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說課稿8.35K

作為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3課《山中訪友》。

一、 教材分析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二、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好奇心強並充滿了無限的幻想,對這樣一篇童話色彩濃重的散文,一定會特別感興趣,通過閱讀期待引導他們感悟,發現大自然的美並與作者產生共鳴同樣受到美的薰陶。

三、 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課堂教學應體現學生為主體,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因此我特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鑑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像美。

2、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圖畫。

德育目標: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四、 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年齡特點以及本課教學目標的設計,我確立的教學重點是:理清思路,品味賞析栩栩如生的景色描寫進而受到美的薰陶。難點:引導學生揣測寫作意圖,體會文章的寫作技巧。

五、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及課文朗讀帶、投影儀、照片

六、 教學過程

本文是一篇極具情趣,頗有童話色彩的寫景散文,針對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點,擬將本課設計成環環新奇,步步有趣的自讀課。讓學生以文字為基礎,讀課文,品語言,繪畫面,入意境,悟文情,從而達到既培養解讀、鑑賞能力又提升人與自然應和諧交融的生態倫理價值觀。下面我就具體地把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說明一下。

(一)創設新奇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把收集到幾幅學生在自然風光前拍的照片用投影儀打出來,讓學生說出照片拍攝美的原因,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先積奠人與自然交融所產生的和諧美的感情,初步蒙發人在自然中的意識,這樣很自然的就匯入本課。

(二)在匯入課文後,初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初步感知課文

由於七年級學生入學僅有兩個月,教師還應注意培養學生好的閱讀習慣,所以須在閱讀課文的同時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這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採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但老師建議你們1、要左手翻書右手鉤畫。2、用“—”畫出你不認識字詞。3、用“口”畫出景物的名字,用“Ο”畫出你認為最妙的詞,用“≈”畫出你喜歡的句子,然後教師巡視、釋疑、解難,把集中出現的生字詞在黑板上集中講解,學生初讀結束。接下來聽課文錄音,這時我又設計幾個問題:我是什麼時間去訪友的?訪問了哪些朋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較容易指出“在好天氣裡獨自步行帶著好心情去的(對於好心情教師要適時點出哼、踏等詞的好處),具體朋友學生說,老師板書。

(三)在初步感知課文大意後,接下來的環節是品味課文寫景語言的比喻之美,人稱之美,這是本節教學重點。為解決重點問題設計如下環節,採用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

(1) 找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可做適當的評價。

(2) 指導學生分組,每組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中精美的詞句,精讀品析。

(3)小組代表談自己最欣賞的詞句,並說出它的好處,然後用這幅畫好在的句式起個好聽的名字,每小組選一個人做彙報的記錄。

(4)教師抓住學生回答後的關鍵之處板書,如將寫物擬人化的稱呼,弟弟、大嫂、爺爺、姐姐……學生說出比喻句的喻體等等。

這樣在學生品析及教師板書裡學生自己就可以總結出本文寫景的重點有兩個,一個是擬人化人稱的`使用,拉近人與自然的關係,使自然景物變得栩栩如生,另一個是使用比喻句使文章生機盎然充滿詩情畫意。

(四)昇華主題,拓展延伸

一節課能否成為一節好課,除了引導學生“畫龍”之外,關鍵還在教師的“點睛之筆”,這個點睛之筆指的就是使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得到突出,使難點得以突破,為了這個目標,我又作了如下設計:

1、你認為朋友的含義是什麼?學生會說出很多種,但教師應抓住平等、互助,追問學生,作者為什麼稱自然景物為朋友?他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2、你與作者有同樣的想法嗎?就把它寫下來,這時教師用多媒體課件顯示自然風光的圖片,讓學生四人一組合作寫成一段景物描寫用擬化人稱呼與比喻修辭來寫,抒發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小組選代表讀,大家互評。

這個環節既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寫作意圖,又有拓展延伸的訓練,既有思想的昇華又有課本知識的實際應用,使教學目標在教學實施中相融、相依,使課堂環節環環緊扣。

最後教師讓學生在寫作方法及思想方面談收穫。這樣在學生頭腦中就會留下深刻印象,使本文教學不流於形式。

(五)作業的佈置

本文既然講的是我們和大自然是朋友,那麼我們能不能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和人類對話呢?把它寫下來。

這個作業的佈置,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關於教學內容的認識要有“寬泛”的精神。

(六)板書設計

山中訪友

李漢榮

古橋——老朋友 樹——知已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童話般的世界 白雲——大嫂

瀑布——大哥 懸崖——爺爺

雲雀——弟弟 螞蟻——小弟弟

總之對於本節課我的設計意圖是力求使課堂做到自主化、活動化,使學生在愉快、寬鬆的學習活動中獲取知識,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的審美情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評委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說課稿 篇2

這又是一節作業評析課,我在黑板上了寫了一個大大的“贏”,因為這次作業很多同學把這個字寫錯了,我正在氣憤、苦惱之時,一隻小手舉起來了,是一向勤奮的張銳同學,我示意他發言,”老師,我知道怎麼記住這個字。”我心中一喜,請他快說出來。”我爺爺常常說,少說費話(亡口)珍惜時間(月)不浪費錢財(貝)做一個平凡的人(凡)那就”贏”得了人生。我就這樣記住了”一語驚醒夢中人,這充滿生活哲理的語言,不但教會了學生做人的道理又記住了這個字的字形和字義。是呀,中國的漢字奇妙無比,每個字都有不同的風韻。你看,“太陽”這個詞,使你感觸到熱和力,而“月亮”卻又閃著清麗的光輝。“輕”字使人有飄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墜。“笑”字令人歡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淚。“冷霜”好像散發出一種寒氣,“幽深”兩個字一出現,你似乎進入森林或寧靜的院落。當你落筆寫下“人”這個字,不禁肅然起敬,併為“天”和“地”的創造讚歎不已。

平常我們看書、讀報、寫信、作文都離不開漢字,它傳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在生活中,不僅是我們交際的工具,也是我們人性魅力的展示。我想,如果結合我們語文學科的特點開展一次綜合實踐活動,這對使我們的學生學好母語,瞭解漢字特點,感受漢字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是大有幫助的。因此,我們就選定”我愛你,漢字”為本次活動的主題。

【活動目標】

1、通過綜合性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通過社會用字調查,增強學生規範用字的意識,努力為純潔祖國語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在書法作品的欣賞中,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4、在活動中,學會制定計劃,並能統籌安排落實計劃的實施;學會撰寫調查報告。

【活動資源與方法】

蒐集閱讀資料、開展社會調查研究、上網查詢、欣賞與學習相結合。

【活動時間安排】

第一課時:制定和交流小組活動計劃。

第二、三課時:分組活動。根據制定的計劃,通過多種途徑蒐集調查、整理學習的資料。

第四、五課時:展示、交流活動成果。

【活動過程】

一、確定子課題,制定和交流小組活動計劃(一課時)

烏申斯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尤其是國小生,他們的年齡、心理特徵都決定了他們做事往往從興趣出發。開課之初,我採用生動有趣的猜字謎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對了解漢字的興趣。如:口中含玉確如玉(國),臺下心實無心(怠)“二個口又是什麼字?”三個口是什麼字?四個口是什麼字?五個口是什麼字?六個口是什麼字?七個口是什麼字?八個口是什麼字?九個口是什麼字?十個口是什麼字?學生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學生通過猜字謎,知道漢字是有形象、有色彩、有氣味的,孩子們這時學習興趣倍增,教學氣氛活躍,從而順利進入了活動的主題。

“學貴有疑”,在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你還知道有關漢字的`什麼知識?你還想查閱哪些方面的資料?”在學生充分質疑之後,教師針對學生的疑問進行總結概括,產生了五個子課題:漢字的發展史、漢字對歷史文化的作用、漢字之趣、漢字的書法藝術。現代人與漢字。

二、制定和交流小組活動計劃

古代孫武曾說:“用兵之道,以計為首。”其實,我們無論辦什麼事情,事先都應有個打算和安排。在活動之初,就要讓學生明白有了計劃,學習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步驟,就可以協調大家的行動,增強學習和工作的主動性。在這一環節,教師要指導學生制定活動計劃工作 。

如:第二小組子課題是“現代人與漢字”他們制定的活動計劃:

活動時間:4月15日

活動地點:社群內的各村

活動內容:1、調查在家的村民的識字量。

2、教社群裡不識字的老人識字。

3、蒐集錯字行動。

成果展示:村民識字量調查表,易錯字對比表

分工:組長:徐恆策;蒐集資料:李主勝、田野、李煌寶

採訪:呂棋;記錄:田夢

指導識字的教師:全體組員

在學生制定好了計劃後,我問他們:假如村裡的人不想接受調查怎麼辦?假如老人們覺得自己老眼昏花,不願跟你們學習漢字,你們將如何處理呢?這一問,把興致勃勃的學生問傻了,於是,我告訴他們,制定計劃不但要切合實際,更重要的是要設想到實際操作時的困難,並提前作好準備,學生們又互相演練起如何勸說他人了 。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章《細胞的生活》以全新的視角引導學生認識細胞是有生命的,細胞的生活不但需要物質和能量,還需要資訊。本章包括“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細胞核是遺傳資訊庫”和“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三小節。本節“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主要講述了細胞中有哪些物質、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和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等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細胞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的。本節內容雖然比較抽象,與學生的距離較遠,教學難度較大,但本節內容在本章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學習能明白細胞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具有生命力,細胞膜能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內還有能量轉換器。因此,本課內容為後面兩節課的學習作好了鋪墊,打下了基礎。

(二)重點、難點的確立

1..教學重點

①細胞中含有哪些物質,以及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

②描述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

③理解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

2.教學難點

①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

②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

(三)如何進行取材的分析和處理

本節內容多、抽象,學生難於理解,並且學生不具備一些物理、化學知識,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我大膽嘗試利用,強化直觀效果,比如:匯入新課,我通過一段“植物體由小長大”的錄影,再配以生動的語言來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又如:糖溶解於水的過程和細胞膜如何控制物質的進出都製作成動態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和細胞膜是怎樣控制物質進出的認識。另外學生對分子和原子這些微觀粒子難於理解,我通過水分子與原子的結構模型的展示,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具體化,以便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關於細胞中所含物質的分類,我採用學生分組探究的方式學習,並通過學生實驗探究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有機物和無機物能否燃燒的認識。為了解決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對能量的轉換這個難點,我採用了舉例項、演示實驗(手搖式發電機的轉動)的.方式來組織教學。讓學生親自參與活動,深切感受到能量的轉換過程,從而調動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學到了新知識,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本節教學要注意合理利用重、難點來啟發思維,要一環扣一環地貫穿著知識的因果關係,運用邏輯思維抓住學生的思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例如,分子與原子、無機物和有機物、能量與能量轉換器、線粒體和葉綠體等概念的給出,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以及細胞生活需要能量的知識,教師要積極運用形象的比喻、舉例、類比、推理的方式教學,使“物質”、“能量”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並與生活聯絡起來、縮短抽象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鼓勵學生課後自己設計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另外,還要適時地通過學生看圖、閱讀、討論、思考、探究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處理資訊、表達交流的能力和集體協作精神。明確要求,不隨意拔高,加強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不要急於給出結論,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去概括和體驗。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大膽讓學生用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老師“以逸待勞”效果反而更好。

(四)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細胞的結構已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對動植物細胞的區別也已掌握,但對細胞中到底有哪些物質,這些物質是如何進出細胞的,以及細胞是如何完成各項生命活動的卻不盡瞭解,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感到好奇、新鮮而又難於理解。本課時要求學生對細胞的認識上升到對細胞的生活有一個基本瞭解,並進一步理解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這就要求老師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交流。本課時設計學生採用自學探究、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真正讓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

(五)目標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①學生能說出細胞含有的物質,以及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

②能夠描述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

③學生通過類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

2.能力目標

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具有運用觀察、推測、分析、比較等方法去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②會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自己設計實驗、善於思考、與人合作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④培養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終身學習能力。

⑤通過學生課後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精神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細胞中物質的認識和細胞內能量的理解,使學生能夠認同細胞生命活動具有物質基礎,逐步建立“細胞是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這一生物學基本觀點。

②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發表的意見。

③培養學生樂於探究生命的奧祕,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六)教學方法

1、說教法:教學中運用演示法、談話法、討論法、類比法、推理法、啟發式教學法和現代教學手段法等多種教學手段來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2、說學法 : 教學中設計以學生自學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七)過程分析

主要是從以下四個環節來設計本課時的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

創設情景

激發興趣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我設計的匯入是讓學生通過錄像的觀看和老師的介紹,使學生明白細胞也與植物體一樣會逐漸長大衰老和死亡,細胞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新課引入的方式,可以激發探索細胞奧祕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從而明確學習目標。學生通過觀察形象生動的畫面,知道了細胞會長大、變老、死亡以及形成新的細胞,理解細胞是活的,它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動植物體都是由許多細胞構成的,細胞中不同的結構又有不同的功能。

(二)

誘導發現,引出問題

關於“細胞中有哪些物質”的教學,

1、“細胞中含有的物質”是本節的重點,我先後採用了老師設問引出問題 學生分析推測 、得出結論 、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手段,使學生參與教學。

2、關於細胞中所含物質的分類,我採用學生討論的方式學習,並通過學生實驗探究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有機物和無機物能否燃燒等特性的認識。

3、針對學生對分子與原子的概念難於掌握的特點我嘗試運用,將糖溶解於水的過程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製作成動態,加深學生對物質是由分子組成、分子是不斷運動的認識。另外學生對分子和原子這些微觀粒子難於理解,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具體化,以便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4、“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通過老師提問:“除了剛才我們提到的這些物質,細胞中還有一些廢物,你知道細胞在生活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呢?這些廢物不及時排出行嗎?那麼這些物質是怎樣進入細胞,而廢物又是怎樣排出去的呢?你們認為是細胞中哪一個結構來控制的呢?”問題層層深入,誘導學生髮現,引出學生探究細胞膜功能的問題。由於內容抽象,我是將細胞膜的這一功能製作成動畫,讓學生自己歸納和總結其功能,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對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非常重要。

1、學生分析思考教師所提供的事實,進行活動一:推測細胞中有哪些物質?進一步得出結論。

2、學生活動二:學生分組討論細胞中物質的分類。通過閱讀、學生演示實驗和比較,讓學生了解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特性。

3、仔細觀察演示實驗和模型展示,體會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嘗試分析糖溶於水的原因,理解這些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不斷運動著的,分子是由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原子組成的。

4、通過老師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生觀看“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的動畫,學生形象、生動的掌握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學生能層層深入,分析、思考、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三)

合作探究,

解決問題

1、“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和“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是重點也是難點,我先後採用類比、設問 、舉例、看圖 的手段,讓學生自己歸納細胞中的能量轉化器是線粒體和葉綠體。接著我通過舉例和學生演示實驗(手搖式發電機的轉動),讓學生理解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並且能量能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

2、“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方式來學習線粒體和葉綠體是怎樣轉換能量的。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而且學習熱情更高漲,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1、通過學生對書上圖片進行分析,得出物體的運動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

2、通過學生演示實驗,讓學生知道能量有光能、熱能、化學能等多種形式,並且可以從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

3、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探討線粒體和葉綠體是怎樣轉換能量的。從中學生不但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合作,而且小組的團隊精神也得到培養。

(四)

師生小結(顯示)

通過學生自我測試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並及時給其插漏補缺,完成教學目標。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國中階段,學生們逐漸產生了較明顯的逆反心理,易與父母發生誤解、矛盾,甚至衝突,導致雙方關係疏遠或緊張。若不及時加以妥善的引導和解決,將不利於他們的成長。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講授如何與家長溝通商量以及溝通的要領,進而講與父母交往的藝術。這對化解父母孩子之間的衝突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探索解決親子衝突的途徑和方法,提高學生與父母溝通、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在家庭矛盾發生後會用合理、恰當的方法來解決矛盾,從而與父母和諧相處。

2、【能力目標】:

學會與父母溝通,從而鍛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的回憶和反省,體會父母的深沉、無私的愛,從而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為家庭付出的主動意識,增強與父母之間的感情,使雙方能夠互相理解和欣賞,培養學生尊重父母的品質,引發學生人生價值的思考。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引導學生學會與父母進行溝通,彼此袒露內心世界,進而達到相互理解,掌握溝通的正確方法,並學習雙贏的溝通策略,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四)教材處理、資源分析

依據三維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我對教材作了如下處理:大部分引用的是教材中的文字資源,但為了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教學的直觀性,我給學生播放了動畫《父女經典對話》,展示了兩張幸福的家庭生活照片,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幸福、和諧的家庭氛圍的嚮往;為了更好地掌握與父母溝通的技能,除了教材中介紹的與父母交往的藝術和學生互動時交流與父母交往的經驗竅門外,我還向學生介紹了八招與父母交往之神功,使這一重難點內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設計

由於本課內容淺顯,不涉及更多理論,主要是情感和實踐問題。為提高教育實效,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法,輔之以教師必要的點撥。

(二)學法設計

學法與教法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現代教育思想尤其要注意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法指導。由於本課內容淺顯,主要是情感與實踐問題,即把課上所學內容,運用到與父母交往的實踐中,故本課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實踐探究法,既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又很好地貫徹了“學以導行”的'教學理念。

(三)學情分析

1、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與家長教育(交往)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1)青少年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希望平等獨立地處理自己的事情,而父母喜歡包辦學生的一切事。

(2)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代溝,子女與父母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

(3)當代青少年的年齡特點與父母固有觀念所造成的衝突。

2、中學生在家庭中存在的問題:

(1)相當數量的中學生不瞭解自己的父母,65%的中學生不知父母生日。

(2)相當數量的中學生缺乏反哺意識。

調查發現:中國學生最尊敬的十位人中,竟然沒有自己的爸爸、媽媽。

(3)責任意識淡薄,責任能力弱。

(4)出現矛盾只會吵鬧,不善溝通。

故國中思品課針對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要求安排這一教育內容。

(四)手段選用

多媒體教學手段

三、說教學程式

基於上述說明,本課教學設計如下:

(一)匯入 (1分鐘)

教師語言匯入,自然進入主題

(二)架起溝通的橋樑 (25分鐘)

1、播放動畫《父女經典對話》,學生談啟示

2、出示兩張幸福、溫馨的家庭照片,學生談感受

3、辨析兩種家庭觀,正視家庭衝突

4、幫小冰處理家庭矛盾,探求解決衝突的方法

5、踐行方法,總結要領:

(1)認識與自己父母發生過的一次矛盾,當時是怎樣處理的?

(2)分析小陳的故事,設想小陳會怎樣做?

(三)交往講藝術 (11分鐘)

1、談平時與自己父母交往的經驗和竅門兒,得出認識:交往是要講究藝術的

2、介紹與父母交往之神功(八條)

(四)小結 (1分鐘)

(五)設計親情計劃 (5分鐘)

讓學生制定一個計劃,今後應該怎樣和父母相處,昇華本課所學,併為佈置實踐作業做鋪墊

(六)課後實踐,陽光行動 (2分鐘)

給父母寫一封信

說課稿 篇5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上冊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2課時——————《分蘋果》,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說這節課: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設計、說板書設計。

一、首先我來分析教材。

《分蘋果》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平均分的兩種情況。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學會了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初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來感受平均分與生活的聯絡。體現了動手操作與概念思考對於認識除法的重要性,是後續學習、體會除法意義的重要基礎。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新課程理念出發,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結合“分蘋果”的`具體情境與操作過程,認識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能通過具體操作或畫圖的方法解決一些平均分的簡單問題。

3、經歷與同學討論、交流的過程,感受合作與分享的愉快。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面對數量較少的物體,勇於採用多種方式進行平均分。

教學難點:如何用恰當的數學語言描述自己平均分實物的過程。

二、說教法、學法

我認為,教學方法不應以直接傳授知識為主,而應以促進學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個性優秀品質發展為主。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是幫助學生學。因此選擇的教法應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而服務,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目的,以學生的發展為方向。因此在本課中,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故事情境匯入法;2、激勵法;3、多媒體輔助法;4、開放式教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可見教學貴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地參與探究,動手實踐,討論交流,獲取新知,領悟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以“分蘋果的”這個故事情境貫穿課的始末,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體驗,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的好朋友笑笑呀,今天特別高興,你知道為什麼嗎?哦,原來,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她特地邀請小夥伴們來家做客。準備開一個生日Party。笑笑為大家準備了很多好吃的。大家看,她拿出了什麼?(課件出示)哦,這麼多又大又甜的蘋果呀!

師:我們一起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大蘋果?

師生一起數蘋果。

師:對,一共有12個蘋果。現在笑笑想請同學們幫她把這些蘋果分別擺到盤子裡,你們願意幫忙嗎?

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幫助笑笑“分蘋果”。出示課題:分蘋果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師:笑笑拿出了4個盤子,要把這12個蘋果放到4個盤子裡,怎麼放最合理呢? 對,平均分。

師:上節課我們在幫小猴子分桃子的過程中認識了“平均分”。哪位小朋友來說一說什麼是 “平均分”?

學生代表說一說。

師:根據圖上的情境,你能提出一個什麼樣的數學問題呢?

學生根據情境提出數學問題。比如:12個蘋果放到4個盤子裡,平均每個盤子裡放幾個蘋果?

師:平均每個盤裡放幾個蘋果呢?就請同學們動手分一分,注意邊分邊說你是怎麼平均分的?

學生動手分一分。

師:誰能彙報一下你分的結果?

學生彙報結果。

師:那你能說說是怎麼分的嗎?

(學生介紹平均分的方法,教師及時評價。)

2、師:蘋果分好了。咦,樂樂發現盤子有點小,放三個蘋果有點擠。他建議:

每個盤子裡放2個蘋果,可以嗎?哦,明明說:”當然可以,可是盤子不夠呀。小朋友們,請你幫樂樂和明明分一分。(課件出示:這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2個,需要幾個盤子?)

學生先獨立思考或具體操作,再進行全班交流。

師:哪位小朋友來彙報一下你分的結果?

學生介紹分的結果及具體方法。

師:小朋友們都非常聰明,通過動手實踐二個二個的分,或者藉助學過的乘法口訣,都算出了可以放 6 盤。

師:其實呀,這種分法也是平均分。因為每盤放的蘋果是同樣多的。所以,平均分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平均每盤放幾個”,一種是“平均可以放幾盤”。

3、師:接下來,請大家想一想:除了每盤放 2 個,可以放 6 盤。還可以怎樣平均分?請小朋友動嘴說一說,動手擺一擺,看一看還可以怎樣平均分?

同桌擺,學生彙報。(課件出示)

(三)、鞏固應用,深化拓展 。

1。小兔背蘿蔔

① 先數一共有多少根蘿蔔?

②如果每隻小兔拿4根蘿蔔,需要—( )只小兔才能運走?

2、小松鼠裝松果。

(1) 出示“練一練”中的第2題的圖片。

(2) 互動活動:故事中的問題問答。

問題舉例:① 每個籃子裝2個松果,需要幾個籃子? ②每個籃子裝3個松果,需要幾個籃子? ③有6個籃子,平均每個籃子裝幾個松果? ④有9個籃子,平均每個籃子裝幾個松果? ……

3、排隊做操。

(1)出示“練一練”中的第4題的圖片。

(2)提出問題:還可以怎樣排?

①可以採用的辦法:用學具擺、用筆在紙上畫、想乘法口訣等。

②可能會產生以下不同的排法:

每排4人,排6排; 每排6人,排4排; 每排3人,排8排;

每排2人,排12排; 每排12人,排2排。

四、課堂總結:

引導學生談體會,從“平均分的兩種典型方式”、“分實物的多種操作途徑”等方面交流感想和收穫

五、作業佈置:

分一分,填一填:把18個圓形。

1、平均分成3份,每份( )個。

2、平均分成6份,每份( )個。

3、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 )份。

4、平均分成5份,還剩( )個。

5、每7個分一份,分成了( )份,還剩( )個。

六:板書設計:

分蘋果

平均每個盤子放3個

每個盤子裡放2個,可以放6個盤子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雲南的歌會》。下面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說教學評價五個部分來談談我對這節課的設想。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介紹了我國部分地區的節目風俗和民間軼事,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無窮樂趣,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感情。

《雲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對每一個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寫,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裡行間洋溢著對人、對自、對藝術的品味與讚美。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瞭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學習敘事性文章的寫法。

2、基於對教材的這種認識,本課我確立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提高朗讀能力。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3)培養深入細緻探究課文的習慣,理感解課文的主旨。

情感目標:感受作者對自然,對藝術的 品味和讚美之情,激勵學生關注生活和熱愛生活。

八年級學生對寫人記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是對文章內容把握的準確度和對文章主題理解的深度上還有待提高。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

(1)瞭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2)深入理解雲南歌會所蘊含的美。

[難點]:

(1)“山路對歌”中唱歌人的外貌美

(2)品味體會“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

二、說教法

本文所寫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充滿了情趣,根據文章這一特點,我將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藉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來使學生深入體會雲南歌會的美,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反覆讀,感悟本文優美自然的語言特色。

2、啟發式教學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3、合作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法

(1)朗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課文語言的特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3)合作研討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3分鐘)

欣賞《月光下的鳳尾竹》這首曲子引入課題。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分佈最多的省份,這裡的少數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們以此來讚美自己的生活,他們經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傾訴愛慕之情,或者歌唱激發勞動熱情,或者以歌唱表達豐收的'喜悅和節日的歡樂…… 雲南的歌會有哪些特色呢?那我們就隨沈從文一起去雲南的歌會走走。

(二) 快速閱讀,整體感知(15分鐘)

1.我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並提出問題:“雲南的歌會”有哪三種形式?

學生通過初步的閱讀思考,歸納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這三種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板書)

2.為了讓學生深刻了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更好的體會雲南歌會的美,我分兩步來講清本課的教學重點。

第一步: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採用比較閱讀,分析比較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在內容上的側重點和寫作手法上的差異。

通過討論、分析、歸納,學生能夠明確:(板書關鍵詞)

山野對歌具有對抗賽的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寫唱歌人,在外貌,神態等方面對演唱者進行工筆描繪,雲南女子的獨特服飾,高超的打鞦韆本領,顯示了她們開朗、活潑和充滿智慧的性格美。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作者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

村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巨集偉、氣勢壯觀。參加者來自各行各業,不論男女老幼,全都熱情高漲,六人圍坐一桌,足足有三十來桌。傳歌地點是住處院子的兩樓和長長的屋廊下,人們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傳歌的目的是老一輩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作者寫傳歌的場面,有全域性描繪,有細部刻畫,點面結合,生動精妙的向我們展示了雲南的民風民俗,讓我們領略到一種獨特的地域美。

第二步,我讓學生找出自己特別喜愛的場景或句子,體會課文語言的特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雲南歌會蘊含的美。

(三 )主題探討,突破難點(15分鐘)

自古以來,雲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傳至今,具有獨特的風俗美,這種風俗美與特定的環境,當地的人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是需要學生深入體會的地方,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難點是:體會“山路對歌”中唱歌人的外貌美和“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進而理解主題。

1.為了引導學生真正理解風俗美與當地人物、特定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我首先讓學生精讀“山路對歌”這個片斷中對歌女子的外貌描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自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

明確:一般來說,從一個女人的穿著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從顏色、配飾),可見她們個個活得鮮活滋潤,生氣勃勃,有活力,對生活充滿熱情。

這是一種靜態地外貌描寫。這段有沒有寫到她們的動作呢?

不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七年級和同伴各個村子裡去打鞦韆(用馬皮作成三丈來長的鞦韆條,懸掛在路旁高樹上),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遊自在,若無其事!

分析:三丈來長(想一想,用數學知識來折算成米,有十多米長了,相當於我們的三層教學樓。)這說明對歌女子活力四射,膽子夠大,痛快淋漓,沒有拖泥帶水的僵態,表現了作者對雲南人民的尊重和讚美。那麼,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一段吧。

2.我再讓學生精讀“山路漫歌”這個片斷並設定兩個問題,突破難點。

第一個問題:“山路漫歌”這個片斷幾乎沒有寫所唱的歌,寫了些什麼內容?

學生通過仔細閱讀能夠分析出這個片斷重在描寫景物:藍藍的。天,成片的樹林,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和藍天相呼應的粉藍色報春花,著重寫了兩種鳥:一種是喜歡獨唱的戴勝鳥,另一種是喜歡群唱的雲雀。這些景物構成了雲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的地域環境。

第二個問題:作者寫這些景物運用了哪些手法?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討論後明確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調動多種感覺器官,繪形、繪聲、繪色,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描寫:藍天白雲、蔥翠的樹林、山花爛漫的小山坡是靜態的,是色彩斑讕的;戴勝鳥和雲雀邊飛邊唱,嬉戲嗚叫是動態的,它們的歌唱是歡快悅耳的。作者運用動靜結合、聲色相融的手法,使這幅立體自然畫卷真的是美不勝收。趕馬女孩子面對如此美景,心中充滿喜悅,為之陶醉,情動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縱情歌唱呢?

( 四)鞏固擴充套件 (5分鐘)

對課文的閱讀、分析,品味之後,為了鞏固學習內容,我設定了即興演唱,體會作者對自然﹑對藝術﹑對人及生活的熱愛。

( 五)歸納小結 (1分鐘)

《雲南的歌會》是介紹雲南民俗風情的散文,學習本課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雲南歌會的獨特之處,還能引導學生關注民俗,瞭解民間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作業:選擇自己印象最深的節日,對家鄉的某一民俗活動進行描寫,表現當地過節的風俗習慣和熱鬧場景。

(七)板書設計

雲南的歌會

山野對歌:才智 外貌 神態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鳥 人 環境美

村寨傳歌:場面 特點 目的 風俗美

體現作者對自然﹑對藝術﹑對人及生活的熱愛

五、教學評價

以上就是我對教學程式的設計,這樣的教學設計是考慮到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考慮到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問題,另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在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規律,注重文字的學習,通過反覆朗讀來品味語言,感受情感。

其實,課堂教學活動是非預設的,動態變化的,即使教師備課再充分也難以設想到課堂上會出現的形形色色的情況和事件。所以,任何教學過程的設計,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具體的課堂教學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景進行調整。

我的說課就此結束。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簡析

《組歌》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一單元所選課文全部是散文詩。本文是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組歌》中的兩篇。這兩首散文詩都採用擬人手法,其中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形象,雨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兩文的想像都是緊貼著事物的自然物理特徵而展開的。語言優美、典雅、清新,其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東西方讀者。

二.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是加強誦讀,在熟讀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語境,領悟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語言,積累課文的名言警句。結合課文的特點及其在單元中的地位,目標制定如下:1.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美麗的形象、意境;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學習和品味文章語言與特色;3.激發學生自由想象能力,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本文是由兩首散文詩組成,這兩首散文詩都有鮮明的形象與意境,而《浪之歌》中表現了詩人對世間萬物所懷的滿腔的愛情,同時兩文的語言優美清新,值得反覆揣摩,因此,目標1、2定為本課的學習重點。品味語言及文章特色對八年級同學來說還有相當難度,所以目標2定為教學難點。

三.教法學法的選擇

體會詩歌的情感要在朗讀中進行,教法就首選朗讀法;同時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合作交流的方法及發現探究的能力,學法定為自主合作探究式。選擇依據:《新課程標準》"要努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 "。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這個單元的選文都是散文詩,通過前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散文詩"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已經有所認識,哪位同學能對此談談?

(所謂"散文詩",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徵的詩,它在抒情手法上相當隨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詩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內在的韻律,寬廣的抒情層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邏輯思維等。但它又畢竟是詩(或者是一種形式特別的詩)體裁較為短小,具有詩質的緻密等。)

我們在前面集中學習了幾位中國作家的散文詩作品,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外國的著名散文詩作者嗎?

(如屠格涅夫、波德萊爾、泰戈爾(他的《飛鳥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從二三十年代起影響過我國不少作家。我們學習過他的《金色花》。)我們還學習過高爾基的《海燕》等。)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兩首散文詩的作者紀伯倫,其在散文詩方面的成就和影響均可與以上諸位並肩。誰來對紀伯倫的有關情況作些介紹?

2、簡介詩人紀伯倫(1883~1931)。

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裡。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誌,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燬,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

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後逐漸轉為以寫散文詩為主。他的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她們與命運的苦鬥,譴責貪婪、狡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取勝。他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 (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

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 (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了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具有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充滿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詩人的職責是唱出"母親心裡的歌"。他的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高遠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祕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並組織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作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漸為中國讀者所瞭解。

二、聽讀,整體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1、聽詩朗誦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而聽美好的散文詩更是能讓人陶醉。請同學們閉上眼,美美地聽讀課文一遍,邊聽邊想象其展現的畫面,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

(放朗讀錄音或教師配樂朗頌)

2、默讀思考:這兩首散文詩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麼特點?請在橫線上新增修飾語,說一說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浪 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雨

如:熱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無比忠誠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溫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纏綿的浪 任性的浪等

滋潤萬物的雨 讓山河歡樂的雨 讓花草歡笑的雨 為雲彩和田野傳遞愛情的雨充滿愛心的雨 啟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

3“詩根情”,作者寫作散文詩,其根本就是要抒發內心充溢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往往藉助於具體的形象來傳達。也就是說,詩的形象(意象)之中滲透著詩人的情意。那麼,這兩首散文詩藉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浪之歌》

海浪被詩人賦予了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為"海岸"的情人出現,在前四節中,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的律動中與愛人的難捨難分。接下來,這個女性化的形象融進了更深的寓意,它成為一個人間

世界的守護者--"夜闌人靜,萬物都在夢鄉里沉睡,唯有我徹夜不眠"詩中海浪的愛情的內涵那不僅僅是對海岸的愛情,是更廣闊的對世間萬物所懷德滿腹的愛情,在這裡,我們恰恰看到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詩人正應是這世間種種美好價值的守護者,正如詩的末尾所寫,"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生的工作"。在這裡海浪的形象已經化為詩人自己的堅定的聲音--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 海浪對愛情的態度,也正試詩人對祖國深厚情愛的反映。

紀伯倫常常在自己的詩作裡,對祖國寄予深厚的戀情。《浪之歌》便是這類詩歌的代表作。

《雨之歌》

它主要採用的是擬人化的手法,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同時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連線起來。

文中的空間感是寬廣浩大的,天上地下,雷電雲霓,山河湖海,無所不至,但由於擬人手段的廣泛運用,使文中的世界成為一個"人之境",不過直到第七節"窗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現,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也是因為人的存在,雨才獲得了一種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們敏感的心靈常常被引領著去觸及那些平日常常離我們很遠的記憶、夢想,一個深邃的精神的世界,讓紀伯倫散文詩中的世界總處在運動之中,嘆息、淚水和微笑只是人類世界運動過程的諸方面,乃是人類世界的一面運動著的鏡子,詩歌表達了自己積極的人生態度。

4.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誦這兩首散文詩,以加深對詩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學可輕聲跟讀。

女聲配樂朗誦《浪之歌》,音樂可輕柔、舒緩一點。

男生配樂朗誦《雨之歌》,音樂可陽剛一點。

三、品讀,感悟欣賞詩中美點

品詩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行為,通過積極主動的情感體驗,可以培養我們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品讀這兩首散文詩,可以從詩的形象,詩的語言,詩的修辭方式,詩的結構形式,詩的情感,詩的抒情方式等方面進行。

1、學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大聲地讀一讀,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2、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選擇其中一篇認真品讀,自選角度,說一句或多句品析課文美點的話。

先說《浪之歌》:“美在......” 學生自由評說。

再說《雨之歌》:“美在......” 學生自由評說。

第一, 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裡,海浪被詩人賦予了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為"海岸"的情人出現,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得熱烈,愛得深沉,在周而復始的潮汐的律動中與愛人難分難捨。不僅如此,這個女性化的形象還被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間世界的守護者--"夜闌人靜,萬物都在夢鄉里沉睡,唯有我徹夜不寐;時而歌唱,時而嘆息"。

在《雨之歌》裡,雨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同時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結起來。

第二, 意蘊之美。

意蘊,就是滲透在作品藝術形象中的理性內涵,是讀者能夠體味得到的作品內在的情感、靈魂、風骨、精神及某種人生精義。從《浪之歌》中,我們可以領悟到詩中海浪的愛情的內涵,那不僅僅是對海岸的愛情,是更廣闊的對世間萬物所懷的滿腹的愛情,這博大的愛情閃耀著母性的光輝--"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

因為愛著這世界,所以哪怕"徹夜不眠讓我形容憔悴",也要守護著這個世界,它的和諧,它的美。從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詩人正應是這世間種種美好價值的守護者,正如詩的末尾所寫:"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生的工作",在這裡,海浪的形象已經幻化為詩人自己的堅定的聲音。而在《雨之歌》裡,雨的形象是多麼令人欣喜,它是慷慨無私的奉獻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萬物因為它的滋潤而生動而美好。我們敏感的心靈常常就是在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領著去觸及那些離我們很遙遠的記憶、夢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 表達之美。

兩首散文詩的表達之美,美在語言的清麗流暢,美在詩中語義的遞進伸展,美在豐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與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貼合,美在比喻、對比、排比、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特別是《雨之歌》中擬人手法的靈活的多方面運用)美在它所營造出的詠歎調似的浪漫與抒情,......

四、美讀,享受審美樂趣

讀詩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活動,當我們在想象中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悟到詩中美好的情韻而又能恰當運用朗讀技巧用聲音加以傳達,這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薰陶。現在,請大家自由選擇組詩《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驟,練習朗讀。

媒體展示:

一讀:重在整體感知詩中形象,注意語音的飽滿與圓潤。

二讀: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流順暢,注意把握好朗讀的節奏、停頓、快慢等。

三讀:重在進入情境。注意韻腳,注意語氣的輕重抑揚,注意體現散文詩的抒情性。

五、拓展閱讀

教師向學生推薦紀伯倫<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學生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並摘抄散文詩中的佳句。花之歌》

說課稿 篇8

(一)指導思想

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五個領域目標為依據,促進學生的團結與協作,寓教於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結合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熱烈的氣氛中,提高技能和體能,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一)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增進學生對健美操的瞭解,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提高學生對動作節奏感、韻律感的表現力,塑造健美的形體,陶冶美的情操。在快樂體育中,為

學生提供多項的體育活動內容,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所喜愛的鍛鍊專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二)物件與教材

物件為八年級年男生。教材為健美操和快樂體育。

(三)教法與手段

教法:教師主要採用講解示範、提問作答、啟發動機、分析誘導、思考討論、分組練習、歸納小結等,來達到傳授技能、提高體能、培養興趣、激發參與的目的。手段:主要通過課件的應用,把全套健美操進行播放,學生觀賞,老師點評,其目的是使學生對健美操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學生更直觀的理解,並通過課件學生進行動作的創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課的不同部分應用不同的音樂效果,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對動作節奏感、韻律感的表現力。例如:健美操——強勁迪斯科音樂、整理運動——輕音樂等。

(四)學法

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得到能力。例如:健美操練習時由學生自喊口令,併為學生提供自主練習、協作練習的時間與空間;快樂體育,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點,選擇適宜的鍛鍊專案,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師保姆式”教學管理的理念,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的“主人”,充分體現體育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五)教學程式:

1、課的常規

(1)常規匯入:集合隊伍、檢查人數、著裝。師生問好,處理見習生。

(2)宣佈本課內容任務,注意事項,匯入教學。

2、愉悅熱身:根據主教材的特點,主要以遊戲的'的形式進行,並由各小組自定(選)活動內容,可上課做過的遊戲,也可學生自己創編的。

3、溫故知新:對已學的健美操動作進行分組練習。目標:促進參與與協作

4、新授知識:學習健美操新動作。目標:提高運動技能

重點:動作準確,規範化。難點:動作連貫、協調有力、節奏感強。

5、協作性學習:分小組進行自練與創編。目標: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6、展示與評價:各小組展示各自的做操風采。目標:培養自信與個性。

7、快樂體育:主要安排了四個專案的活動內容——籃球、足球射準、健美操、羽毛球。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鍛鍊專案,並在小組長的組織下,有序地進行。

重點: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難點:使學生快活起來目標:促進身心健康

8、恢腹身心:應用輕音樂,簡單的舞步放鬆。

(七)預計效果與負荷

通過課的周密計劃,採用合理的教法和手段。85%以上的學生應能較好地掌握動作,全面完成教學任務。預計最高心率可達到165——175次/分,平均心率為130次/分,練習密度為50%,強度指數為1.63。

(八)場地器材

籃球場、錄音機、籃球2個、羽毛球5付、足球4個、啞鈴3付,跳繩5條,小墊5塊、掛圖。

評析:本案例簡明扼要地概括了說課的全過程,其最大特點是在教學的每一個過程都設計有具體的教學目標,並且把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體現在教學的主要環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