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錦集10篇

說課稿2.9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說課稿錦集10篇

說課稿 篇1

我所執教的這節課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七冊第七單元《簡單的統計》。

統計與概率是課改後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新課程標準一年級的教材中已經初步介紹了這部分知識,而現在讀四年級的學生,以前並沒有直接學到這部分內容,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又很少經歷、留意這類知識,基於學生的認識特點,我主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體驗、經歷、瞭解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初步學會簡單的資料收集、整理的方法。

2、 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表,會填寫簡單的統計表,會對錶中的資料進行合理的分析。

3、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思想。

4、 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和作用,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為了達到以上教育教學目標,我對教材進行了適當改動,具體做法是這樣的:

1、 變直接呈現原始資料為收集、記錄原始資料使學生經歷了資料的收集過程。在這一步通過學生為教師幫忙,想辦法,體現了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最後只所以採取用調查記錄的方法是為了讓學生從原始資料表中學會分類整理的方法。

2、 變教材的“正”字法為學生的多種方法分類整理資料。分類整理這一部分教材主要介紹了“正”法,此法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資料整理方法,但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展現自我個性的機會,提供創造思維的.環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找方法、創路子,體現瞭解決問題的多樣化,並對這些方法進行比較,滲透了靈活選取方法的思想。

3、 變教材的直接呈現統計表,為部分呈現法讓學生在分析思考中完成表格,加深學生的印象。

4、 變固定型練習為運用型練習。教學完新課以後,我設計的一道選擇景點的練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實際地收集整理資料,並填寫統計表,讓學生經歷整個的統計過程,對新知進行鞏固。最後一個問題的設計:還可以統計什麼?統計結果可以幫我們瞭解哪些情況,解決什麼問題?讓學生產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使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體現了課標中“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這一思想。

課標指出:“數學源於生活”,在這節課中從新授到練習到學生的課後統計,數學素材都源於學生的生活,使他們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習數學可以為我所用的思想意識。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數學不如做數學,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力爭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知識,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孩子,讓他們自主探索尋求方法,確定統計策略。”教師作為一個導演者,只是在關鍵處點撥、指導、小結來激發學生思維,拓展思路。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的主體性。

當然,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還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能夠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北京亮起來了》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四次的一篇寫景的文章,本冊教材構建了開放、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眼於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科書以專題為組織單元,專題設計了八個專題,本文選自第三專題。緊扣"美麗的祖國,可愛的家鄉"這一單元主題,課文描繪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輝煌明亮的夜景。圍繞"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這一句,課文具體介紹了長安街,環形路,王府井、西單商業街,故宮等不同的場景,自理興建流露出作者對北京由衷的熱愛和讚美之情。本文的語言非常優美,尤其是一些四字詞語和幾個比喻句,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讓課文正色不少,是引導學生品讀、積累的好材料。

二、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1)會認15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初步理解新詞在課文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觀看圖片初步感知北京夜景的美。

(我是依據課程標準改革的精神以及實驗的要求,確定了本科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目標。)

2、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生詞。

(2)讀文,初步感知北京夜景的美

3、教學難點:

(1)正確掌握本課生字新詞,並學會應用。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我是依據實驗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結合本課教材的特點,通過本課的教學,引導學會生字、積累詞語,初步感知北京夜景的美,激發學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

4、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我是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而準備教具的)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再配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畫面,使學生通過形象感受來理解課文,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教學過程中,創設愉悅的情感氛圍,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指導的作用,成功的達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設計

一開始上課,我就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創設優美的情境,把學生引入課文,藉助生動的畫面,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是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的設計活躍課堂氣氛,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為了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我依據課改教材的特點,配合學生本身的年齡特點,主要採取了直觀、朗讀、形象的程式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用激情滿懷的聲音,表現出對住過的熱愛之情。我的教學設計主要分六個環節:

(一) 賞圖引題,激發興趣

1、談話匯入:小朋友們,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他是一座世界文明的古都,也是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現在讓我們一同欣賞北京的風光。

2、播放背景風光圖。問:欣賞完北京風光,你想說什麼呢?

3、學生談感受。

4、談話過度

多美的景色啊!剛才我們看到的是北京白天的風光,你們想進一步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嗎?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描寫北京夜景的課文。

5、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觀看遠教資源課件,直觀感受北京風光的美。從而讓學生進入優美的情境,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巧妙地引入新課。)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思考:北京的夜晚是怎樣的?課文中用了哪些詞語來表述。

2、配樂播放北京夜景圖片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小朋友們,讓我們用眼睛用心靈去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吧!你們看

3、你們感受到北京夜景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指名回答)

4、作者感受到的美是否跟我們一樣呢?請小朋友們自由讀課文劃出生字,藉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讀後標自然段序號。

(設計意圖:觀看北京夜景圖,讓北京亮麗的夜景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裡,並在此基礎上談感受,為學好課文墊。)

(三) 學習生字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小老師帶讀。

2、去掉拼音檢查會人情況。(齊讀開火車讀)

3、齊讀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理解意思。

4、做詞語搭橋遊戲:男女同學比賽接龍讀詞語。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地認讀生字新生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

(四)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五) 鞏固識字,指導書寫

1、出示要求會寫的字(輝煌)齊讀,組詞,練習說話。

2、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指名說)

3、老師範寫生字,學生跟書空練寫。

4、播放音樂,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書寫生字,師巡視指導。

5、評價學生寫字情況。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優美、愉快的音樂中書寫生字,可以消除聽課的疲勞,提高學生寫字的興趣。)

(六) 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朗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寫生字生詞,朗讀課文加深鞏固,為下節課學習課文打好基礎。)

五、說板書設計

12 北京亮起來了

ml nshu huīhu ng duzhu ng wěi

幕臨 爍 輝 煌奪 幢偉

y u hu n fǔ xu nf n b ngōng

猶 煥府 絢繁扮 宮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本單元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

學情分析: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有了感性認識,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質量觀念還比較淡薄,況且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建立克與千克質量觀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標:

1、認識常見的稱,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關係;

難點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三、教具、學具: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建立一定的質量觀念。圍繞這個目標,本節課的設計就立足於學生的體驗和操作,我準備的教具有:盤秤4臺、天平一架、、曲別針、黃豆若干;500克食鹽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學具有各種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幣若干枚。

四、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學過程

設定了課前小調查,讓學生找生活中什麼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在收集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瞭解2種質量單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節課設計了四大教學環節:一是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鞏固深化,拓展應用;四是全課總結,生成創新。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 猜一猜:

(1) 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這是小紅陪媽媽逛超市時買的兩樣食品,:猜一猜,哪袋輕,哪袋重? (學生憑直覺任意猜測)

(2) 此時教師提問,有什麼好辦法可以檢驗?學生髮現:用秤檢驗是一種好辦法。

(3)介紹生活中的秤。

(4)用盤秤檢驗。

2、表示物品的輕重,用什麼做單位?匯出課題: 克(g)和千克(kg)。

[設計意圖]通過“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並不能準確判斷物品的輕重,用秤稱一稱才能準確知道物品的輕重。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親切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遊戲中建立輕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後揭示課題。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3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克。

1、掂一掂 ,感受1克。

教師拿出1枚2分的硬幣,請同學們也拿出1枚,放在手裡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輕重,並告訴學生這枚硬幣的質量約1克,初步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

(2)說一說,自己身邊大約重1克的物品(鈕釦,螺絲釘,花生米等)。

2、估一估,稱一稱,建立幾克的表象。

(1)估一支鉛筆、一本練習本、一本數學書大約有多重並用天平驗證。

(2)學生估計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約有多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定主要是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質量觀念,進一步建立幾克的表象。

第二步:認識千克。

1、掂一掂,在學生建立了對克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引入認識“千克”的教學,讓小組的每一位學生都輪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數一數,說一說1千克蘋果大約有( )個;1千克果凍大約有( )個;( )瓶礦泉水約重1千克;……

3、估一估,學生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並用盤秤驗證。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先讓學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著再估一估書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為具體,強化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

第三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係。

1、算一算,一包鹽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稱一稱,比一比:兩包鹽重,還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1千克=1000克)

4、議一議,什麼情況下用千克作單位合適?什麼情況下用克合適?

把1克硬幣與1千克洗衣粉同時放在兩隻手上,體驗“克”與“千克”的質量區別,感悟稱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稱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比較中感覺,在感覺中進一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在生活中實踐,這個層次以練習為主,通過精心設計,力求達到“有的”、“有序”、“多樣”、“有度”。為此,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

例如:在()裡填上合適的單位。(教材第89頁第4題)這道題和生活聯絡最緊密,可以加強學生對重量單位克與千克的對比,培養學生準確使用重量單位的能力。在這道題裡,我採用已知重量單位建立聯絡,以及排除法來指導學生填單位。

2、深化練習:

改錯題:慢羊羊收到了懶羊羊寫來的一封信,信的內容為:您好!我參加夏令營已經9天了,最近我的身體更加健壯了,體重已達50克,每天早上吃一個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個100千克的饅頭,晚上吃的更多,和兩個小夥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飯吃光。

慢羊羊看完後,笑得直不起腰,為什麼呢?接下來請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來找出文中的錯誤。看哪個小組找的又快又準!這裡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準確使用。

3、課外練習。(運用所學知識回家與媽媽上街買一次萊或去超市購物,並記錄所購物品的重量)。這樣將數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並不遠,而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以發展。

(四)全課總結,生成創新

在練習結束後,教師讓學生總結,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想,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接著又提出新的疑問: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學生各抒己見,能解決的當堂解決,不能解決提出希望,既讓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學生繼續探索的慾望。

六、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幣:1克 兩袋食鹽: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創設情境,發展語言——淺談《四季》說課設計。”《四季》是人教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一冊中的一篇課文。全文用詩歌的形式,擬人的手法和生動活潑的語言再現了四季的特點。

針對教材的特點,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課件)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四季的特徵。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抓住四季的特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及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

德育目標:通過感受、欣賞、創作四季的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說教法

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課件)這節課,我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習語文。(課件)課堂上注重語言訓練,通過朗讀、背誦和說話,實現語感積澱,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生動形象。鋪設階梯,輔以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豐富多采的教學情境中自主學習。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觀察自然,蒐集資訊,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總之,教學中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平等、愉悅的教學氛圍,建立親密、友誼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生自主、自信的學習品質,讓學生心靈之花在課堂盡情綻放。

說學法

那麼,究竟如何有效指導孩子們學習課文呢?我認為(課件)語文學習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尤為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學會求知、學會學習。變“我學會”為“我會學”。所以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引導學生用“讀—說—創—賞—畫”

(課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領悟課文主要內容,進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說教學過程

過渡:為了實現我以上的教學設想,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步驟。

(1)創設情境,(2)個性朗讀

1、讀有示範,激發興趣

過渡:在第一環節,我以“讀”貫穿始終。(課件2)《語文課程標準》中在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中提出:讓孩子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四季》整首詩句式相似,反覆出現,有著鮮明的`語言特點,學生讀起來琅琅上口,這本身就是一種優美的韻律。為了激發孩子們的讀書興趣,我加強自身的範讀。課一開始,我就通過多媒體,展示冬天雪地裡一個挺著大肚子的小雪人。我指著小雪人,親切地說:“小朋友們,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它們各有各的特點。你們看,冬姑娘把小雪人帶來了。”此時小雪人那頑皮可愛的樣子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接著我笑著說:“老師可喜歡他了!讓我來讀讀他的話。”

(課件)於是我便聲情並茂地朗讀起來: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頑皮地說:“我就是冬天。”在我朗讀的過程中,我可能發現有的孩子會迫不及待地在底下開始津津有味地讀,調皮的還可能學著雪人神氣地挺起小肚子……於是我抓住學生這種強烈的讀書慾望放手讓他們自由練讀這一段。我走到學生中給予適當指導,努力保護他們的各種讀書表現,積極引導學生讀出雪人的頑皮、可愛。在學生們饒有興趣的讀完後,我又說:“剛才你們個個都把小雪人說的話讀了幾遍,有的還邊讀邊表演呢!現在讓大家來聽聽你是怎麼讀的,好嗎?”緊接著通過個別朗讀,小組朗讀,全班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練習,讓孩子們感悟雪人的可愛,充滿對小雪人的喜愛和嚮往。也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讀出變化,突出個性。

過渡:“讀”能讓孩子們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語言的優美。但它更是一種學生的個性行為。(課件)因而我趁著學生這片興趣盎然的讀書氣氛,再次通過多媒體,把他們帶入充滿生機的其他三個季節的景色中。(課件)並且提示學生:“這三個季節的景色也很美,你們也想讀讀嗎?”有了前一段的讀書體驗,此時孩子們更是躍躍欲試。接著我向他們提出了朗讀要求:每人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兩遍,然後在小組內讀給小夥伴聽,還可以下位找和自己讀相同段落的同學一起讀。在孩子們讀書過程中,我鼓勵他們相互讀,相互評,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合作學習。然後在集體交流中,我通過引導學生看圖,比較草芽、荷葉、稻穗所代表的三個季節景色的不同,應當選擇不同的語氣來朗讀。比如我在指導春天這一節中,我這樣引導學生:“小朋友,你們看,春天來了,小草長出尖尖的嫩芽。他多高興呀!正想把這個好訊息告訴小鳥呢!誰來讀讀他的話?”通過指名朗讀、男女生比賽讀等方式,突出春天萬物甦醒,生機盎然的特點。同樣,在反覆的朗讀中,孩子們把荷葉、稻穗的語氣和表情學得惟妙惟肖。並且學生在津津樂道的讀書聲中,已經不知不覺把詩句背誦下來了。這樣的讀背訓練使使學生學會了語言感悟積累和擴充套件豐富的方法。而且課堂上真正做到“我心入書、書入我心。”

(二)巧設語境,創造說話

1、再現情景,自由練說

過渡:語文學習落實了“讀”,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為了啟用學生的語言思維,我再利用多媒體演示大自然中四季的絢麗多彩的畫面。(課件)並且激發學生:“小朋友們,你們覺得四季美嗎?大自然可神奇了。細心的小朋友你能告訴我們,平常你還注意觀察過四季的哪些特點?此時在聲、樂、圖中,喚起了學生對四季的真實感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用自己的話自由描述四季的其它特點。

2、積累句式,引導創編。

(課件)過渡:當孩子們娓娓道來時,我望著他們說:“你們說得可真好!但小作者更能幹,他只用幾句話就把四個季節的景色寫得這麼生動。/soft/我相信你們更能幹,也能當個出色的小詩人。(課件)老師也想呢!讓我先來試試。”緊接著我給學生示範:(課件)桃花紅紅,他對小河說:“我是春天。”然後我鼓勵學生自己大膽的嘗試創編。並且提出了具體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相互說,而且要抓住四個季節的不同特點。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的想像插上了翅膀,一個個“小詩人”就誕生了。有的可能說:(課件)樹葉黃黃,他對大雁說:“我就是秋天。”有的說:柳條長長,他對大地說:“我是春天。”……雖然是模仿,但仿中會變,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了,想象能力,語言思維和創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正如“課標”之中所提出的: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

(三)欣賞畫面,豐富積累

過渡:“在以上一系列的語言實踐中,學生對語言文字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將課外蒐集到的有關四季的詞句、兒歌、古詩、圖片等展示出來。於是,有的孩子把生活中常用的詞語一一講出來;有的把家長教他們讀的古詩背了出來;有的甚至將自己外出旅遊時的照片拿出來向別人介紹。這時我也利用多媒體展示多彩的畫面讓學生欣賞,(課件)讓學生進一步鑑賞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薰陶。並且教學生認一些好詞佳句,(課件)讓他們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豐富語文知識的積累。

(四)想象繪畫、拓展延伸

過渡:“在多次的語言訓練中,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美。在課堂接近尾聲之際,我抓住孩子愛美、愛畫的心理,鼓勵學生拿筆當畫家:“小朋友們一個個真是了不起!都可以成為“小詩人”了!那麼我們趕快把自己想象的這麼美的畫面給留住,用手中的水彩筆畫出來吧!

學生個個動手選擇一個季節開始做畫。在孩子們的筆下,每個季節都呈現出五彩繽紛的色彩,極富想象性和創意性。然後鼓勵孩子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並向他人介紹。再相互評價,以多元化的評價機制給每位學生以激勵。(課件)

 五、說課總結

老師們,綜上所述,本課教學我以《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為指導,通過各種有效的教法和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在輕鬆和諧地環境中充分地讀,自由地說,大膽地創、盡情地畫,實現了尊重兒童,發掘童心,張揚個性的課程價值。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是在第一章學習了人的由來,知道人的生長髮育需要補充營養物質而延伸的。在第1課時中,對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物質進行學習探究,是讓學生懂得營養全面合理重要性的基礎。本節課(第二課時)主要學習糖類、蛋白質、脂肪的作用和來源,瞭解了幾種無機鹽和維生素的作用。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都是從食物中得到的,整個教學應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列舉學生熟悉的例子,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良好飲食的重要性,從而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這也將為下節課學習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過程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糖類、蛋白質、脂肪的作用和來源。②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的作用。③初步瞭解無機鹽和維生素的缺乏症狀和食物來源。

(2)能力目標:

①在合作、交流中學會分析、思考、表達的能力,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②培養學生利用課內外資訊、資源的能力,組織學生自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對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作用的學習,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生長與健康,養成科學飲食習慣。

3.教學重、難點

(1)糖類、蛋白質、脂肪的作用。

(2)初步瞭解無機鹽和維生素的缺乏症狀。

4.重、難點突破

在重、難點突破上,以兩個活動為主導,三個自學指導為輔,教師通過學案和教材附表,引導學生自學探究。學生利用課內外資訊和資源,在組內討論、合作,並交流獨立完成學案。通過自學,學生自主獲取了有價值的資訊,突出學生個體判斷、分析、思考和表達的能力,把認知和習得的過程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發揮了團隊協作的能力。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本課雖然知識點多,但難度不大,教材講解較細,適合學生自學,以生生合作的方式,分小組完成不同的教學內容。老師可以補充,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2.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提問法相結合。

3.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音訊、視訊相結合。

三、說學法

通過自學指導,學生自主獲取了有價值的資訊,突出學生個體判斷、分析、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一)新課匯入

以《泰坦尼克號》引入,假如船在慢慢下沉,你也在現場,可以選擇帶一樣食品,你會帶什么?為什么?

設計意圖:使學生較快地投身於學習的情境中。在情境中思考問題,在情境中探索生物。

(二)探索新知

活動一:(我思考、我分析)

1.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作用及其來源

出示自學指導一

學生分成活動小組,自學教材第19-20頁,可參考圖4-17,18、19,完成手中的學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掌握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的作用。通過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來源於什么,使學生認識到良好飲食的重要性,從而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

總結:通過知識梳理環節,引導學生學

會將零散的知識進行系統歸納,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

活動二:我的健康我守護

2.水和無機鹽的'作用及缺乏症

出示自學指導二

(1)觀看視訊,提取相關資訊,總結水、無機鹽的重要作用。

(2)就學生掌握的資訊,完成連線題。

(3)遊戲:我是小小醫學家:——激發學生興趣。

出示自學指導三

如果你是醫生,請你用食療的方法為下列患者提供幫助。學生參考附表第38~39頁,完成第23頁的表1。

設計意圖:觀看視訊,提取相關資訊,總結水、無機鹽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利用課內資訊資源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3.維生素的作用及缺乏症

學生齊讀教材內容,鼓勵學生重視課本內容的閱讀,教師講解維生素的作用及幾種常見維生素缺乏症。通過歌謠簡記:夜盲A腳氣B壞血C佝僂D。

(三)鞏固練習

設計意圖: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完成綜合運用練習。(練習精巧,涵蓋本課所學內容)

(四)我的收穫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交流本節收穫,歸納重點,教師及時瞭解學情。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生長與健康,養成科學飲食習慣。

(五)板書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了這樣一個簡單明瞭的板書,在課外延伸時讓學生養成不挑食的飲食習慣,點明瞭均衡膳食的觀點,緊緊銜接了下節課的內容。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的作用

(六)作業佈置(分層佈置)

1.查閱相關資料,完成表二(必做)

2.查閱相關資料瞭解“第七類營養素”——膳食纖維(選做)

設計意圖:作業佈置採用分層佈置,第一題為了鞏固新學的知識,全班都做,第二題針對學有餘力的學生,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根據自身條件選做。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說課,如有不妥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喜怒哀樂》一課是國小美術第十冊第六課,是一節造型表現課,本科主要教學內容是通過欣賞、觀察、體驗等環節來學習表現人物喜怒哀樂不同表情,它側重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體驗表情的作用及樂趣,並試著拿起筆用富有感情的線條來表現喜怒哀樂。 線條是一種神奇的符號,它隨著兒童塗鴉開始,便陪伴著他們成長,成了許多孩子表達內心的手段,五年級的學生屬國小高年級,心裡上已漸漸成熟,他們的語言能力較強,對生活細節感受較深刻,對繪畫則更顯謹慎,常常感想而不敢畫,而這一課恰好接近他們的生活與他們的情感,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與誇張的用線。

2、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瞭解心情與表情的關係,以及喜怒哀樂不同表情的特徵和表現手法。

技能目標:掌握基本任務頭像造型手法與用線方法。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提高觀察力、表現力、創造力。

3、 教學重點:學會描繪喜怒哀樂的表情特徵

4、 教學難點:運用已學知識結合表情特真,大膽誇張,創作出獨具個性的肖像畫。

二、說教法

依據本科的性質及學生的特點,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為了更

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是情景教學法

教學是科學,更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創設情景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新課開始我便把學生帶進水上公園,這能讓學生充滿興趣的動腦並主動地學。

三、 說教學過程

1、親近學生,激趣匯入

我出示不同表情的照片,以頭像為主,提問學生,“猜猜?”這樣學生便能快速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理解不同表情來自於不同情境,不同心情。

2、欣賞名作,技法指導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利用課件展示引導欣賞《蒙娜麗莎》、《伏爾加河上的'縴夫》的頭像表情,並請學生猜猜人物可能身處的背景,在學生回答完成後,出現完整圖,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理解人物表情與作品的關係。然後我將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除了範例中的幾種人物表情外,還有哪些人物表情,請學生作出不同的表情,並描述每種表情的五官變化。然後我再和學生一起看書中知識窗的內容進行小結,組織學生讀一讀,如:“畫人笑,眉開眼彎嘴上翹”,學生邊讀,教師邊出示相關表情圖片讓學生進行對照。

3、 步驟示範,技法點選

這一環節中,我首先通過課件展示,欣賞人物的臉型、髮式、眼、眉、鼻、嘴、耳的各種不同表現方法,這一環節能為能力弱及無從下

手的學生提供幫助。然後我再引導學生學習書中的“技法點選”,掌握作畫步驟,我將以一位學生為例,邊引導學生觀察人物,邊按作畫步驟示範,尤其在畫五官時,提醒學生運用知識窗內的古代畫訣,同時鼓勵創新,適當誇張,以及用線的粗細、疏密、深淺和虛實。

4、 鼓勵創作,品評欣賞

這一環節我首先會對學生提出作畫要求:運用線描的手法表現同學的人物頭像,注意構圖與表情的刻畫,可適當誇張。在學生作畫的時候,我安排學生分組作畫,細心觀察學生的寫生表現程度,適時指導,對於一些能力較弱的學生給予幫助與鼓勵,讓他們建立起美術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對作品的評價這一環節我尤為重視,我設定了兩個環節:

1、學生自評,給自己作業寫上評語或評分。

2、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欣賞、比較、瞭解五官的微妙變化能產生不同的表情。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美術能力、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

最後,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共同體驗表情的樂趣,共同學習畫表情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激情,讓他們在玩中學。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畫角》這一課是在認識了射線、角和量角器,掌握了量角技能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堂動作技能操作課。教材把《畫角》安排在這一單元的第四課時,意圖是讓學生在畫角的操作過程中進一步體驗角的定義和各類角的大小區域,其知識遷移點是量角器的使用以及量角、畫角的共同點,也就是量角、畫角的共同點,即兩重合一對準。初步培養了學生的作圖能力,並讓學生體驗運用遷移,學習新知的方法,同時也為後續學習垂直和確定物體的位置等知識打下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畫角之前,學生對於角已有一定的認識,部分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已初步掌握用量角器畫角的步驟,本節課將進一步學習畫角的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四年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等活動,使學生明確各種角的特徵。

2、技能目標:能夠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會用三角板畫特殊的角。

3、情感目標: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並獲得成功的體驗,形成各類角的不同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的重點

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

(五)說教學難點。

準確畫出指定度數的角

(六)教學工具:量角器、三角板、多媒體課件 。

二、說教法、說學法

1、說教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 本課我採用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和動手操作法。我適當的引導學生在量角和畫角之間尋找知識的連線點,並通過具體操作,從量角過程中探究畫角的具體步驟。另外,我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本課製成生動、新穎的.課件,直觀清楚地顯示了畫角的詳細過程,巧妙地架起了學生通向求知的橋樑,使學生在寓教於樂,寓智於趣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獲取新知。

2、說學法。

根據學生情況,我認為本課的學法,應該是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因此在學法指導上,我注重讓學生在嘗試畫角的親身經歷中體驗畫角的具體步驟,豐富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經驗;我還注重組織學生合作討論,讓他們互相啟迪、多向交流、檢查反饋,儘可能的給同學們多一次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營造獨立,自主的學習氛圍,在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五個環節。

(一) 複習舊知,激發興趣。

我首先讓學生說一說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步驟,然後讓學生又快又準地度量出三角板各角的度數。接下來我啟發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學過量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個角的度數,怎樣畫出這個角呢?

本環節我這樣做的目的是:【既有利於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鞏固已有知識;又為新知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知識上的遷移做好鋪墊。】

(二)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我首先讓學生嘗試畫一個65的角。交給學生自己去實踐,為他們的自主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發現提供時間。讓他們在充分的動腦、動手、動口中獲取畫角的感性認識,這一過程需要學生多種感官協同發揮作用,在操作過程中及時調整操作策略,初步獲得畫角的方法。然後讓學生互相檢查對方所畫的65角是否準確,並在檢查中查找不準確的根本原因,這樣做能夠讓學生在小組內提前獲得初步的畫角方法。再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畫角的方法,在交流中選擇最優畫法,初步形成畫角方法的共同認識。

2、引導學生總結畫角的步驟:

接下來我派兩名學生代表說出自己在畫角時遇到的問題,針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我演示畫角的正確方法。同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通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出畫角的基本步驟。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跨越,然後我課件出示畫角的基本步驟:

(1)畫一條射線,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線的端點重合,0刻度線和射線重合;

(2)在量角器65的刻度線的地方點一個點;

(3)以畫出的射線的端點為端點,通過剛畫的點,再畫一條射線。

【本環節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態演示中明晰步驟,在師生交流中體驗學習方法,在模仿鞏固中掌握重點,在檢查反饋中培養習慣,讓學生對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力求讓全體學生都能掌握畫角的技能,同時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實踐性。】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我要求學生用量角器畫出70、95、135這三個角,要求學生邊說邊操作,目的在於激發學生操作熱情的同時,檢查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通過基本練習來鞏固知識,讓他們在練習中體驗知識的應用價值、懂得學好數學就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四)深化練習,拓展思維。

我啟發學生如果不用量角器畫75、105、 120、135、150的角,還可以藉助什麼工具來畫呢?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與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想辦法利用一副三角板兩角組合拼成一個新的角的思維與操作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聯想及創新思維能力。達到既擴充知識面又深化學生思維的目的。

然後我讓學生分組討論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畫出哪些角?得出結論後,讓學生通過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利用自己手中的三角板來畫一畫。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鞏固,體會到畫角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明白用三角板不容易畫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準確地畫出,三角板在畫角時是有侷限性的,所以,在畫角時應該根據角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來畫。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也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愉悅,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五)發揮想象,培養創新。

我指導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45135的角。然後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畫135的角,看誰的畫法最多?

【本環節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會靈活運用特殊的方法畫角,鍛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佈置作業:

為了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對學生進行自我檢測與評價,我採用分層佈置作業的方法。

1、必做題

2、選做題

說課稿 篇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新課標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組說明性文章單元中的《鯨》第二課時。這節課我按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一、說教材;二、說教法學法;三、說教學過程;四、說作業設計;五、說板書設計。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鯨》選自人教新課標版第九冊第三組。這是一篇常識性的說明文,介紹了鯨的外形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作者運用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和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加以說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本單元意在讓學生了解有關鯨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體會並學習作者的說明方法,做到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

本文計劃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以學生自學為主,第二課時是本文的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說明方法,並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認識3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正確讀寫“目前、上顎、哺乳、退化、垂直、經驗、判斷、胎生、壽命”等詞語。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鯨的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認識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和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情感目標:通過課件圖片的欣賞,激發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說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怎樣準確地用詞,形象地表達,並在習作中運用。

難點:激發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四)教具準備

PPT課件、農遠資源的`聲像資源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設計理念

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的發展,體現“五主一輔”原則,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以教材為主源,以學生情感的昇華為主旨,以農遠資源的聲像技術為輔助的原則,確定學生的主體意識、訓練意識和創新意識。

(二)學情分析

在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已經初步學習了相關的科學知識,但對海洋動物知之甚少。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有光鯨的科學知識,掌握說明文寫作的說明方法,並由此喚醒學生探索海洋動物奧祕的興趣。

(三)教法

在教學中我利用農遠資源的聲像資源,採用“激趣,研讀”式教學來激發學生“學”的慾望。

(四)學法

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教師之為教者,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此為善教者。”想要成為“善教者”,必須向學生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

1、 自主探究:通過不同任務,不同目的朗讀,讓學生探究自悟。

2、 合作交流:以小組交流的形式,讓學生提出質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三維目標和對教材的全面解析,我按照以下六個教學環節實施既定的教學策略:

(一) 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教師啟發學生談話。“同學們,浩瀚的大海孕育著無數的生命,上節課,我們又認識了海洋裡一個龐大的動物,它是誰?”由學生引入課題《鯨》,教師板書課題,同時播放鯨的圖片,讓學生回想作者從幾個部分來介紹鯨的?分別寫了什麼?請學生上臺板書。

(設計意圖:這幅圖片的形象性和直觀性給學生以視覺的衝擊,讓學生的思維變抽象為形象,營造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非智力性因素。既鞏固了舊知,又匯入新課。)

(二)自主讀書,質疑。

1、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默讀或跳讀課文。看看自己讀懂了什麼?在你不懂的或沒有完全理解的地方用筆劃一個小小的問號。(師巡視,瞭解學生讀書情況。)

2、說說自己瞭解到的知識。

課件出示問題:“讀了課文,你對鯨有了什麼瞭解?”(指名說。師相機板書。)

注:這裡我安排了一個教學預設,學生如果不能較全面的介紹鯨的知識,我將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教師巡視,組織組內成員互助解決。

(三)抓住重點,品讀課文。

1、自主學習課文第四部分

①找出鯨的生活習性各有什麼特點?

吃食、呼吸、睡覺、生長都是關於鯨的生活習性的問題,每一種鯨的生活習性各有什麼特點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認真讀讀這四自然段課文,找一找畫出來。

②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瞭解學生讀書情況。

同時,教師適時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課件以表格的形式將鬚鯨和齒鯨在生活習性上的區別,讓學生一目瞭然,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③小組合作學習。

(過渡,激趣)

找到答案了嗎?老師知道你們找到了答案,但老師現在不要求你們回答。今天老師想在這裡展開一個關於鯨的小型科學釋出會,你們願意參加嗎?有你們的熱情參與,今天的釋出會會很成功!每一位同學都來當小小科學家,把你們瞭解到的課文知識加以拓展,以釋出會的形式介紹給大家。

注:這裡同樣運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教學預設。

2、學習鯨的龐大

過渡:從作者列舉的數字可以看出鯨的食量可真大呀!也說明了鯨非常大。鯨到底有多大呢?(指名說)相繼引導學習第一段。

①課件出示短文:鯨是一種很大的動物。我國曾捕獲過一頭鯨,長長的身子,大大的嘴,舌頭也特別重。(短文是教師課前準備的材料)

②與原文比較。

③演示。

④朗讀。

3、教師小結:從大家的發言中,老師聽出同學們已經讀懂了課文,還發現大家很會從課文外獲取知識,你們真了不得!

(設計意圖:課件將兩個片段並列於一個平面,讓學生通過朗讀和理解,體會作比較、列數字和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課件的出示讓學生體會到運用以上說明方法的好處,同時也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四)瞭解進化過程,進一步感知說明方法

1、談話激趣,創設情景。

同學們,現在有一頭小鯨魚遇到了困難,你們願意幫助它嗎?(課件出示,師講述)一天,海洋裡召開魚類運動會,小鯨魚興沖沖地跑去參加,誰知,被看門的大鯊魚拒之門外,小鯨魚難過極了,為什麼大鯊魚不讓自己參加魚類運動會呢?現在,就請在座的鯨研究專家“告訴小鯨魚”,究竟是怎麼回事?

2、全班交流。

3、引導學習第二部分(課件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

①指名讀。

②你知道鯨屬於什麼動物?

③那麼隨著環境的變化,時間的推移,你們知道鯨的進化過程嗎?

④你們知道什麼發生變化嗎?畫出有關的詞語。

⑤齊讀本段。

(五)昇華情感,總結課文寫作方法。

1、聽了大家的發言,我知道了同學們對鯨都特別感興趣。老師也蒐集了一些鯨的資料,你們想欣賞一下嗎?(課件出示,配樂,師讀)

(設計意圖:此時課件播放的陣陣海浪聲和四張優美的圖片,是我從農遠網站上下載並進行二次整合的效果。聲像技術的結合,配上教師課外資料的朗讀,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解決教學上的難點。)

2、聽到這裡,你想說什麼呢?(指名說)

3、教師總結:作者運用列數字、打比方和舉例子等說明方法形象的刻畫了鯨的特點。特別是先後三次運用列數字的方法來說明鯨形體特點,下面請同學們也來練一練筆吧!

(六)小練筆 (任選一題)

1、挑選你最喜歡的鯨的特點,運用不同的說明方法介紹它。

2、把自己當作鯨,就某一方面向遊客作自我介紹。

(設計意圖: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小練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說明方法之後,及時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課堂練筆便於老師當堂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四、說作業設計

蒐集你喜歡的海洋生物,結合今天學的說明方法,以“自述”的方式寫一篇短文。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是課堂小練筆的延伸,目的在於讓學生從興趣出發,拓展課外的知識。)

五、說板書設計

形體特徵 大 方法:作比較、列數字

進化過程 陸地 淺海 海洋

種類 鬚鯨 齒鯨

生活習性 進食 呼吸 方法:打比方、舉例子

睡覺 生長

(設計意圖:黑板的左邊呈現形體特徵、進化過程、種類、生活習性,黑板右邊呈現本文所採用的方法: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和舉例子。板書體現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易於讓學生接受。)

今天,我分別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作業設計和板書設計這五方面來說這節課,今天的說課就到這,謝謝!

說課稿 篇9

1總體設計指導思想

本節課以 “影響酶活性的條件” 的探究過程作為教學主線。

2教材分析(說教材)

2.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在 “酶的作用和本質”的基礎上,結合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實驗,進一步理解酶的特性,特別是酶反應條件的溫和性,為以後學習“光合作用”、“細胞呼吸”以及理解複雜的實驗設計步驟奠定基礎。

2.2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能力目標:說出酶的概念、酶的本質,並且通過探究,總結出酶的特性及影響因素;領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出要探究的問題並引導學生、討論合作設計實驗方案,解決問題並得出正確的結論。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精神和態度。

2.3教學重點和難點

⑴教學重點:說明酶的特性,特別是酶反應條件的溫和性。

⑵教學難點: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預測結果——得出結論。

3學情分析(說學生)

對酶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以及進行探究活動的一般方法;具有蒐集、處理及表達、展示資訊的能力。

4教法設計(說教法)

採取“啟發—引導—探究”的方法。

5學法設計(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究

6教學設計思路(1課時)

㈢實施教學

⑴匯入新課

收集有關酶的發現歷程資料;有關酶研究的最新發展成果和應用;瞭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⑵酶的特性

通過回顧前節內容、舉例項和比喻的方法,理解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⑶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

①實物展示,發現並提出問題

物品展示及介紹,如加酶洗衣粉、生物酶牙膏、大寶SOD蜜、多酶片、嫩肉粉等。通過物品展示聯絡生活實際,使學生對酶有了感性認識。

然後安排學生閱讀、分析加酶洗衣粉、多酶片的注意事項,並提供胃、腸液的pH值,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教師提問相結合,用好實物。

如“為什麼加酶洗衣粉包裝袋上要註明適用的溫度範圍?多酶片中的胃蛋白酶進入腸液還能發揮作用嗎?”

②分析討論,提出假設

通過討論確定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酶的活性是否受溫度和pH值的影響?”;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常識分析、分組討論,並分組做出假設: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酶的活性受PH的影響。即在不同的溫度下,酶的活性不同。在不同的PH值下,酶的活性不同。

③設計實驗方案,討論逐步完善實驗方案

學生自主選擇“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或 “探究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

逐步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Ⅰ。本實驗的自變數是什麼?因變數是什麼?如何設定自變數?怎樣觀察或檢測因變數?

Ⅱ。對照組實驗需要怎樣設定? 是否需要重複實驗?

Ⅲ。如何排除無關變數(溫度、pH值和其他因素等)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在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時,你將設定哪幾個溫度?怎樣排pH值和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在探究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時,你將設定哪幾個pH數值?怎樣排除溫度和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以及pH值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方案見課件)

分組討論、設計完成實驗方案,展示某小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討論互評、教師指導,指出實驗設計的不足之處並逐步完善實驗方案。

④根據假設,預測實驗結果

學生根據作出的假設,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你預期會有怎樣的實驗結果?

⑤實施實驗,觀察現象,記錄結果(提前準備好實驗視訊)

⑥更正假設,得出結論

交流實驗結果,判斷假設是否正確並予以修正,得出相應的結論。

結論: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即在不同的溫度下,酶的活性不同。

⑦對實驗進行延伸,進一步完善對知識的理解,強化能力的培養

延伸一:酶活性的最適溫度?

以上是對酶活性的定性分析,接下來引導學生進一步對酶活性進行定量研究:即通過設定一系列的溫度梯度,定量測出某種酶在各種溫度或pH條件下的活性,將酶活性最強時的溫度確定下來。(探究酶的最適溫度實驗方案見課件)

在這一階段,可再找兩位同學對原有實驗加以改進,幫助完成“探究酶的最適溫度”實驗。通過描點連線的方法繪出酶活性受pH值和溫度的影響示意圖,並對影象加以分析:

結論:在最適宜的溫度下,酶的活性最高。

延伸二:低溫、高溫下的酶恢復到正常溫度,酶的活性是否能夠恢復?

引導學生比較溫度與酶活性的曲線,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有沒有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將問題寫在紙上,然後大家一起來交流,並在原有實驗的基礎上對實驗設計加以改進,完成對“低溫、高溫下的酶恢復到正常溫度,酶的活性是否能夠恢復?”

結論:低溫抑制酶的活性,高溫會使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使酶永久失去活性。

總結: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在最適宜的溫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即“酶的作用條件—溫度比較溫和”。

⑧聯絡實際,推廣應用

因此,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時,應該用溫水浸泡而不應該在冷水中或沸水中使用。接著可以提出新問題:“嫩肉粉應如何使用?是先將嫩肉粉與肉片拌勻放置一段時間再下鍋還是直接將其放入到熱鍋內烹飪?”,學生自然會給出合適的答案。

⑨課堂小結

依據以上實驗,總結:酶的作用條件—溫度比較溫和。

7課後練習

安排學生課後分組討論、設計並相互修正“探究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設計方案,嘗試提出類似於“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延伸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畫出相應曲線。

8板書設計

(2)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預測結果——得出結論

9教學反思

9.1教學設計需要全組教師的共同策劃。

由於實驗課學生的活動及所需的時間非常難以控制,為了有效控制學生的活動和準確控制活動的時間,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求極高,要能充分預計到學生活動的各種可能方面,而僅憑上課教師一人的經驗,往往是不能全面的,需要集全組教師的集體經驗,方能周全。

9.2課前對所有學生實驗要親自做一邊。

學生實驗過程,可能會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實驗結果與預期的有所不同,而針對這些不同的結果,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方可在課堂上隨機應變,要做到這一點,上課教師課前一定要對所要探究的實驗一一親自做一遍,甚至做幾遍,對所有可能出現的現象思考出應對措施。

9.3周密設計教學程式以有效調控教學過程。

這一點,對於完成實驗課教學任務至關重要。為此,我們集全組教師的智慧,從導課的選擇,至教學方法的應用,在教學設計中都作了極為詳細的思考。如,本課的難點之一是實驗方案的設計,通過課前設計好的許多小問題,極為有效地引導了學生的這一活動。

9.4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

由於學生的操作技能沒有達到熟練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驗探究的程序。所以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需要努力規範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操作能力!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學內容及其所處的位置與作用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3、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麵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領域提出了這樣一條具體目標: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圓,會用圓規畫圓;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瞭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佈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並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學生:剪刀、白紙若干張、彩筆、圓規、直尺、圓形物體一個

教師:課件、圓規、直尺、圓形紙片等

四、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用“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絡,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操作,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具體特徵。用“小組合作法”讓同學們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合作,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學會畫圓。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教師展示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對著實實在在的孩子,我的設計本著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首先複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說出這些圖形的特徵。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接著,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開啟,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有意設定一些認知衝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 認識半徑、直徑

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裡,半徑能畫無數條,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裡因為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裡直徑也能畫無數條,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3) 探討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分組討論在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有什麼關係?通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得出d = 2r與r = d/2的字母公式,並在練習中通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係,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3、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後我會試著讓學生用圓規在練習本上畫圓,並要求一邊畫,一邊想畫圓的步驟有哪些。通過學生的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

(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

(2)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

(3)旋轉畫圓。接著我會示範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後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五、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一

1、判斷:

(1)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圓的直徑。

(2)半徑是連線圓心與圓上的直線。

(3)等圓的半徑都相等。

(4)圓的半徑是直徑的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