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語文說課稿範文集合十篇

說課稿8.3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語文說課稿範文集合十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中拼音教學最後一個單韻母 “ü”的教學。

(二)編者意圖

拼音是識字的工具,拼音教學顯得非常重要。本課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課標精神編寫,分五部分:一是藉助圖畫學習韻母。並以音相同帶出音節 u。二是觀情景圖誦讀兒歌。三是帶調“ü”和帶調音節“u”四是ü的寫法。五是讀讀連連。

(三)前後聯絡

本課前是ɑ、、e、i、u五個單韻母的教學,學生對單韻母有了一定的認識,為這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本課是單韻母教學的最後一個,以後是聲母的教學,為聲母的教學和拼讀教學也奠定了基礎。

(四)教學目標

1、讀準單韻母“ü”和音節“u”及其四聲。

2、能正確書寫“ü” “u”,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3、在教師指導下朗讀兒歌,找到兒歌中所含的本課韻母和音節,藉助圖畫、兒歌讓學生有興趣地學習本課的韻母和音節。

(五)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1、本課重點是學會讀寫“ü”和“u”

2、本課的難點是記憶u的形狀和讀法。

“ü”遇“”要去掉兩點,去掉後仍讀“ü”,學生易和u混淆。學生曾定型記憶就是大遇小i就是音節i,但是i中的“i”不去點。所以要讓學生記憶大遇到小ü組成音節u要去兩點很難。

3、關鍵是單韻母“ü”與音節“u”之間的變化。

(六)教學準備

1.教師:教學掛圖、拼音卡片、多媒體:摘蘋果、朗讀帶、寫的順序圖景、故事錄音帶、情景圖。

2.學生 :《自主拼音本》或拼音卡片

這些根據教學所需準備的,美觀、適度,教學使用性強,不繁、不濫。

(七)練習安排

重視教學過程中練習,注意練習和評價相結合,本課中讀的練習,如個別讀、分組讀等,此練習伴隨老師的讚語和學生的掌聲方式鼓勵,但也結合比較,給表現差的同學給予適當批評和勉勵。

 二、學情分析

(一)有利因素:

(1)學生初進學堂,學習積極性高。(2)有學習韻母的基礎,

如讀法講究:韻母讀得響亮,音長;寫法講究要注意佔格等。(3)課本編排新穎,富有兒童情趣,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二)不利因素:

(1)學生人數多,70人,學生年齡參差不齊,有有7歲的、6歲的、還有5歲的,並且5歲居多,這樣的生源現狀給集體教學帶來困難。

(2)學生的行為習慣處於養成階段,學生隨意性大。

(3)家庭輔導情況不理想。很多孩子沒有接受家庭輔導這個條件。

(4)學生分辨能力弱,這課存在幾處分辨。

 三、教法設想

以演示、遊戲為手段,講說為輔,學生朗讀為主進行教學

 四、學法指導

手勢表演輔助讀,同桌合作讀、以讀助記。

五、說教學程式

一、使用複習引入

(一)出示:蘋果樹上掛著a e i u ü六個蘋果。教師:請小朋友來摘蘋果,把認識的單韻母摘下來,看看哪個小朋友摘的又多又快?

學生爭先恐後搶答後,再指名學生回答。

教師:我們已學習了五個單韻母,還有一個沒學,剛才有些能幹的同學認識,有的同學不認識。它也是單韻母這個小家的,這節課老師和小朋友就一起來認識它,學過它後,我們就把單韻母這個家的成員全都認識了。同學們瞭解的單韻母的家,高興嗎?

這樣的引入方式既複習了舊知,顧及了學生遺忘知識快的特點,瞭解了學生對舊知的掌握情況,並給摸索國小生的遺忘規律提供材料。還能瞭解學生的超前學習情況,鼓勵學生超前學習。也富有兒童情趣,能激發學生髮揮的積極性。

(二)演示、講解是指揮,朗讀聲聲是心音。

1、出示掛圖(小魚吐泡圖)

(1)學生自主識圖說圖。說到:小魚吐泡

(2)教師引出“ü”音。教師邊演示口型邊領讀,並編順口溜:“扁圓嘴巴ü ü ü”

(3)齊讀,開火車讀,分組讀

(4)教師:同學們怎樣來記住“ü”形?編順口溜:“u加兩點üüü”

(5)練讀ü的四聲。引導觀察:ü帶調後頭上兩點不能丟。區別與“ i”

帶調後頭上一點要去掉。編順口溜記憶:“ i上加調要去帽,ü上加調不去帽 ”。鼓勵學生自主讀,在讓優秀學生領讀,然後老師示範讀,再後讓學生邊打手勢邊齊讀、最後分組比賽讀。

(6)教學寫“ü”

引導學生先觀察書上“ü”在拼音格中的位置和筆數、筆順。再讓學生自主的試寫。然後老師邊展示邊示範講解:“ü”佔中格和上格,共四筆,筆順是:豎彎、豎、先左點後右點。

這過程重讀,讀的方式多樣如分組讀、優生領讀、同桌合作讀、開火車讀、做手勢讀,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克服學習的疲倦感。如做手勢讀可以調動身體運動來感知聲調的讀法。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年齡特點編了很多順口溜,起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也利於學生記憶、區別。以此突破重難點。寫也尤為重要,用展示寫的過程,有一目瞭然的效果,還便於教師強調關鍵處。

(三)學習音節u。 學生撲在桌上休息1分鐘。表演人員準備。

1、故事表演引入:韻母ü看見大帶小i去公園玩。就對大說:“我也想跟你一起去公園玩。”大說:“好吧,我帶你去。”小ü聽見後高興地脫下帽子,向大行了個禮,趕緊跑到大的身邊。你們看,這就是音節“u”。在這個音節裡,小ü的帽子不見了。

老師和學生表演:(老師手拿兩個大卡片,一個同學拿小i卡片,一個同學拿小ü的卡片。)組織好表演

2、認讀音節u。並用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小ü見大,脫帽行個禮,摘掉帽子還讀ü。

3、練習讀u的四聲。開火車讀,分組讀,做手勢讀。引導用它的四聲組詞。

這過程重在認識音節u,用故事表演形式和順口溜突破難點,激發學生興趣,強調記憶。此故事感化學生要懂禮貌,脫帽行禮。體現新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讀的時間減少,讀的方式少,這是因為音節u的讀音和ü的讀音相同。為節省課堂時間安排如此。

(四)兒歌版塊教學。

1、出示情景圖,引導學生觀圖並自主說圖意。

2、一邊放映情景圖一邊讀兒歌。根據反映節奏讀詩句。

3、疑難處教讀,。

4、畫出“ü”和它的音節讀。

5、全班齊讀。

此情景圖很美,它是一幅春景圖,學生通過觀圖和讀兒歌受到美的薰陶,感動學生生起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現語文新課程精神。也鞏固了ü和u的音。

(五)完成課後練習“讀讀連連”

這個練習鞏固學生對音節“u”的掌握和對它靈活運用。可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小組自主評價。

(六)遊戲鞏固。

分組遊戲。準備拼音卡片

遊戲時,分組活動。

先將聲母、韻母、音節分類,再將音節送回家。分類正確,朗讀正確為優勝組,並送上一面紅旗。

此遊戲在於鞏固學生對聲母、韻母、音節的掌握情況。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簡介:

《陋室銘》是一篇優美抒情散文,全文采用託物言志的寫法,借“陋室”抒發作者的情懷,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篇,極寫陋室不陋,表達作者不慕名利、高潔傲岸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全文共有九句,寥寥81字,以構思精巧、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流傳百世。

課文所在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短文兩則》中的一則,第五單元為文言文單元。本單元大多數要求全部背誦,背誦的目的是使學生熟悉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並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要實現這個目標,一定要練好誦讀這個基本功,並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課文在課堂上要達到基本成誦。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裡地理解文言文。

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根據《國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藉助工具閱讀淺顯易懂的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及歷史背景,掌握文言實詞,翻譯並背誦全文。

2)技能目標: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情感態度目標: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樹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4、教學重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本文篇幅簡短,語言優美,節奏鮮明,讀起來有音樂美把形式多樣的朗讀及當堂背誦定位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把理解短文的情感及寓意作為教學重點和難點,這對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八年級學生很有現實意義。

5、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對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很容易感受到文章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取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主動誦讀。

2、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全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學生自主的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制定的學習方法和活動有:

1)誦讀法: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提問法:一對一翻譯課文,利用多媒體串聯課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探究學習法、小組討論法:小組討論解決重難點問題

4)練習法:仿照“銘”這種文體,寫一篇銘文。

三、說教法

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據此,依照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突出誦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法。

學習文言文必須重視誦讀。突出誦讀並不是一味地讀來讀去,而是要注重指導誦讀的方法,突出層次,由易到難誦讀全文,力求達到誦讀的三種境界:一是讀得準確。二是讀出節奏。三是讀出感情。

2、創設情境,自主探究的教學法。

力求創設一種探究和發現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資訊的蒐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3、模仿創新,以讀促寫的教學法。

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寫作還處在模仿階段,所以該課採用讀寫結合的方法,指導學生在模仿中創新,提高其閱讀和寫作能力,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思想。

四、教學流程

1、故事匯入:以劉禹錫的故事匯入新課,也就是《陋室銘》的寫作背景。

2、解題:明確題目的含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全文。

3、誦讀:學生先自由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再以競賽的形式找個別學生單獨朗讀,提醒學生朗讀中應注意的問,給出朗讀的節奏劃分及要求,然後全班同學按要求朗讀齊讀,最後聽朗讀錄音,比較自己朗讀中的不足之處。

4、疏通文意:此程式的設計在於讓學生自主學習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詞句,養成隨時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

先請學生找出重點文言字詞並解釋,然後試著說出每句話的大概意思,然後再由老師給予糾正。

5、教師設疑,學生回答。

針對課文我設了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怎麼樣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與第三句有什麼關係呢?

3)反問句“何陋之有”照應上文哪句?

4)作者頌自己的陋室,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

6、分析文章,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由學生搶答,答出文章的寫作方法。

7、主旨探究,小組討論

1)陋室真的陋嗎?為什麼?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的?

2)作者寫陋室用意何在?(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8、小結文章整體結構,學生齊背課文。

9、拓展練筆

仿《陋室銘》的文體,練習寫一篇《XX銘》的文章,可寫文言文,也可用現代文。同時給一篇範文,啟發學生思路。

語文說課稿 篇3

我將以《創新閱讀體驗,發展語文能力》為題,分以下六個步驟對《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進行說課。

一、立足單元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說,有“天鵝的葬禮”之說。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情感、一詠三嘆的表現手法,讀來動人心魄、感人肺腑,是學生髮展語文能力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它緊緊圍繞“珍惜資源,保護環境”這一單元主題,為學生提升人文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憑藉。

二、著眼發展說目標

依據課標精神和國小語文發展與創新的教育理念,結合上述分析,我認為應重點達成下三個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2、引導學生揣摩優美的語句,領悟課文的表達特點。

3、引領學生體會人類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關係,激發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家園的思想情感。

其中感悟文章的表達特點,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促進人文精神的提升是教學的難點。

三、以學定教說方法

國小六年級的學生,雖然生活範圍和認知領域有了進一步的擴充套件,體驗感受和創新發展能力有了進一步的增強,但是仍舊未脫離兒童的特點。因此我打算從興趣入手,運用電教手段,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為依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於讀讀、說說、寫寫的學習活動之中。

教學時,我著重採用了創設情境、美文朗讀、讀寫結合等方法,以讀書感悟為經,以語言訓練為緯,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語言所蘊含的情感,感悟課文的表達方法,在讀中豐富體驗,在悟中發展能力。

四、創新高效說流程

面對語言美、感情美、意境美的好文章,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讀為主線,強調寫作指導”這一線索,構建一個閱讀體驗、感悟提升的三步教學流程,讓學生充分歷經一個語文學習與精神洗禮的創新發展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神聖”

學生讀課題後,首先欣賞一組圖片,告訴學生:“同學們,這片土地指的是西雅圖,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卻有著廣闊的沙灘,肥沃的耕地,終年積雪的山脈,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森林中到處有閃閃發光的松針,各種各樣的昆蟲,這裡有藍天和白雲,青草和綠葉,翱翔的雄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片美麗聖潔的土地,把學生帶進了美麗聖潔的境界之中,引導學生從直觀上感受西雅圖“聖潔”的美,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接下來通過個別讀、教師引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2、3、4自然段,感受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之情。讓學生找出比喻、排比的句子讀出對土地的眷戀之情。

【通過創設情境,學生已經產生了在讀中悟情,讀中悟法以及對閱讀課文的期待。】

(二)昇華情感,理解“神聖”。

1.我讓學生自由朗讀5-8自然段,看看印第安人對白人提出了哪些告誡。學生快速地總結出西雅圖告誡白人要善待河水、保護空氣和照管動物。我因利是導: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告誡白人:“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學生接讀善待河水、保護空氣、照管動物這三段,讓學生一步步增強對印第安人眷戀土地的情感體會,一層層感悟“一詠三嘆”表達方法的好處。

2.讀寫結合,學以致用。在學生的情感達到昇華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仿寫練習,想想假如你就是印第安人的孩子,請寫下你心中的告誡吧,讓學生仿照5、7、8三段課文的結構,進行仿寫練習: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你們一定要照顧好這片土地上的________,因為_________。

通過學生生動的描寫,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西雅圖不把所有的告誡都寫進去呢?而只選擇了這三個材料來寫呢?

【這樣的設計,目的在引導、提升學生寫作能力,體現了“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這樣的操作不但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度拓展,同時也是啟發學生對寫文章選擇典型材料的寫作方法指導。】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聖

在學生充分領悟土地神聖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配樂朗讀《地球萬歲》,將學生的興致發揮到本堂課的一個最高點,

學完這一課,我設計了可由學生們自主選擇的作業:

(1)背誦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2)寫一份環保倡議。

這樣的設計,注重了語文學科的特點,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觀。這樣,在學習當中,將美讀貫穿於三個教學環節。實施完畢之後,我的本堂課就輕鬆地完成了。

五、畫龍點睛說板書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善待河水

比喻保護空氣典型性

排比照管動物代表性

這個板書緊扣課文中心,清晰地展現了課文的重點,用警醒的紅色,給學生帶來心靈的震撼!同時也滲透了寫作方法的指導。

六、總結回顧說理念

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文字為憑藉,以創新為手段,以發展為目標,引導學生創新閱讀體驗,發展語文能力,做到了簡單教語文,紮實求發展,讓學生在感悟語言之美、增強人生體驗的同時,學會了讀書方法,提升了語文素養,滋養了人文精神,使“悟中得法,發展創新””的語文教學理念得到了良好實踐。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趙州橋》是浙江省國小義務教材第六冊第五單元的首篇課文。它從美觀和堅固兩方面介紹了聞名世界的趙州橋。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課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寫趙州橋的地點、橋名、設計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講趙州橋的堅固、雄偉。這與它的獨特設計是密不可分的。圍繞“設計”這個重點詞,課文先寫了趙州橋設計的特點,再寫這樣設計的好處。第三段重點詞是“美觀”。介紹趙州橋美觀時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欄板上龍的圖案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傳神。第四段講趙州橋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教材有一框投影片,描繪的是趙州橋歷經1300餘年風雨滄桑,至今仍橫跨於交河上的雄姿。教學中若能圖文並茂,可增強教學效果。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①認知目標:知道趙州橋是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及它堅固、美觀的特點。理解趙州橋設計的獨創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標:學生初步學會抓重點詞句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說話能力、思維能力。

③情感目標:感受趙州橋堅固、美觀的特點,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運用重點詞理解一段話的方法學習課文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理解趙州橋設計的獨創性及其作用是本課時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①扶放結合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針對本課特點,採用“舉一反三,扶放結合”法。首先扶著學生學習第二段,教師點撥,使學生掌握抓重點詞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學習第三段,旨在教學生樂學、會學。

②“以讀代講”法

《大綱》指出:“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課文寫趙州橋“美觀”部分,語言生動優美,教學這一部分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③“直觀教學”法

通過投影、錄音的配合使用,實驗的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突破教學難點。

2.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採用“讀讀——畫畫——想想——問問議議——練練”的學習方法,在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三、說教學程式

1.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如果發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慾,學習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開始,設計這樣的導語:“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趙州橋是世界聞名的石拱橋,這座橋到底怎麼樣呢?我們隨著‘仙人指路’的方向去走一走,看一看。”隨即出示趙州橋的投影,在古箏音樂伴奏下,教師作解說。解說詞為第一自然段內容。

2.以練代講,學習第一段。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語言學習的實踐性,決定了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因此第一段的教學,以練代講。

①讓學生找出第一段寫了哪幾個內容?(地點、橋名、設計建造者、年代)。回答後出示投影:

河北趙縣交河

趙州橋

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

1300多年

②你能把這四個內容合成一句話說嗎?如果變換一下順序呢?(有十幾種說法)以此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3.教給學法,學習第二段。

這一段的教學,我以找出重點詞→圍繞重點詞理解→總結學習方法的思路設計。具體安排為:

①承上匯入:趙州橋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歲了,仍然橫跨在交河上,這說明了趙州橋怎樣?(堅固)為什麼趙州橋如此堅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訴了我們。

②找重點詞: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這段主要寫趙州橋的什麼?(設計)——重點詞。

③圍繞“設計”這個重點詞,由淺入深設計如下一組提問:

a.趙州橋的設計有什麼特點?出示平板橋的投影,讓學生與書中的趙州橋對比,然後總結。(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左右兩邊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並用板畫直觀表示:

b.這種設計有什麼好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用薄竹片做拱形橋承受重量比平板橋大的實驗)並板書四個好處:減重量、省石料、衝擊小、承重大。c、為什麼這種設計是創舉?

④填空練習

趙州橋在設計上的主要特點是:____,這種設計的主要優點是:____。這種設計在____上是從來沒有過的,所以是一個____。

⑤感情朗讀本段。

⑥總結學法:在討論基礎上歸納出第二段學習的方法。先找出重點詞,再圍繞這個詞語提出幾個問題;最後解決這幾個問題,即一找、二提、三解決。

以上教學圍繞“設計”,以點帶面,環環相扣,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讀能力,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以求達到四兩撥千斤之效。趙州橋與平板橋的對比,拱形橋承重力的實驗為突破難點創設了條件。總結

學法,加深了對學法的感知,有利於舉一反三,遷移運用。

4.運用學法,自學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須通過不斷實踐,反覆訓練方能形成。為使學生初步掌握抓重點詞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根據教材特點,第三段大膽放手,讓學生運用方法進行自學。

①學生自學第三段。

a.學生找出重點詞——美觀。

b.學生根據重點詞提出問題,總結出示:趙州橋什麼地方美觀?怎樣美觀?

c.學生同桌討論。

②在學生自學基礎上,教師抓住具體描寫龍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內容。

a.讓學生找出具體描寫龍的句子,標出寫了幾種龍。

b.投影出示三種龍,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受圖案的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並結合理解“纏繞、前爪、抵著、回首遙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與“所有的”的區別。教師反導;老師覺得書上不只寫三種龍,還寫了一種“遊動的龍”,你們說呢?以此激發學生討論辨析。

d.反覆朗讀,體會美感。通過指名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人人蔘與,個個實踐。在感情朗讀中品味出那龍“活”的感覺。

e.發現寫法特點,實施遷移訓練。通過剛才的學習,具體寫龍的這兩句話是什麼關係?(分、總)你能換成總分的寫法來說嗎?今天,我們學“橋”,如果老師要你們圍繞“橋”這個詞,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說一段話,你行嗎?進行遷移訓練。這樣的設計,學生學以致用,不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說話能力的發展,可謂有“一石三鳥”之效。

③學習過渡句。

讓學生找出把“堅固”和“美觀”兩個內容連線起來的句子,認識過渡句,討論歸納出它“承上啟下”的作用。

5.感情朗讀,學習第四段。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第四段的內容已心領神會,因此,採用以讀代講法,讀出自豪、驕傲的感情。

6.引向課外,總結深化。

①除了趙州橋,你知道我們還有哪些聞名的古代建築嗎?

②我國有這麼多聞名的古代建築,你有什麼想法?

總之,讓學生在談感情體會上,達到情動而辭發,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語文說課稿 篇5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稜錐”這節教材是《立體幾何》的第2.2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和平面的基礎知識,掌握若干基本圖形以及稜柱的概念和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多面體的又一常見幾何體。它既是線面關係的具體化,又為以後進一步學習稜臺的概念和性質奠定了基礎。 因此掌握好稜錐的概念和性質尤其是正稜錐的概念和性質意義非常重要,同時,這節課也是進一步培養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

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稜錐、正稜錐的概念和性質以及運用正稜錐的性質解決有關計算和證明問題。通過觀察具體幾何體模型引出稜錐的概念;通過稜柱與稜錐類比引入正稜錐的概念;通過對具體問題的研究,逐步探索和發現正稜錐的性質,從而找到解決正稜錐問題的一般數學思想方法,這樣做,學生會感到自然,好接受。對教材的內容則有所增減,處理方式也有適當改變。

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特點和高一學生對空間圖形的認知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的確定為:

通過稜錐,正稜錐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及數學表達能力;

領會應用正稜錐的性質解題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應用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通過對正稜錐中相關元素的相互轉化的研究,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以及空間問題向平面轉化的能力;

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數學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對於高一學生來說,空間觀念正逐步形成。而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正稜錐,它的性質用處較多。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引出正稜錐的最重要性質及其實質;而如何將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來解決?本節課則通過抓住正稜錐中的基本圖形這一難點實現突破,教學的關鍵是正確認識正稜錐的線線,線面垂直關係。

教法分析

類比聯想、研究探討、直觀想象、啟發誘導、建立模型、學會應用、發展潛能、形成能力、提高素質。

由於本節課安排在立體幾何學習的中期,正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和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機,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通過電教手段,把某些概念,性質或知識關鍵點製成了投影片,既節省時間,又增加其直觀性和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學中並沒有採取把正稜錐性質同時全部講授給學生的做法,而是通過具體問題的分析與處理,將正稜錐最重要的性質這一知識點發現的全過程逐步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體會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立體幾何教學的特點,這節課主要是教給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嚴格證,多訓練,勤鑽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這樣做,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也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學生才會逐步感到數學美,會產生一種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只有這樣做,才能適應素質教育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教學流程

課題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稜柱的有關知識,當稜柱的上底面縮為一點時,想一想,其底面,側稜有何變化?

(可將金字塔,帳篷的圖片以及不同稜錐的模型依次出示給學生)

將現實生活的例項抽象成數學模型,獲得新的幾何體稜錐。

語文說課稿 篇6

課標關於本節的要求

1.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要突出詞句理解、文意把握、內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學。

2.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

3.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本節教材內容分析、解讀。

《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詩不長,僅三節。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表現了詩人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教學目標設計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為:認知目標:有感情的反覆朗讀並背誦全詩;進行語言積累;

能力目標: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解讀、鑑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閒靜的意境美。教學難點:揣摩詩歌的清麗的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教學活動過程

預習交流:

1、蒐集整理何其芳的相關知識。

何其芳:(1912——1977)現代詩人、評論家,生於重慶萬縣(現重慶萬州)原名何永芳,主要詩集有《預言》《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

2、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秋天是什麼樣子的。

3、作者寫秋天,主要描寫了哪幾幅畫面?寫出了秋天怎樣的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引秋

教師給學生們展示秋天的風景圖片,請學生說說看了圖片,想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由此創設情景匯入。(出示課題)

(二)誦秋

1、初讀課文,劃出文中的生字、詞。

2、教師範讀,學生劃出朗讀節奏、分辨朗讀語氣、語調。

3、學生自讀與賽讀,並在學生中互評,教師給予適當的鼓勵。

4、請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詩節朗讀,也可找出你認為詩中用得好的詞語,做適當的批註,並與同學交流。教師也可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詞語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加以引導。

(三)品秋

在此環節中,學生組成小組,主要圍繞教師給出的三個問題討論、質疑,探究全詩。

①找出每節詩的點睛之句。

②詩中刻畫了幾幅圖景,請分別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發言,板書。)

③這首詩創造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氛圍?

(歸結出詩文的特點並板書出來。)

請學生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教師有感情的朗讀),展開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怎樣的畫面,並把它描繪出來。

(四)寫秋

1、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也以“秋天”為題寫一首小詩或畫一幅畫。並給大家展示出來。

2、請同學們一起歌唱秋天(試背)

語文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好:

我今天說課的是長春版教材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一板塊第二課《荊公改字》。

一、說教材分析

這一板塊的主題是推敲,包括三篇文言文,《賈島推敲》、《荊公改字》、《歐陽定稿》。表現的是古人嚴謹創作、反覆推敲的學習態度。《荊公改字》一文選自南宋洪邁的《容齋續筆詩詞改字》卷八,主要講的是《泊船瓜洲》一詩草稿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王安石改來改去,換了十多個字,最後才確定為“綠”字。課文雖然短小,所表現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煉字精神是足以讓人深受感動的。課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荊公的絕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的修改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頓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本課教學,從課初的'學生初讀,指名讀,教師指導讀、範讀,學生練讀,齊讀。到課中,邊理解邊讀,一直到理解後的背誦。可謂是把讀和誦貫穿始終。教育家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絡。”本篇課文的學習完全是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手中的工具書自學完成的,特別是在體會王安石改字的精妙,我請同學們把王安石曾經用過的“到,過,穿,送,染”等字送回詩句中,通過讀自主地發現,體會。這也充分地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學習語文的特點。結合以上內容和我自己對文字的解讀制定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註釋疏通全文,理解課文內容。

2、學習古人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把文章改寫成小故事。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體會推敲煉字的民族文化智慧。

教學重點:學生能理解課文,體會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教學難點: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三、說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揭示目標

(二)、出示提示,探究目標

(三)、交流彙報,落實目標

(四)、當堂訓練,檢測目標

(五)、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六)板書設計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完畢。

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歸園田居》是高中第三冊第二單元的課文。根據大綱要求以及教材體例安排來說,高中語文第三四冊的閱讀部分,全部是文學作品,包括古代文學作品,現當代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意在加強文學教育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2、根據大綱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結合本文的特點,現制定學習目標下:

知識目標

(1)學習陶淵明此文的藝術手法:質樸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情感。

(2)抓住重點詞句,分析詩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標

體會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進一步瞭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標

瞭解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深刻體會詩人鄙棄官場,對田園生活無限熱愛欣賞之情。

3、重點、難點、課時

重點:

(1)通過朗讀整體把握文意。

(2)提煉表現陶淵明思想志趣的語句進行探究式學習。

難點:

欣賞作者如何以質樸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情感,塑造高潔的品格。

課時:

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主要採用點撥、誦讀法教學模式,這是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

依據:本課著重去了解陶淵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過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代面。反覆朗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重點可以適當提示,寓討論、探究式教學法於一體。以學生個體情感介入來體驗陶淵明的思想。

三、說學法

為便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結合所採用的教學方式,故引導學生作如下準備:

1、充分預習: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讀課文;瞭解寫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構建。

2、小組討論,分析評價:主要是通過重點難點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鑑吸收:通過本文的學習,用現代的觀點來評論陶淵明的思想情趣。

四、說過程

(一)首先,匯入新課。世稱靖節先生的陶淵明,以其“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傳為佳話,那麼當他歸隱田園後,又將是怎樣的一幅生活圖景呢?

(播放朗誦帶)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點難點的突破做如下闡述。我教學本文的總的方法是:學生先就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小組交流,選代表發言。之後,可由學生相互提出問題,互相解答。老師作最後的補充小結。這樣由師問生及生問生,形成生與師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從而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這裡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所以,我打算從下面三步著手講解:

第一步:思路結構

提問:詩的題目猶如人的眉和目,所謂“眉目傳情”,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能作為題眼?

(學生回答:歸。)從這個歸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隱含資訊?

即以“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結構全文,學生可由此先自我尋找答案。

第二步:語言揣摩

1、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評析:起首四句,先說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衝突。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所謂“適俗韻”又是什麼呢?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為全詩定下—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髒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內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2、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評析:這裡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不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嗎?這些描寫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巨集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這是近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是遠景,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近景轉到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但詩人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不是活起來了嗎?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

第三步:疑難指津

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美在哪裡?

這裡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不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嗎?這些描寫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巨集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這是近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是遠景,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近景轉到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但詩人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不是活起來了嗎?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

閱讀遷移(比較異同)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五、預習、作業、板書設計

預習設計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字:熟讀課文,查詢資料瞭解陶淵明其人其事。

2、自我選圈重點詞句。如“誤落”、“塵網”、“樊籠”等。

3、初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通過預習使學生在課前進入陶詩所營造的氛圍,為學習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準備。

作業設計

1、評論陶淵明的形象。

2、用現代的觀點看陶淵明的歸隱。

板書設計

官場田園

誤落塵網自得其樂

語文說課稿 篇9

我已連續三年擔任六年級的語文教學,《螳螂捕蟬》我上了三次,每次上的感覺都不一樣,這一次的感覺最特別。本次說課,我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教學目標,第三部分是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課文《螳螂捕蟬》是一種巢狀結構,即大故事裡還套著一個小故事。它講述了一個少年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說服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的故事,說明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隱患的道理,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字結構給教者帶來挑戰:兩個故事是怎樣的關係?如何處理這種關係。為此,我深入鑽研文字,從學生最近發展區考慮起,將本篇課文進行了三個層面的解讀:

第一,“螳螂捕蟬”的寓意;第二,吳王從寓言中明白的現實意義;第三,通過吳王前後的態度對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具體分析學情後,我發現學生對少年機智勇敢、忠誠愛國形象能理解的可能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哪些詞句能體現少年的機智勇敢,能理解的學生相對會更少些。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這篇課文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文字。語文猶如人文宇宙中承載生命訊息的一艘小船,教師能在文字背後這個意義世界走得遠些,學生就能跟得遠些。語文課程作為母語教學,其設定目的不只是為了掌握一種工具,它是要培養具有我們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細閱讀了這篇課文,發現巢狀的兩個故事之中蘊藏著人類社會交往的交際法則(在當時是君臣之間的交往法則)。吳王乃一國之君,且獨斷固執,少年是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具有謀略意義上的勸說呢?這是一個難點。當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現實生活時,不難發現,它有利於指導學生如何掌握語言這一工具與別人溝通交流,這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縱觀六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水平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進一步訓練。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以檢查的方式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為什麼以檢查的方式?原因有兩個:①學生有了預習習慣。②生字的數量不多,其中有兩個在課題已出現。)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課題,抓住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絡,指導學生進行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含義。

(為什麼要正確、流利地朗讀?因為讀是語文的基礎,是理解的根本。)

(課題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資訊。因此,利用課題幫助學生梳理並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是儘快走進文字的一個有效途徑。)

3、通過對文字語言材料的閱讀,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怎麼明白?抓住這個故事的內容和它的語句的內在聯絡,進行朗讀、分析、理解。)

4、掌握“思前想後”的讀書法,學會一種婉轉的語言表達方式。

(通過語言文字來認識這是一位機智勇敢愛國的少年。)

其中目標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4是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安排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連貫性。基於以上的解讀分析和目標確立,我對教材作了重組:首先直奔“螳螂捕蟬”寓意,作前置式處理;隨即通過“恍然大悟”,從吳王的轉變中彰顯寓言之意;接著濃墨重彩研讀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後,拓展文字,以吳王第二天上朝所說的話為契機,合理重組課文,將課後的複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訓練著。

(一)直奔故事內容,領悟寓意。

教學伊始,我便通過聽寫詞語進行字詞的檢查,然後出示聽寫的詞語,請學生自批核對並用上聽寫的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語。這樣,學生很快對課文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本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是一個表象,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因此,我便請學生看著課題問“課文中哪幾自然段直接講述了這個故事?”引導學生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學生朗讀這兩個自然段,並把這兩個自然段綜合起來說。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在這個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物件。

借板書畫一個關係鏈:蟬——螳螂——黃雀——少年。在這個關係鏈中,蟬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我以蟬為主要研讀物件,帶領學生悟寓言之意。從兩方面入手,扣著“一心只顧著”和“沒顧到”讓學生關注並體會。從“一心只顧著”感受蟬的“自由自在”“悠閒”,逐步瞭解蟬整天叫著“知了,知了”,卻對自己將遇到的滅頂之災渾然不覺。通過追問“這樣的人可以用什麼成語來形容呢?”這一發散性思維訓練,積累“得意忘形”“自鳴得意”等詞語,強烈的諷刺意味就不難理解了。而其它幾個具體物件由於比較類似而可以一筆帶過,不再進行細讀處理。關鍵抓住內容與寓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閱讀,比如進行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注意語氣的轉換。既而,再抓住“沒顧到”這個詞,讓學生說說蟬、螳螂、黃雀身後隱伏的禍患分別是什麼,進一步感悟寓意。課文的中心來自於內容,於文字,中心、內容和文字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抓住“恍然大悟”,認識吳王態度的轉變。

簡單對話後,出示“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將“恍然大悟”作為第二板塊教學的著眼點。理解詞義後,“你還知道哪些詞語含有這個意思?” “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頓悟”“撥雲見日”等詞語伴隨發散性思維訓練得到積累運用。這時候老師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少年說這麼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請學生齊讀,加深鞏固。

“三分文章七分念”。到這裡,我請學生再次讀課文。“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教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聯絡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穫?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得出:

1、吳王明白了少年說的意思,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處境實際與寓言故事中的蟬、螳螂和黃雀相差無幾,自己也是這個關係鏈中的一員。怎麼得到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學生很快找到了這一自然段中大臣們勸說吳王的話,再引導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扣住“處死”一詞體會吳王當時的固執。

2、吳王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決斷,最終“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再次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正是這句含義深刻的總結語驚醒了吳王,促使吳王恍然大悟,明白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如此思前想後,全文貫通!

(三)再次研讀課本,認識少年的機智勇敢。

誠如前面所說,語文課堂是人的課堂,是文化的課堂,是民族的課堂。怎麼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少年的機智勇敢呢?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從好的來講是用心良苦,從壞的來說則叫居心叵測。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全在吳王一念之間。那麼吳王會怎麼處置少年呢?從結果可以推想應該不會處罰。同樣是勸,為什麼少年成功了而大臣們卻沒有成功呢?

促成矛盾衝突,是學生思維推進的有效方式。這個問題故事裡沒有揭示,但生活中卻十分需要。學生通過討論和交流,將兩種勸說的不同結果移位、濃縮到一處、通過比照得出結論:大臣們的勸說太直接,少年的勸說方式很巧妙,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少年的方式巧妙在哪兒?讓學生合作探究:“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嗎?再回到課文的第3自然段,通過朗讀,結合少年的行為,從中體會到這是一個機智的少年。而少年的勇敢能理解的學生可能不太多。就勢再次提問:少年是在什麼情況下去勸說吳王的?隨即出示“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

至此,兩個“死”字的不同理解,訓練了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再次深刻認識到吳王的“固執己見”,又體會到“少年用故事說話巧勸成功”是勇敢的表現,是智慧的表現。再通過朗讀加深理解。

對於少年的苦心與慧心,學生容易忽視少年特殊的“轉”,展開想象進行補白:

第一天,少年整整轉了一個早晨,也未見吳王的蹤影,他想——

於是,到了第二天清晨——(引讀課文部分文字)——可過了好一陣子,仍不見吳王的到來,他想——

到了第三天,少年又——(引讀課文部分文字)——這一次,少年終於瞧見吳王踱著方步走過來了,他心中不禁一陣——他很快調整好激動的情緒,又裝出一副專心致志打鳥的樣子——(引讀課文部分文字)

引讀課文部分文字:他拿著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裡轉來轉去。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意。

這一段話,三次引讀三次體會,把學生乾癟的文字解讀還原成課文的誦讀,多讀一遍體會更深一點。

教學難點,在我的步步預設中漸漸突破。

(四)抓住吳王第二天上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滲透複述故事。

由少年勸說吳王的巧妙,請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什麼?(方式的委婉)教學的結尾處,我給學生留了一道填空題:再次上朝,吳王會怎麼說?

(出示)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是昨日,本王到後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講述了 。故事是這樣的。聽了這個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啟發: 故本王決定 。

兩課時的教學,怎樣讓複述的訓練落到實處,怎樣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掌握內容梗概有效複述呢?我通過這樣的填空將教學延伸,給想象和複述提供了堅實的生長點和有力的支撐。我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學目標的統率下立定的,我的教學過程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教學目標,也就是說通過教學目標,把教學更好地落在實處。

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看雲識天氣》是人教社中語室組織編寫的三年制七年級語文上學期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本文是一篇生動的科普文章。主要是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以及看雲識天氣的基本經驗。文章緊密聯絡生活,語言生動形象,表述層次明白清晰,很適於作為典範文章進行閱讀教學。學生不僅能從中學到相關科學知識,還能培養獨立閱讀能力,並且更能養成在學習中細緻觀察生活、樂於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指出:“在教育領域,一個主要原則是:人們對喜歡的東西會學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學會學得更快。”這篇課文我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從學生的生活本身和經驗出發,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經過小組學習和師生互動,在成就自我當中讓學生帶著在語文課堂上的收穫走向生活實踐。

二、說學情:

《看雲識天氣》一文,選取的物件是學生們熟知的一種自然現象——雲,對於這一熟悉的自然現象所包含的科學知識,七年級年級的學生們關心的甚少,瞭解得甚少;再者這篇文章也是他們初次接觸說明文,對學習說明文沒有經驗上的儲備。但他們有一個突出的優勢就是活潑好動、爭強好勝,並且願意合作,善於合作,樂於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學習起來,沒有什麼太大的阻礙。

三、定目標: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學生本身已經具有的生活經驗及本單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學生達到這樣的三維目標:

1、知識和能力:本文的知識性強,但並不深奧,所以在本文的學習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科技資訊的能力,歸納和概括知識要點的能力。本文的語言也很生動,因而在學習中要教給學生善用修辭、善用描寫、善用諺語等寫作手法。本文的結構層次條理清楚,學生中要教給學生環環相扣、有條不紊的構思方法。

2、過程及方法:教師在教此文時,要改變過去那種拿起書就說這是一篇說明文的這種傳統的舊的教學方式,因為新課標、新教材明確要求要淡化文體,學習中應練習快速閱讀,準確概括各段要點的能力;練習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練習學生拓展思維,積累的能力。在學習中,要讓學生當主人,讓學生充分動起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本文要善於引導學生能細心觀察自然界中萬事萬物,從而激發學生去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調動學生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感情,為學生今後從事科學研究奠定堅實的感情基礎。

四、析教法: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它有其自身特點,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教師要儘可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從讀中獲取資訊,從讀中探究科學知識的神奇與奧祕,從讀中體會生動活潑的語言的妙處,從讀中開啟學生的思維,由此及彼展開豐富的聯想。這裡所說的讀是要真正地讀進去,讀法多樣,快速默讀與大聲朗讀、齊讀與個別朗讀等。快速默讀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準確歸納概括知識要點,大聲朗讀主要是讓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齊讀是為了體現語言的節奏美,個別朗讀主要是為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當然,除了讀這種方式以外,說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從說中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從說中鍛鍊學生的膽量,從說中獲取教材上所沒有的課外知識。總之,在說中培養學生自主、大膽探究的能力,從而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本篇課文的教學用四個步驟來完成。

(一)激發學習興趣,揭示學習內容:

激趣是一個教學中不可小覷的環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大的困難他也願意去克服,學起來自然主動積極,而且學習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靈活多樣,講故事、猜謎語、聽歌曲、看掛圖等不一而足。在教學本文時,可啟發學生猜以下有關自然現象的謎語:“大哥最愛跑,二哥最愛哭,三哥最愛叫,四哥把燈照,五哥摸不清,模樣最花哨。”並由此謎語順暢引出新課學習《看雲識天氣》。

(二)師範讀課文,學生儲存重要資訊:

科普文章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獲得知識,而知識的獲得直接讓學生在書上找,培養不了學生的能力,老師讀,學生聽,這樣可以培養訓練學生聽的能力,也能讓學生注意力集中,培養迅速提煉主要資訊的能力。

可這樣設計此環節: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不看書,專注的聽老師讀的內容,並隨時記下聽到的內容要點,然後全班交流聽記情況,交流時,教師適時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強調或補充。

(三)快速瀏覽,鞏固獲得的資訊,準確概括內容要點:

以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認真閱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認識理解,並列出內容提要。此環節在於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字,並準確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為後面的能力訓練打下基礎。

具體操作方法是: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對已經提煉的主要內容做更深入的瞭解,並作一些旁批,列出本文的內容提要。然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各自整理的內容提要,相互學習補充。最後,每組推薦一名代表在班上發言,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