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集錦八篇

說課稿1.58W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華】說課稿集錦八篇

說課稿 篇1

教學目的:

1、瞭解創造性思維的特點。

2、瞭解“思想錄”這種形式的特點。

教學重點:

瞭解創造性思維和隨想錄的特點,嘗試初步運用。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自由靈活,短小雋永,充分發揮出語錄體的特點,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創造者的例項,有的引用了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說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動形象,有生活氣息。

學生對於此類文章的閱讀不會有多大有障礙,關鍵是怎樣深刻地領悟文章的創造思想,所以應以多指導學生領悟作者的創造思想為主。

教學時數:1教時

一、講述魯班創造的故事匯入

教師講述魯班創造發明鋸齒的故事。學生聆聽,並講述自己所知道的創造發明的故事(如愛迪生髮明電燈、瓦特發明蒸汽機等)。

江同志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國家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後的局面。”今天我們來學習《創造學思想錄》,你一定會得到很多的啟示。

二、結合故事,談談你所理解的創造

點撥:創造不僅包括較為知名的'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和文學家等人的高層次的發明創造,而且也包括普通人,包括企業事業單位職工的技術革命與技術革新。如新的構思或新的學生思想,技術上的一個新方案,經營管理上的一種新思路和新方法,教師的一種新的教學法,醫生的一項新療法,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頗受歡迎的新想法、新做法等等。創造一經被採納、經實施往往會取得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甚至推動人類社會的前進和發展。

三、精度課文,深入探究

1、選擇文中你所感興趣的一則故事,嘗試給它換換標題,並說說它的含義。

2、組織交流。

3、讀了全文之後請你試著說說創造性思維的含義及特徵。

四、討論並歸納:

提示:創造性思維就是在思維領域追求“獨到”和“最佳”,在前人、常人的基礎上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新的突破的思維。也可以說,創造性思維是指有創見的思維,即通過思維不僅能揭示事物的本質,且能在此基礎上提供新的、具有社會價值的產物。

4、根據課文內容說說下面的人創造性思維的特點。

⑴亞歷山大。

⑵第一個看到無用的鋸末想到可以用它壓制成引火燃料的人。

⑶在飛機場上看時裝的人。

⑷建築師。

討論並歸納:

⑴亞歷山大的思維有著積極的求異性,對常見的、慣用的做法持分析的態度。他的求異性表現在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去設想,探求多種答案,最終使問題獲得圓滿的解決。亞歷山大使人們從習慣性觀察問題的角度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他的思維具有變通、獨特的特性。其實這則有關亞歷山大的寓言也折射出與哥倫布豎雞蛋一樣簡單而淺顯的道理。

⑵將無用的鋸末變為有用的引火燃料,表現出敏銳的洞察力,發明者將觀察到的事物和已有知識或假說聯絡思考,把鋸末與引燃材料之間的相似性、特異性、重複性加以比較,發現其必然聯絡、本質現象。只有獨具慧眼、觀察敏銳,洞識其潛在意義,才能抓住時機,作出創造。

⑶飛機場上人來人往,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穿著不同服飾的人,彙集在一起,可以說是一個萬國時裝展。做為時裝設計師在這裡他才會有活躍的靈感,這時人腦以最優越的功能,加工處理各種各樣的資訊。因注意力高度集中,想象驟然活躍,思維特別敏銳,情緒異常激昂。

⑷在綠地間鋪設人行道的做法是逆向思維,它突破了思維定勢,從對立的,顛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通常是先鋪道再走人,現在是先走人,根據人常走的軌跡及路的寬窄來鋪設人行道,既優雅自然,又滿足了行人的需要。設計者在思維過程中把注意力轉到外部因素,從而找到問題限定條件下的常規方法之外的新思路,也就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將思維流向從側面去擴充套件和推廣或利用“局外”資訊,來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創造性思維如下的特點:積極的求異性,敏銳的洞察力,創造性的想象,活躍的靈感。

5、“從你的箱子裡走出來”中的“箱子”指什麼?

“箱子”指的是難以突破的訓練而成的思維疆界。它使人們難以突破常規性思維的束縛,尋找到新的領域、新的思路、新的觀念和新的辦法。

6、“看到畫面之外”的“畫面”在廣泛意義上指什麼?

“畫面”指直接呈現在眼前的可觸可感的現象。“畫面之外”指的是現象所反映的一些本質屬性。鐵軌火車是眼前所見之物,而“市場”、“競爭”、“分享”、“相聚”、“交流”是這個“畫面”之外的東西。

五、拓展延伸

1、組織學生講述生活中的創造性故事,並用一句話概括出故事的主題。

2、模仿文章,整理自己的故事。

3、組織交流展示,同學互評。

4、老師小結。

從課文八個片斷中我們可以初步瞭解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希望大家在生活學習中能融會貫通,逐漸把握其基本精神。

六、佈置作業

1、完成作業紙。

2、預習《學問和智慧》。

板書設計 :

放鬆——(猴子癢癢——表情嚴肅)

造就你自己的規則——(亞歷山大大帝砍開本該解的結)

多問幾個假若——(經常問自己離奇的問題)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問題—— 留心生活,勤于思考

(第一個鋸末—燃料;牡蠣-吃)

從你的箱子裡走出來——(打破固定思維)

看到畫面之外——(火車-廣闊市場)

順其自然——(道路自然形成)

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哈爾威船長》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諾曼底”號遊船在海上失事,面對船艙沒有防漏隔牆,救生圈也不夠,在乘客十分混亂的情況下,船長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指揮船員,使船上所有人都獲救,唯有他自己隨著沉船被海水吞沒。哈爾威船長危急時刻捨己為人、沉著機智、指揮有方的偉大形象永遠留在人們的心裡。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從三個維度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創設情境聯絡上下文,抓詞抓句來完成,體會哈爾威船長的鎮定、果斷、機智、忠於職守、捨己為人的品質。

2、過程與方法

創設情境體會混亂的場面,突出船長的品質,抓詞抓句,理解內容,通過具體詞句理解船長的品質。

3、情感態度

通過理解課文,喚起學生對船長的敬佩之情,學習船長的忠於職守、捨己為人的崇高品質。

教學重點:

理解詞語,通過朗讀語句體會船長的偉大品質。

教學難點:

概括體會船長的偉大品質。

教學方法

一、主題簡明,冗繁削盡留清爽。

課的'開始,直接切入課文的主題,“面對死亡的考驗,誰能說他不是一名英雄?”從“英雄”這一詞入手學習全文,讓“英雄”這一詞引領全文,英雄要具備幾個要素才能成為英雄,從而進行分析,感受哈爾威船長的偉大,爭取做到“冗繁削盡留清爽”注重課堂教學過程,使學生對英雄的理解從籠統到形象的、生動地、注重教學過程。使學生由不會到會,用文字的“點”使課堂的主題突出。

二、注重細節,滴水原本可藏海。

1、在理解哈爾威船長威嚴的語言時,通過創設情境及朗讀來完成。學生對“那個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我就打死他。”這句話能說明哈爾威船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較難理解。為此我設計了先理解“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船長說出了這樣的話?”並相應播放影片感受當時場面的混亂,進而體會哈爾威船長的果斷機智。

2、通篇的一個大問題就是:讀課文,畫出描寫哈爾威船長的句子,並結合詞語談一談,哈爾威船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給學生明確的目標,即結合詞語談談人物的形象,使學生的感受有依據,不是空中樓閣,展示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並展示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點滴感悟,凸現了課堂的教學實際效果。

3、加強預設,胸藏萬壑憑吞吐。

在文章的結尾處,我利用換位思考喚起學生對哈爾威船長的敬佩與懷念。小結:哈爾威船長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面對死亡的考驗,誰能說他不是一名英雄?當時諾曼底號上有61人,60個倖存,只有船長犧牲了,人們都深深的懷念著這位英雄,讓我們再一次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10秒)是他給了60人生存的機會,此時此刻,如果你是被救的船員,你想對你的老船長說點什麼?

如果你是被救的乘客你想對哈爾威船長說點什麼?

如果你是被救乘客的家屬你想對哈爾威船長說點什麼?

學完這篇課文,你想對哈爾威船長說點什麼?

在學生的換位思考中,再次感受哈爾威船長的偉大精神。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面說課稿》是人教版-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以“人物風采”為主題展開。《一面說課稿》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魯迅先生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貴品質。

3、 學習作者抓住特徵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

重點難點:

1、感受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2、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並適當運用目標導學法、情境激學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討論法、比較法和勾畫圈點法。

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匯入新課,

我設計的導語: 同學們,在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短暫的邂逅,但由於時間短暫,有時會形象模糊,有時會蹤跡全無,而那留在記憶深處,往往都是人生的精華!那麼今天,我們就用心感受一下,作者阿累那一段刻骨銘心的往事,去傾聽他向我們講訴那異常珍貴的一面吧。

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1、 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全文可以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按時間順序,記敘了作者與魯迅見面的全過程。 先寫“我”與魯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寫內山的熱情接待和“我”買書缺錢造成的窘況。 重點寫“我”與魯迅的會面。 第二部分:寫一面之交對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響。

2、 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深入探究,體會重點語句 跳讀課文,勾出描寫魯迅外貌的語句,認真讀一讀,看能收穫到什麼。

3、 學生讀書,劃出描寫魯迅外貌的語句,仔細朗讀,體會

環節3研讀賞析

教師以多媒體出示指導學生朗讀三處外貌描寫。

(1)我向裡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國人。

(2)他的面孔黃裡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髮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鬍鬚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

(3)我很驚異地望著他:黃裡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上直豎著寸把長的`頭髮;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鬍鬚;左手裡捏著一枝黃色菸嘴,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了。

4、這三處外貌描寫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出示魯迅的照片,自己觀察,對照課文的描寫,對作者的描寫作出評論。

5、引導思考:文中這三次外貌描寫有什麼作用?

6、在寫人物方面,你收穫到了什麼?

環節4拓展延伸

探討:題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為“作者與魯迅的一面之緣”,你還有其他有新意的不同理解嗎?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等等之類。

環節5課後作業

談談你對魯迅又有了哪些新認識。

好處:鞏固知識點(知識類)

發揮學生想象力,理論-實踐,學以致用(作文類)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氧氣的性質和用途》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點選滑鼠)

人教版三年制國中化學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是《氧氣的性質和用途》,本節教材分成:氧氣的物理性質、氧氣的化學性質和氧氣的用途三部分。這三部分應以氧氣的性質為中心,因為物質的用途主要決定於物質的性質。氧氣是學生在國中化學學習中系統地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我採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的順序,並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物質(單質和化合物)概念的一個系統模式。為以後探索別的物質如氫氣、二氧化碳等做鋪墊,教給學生認識物質性質的程式。

(二)、教學目標:(點選滑鼠)

基礎知識目標:

1、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瞭解氧氣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應的概念 ,瞭解氧化反應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懂得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用途又體現性質的辨證關係。

基本能力目標:

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性實驗,使學生獲得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和綜合分析能力。使他們逐步學會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極其變化規律的

科學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

2、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性實驗,使學生獲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態度。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化合反應的概念。

難點:通過實驗來探究氧氣化學性質及對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

(四)、教學用具

演示實驗: [ 實驗2-2 ] 至 [ 實驗2-5 ]

多媒體課件:

(1)氧氣的物理性質動畫

(2)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錄影

(3)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錄影

二、說教法:(點選滑鼠)

1、探究式實驗教學法 該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是:設疑 —觀察(實驗)—思考—總結—應用。根據目標設疑,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體驗實驗的過程。教給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得出科學結論的學習方法。

2、互動式教學法 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搶答,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有教師的指導、答疑。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資訊交流,有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3、知識競賽法 這符合國中生爭強好勝、集體感和榮譽感強的特點。在搶答競賽中,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高,有利於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應用。

4、質疑釋疑 通過質疑釋疑,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

說課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有餘數除法的內容。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況後,再研究“分後還餘”的情況。《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本課時,我著重抓住“餘數的認識及其含義”和“餘數與除數間的關係”兩個大知識點進行教學。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①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②能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餘數。

③通過自主探究明確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④會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本課的重、難點是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明確餘數與除數之間的關係。

二、說教法學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自主操作、體驗感悟,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設計了一個擺小棒等活動,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體會餘數的產生,以及餘數的意義。

三、教學流程

為了能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複習舊知,引入新課”、“實踐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體驗快樂”三個教學環節。

一、匯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我們學習過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與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們身邊。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除法的有關知識。

二、擺一擺,比較感知

(一)擺一擺,回顧除法意義

6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1.擺一擺,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

2.問:能把擺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6÷2=3(盤)

問:這個算式什麼意思?

(溝通算式、文字、擺的過程之間的對應關係。)

(三)初步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1、課件出示7個草莓,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擺一擺。

2、交流彙報擺的結果,並說發現。

3、引導學生根據擺的過程列算式。

4、比較,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

講解:算式裡的“1”表示剩下的1個草莓,在算式中稱為“餘數”,今天我們研究的是“有餘數的除法”。

追問:餘數表示什麼?

三、對比觀察,理解關係

(一)初步理解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1、用9根小棒,你能擺幾個這樣的正方形?請動手擺一擺。

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擺的意思嗎?

3、如果用10根小棒來擺呢?

4、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5、餘數和誰有很密切的關係?是什麼關係?

餘數<除數

(二)活動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擺五邊形。如果有剩餘,可能會剩幾根小棒?

1. 讀一讀,說一說你知道了什麼。

2. 你是怎麼想的?和同伴說一說,也可以擺一擺證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這些小棒擺三角形呢?

四、課堂作業: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第2題。

五、課堂總結,明確學習目標

師:同學們,在今天的學習中你們都有哪些收穫?

師:看來,在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學的知識,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有餘數的除法的知識。

說課稿 篇6

一、說課

《會說話的小手》是《身體的祕密》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內容。我們在區角活動內也投入了"印小手"、"小手能做的事情"、"手指印添畫"等一些相關的材料,以幫助孩子們積累自己對小手認識的經驗。從觀察中發現孩子們都知道自己有一雙手,有十個手指頭,但對於小手有些什麼本領說來說去就是這麼幾個,通常會將手的功能侷限於幹活、吃飯這類具有典型意義的作用上。思維不夠活躍,因此設計了本次活動,預想通過活動能讓孩子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不僅能從多角度瞭解自己手的作用,而且開拓思路將"會說話的手"呈現與幼兒面前,引導幼兒去發現手的特殊本領,更能激發幼兒對"身體"的探索興趣。本活動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幼兒通過對周圍人的各種手勢語言的關注,感知手勢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活動的第一環節聽音樂律動進活動室,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狀況下進入活動。又通過配伴老師的拍拍手,伸出大拇指,表揚小朋友的表現來引出今天的主題,原來不光我們的嘴巴會說話,小手也能說話。

第二環節先由老師做手勢,讓幼兒猜猜老師的小手在說什麼,再讓幼兒來做手勢,老師猜,幼兒結伴猜等多種形式,層層遞進,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瞭解不同的手勢能表達不同的意思。

第三環節是拓展幼兒的思維,豐富幼兒的經驗,更深一層地瞭解手的作用。通過觀看視訊,瞭解生活中其他的.手勢語形式,感知手勢在不同環境中的重要性。視訊中提供了交通警察指揮交通、聾啞人的對話,說說為什麼要用手勢語,孩子們也可以一起模仿,一起玩。從中感知手勢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最後一環節通過小朋友最喜歡的遊戲結束整個活動,為幼兒創造了一個輕鬆、自然、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二、活動設計

活動目標:

1、瞭解不同的手勢能表達不同的意思,感知手勢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2、樂意在同伴老師面前大膽的表達表現。

活動準備:

1、小手拍拍音樂。

2、相關內容的視訊錄影(一段交通手勢訊號視訊,一段指揮家演奏的視訊、一段裁判手勢、一段啞語對話)。

活動過程:

一、律動:小手拍拍(引出主題)

師:你們覺得表演的怎樣?我們來問問蔡老師怎麼說。(蔡老師拍拍手,伸出大拇指)

問:蔡老師說怎麼樣啊?(真棒)她沒說話你怎麼知道的?

小結:原來不光我們的嘴巴會説話,小手也會說話。用小手做動作也能把心裡想說的話表達出來,小手的本領真大!

二、猜一猜,學一學

1、教師做手勢,請幼兒來猜。

2、幼兒做,老師猜。

3、幼兒結伴猜。(找個好朋友互相做一做、猜一猜)

4、猜一猜、學一學

小結:原來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手勢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小朋友們你們的小手也會說話了,真棒!

三、看一看、學一學

師:我們的小朋友和老師會用小手說話,那你們還看見過哪些人會用手說話嗎?

1、播放交通警視訊

提問:剛才你們看到的是誰?

師:他用手在幹什麼?

師:警察叔叔的嘴巴能說話,為什麼他們又要用手來說話呢?

師:你們想不想知道他在說些什麼?

師生共同學習一些簡單的交通手勢語。

小結:以後我們過馬路時要看好警察叔叔的指揮,這樣就能安全過馬路了。

2、觀看聾啞人對話視訊

師:你們知道他們是誰嗎?(聾啞人)他們靠什麼來說話?(手)

師:聾啞人就靠手來和別人交流,他們做的手勢有一個名字,叫手語。

師:你們想不想也來學一些簡單的手語呢?

老師做簡單的手勢,幼兒猜猜是什麼意思,並一起學一學。(如:對不起、沒關係、謝謝、我愛你等。)

3、除了聾啞人要用手說話,警察叔叔用手指揮交通以外,你還見過那些人會用手說話?

幼兒自由講述,老師適當提示:運動會上的裁判要用手告訴運動員暫停、換人、換場地等,音樂指揮家會用手告訴演奏家們音樂的輕重、快慢等等。

小結:今天小朋友的收穫可真大,學了各種各樣的手勢,知道了手勢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很大的作用,小手的本領真大。

四、遊戲:過馬路

師:剛才我們知道了有那麼多人用手勢來說話,你覺得誰的手勢最帥?(警察叔叔)

師:噢,警察叔叔現在要和我們玩個遊戲,來考考我們小朋友咯,看看誰能看他的手勢來過馬路。

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松鼠和松果》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10課。課文是一篇童話,敘述了兩隻具有環保意識的小松鼠植樹造林、維護生態平衡的故事。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要讓學生了解到,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回報大自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永遠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園。

大量識字是本冊教材的一大特點,如何讓同學們更好的識記生字呢?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由字到詞,由詞到句,再由句到段,層層推進,不斷復現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以此幫助學生更好的讀準字音。並且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在課外閱讀中主動識字,根據記憶說說你還在哪裡見過本課的.生字。

學生分析

由於以往的教學把識字和朗讀放在重點,所以本班學生對朗讀和識字掌握得比較好。學生能夠利用以前學過的字識記新生字,在朗讀中也能夠進行知識的遷移。

低年級的學生對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歡小動物,所以本課的內容很適合學生。

設計思路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把重點放在識字和朗讀上。識字目標明確、方法多樣,朗讀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讓學生主動探究地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增強合作意識,並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和在生活中發現學習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質疑、釋疑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課堂40分鐘應該集中高效的教給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在本課中,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手段理解重點詞語,高高興興可口光禿禿一棵棵挺拔茂密等,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感悟。朗讀是語文課堂重要的組成部分,朗讀教學如何能做到紮實有效呢?而且課文較長,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抓住了重點句子進行朗讀感悟。如松果那麼香,那麼可口。沒有了松樹,沒有了森林他們吃什麼呢?到哪兒去住嗎?春天,幾場挺拔的小松樹。最後總結學習時,抓住問題以後會是什麼樣子呢?咱們把它畫出來為了節省時間,讓學生事先畫好松樹,上臺貼一貼,通過這樣的形式、把一片茂密的松樹林展現在孩子們面前,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小松鼠的聰明。同時感受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生活在這樣的森林裡的幸福和快樂。從而領悟到: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回報大自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永遠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園。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本節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知識教材具體體現了《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中的內容要求:使學生經歷一般的技術設計過程,形成較為完整的技術素養。

這一節教學內容地位重要,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全書的重點。首先,知識點貫穿了整本書的內容,從巨集觀角度對書本知識進行梳理。前面所講到的技術的價值、技術的性質和人機關係等知識點在這節有具體的應用。並且這節知識也是後面幾章知識的一個縮影,對整本教材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其次,從本章開始學生接觸到了實踐操作的內容。這一節的內容作用是開始讓學生完成由理解到應用,由知識到能力的轉化。所以,本節與後面各章的關係屬於“總——分”的關係。

2、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瞭解技術設計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技術設計的一般程式和基本技能;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知道設計過程中可能產生多個方案;理解設計過程需要不斷優化。

B、過程與方法

經歷技術方案的實現或轉化為產品的過程,體驗意念具體化和方案物化過程中的複雜性和創造性,發展動手實踐能力;經歷技術設計中交流與評價的過程,初步學會一些技術交流的方法,發展技術的表達和評價能力。

C、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和保持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和探究慾望,具有對待技術的積極態度;熟悉從事技術活動必備的品質,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態度;體驗技術問題解決過程的艱辛與曲折;認識技術的創造性特徵,培養富於想象、善於判斷、敢於表現個性、勇於創新的個性品質。

3、教學重、難點及其確定

重點: 發現與明確問題、制定設計方案

確定依據: 根據課標要求技術設計的一般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是重點,也是全書的重點。所以這兩個環節,都要讓學生能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

難點:如何制定設計方案,體現出方案的創新性和多種不同的方案

確定依據:技術學習的過程,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創造精神。如何去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是要突破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本節課力求以通過經典的“案例分析”——行動式小凳的設計,作為師生間討論的課堂主線,始終貫穿設計過程的講述中。整個教學過程以行動式小凳的設計過程作為時間線索,以案例的形式展開,進行啟發式教學。這樣的安排可以使學生獲得既形象又具體的認識,生動地展示了設計的一般過程。學生通過參與,可以從整體上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在教學中,要啟發、鼓勵學生設計思路的發散性、構思方案的多樣性。教學過程中採用了講授法問題教學法、合作教學法、知識遷移法。

2、學法

以探究式學習為主,採用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交流等多種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地位。讓學生分小組來制定設計方案。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引導作用。整個學習過程層層遞進,邏輯嚴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提升學生的技術素養。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展示同學們剛買的小凳--塑膠小方凳。

提出問題:“同學們為了開學典禮,都購買了塑膠小方凳。你們對這凳子是否滿意?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同學們是否可以自己設計一個多功能的便攜小凳子?到時候可以把凳子批量生產出來,提供給下一屆的師弟師妹們使用。”

以任務驅動引入教學,引導學生分析現有的凳子存在的問題。以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絡的小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到設計。

(二)問題生成

設計的一般過程是哪些?制定設計方案需要經歷哪些步驟?如果是你來設計小凳,你會怎麼設計呢?

這些問題涵蓋了本節知識的重難點,用問題凸現出來。這樣學生就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採用問題驅動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三)主動探究

根據提出的以上問題,以任務驅動來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每個知識點,老師要做引導,同時又對同學們探究的結果進行總結。利用啟發式教學,以設計行動式小凳案例為主要形式展開,體現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1、 發現與明確問題

解決問題是產品設計的最終目的。我們買的小凳存在什麼問題?(根據情境引導學生髮現並明確問題)

對小凳提出了哪些設計要求?(啟發式)

(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多從生活中找問題,要強調從技術的高度對問題進行考慮)

2、制定設計方案

要明確兩點:

(1)運用不同的材料、結構可以產生不同的設計方案

(2)任何方案都有改進的可能性,好方案不會僅有一個

(用講述法,讓學生了解以下幾個步驟)

制定設計方案的步驟:

① 收集資訊。收集哪方面的資訊?收集途徑?

(引導學生開放性參與,不束縛學生的思考)

② 設計分析。挖掘影響設計的主要因素。面對設計要求和約束條件之間的相互矛盾,如何去權衡利弊,做出選擇?

(通過對設計要求的解析,讓學生歸納出材料、結構和便於攜帶等主要問題)

③ 方案構思。(難點)

根據設計要求大膽構思,提出多個設想力求做到:

與眾不同——創新

百花齊放——多樣

(鼓勵學生髮揮其想象力,根據設計要求,大膽構思,挖掘創造潛力)

給出一些關於小凳設計的相關資料。

④ 方案呈現。

⑤ 方案篩選。

對於④⑤兩個步驟由於要給學生一定時間去完成,一堂課的時間也有限。對於這兩個步驟來說讓學生知道,下一課時再進行詳細講解。

(四)成果交流

每個小組派代表,來描述出他們所瞭解的整個設計過程,解說一下他們目前所針對小凳設計構思的方案。其他同學可以就其描述和講解過程提出不同的見解。

體現出了學生的`合作互助,提高他們的交流表達能力。通過交流的過程,可以反映出學生學習情況,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新課標中指出學生學習的過程應是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

(五)課堂總結

設計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設計的一般過程按科學的順序進行,它保證了設計的方向性和設計的質量。設計的過程一般包括的幾個環節不完全是一種線性的關係,有時是不斷迴圈和反覆的過程。對這節課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讓學生知道學習了該節課後應該有什麼收穫。

(六)知識遷移

佈置課外作業:每個小組去發現身邊的問題,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設計要求,構思設計方案。用知識遷移使學生自主建構認知,從小凳遷移到別的問題然後製作設計方案來解決。

1、對於課程內容本身來說,內容稍多。後面還要對這節知識不斷的複習,讓學生在實際設計中來體會“設計的一般過程”。

2、對於學生來說,可能會有一些不積極的參與的同學。在後面的環節可以對不積極的同學提出一些要求。

板書設計:

設計的一般過程

⒈發現與明確問題

調查-分析-發現-明確-設計專案-設計要求

⒉制定設計方案

收集資訊-分析、歸納資訊-提出設想-制定方案-篩選方案

⒊製作模型與原型

繪製圖樣-製作模型(原型)

⒋測試、評估與優化

測試:結構效能、技術性能

評估

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