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模板彙總10篇

說課稿3.04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模板彙總10篇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來#,我說課的內容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實踐活動資訊科技》四年級的《設計你的課程表》。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流程和教學總結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從內容上來看,這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實踐活動資訊科技》四年級第五單元第八節的內容。該單元的主要內容是掌握在MICROSOFT WORD中使用表格,並能對錶格進行行、列、單元格等操作。

該篇課文在整單元教材的地位來看,可以說是比較重要的,這一課既是對前幾篇課文在WORD中熟練插入圖片、藝術字等知識點的複習,又涉及到表格邊框、底紋的設定以及如何繪製斜線表頭等新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通過製作課程表,使學生熟練掌握WORD中表格邊框和底紋的設定;

b、通過課程表的表頭製作,讓學生掌握表格中斜線表頭的製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

a、引入時,新舊課程表相互比較,用比較法激起學生嘗試修改的願望。

b、試一試,讓學生看課文自學邊框、底紋的設定,用探究法學習新知。(分組分任務探究,一組一個新任務)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繼續保持對資訊科技的學習興趣;

b、通過創設挑戰任務(設定頁面邊框),進一步培養挑戰意識;

c、通過親手製作課程表來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並增強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表格邊框、底紋的設定,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繼續保持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

難點:繪製斜線表頭時位置的調整。

四、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匯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本課的匯入中,我先出示一張沒有修改過的課程表,

節次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1語文數學語文英語數學

2數學語文數學數學語文

3體育社會英語語文綜合實踐

4英語美術美術品德與社會體育

5自習音樂語文音樂活動

6綜合實踐體育語文品德與社會活動

(課程表1)

再展示編輯修改過的課程表,

節次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上午1語文數學語文英語數學

2數學語文數學數學語文

3體育社會英語語文綜合實踐

4英語美術美術品德與社會體育

午休

下午5自習音樂語文音樂活動

6綜合實踐體育語文品德與社會活動

(課程表2)

讓學生通過兩張效果不同的課程表的對比,強烈感覺到編輯修改表格的意義、效果,從而引出本課教學內容:設計你的課程表。

(二)分析作品:

通過分析對比作品,學生會發現第二張表格比第一張表格增加了邊框、底紋和斜線表頭,直觀地發現編輯修改了的表格更加形象、生動,從而體會到了資訊科技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三)嘗試製作:

為了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愉快的學習,我大膽地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自主完成任務。這樣,教師也有了充足的時間去進行分層輔導。

學生開啟學習資料,學習設定“邊框、底紋和斜線表頭”。

分組嘗試新知學習:

第一組嘗試邊框的設定

第二組嘗試底紋的設定

第三組繪製斜線表頭

(四)演示過程:

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我讓每組選一學生演示如何操作:

(1)邊框設定

單擊工具欄上的“表格和邊框”按鈕,出現“表格和邊框”工具欄。選擇“邊框線型、邊框粗細、邊框顏色、外側框線”進行設定。

(2)底紋色彩

單擊工具欄上的“表格和邊框”按鈕,出現“表格和邊框”工具欄。選擇相應的單元格,利用“底紋顏色“按鈕,為這些單元格設定底紋。

(3)斜線表頭的製作

選擇“繪製表格“工具,滑鼠指標變為鉛筆形狀,在表格左上角畫出相應的斜線。

(五)再次製作:

學生開啟學習資料中的挑戰任務,在舒緩的音樂聲中,自由地設計自己的課程表。

教師給予學生提示,除運用今天學習的知識以外,還可新增圖片, 藝術字表名及頁面邊框等。

為節省時間,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圖片素材。

(六)發展評價、拓展延伸:

選幾位同學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欣賞並根據評比標準(底紋色彩搭配、表格邊框的樣式、獨特的創意、漂亮的頁面邊框)進行點評。

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功能展示學生有特色的作品,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發揮了聰明才智,設計出了很有個性的課程表,你們發現得真不錯!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加上圖片等,設計出更時尚、更酷的課程表,用印表機打印出來,貼在教室裡。

六、教學總結:

計算機教育專家譚浩強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誰有‘無機教學’法,我就會發現‘無水游泳’法!”,這充分說明了我們的資訊科技課離不開計算機,離不開硬體的支撐。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資訊科技具有潛在的優勢:教學內容直觀、操作使用快捷、方便,使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各種感官並用,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製作作息時間表》是義務教育山東省國小課本(第二冊下)第四課的內容,教學物件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這一課是製作表格的基礎,也是對word軟體的高階應用。在教材安排上,它承接常規文件的製作,下接圖文並茂的內容。教材的內容上,採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語言,準確地介紹資訊科技的科學概念和一般原理,採用圖示法指導同學們“邊講邊操作,邊動手”,使同學們在做中學、學中練,從而使教材易懂、易學。教材的目的是教同學們學會製作規範表格的方法。重點在於設計表格和對錶格中文字的設定。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讓學生學會建立規範表格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我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我創新、團體協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掌握規範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設定的方法。

難點:表格的設計和文字格式的設定。

四、教法闡述

資訊科技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在教學中必須“立足基本操作,滲透基礎知識”,從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資訊處理任務出發,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完成任務,以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具有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資訊的能力,從而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

為了讓學生掌握本課的內容,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與任務驅動法,幫助學生消化本課的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主體作用。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輔之以演示法、比賽法,並借用了藝術課的“三位一體(即欣賞、技能、情感)”教學法,以期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五、學法指導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強調的: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由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在這節課中,我始終引導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與求知慾進行學習與操作,通過自主探索獲取知識與技能。把“自學—嘗試—創新”的思想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明確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發現方法、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六、教學環境

多媒體電子網路教室

七、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二)任務驅動,自主學習

(三)綜合運用,知識拓展

(四)作品展示,知識鞏固

具體闡述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首先提問同學們:你們什麼時候到校呀?為什麼你們會按時下課,按時來上資訊科技課呢?什麼時候你們回家呀?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引出學校運轉是有規律的,同學們按時上下課,按時放學回家。引導同學們找出學校是怎樣有規律的運轉的。

(二)、任務驅動,自主學習

任務一:建立表格

老師出示學校的作息時間表(電子版和列印版),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看看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有幾行幾列。老師提問同學回答,一致通過後,由同學們自己來製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師巡視指導。

任務二:在表格中輸入文字

請同學們參照老師給出的學校作息時間表填寫表格。

任務三:設定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問:同學們注意到沒有,老師製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學們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樣哦?同學們覺得哪一種更漂亮一些呢?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單元格”對齊命令。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的提示,讓同學們通過觀察找出不明顯的差異,以此來鍛鍊同學們的觀察力並且提高同學們的審美能力。

(三)綜合運用,知識拓展

同學們既然會製作作息時間表了。那麼同學們能不能製作出你們班的課程表呢?希望同學們課下的時候證明給我看,下節課的時候展示給老師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識鞏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給同學們看。同一班的同學做出好的作品,對全班同學都是一種激勵,老師就是要以此來激發所有同學的學習熱情,認真的製作表格,向好的同學看起。

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掌握了製作規範表格的方法,但同學們有沒有發現,你們製作的表格相比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展示給同學們的還不太一樣,是哪不一樣呢?這個問題留作課下討論,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利用課餘時間自己動手解決一下,看能不能達到老師的水平。

八、設計理念

1、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並且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獲取資訊,掌握操作。

2、情景與任務驅動的融合。在每一個任務丟擲的時候,都創設了許多適當的情景,以此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在情景中積極主動地接受任務。

3、分層教學的實施。怎樣照顧到學生個體差異性,使得每一位學生在教學活動都獲得個體的發展。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文字修飾》是江蘇省資訊科技教材第33課的內容,教學物件是國小四年級學生。它是教材關於word20xx文書處理知識鋪墊的延伸,並且貫穿著以後整個的word知識教學,是學生能夠順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基礎之一,也是形成學生“瞭解熟悉-技巧掌握-綜合運用”這一合理知識鏈的必要環節。教材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改變字型,如何新增藝術字,使得文章更加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重點是掌握文字修飾的基本方法和插入藝術字。因此,可以利用文字修飾教學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美育教育。

單就內容,雖然學生只是掌握word的輸入文章和段落排版的一些基本操作,但文字的修飾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感興趣的東西,因此課堂上可以以嘗試性練習為本,重難點知識讓學生通過教師、書本的幫助或通過學習交流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進一步熟悉word20xx的操作,掌握文字修飾的基本方法和插入藝術字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練習操練,使學生能熟練的使用文字修飾的基本方法對文章的字型、字號、顏色進行修飾,並能對藝術字進行簡單調整。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學習中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並在學習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

三、教學重點:

文字修飾的基本方法、藝術字的插入方法及調整方法。

四、教學難點:

在文字修飾時應先選中修飾物件。並要在計算機操作中養成習慣,對物件操作時,要先選中所要操作的物件。

五、教法闡述:

本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創設情境法”等。

資訊科技教學大綱明確提出:知識技能的傳授應以典型“任務”為主。因此本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主體教學模式,通過學生已經受過的美術教育和資訊科技教育(課程整合),給學生創設一個學習的情境,並設定一個個任務,讓學生展開研究式、探索式學習,再通過學生交流,教師引領的方式,針對學生製作情況的反饋,簡單任務直接演示;複雜問題分步解決,逐步揭示學習內容,從而獲得真正的知識和能力,在教學方法中滲透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使課堂教學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達到課堂教學素質化。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努力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樂學”;“能學”;和“會學”。只有做到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才得以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才得以實現。

六、學法指導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思考討論――合作操練”。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著一個個任務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七、教學環境

學生人手一臺安裝有word20xx的計算機。

八、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學科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景,激情匯入

(二)步步為營,導學達標

(三)歸納總結,完成建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首先展示一份學生手抄報作業,(一份沒有修飾),請學生當評委來評一評這張手抄報怎麼樣?

學生通過已有生活經驗肯定會發表自己的評價,認識到未修飾的手抄報由於缺乏修飾而顯得單調,不“美”。最後教師抓住時機提出任務: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給單調的手抄報打扮一下,使它變“美”。這是板書:文字修飾。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巧妙設計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缺憾,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從而樂學。同時複習已經掌握的操作技巧,為後面的教學打下鋪墊。

(二)步步為營,導學達標

本環節分三個層次展開:

第一層次:對文字進行修飾:改變文字的字型、字型、字號和顏色,以及文字的簡單修飾等。

課前把沒有經過修飾的檔案上傳到校園網中,讓學生先從校園網中把它找到下載下來,再開啟,然後先請學生和周圍的同學討論一下,再自己嘗試著簡單修飾一下文章。這裡給學生5-8分鐘的時間。老師這個時候可以巡視指導學生,給一些學生一點啟示和提醒,在巡視時發現其中好的學生,再接下來就請這些學生來介紹一下,自己是如何設定的。這時老師主要是補充說明學生的介紹。之後可以指名一個到兩個學生來根據前面同學說的方法,你來做一做,在這裡老師應該給學生指出關於本課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就是在文字修飾時應先選中修飾物件。學生在學會了基本操作後,再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一些修飾。老師仍然進行巡視。之後再展示幾個做的好的作品,進行一些表揚和獎勵。這裡給學生3-5分鐘的時間。

第二層次:插入藝術字並對插入的藝術字進行編輯。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基本掌握了文字修飾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新的任務: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手抄報打扮得挺漂亮的。不過阿,我還有一個要求的。在我們的word裡還有一種修飾文字的方法,看過書的同學已經知道了。是“藝術字”。藝術字一般是用於對文章標題的修飾的。“藝術字”怎樣插入呢?

給學生提出問題後,緊接著教師就可以向學生簡介插入藝術字以及藝術字的簡單編輯方法。講解完成後,可讓學生自由操作,這裡給學生8-10分鐘的時間。此時教師巡視學生進行,並鼓勵學生遇到問題相互討論、協作解決。教師也走到學生中間,處理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學生基本完成後,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評價。

第三層次:讓學生自由發揮創作,給學生一篇文章進行修飾。

學生通過學習對文字的字型、字型、字號、顏色等的修飾,以及學習了藝術字的插入和簡單的編輯後,對文字修飾這一部分的知識已經基本掌握了,此時可以再給學生布置一個難度更高的任務。請他們把自己學到的一切計算機知識融合進來,對“江雪”這首詩進行編輯、修飾等。這裡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創作,給予10-15分鐘時間。

學生自我創作,教師巡迴指導。為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採用分層教學:操作技能比較熟練者為A等,操作基礎薄弱者為B等,A等學生可讓其充分自主學習,B等學生教師可適當進行個別指導。

最後進行展示和評價,對創作的好的學生進行獎勵,評為“小小電腦文字設計師”,併發獎。

這一環節是課堂重點部分,因此,(1)我採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任務是課堂的“導火索”,教師通過丟擲一個個任務,激發學生的動手慾望,從而促使學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和團體協作、自我創新,達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2)分層教學的運用,使全體學生得到發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即分層教學的策略和效果)

(三)歸納總結,完成建構

1.學生交流學習心得。

2.教師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總結。

為了檢驗和促進每個學生達到預期的目標,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是必須。目的在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

九、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

1.學科整合的問題。本課整合了美術、資訊科技兩大學科,同時主意了資訊科技教育知識的內部整合。

2.講練結合。單就內容而言,對已掌握了一定畫圖操作技能的四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難,而且也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東西,因此在課堂上只需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重難點知識精講。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並且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等),獲取資訊,掌握操作。

4.情景與任務驅動的融合。在每一個任務丟擲的時候,都創設了許多適當的情景,以此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在情景中積極主動地接受任務。

5.分層教學的實施。照顧到學生個體差異性,使得每一位學生在教學活動都獲得個體的發展。(不同物件分別對待)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愛心捐贈表》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實驗教材《國小資訊科技》第二冊(下)——板報製作初步第十課的內容。這一課的課時安排是3課時,今天我說的是第2課時的內容。表格的利用在整個板報排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排版中恰當的運用表格能使文字、段落和圖片更加明確的定位,從而使整個板報顯得結構清晰、給人一種一目瞭然的感覺。

二、 說重點與難點

在上一課時的基礎上我們已經學會了利用選單和表格按鈕插入表格以及在表格中文字格式的修飾。在這一課時我們主要學習使用自動套用格式、學會設定框線和底紋。當然,學生在進行表格美觀設計過程中很難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操作:比如因不慎操作導致單元格的行距與列距不相等。但在這一課,它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學會使用自動套用格式和設定框線、底紋。

知識目標: 瞭解自動套用格式使用方法;

要求學生初步瞭解表格的框線和底紋設定方法。

理解表格的初步應用

技能目標: 掌握對單元格、行、列、表格的選取(達成度90%)

掌握使用自動套用格式(達成度90%)

掌握設定框線、底紋(達成度80%)

情感目標: 加強集體榮譽感的培養

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三、 說學生

四年級學生好奇心很強、他們的想象力很豐富,對於表格的設計他們有自己的思路,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設計理念提出很多相關問題。比如“老師,我想把第一行設計的和別的行不一樣,該怎麼辦?”“老師,怎麼樣才能把文字放在單元格中間?”作為老師,要適當引導他們的質疑,並做恰當的教學設計。

四、 說教法與學法指導

這節課在設計中我採用任務式驅動、分步學習知識技能和探究性學習這三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我的教學目的。在教學設計中我以一位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努力營造帶領學生一起學習的氛圍。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只要在老師的指引下,帶著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去學習就行了。

五、 說媒體

在這節課中需要用到的軟體是多媒體網路控制教育系統和辦公自動化中的Word。在硬體上需要足夠數量的計算機,儘量能使一個同學用到一臺電腦,還需要投影儀裝置。在教學教材準備上需要一份《班級通訊錄》和《課程表》。

六、 說設計過程

[教學匯入]為了便於同學之間互相聯絡,我們班要製作了一份《班級通訊錄》。[多媒體展示《班級通訊錄》]《班級通訊錄》要求既實用又美觀,現在我們實用性做到了,至於美觀方面,就是我們這節課所學的內容。通過你們的製作,老師要從35份作品中選擇最合適最漂亮的一份,當作我們班的通訊錄!

[提問]我們知道要想對某一事物進行操作,首先必須“選定”物件。現在我們要對錶格進行操作,那如何對整個表格選定?以及如何對單元格、行、列進行“選定”操作。

請同學們嘗試操作選定整個表格!接下去請一位同學上教師機演示並廣播所有的電腦。然後指出學生操作的正確點和錯誤處,並加以糾正。

總結知識點:

方法一:用滑鼠拖動選取

方法二:單擊——按住shift鍵——單擊

方法三:將滑鼠移動到表格左上角,出現在四方向箭頭的標誌,滑鼠也同時發生變化,點選它即將整個的表格選中。

[教學意圖]因為學生以前學過對文字、段落的選取操作,讓他們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嘗試新的應用,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由於這一步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大部分學生應該會達到預期目的,從而使學生體驗探究性學習的快樂,加大了他們的自信!

[提示]選定表格後,就可以對它進行格式設定。命令在“格式”選單下“邊框與底紋”。當然也可以在右鍵選單中找到相應的命令。

講解“邊框”選項卡中的線型、顏色、線的寬度、應用於的範圍等;講解“底紋”選項卡中的顏色填充、圖案樣式、圖案顏色、應用於的範圍等。

讓學生自己嘗試各種效果,這裡準備5分鐘時間,因為各種顏色、各種美麗的圖案比較吸引學生,學生的興趣也回有所提高。

[提問]大家有沒有覺得這樣太麻煩,如果word中能提供模板,(這裡需要用通俗的語言對學生講一下模板的概念。)為了大家的方便,Word 中提供了45種方案供我們選擇,[多媒體廣播演示]命令在“表格”選單下“表格自動套用格式”。如果你覺得對它有一些不滿意,需要稍做修改,大家單擊“修改”按鈕,對它進行文字、顏色、邊框等進行修改就能達到如你所願的效果。

用2分鐘時間讓大家去嘗試操作,然後由我來概括。講解“表格自動套用格式”下的命令。這時,我收回對電腦的控制權,給大家布布置任務:讓他們在10分鐘時間來完成《班級通訊錄》的美觀大設計,完成好的同學將作品儲存在“/網路上的芳鄰/teacher/班級通訊錄”資料夾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同時通過投影儀裝置直接顯示學生儲存檔案的情況,這樣可以隨時反饋學生學習掌握情況,以利於我把握好教學效果。

由於學生接受知識時間不同,有一部分學生可能先完成任務,這時一個可選擇性的任務佈置下來:剛才是為班級設計通訊錄,現在請已經完成班級通訊錄設計的同學為自己設計一份功課表。

七、 說設計理念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主要用到以下幾個教學理念:

1、 師生互動性。如果能夠把握好師生互動性,那麼我就能掌握住這個教學過程的進展,也隨時瞭解學生掌握技能的情況。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我想那一定是不錯的途徑。

2、 探究性學習。現代我們講究探究性學習,肯定有它的優勢。雖然它會花費很多時間,但資訊科技知識本身在不斷更新,所以要求我們的學生也具備自學這種能力。從小培養這種能力我想有必要。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5

一、教材

本章節採用是天津市教育教學研究室編、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課本——資訊科技教材。“奪寶奇兵”一課是學習Windows20xx作業系統中最基本的部分,真正要成為一名電腦小管家必須從這裡入手。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從知識目標上說要讓學生建立Windows20xx環境中的磁碟、資料夾、檔案的概念,認識“資源管理器”,理解計算機檔案管理的“樹形結構”特點,掌握Windows20xx的檔案操作。從能力目標上說要使學生會為資料夾起名字,會用“資源管理器”尋找檔案,剪下、複製、刪除、還原檔案,掌握用“搜尋”功能查詢檔案的能力。從情感、態度、價值觀來說,讓學生通過完成“尋寶”任務,體會完成任務的成功和喜悅,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初步體驗資訊科技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檔案的移動、複製、刪除和恢復操作及建立新資料夾。教學難點是理解磁碟、資料夾、檔案的概念。

二、教學方法

五年級的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力比較強,遇到有挑戰性的問題他們往往躍躍欲試,而且在挑戰成功後會對解決問題的方法留下較深印象。對於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學,對於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要多幫助他們一下。

針對學生們的情況,我採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穿插進行演示、講解和指導。同時,在教學中我還多引申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因為根據計算機這門學科的特點,老師教的知識在一定時間內會過時,必須要教會學生學習計算機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思考和觀察。

本人利用“小組制”,目的是考慮整個班級水平差異,分4小組,在每組中選出一名電腦較好學生負責這組學生的答疑和管理這組紀律等;這樣更能讓學生當堂掌握知識,並且有問題可以及時解決,學生更能發揮主體作用,老師負責組織教學、檢查總體、指導個別等,這樣調動課堂氣氛,形成競爭氛圍,激發學生熱情和對電腦的興趣。

三、說媒體

1、多媒體網路教室

2、利用多媒體演示系統對檔案、資料夾操作進行演示。

3、物件:五年級學生

時間:一課時

四、教學思路和過程。

(一)首先提出神祕的任務,先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而完成這個任務,則情報一和情報二是必不可少,這就要求同學們要仔細的看“情報”了。對於學生來說,什麼資料夾、檔案可能很抽象,這時候我們就要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了,及時採取比喻或類比的方法進行引導,使學生熟悉檔案、資料夾的概念和命名規則。我是這樣比喻的:一個檔案就像一本書,資料夾就像我們放書用的書架,而磁碟就像我們放書架的屋子,整個屋子裡用來存放書架和書的空間就像根資料夾,而計算機就像一座樓,可以有許多屋子。

(二)熟悉資源管理器,理解樹型結構。

“資源管理器”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寶藏的尋寶圖。在這裡我們主要是要讓學生了解“資源管理器”的使用,特別是讓學生理解“樹型結構”的檔案管理方式。在這裡要和前面講的“磁碟、資料夾、檔案”結合起來,這樣對於“樹型結構”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本課的重點是檔案的移動、複製、刪除和恢復操作及建立新資料夾,這時也是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時候。書上對這一部分介紹的比較詳細,因此建議大部分學生自學,教師指導個別差生。同時發揮小組的作用,給每個小組一個任務:①建立新資料夾的多種方法;②檔案重新命名的多種方法;③檔案移動的多種方法;④檔案複製的多種方法。完成的小組可以選一個代表,讓他充當小老師的角色,為其他組的同學進行演示,使基礎好的學生有發揮的機會,也激發其他學生學好資訊科技的熱情。

(三)最後一步,找到寶藏後,將它移動到自己新建的資料夾中,再雙擊看看它的內容,對你有什麼啟示。原來這是一個關於“如何保護地球資源”的檔案,看完後還可以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一下學生的環保意識。對完成“任務”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加以表揚、鼓勵,保持學生的興趣。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讓他們學習課後的“教你一招”,豐富對計算機的操作。

最後,教師總結並補充講解。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6

一、 首先我們進行教材分析

本課是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小資訊科技課本 年級上冊第 課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 之後,開設的更高層次的任務,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學會 。《國小資訊科技課程標準》指出,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採用了“創設情景——探究討論—任務驅動”等的教學方法,為學生製造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本課內容操作性強,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

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在整個課程中的地位,我將教學目標設計為:

1、認知目標:瞭解 ,掌握 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體協作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 的用法/操作;

本課學習的難點是:能靈活 ,

二、 基於對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根據皮亞傑的構建理論,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如下教法:

1、 創設情境法

在課堂上通過有目的地引入生動的場景,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教材。

2、 講解演示法

根據資訊科技學科操作性強的特點,教師要邊講邊操作,使學生邊聽邊動手。

3、 任務驅動法

通過為學生設定具體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4、 分組教學法

使學生在分組討論、合作交流、評比競賽中共同進步。

5、 遊戲教學法

通過引進一些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6、 輔助教學法

利用指法練習軟體CAL進行指法教學與指法訓練。

7、 競賽活動法

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比賽,檢測並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

三、 說學法

該年齡學生對資訊科技課非常感興趣,樂於探究利用計算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且已經初步形成了使用計算機的良好習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實際操作、探究學習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我將採用“小組制”,目的是考慮到整個班級水平差異,分8-10個小組,在每組中設立一位計算機水平相對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這組學生的答疑和管理這組的紀律等工作,這樣不但能分擔教師的負擔,而且能讓更多的學生當堂掌握知識,並且有問題可以及時解決,在發揮學生的團結互助精神同時也使得本組學生的配合更加默契,也為今後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準備:

本節課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所需教具是教師機---學生機、投影儀、黑板、課件、圖片等。

四、 接下來我將分析最重要的環節—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和資訊科技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2幾個環節:

1、展示評價 共同進步

首先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然後教師對本課內容進行梳理歸納,並對學生的總體情況進行評價分析。重點從“行為養成”、“學習內容”、“學習興趣”三個方面進行評價,要積極體現評價是鼓勵、評價是指導、評價是教學相長。在評價的最後,指出不足之處,以有利於學生進一步提高。

2、課外延伸 作業佈置

問題: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操作?製作。

縱觀全課,我在教學中積極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將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放在首位,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他們多一些學習的興趣,多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份創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體驗。同時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導。謝謝!(鞠躬)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在第5-7課中,重點學習了“畫圖”軟體工具箱中的各種工具,而本課則轉向選單命令,由“一繪”到“變”,就要求學生更多地進行抽象思維。對接觸電腦不久的學生來說,理解“複製”“貼上”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複製,按照學生的思維,“複製”後就立刻出現一模一樣的內容,而實際操作中還必須執行“貼上”這一步。

根據教材分析及學生已有的資訊素養。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

(1)學習“選定”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複製”和“貼上”命令。

(3)學會前景色與背景色的正確選擇。

2、技能性目標

(1)學會對圖形的疊加處理。

(2)學會調整、移動、修飾圖形。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畫畫要有次序、有層次這種邏輯思維能力。

3、 情感性目標

(1)保持學生用電腦繪畫的興趣和創作欲。

(2)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並滲透給學生要注意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1)合理有效地使用“畫圖”軟體中的“複製”、“貼上”命令。

(2)對圖形進行疊加處理時的透明樣式的選擇。

(3)圖形的移動,背景色的選定。

2、教學難點

(1)感性理解“複製”、“貼上”命令。

(2)對圖形進行疊加處理時的透明樣式的選擇。

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是三年級第二單元第8課的內容,學生已經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畫圖軟體也有了些基礎,在這節課中,我主要通過“任務驅動”,“自主探究”等方法。

在一開始展示一張做好的葡萄畫面,然後明確本節課的任務就是畫葡萄。

教學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資訊科技學科的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實際認知能力,設計教學過程如下:

(一)謎語匯入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喜歡)今天老師可以滿足你們的要求,下面就請同學們一起來猜一猜。(課件出謎語)

樹彎彎藤彎彎,

結的果實一串串,

一個一個圓又圓,

吃到嘴裡酸又甜。

師:誰來說說謎底是什麼?(葡萄)

師:真棒,這麼輕鬆就猜出謎底了,你們平時都見過什麼樣的葡萄呢? (出示圖片)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串葡萄,而且還把它放好放在盤子裡,那麼我們本節課的題目就叫“有趣的水果盤”。

(設計意圖:謎語的匯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本課的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出示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給學生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以“我能,我會,我要”等方式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滲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翁意識)

四、聚焦問題,合作探究

師:老師今天帶了一些葡萄圖片,你們想看一看嗎?注意觀察每種葡萄的外形特徵。(瀏覽葡萄實物圖)

師:你們已瞭解了葡萄的一些外形特徵,下面請你們評一評,這兩幅畫哪一幅更好?(一幅葡萄排列的.有些亂且沒有修飾,這樣畫面沒有層次感,另一幅是完整的畫。)為什麼?(排列的很自然,看上去就像葡萄串;讓人感到豐富、飽滿;有立體感的好點,看上去更新鮮水嫩)

葡萄串是有一個個葡萄組成的,在畫葡萄串時要注意疊加排列要有次序,要按在一定的次序去排列,最後還要對整個作品進行修飾,這樣繪製出的葡萄串看上去才像葡萄串。

師:看到這裡,你們想畫嗎?一盤葡萄為例,你認為應該怎樣才能畫好這樣一幅畫?

(設計意圖:學生觀察思考,通過對比分析,直觀感受兩幅畫的不同之處,體會按次序排列的重要性。)

(四)展示彙報,互補互糾

(五)教師引領 任務驅動

1、任務一:畫一串葡萄

(1)畫一個葡萄

(2)圖形的選定

(3)圖形的複製、貼上

(4)圖形的移動

2、生自主操作 繪製葡萄串

3、任務2:繪製果盤

4、任務3:修飾美化作品(學生自主探究完成)

(1)調整葡萄串大小

(2)移動葡萄串至果盤

(3)繪製綠色果柄

(4)修飾葡萄串

(四)欣賞點評作品

(設計意圖:通過互評,自評等評價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通過教師的講解和演示,即對前面任務的分析,使學生明確畫葡萄的步驟,進一步鞏固了新知,達到了教學目的。)

(五)儲存作品 關閉電腦

(六)質疑、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師:這節課,通過大家自己的努力,同學們掌握了“選定”工具、“複製”、“貼上”命令的使用,明白了畫畫要有次序,還利用了自己豐富的想象當了一回電腦小畫家。其實電腦王國裡還有很多知識需要我們去探索,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你們一定會成為電腦小高手的.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學背景

本課是湖北省中國小《資訊科技》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從教材的分佈情況來看,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幻燈片中文字和圖片的新增、設定動畫效果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為幻燈片設定背景和幻燈片之間切換的方法,從而對簡報的整體進行美化。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為作品設定背景的方法以及幻燈片之間切換的方法。

能力目標: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為幻燈片設定合適的背景和切換效果,對作品進行有個性的合理美化。

情感目標:通過作品的製作與展示,培養學生的自信與成就感。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為幻燈片設定背景以及幻燈片之間切換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這是因為一個作品是否美觀與背景和幻燈片之間的切換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難點:使用填充效果為幻燈片設定背景。之所以把一部分作為本節課的難點,是因為填充效果涉及到了四個選項卡,設計的方法非常的靈活多樣,對學生來說是最容易迷惑的,我把這一部份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

1、教法

任務驅動法、範例分析法、媒體演示講解法、分層教學法

本節課主要通過任務驅動的方法開展教學,並綜合運用了範例分析法、媒體演示講解法,分層教學法。

2、學法

學習資訊科技是學會學習的過程

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成果展示法。

在教學中,學生分析範例,學會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質疑和解疑中發展思維能力,提高發現和應用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後,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發現問題,呈現任務

課始我為學生演示兩個幻燈片的例子。其中一個是學生上節課的作品,另外一個是設定了背景和切換效果的。“哪一個作品更加引人入勝?”學生圍繞教師給出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在觀察、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要解決的問題,界定學習目標---為作品設定背景和幻燈片的切換。

(設計意圖:在範例分析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後在實際學習中去學會解決問題。)

第二環節: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內容分為兩大任務:為作品設定背景;為作品設定切換效果。學生繼續對自己前幾節課製作的《詩仙李白》作品進行設定。

任務一:為作品設定背景,被分解為三個子任務。

子任務A:直接用背景顏色設定背景。具體要求:請用這種方法為第一張幻燈片選擇一種合適的背景顏色。由於這子任務比較簡單,我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在前,出現問題,我個別指導的方針。

子任務B:用填充效果設定背景。具體要求:將第2張幻燈片的背景設定為漸變:預設-雨後初晴,底紋樣式"斜上"、最後一種變形。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難點。我將會這樣突破:首先,鼓勵學生按照大螢幕顯示的步驟自己進行製作,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當大部分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就會給學生演示事先錄製好的操作步驟。採用這種方法的好處有兩個:第一,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第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能夠節省重複操作的時間,讓教師可以更多地關注課堂的效果。當子任務B完成之後,我會進一步引導學生:“如果我們需要製作一個風格統一的作品,要求每張幻燈片不僅背景要相同,而且排版的方式也要相同,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子任務C:用設計模板設計背景。具體要求:請用設計模板的方式,給所有的幻燈片設定統一的背景。在前兩個任務完成的基礎之上,這個任務就變得非常簡單。所以,我將會採用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然後找學生演示的方法,這樣,給更多的學生表現的機會。

在學生完成三個子任務的過程中,在螢幕上展示三者關係圖表。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幫助。

任務二:為作品設定切換效果。具體要求:請為《詩仙李白》作品的每一張幻燈片設定一個切換效果。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將會採用分層教學法。學生每六個人分成一組,讓學生動手製作,然後找製作比較好的同學指導其他的學生。這樣,就能夠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之上有所提高。分組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在任務二完成後,採用組間評和組內評相結合的方法,評出優勝組。遊戲比賽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設計意圖:任務由簡到難,學生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大大降低了學習難度,為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打好基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的能力。)

第三個環節:交流評價分享成功。

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幾個有代表的作品進行展示,供大家學學習。教師可適時地參加討論,對於有閃光點的作品要及時予以鼓勵和表揚。

(設計意圖:通過作品展示,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作品評價。)

第四個環節:學以致用課後延伸。

為了讓學生把課堂的知識真正的運用到實踐的當中,做到學以致用,我設計了以下內容:學生自己通過各種途徑,查詢資料,製作一個簡報《我最喜歡的一位詩人》,要求能夠恰當地運用多媒體的設定方法,內容豐富,美觀大方。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中心國小的資訊科技教師,很榮幸與大家一起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體做法。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美化計劃文字》。下面我將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和說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美化計劃文字》是省《資訊科技》教材國小版第三冊的第4課。教學物件是國小四年級同學。本課內容是文件處置知識鋪墊的延伸,也是形成同學“瞭解熟悉——技巧掌握——綜合運用”這一合理知識鏈的必要環節。通過學習,讓同學掌握如何改變字型、字號、顏色、字元等使得文章更加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豐富的文字變化既可以美化畫面,還可以讓人感受理性美的薰陶,尤其是同學在學習了新的一種文字修飾的基本操作要領之後,學習興趣更是被大大激發,學習熱情也空前高漲,表示慾望極其強烈。在此過程中,還可結合美育進行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同學的需要就是我們教學的動力。基於此,我設計了這一課時,進一步讓同學掌握WPS的使用,同時培養同學的自我創新能力,進而喚起同學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並使同學受到美的教育。因此這節課是整合美術教育、資訊科技教育的文件處置知識的教學綜合課。

單就內容而言,對已掌握了一定的WPS操作技能的四年級同學來說並不難,而且也是同學非常感興趣的東西,因此在課堂上只需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重難點知識讓同學通過自身探索、自主實踐或通過互相協作或教師作適當個別指導協助解決。

二、說教法

本課採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務驅動法、示範操作法、創設情境法等。

資訊科技教學新課程規範提出,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藉助其他的協助,利用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從而標明:同學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獲得的方法是同學去發現,教師的任務是為同學知識的獲得創設情境,引導和協助同學通過意義建構獲得知識,讓同學在意義建構的過程中進行發明。因此,本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主體式教學模式。教學中使同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地學習,讓課堂洋溢著人文氣息。

三、說學法

在學習方法上,本課主要讓同學運用嘗試法學習,培養同學自學能力,對於出現的問題,同桌之間相互討論,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實現資訊與思想的交換,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和認識的深入,並能鍛鍊同學歸納、分析和表達的能力,培養同學敢說、敢探索的優良品質。

四、說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和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認知水平、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情感,設計本教學流程。

(一)設計理念

1.注重同學興趣的引導,實現教學目標。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因勢利導”,創設情境,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

2.注重學科整合。更新觀念,踐行新課程,依據大教育觀。本課我整合了美術、資訊科技等學科,同時注意了資訊科技知識內部的有機整合。

3.講練結合。單就內容而言,對已掌握了一定wps操作技能的四年級同學來說並不難,而且也是同學非常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精講重難點,擠出更多的時間讓同學上機操作,提高技能。

4.改變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學習,並且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等),獲取資訊,掌握操作。

5.分層教學的實施。同學不只有鮮明的個性,而且有差別。一切為了同學,為了同學一切。因此分層教學,照顧同學個體差別,使得每一位同學在教學活動中都能達到自身的“最近發展區”。

6.調動積極因素,促進同學學習。現在的同學一般都有很強的表示欲,在教學中充沛利用同學在實踐中的成績感,讓同學展示自身的學習效果,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同學學習。

(二)教學目標與要求

1.掌握修飾文字的字號、字型、字形、顏色以和字元間距離等其他格式的操作方法。

2.通過教師的演示和同學的練習,在掌握文字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能夠使顏色搭配合理、字號大小搭配適當,編排美觀,進而得到美的教育。

3.注重對同學審美的培養;注重同學的個性的發展;繼續培養同學“先選定,後操作”的操作習慣。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文字字型、字號的設定方法;字號的表示方法和大小比較。

2.文字顏色的設定方法。

難點

字元間距的設定方法;通過字型對話方塊美化文字的方法。

(四)說教學流程

1.放大牴觸,生成問題

首先展示一個未經過文字修飾的排版不合理的文件,而後以變魔術的方式把這個文件變成文字修飾過的文件作品,讓同學評判。同學通過已有生活體驗肯定會發表自身的評價,認識到未經過文字修飾的文件作品由於缺乏變化而顯得單調、不“美”。最後教師抓住時機提出教學內容:你們想學會讓文章變得漂亮起來的身手嗎?那好這節課我們大家一起來研究、學習如何美化計劃文字。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調動同學的積極性,又巧妙設計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缺憾,利用同學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從而樂學。同時也為後面的教學打下鋪墊。

2.戰略導航,自主建構

本環節分三個層次展開:

第一層次:點選工具,認識選單。

我們要想把《課餘計劃》也變得那麼漂亮,就得先認識格式工具欄的各種選單,尤其是字號、字型、字形、顏色等工具欄的使用。教師一一介紹選單的作用,介紹時邊演示邊介紹。

本環節我先讓同學熟悉各種文字修飾的方法,積蓄經驗,為培育同學的勝利學習奠定基礎。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重視雙基的教學理念。

第二層次:嘗試操作,合作交流。

教師選定一個檔案,根據檔案的特徵,讓同學提出文字修飾方法,而後同學嘗試自主操作。同學操作完成後,小組合作交流,修改修飾。

教師通過示範性的操作、教學媒體的演示使同學瞭解計算機操作的過程,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籠統的概念具體化,為創新動機的形成奠定物化的基礎。特別是為同學形成操作戰略提供協助。

第三層次:分步跟練,嘗試使用

推選同學作品,師生一起評點,各自修改。

1.美化標題:選中標題文字,設定其字號為“一號”。字型為“華文彩雲”還有顏色設定為“綠色”。同學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審美觀進行文字修飾。

2.正文讓同學嘗試解決問題。

集體探究,提出修飾的最佳方案。教師組織同學操作。同學操作中教師巡視,並進行個別輔導。

實踐操作是資訊科技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同學創新能力的前提,在整個課堂結構中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同學進行上機操作,提高操作能力。同時,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在以同學為中心思想指導下,我的設計偏重學習的設計,讓同學有更多的主動與自由。

3.提升技能,合作探究

選定一篇未修飾、編排的文章,讓同學嘗試解決。遇到問題,同學自主探索,合作解決。

(根據電腦教學的實際情況,一般都是同學幾人一組,合用一臺電腦,這就要求同學自覺地學會與人合作。在與同伴合作的過程中,和時發現他人的優點,同時鼓勵同學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多向其它同學去學習。讓同學充沛運用自身的智慧來解決新問題。)

4.梳理經驗,達成自構

協助同學輸理知識,歸納總結。

讓同學互相說說是怎樣給《課餘計劃》“化裝”的。

5.課外延伸,整合學習

選定自身的一篇作文,進行文字修飾,文章編排,然後列印,交給家長評價。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10

一、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任務驅動,激趣匯入

(二)初步嘗試,探究新知

(三)教師引導,鞏固新知

(四)強化練習,形成技能

(五)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二、具體闡述如下:

(一)激趣匯入 講授新知

首先,教師開門見山直接問學生你喜歡電腦嗎?會用電腦幹什麼?同學們會這麼多呀!現在我可要考考你們了:看,知道這是什麼嗎?(課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加以簡單的總結:它是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名為埃尼阿克,它於1946年生於美國,它的主要元件是電子管。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學生的愛心,樂於助人的精神有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全課奠定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複習已經掌握的操作技巧,為後面的教學打下鋪墊。

(二)教師引導,探究新知:

同學們,隨著第一臺計算機的產生,計算機就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你們能通過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嗎?

任務一:電腦發展史

如:計算機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時期 組成器件 時間

第一代 電子管計算機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 電晶體計算機 (1955年~1965年)

第三代 積體電路計算機 (1965年~1980年)

第四代 大規模積體電路 (1980年~至今)

這一環節我把學生分成4人1小組,分工協作1位組長,2位搜尋資料(不僅僅只有網上收搜尋),1位加工整理,1位負責彙報。這個環節我放手讓學生看教材、或上網找資料自己完成任務。孩子們都有很強探索欲和表現欲,教師正是抓住了孩子們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親自體驗,在探究中學習到蘊含在其中的技能。在這種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學生充分發揮潛能。可能有人會擔心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務會挫傷他的積極性,我認為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勝心,這一環節他沒有完成任務反而會促使他帶著問題更好的學習。

講解完後教師出示幾幅現代微型機的圖片。讓學生認一認,說一說,再出示任務二。

任務二:計算機的分類(看書、老師課件)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任務三:想像未來的電腦會是什麼樣的?

當學生完成任務後教師讓學生想像未來的電腦會是什麼樣的?你的未來電腦都有些什麼?學生會說有鍵盤、滑鼠等。這時教師引出計算機中能看的見得和摸得著的叫做硬體。如滑鼠、鍵盤、顯示器等。

教師舉例:音樂、畫圖我們能摸得著嗎?那麼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我們就把它叫做“軟體”。(板書)

計算機中也是一樣的,你能舉例說明嗎?(畫圖、Word、電子報刊等)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這些都是軟體。可是我有個問題了,我想聽音樂,可是連計算機都打不開了,我還能聽嗎?那麼,這些能管理計算機的軟體就是系統軟體。因此,我們又將軟體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板書)

這一環節,學生在教師的講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為例子來說明計算機系統的組成,使學生很容易就區分出了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很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

(三)強化練習,形成技能:

測試1:繼續收集你們小組探究的問題。

測試2:你能想像出未來計算機會發展成什麼樣嗎?能把它畫出來或描寫出來嗎?

測試3:小組間互相出題測試,看看誰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愛的內容進行鞏固練習,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機械練習充滿了生機,學生在亢奮的思維狀態下進一步鞏固新知,也促使學生樂學、善學。

因此,本課中我採用師評、生評、互評、自評等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如教師在學生作業中找出有特點作品,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或讓同學對作品進行評價,這樣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同時,也加強了國小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四)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讓學生把本節課收集到的內容回家後製作成電子報刊或小動畫,然後當小老師講解給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聽。

給學生一個開放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課外收集資訊、加工整理資訊的慾望,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饋機會。

三、總體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為學生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讓他們學得更主動、更輕鬆;力求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達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