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範文錦集十篇

說課稿2.73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說課稿範文錦集十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觸控春天》一篇精讀課文。

2、教學目標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道理,體會其表達效果,增加語言積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課文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理解“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怎樣讓學生理解這一意味深長的哲理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對盲人內心世界沒有深刻的體會,這對理解課文,感受人物內心活動有一定障礙。因此,我在課前安排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體驗活動,讓學生閉上眼睛,通過走路、讀書、寫字等行動,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難,從而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說教法

本課採用激發興趣——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品味語言觸發感悟——朗讀課文抒發情感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對語言的品讀感悟中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薰陶和感染。

四、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採用勾畫、批註、交流、朗讀、等方法來學習課文,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討論交流自己感受,通過品味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現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原則。

五 說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匯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小安靜,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她內心世界和她一起觸控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

2、品析語言,探究感悟。

首先提出問題:“安靜創造了哪些奇蹟?”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一找,並在書旁標註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發言,用課件相機出示語句,幫助理解。

學生提出以下句子,如 :

句子一:“安靜在花叢中穿梭。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

句子二:“她慢慢地伸出雙手,在花香的引導下,極其準確地伸向一朵沾著露珠的月季花。”

句子三:“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隻蝴蝶,真是一個奇蹟!睜著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間撲騰,安靜的臉上充滿了驚訝。” 句子四:安靜向四處張望,每次出示句子 都要求學生反覆讀,通過具體的詞語和聯絡上下文來理解句意、

通過對上面句子的 理解讓 學生深入安靜內心,去體會她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體會到安靜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熱愛。然後出示“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引導學生齊讀這句話。理解這句話的 意思。

3、總結收穫,昇華情感。

出示《千手觀音》劇照、張海迪相片,殘疾人運動員圖片,教師隨機旁白:這些人 他們雖身有殘疾經歷了很多的磨難但是他們 頑強的和命運抗爭,做出了許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然後 出示海倫·凱勒的' 《加入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給同學們介紹海倫·凱勒,一起閱讀課後的 閱讀連結。接著讓學生再讀一讀課文,再次感受一個盲童在花叢中用手、用心靈來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4、積累語言,課外延伸。

① 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段落,背誦下來。 當堂能背誦下的同學進行了展示。

② 按照課後學習夥伴的提示,蒐集熱愛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組合作辦一份以“熱愛生命”為主題的板報。

雖然說課前做了很多的準備工作,但是在課堂上還是沒能很好的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時間把握也有點偏差。請各位老師指出課中的不足,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蘇教版第四冊的講讀課文。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古典詩歌理解。本詩是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寫的一首律詩,主題隱晦多義,這也正是這首詩的魅力所在。

二)教學內容安排

本文擬用一課時完成。重在對本詩進行深刻領悟:包括分析詩歌的主旨,深入領會意象特點,結合作者坎坷經歷歸納詩歌語言特點,達到詩歌鑑賞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欣賞並學習本詩靈活運用意象描寫的作用。

2、能力目標:①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②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旨的能力。③培養學生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詩人仕途失意的黑暗現實,激發學生熱愛社會的感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

2、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詩歌主旨。

四、教學方法:

1、教法:擬採用“整體感知——區域性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朗讀法、研讀法、賞讀法

五、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其中的名詩佳句多如繁星。人們也許並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之手,卻能將其熟記於心,並千古傳誦。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詩句對接。

1.資料連結1——名詩對接。

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你能說出這些詩句的作者是誰嗎?(李商隱)

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

二 瞭解作者

學生就自己蒐集的關於李商隱的資料進行交流。教師對學生交流結果予以梳理,指導學生學會蒐集資訊、篩選資訊、整理資訊。

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他年輕時受牛黨成員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後來又被李黨成員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背恩負德。牛黨掌權後,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鬱郁不得志,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死在滎陽。李商隱的詩歌,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託古諷今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後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象豐富,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解。有《李義山詩集》。

三 賞析《錦瑟》

(一)教你方法:學詩三步走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悟: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語言。

二)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1.請兩名同學誦讀詩歌,老師及其他同學指出其誦讀的不足或錯誤。

聽朗讀錄音。

2.學生聽讀,在聽讀中把握誦讀節奏,感受詩的韻律,體味詩的意境。

3.學生結合註釋譯讀詩歌,瞭解詩歌內容,理解詩歌主旨。

(三)感悟詩意,理解主旨。

引導:我想大家在讀的過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現在就請同學們來談談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你從詩中捕捉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可就全詩內容談,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給你的感受來談。

1.學生交流閱讀感悟,教師予以引導點評。

【參考】“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看到眼前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彷彿看到自己曾經有過的燦爛歲月、花樣年華,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熱血的凝鑄。可恨可嘆的是這些輝煌已成為過去,並且是如此短暫──單單是“五十弦”,為什麼單單是“五十弦”呢?難道就沒有別的什麼可以選擇了嗎?詩人以“錦瑟”喻美好的“華年”,以“思”引發“無端”之問,一上來就開門見山,點出自己對人生價值的深深思考。

【參考】“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對人生終極價值的思考不唯我獨有:有著“鯤展翅九萬里”遠大志向的莊子,在夢中也不忘記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以致於夢生蝶翅,己蝶難辯;貴為人主的望帝死後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個不停的杜鵑鳥,來訴說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夢迷”著“曉”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戀或徘徊彷徨之意轉為富於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東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鵑心託”依“春”字點破,使舊有的怨恨悵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機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駐激勵自己向前搏擊奮鬥。

【參考】“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滄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瑩的淚花;藍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時,才能升騰飄逸的煙霞。物猶如此,人當如是。“滄海月明”與“藍田日暖”優美意境的創設,不僅僅是詩人精妙絕倫藝術素養的表現和揮灑,更是詩人回答人生價值的標準和尺度。詩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詩作的主題,整篇的閃光點在此,魂亦在此。

【參考】“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追憶過去,儘管自己以一顆浸滿血淚的真誠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歲月、如珠的年華,值得珍惜之時卻等閒而過;面對現實:戀人生離、愛妻死別、盛年已逝、抱負難展、功業未建……醒悟之日已風光不再。如泣如訴的悲劇式詰問,又讓詩人重新回到對“人生價值到底是什麼?到底該怎樣實現?”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強了詩作的'震撼力。

2.小結詩歌內容:

錦瑟牽情,回首往事——往事如夢,感傷深沉——對月而泣,美夢如煙——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3.探究主旨。

引導:經過追憶往事,詩人的情感凝結在哪個詞語上?(惘然)

引導:作者為什麼而“惘然”?(為“此情”。)

引導:“此情”到底是什麼情?請同學們就此探討詩歌的主旨。

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全班交流,教師引導點評。

(悼亡說、戀情說、自傷身世說……)

(四)品味語言,賞析技巧。

引導:現在讓我們藉助一段動畫影片,來感受走進這首詩的意境。

1.動畫影片《錦瑟》。

學生觀後結合詩歌及畫面談談這首詩的意境。

引導:這首詩除了具有悽迷的意境外,還有哪些藝術特色?請同學們從它的語言特點,感情基調等方面再作分析、討論、交流。

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談談詩的語言特點,感情基調等方面的藝術特色。

小結詩歌藝術特色: 哀怨的基調

悽迷的意境

華美的語言

(五)再讀詩歌,感受詩意詩韻美。

四 小結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李商隱的情感世界,共同學習了他的《錦瑟》,儘管這是李詩中最晦澀的一首,但我們還是觸控到了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脈搏,這足以說明,只要用心體會,心靈總會相通。

五 佈置作業:

請將今天所學進行整理,寫成一篇賞析性的短文。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我與地壇》是蘇教版必修二的第一篇課文,原文是史鐵生所寫,共分7個部分,近13000字,是作者對過去十幾年的回憶和自省,它不是一篇通常意義上的寫景狀物的文章,而是融合了作者由於身體的殘疾而對人生產生的獨特感悟。本文節選前兩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對生命的思考以及獲得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寫母親,以及自己讀懂母愛後追悔莫及的心情。

本文所在的專題名稱是“珍愛生命”,因此,我認為編者節選兩部分的目的就在於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懂得如何珍愛生命。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1,熟讀課文,落實基礎知識,包括重要的字音字形詞義等。

2,瞭解作者的心路歷程,對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3,培養學生運用優美或平淡的語言表達自己感情的能力。

重點:目標2——體悟作者對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難點:理解“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

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我校為打造高效課堂提出的“三段五環節”等具體要求,我準備採用採用創設情境匯入法、以有價值的問題為引領法,在完成“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時”,採用課下自讀課文、討論交流的方法。

完成“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時,採用“讀”“議”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相關語句的基礎上,結合作者的處境,進行換位的思考,通過與同學交流碰撞,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情景法、訓練法等相結合。

四、說學法:

高一年級的同學,雖然在國中階段的基礎上,對整體把握文章、欣賞文章已有所理解,但閱讀獲取資訊的能力以及結合作者的實際生活、深入作者心靈真正理解文字、比較深入的說出文章語言的美等方面還是有所欠缺。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弱,自學方法是簡單的雛鳥吞食的方法,對老師的依賴性強,思考問題缺乏一定的深度,滿足與膚淺的認識,為此,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學法的指導:

1、用設疑促思的方法,引導學生由題目入手,帶著“內容如何體現題目”的問題去閱讀文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養成邊讀書邊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2、通過抓關鍵語段,分析“我”與地壇、母親的關係,體會作者“對生命、對生活、對母愛”的感悟,養成抓中心段、中心句來體會文章所傳達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閱讀方法。

3、通過聯絡生活閱歷來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注意聯絡生活來學語文,養成“在語文中學生活,在生活中用語文”的學習習慣。

五、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美國盲人教育家海倫凱勒曾寫過一篇文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表達了一名盲人對光明的嚮往和對生命的熱愛。然而,這位殘疾人對健康的追求是很難以實現的,但是做為正常健康人的我們,有一天成為殘疾人的可能性不小。同學們能不能設想一下,(當然這個現象這希望大家永遠也不會發生)如果有一天,就在你們如此青春歡暢的時候,突然失去了一條腿或者一隻手,會恐懼害怕嗎?你們會怎麼想,怎麼做呢?

在我們現實中確實生活中,確實有著這樣不幸的人。史鐵生就是這樣,在他二十一歲的花季年華里,他實然因為雙腿癱瘓而截肢,後來又引發了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人生實造此難,他又是如何面對的'呢?下面讓我們學習他的《我與地壇》來感悟他對人生的態度吧。(板書課題,課件展示)

設計依據: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健康的,因此,他們很難理解一個殘疾人的心理,有的學生甚至對殘疾人抱有歧視鄙夷的態度,我之所以這樣設計課文的匯入是為了拉近作者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殘疾人的心理有一個的初步的體會。

二、檢查課前預習

1,學生說出對作者的瞭解

2,檢查本文的重要字詞

3,題目是“我與地壇”,那麼節選的這兩都是寫“我與地壇”嗎?(整體感知)

三、進入課文(問題引領)

1、我為什麼要去地壇?(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

(可以想象,作者不僅在身體上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他內心的痛苦也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特別是在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到那裡去為了“逃避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

2、作者在第二段說他與地壇很有“緣分”,你認為“緣分”表現在哪裡?(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

3、地壇有什麼特點,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作者從當七年級味地想死到最後想通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地壇的荒蕪但並不荒廢給了他的啟示。

地壇:荒蕪——不荒廢(充滿著生機)

我:殘疾——不殘廢

由此,作者剩下的問題就是想著怎樣活了。

4、同學們現在回憶一下,我們熟悉的人物中,有沒有和史鐵生的命運相似的人,請將其故事大致講述一下。並總結他們有什麼共同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補充說明:人物例如張海迪,霍金,貝多芬,海倫,桑蘭等。有必要的話,可以講一下張海迪的《輪椅間的對話》。

設計理由:

任何人想突然面對苦難時,都難免一時消沉,但可貴的是有人能從絕望中掙扎起來,重新面對生活,甚至活出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像史鐵生他們。現在的學生生活優越沒有經歷過挫折和磨難,對苦難的理解相對較少,適當的例子,會使他們從這些人物身上受到啟發,在面對人生的風雨時,能從容淡定。

史鐵生之所以能最終走出困境,不僅因為有母愛的默默支撐,還有地壇給作者提供了一個安靜的沉思的環境,可以使其慢慢療傷。而我們現代人在快節奏的喧囂生活中,心靈疲憊至極,恰恰需要像史鐵生一樣尋一個幽靜的環境給自己一個自省反思的機會。而且,生命唯有思考才會豐富多彩才會有滋有味。課文第二部分轉入寫對母愛的感悟,瀏覽第二部分回答以下問題

1、兒子殘疾以後,母親是如何想和做的呢?找出對母親心理和動作描寫的句段。

在她猝然去世之後,作者設想母親的心理: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裡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這是他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只要兒子能活也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兒子得有一條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

……最者後來明白了母親的用心,對母親的評價是: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2、音樂閻維文的《母親》(多媒體播放或師生配樂唱)

3、作者對母親的描寫屬於細節描寫,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能不能舉例說明。

授課說明:這是本課時重點,可以找幾位學生回答,並討論總結答案。

關於第三個問題的設計:細節描寫可以使人物更真實更生動更具有感染力。

在講解細節描寫時,可以將《母親》的歌詞展示出來,請學生欣賞其中的細節描寫。

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那)三鮮餡有人(他)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啊,不管你走多遠無論你在幹啥到什麼時候也離不開——咱的媽。

你身在(那)他鄉住有人在牽掛你回到(那)家裡邊有人沏熱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淚你露出(那)笑容時有人樂開花啊,不管你多富有無論你官多大到什麼時候也不能忘咱的媽。

4、拓展:時間太過匆匆,我們平時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想到母親對自己的關心,更難以想到如何去報答母親。往往當我們想起的時候,她們已經不在了,留下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趁著我們還有時間去回報的時候,想一想自己的母親有哪些讓們感動的地方。(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有關“我與母親”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識

與技能。既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訓練學生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進行寫作。

課堂小結: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史鐵生在不幸面前選擇的是堅強活下來,為了他的母親,也更了自己。作為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們,更沒有理由不善待生命,珍愛生命。最後讓我們一起朗誦汪國真的《熱愛生命》來結束今天的學習吧。(幻燈片放映)

五、作業

1,閱讀史鐵生的小說《命若琴絃》

2,寫一篇有關“我與母親”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板書設計:

我——殘疾——不殘廢

與 ○母 ○親 珍愛生命

壇——荒蕪——不荒廢

說課稿 篇4

說課:幼兒喜歡吃各種麵食,但對面粉的特性一無所知。麵粉的可塑性較大,探索性較強。中班幼兒喜歡探索、喜歡自己動手操作,並且做一些能吃的食品就更為愉快,所以我們設計了關於麵粉的主題系列活動。活動前我們為幼兒準備了豐富的麵食製品,為開展活動提供感性經驗。本次活動中,幼兒大膽操作、探索,滿足了他們極大的探索慾望,並且在操作的同時讓幼兒進一步感知了麵粉的特性,體驗了揉麵團的樂趣。本次活動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通過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入手,直接引出活動的主題“麵粉”,並給予幼兒一定的探索機會,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去初步感知麵粉的外部特性。第二環節為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活動之前我們帶領幼兒參觀拉麵館、水餃店等等,感知麵粉加水將麵粉變成團的過程。設計中我注重激發幼兒的主動性,通過嘗試活動發現問題,在動手操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幼兒自主發現、相互討論、學習經驗並極大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感知了麵粉與水之間的關係,知道放適量的水才能使麵粉變成麵糰。此環節探索性較大,幼兒興趣極高,體驗了揉麵團的樂趣。在設計活動時考慮到幼兒在揉麵團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水放的過多,造成麵糰過稀;二是水放的過少,使麵糰變形。本次活動幼兒的興趣濃厚,基本完成目標要求。

《綱要》組成員討論與建議:

1、幼兒語言詞彙較豐富,語言能力強,教師指導語較好,第一次出示麵糰時可以出示老師自己的示範團。幼兒不大會搓,教師可以直接在桌面展示、教授方法。操作碗可以選擇盤子,讓幼兒看幼兒作品時也要出示盤子裝的。小結時可以看看小手怎麼樣變乾淨,教師也要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技能。

2、語言精練,環節過度自然,層次清楚,分享經驗不夠及時,要深入幼兒的提問。不要輕易否定幼兒的答案。不要說“好不好?對不對?”座位可圍成圓,教師可成為一員參與,可以考慮增加做好的麵食,讓幼兒品嚐會好一些。教師可以參與中去,進行隱性指導。

3、科學活動生活化,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教師的教態、語言很符合幼兒特點,教學要求清楚。座位可採用小組形式,讓幼兒在討論時能再細一些,進行對比。活動開始時可以從主題中來,結束時可以品嚐,回到生活中去。

4、幼兒手上的麵糰太多時,可以指導幼兒將手上弄乾淨的方法。

專家評析:

科學活動:孩子興趣很高,活動時間三十一分鐘。幼兒一點點加水做成麵糰是需要很大力氣的。對於技能的問題,教師可隨機地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可以滲透進去。教師可以出示做好的麵食再說說哪些東西是用麵粉做成的。此方面幼兒的`經驗少了一些,可以課後進行豐富。教師對於幼兒回答出來的問題反饋的少了一些,每個環節要強化一下,給幼兒一個反饋。可以課後在幼兒面前做成面片,讓幼兒來吃,讓幼兒來體驗製作的成果,也是一種愛惜糧食的體現。教師研究精神值得學習,幼兒上來講述的語言聲音很大,挺好。幼兒在製作麵糰中興趣很高,在體驗失敗與成功中獲得發展,目標一可具體些,感知麵粉的特徵。麵粉散的特徵可以提升。前期準備中要加入知識經驗準備。在探索活動中觀察、指導是本節活動的弱點。幼兒的問題要觀察、提出來。怎麼解決問題方面要請幼兒多講,讓幼兒觀察。有的幼兒做的團小,團大,要引導幼兒去觀察,解決問題。

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 》,首先我們來進行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 本單元選取一些表現思想風采的文章,與其他單元相比,視域更加寬廣,把學生引向更為廣闊深邃的人文世界。使學生對人生、事業、愛情、藝術等問題有逐漸深入的領悟和思考。本文是在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廚年的講壇上,法蘭西另一位偉大的鬥士——維克多雨果發表了這篇激情澎湃、鼓舞人心的演講。

這不僅僅是一篇紀念性的演說詞,它更顯示了雨果對伏爾泰人格的景仰、對伏爾泰精神的追隨,對自由和真理的呼喚。

教學目標

1、 瞭解伏爾泰對人類歷史的卓越貢獻,尤其是他在思想史上的貢獻。

2、 體會雨果充滿激情的、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風格。

3、通過朗讀,體會人們對伏爾泰的崇高敬意,感受偉人的魅力,接受自由、平等、正義等思想的薰陶。

教學重點及實現措施:

1、 理解伏爾泰的'歷史貢獻及啟蒙思想的偉大意義。

(這既是文章重點,也是難點,可以通過介紹背景、作者生平來輔助瞭解,也可以通過反覆地閱讀課文,提出問題,加以討論,促使學生理解)

2、 通過朗讀,體會雨果充滿激情的、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風格。(作為一篇演講,本文詩化的語言風格,澎湃的激情浪潮和閃耀的思想光輝,使它成為朗讀教學的難得材料,要把朗讀的教學貫穿始終,讓學生通過讀來感受、理解、欣賞精彩的語言和澎湃的激情。)

教學難點及突破方法:

1、學生對時代和思想背景的陌生,不清楚啟蒙運動在西方歷史上的重大意義,因而很難理解雨果對伏爾泰的高度評價、對啟蒙思想的當代闡發,很難激起感情共鳴。

(1)結合《世界歷史》,讓學生了解背景情況,或讓學生在上課前分工查詢資料,或者教師進行比較詳細的說明。

(2)可通過講述“伏爾泰之死”“卡拉斯事件”等故事,激起學生了解時代與思想背景的興趣,儘量不要跟學生照搬歷史或哲學教科書上的抽象概括。

2、在總結伏爾泰的貢獻時,學生可能不太好把握,尤其是對他在思想史上的貢獻不容易明瞭。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注意:伏爾泰與黑暗勢力鬥爭的武器是什麼?“筆”的寓意是什麼?演講開頭所說的伏爾泰完成的使命是什麼?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通過朗讀,體會雨果充滿激情的、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風格。

2、置疑法。通過朗讀,體會雨果充滿激情的、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風格。

3、點撥法。4、討論法。

教學輔助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檢查學生預習,掃除字詞障礙。

三、教師介紹。多媒體課件出示: (1)伏爾泰: (2)、雨果:

四、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說說讀完本文後的第一感受:

內容上的。

1、雨果對伏爾泰作出了怎樣高度的評價?

2、伏爾泰為人類文明作了怎樣傑出的貢獻?(是像牛頓,愛迪生一樣看得見的成就嗎?)

語言上的:和《敬業與樂業》相比,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 通過初讀,讓學生大體瞭解課文內容,及語言特點,為下面的進一步學習作鋪墊。)

五、整體把握全文內容

本文可分幾部分?讓學生讀課文後討論回答,這有一定的難度。

——可分為三部分:(也可分四部分,把他的人格魅力單獨分為一部分) 這一問題主要想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六、細讀本文,要求體會作者的感情,文句的深刻含義和語言運用的妙處 。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主要通過學生朗讀,討論,合作探究,以及教師的點撥來完成。

(一)細讀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怎麼評價伏爾泰的逝世?

2、“伏爾泰不僅是一個人,他是一個世紀。他行使過一個職能,他完成過一項使命。”這句話蘊涵著哪些豐富的意義?

3、“詛咒”和“祝福”如何在雨果的身上被看似矛盾地體現?

(二)細讀第二部分,思考

1、伏爾泰是一個勇猛的“鬥士”,他讓我們想起舊中國也有這樣一位勇士——那就是“魯迅”,說說他們的共同點:

2、本段演說詞哪些體現了口語化的特點?

(三)細讀第三部分,思考

1、伏爾泰的高貴人格還體現在他的“微笑”上,“我們應為這微笑感動。這微笑裡含有黎明的曙光。”說說這“微笑”中含有的多層含義?

2、在本段,雨果又用了哪些詞語來評價這個偉人?

3. 說說“我們感到,從今以後人類最高的統治權力將是思想。”這句話的含義。

(四)細讀第四部分,思考

1、雨果的時代是個怎樣的時代?

2、“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裡出來! “這句話包含怎樣的意思?

七、誦讀全文,再次體會本文語言特色,體會雨果飽含激情、詩化的語言中蘊蓄的深刻含義。

1、任何一種語言風格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思想和感情為基礎的,浪漫主義的語言也不例外,在本文激情洋溢的語言背後,是雨果對黑暗現實與不合理制度的尖銳抨擊,對人道主義的熱切呼喚。

2、本文語言,體現了對比鮮明、文采飛揚、比喻生動、渲染誇張等特點。同學們可以通過反覆誦讀體會美感和激情。

八、板書設計: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

1、總體評價——伏爾泰世紀性貢獻

2、回顧歷史——思想啟蒙與現實幫助

禮讚人格——“睿智的微笑”

3、回到現實——呼籲討教,表達決心

語言風格:充滿崇高敬意、富於浪漫主義色彩,感情自然流露。

九、課外延伸:伏爾泰哲理名言積累

說課稿 篇6

一、匯入新課

(1)張家界森林公園,是我國第一個森林公園,它與天子山索溪峪構成了山奇、水奇、石奇、雲奇、樹奇的武陵源這裡千峰竟立,爭奇鬥研,山勢之雄偉,山色之秀麗,讓人稱奇叫絕這裡哪兒都是一副如詩如畫的天然絕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別具一格,有著其他景點無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去遊覽“索溪峪”。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看了課題,老師又讓大家預習了課文,誰能說說今天要學的課文是緊扣課題中的哪一個字來寫的?(野)那麼,看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為什麼“野”字上要加一個引號呢?)

師:這個問題就等我們學完課文之後再請同學來回答

二、自學課文

出示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邊讀邊想: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索溪峪的野的?文章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請你畫出有關的語句讀一讀。

完成問題:

1、讀了文章後,索溪峪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2、小黑板出示難讀的詞語,請學生讀

3、學生彙報自讀後對文章整體的把握(板書:山、水、動物、人)

4、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過渡:通過自己讀,我們已理清了文章的結構,那麼作者是怎樣把這野山、野水、充滿野性的動物和人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呢?

三、合作探究,學習第二自然段

1、下面請分四人小組按要求合作學習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1)、合作探究:索溪峪的山的“野”表現在哪些方面?

(2)、小組內讀一讀你喜歡的句子

2、小組彙報探究的`結果

(1)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驚險、磅礴、隨心所欲、不拘一格

(2)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後請其他同學評一評,再分男女讀相關的句子

(3)老師讀寫山的驚險的句子,學生想象、評價

(4)全班配樂朗讀

四、學法延伸,自學描寫水、動物、人的段落

讀完這一段話,我們彷彿置身於索溪峪那驚險、磅礴、不拘一格、千姿百態的的山中,也不得不驚歎於她那純天然的、野性的美那麼,索溪峪的水、動物、人又是怎樣的呢?下面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學習但是老師有一個問題要問一位同學:該採取什麼方法去學習你們喜歡的段落呢?

1、學生自學喜歡的段落,教師隨機指導

2、學習彙報:說一說索溪峪的水、動物、人的野各表現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彙報學習成果(如:做小導遊、當攝影師、有感情地朗讀等)

五、體會感情

同學們,那驚險的山、調皮的水、頑皮的猴子、率真的人們,你們喜歡嗎?那這種美是一種怎樣的美呢?(野性、自然、純樸、純真)

現在,你們明白了課題中野字為什麼要加引號嗎?(野字的真正含義是指索溪峪的那種天然、野性、純樸的美)

那麼作者置身於這樣的山水中,有什麼樣的感受呢?(齊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是啊!作者在這樣的境界裡,完全被感染了,被淨化了,感覺此時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快慰,從未有過的清爽,他深深地愛上了這塊神奇的土地,在作者的眼裡,索溪峪簡直就是大自然的寵兒,那麼你們讀了這篇文章,又有什麼收穫和感受呢?(學生暢談,教師點撥學生從文章的表達方法和索溪峪天然的自然風光兩方面談)

看得出來,此時的你們對神奇的張家界充滿了好奇,在上課前我叫大家去收集有關張家界的資料,現在就請同學們展示一下。

六、拓展延伸

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

七、總結

這節課,我們領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又瞭解了迷人的張家界其實,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很多很多風景名勝,如:夢幻的九寨溝,神祕而質樸的西藏,驚險的華山等等,願你們有時間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賞,更希望你們能像作者一樣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祖國壯美的山河。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課標要求:

古代詩詞的學習在整個國中階段都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課標對古詩詞誦讀學習的要求是: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而在評價上,則側重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和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的能力。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我們的教材安排的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二)教材地位:

《過零丁洋》是北師大版國中語文下冊的一篇課文。在整冊書中位於第三單元第二篇重點講讀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慷慨正氣”,所表現的是人的精神之美。《過零丁洋》正是表現了詩人在國家危難關頭所展現的對國家的責任和坦然面對死亡的豪情。

(三)教學目標:

1、瞭解文天祥和有關文學常識,知道本詩的寫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熟練默寫,理解詩歌的意思。

3抓住重點字詞品味詩歌,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4、學習文天祥堅貞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之情。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抓住重點字、詞品味詩歌,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古代詩歌的學習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能夠通過自己的閱讀、品析,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文中所蘊含的情感。對於詩歌的朗誦也有一定的基礎,只是平時缺乏專門的訓練,在朗誦的技巧和表現力上有很大的不足。

三.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①抓朗誦。詩歌的節奏、韻律要通過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也要用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每個層次的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②堅持啟發式。問題要精簡,並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點撥手法。在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朗讀,運用聯想、想象,體會詞的意境,理解詞的感情。使學生學會閱讀詩歌的方法。

③變教知識為教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教導他們養成配合工具書積極理解詩文內容的閱讀習慣。

(二)學法

①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思維。

②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以利於學生終身可持發展。

③有利於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要突出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讀書人的素質,以適應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主、積極、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人生閱歷、知識儲備、藝術修養、閱讀經驗等)進行創造,進而形成對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把握,並把語言文化知識、經驗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信念和行為,最終昇華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徵。

四.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以讀為主線,以品味詩歌,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思想情感為主要目標,共分五個環節: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教師向學生展示南宋末年的社會、政治、軍事形勢和文天祥的生平,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朗讀,讀準字音和節奏,初步體會詩中的情感。首先,學生自讀詩文,找出不認識的字詞,小組內自主解決。在讀準字音基礎上,試著去把握詩的情感,通過朗讀邊讀邊加以體會。教師可從重音、節奏、語速、語調四個方面指導學生初步體會情感,讀懂詩意。

(三)品讀,讀出情感。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讀品、賞析詩文:a、理解句子的含義及表達的內容;b、抓住關鍵字、詞,體會所表達的情感;c、抓住典型的句子,領悟詩的意境之美(可從修辭、表現手法等入手);d、結合背景理解詩的深刻精神內涵。

學生邊讀邊在課本上作批註,並試著把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小組內相互評價、糾正。

在學生展示時,教師適時加以引導,讓學生邊讀邊說,讀中體情。如詩的前三聯寫了詩人一生的遭遇和國家、個人風雨飄搖、顛沛流離的境遇,重點抓住“風飄絮”“雨打萍”“惶恐”“零丁”等詞加以體會,應該用低沉的語調、緩慢的語速讀出詩人的悲憤和無奈;尾聯表現了詩人為國犧牲、捨生取義的堅定信念,應當用高亢、激昂的語氣去讀。讀中有品,品讀結合,在讀中自主學習,加深對詩的理解、體會。

(四)說讀,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所瞭解的相關知識,說出自己的感悟和收穫。

(五)背讀,小組內相互比賽,背誦全詩。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簡析

《永遠的歌聲》是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課文主要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品味文章的精彩語句,揣摩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的。課文主要寫了童年時“我”和二牛、二蘭、石花為生病的老師上山採草藥的事,表達了“我們”對老師誠摯的熱愛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要體驗學生學習的過程,尊重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教師抓住情感線,步步深入,讓學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尊敬、熱愛老師。

2. 知識與技能目標: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通過典型事件,抓住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方法。

3. 過程與方法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同學們對老師誠摯的愛。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我們對老師誠摯 的愛,是教學的重點。

2. 學習作者通過典型事件,抓住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是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課堂思維活躍,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兩極分化嚴重,個別同學對文章內容理解不到位,因此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重點,體現重點訓練專案,遵循“一法為主,多法配合”的原則,將採用導讀法,情境感染等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則通過“讀—說—讀”的方法弄清文章的脈絡,通過合作學習、小組討論、質疑探討的方法理解本文的重難點。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1. 激情匯入,質疑課題

首先,教師唱《小放牛》,以童年的歌聲引入課文,激發學生的興趣。同學們,走出山鄉、走出童年已經很久了,真的.很久很久了。童年像一幅褪了色的畫,貼在記憶迷離的牆壁上,好些地方都淡得看不出線條和色彩來了,而童年的一些歌卻如那山間淙淙的小溪,清亮亮地流淌著,至今仍想在我的耳邊,我的耳邊又響起了那永遠的歌聲。 (板書課題:永遠的歌聲)

接著,提出問題,為什麼作者以“永遠的歌聲”為題?歌聲裡包含著什麼?這兩個問題也是本節課的主線,接下來的教學環節都將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

2. 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述了一件什麼事情?

(板書老師 學生)

3. 細讀課文,感受深情

(1)學習2—5自然段

抓住重點句子“我們老師好,樣樣好,天下第一好。”

三個好,好在哪裡?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你體會到了什麼?(板書 漂亮 有知識 有文化)

(2)有感情地朗讀6—10自然段,找出體現學生愛老師的句子,感受學生對老師的愛,這是這節課的重點。

在這個環節,重點分析兩個句子,第一個句子是:我和二牛乾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條條小魚被甩上岸,二蘭和石花就用柳條把它們一條一條地穿起來……通過抓住這個句子中的動詞和情境朗讀來感受學生對老師的愛和童年的快樂。

第二個句子是:在大人們的責罵和追問聲中,我們委屈地向老師獻上了草藥和小魚。老師一下摟住我們髒乎乎的身子,哭了,淚水一滴一滴掉在我們臉上......引導他們意識到師生間的愛並不是單方面的,在學生愛老師的同時老師也關愛著學生。

接著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老師的感情,都是怎麼表現的,並且說說我作為老師對學生的感受,達到心靈的溝通,達到教育他們尊敬熱愛老師的情感目標。

3、總結全文,昇華感情

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再回到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學生心裡都會有答案了,明白這歌聲裡包含著愛以及作者童年的快樂,而這愛讓作者

難忘。最後再注意課文的開頭和結尾,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特點,並且學習首尾呼應這種方法。

六、說課後反思

1、 在教學中,我抓住一些重點句子,重點字詞,重點講解,反覆誦讀,體會感情。

2、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我深刻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變被動學為主動學,提高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3、 課堂上,注重情感教學,把作者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聯絡在一起,讓他們真正融入到課本中去,並且觸及學生的情感,達到教育意義。

4、 由於我太過注重情感的昇華,用在實現教學第二個目標上的時間就少了。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

《烏鴉喝水》的故事代代相傳、家喻戶曉。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烏鴉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實驗過,如果瓶子裡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烏鴉也是喝不到水的,為了驗證發現是否正確。我親自進行了實驗,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瓶子裡的水量多少有關係。為此,針對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本次具有很強操作性、探索性和嘗試性的科學活動——烏鴉喝水。

2、活動目標: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重點)

(2)通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的物體大小有系。(難點)

(3)學習兩人合作探索,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互相交流的樂趣。

3、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空間方面:教室四周放置操作的桌子。

(2)物質方面:

1、教具: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一瓶,兩隻標有紅、綠標誌線的瓶子(綠標誌線瓶子裡的水多些,紅標誌瓶子裡的水少些)

學具:每組4只瓶子(兩兩一組,分別裝有不通水量,貼不同顏色的標籤),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綠豆、黃豆等,小勺、漏斗若干。

2、每組一塊小抹布。

3、展示臺。

4、fLAsH課件

5、烏鴉喝水的故事經驗。

全方面的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保障。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於此活動中幼兒如何合作操作,對於中班幼兒來說初次接觸有點無所適從。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3、直觀法:要向幼兒解釋清水量的多少還與加入的物質的大小有關,這光光依靠幼兒操作是很難解釋清楚的,因此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利用直觀的動畫效果讓幼兒瞭解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的物體大小有系。多媒體課件的加入使活動所要講述的科學道理清晰明瞭,從而解決了活動的難點。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水量多的瓶子加入石子後石子能把水擠上來,烏鴉能喝到水;水量少的瓶子加入沙子後,沙子能把石頭空隙中的水給擠出來。

2、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活動流程:

經驗匯入→用石子實驗探索→沙子實驗探索→小結活動

活動過程:

(一)經驗回顧,引入活動。

“小朋友們,我們都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誰能說說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

接著演示課件:有綠色標記的瓶子(水多的瓶子)。讓幼兒看清原來的水位高度。

下面我們要往瓶子里加石子了(放映課件:往水多的瓶子里加石子)

“加入石子後水到哪裡了?(升上來了)為什麼加入石子後水就升到上面去了呢?”

小結:石頭的位置上本來是水,石子放下去後把水擠呀擠,把水的位置佔掉了,水沒地方躲,只能往上升,一直升到瓶口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這一環節目的是為了給後面的環節做鋪墊,加入石子水升高這個現象中班小朋友都知道,但其中的原因孩子較難理解、說清。為了讓孩子讓幼兒清晰地理解這一實驗現象,此環節中,我設計了多媒體動畫,將活動動態的畫面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並加以解說在水中加入石頭等沉下去的物體後石頭將水的位置佔掉,水沒地方躲,只能升高。有了多媒體的加入,讓現象更加清晰直觀。)

為什麼瓶子里加入石子後烏鴉就能喝到水了呢?是不是有水的瓶子投入石子後都能喝到水呢?老師這裡有兩瓶水量不同的水(出示不同水量的瓶子),小朋友猜猜看,將石子投入這兩瓶水中後烏鴉都能喝到水嗎?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看看誰猜得對。

(這裡的兩個瓶子,一瓶水量多些,一瓶水量少些,水量少的瓶子加入石子後水是不能升到瓶口的。)

(二)用石子進行實驗操作

首先,我向幼兒介紹了實驗時需要用到的材料,請兩個小朋友合作來學學烏鴉喝水的過程,明確了兩個人一組合作做。這對幼兒的實驗活動起到了指導作用,讓幼兒懂得必須兩兩合作進行。中班孩子如何合作操作呢?我告訴孩子可以一個小朋友扶住瓶子,另一個小朋友輕輕地往瓶子里加石子。如果加入石子後水滿到瓶口,說明烏鴉能喝到水;如果石子已經加到不能再加了,但水還沒有到瓶口,說明烏鴉喝不到水。這裡告訴幼兒,在水少的瓶子石子要加到不能加為止,使活動的結果更縝密。

為了讓幼兒更清晰地瞭解實驗的操作過程,我先請一位幼兒上臺跟我一同合作操作。加入少量的石子。再讓幼兒自由操作實驗。

然後,探討實驗結果。“往瓶子里加入石子後,烏鴉是不是兩瓶水都能喝到?誰能把你觀察到的實驗結果說出來?”(水量多的瓶子加入石子後烏鴉能喝到水)

師:過渡:水少的瓶子我們也加入石子為什麼烏鴉卻不能喝到水呢?

【出示多媒體課件2:】我們在水少的瓶子里加石子後水升高了嗎?(升高了)

現在瓶子裡能不能放石子了?(不能)

那小朋友能不能想想辦法,使水再往上升上來?

(這一環節我也使用了多媒體,多媒體的加入使水量少的瓶子加入石子後水量的變化顯得更為直觀,而且通過多媒體我們不難發現,在石子與石子中間有很大的空隙。)

接著我用這樣的引導語引導幼兒:“小朋友看石子和石子之間還有沒有水沒有被擠上來?能不能把下面的這些水也擠得跑到上面來?”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幼兒的思維更加集中,回答更加有效。

(三)用沙子、大米、赤豆、綠豆進行實驗操作

然後再用沙子等放入烏鴉沒喝到水的瓶子裡進行實驗操作。操作時也提出要求:仍舊是兩人合作操作,一位幼兒扶住瓶和漏斗,另一位幼兒往瓶子裡灌沙子,變灌邊蓋上蓋子搖一搖。

在交流此次實驗結果的時候,我仍舊運用多媒體演示幫助幼兒理解。“原來石子的個頭大,它們擠在一起,可還是有空的地方,水就可以躲在這個空隙裡;而沙子、紅豆、綠豆等它們的個頭小,他們緊緊的抱在一起,能把空隙中的水給擠出來,所以加入了沙子、綠豆、紅豆這些小東西,烏鴉也能喝到水了。”有了清晰直觀的畫面比較,幼兒比較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區別,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較簡單了。

(四)小結

我通過回憶實驗過程進行小結活動。“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瓶子裡的水多的話,加入石子後,石子能把水擠上來,烏鴉能喝到瓶子裡的水。但如果加入石子後,烏鴉還是喝不到水,可以加一些細小的東西,能把石頭縫隙中的水擠出來。”

同時提出延伸問題:“如果水在少一點的話烏鴉還能喝到水嗎?有興趣的小朋友下課後可以試試看。”

說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匯入

1、小朋友們,學了前面的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麼樣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樣也非常喜歡春天!所以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

詩篇來歌頌春天、讚美春天,今天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題。(區分春村的`讀音)

2、自讀古詩,自學生字。

⑴學生藉助拼音讀古詩。

⑵準確認讀詩中的生字。

三、試讀課文、讀出詩韻

1、師範讀。(注意讀好韻腳曉、鳥、少和天、煙、鳶。)

2、學生跟師讀。

3、指名讀。

4、師生對讀。

5、學生齊讀。

四、認讀、識記生字

1、指名拼讀生字。(領讀)

(注意讀準詩、首、處和村、醉、散的聲母。)

2、齊讀生字。

3、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⑴自由記生字。

⑵共同探討識記生字的辦法:

(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等。自──首 舍──古 讀──詩 對──樹──村 睡──眠 閃──問──間──聞 屋──居 醒──醉 親──童 外──處)

五、鞏固生字

1、認讀生字卡片。

2、讀詞語鞏固生字:

兩首古詩 一首兒歌 冬眠 到處 見聞

鄉村 居住 煙花 童話 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