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說課稿1.8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六冊第二單元第二小節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學生學習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和乘數是整十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為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算理打基礎,也為本冊中第三、五兩個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學習作準備。因此,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對今後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材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標準和尺度。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教學目標應在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品質三方面進行明確。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在弄清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計算的能力,滲透教學源於生活,我們要會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激發學生認真計算的熱情及善於探索、思考的學習品質。

3、重點、難點:

重點:乘數是兩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乘數是兩位數筆算乘法的算理。

4、教、學具準備

CAI課件、每位學生一份作業紙。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們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因為課標上指出:國小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應該是現實的、具體的`問題解決,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願意並且想學數學。

三、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絡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整堂課始終貫穿杭州遊玩這一情境,設計色彩鮮明的學生喜愛的“動物”和“過山車”等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去學習。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方法。因為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計算教學過多了強調運算、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課標》所倡導的今天,使我們清楚認識到:只有將計算教學置於現實問題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問題融於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學習計算方法,才能讓學生切實的體會到計算的意義和作用,並且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心理學家表明:不經過學生個人親身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變成學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通過觀察課件中出示的小朋友們被售票員阿姨攔在“動物園”門口,針對誰能正確地並很快地回答售票員阿姨的比賽題,誰就能排在隊伍的前面,先進門看小動物時所設計的第二個過渡題,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具體問題情境,同時也設計了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逐步的加深對算理和法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鬆地獲得新知識。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經過設計而勾起學生求知慾望的教學,正如同垂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而問題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形成問題答案的慾望,從而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用課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然後帶著小朋友去杭州遊玩,第一站到動物園,遇到買門票付錢的問題,向學生提問:我們班有53位小朋友,門票要8元一張,一共需要付多少錢?讓學生列出:53×8的算式,複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又根據小朋友進動物園時著急的心切,結合課件的情境,對學生講到:你們看,這些小朋友都想排到隊伍的前面,怎麼辦呢?瞧,售票員阿姨想了一個好辦法,她對小朋友說:“你們不要急,誰能正確地並很快地口答我的比賽題,誰就能排到隊伍的前面,先進門看小動物。”這時我設計了三道典型的口算比賽題:14×2、31×30、214×3(要求學生說口算過程);同時設計了四道根據乘法的意義寫出算式並說出結果的比賽題:

1個532個533個5310個53

並要求小朋友想想:3個53和10個53合起來是幾個53?

這時,學生就會根據乘法的意義,13個53寫成乘法算式:53×13,這樣,由複習舊知識自然地過渡到本節課的新知識,為講授法則和算理做好了知識上和心理上準備。

第二環節: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為學生提供了現實而又有趣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針對前面複習舊知得到的53×13這個算式,先揭示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算理,向學生提問:

①你會說一說53×13的意義嗎?

②53×13中的13可以分成幾部分?怎樣求出這兩部分的得數?根據學生的回答(先求53×3的積,再求53×10的積,最後把53×3和53×10的積相加。)我進行板書,在豎式中分三個豎式標明乘的箭頭。

535315953

×3×10+530×13

159530689159……53×3的積

53……53×10的積(個位上零不寫)

689

然後提問怎樣把這三步寫在一個豎式裡呢?讓學生進行演算法的探討。根據學生的彙報,強調書寫格式,用個位上的3去乘53,乘得的積是表示159個一,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1去乘53,乘得的積表示53個十,乘得積的末尾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這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算理和演算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接著我對學生豎式格式的書寫進行了規範,並讓學生說說完整的豎式和分步計算的聯絡和區別,強呼叫豎式計算比較簡便。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生活問題和遊戲中,讓學生獲得一些用乘法計算解決身邊問題的活動經驗並在玩樂中進行鞏固。而且練習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這兒我設計了四大板塊:

1、嘗試練習

利用課件中的情境杭州遊玩到達第二站“未來世界”提出幾個問題:

①、門票48元一張,要給我們班53位小朋友買門票共需要付多少元錢?

②、進了“未來世界”後,我們班有38位小朋友要坐“過山車”,“過山車”每人要付16元,你能幫忙算一算這38位小朋友一共要付的錢嗎?

③、這次杭州遊玩在小朋友們開開心心中結束了,我們現在要乘車回家了,可我們的司機師傅給我們接送真是太辛苦了,我們應該怎樣表示感謝呢?(付車費)那誰能幫老師算算;我們班小朋友和老師一共55人,每人要付26元的車費,我們一共要付多少元錢的車費給司機師傅表示感謝呢?

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賦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

2、鞏固練習

出示小馬虎做題:

52677557

×43×13×29×36

156201675302

2086715151

36469018251812

小馬虎做的這四道題中,前三小題錯在對位上,第四道錯在計算的進位上。這題主要啟發學生不能當小馬虎,不能犯小馬虎這樣的錯誤,要求學生在發下的紙上找出錯的原因後訂正並交換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使學生在理解乘法意義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演算法,明確算理,激發學生認真計算的熱情,懂得認真計算的重要性。

3、加深練習:

聰明的小朋友,你們會填嗎?

□84□

×7□×□7

□□□1□

3□□□□

□□□6□□□□

這裡出示兩道填數題,對練習稍以加深,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4、延伸練習:

由杭州遊玩結束,我向學生髮問到:下次我們全校小朋友都要來杭州遊玩呢,你能算一算我們全校216位小朋友,一共要付多少元錢的車費嗎?引出一道216×26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題目,讓學生大膽的猜想計算方法,激發學生探索、思考的慾望,為下節課的教學作好鋪墊。

第四環節: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了什麼內容?再談談自己的收穫?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五、設計亮點:

第一,教學設計圍繞杭州遊玩這一情境,並從中滲入買門票付錢等生活問題,體現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第二,教學過程利用鮮明的、學生感性的(動物、過山車等)課件,具有動態生存性。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合部分。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筆算

535315953

×3×10+530×13

159530689159……53×3的積

53……53×10的積(個位上零不寫)

689

板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半獨立的形式逐步完成的,它打破了板書由教師一手包辦,全盤授予的局面,這樣不僅美觀、簡潔,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簡潔美、邏輯美,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展了思維能力。

數學說課稿 篇2

××老師的《抽屜原理》一課結構完整,過程清晰,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觀察、猜測、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初步瞭解“抽屜原理”,並學會了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1、本節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採用自己的方法“證明”:“把4枝筆放入3個文具盒中,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杯子裡至少放進2枝筷子”,然後交流展示,為後面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做了鋪墊。此處設計注意了從最簡單的資料開始擺放,有利於學生觀察、理解,有利於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在有趣的類推活動中,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抽屜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當物體個數大於抽屜個數時,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這樣的教學過程,有助於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在評價學生各種“證明”方法,針對學生的不同方法教師給予針對性的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成功,獲得發展。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優化,讓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

2、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在抽屜原理(2)的推導過程中,至少是“商+餘數”,還是“商+1”個物體放進同一個抽屜。讓學生互相爭辯,再由學生自己想辦法來進行驗證,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了抽屜原理。另外,本節課中,學生爭先恐後的學習行為,積極參與自學、交流、合作、展示、補充、互評、提問、質疑、反思等的學習過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落實。

3、 注意滲透數學和生活的聯絡。並在遊戲中深化知識。

學了“抽屜原理”有什麼用?能解決生活中的什麼問題?教學中教師注重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前老師設計一個遊戲:“學生在一副去掉了大小王的.撲克牌中,任意抽取五張,老師猜:總有一種花色的牌至少有兩張。”這是為什麼?學生很驚訝。於是,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總想接開其中的奧祕。學完抽屜原理後,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有效的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還原於生活”的理念。

商討之處:

學生對“至少”一詞的理解還顯得有些欠缺,學生僅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對“至少”一詞的指向性還不明確,就我理解,“至少”應該是指的在每一種情況中出現的最大數中的最小數,而有學生卻理解成是每一種情況中的最小數。如何讓學生的理解更準確,更深刻,還需探究。

數學說課稿 篇3

目的要求

1、能從數、形兩方面深刻理解線與線之間的位置關係,並會用方程法討論直線與兩類(封閉與非封閉)曲線的位置關係。

2、弦長公式的理解與靈活運用。

3、通過曲線焦點的弦的弦長問題的處理,能運用圓錐曲線的第二定義以求簡化運算,使解題過程得到優化。

本節重點:

1、直線與曲線的位置關係。

2、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

本節難點:

1、非封閉曲線,尤其是雙曲線與直線位置關係的討論。

2、充分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從數與形兩方面深刻理解相關結論,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3、在掌握共性的(方程法)基礎上,注意個性(距離法),防止負遷移,做到特殊問題能特殊處理。

教學過程

一、要點歸納:

如何解決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位置關係問題,方程法是通用的方法,

相應方程組的解的個數就是二者交點的個數,若有兩個交點,則交點連線的長度就是相應的弦長。基本內容包括:

(一)、位置關係的分類討論:

1、直線與封閉曲線(圓與橢圓):

以直線與橢圓為例:

因為,所以可以直接討論判別式:

直線與曲線相離(0個交點)。

直線與曲線相切(1個交點)。

直線與曲線相交(2個交點)。

注意:對於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討論,除此之外,我們常

通過圓心和直線的距離與半徑的大小關係來判定。

2、直線與非封閉曲線(雙曲線與拋物線):

以直線與雙曲線為例:

(1)、即時,方程有唯一解,直線與漸近線平行,位置關係是相交,且只有一個交點。

(2)、時,討論判別式:

直線與曲線相離(0個交點)。

直線與曲線相切(1個交點)。

直線與曲線相交(2個交點)。

歸納指出:對於非封閉曲線,直線與其僅有一個交點,只是二者相切的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二)、直線與曲線相交——弦長問題:

設直線與曲線相交於,兩交點座標的唯一來源

是方程組,下面的弦長公式很顯然:

(消元后是關於x的方程)

或(消元后是關於y的方程)

結合圖象,弄清楚公式的匯出方法,是為至要!

特別指出:拋物線的焦點弦性質豐富多彩,以為例,若直線過焦點,關鍵是注意兩點:

(1)、巧設直線方程:

(2)、根據定義求弦長: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設計理念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以上理念,在教學中必須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此,我在數學教學中設計了活動探究新知學習拓展應用總結提高的教學流程。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為九年級(下)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的第一節《從梯子的傾斜程度談起》第一課時。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是現實世界中應用最廣泛的關係之一,銳角三角函式在解決現實問題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如在測量、建築、工程技術和物理學中,人們常常遇到距離、高度、角度的計算問題,通過研究圖形之中各個元素之間的關係,把這種關係用數量的形式表示出來,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常用的方法,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將進一步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體會數形結合的方法。

在學習中,同學們將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絡,如比和比例、圖形的相似、推理證明等,通過本節的學習,將為學習正弦、餘弦等三角函式知識及進一步學習其他數學知識奠定基礎。

本節主要從梯子的傾斜程度談起,引出第一個三角函式正切,正切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三角函式概念,如刻畫物體的傾斜程度、山的坡度等都使用正切。本節的學習,為正弦和餘弦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1、知識目標:

① 經歷探索直角三角形中邊角關係的過程,理解正切的意義和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② 能夠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兩邊的比,理解其與物體的傾斜程度、坡度的關係,並能夠用正切進行簡單的計算

2、能力目標:

① 經歷觀察、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② 體驗數形之間的聯絡,逐步學習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 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情感目標: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1.利用模擬實驗,探究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

2.理解正切、傾斜程度、坡度的數學意義,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難點:理解正切的意義,並用它來表示兩邊的比.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節課主要採用活動探究法實施教學,通過三個模擬實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總結正切函式的概念,並能較好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活動設計中,注意每個活動的目的要求,若學生在活動中未獲得預期的結論,如學生在利用木棍進行梯子傾斜程度的模擬演示時,可能較難將所得直角三角形的兩邊的比與梯子的傾斜程度聯絡起來,這時可讓學生多測幾組資料,分析資料之間關係共性從而得到結論。

2、學法:學生都渴望與他人交流,合作探究可使學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和團隊的精神力量,增強集體意識,所以本課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遵循活動觀察猜想驗證歸納反饋實踐的主線進行學習。

四、教學過程的分析

本節課要學習的是正切函式,準備分四個步驟進行。

1、經歷正切函式關係的探究過程

主要通過二個活動讓學生了解正切函式的意義。第一個活動主要讓學生感受梯子的傾斜程度與傾斜角、梯子的長度、梯子與牆角距離、梯子頂端與牆角距離有關;第二個活動主要是當梯子固定(梯子長度不變、傾斜角一定)時,其對邊與鄰邊的比也隨之確定,從而得出正切函式概念。

2、正切函式概念的學習

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將文字語言與數學語言、圖形有機結合,把A的對邊/A的鄰邊表示為:在Rt△ABC中,C=900,若A、B、C的對邊分別用a、b、c表示,則tanA=a/b。

注意強調概念理解不到位的方面:① tanA是一個完整的.符號,它表示A的正切,記號裡習慣省去角的符號,若用三個字母表示角則不能省略,如ABC的正切表示為tanABC② tanA沒有單位,它表示一個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對邊與鄰邊的比;③ tanA不表示tan乘以A。

通過給出直角三角形的任兩邊的長,讓學生求A,B的正切及時強化學生對概念的

3、正切函式的應用理解

通過實際問題的解答進一步瞭解梯子的傾斜程度、坡度與正切函式的關係;對學生進行正切的變式訓練,讓學生理解不管角的位置如何改變,只要角的大小不變則其正切值是不變的。練習的安插注意梯度,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4、最後小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及注意點

五、達標測試

具體思路:把幾個問題分為四個等級,方便對學生的瞭解;通過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也做到心中有數。

六、板書設計

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及學生們大家:

上午好!

今天我要講解的是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小節平行的認識及其畫法,對於本節的學習主要是建立在以前對直線的初步認識上而進一步展開的,主要學習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本節課的重點是能夠認識一些簡單的平行線,難點是畫平行線,之所以說畫平行線是一個難點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在動手能力方面比較欠缺,在利用學具畫平行線的過程中會出現學具使用錯誤或手頭上的誤差,對於這一難點我將利用的直觀性來突破它,從而讓學生更好的來掌握畫平行線的.方法。

以下就是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本節課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平行的認識,一個是平行線的畫法。在講解平行的認識有分為四個步驟,第一,匯入,複習直線的特點及其與線段的關係,為下面平行的認識作鋪墊;第二,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器材及其影象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兩種位置關係,第三,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平行的定義,並對其加深和鞏固,第四,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找出一些平行線,從而在對平行線的認識上得到一個反饋。

第二部分在畫平行線上總結出四字畫法:畫、靠、移、畫。此環節看起來簡單,但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比較困難,這也正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

最後,針對平行及其畫法讓學生當堂訓練,從而鞏固本節內容。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這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12冊教材第三單元的第一課內容,本單元的知識與方法具有上位特徵,基本上是對原來概念的進一步提升,因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學習了這些概念以後,對原來的觀念和方法可以作進一步溝通和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更趨多樣化,數學能力將得到有效提高。概念間和計算方法的的聯絡、辨析、溝通以及正確合理地計算,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本單元的第一課內容,比的意義是本單元的起始概念也是本單元的核心概念,這節課學生是在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切實地理解、掌握比的意義,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義的學習時,分為三個階段:比的意義、比的各部分名稱、比與分數及除法的關係。比的意義教材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相除關係的例子中引出的,通過對具體例子的討論,明確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義基礎之上的,揭示了比與除法之間的本質聯絡,是一種以“倍比”為基礎的比較關係。

教材在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提出了比值的意義,它既是一個知識點,又有助於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是本節課的又一教學要點,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對後繼學習特別是綜合應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理解比的後項不能為0的認知基礎。

二、教學目標的設計

新課標上有這樣一段話: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在這樣思想的引領下,“從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以下目標。

(1)理解並掌握比的意義,會正確讀與寫。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並會正確求比值。

(2)通過主動發現的討論式學習,激發合作意識,理解並正確掌握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絡,明確比的後項不能為零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絡的。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本課的教學重點:比的意義的理解,比同分數、除法的關係。

本課的教學難點: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比、感受比。

三、教學方法的設計

首先,本節課用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提供給學生較為豐富的研究材料,讓學生積累一定的認識經驗,在較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在來提煉概念。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能夠發現數學問題。

其次,提供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材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運用知識之間的.聯絡,在除法的基礎上教學比的意義,目的使學生對比有整體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力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再次,當堂鞏固,當堂反饋練習, 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學習方式的活動中理解比的意義。

另外,採用激勵、評價等多種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多比較、多思考,善於探究與協作交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

四、教學過程的預設:

(一)、遊戲激趣,匯入新課。

1、先請一組同學起立,其餘同學數數這組同學有男生幾人,女生幾人?

男生5人,女生7人 根據這兩條資訊,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有關除法的)

板書:男生是女生的幾分之幾 5÷7女生是男生的幾倍? 7÷5

2、出示楊利偉展示的兩面旗,它的長15米,寬是10米,也請大家提出問題表示長和寬之間的關係。

板書:長 寬 15÷10

寬 長 10÷15

3、以上兩題都是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兩種數量關係的,今天,我們要在此基礎上,來學習一種新的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的方法——比。(板書:比)

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數學來自於生活,又必須迴歸於生活。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力與靈性。教學中的教與學聯絡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由於“比的意義”內容繁雜,在一開始,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比,初步感知比,使學生對比感興趣,非常樂意探究知識,巧妙地匯入新課

(二)、充分感知,理解意義。

1、如第一題中,女生是男生的幾倍,除了用7÷5來比較,還可以說成女生和男生的比是7比5。(板書:7比5)

那男生是女生的幾分之幾,除了用5÷7來比較,還可以說成什麼呢?(板書:5比7)

2、國旗中的長是寬的幾倍,還可以說成為什麼?寬是長的幾分之幾還可以說成什麼?

3、看來大家還真聰明,很快就學會了用“比”的方法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

再出示“神州”五號執行材料(略)

你們會計算它的速度嗎?怎樣列式,板書:42252÷90

你是根據什麼來列式的?(路程÷時間=速度)用比怎樣表示呢?

4、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麼你能說說什麼叫做比嗎?(同桌互說)

板書: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揭示並板書課題:比的意義(齊讀一遍)

讓學生用兩種求速度的不同方法,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不同類的數量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比來表示。在上面兩個例子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出比的意義。

這一環節的設計,從除法應用題入手,通過複習同類量相除,不同類量相除的內容,引出“比”的概念,培養了知識遷移能力。在理解比的意義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出比的意義,使學生不僅獲取了新知識,也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三)、體驗合作,自主探究。

1、比的讀寫法、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看書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然後組織同學們彙報學習成果,引導學生介紹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後,並引導學生運用方法,計算出比值,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彙報過程中,尋找比值的規律,即可以是分數、整數,也可以是小數。

2、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絡

比與除法、分數都有著比較緊密的聯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絡和區別是這節課的難點,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回憶、思考、討論等活動,在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的基礎上,找出了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絡和區別。看電腦螢幕,用“相當於”一詞來說明比、除法、分數的聯絡,促使了原有知識的重新建構,加強了知識之間的聯絡。

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重點理解比的後項為什麼不能為零?

根據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和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得知比的後項不能是0。可以從這一個角度理解,也可以從後項是0時,2:0=?逆運算0乘任何數都不等於2,所以0不能當後項,也可以再從0:0=?逆運算0乘任何數都等於0,答案不唯一,這三個角度,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後項、除數、分母為什麼不能是0。

(2)我們經常在足球比賽中看到2∶0這樣的形式,它是比嗎?為什麼?

(四)、多層次練習,鞏固新知識。

練習形式多樣,既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又增加了樂趣,特別是培養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練習主要分三層,第一層是複習比的意義,雞鴨數量比和比值,數量與總價的比和比值,小強身高148釐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強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從同類量相比和不同量的比較,貫穿求比值。

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使學生明白兩個量之間的比要統一單位,並且要搞清楚是誰和誰比。讓學生按要求寫出比,並重視理解所寫出的比是哪個與哪個的比,如果換一種比法,又該怎樣寫,使學生理解寫比必須根據要求,不能輕易改變數的位置。

第二層讀出比和求比值的練習

第三層是提供一些資訊,讓學生根據題目中提供的條件,尋找合適的量,說出兩個數之間的比。

(五)、總結歸納,拓展延伸

通過本節課學習,同學們學到了那些知識,請把你的收穫告訴大家好嗎?在學生彙報中,使本節課的知識點得以鞏固。 通過學習,讓學生進行總結。在總結的過程中,是學生自己對本節所學知識的梳理,同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鍛鍊學生的思維。

我們常說,數學知識來源來生活,但還得應用於生活。最後的課外延伸,滲透介紹黃金分割的知識,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了更深的體會,並通過介紹黃金分割的妙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數學對於藝術美的價值所在。這個環節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對比的意義進行了一個挖掘。

數學說課稿 篇7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6、教學關鍵: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圓規,多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二、學生分析

在國小階段,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比較低;本校處在城鄉結合處,家庭輔導能力較低,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鑑於以前學習長、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三、說教法學法

1、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製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

2、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修正錯誤,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本節課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1.創設遊樂場的一個情境

螢幕出示:五輛車,問:你最喜歡乘哪輛車?為什麼喜歡乘這輛車? 學生討論、交流 。(車輪有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邊形的、三角形的、圓形的)

2.匯入:現實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的,而且車軸都裝在圓的中心,為什麼要裝在中心,不裝在中心,行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做車輪,好嗎?

(設計意圖:創設遊樂場乘車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喜歡乘的車,並說明喜歡的理由,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慾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實踐,發現新知

1.做車輪(畫圓)

師:要做車輪,首先要做什麼?(畫圓)

學生小組合作,任選工具畫圓,再把圓剪下來。

師:你是怎樣畫這個圓的? 學生介紹不同的畫圓方法。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來畫圓的?你認為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什麼?

師介紹圓規的結構及畫法。

2.安車軸(認識圓心)

師:車軸安裝的地方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那麼車軸應裝在哪裡呢? 學生裝車軸 。

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

不是圓規畫圓的,怎樣找車軸? 學生介紹方法(多次折)

師小結,螢幕顯示:圓心O (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

3、裝鋼絲(認識半經): 學生裝鋼絲

投影出學生所畫的鋼絲,問:你是怎樣安裝這些鋼絲的?它們都是怎樣的線段?

師小結: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這樣的線段你能畫幾條?你還有什麼發現? (在同一個圓裡,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螢幕顯示:半經r。 學生判斷

問:你現在明白車軸為什麼裝在圓的中心了嗎?(迴應了引入的問題)

4、認識直徑:1)用學生剪出來的圓進行對摺,讓學生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2)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嗎?為什麼?

3)彙報:同一圓裡,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螢幕顯示:直經d 學生判斷

5、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師:剛才我們通過設計車輪,知道了圓內各部分的名稱,那麼你們還可以發現什麼規律嗎?

學生小組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圓上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書:在同一個圓裡, d=2r或r=1/2d

現在假如要長途旅行,你要選擇哪輛車?為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做車輪、安車軸、裝鋼絲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為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精神,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三、鞏固練習

1、第88頁第一題。(學生回答後讓他們再說說一些物體的哪一部分是圓。)

2、填表。(讓學生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r(米)0.241.42d(米)0.861.043、判斷題:

(1)經過圓心的線段是直徑。( )

(2)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相等。( )

(3)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 )

4、操作題

(1)小明有一張沒有標出圓心的圓形紙片,你能幫他找到圓的圓形心嗎?同時請你說說你是怎樣做的?

(2)畫一個半徑3釐米的圓。

5、擴充套件題:在邊長為10釐米的正方形裡畫出一個最大的圓.想一想:可以用哪些辦法來確定它的圓心?它的半徑應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延伸,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6、小結體驗: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穫?

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標本蘇教版四年級下冊P45-46及想想做做1-3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部分內容教學在方格紙上把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和豎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學生在三年級(下冊)的學習中,已經會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初步體會了平移的特徵。以此為基礎,教材提供的例題要求學生將小亭子圖從方格紙的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為學生利用有關平移的已有經驗解決問題提供了機會。通過本課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從運動的角度加深對平面圖形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為今後進一步探究平移知識打下基礎。

教材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對平移的認識和經驗進一步學習在方格上把一個簡單圖形平移到指定位置,啟發學生綜合應用沿水平和豎直方向平移的方法,按要求靈活地把一個簡單圖形平移。“想想做做”中編排了豐富的操作活動,第1題通過觀察、描述圖形的平移過程,進一步體驗圖形平移的多種方法;第2題讓學生畫平移後的圖形,掌握平移圖形的技巧;第3題則應用平移畫平行線,體會平移的應用於價值。通過這些循序漸進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圖形平移的直觀體驗,學會圖形平移的方法,並感受豐富的平移運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以及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已經在三年級初步體會了平移的特徵。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先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再沿豎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進一步積累平移的學習經驗,更充分地感受觀察、操作、實驗、探索等活動本身的獨特價值,增強對數學的好奇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究式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發現的精神。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產生對圖形與變換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先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再沿豎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難點:掌握兩次連續平移的方法,正確判斷平移的距離。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的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採用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動手操作法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設計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操作,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逐步推導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二)說學法

學法應遵循自主性與差異性的原則,讓學生在“觀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五、說教具和學具準備

課前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方格紙、黃色紙亭、三角尺、學生尺

六、說教學程式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並分為如下的五個教學環節:(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三)、操作深化,鞏固新知;(四)課堂小結,圖案欣賞

(五)課外拓展,動手創作

七、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1、談話導課同學們你乘過電梯嗎?你站在電梯上是什麼運動?(板書;平移)

2、同學們,在三年級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圖形的平移是圖形上所有的點沿著平行的方向等距離移動。平移有兩個要素,一個是方向,一個是距離。平移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大小,只改變它的位置。(板書:形狀、大小、不變,位置、變了。)

3、課件出示:戰鬥機的平移圖

1.電腦出示圖,談話:這裡有一架戰鬥機,我們用虛線表示原來的圖形,用實線表示移動後的圖形。

這架戰鬥機做的是什麼運動?(平移)往哪個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幾格?怎麼知道的?(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2.師演示小結:

⑴只要抓住一個點來看,數一數這個點到它所對應的點向右平移了幾格,我們就可以知道熱帶魚向右平移了幾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條邊或一個部分觀察,看看把圖形的一條邊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演示,啟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對新知識的自我構建做好鋪墊)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同學們也已經學過在方格紙上把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平移,今天我們研究怎樣將一個圖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線和豎直線的位置上。

(板書課題:圖形的平移)

1、請看螢幕,你能把小亭子從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嗎?

拿出課前準備的亭子圖和格子紙,先動手移一移,再小組討論設計出平移方案:按怎樣的'方向平移圖形的,怎樣確定每次平移的格數的?( 學生活動 )

2、反饋彙報,師生共同操作討論,突破難點

怎樣才能把小亭子從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

(1)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

(2)小亭子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

(3)小亭子向右下平移,斜著過去。

(教師視學生彙報情況,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並用電腦演示)

3、指導畫法:選擇一種方法,投影學生作品,讓學生邊指邊說是怎樣平移的?:

4、歸納提煉: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再次用電腦演示,及時小結。

如選擇方法一:先確定幾個關鍵點(圖中三角形的頂點和正方形的四個頂點),接著把這幾個點分別向右平移6格,再連成圖形,這是沿水平方向平移,最後沿豎直方向,用以上方法把圖形向下平移4格。

5、明確畫平移圖的方法和注意點,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結果,我們可以把平移過程中畫出的圖形用虛線畫,箭頭表示平移方向,平移的最終結果用實線畫。

(設計意圖:新知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獨立觀察,再嘗試動手移一移,畫一畫,然後交流畫的方法,最後歸納總結,這一過程給了學生更多的思考、嘗試、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操作能力)

師小結:同學們,把一個圖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和豎直線上時,可以通過對圖形某一點的觀察來確定先向什麼方向平移幾格,再改換方向平移幾格。

(三)、操作深化,鞏固新知

1、判斷平移的方向和距離。(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1) 出示小船平移圖,談話:仔細觀察小船是怎樣平移的,並用手指出小船圖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後到達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邊平移了幾格?再向哪邊平移了幾格?請你自己先在書上數一數,填一填。 反饋交流:你是怎麼數的?(抓住一個點來看,數一數這個點到它所對應的點平移了幾格,我們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幾格)

(3)提問:這兩幅圖還可以怎樣平移到達現在的位置?(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2、畫平移後的圖形。(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1)談話:剛才我們已經學會看一個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了,如果請你畫出一個圖形平移後的圖形,你會嗎?(提醒畫圖注意點)

(2)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加以指導。

(3)投影學生作品,交流平移的過程與方法。

3.體驗平移的價值。(“想想做做”第3題)

(1)出示兩條直線,觀察這兩條直線,你發現了什麼?(是平行線)

你怎麼肯定這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有無辦法驗證?

(2)學生默讀課本第65頁第3題,按書上要求操作。

(3)提問:觀察你畫出的兩條直線你發現了什麼?你能說一說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嗎?

小結: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緊貼直尺,沿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線,然後把三角尺沿著直尺平移,再沿三角尺的同一條直角邊畫直線,這樣先後畫出的兩條直線是相互平行的。

(4)學生嘗試用這種方法畫平行線,鼓勵學生可以畫出距離不同的一組平行線。教師巡視並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5)談話:你能用這種方法檢驗剛才觀察的兩條直線是否平行嗎?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教學,給學生提供了許多動手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數數、移移、畫畫等活動,通過具體實踐操作,進一步認識平移,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四)、全課總結,圖案欣賞

1、交流學習體會:同學們,數學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今天我們在活動中進一步學習了平移的知識,你願意和大家分享這節課中的收穫嗎? (學生交流)

2、平移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的,尤其是在我國的民間傳統藝術中,它更是一種重要的創作手段。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藝術家們利用平移設計的精美圖案。(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感受數學美,培養熱愛數學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奧祕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五)、課外拓展,動手創作

師:看了這麼精美的圖案,你是不是也想一展身手,那就行動起來,用平移的知識設計一幅美麗的圖案來裝飾我們的教室吧!(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使學生懂得觀察生活,聯絡實際,體驗用數學知識美化生活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八:說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