幾米寫成零點幾米。先從兩名學生測量課桌面的長與寬的情境中,提取新知識的生長點,告訴學生十分之五米還可以寫成0.5米,十分之四米還可以寫成0.4米,讓他們首次感知小數。

第二層次是第100頁下面的一道例題,把幾元幾角的數量寫成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和上面一道例題的不同之處是,這道例題寫成的小數的整數部分不是“0”,改寫時的思考稍複雜一點。把1元2角寫成小數時,由於之前已經有2角=0.2元做鋪墊,因此學生很能聯想到1元2角用小數表示為1.2元。教學時要清楚地展開思考的全過程:1元2角是1元和2角合起來的數量——2角是十分之二元,可以寫成0.2元——1元和0.2元合起來是1.2元——1元2角可以寫成1.2元。同樣,把3元5角寫成3.5元也要有這樣的過程。決不能跳過“5角是十分之五元,是0.5元”這一步。否則,雖然把3元5角寫成了3.5元,卻削弱了“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寫成的”這一最重要的內容。

“想想做做”第1、2兩題讓學生再次進行兩道例題那樣的改寫活動,其中第2題要讓學生說說改寫時的思考,仍然抓住“幾角是十分之幾,十分之幾還可以寫成零點幾“這個關鍵點不放。

第三層次是第101頁第3、5兩道題,數形結合,適度提升對一位小數意義的理解。第3題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若干份都可以用十分之幾表示,也可以用小數零點幾表示。學生從中更清楚地看到十分之幾與一位小數的關係,從而體會一位小數的意義。

第5題大數軸上表示一位小數,含有的內容比較豐富。①學生已經能夠在直線上表示十分之幾的分數,繼續在數軸上表示一位小數,能聯絡的知識再次體會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②在0與1之間有0.1、0.2、0.3……0.9這些一位小數,1與2之間有1.1、1.2、1.3……1.9這些一位小數,2與3之間有2.1、2.2、2.3……2.9這些一位小數,有序地整理了一位小數,為下面比較小數大小作了鋪墊。

在本課的的學習中,我緊扣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小數的現實意義,有效開展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溝通分數和小數兩部分知識的聯絡,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小數的數感。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8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分數與整數有很大的差異,是數概念的一次擴。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材將分數的知識分段教學,本課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它是認識幾分之幾的基礎,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這節內容需藉助多媒體演示和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通過演示和學生操作,使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產生分數。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特點,本節課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形成關於幾分之一的表象,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地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數的過程,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小組合作一系列學習活動,感受幾分之一的形成過程。

3、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感悟分數只是來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獲得運用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幾分之一的概念。難點是理解分數的含義。

四、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授課物件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已具有一定的整數知識,在生活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數來表示的量,雖然他們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來表示某些量。初學分數,由於分數這一概念比較抽象,與整數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學生初學分數會感到困難。

針對這些情況,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演示、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知識,達到最終的學習目的。學法:學生通過分,塗,折,說等手段及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達到幫助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的目的。採用了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五、教學程式

這節課我安排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問題,引入課題。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你覺得平均分怎麼樣?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給2個人,你會嗎?每個人分到多少?

3、2支筆呢?平均分給2個人,每個人分到多少?

4、1個圓餅呢?平均分給2個人,每個人分到多少?

創設學生所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探究之中,體驗分數的產生。

第二個環節: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在這個環節裡我安排了三個步驟,分別是:

1、認識 1/2

由疑問“怎麼表示這半個蛋糕呢?”來產生分數。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類似這樣不足一個蛋糕的情況,用整數是無法表示的,在數學中引入了分數,可以用1/2這個分數來表示這個蛋糕的一半,讓學生說說1/2這個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呢?

動手操作是學生必須具備的數學能力。讓學生用手中的長方形折一折,找到1/2 ,並用斜線塗上顏色。塗好後說一說1/2是怎麼來的?在這個環節設計 “ 折一折 ” ,就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 的意義,為後面讓學生動手操作,發現新的分數作了鋪墊。

接著學生動手摺紙表示後反饋:說說自己的1/2是怎麼來的?並且有意識地收集學生作品:

(1)為什麼都能表示1/2 ?

(2)圖形不一樣,為什麼都能表示1/2

(3)為什麼一個1/2大,一個1/2小

經過多次比較,去掉1/2的表面屬性,提取1/2的本質屬性。

(4)下列圖形能用1/2表示嗎?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嗎?

2、認識幾分之一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學生初步理解1/2後,根據學生的生活及學習經驗,自主地學習探究幾分之一,培養學生進行嘗試學習的意識,讓學生獲得發現的喜悅。這一步我採用了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幾分之一。

活動要求:

想:在心裡想好一個分數

寫:將這個分數寫在方格紙上

選: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釋這個分數是怎麼來的

3、比較分數的大小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首先,我出示了課件,先出示一條紅紙條,告訴學生可以用“1”來表示,再出示塗了一半顏色的紙條,讓學生估計出1/2。這時再出示塗1/3顏色的紙條,讓學生估計出是1/3後,教師問:同一張紙條的1/2和1/3哪一個大?這裡只要讓學生從圖上直觀的看出哪個分數大就可以了,簡單的說一下為什麼。接著再來估計1/6,可能有一些難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鋪墊,學生應該可以估計出。最後再比較1/6與上面兩個分數的大小。這個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讓學生在經歷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後自主探索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對數的感覺,也通過直觀圖形讓學生體會了1/2、1/3、1/6和1的關係,為後面學段繼續學習分數打下伏筆。

第二是讓學生動手自己解決課本第93頁第3題,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和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讓學生在直觀圖形的引導下,感到分數也有大小,點燃學生探索的火花,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去探尋其中的奧祕

第三環節:綜合實踐,鞏固運用1、比較大小 2 、先看圖估一估,在填上合適的分數

通過多層次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活躍思維。

第四環節: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9

教材分析:教材利用青蛙吃害蟲的一幅主題圖引出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數學問題,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利用情境圖滲透環保教育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學生分析:學生喜愛小動物,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生活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通過計數器操作,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口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引導學生提出有關加、減法的問題,在小組內合作交流,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探索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感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設計理念:由情境圖引出問題後,組織學生分組探究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青蛙吃害蟲》的情境圖,計數器、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這有一個謎語,謎底是個小動物,你若猜對了,它就出現在課堂上,願意猜猜它是誰嗎?(大眼睛,闊嘴巴,說起話來呱呱呱,會捉害蟲人人誇。)

(用猜謎語的形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1.瞧,兩隻青蛙來到了我們班上,它們正在比賽吃害蟲呢,我們快來看看!(教師貼上青蛙吃害蟲情境圖)

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指名提問題,並列出算式。

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條害蟲?56+30=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幾條害蟲?56-30=

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幾條害蟲?56-30=

2.誰願意幫助小青蛙解決這些問題?

用計數器撥。(邊演示邊說:先撥上56,再在十位上撥上3,表示30,計數器上的是86。)

3.交流方法。

三、實踐應用

1、練一練第1題

除了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還有許多動物是我們的好朋友,啄木鳥就是大樹的好朋友,它能給大樹治病,幫大樹找蟲子,並吃蟲子,你們看,這兩隻啄木鳥也在比賽吃蟲子呢,你們誰願意說說大啄木鳥吃了多少條蟲子呢?

學生看圖思考,獨立列式計算,指名學生公佈算式,教師板書。

2、25頁練一練第2題

教師:青蛙每天吃害蟲吃累了,就會到荷葉上去休息,這不,正好有38只青蛙在荷葉上做遊戲呢!誰能看著這兩幅圖,給大家講個故事呢?

(1)學生分組討論講故事。

(2)指名學生講故事,並解決問題列算式。

(3)學生獨立完成列式計算,並說說理由。(33+5=3838-5=33)

四、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指名學生談收穫)

(設計這一環節,讓學生對自己參與的整個學習過程做一個總結、反思。通過恰當的評價激勵學生,讓學習再次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10

一、 說教材:

“負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系統地認識整數、小數、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負數的引入是數系的一次擴充套件。教材通過大量的現實情境,讓學生感悟由於生活和生產的需要,用已學過的數(即正數)已經不能明確地表達意思,而產生了負數。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感知數量的方向性和相對性。通過對0的進一步認識,感悟到0不僅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表示起點,也可以表示兩個量的分界線。

我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瞭如下的學習目標:

(1) 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瞭解負數,知道負數和正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 學生初步學會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具有相反意義的數量,進一步加深對負數的認識。

(3) 通過了解古代中國認識和使用負數的情況,體會到中國古代文明對於數學發展的卓越貢獻,激發民族自豪感。

二、 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創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教法)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精心設計環節,誘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概括交流,並讓學生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

依據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比較、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聯絡生活中應用負數的例子,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數感。

三、 說教學流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巧設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負數

課前我設計一個熱身遊戲,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語言,說出一句相反的話,比如向前走2步——向後退2步,轉來了2名學生——轉走2名學生,存入300元——取出300元,運進2噸——運走2噸等等。這樣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又與所學的負數有直接聯絡,能迅速地把學生帶入到“相反”的意義中,為負數的學習做好鋪墊。緊接著,我將提出問題:數學上如何記錄意義相反的量呢?引出負數。於是動態生成學習目標:認識負數,用正負數來表示意義相反的量。引出負數後,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紹,像什麼樣的數叫正數,像什麼樣的數叫負數。當學生知道它們的概念後,進行寫出幾個正數和負數的練習,將遊戲中的數用正、負數表示,並指出正數書寫時可以省略+號,強調負數在書寫時不能省略負號。並

讀出正數和負數。介紹有關負數的'小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祖先是最早認識和使用負數的,這是多麼的了不起啊! 第二個環節:體驗內化、探求新知——認識負數

學習完了上一個環節後,我讓學生聯絡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負數,從每天都有的天氣預報引入課本的幾個城市某日的天氣情況,要求學生讀出這幾個城市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初步明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紹完溫度計的基本知識後,讓學生找到10攝氏度和零下10攝氏度,(課件出示)學生會在沒有給出0刻度的溫度計上輕易找到14攝氏度,但學生在找零下10攝氏度時,發現應該確定0攝氏度,加深他們對分界點0的認識。設計學生找一找這個環節,其目的有兩層意思,一、由靜態化為動態,通過小小的“找”喚起更深層次的思考,是學生明確感悟到:溫度中,0攝氏度是區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比0攝氏度高的是用正數表示的,即正數都比0大,比0攝氏度低的用負數表示,即負數都比0小,其二、學生動手操作,增強學習興趣,即將正數、負數、0的概念有機的整合到了一個新的概念中,實現了對零的再認識,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對0的質疑,突破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難點。 第三個環節:迴歸生活,拓展應用

既然負數是在生活中發現的,那麼我們就應該“取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在練習環節中,我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資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自己身邊的問題,使練習變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設計了兩種練習:

1、 基礎練習:以書本做一做第一題為基礎,我將題型以“快速搶讀並判斷”的遊戲方式出現刺激學生的思維,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熟悉的掌握知識。

海拔中的正負數。因為學生對於海拔並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課件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海平面,什麼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知道高於海平面的用正數表示,低於海平面的用負數表示。

2、 形成性練習:存摺中的正負數。讓學生解釋存摺中的一些資訊,並加以拓展練習,提出存摺上還有多少錢這一問題,滲透正負數的運算,讓學生學到實用的數學。

第四個環節:課堂總結、知識延伸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我相信,只要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開放、寬鬆的“舞臺”,學生就能熟練輕鬆地總結知識。

四、 板書設計

認識負數

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負數<0<正數

設計意圖:我摒棄了傳統概念教學的板書,力求用簡潔的文字將概念意思表述清楚,用形象的數字說明正負數的含義,道破了本

節課的重難點,使學生一目瞭然,充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