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說課稿8.61K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說課稿 篇1

今天我將帶領大家走進一個看似簡單卻又蘊藏著教育意義的故事。“作業”看似簡單的一個詞兒,在故事中卻由於它的“特別”讓我們走進小姑娘小麗的心田,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善良,充滿愛意的心,使讀者為之震撼,使我們自然而然地愛護身邊的花木。故事淺顯易懂,貼近孩子們的生活,相信讀完故事,通過交流孩子們下意識地會愛護身邊的花木,自覺地遵守相關規章制度。

通過學習,學生要達到以下目標:

1、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盛”、“摘”、“牌”等。

2、通過對故事內容的補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3、理解課題“特別的作業”,引導學生感悟愛護花木,遵守制度。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題“特別的作業”,引導學生感悟愛護花木,遵守制度。

教學準備:課文第三小節內容的圖畫

教學過程:本課我準備用兩課時的時間進行,先簡單地談談我第一課時的教學。在第一課時中,學生能讀準字音,讀通順課文,從音、形、意三方面有側重地進行生字教學。如:盛在教學時側重音的教學,在文中出現兩次,“盛在碗裡”讀chéng,是往容器裡裝東西時的動詞,“盛開”讀shèng,是指繁盛。

下面具體談談我第二課時的教學,我的課堂結構為三大步:從身邊談起,走進故事——從平常到特別,凸顯“特別”——迴歸生活,深化文字。

一、從身邊談起,走進故事

1、談話:美麗的春天到了,孩子們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找春天吧!如果老師佈置一項作業(板書“作業”),讓你們去大自然找春天,並且要把找到的春天帶回教室裡,想一想:你會帶來什麼作業?

這個問題從學生身邊談起,能激起學生說話的慾望,學生能積極參與進來,對學生的回答我不會從思想層面評價,只會從句子表達通順上進行指導。

2、過渡走進故事:今天我們讀的故事中的於老師也給他的學生布置了到大自然去找春天的.作業,孩子們他們的作業是什麼呢?

二、從平常到特別,凸顯“特別”

第二大塊我準備設計兩個學習活動:1、圖文結合,瞭解平常2、質疑對比,凸顯特別

1、圖文結合,瞭解平常

①出示課文第三小節內容的插圖,引導學生看圖說說小朋友帶來的作業。在說的過程中從易到難,先允許學生說簡單的一句,逐漸要求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用“有……有……“句式說幾句。

②出示課文第三小節內容。

學生朗讀後引導學生關注裡面的動詞,提醒學生這些動詞的使用與容器相關,在碗裡用“盛”,在鉛筆盒裡用“放”,在瓶子裡用“插”,在塑料袋裡用“裝”,

③引導學生再次說話,關注第三小節結尾的……,引導學生想象還會有怎樣的作業,注意把動詞動準確。在教師的點撥後,我預設學生能說到“紮在辮子上的柳條,裝在瓶子裡的蜜蜂,握在小手裡的鮮花……

(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對文字的內容感悟,而且對用詞的準確性得到的提升。)

2、質疑對比,凸顯“特別”

這一活動我準備用分角色朗讀,走進人物心境的學習活動來感悟小麗心靈的美麗,培養愛護花木、自覺遵守相關制度的意識。

① 4—6小結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後

② 教師做小記者來採訪小麗,學生再讀小麗兩處的話。

③ 畫能代表春天嗎?學生討論交流。預設學生能答到a能代表春天,是把看到的畫升下來了,同時理解課題“特別”一詞,是指作業完成形式的特別。b能代表春天,代表了小麗愛護花木的善良的心,深層理解課題中的“特別”,是指小麗的一顆特別的心c第三層次估計學生難答到,這時教師就繼續質疑,那些小朋友,去採摘花木的時候會不會看到相關提示語呢?他們遵守他的要求了嗎?在這樣的質疑後,學生能知道,這特別還指小麗能遵守規章制度的特別。

④ 分角色朗讀,指導學生讀出學生的疑惑語調,讀出小麗自豪回答的語氣。

⑤ 總結課文

三、迴歸生活,深化文字

學完此文,引導學生現在還是要完成到大自然中完成找春天的作業,你的作業會是什麼?

預設學生受到文字的啟發後不再會去採摘花木的舉動了,他們的作業也許是:我把看到的美麗花朵用照相機拍攝下來,我也把看到的桃花畫下來,我把蜜蜂裝在瓶子裡,過會放了他們……

板書

特別的作業

畫花 採摘花木

愛護花木

遵守制度

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晚上好,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說說我對《衚衕文化》所做的講課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衚衕文化》是一篇序,其實說是一篇散文、小品文更合適,作者從建築學的衚衕、衚衕文化和衚衕的衰落三個層次,寫出了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並用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它的衰敗與沒落,語言平淡、樸素、口語化、但很有味兒,亦不失典雅之氣。

〔二〕教學目標

我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概括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要點的基本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教學要點;

2、正確理解衚衕文化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並引導學生運用拿來主義的觀點來對待它。;

3、體味本文語言特色。本文語言很有特色,具有京腔京調的韻味,而且《大綱》中還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所以應該抓住這個很好的機會幫助學生體味語言的特色。

其中訓練學生掌握概括要點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是對衚衕文化思想內涵的正確理解。因為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說理解較難,應該作為難點來對待。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是自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只起主導作用。今年暑假新教材培訓時濟南一中的耿文波老師曾講到,“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等,我深受啟發,後來在網上查閱資料時也見到類似的文章,於是在授課中我經常嘗試使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這種學習方式可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預習,自主探究,可佈置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生字、文學常識,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語句;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組討論,課堂交流,通過討論交流相互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老師的點撥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探討傳統文化走向沒落的問題。

三、說媒體

除了板書,我將採用一下媒體:

1、電視。播放歌曲,展示北京胡同的圖片。

2、投影。展示李國文的`散文《衚衕之死》片斷。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課前請同學們聽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然後我就問學生:這首歌有什麼特徵?學生七嘴八舌後我就抓住“大碗茶體現了北京人的生活特點”這一點,讓學生找出歌詞中還有哪些內容也能體現北京人的生活特點,學生會說出“冰糖葫蘆”、“窩頭鹹菜”、“杏仁豆腐”等,最後我做總結,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體現出北京人的生活特點,體現了一種北京文化。今天我們來學習北京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衚衕文化,並板書。

〔二〕明確目標〔略〕

〔三〕介紹作者,由學生自己介紹。

〔四〕分析課文

先給學生3分鐘時間,自讀,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先問學生:這篇文章思路是否清晰?

學生回答不一,先請回答是的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尤其要說出自己是如何分析思路的,以便其他同學學會分析課文的方法。其實本文只要抓住第5段在全文中的過渡作用,其他便迎刃而解。

2 、概括衚衕的特點,然後總結它的總特點

衚衕的五個方面特徵不難概括,一般都會準確找出,但“方正”世衚衕的總特點需要點撥,正確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徵,更體現了衚衕的方正,是一種方位意識極強的特徵,同時藉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塊大豆腐”這個比喻,板書一個正方體(豆腐形),並在“衚衕”二字下,寫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學生印象。

3、概括衚衕文化的特徵,

老師先提出衚衕文化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它有哪些具體表現?其實質是什麼?

小組討論2分鐘,然後課堂交流。

前兩問也不難,學生回答出“封閉”特徵時及時板書在“文化”之下,而其實質是“忍”則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遷,逆來順受的表現就是由於“忍”的精神造成的。並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書“忍”。

以上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概括重點,用時12分鐘。

4、正確理解衚衕文化的思想內涵,討論衚衕文化的前景

剛才講到衚衕文化的精義是“忍”,那麼“忍”的精神應不應該提倡?學生回答後,要引導他們一分為二的看問題,不能一味否定。

再提出:衚衕文化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這個問題,估計部分學生會受本文影響,只看到衚衕文化的衰敗落後的一面,學生討論、交流之後,再用投影展示李國文的散文《衚衕之死》的片斷,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衚衕的消亡。這也是對魯迅的拿來主義的靈活運用。

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正在趨向衰落的傳統文化存在?比如京劇。你將如何去做?

交流之後,可讓學生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餘時間深入研究。

以上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用時12分鐘。

5、體味語言特色

本文語言的京味特色,須通過朗讀才能體味的深刻,我先讓學生聽8—12段的錄音,然後引導學生說出語言特點,再在男女同學之間展開朗讀比賽,重點讀8、11、12段,看誰讀得像,讀得好,鼓勵創新讀法。只要老師善於引導,學生是能夠做到的。

以上完成第三個教學目標,用時12分鐘。

6、小結,佈置作業:作同步訓練中的語言知識鞏固題和拓展練習。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應能體現教學重點、難點,使學生對此一目瞭然,易於回憶,具有直觀性、藝術性。

說課稿 篇3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2.2光的反射》首先,我對本節教學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

1. 本節教材的地位、特點、作用:光的反射現象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學習光的反射定律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從本章的知識體系來看,光的反射定律既是全章的重點,又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一節研究了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本節進一步研究光在兩種介質的介面上發生反射的現象和規律,這些知識是學習下一節平面鏡和球面鏡的基礎,研究方法和技能又能遷移到“探究光的折射規律上去”。

2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要求,我擬定的本節課教學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麼是光的反射現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知道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並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過程與方法:(1經歷實驗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過程,重點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觀察實驗的能力。

(2)觀察日常生活中光的反射現象,通過社會調查或查閱資料瞭解光的反射在實際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光的反射定律簡潔、對稱、和諧,從中領略到物理學中的美

2教學重點光的反射定律及其探究過程是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章教學的重點。

3、教學難點:漫反射和鏡面反射的光路通過多媒體真實、直觀的顯現出來

4教學關鍵:在實驗中觀察、體驗,發現問題,主動地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二:說學法

本節課學生在科學探究思想的指引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動手、動腦、觀察。交流。

三 說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複習了上一節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規律,也開門見山,引入本節課需探討的課題,省時高效。

2、講授新課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師生同畫光路圖提出問題學生猜想教師學生共同實驗探究歸納光的反射規律。

3根據規律繪圖

4引入光路可逆性

5由現象引出漫反射與鏡面反射比較其區別

6光的反射應用

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國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 氣候的第一課時:南北氣溫的差異。我的說課內容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進行。1、說教材;2、說學生;3、說教學目標;4、說教學重難點;5、說教學方法;6、說教學過程。希望得到各位領導和各位專家的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徵:地形、氣候、河流;

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特徵——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而氣溫是反映氣候特徵的重要要素,因此學習《南北氣溫的差異》,讓學生掌握我國氣溫的分佈特點,是認識我國氣候特徵的基礎,也有利於理解各區域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上的差異。

二、說學生

(“地理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地培養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的活動。”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

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世界的氣候,知道氣溫是反映氣候特徵的主要因素之一。具備了學習氣候的基礎知識,擁有一定的氣候圖判讀能力以及從圖中提取,分析,歸納地理資訊的能力;但是,由於學生在七年級學習的是大尺度空間的.氣候分佈,學生能夠從生活體驗到的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課程標準理念的落實及教學內容等實際情況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閱讀1月、7月氣溫分佈圖,概括出我國冬,夏氣溫分佈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閱讀和分析等溫線分佈圖的方法,通過新舊知識間的相互聯絡,學會利用已有資料和知識簡單分析地理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形成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於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重點:我國冬夏兩季的氣溫分佈特點。

(由於學生知識儲備和生活經歷的侷限性,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

難點:影響我國氣溫分佈的主要因素。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善於結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靈活地、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學活動中,我對課本中的正文、圖表、閱讀材料、活動等素材整合,圍繞“指導學生學法,重視學習過程”這個核心來設計教學方法。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情境匯入法、讀圖比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討論交流法等。並且選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對於課程標準、教材結構和學生特點的把握,以及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為:(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二)、讀圖比較、認識規律;(三)小組互動、主動探究;(四)討論交流、合作學習;等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採用情境匯入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學生喜愛的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中的角色來假設:寒假來臨,劉星的媽媽準備帶上劉星去北極村感受北方千里冰封的景象;夏東海準備帶上夏雨、夏雪“下南海”到海南旅遊。一家人在討論準備行李的時候犯愁了:聽說兩個地方的氣溫相差很大,於是想請同學們一起幫忙出謀劃策:該如何準備去兩地旅遊的衣物呢?

通過學生喜愛的情景喜劇引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外出旅遊時該如何選擇衣物”來創設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是根據新課程理念 “尊重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同時為後面的第二個教學環節設定一個懸念,學生帶著懸念進入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環節:

(二)、讀圖比較,認識規律

這是本課的重點環節,主要採用問題驅動式,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來完成。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氣溫圖,指導學生分析、探討以下問題:

①一月份0°C等溫線主要穿過了那些地區?(指導學生動手在地圖冊上將0攝氏度等溫線畫出來,以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加深印象。因為這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該線南北的植被、耕地型別、河流水文特徵、農作物種類等,均有較大差異。)

②一月份,漠河和海口的氣溫各是多少攝氏度?

③計算一月份的時候漠河和海口的氣溫相差多少攝氏度?

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出,逐步總結出我國冬季氣溫分佈特點: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

(並且知道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

然後,在學生掌握冬季氣溫分佈規律基礎上,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氣溫圖,通過讀圖分析分析,認識到我國夏季南北溫差不大,概括出夏季氣溫分佈特點:南北普遍高溫。

(並且知道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在本環節的活動中,學生通過讀圖探究、自主學習掌握我國冬夏兩季氣溫的分佈規律。同時也解釋了前面設定的懸念,還能激發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積極性——為什麼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呢?老師在此因勢利導——讓學生自主探究其原因。進入到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環節:小組互動、探究學習。

(三)小組互動、探究學習

此環節的學習是本課的難點,主要採取小組互動的形式,指導學生共同探究來完成。

老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必要的素材:

①我國1月平均氣溫圖; 海口、北京、漠河三地緯度及氣溫圖表。學生合作探究、讀圖填表,總結規律。

②我國7月平均氣溫圖; 海口、北京、漠河三地緯度及氣溫圖表。學生合作探究、讀圖填表,總結規律。

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的資料和知識儲備,(世界氣溫的分佈規律: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總結出:緯度位置是影響我國冬、夏氣溫分佈的主要因素。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夏季最低氣溫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於在高原山地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形因素的影響)

(由於自然環境總是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我國氣溫的分佈特點,對我們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響呢?由此進入第四個環節的學習。)

(四)討論交流、合作學習

本環節主要是引導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將地理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絡起來。

首先,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討論交流,認識氣溫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的影響。其次,多媒體展示: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及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讓學生認識氣溫和農業生產的關係,掌握各溫度帶的劃分。

活動結束後,對這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並及時用課堂練習檢驗本節課學生學習的效果。

另外,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適時板書,如大螢幕所示,我採用條文式板書,這種板書設計比較直觀、系統。能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和重點,以便於學生理解掌握。

結束語:本節課我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面向全體學生,採用直觀教學、情景教學、合作學習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變化的能量中的一課《擺的祕密》。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法與策略”、“教學設計”這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教材分析】

本單元由《擺的祕密》、《鑽木取火》、《通電的線圈》、《無處不在的能量》四課組成,主要研究能量的表現形式及能量的轉換等相關內容。與前面所學的《光與聲》、《火山與地震》、《機械與運動》等組成了國小階段對能量及其轉化認識的整體框架。本單元課與課之間以“無處不在的能量”為主線串連為一體,《擺的祕密》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使學生初步意識到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好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型行解釋;能做控制變數的簡單探究性實驗,能設計簡單表格,記錄實驗資料;能反思自己的探索過程,將探索結果與假設相比較;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同學交流。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在活動中願意合作交流。

3.通過自己的實驗,初步瞭解影響擺動快慢的因素是擺長。

【教學重難點】

經歷改變擺錘的重量、擺動幅度、擺線的長短對擺動次數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活動過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擺線,鉤碼,鐵架臺。記錄單。課件

學生準備:秒錶或電子錶

記錄單是我為學生事先準備好的。

【教法與策略】

這節課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採用了直觀教學、情境教學、啟發教學、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對話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十分典型的 “實驗觀察——發現——猜想推測——實驗證實” 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擺的更多問題。

本課針對的學生是五年級,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特以課件(擺鐘動畫)引入讓學生觀察它,並且從中發現擺鐘計時的特點從而引入擺的概念,提出本課所要探究的課題。當學生們的好奇心被激起後便讓學生們利用桌上的現有材料製作擺,觀察擺的結構來了解什麼是擺線,什麼是擺錘。通過學生們發現擺有時慢有時快,從而孩子們就會提出各種猜法,能用設計的實驗方法來證明自己的想法,來解決探究活動中的難點。

【教學設計】

一、課件引入

首先我讓學生觀看課件,要求他們邊看邊思考。(課件演示機械擺鐘)“你們有什麼發現嗎?”讓學生自由的說出擺鐘的特點,“你能給這個部分取個名字嗎?”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們認識什麼是擺,擺有幾個部分組成。“對於擺你想研究什麼問題”?便順時揭示課題《擺的祕密》並且板書。以上環節通過運用啟發教學、通過有趣的動畫演示,讓學生髮現擺動這個運動方式,理解什麼是擺、擺的結構是什麼,讓孩子們產生想研究的問題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的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對學習內容的興趣與動機,達到匯入、點題的效果。

二、探究活動

讓學生根據桌上的材料製作一個擺,並且利用一分鐘時間玩擺,要求(玩的過程中要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給他們計時,這樣一來師生共同活動,體現了科學的新課程標準精神。然後提出:判斷擺擺動一次的標準是什麼?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交流,接著讓學生猜測: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有那些?當學生彙報時,教師邊板書:“與擺線的長短有關係、與擺錘有關係、與擺幅有關係”,學生們的回答代表他們的思考,教師就應該尊重他們的結果,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就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標精神。“你們小組準備選那個因素進行研究?怎樣研究”?讓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並且(課件出示小組討論的要求、小組實驗的要求)。對於學生們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發現問題的經過,同時又讓他們再一次經歷了通過控制變數來分析原因的.活動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接著讓學生們在組內、組間、班上進行交流實驗方案。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明確任何探究活動必須要有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從而逐漸形成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的習慣,並且還要學會尊重組中的每一個人,做到最終方案的產生是在小組中取得一致意見。接著讓學生分組實驗活動,教師指導參與(提示實驗要反覆做幾次,認真分析資料),這樣體現探究科學的科學性。“你們小組的結論是什麼?”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得出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與擺幅無關的結論。教師直接教會學生誤差分析的方法。探究部分是本課的一個重要的環節,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孩子們自己親身組裝,觀察,認識,使用擺這鐘工具。可以通過自己的實驗來計算擺的次數,進行探究,為下面對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進行了鋪墊。

三、小結以及拓展。

我們研究的問題是關於擺的快慢與擺重,擺長之間是否有關係。進行了兩組實驗,從資料中我們得出了結論,擺的快慢只與擺長有關。同學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課下想想關於擺你還有哪些可以研究。能不能做一個一分鐘擺60次的擺。

四、整理桌面。

【板書設計】

擺的快慢

擺錘的重量 無關

擺線的長短 有關。

擺線越短,擺的越快。擺線越長,擺的越慢。

說課稿 篇6

說教材:

比大小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第二課時 的內容,比大小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會認、讀、寫5以內各數的基礎上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數的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也是進一步學習後面數學最重要的基礎。因此,這一教學內容在本冊教材中佔有重要的作用。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符號“>”、“<”、“=”,知道這些符號的含義,會使用符號“>”、“<”、“=”,能正確進行大小比較。

過程與方法:通過找、數、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比較的過程中學會相互交流,從而掌握更多的比較方法。

說學情:

一年級學生是7-8歲的兒童,思維活躍,課堂上喜歡錶現自己,在學習中隨意性非常明顯,渴望得到教師或同學的讚許。“比大小”這一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會認、讀、寫5以內各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用1-5各數來表示物體的個數,還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實踐活動,增加感性認識,初步接觸集合、對應、統計等數學思想。相信本節課內容的教學,學生掌握並不會感到十分的困難。

說教學策略:

結合本班的學情,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讓學生積極動手、動眼、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為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起學習興趣。使學生好學。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會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意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

三、運用電腦輔助教學和直觀教學等多種手段,以便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說教具學具:

本節課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具和學具:多媒體課件、教科書、6袋帶有小猴、梨、香蕉和桃子的學具卡片等。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教師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時出示主題圖):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們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興了!到了中午,他們又累又渴,於是他們跑到花果山上採了許多水果,來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時出現了小小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小猴們分水果嗎?(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今天我們就來比一比數的大小,板書課題:比大小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1、師:一個猴子吃一個桃子,夠吃嗎?你是怎樣知道的?(學生小組合作藉助學具卡片動手擺一擺、比一比)學生交流彙報後,教師在黑板展示:一隻猴子對著一個桃子,從而得出結論:3=3 3等於3 教師介紹等於號的'含義與寫法。同理匯出:3<4 3="">2

3、小結方法:大大嘴巴指大數,尖尖嘴巴指小數。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演示讓學生體會等於的含義就是同樣多,並知道表示同樣多的時候要用“=”連線,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好習慣。同理讓學生體會大於和小於的含義。知道在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應該把張口指向大數。

三、層次練習,鞏固新知。

1、教材17頁思考題和18頁做一做。

2、課件出示:不看圖,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3、課件出示:照樣子,比大小。

設計意圖:在練習中檢驗和鞏固所學的新知。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到了什麼?

學生說自己的收穫.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小紅傘是日常生活中幼兒熟悉的生活用品,將小紅傘作為講述活動中的內容,圍繞小紅傘讓幼兒展開想象,表達故事情節,符合中班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講述活動《小紅傘》語言生動形象,情節簡明有趣。中班幼兒已具有了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通過開展此活動,能讓幼兒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

二、目標分析

《綱要》中指出:“幼兒實際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幼兒園教育內容範疇的劃分是相對的,教育過程中應依據幼兒的學習特點進行整合處理,以使幼兒通過真實而有意義的活動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獲得完整的經驗,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根據中班幼兒的特點以及《綱要》中的語言活動目標,我確定了情感、語言、想象方面的目標。具體的活動目標為:

1、引導幼兒用連貫的語言講述“如何利用小紅傘幫助別人、保護自己”的過程。

2、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讓幼兒體驗到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情。

三、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小兔頭飾、小紅傘每人一把,錄音機,錄有節奏歡快和沉重緩慢的音樂磁帶。

2、環境準備:果樹林、蘑菇地。

3、情境表演的準備:主配班老師、

幼兒分別扮演兔媽媽、兔爺爺、兔奶奶、小刺蝟、大灰狼、小兔。

四、教法和學法

教師是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此次活動中我以熱情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創設故事環境,利用遊戲法、情境教學法,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生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幼兒方面主要通過視、聽、講結合法和討論法來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通過體驗法讓幼兒獲得成功的快樂,使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得到發展。

五、活動過程

我採用“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原則來組織本次活動,設計程式為:情境匯入—情境體驗—故事講述—體驗快樂—活動延伸。下面我具體地來說一說:

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一)情境匯入

導語:孩子們,我們去摘些蘑菇送給爺爺奶奶吧。不過今天天灰濛濛的,可能要下雨,怎麼辦呢?(幼兒扮演小兔,老師扮演兔媽媽)

(二)情境體驗

1、伴隨節奏鮮明的音樂,兔媽媽和小兔子來到果園。看到:

情境一:小刺蝟踮著腳怎麼也夠不著果子。

兔媽媽提出三個問題,引導小兔思考問:

1)果園裡有誰,它在幹什麼?

2)為什麼刺蝟摘不到果子?

3)我們怎樣才能幫助小刺蝟摘到樹上的果子?

情境二:一隻小兔用小紅傘摘果子。

引導小兔觀察、思考並表述:

1)這隻小兔對刺蝟說了什麼?

2)它是怎樣幫助刺蝟的?

2、伴隨節奏歡快的音樂,大家來到了蘑菇地。(音樂轉換:由節奏歡快的音樂轉為沉重緩慢的音樂)發現:

情境三:蘑菇地的遠處走來一隻大灰狼。

1、提出問題:

1)看!誰來了?

2)能不能傷害大灰狼,為什麼?

3)怎樣既不傷害大灰狼,又能迅速安全地躲開它?

2、兔媽媽引導小兔討論,並確定最佳方案:撐開小紅傘,當作紅蘑菇,藏在傘下面,躲過大灰狼。(播放節奏歡快的音樂)

(三)故事講述

情境四:兔媽媽帶著兔寶寶來到奶奶家。

兔媽媽鼓勵兔寶寶,將自己一路上的經歷講給兔爺爺和兔奶奶聽。(引導幼兒將自己利用小紅傘幫助小刺蝟和躲過大灰狼的過程講述清楚)

(四)體驗快樂

音樂表演“快樂舞”。

(五)活動延伸

在區角投放相關頭飾讓孩子繼續表演、講述故事內容,也可以將故事內容畫出來,裝訂成小圖書,讓孩子講述,進一步培養幼兒對講述活動的'興趣。

通過角色的扮演、語言的表述將幼兒帶入故事情境中,一下子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自然、親切,再以過渡性的提問引出小紅傘直接揭示課題,也為下一個環節作一個良好的鋪墊。

情境體驗的環節中教者以音樂貫穿於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中,一是發揮音樂的教育功能,二是讓幼兒體驗到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喜悅心情。

通過看看、想想、說說,孩子用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教者則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孩子的想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都給予積極的評價。如果有孩子能提到講述中的內容,就請他表演情境;反之,情境二的預設,也為下一個講述內容作準備。

心理學研究表明:視聽結合,感知效果最佳。情境二所提供的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作用於幼兒的眼、耳,頗有新意,能牢牢抓住孩子興趣,促進其思維的發展,提高了對講述內容的記憶效果。

以音樂的變化讓幼兒感受到情境的變化,引出新的學習內容。環節過渡自然、流暢。

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部分,教者通過開放性的問題,讓孩子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發表不同的見解,在此基礎上以逐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將環保教育有機融入活動,以討論的方法,引導幼兒進行理性思考:能不能傷害大灰狼,為什麼?怎樣既不傷害大灰狼,又能安全迅速地躲開它?從中選擇最佳方案,體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感受到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此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教師引導孩子在充分理解情境內容的基礎上再完整講述,分解了難度,層層深入,符合幼兒認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規律。教師走近孩子,耐心傾聽,細心觀察,並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適當地加以引導,幫助幼兒順利完成講述要求。

讓孩子獲得成功後的喜悅情緒在音樂和舞蹈中得以釋放和表現。

一個活動結束了,但並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幼兒的興趣在延續,為此,以繪畫、表演的方式抓住幼兒的興奮點,充分利用幼兒的已有經驗,大大提高幼兒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