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說課稿6.04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教A版高中數學必修三第二章《統計》中的第三節 “變數間的相關關係” 的第二課時。在上一課時,學生已經懂得根據兩個相關變數的資料作出散點圖,並利用散點圖直觀認識變數間的相關關係。這節課是在上一節課的基礎上介紹了用線性迴歸的方法研究兩個變數的相關性和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從全章的內容上看,線性迴歸方程的建立不僅是本節的難點,也是本章內容的難點之一。線性迴歸是最簡單的迴歸分析,學好迴歸分析是學好統計學的重要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前面的分析,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最小二乘法和迴歸分析的思想;

2. 能根據線性迴歸方程係數公式求出迴歸方程

過程與方法:

經歷線性迴歸分析過程,藉助圖形計算器得出迴歸直線,增強數學應用和使用技術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養成傾聽別人意見和建議的良好品質

三、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目標分析,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 知道最小二乘法和迴歸分析的思想;

2.會求迴歸直線

教學難點:

建立迴歸思想,會求迴歸直線

四、教學設計

提出問題

理論探究

驗證結論

小結提升

應用實踐

作業設計

教學環節

內容及說明

創設情境

探究:在一次對人體脂肪含量和年齡關係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組樣本資料:

問題與引導設計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問題1. 利用圖形計算器作出散點圖,並指出上面的'兩個變數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

教師提問,學生

通過動手操作得

出散點圖並回答

以舊“探”新:對舊的知識進行簡要的提問複習,為本節課學生能夠更好的建構新的知識做好充分的準備;尤其為一些後進生能夠順利的完成本節課的內容提供必要的基礎。

教師引導: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散點圖是研究兩個變數相關關係的一種重要手段。下面,請同學們根據得出的散點圖,思考下面的問題2.

問題2. 甲同學判斷某人年齡在65歲時體內脂肪含量百分比可能為34,乙同學判斷可能為25,而丙同學則判斷可能為37,你對甲,

乙,丙三個同學的判斷有什麼看法?

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可能會認為乙同學的判斷是錯誤的;有的學生可能認為甲乙丙三個同學的判斷都是對的,答案不唯一

該問題具有探究性、啟發性和開放性。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設計該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注意到散點圖中點的分佈具有一定規律,體會觀測點與迴歸直線的關係;進而引起學生的對本節課內容的興趣。

問題3. 反思問題,你還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嗎?小組討論,看哪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多

在小組討論的形式下和比較哪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多,學生之間會充分的進行交流,提出問題

通過小組討論比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達到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生創新思維和問題意識。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為什麼甲、丙同學的判斷結果正確的可能性較大,而乙同學判斷結果正確的可能性較小?

②某人年齡在65歲時體內脂肪含量百分比最可能是多少?在其它年齡時呢?

③這些樣本資料揭示出兩個相關變數之間怎樣的關係呢?

④怎樣用數學的方法研究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呢?每個問題都是學生“火熱的思考”成果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內容教材共分兩課時進行,這是第一課時,該課時主要學習函式的單調性的的概念,依據函式圖象判斷函式的單調性和應用定義證明函式的單調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式單調性是高中數學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基礎知識點,是研究和討論初等函式有關性質的基礎。掌握本節內容不僅為今後的函式學習打下理論基礎,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函式單調性的概念和判斷某些函式單調性的方法。明確單調性是一個區域性概念。

教學難點:領會函式單調性的實質與應用,明確單調性是一個區域性的概念。

教學關鍵: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結構出發,講清楚概念的形成過程、

4、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正處於以感性思維為主的年齡階段,而且思維逐步地從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並由此向邏輯思維發展,但學生思維不成熟、不嚴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個教學環節總是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從學生的認知結構來看,他們只能根據函式的圖象觀察出“隨著自變數的增大函式值增大”等變化趨勢,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函式圖象的直觀性,發揮好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由於學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統性、嚴謹性,在教學中注意加強。

二、目標分析

(一)知識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函式單調性的概念,掌握判斷一些簡單函式的單調性的方法;瞭解函式單調區間的概念,並能根據函式圖象說出函式的單調區間。

2、能力目標:通過證明函式的單調性的學習,使學生體驗和理解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歸納推理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歸納能力,領會數學的歸納轉化的思想方法,增加學生的知識聯絡,增強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積極參與觀察、分析、探索等課堂教學的雙邊活動,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以此激發求知慾望。領會用運動變化的觀點去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通過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用運動變化、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方法去分析和處理問題,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通過函式的單調性的學習,掌握自變數和因變數的關係。通過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題的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法與學法

1、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要注重展開探索過程,充分利用好函式圖象的直觀性、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本節課採用問答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師在課堂中只起著主導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自覺的發現新知,探究新知,並且加入激勵性的語言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2、學習方法

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總結、歸納,自我感悟,合作交流,成為本節課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四、過程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包括:問題情景,函式單調性的定義引入,增函式、減函式的定義,例題分析與鞏固練習,回顧總結和課外作業六個板塊。這裡分別就其過程和設計意圖作一一分析。

(一)問題情景: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藉助多媒體設計了多個生活背景問題,並就圖表和圖象所提供的資訊,提出一系列問題和學生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為學習函式的單調性做好鋪墊。(祥見課件)

新課程理念認為:情境應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本節課所創設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讓學生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

(二)函式單調性的定義引入

1、幾何畫板動畫演示,請學生認真觀察,並回答問題:通過學生已學過的函式y=2x+4,,的圖象的動態形式形象出x、y間的變化關係,使學生對函式單調性有感性認識。,進行比較,分析其變化趨勢。並探討、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1、觀察下列函式圖象,從左向右看圖象的變化趨勢?

問題2:你能明確說出“圖象呈上升趨勢”的意思嗎?

通過學生的交流、探討、總結,得到單調性的“通俗定義”:

從在某一區間內當x的值增大時,函式值y也增大,到圖象在該區間內呈上升趨勢再到如何用x與f(x)來描述上升的圖象?

通過問題逐步向抽象的定義靠攏,將圖形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幾何畫板的靈活使用,數形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從圖形語言到數學符號語言的翻譯變得輕鬆。

設計意圖:

①通過學生熟悉的知識引入新課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猜想、歸納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由學會向會學的轉化,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②通過學生已學過的一次y=2x+4,,的圖象的動態形式形象地反映出x、y間的變化關係,使學生對函式單調性有感性認識。

③從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入手,探討單調性的概念,符合“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要求。

④從圖形、直觀認識入手,研究單調性的概念,其本身就是研究、學習數學的一種方法,符合新課程的理念。

(三)增函式、減函式的定義

在前面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歸納:如何使用數學語言來準確描述函式的單調性?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給出增函式的概念,同時要求學生討論概念中的關鍵詞和注意點。

定義中的“當x1x2時,都有f(x1)

注意:

(1)函式的單調性也叫函式的增減性;

(2)注意區間上所取兩點x1,x2的任意性;

(3)函式的單調性是對某個區間而言的,它是一個區域性概念。

讓學生自已嘗試寫出減函式概念,由兩名學生板演。提出單調區間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給出函式單調性的嚴格定義,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概念,理解函式的單調性其實也叫做函式的增減性,它是對某個區間而言的,它是一個區域性概念,同時明確判定函式在某個區間上的單調性的一般步驟。這樣處

理,同時也是讓學生感悟、體驗學習數學感念的方法,提高其個性品質。

(四)例題分析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判別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圖象法和定義法。

2、例2、證明函式在區間(—∞,+∞)上是減函式。

在本題的解決過程中,要求學生對照定義進行分析,明確本題要解決什麼?定義要求是什麼?怎樣去思考?通過自己的解決,總結證明單調性問題的一般方法。

變式一:函式f(x)=—3x+b在R上是減函式嗎?為什麼?

變式二:函式f(x)=kx+b(k<0)在R上是減函式嗎?你能用幾種方法來判斷。

變式三:函式f(x)=kx+b(k<0)在R上是減函式嗎?你能用幾種方法來判斷。

錯誤:實質上並沒有證明,而是使用了所要證明的結論

例題設計意圖: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判別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圖象法和定義法。例1是教材中例題,它的解決強化學生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解題的意識,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同時也是依託具體問題,對單調區間這一概念的再認識;要了解函式在某一區間上是否具有單調性,從圖上進行觀察是一種常用而又粗略的方法。嚴格地說,它需要根據單調函式的定義進行證明。例2是教材練習題改編,通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使用定義證明的一般步驟:任取—作差(變形)—定號—下結論,通過例2的解決是學生初步掌握運用概念進行簡單論證的基本方法,強化證題的規範性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例3是教材例2抽象出的數學問題。目的是進一步強化解題的規範性,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一些常見的變形方法。

(五)鞏固與探究

1、教材p36練習2,3

2、探究:二次函式的單調性有什麼規律?

(幾何畫板演示,學生探究)本問題作為機動題。時間不允許時,就為課後思考題。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圖象,對函式是否具有某種性質作出一種猜想,然後通過推理的辦法,證明這種猜想的正確性,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數學方法。

通過課堂練習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進一步熟悉證明或判斷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達到鞏固,消化新知的目的。同時強化解題步驟,形成並提高解題能力。對練習的思考,讓學生學會反思、學會總結。

(六)回顧總結

通過師生互動,回顧本節課的概念、方法。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函式單調性的知識,同學們要切記:單調性是對某個區間而言的,同時在理解定義的基礎上,要掌握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步驟,正確進行判斷和證明。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並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會一些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體會數學的和諧美。

(七)課外作業

1、教材p43習題1。3A組1(單調區間),2(證明單調性);

2、判斷並證明函式在上的單調性。

3、數學日記:談談你本節課中的收穫或者困惑,整理你認為本節課中的最重要的知識和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作業1、2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增、減函式的概念,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和解題規範化的訓練,並且以此作為學生對本結內容各專案標落實的評價。新課標要求: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作業3這種新型的作業形式是其很好的體現。

(七)板書設計(見ppt)

五、評價分析

有效的概念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基礎上,,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注意了:

第一、教要按照學的法子來教;

第二、在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和新概念間尋找“最近發展區”;

第三、強化了重探究、重交流、重過程的課改理念。讓學生經歷“創設情境——探究概念——注重反思——拓展應用——歸納總結”的活動過程,體驗了參與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成為積極主動的建構者。

本節課圍繞教學重點,針對教學目標,以多媒體技術為依託,展現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使學生始終處於問題探索研究狀態之中,激情引趣,並注重數學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是順應新課改要求的,是研究性教學的一次有益嘗試。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說課: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學校謝衛華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節課是高中數學(必修

3)第三章概率的第二節古典概型的第一課時,是在

隨機事件的概率之後,幾何概型之前,尚未學習排列組合的情況下教學的。古典概型是一種特殊的數學模型,也是一種最基本的概率模型,在概率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學好古典概型可以為其它概率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有利於理解概率的概念,有利於計算一些事件的概率,有利於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制訂教學重點: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隨機事件的概率;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即尚未學習排列組合,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制定了教學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試驗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個古典概型中某隨機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

(二)根據新課程標準,並結合學生心理髮展的需求,以及人格、情感、價值觀的具體要求制訂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計算公式(2)會用列舉法計算一些隨機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數及事件發生的概率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概率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概率的意義,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以科學的態度評價身邊的一些隨機現象。適當地增加學生合作學習交流的機會,儘量地讓學生自己舉出生活和學習中與古典概型有關的例項。使得學生在體會概率意義的同時,感受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實事求是地科學態度和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三)教學方法: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通過模擬試驗讓學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徵,觀

察類比各個試驗,歸納總結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計算公式,體現了化歸的重要思想,掌握列舉法,學會運用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思想解決概率的計算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在課前,教師佈置任務,以數學小組為單位,完成下面兩個模擬試驗:試驗一: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分別記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2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科代表彙總;

試驗二: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骰子,分別記錄“1點”、“2點”、“3點”、“4點”、“5點”和“6點”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6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科代表彙總。

教師最後彙總方法、結果和感受,並提出問題:1.用模擬試驗的方法來求某一隨機事件的概率好不好?為什麼?2.根據以前的學習,上述兩個模擬試驗的每個結果之間都有什麼特點?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學生觀察對比得出兩個模擬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給出基本事件的概念,並對相關特點加以說明,加深新概念的理解。我們把上述試驗中的隨機事件稱為基本事件,它是試驗的每一個可能結果。

基本事件有如下的兩個特點:(1)任何兩個基本事件是互斥的;(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給出例題1,讓學生自行解決,從而進一步理解基本事件,然後讓學生先觀察對比,找出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共同特點,再概括總結得到的結論,(1)試驗中所有可能出現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個(有限性);(2)每個基本事件出現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我們將具有這兩個特點的概率模型稱為古典概率概型,簡稱

古典概型。

三、觀察分析推導公式:教師提出問題: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現的概率是多少?隨機事件出現的概率如何計算?引導學生類比分析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概率,先通過用概率加法公式求出隨機事件的概率,再對比概率

結果,發現其中的聯絡。實驗一中,出現正面朝上的.概率與反面朝上的概率相等,即

1“出現正面朝上”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試驗二中,出現各個點的概率相等,即

P(“出現正面朝上”)==

2基本事件的總數3“出現偶數點”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根據上述兩則模擬試驗,可以概括總結出,古典

P(“出現偶數點”)==

6基本事件的總數

概型計算任何事件的

的理解,教師提問: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時,應該注意什麼?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應該注意,(1)要判斷該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

(2)要找出隨機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

四、例題分析推廣應用:通過例題2及3,鞏固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明確決概率的計算問題的關鍵是:先要判斷該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再要找出隨機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適時利用列表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等思想方法,既能形象直觀地列出基本事件的總數,又能做到列舉的不重不漏。

五、總結概括加深理解:學生小結歸納,不足的地方老師補充說明。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並把學過的相關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便於記憶和應用,也進一步昇華了這節課所要表達的本質思想,讓學生的認知更上一層。

(五)佈置作業P123練習1、2題(六)板書設計

古典概型古典概型試驗一試驗二基本事件

古典概型概率

計算公式

例3列表

例1樹狀圖古典概型

例2

以上是我對《古典概型概型》這節課的理解和處理方法,歡迎各位專家朋友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教案: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學校謝衛華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說課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拋物線的定義,掌握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形式,及其對應的焦點、準線。

(2)能力目標:通過對拋物線概念和標準方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建立座標系的能力,由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形成學生對事物運動變化、對立、統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德育目標:通過拋物線概念和標準方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嚴密細緻的科學態度,通過提問、討論、思考等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1)拋物線的定義及焦點、準線;

(2)利用座標法求出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

(3)會根據拋物線的焦點座標,準線方程求拋物線的標準方程。

教學難點:(1)拋物線的四種圖形及標準方程的區分;

(2)拋物線定義及焦點、準線等知識的靈活運用。

說課方法:啟發引導法(通過橢圓與雙曲線第二定義引出拋物線)。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原理,通過類比、歸納把新知識化歸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二次函式與拋物線方程的對比,移圖與建立適當建立座標系的方法的.歸納)。

利用多媒體教學

說課過程:

一、課題引入

利用學生已有知識提問學生:1、橢圓的第二種定義:到定點與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小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是橢圓。(用課件演示)

2、雙曲線的第二種定義:到定點與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大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是雙曲線。(用課件演示)

由此引出:到定點的距離和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等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

是什麼?

(以問題為出發點,創設情景,提高學生求知慾)

教師用直尺、三角板和細繩演示,學生觀察所得曲線。

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講授新課

1.對拋物線的初步認識

物理中拋物線的運動軌跡;數學中二次函式的圖象;生活中拋物線的例項(圖片顯示)等。

2.拋物線的定義

3.拋物線標準方程的推導:①學生回顧求曲線方程的步驟(建系、設點、列方程);

②若焦點F和準線的距離為()這樣建立座標系?由學生思考:可能出現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1、本節課的內容:拋物線的定義,焦點、準線的意義及四種標準方程;

2、理解引數的幾何意義(焦準距)

3、利用座標法求曲線方程是座標系的適當選取。

課後作業:119頁習題8.52,4

設計說明:學生在國中學習二次函式時知道二次函式的圖象是一個拋物線,在物理的學習中也接觸過拋物線(物體的運動軌跡)。因而對拋物線的認識比對前面學習的兩種圓錐曲線橢圓和雙曲線更多。所以學生學起來會輕鬆。但是要注意的是,現在所學的拋物線是方程的曲線而不是函式的圖象。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橢圓和雙曲線的基礎上,利用圓錐曲線的第二定義統一進行展開的,因而對於拋物線的系統學習具有雙重的目標性。

拋物線作為點的軌跡,其標準方程的推導過程充滿了辨證法,處處是數與形之間的對照和相互轉化。而要得到拋物線的標準方程,必須建立適當的座標系,還要依賴焦點和準線的相互位置關係,這是拋物線標準方程有四種而不象橢圓和雙曲線只有兩種形式。因而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的推導也是培養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好素材。

利用圓錐曲線第二定義通過類比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和對比,啟發學生猜想與概括,利用建立座標系求出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教學過程,真正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對於標準方程中的引數及其幾何意義,焦點座標和準線方程與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必須讓學生掌握如何根據標準方程求、焦點座標、準線方程或根據後三者求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特別對於一些有關距離的問題,要能靈活運用拋物線的定義給予解決。

當前素質教育的主流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採用學生通過探索、觀察、對比分析,自己發現結論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探索的精神。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式是高中數學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函式的思想貫穿於整個高中數學之中。本節課是學生在已掌握了函式的一般性質和簡單的指數運算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指數函式及指數函式的影象和性質,同時也為今後研究對數函式及其性質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內容十分重要,它對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根據這節課的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教學重點定為指數函式的影象、性質及應用,難點定為指數函式性質的發現過程及指數函式與底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分析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指數函式的定義,掌握指數函式影象、性質及其簡單應用。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體會數形結合思想和分類討論思想,增強學生識圖用圖的能力。

3、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嚴謹科學態度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法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教學物件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逐步形成,但由於年齡的原因,思維儘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因此思考問題片面不嚴謹。

2、教法分析:基於以上學情分析,我採用先學生討論,再教師講授教學方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另一方面用教師的講授來糾正由於學生思維過分活躍而走入的誤區,和彌補知識的不足,達到能力與知識的雙重效果。

3、學法分析

讓學生仔細觀察書中給出的實際例子,使他們發現指數函式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再根據高一學生愛動腦懶動手的特點,讓學生自己描點畫圖,畫出指數函式的影象,繼而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指數函式的性質,學生經歷了探究的過程,培養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問題1:某種細胞分裂時,由1個分裂成2個,2個分裂成4個,……一個這樣的細胞分裂 次後,得到的細胞分裂的個數 與 之間,構成一個函式關係,能寫出 與 之間的函式關係式嗎?

學生回答: 與 之間的關係式,可以表示為 。

問題2:摺紙問題:讓學生動手摺紙

學生回答:①對摺的次數 與所得的層數 之間的關係,得出結論

②對摺的次數 與折後面積 之間的關係(記折前紙張面積為1),得出結論

問題3:《莊子。天下篇》中寫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學生回答:寫出取 次後,木棰的剩留量與 與 的函式關係式。

設計意圖:

(1)讓學生在問題的情景中發現問題,遇到挑戰,激發鬥志,又引導學生在簡單的具體問題中抽象出共性,體驗從簡單到複雜,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從而引入兩種常見的'指數函式① ②

(2)讓學生感受我們生活中存在這樣的指數函式模型,便於學生接

受指數函式的形式。

(二)匯入新課

引導學生觀察,三個函式中,底數是常數,指數是自變數。

設計意圖:充實例項,突出底數a的取值範圍,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產生活實際。函式 分別以 的數為底,加深對定義的感性認識,為順利引出指數函式定義作鋪墊。

(三)新課講授

1.指數函式的定義

一般地,函式 叫做指數函式,其中 是自變數,函式的定義域是R。

含義:

設計意圖:為 按兩種情況得出指數函式性質作鋪墊。若學生回答不合適,引導學生用區間表示:

問題:指數函式定義中,為什麼規定“ ”如果不這樣規定會出現什麼情況?

設計意圖:教師首先提出問題:為什麼要規定底數大於0且不等於1呢?這是本節的一個難點,為突破難點,採取學生自由討論的形式,達到互相啟發,補充,活躍氣氛,激發興趣的目的。

對於底數的分類,可將問題分解為:

(1)若 會有什麼問題?(如 ,則在實數範圍內相應的函式值不存在)

(2)若 會有什麼問題?(對於 , 都無意義)

(3)若 又會怎麼樣?( 無論 取何值,它總是1,對它沒有研究的必要.)

師:為了避免上述各種情況的發生,所以規定 。

在這裡要注意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

設計意圖:認識清楚底數a的特殊規定,才能深刻理解指數函式的定義域是R;併為學習對數函式,認識指數與對數函式關係打基礎。

教師還要提醒學生指數函式的定義是形式定義,必須在形式上一模一樣才行,然後把問題引向深入。

1:指出下列函式那些是指數函式:

2:若函式 是指數函式,則

3:已知 是指數函式,且 ,求函式 的解析式。

設計意圖 :加深學生對指數函式定義和呈現形式的理解。

2.指數函式的影象及性質

在同一平面直角座標系內畫出下列指數函式的圖象

畫函式圖象的步驟:列表、描點、連線

思考如何列表取值?

教師與學生共同作出 影象。

設計意圖:在理解指數函式定義的基礎上掌握指數函式的影象與性質,是本節的重點。關鍵在於弄清底數a對於函式值變化的影響。對於 時函式值變化的不同情況,學生往往容易混淆,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為此,必須利用影象,數形結合。教師親自板演,學生親自在課前準備好的座標系裡畫圖,而不是採用幾何畫板直接得到影象,目的是使學生更加信服,加深印象,併為以後畫圖解題,採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打下基礎。

利用幾何畫板演示函式 的圖象,觀察分析影象的共同特徵。由特殊到一般,得出指數函式 的圖象特徵,進一步得出圖象性質:

教師組織學生結合影象討論指數函式的性質。

設計意圖: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他們的潛能,儘量由學生自主得出性質,以便能夠更深刻的記憶、更熟練的運用。

師生共同總結指數函式的性質,教師邊總結邊板書。

特別地,函式值的分佈情況如下:

設計意圖:再次強調指數函式的單調性與底數a的關係,並具體分析了函式值的分佈情況,深刻理解指數函式值域情況。

(四)鞏固與練習

例1: 比較下列各題中兩值的大小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指數值的特徵,思考比較大小的方法。

(1)(2)兩題底相同,指數不同,(3)(4)兩題可化為同底的,可以利用函式的單調性比較大小。

(5)題底不同,指數相同,可以利用函式的影象比較大小。

(6)題底不同,指數也不同,可以藉助中介值比較大小。

例2:已知下列不等式 , 比較 的大小 :

設計意圖:這是指數函式性質的簡單應用,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加深對指數函式的影象及性質的理解和記憶。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你又掌握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

你能將指數函式的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小結中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化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併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六)佈置作業

1、練習B組第2題;習題3-1A組第3題

2、A先生從今天開始每天給你10萬元,而你承擔如下任務:第一天給A先生1元,第二天給A先生2元,,第三天給A先生4元,第四天給A先生8元,依次下去,…,A先生要和你簽定15天的合同,你同意嗎?又A先生要和你簽定30天的合同,你能籤這個合同嗎?

3、觀察指數函式 的圖象,比較 的大小。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直線的點斜式方程》,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2(A版),是第三章直線與方程中的第2節的第一課時3.2.1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學背景、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教學特點等四個方面具體說明。

一、教學背景的分析

1.教材分析

直線的方程是學生在國中學習了一次函式的概念和圖象及高中學習了直線的斜率後進行研究的。直線的方程屬於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解析幾何學的開始,對後續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圓的方程、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圓錐曲線等內容,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是地位顯要,作用非同尋常,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直線的點斜式方程”可以說是直線的方程的形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在此花多大的時間和精力都不為過。直線作為常見的最簡單的曲線,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在這一節中利用座標法來研究曲線的數形結合、幾何直觀等數學思想將貫穿於我們整個高中數學教學。

2.學情分析

我校的生源較差,學生的基礎和學習習慣都有待加強。又由於剛開始學習解析幾何,第一次用座標法來求曲線的方程,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數”與“形”相互轉化的困難。另外我校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更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瞭解直線的方程的概念和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推導過程及方法;

(2)明確點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點和適用範圍;初步學會準確地使用直線的點斜式、斜截式方程 ;

(3)從例項入手,通過類比、推廣、特殊化等,使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知規律;

(4)提倡學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體會直線的斜截式方程與一次函式的關係等活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並初步瞭解數形結合在解析幾何中的應用。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直線點斜式、斜截式方程的特點及其初步應用。

(2)難點:直線的方程的概念,點斜式方程的推導及點斜式、斜截式方程的應用。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根據學情,為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採用“例項引導的啟發式”問題教學法。幫助學生將幾何問題代數化,用代數的語言描述直線的幾何要素及其關係,進而將直線的問題轉化為直線方程的問題,通過對直線的方程的研究,最終解決有關直線的一些簡單的問題。另外可以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法分析:學生從問題中嘗試、總結、質疑、運用,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通過推導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學習,要了解用座標法求方程的思想;通過一個點和方向可以確定一條直線,進而可求出直線的點斜式方程,要能體會“形”與“數”的轉化思想。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及實施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六個問題組成,共分為四個環節,學習或涉及四個概念:

溫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線的方程

深入探究,獲得新知--------點斜式

拓展知識,再獲新知--------斜截式

小結引申,思維延續--------兩點式

平面上的點可以用座標表示,直線的傾斜程度可以用斜率表示,那麼平面上的直線如何表示呢?這就是本節要學習的內容。

(一)溫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線的方程

問題一:畫出一次函式y=2x+1的圖象;y=2x+1是一個方程嗎?若是,那麼方程的解與圖象上的點的座標有何關係?

[學生活動] 通過動手畫圖,思考並嘗試用語言進行初步的表述。

[教師活動] 對於不同學生的表述進行分析、歸納,用規範的語言對方程和直線的方程進行描述。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知的舊知識出發澄清直線的方程的`概念,試圖做到“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去學數學”,從而突破難點。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一方面認識到以方程的解為座標的點在直線上,另一方面認識到直線上的點的座標滿足方程;從而使同學意識到直線可以由直線上任意一點P(x,y)的座標x和y之間的等量關係來表示。

問題二:若直線經過點A(-1, 3),斜率為-2,點P在直線l上。

(1) 若點P在直線l上從A點開始運動,橫座標增加1時,點P的座標是 ;

(2)畫出直線l,你能求出直線l的方程嗎?

(3)若點P在直線l上運動,設P點的座標為(x,y),你會有什麼方法找到x,y滿足的關係式?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5分鐘,必要的話可進行分組討論、合作交流。

[教師活動]巡視。肯定學生的各種方法及大膽嘗試的行為;並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得到當點P在直線l上運動時(除點 A外),點P與定點A(-1, 3)所確定的直線的斜率恆等於-2,體會“動中有靜”的思維策略。

[設計意圖]複習斜率公式;待定係數法;初步體會座標法。同時引導學生注意為什麼要把分式化簡?(若不化簡,就少一點),感受數學簡潔的美感和嚴謹性。還要指出這樣的事實:當點P在直線l上運動時,P的座標(x,y)滿足方程2x+y-1=0.反過來,以方程2x+y-1=0的解為座標的點在直線l上。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座標法研究直線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點斜式

問題三: ① 若直線l經過點P0(x0,y0),且斜率為k,求直線l的方程。

②直線的點斜式方程能否表示經過P0(x0,y0)的所有直線?

[學生活動] ①學生敘述,老師板書,強調斜率公式與點斜式的區別。 ②指導學生用筆轉一轉不難發現,當直線l的傾斜角α=90°時,斜率k不存在,當然不存在點斜式方程;討論k=0的情況;觀察並總結點斜式方程的特徵。

[設計意圖] 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突破難點,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究使學生獲得直線點斜式方程;由②知:當直線斜率k不存在時,不能用點斜式方程表示直線,培養思維的嚴謹性,這時直線l與y軸平行,它上面的每一點的橫座標都等於x0,直線l的方程是:x=x0;通過學生的觀察討論總結,明確點斜式方程的形式特點和適用範圍,通過下面的例題和基礎練習,突破重難點。

問題四:分別求經過點且滿足下列條件的直線的方程

(1) 斜率;(2)傾斜角; (3)與軸平行 ;(4)與軸垂直。

[練習]P95.1、2。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並展示或敘述,老師點評。

[設計意圖]充分用好教材的例題和習題,因為這些題都是專家精心編排的,充分體現必要性及合理性;做到及時反饋,便於反思本環節的教學,指導下個環節的安排;突破重點內容後,進入第三環節。

(三)拓展知識,再獲新知----斜截式

問題五:(1)一條直線與y軸交於點(0,3),直線的斜率為2,求這條直線的方程。

(2)若直線l斜率為k,且與y軸的交點是 P(0,b),求直線l的方程。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後口述,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 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同時引出截距的概念及斜截式方程,強調截距不是距離。類比點斜式明確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點和適用範圍及幾何意義,並討論其與一次函式的關係。通過下面的基礎練習,突破重點。

[練習]P95.3。

[設計意圖]充分用好教材習題,及時反饋本環節的教學情況,指導下個環節的安排。

(四)小結引申,思維延續----兩點式

課堂小結 1、有哪些收穫?(點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求直線方程的方法: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係數法。)

2、哪些地方還沒有學好?

問題六:(1)直線l過(1,0)點,且與直線平行,求直線l的方程。

(2)直線l過點(2,-1)和點(3,-3),求直線l的方程。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並嘗試自主完成,可以相互討論,探討解題思路。

[教師活動]教師深入學生中,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思考問題的進展過程,有時間的話,可以讓學生口述解題思路,也可以投影學生的證明過程,糾正出現的錯誤,規範書寫的格式;沒時間就佈置分層作業。

[設計意圖](1)小題與上一節的平行綜合,學生應該有思路求出方程;(2)小題解決方法較多,預設有利用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係數法,讓好一點的學生有一些發散思維的機會,以及課後學習的空間,使探究氣氛有一點高潮。另外也為下節課研究直線的兩點式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分層作業 必做題:P100.A組:1.(1)(2)(3)、5.

選做題:P100.A組:1.(4)(5)(6).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作業,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實踐的感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四、教學特點分析

(一)例項引導。在字母運算、公式推導之前,總是用例項作為鋪墊,使學生有學習知識的可能和興趣,關注學困生的成長與發展。

(二)啟發式教學。教學中總是以提問的方式敘述所學內容,如:1.直角座標系內的所有直線都有點斜式方程嗎?2.截距是距離嗎?它可以是負數嗎?3.你會求直線在軸上的截距嗎?4.觀察方程 ,它的形式具有什麼特點?它與我們學過的一次函式有什麼關係?等等。啟發學生的思維,作好與學生的對話與交流活動。

(三)注重自主探究。設計問題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佈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突破重點、難點,引導學生逐步發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六的第(2)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創造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為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於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後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國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後,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於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座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②會由圓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座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③利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②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係數法的運用;

③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3) 情感目標: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②在體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 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②選擇恰當的座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為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採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藉助資訊科技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 通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座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通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通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係數法求的過程.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 啟迪思維 深入探究 獲得新知 應用舉例 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 形成方法 小結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通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為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通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匯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於實際,應用於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

通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座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 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後,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後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著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座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後,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 內化新知

問題三 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座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座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座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座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為後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 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點為圓心,並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麼?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座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係數法確定圓心座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為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後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髮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 迴歸自然

問題五 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係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引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 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為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願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於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國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係數的方法 ①圓心為,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②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A)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 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後是什麼形式?

2.方程表示什麼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為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著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為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 抓住關鍵 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佈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逐步理解三個引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係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為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例項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同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並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後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並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髮現的複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並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 提升能力 激勵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絡,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並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後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是必修章第節的內容,我將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本節課的教學,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 教材分析

是在學習了基礎上進一步研究 併為後面學習 做準備,在整個

高中數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節內容十分重要。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水平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能力目標:使學生理解掌握

2、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歸納抽象概括使學生構建領悟 數學思想,培養 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體驗數學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培養善於

觀察勇於思考的學習習慣和嚴謹 的科學態度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本節重點是 ,由於學生對 缺少感性認識,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

二、教法學法

根據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相統一的`規律,我採用引導發現法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並藉助多媒體為輔助手段。在教師點撥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 教學過程

四、 教學程式及設想

1、由……引入:

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對於本題:……

2、由例項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是:……

3、講解例題。

我們在講解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題中:

4、能力訓練。

課後練習……

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五、教學評價

學生學習的學習結果評價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教師應

當高度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自信心、團隊精神合作意識數學能力的發現,以及學習的興趣和成就感。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9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為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於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後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國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後,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於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座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②會由圓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座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③利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②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係數法的運用;

③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3) 情感目標: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②在體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 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②選擇恰當的座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為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採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藉助資訊科技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 通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座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通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通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係數法求的過程。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 啟迪思維 深入探究 獲得新知 應用舉例 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 形成方法 小結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通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為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通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匯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於實際,應用於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

通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座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 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後,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後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著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座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後,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 內化新知

問題三 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座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座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座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座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為後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 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點為圓心,並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麼?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座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係數法確定圓心座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為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後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髮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 迴歸自然

問題五 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係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引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 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為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願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於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國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係數的方法 ①圓心為,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②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A)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 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後是什麼形式?

2。方程表示什麼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為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著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為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 抓住關鍵 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佈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逐步理解三個引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係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為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例項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同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並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後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並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髮現的複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並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 提升能力 激勵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絡,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並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後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奇偶性是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與函式概念的第3節函式的基本性質的第2小節。

奇偶性是函式的一條重要性質,教材從學生熟悉的 及入手,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注重資訊科技的應用,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函式的奇偶性。從知識結構看,它既是函式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後續研究指數函式、對數函式、冪函式、三角函式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認知基礎看,學生在國中已經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並且有了一定數量的簡單函式的儲備。同時,剛剛學習了函式單調性,已經積累了研究函式的基本方法與初步經驗。

從學生的思維發展看,高一學生思維能力正在由形象經驗型向抽象理論型轉變,能夠用假設、推理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3、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以及新課標理念,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判斷一些簡單函式的奇偶性。

2、能運用函式奇偶性的代數特徵和幾何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經歷奇偶性概念的形成過程,提高觀察抽象能力以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自主探索,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感受數學的對稱美。

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4、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函式奇偶性的概念和幾何意義。

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雖然函式奇偶性這一節知識點並不是很難理解,但知識點掌握不全面的學生容易出現下面的錯誤。他們往往流於表面形式,只根據奇偶性的定義檢驗成立即可,而忽視了考慮函式定義域的問題。因此,在介紹奇、偶函式的定義時,一定要揭示定義的隱含條件,從正反兩方面講清定義的內涵和外延。因此,我把函式的奇偶性概念設計為本節課的重點。在這個問題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講解,還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題,來加強本節課重點問題的講解。

難點: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

由於,學生看待問題還是靜止的、片面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較薄弱,這對建構奇偶性的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把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設計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採用以引導發現法為主,直觀演示法、類比法為輔。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2、學法

讓學生在觀察一歸納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

三、教學過程

具體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共分六個環節:設疑匯入、觀圖激趣;指導觀察、形成概念;學生探索、領會定義;知識應用,鞏固提高;總結反饋;分層作業,學以致用。下面我對這六個環節進行說明。

(一)設疑匯入、觀圖激趣

由於本節內容相對獨立,專題性較強,所以我採用了開門見山匯入方式,直接點明要學的內容,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定向,達到開始就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的效果。

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對稱美。再讓學生觀察幾個特殊函式圖象。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匯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習新知識作好鋪墊。

(二)指導觀察、形成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共設計了2個探究活動。

探究1 、2 數學中對稱的形式也很多,這節課我們就以函式和=︱x︱以及和為例展開探究。這個探究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來實現的,由於有圖片的鋪墊,絕大多數學生很快就說出函式圖象關於Y軸(原點)對稱。接著學生填表,從數值角度研究圖象的這種特徵,體現在自變數與函式值之間有何規律? 引導學生先把它們具體化,再用數學符號表示。藉助課件演示(令 比較 得出等式 , 再令 ,得到 ) 讓學生髮現兩個函式的對稱性反應到函式值上具有的特性, ()然後通過解析式給出嚴格證明,進一步說明這個特性對定義域內任意一個 都成立。 最後給出偶函式(奇函式)定義(板書)。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對圖形規律的感性認識,轉化成數量的規律性,從而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切實經歷了一次從特殊歸納出一般的過程體驗。

(三) 學生探索、領會定義

探究3 下列函式圖象具有奇偶性嗎?

設計意圖:深化對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強調:函式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條件是--定義域關於原點對稱。(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四)知識應用,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4道題

例1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選例1的第(1)及(3)小題板書來示範解題步驟,其他小題讓學生在下面完成。

例1設計意圖是歸納出判斷奇偶性的步驟:

(1) 先求定義域,看是否關於原點對稱;

(2) 再判斷f(-x)=-f(x) 還是 f(-x)=f(x)。

例2 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例3 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例2、3設計意圖是探究一個函式奇偶性的可能情況有幾種型別?

例4(1)判斷函式的奇偶性。

(2)如圖給出函式圖象的一部分,你能根據函式的奇偶性畫出它在y軸左邊的圖象嗎?

例4設計意圖加強函式奇偶性的幾何意義的應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重點關注了學生的推理過程的表述。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對函式的奇偶性認識、理解和應用都能提升很大一個高度,達到當堂消化吸收的效果。

(五)總結反饋

在以上課堂實錄中充分展示了教法、學法中的互動模式,問題貫穿於探究過程的始終,切實體現了啟發式、問題式教學法的特色。

在本節課的最後對知識點進行了簡單回顧,並引導學生總結出本節課應積累的解題經驗。知識在於積累,而學習數學更在於知識的應用經驗的積累。所以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增強錯誤的預見能力是提高數學綜合能力的很重要的策略。

(六)分層作業,學以致用

必做題:課本第36頁練習第1-2題。

選做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A組第6題。

思考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B組第3題。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人差異,加強作業的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分層作業,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進一步達到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