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有關說課稿模板集錦9篇

說課稿9.41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說課稿模板集錦9篇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千年夢圓在今朝》是義務課程教科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略讀課文,課文敘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為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美好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和追求, 重點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 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 在廣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軍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 標誌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載人航天的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 文章熱情讚揚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熱愛祖國, 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

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 段至第3段), 簡要敘述了炎黃子孫為了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千年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 重點描述了明代的萬戶所嘗試的人類首次火箭飛行. 第二部分(第4 段至第10 段), 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 中國的航天事業呈現的勃勃生機,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到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 終於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 第三部分(第11段), 簡要描繪了炎黃子孫更高遠更絢麗的夢想, 登臨月球, 探索火星, 遨遊更深更遠的太空.

課文重點敘述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的經過. 具體敘述了載人航天工程的艱鉅和困難;廣大科技工作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夜以繼日地苦戰攻關;“神舟五號”的順利發射和成功返回及其偉大意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 一是讓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 中華民族千年夢圓的經過,二是學習默讀課文, 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說預設】

教學目標

1.正確讀記“瑰麗、嘗試、火箭、捆綁、探索、慘重、穿越、振奮、規模、協作、精細、宛若、概括、評價、魄力、嫦娥奔月、炎黃子孫、

積勞成疾、風華正茂”等詞語

2.默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瞭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和千年夢圓的經過,激發民族自豪感。

3.學習在具體的事實描述中說明道理的寫法,體會中國航天人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瞭解中國航天事業最終實現夢想的原因,從中體會中國航天人所體現的團結合作, 默默奉獻, 勇於探索, 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學習在事實的描述中說明道理的寫法.

這篇課文激情澎湃,字裡行間充滿了中國人民實現飛天夢想的自豪與驕傲。教學這一課,我注重引導學生用朗讀從字裡行間自豪和驕傲的感情。

課時安排

二課時

【說過程】

一、創設朗讀情境,營造情感氛圍

新課程強調國小語文應注重朗讀,以讀代講,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儘量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文中有幾個部分有一些抒情的語言,要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飛天夢實現時的激動、驕傲、自豪之情。為此,我在課題上先做一個鋪墊,讓學生先理解課題,然後說感受,再帶著感情來讀。為繼續加深這一感情,再通過讓學生觀看“神舟五號”成功發射的視訊,讓學生再次昇華驕傲、自豪之情。

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航天技術發展的漫長和艱難的句子,體會其中的艱辛,並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家的堅持不懈、鍥而不捨、團結協作、默默奉獻的精神。

最後讓學生通過朗讀“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發射成功的偉大意義進一步昇華感情,為祖國感到驕傲。

如有時間,可以讓學生朗誦課後閱讀連結《炎黃飛天夢》來加深感情。

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抓住課文語句反覆朗讀。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加上自己的生活經驗,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才能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二.把握朗讀時機,唱響課堂旋律

不僅朗讀形式很講究,對於某種朗讀形式的指導也是十分有學問的。在指名朗讀時,要注意一開始儘量不要叫朗讀最好的學生。如果一開始就叫班中朗讀最好的學生來讀,但接下來如果再讓其他學生朗讀的時候,往往就很難看到有人舉手了。可能在大家的心裡都認為自己沒有他讀得好,也就沒有那個積極性了。這時如果你說“誰能比他讀得更好”或者“誰也想來讀一讀”,那等於是沒說。大部分學生在一開始朗讀的時候不可能一下子朗讀到位,這時作為老師就得及時引導,而這引導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朗讀指導的時候,一開始讓一位朗讀水平很一般的同學來讀,那麼其他學生已經從中聽出不足的地方,往往這些不足的地方是大部分學生都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再適時的抓住這一處加以評議指導,第二位學生就會在這一方面注意了。經過多次的朗讀、評議和指導,學生就越讀越有進步,越讀越有勁了。如果學生讀不出來感情,老師要進行範讀,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夢圓飛天的激動之情、喜悅之情、自豪之情。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圓的有關性質和過三點的圓等內容之後對垂直於弦的直徑和這弦的關係的進一步學習`,研究的是垂直於弦的直徑和這弦的關係。垂徑定理的推證是以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圓是軸對稱圖形的性質為依據的。本節內容是本章基礎,是圓的有關計算和圓的有關證明一個重要工具。本節課的學習也為下節課奠定基礎。

2、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國中數學第七章第三節《垂直於弦的直徑》的第一課時的內容——垂徑定理的證明和基本應用。第二課時將學習研究垂徑定理的推論和基本應用。第三課時將學習研究垂徑定理及其推論的綜合應用。

3、教學目的要求:

(1) 使學生記住垂徑定理的題設和結論。

(2) 使學生掌握垂徑定理的證明。

(3) 使學生掌握能垂徑定理進行計算或簡單的證明。

(4) 使學生懂得研究問題的常用方法:從特殊到一般,由猜測到論證。

4、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掌握應用垂徑定理進行計算或簡單的證明。

難點:

(1)區分垂徑定理的題設和結論。

(2)應用垂徑定理進行計算或簡單的證明。

(3)研究問題的常用方法:從特殊到一般,由猜想到論證。

5.知識要點:

軸對稱圖形: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摺疊,如果直線兩旁的部分,那麼這個圖形叫軸對稱圖形。

等弧:在同圓或等圓中,能夠互相重合的弧叫等弧。

弦:圓上兩點間的線段。

直徑:過圓心的弦。

二、教法、學法分析

注重學生建構習慣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1、教法研究

一堆沒有親身體驗或視覺形象所支援的概念、定義不能開發智力而只有關閉思路,教師應當暴露概念的再創造過程,鼓勵學生不但要動口、動腦,而且要動手,教師應對學生所具有的概念心理表徵給予暴露的機會,讓他們有可能去論及自己的思想以及頭腦中留存的常識,這既有利於教師確定再創造的常識起點,也有利於主體提高對概念和定理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而從學生共同體的角度來說,通過同學間的充分

交流,學生不僅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和辯論,而且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即再創造的過程可以以合作的方式展開。學生經過自己親身的實踐活動,形成自己的經驗、猜想,產生對結論的感知,實現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這不僅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以提高,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

本節課的設計是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依據,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去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注意加強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鼓勵培養學生們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科學研究的思想。

本節課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旨在呈現更直觀的'形象,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提高課堂效率。

2、學法研究

“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首先教師應創造一種環境,引導學生從已知的、熟悉的知識入手,讓學生自己在某一種環境下不知不覺中運用舊知識的鑰匙去開啟新知識的大門,進入新知識的領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解決新問題,通過基礎練習、提高練習和拓展練習發掘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目的,發掘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教學過程

1、引入

(1)軸對稱圖形的的關性質

(2)圓的軸對稱性

(3)垂徑定理:垂直於弦的直徑平分這條弦,並且一部分弦所對的兩條弧。

2、基礎練習;

3、提高練習;

4、拓展練習;

5、小結。

(1)研究方法的總結

(2)研究內容的總結

6、作業佈置

詳細過程見多媒體簡報

四、對本節的一點看法

從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得到圓是軸對稱圖形,結合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推出垂徑定理是再順理成章不過的了,使學生得到一個直接且易懂的知識資訊。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識字課《操場上》。具體程式如下:

一、說教材:

《操場上》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材語文第一冊的一篇識字課。這是學生學完拼音後第一個識字單元的第四課。本課有一幅表現操場熱鬧非凡的圖畫,6個表示體育運動的詞語和一首兒歌。圖上畫了國小生在操場上所玩的大部分體育活動。兒歌概括了操場上活動的情形,兒歌的教學和生字的書寫主要放在第二課時。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新課程提倡多認少寫,在這堂課上一共要認的字是14個,寫的只有4個。我進行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在這節課上,我安排的學習任務是認讀課文中的9個生字,認識提手旁和足字旁,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及能力,激發學生熱愛體育鍛煉的興趣。

二、說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大多數學生活潑好動,大膽且獨立,對事物具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好動、好玩是他們的天性。所以本節課,我們要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課堂上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來。本課的教學目標:

1、學會“打、球、拔、拍、跳、高、步、足”9個生字。學習提手旁

和足字旁。

2、會讀6個新詞,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及能力。

3、激發學生熱愛體育鍛煉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認識9個生字和2個偏旁,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詞語。

三、說教學模式

新的課程標準引導著我們追求一種理想的課堂境界,語文學習的過程從詩意的角度來描述應該是一次生動的心靈體驗過程,在不經意間,積累、理解和運用著語言,陶冶情感,豐富心靈,完善人格。我校“真實,互動,靈動,紮實”童真教學模式的提出,是凸現我校課堂教學的`一大特色,就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燈塔,將老師們引向一個光明的聖地。

記得《教育建模》中有這樣一句:“教育有模,但無定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因此依據我校的童真教育我設計了一種

“讀—說—背—演”的低段閱讀教學模式

本模式中:

讀——將成為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1 多種方式的讀

2 有目的地讀。

3 有層次地讀。

4 有指導性地讀。(讀,不等同與認讀文字,同樣的文字不同的學生在讀,呈現出不的效果,無法去評估誰讀的就是好的,在用心地感受,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去理解,就是合適地讀,貼切的讀。)

說—— 是對話,是交流,是相互的促進!

1 說從文字中獲取的資訊

2 說自己的感悟,理解,將本課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經歷或是原有的知識系統相結合,有創意地說。

3 設計問題引讀課文,幫學生理清文章的線條,用自己的話為背誦做好鋪墊。

4 語言的組織與處理運用能力,我校言語交際能力的體現。

背——水到渠成,自然積澱,語言得到薰陶與感染!

演——生動的情景再現,是實踐也是再生!

入境體驗,角色扮演,情景再現。學生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而他們對演的喜愛遠遠超過了老師的預設,將自己設想成其中的一員,與文中的角色共同體驗各種情感。

然而,這畢竟不是藝術類的表演課,不要牽強地要求學生演得像或不像,更多關注的是孩子在表演中的狀態是否能進入情境,能演出自我的獨體感受。

總之,“讀—說—演—背” 低段語文閱讀課教學模式力足於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將課上得實在,將課堂生活化,生動化,互動化,生成化!誠然,各自的航線不同,出發點不同,信念的追求不同,最終影響著各自是否能到達某一領地。

四、說教法:

我設計了讓學生看圖說、看圖貼以及多種形式反覆學習,內容上,有藉助拼音和去掉拼音讀,有讀生字、讀詞語;形式上,有小老師領讀、自由讀、指名讀、教師領讀、齊讀,有開火車讀、分組讀、男女生讀等。我還採用編順口溜的方法讓學生認生字,不斷強化字音和字形,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遊戲

中學,在活動中學,在情境中學,多種形式地學。我用復現的方法,第一次出現是在說話的時候,讓學生初步感知。第二次則是在看圖片的時候出示。第三次是去掉了拼音讓學生認讀。第四次是讓學生看著不帶拼音的卡片做動作。第五次是講提手旁和足字旁以帶拼音的形式出現的。第七次是單個的字出現,(這一環節在實際操作的時候由於實際原因沒有進行)最後一次是在玩幫字寶寶找朋友的遊戲中出現的。這樣這幾個字前後一共是出現了七次。

教學流程: 1、啟發談話,看圖說話。這一環節能鍛鍊學生的口語能力。設計了兩個環節:第一、出示圖畫仔細觀察,看看圖上的小朋友在幹什麼?丟擲問題後讓學生自由述說,此時學生說得肯定是零零碎碎的。第二、自由述說後再引導學生“這麼大的操場,這麼多小朋友在活動,我們的眼睛真不知看哪裡好?小朋友,你有什麼好辦法來介紹這幅圖,讓大家聽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適時引導學生能按照一定的順序,用上“有的……有的……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使學生的表達更確切,說得連貫、通順,學生自練後在小組裡試說,初步培養學生言之有序的表達能力。2、藉助拼音識字。這一環節我重視讀的訓練,注意多讀。內容上,有藉助拼音和去掉拼音讀,形式上,有小老師帶讀,有學生自我展示讀,有師領讀,有齊讀,有分組讀等,在多樣的朗讀中漢字多次復現,不斷強化字音和字形,有利於漢字的識記,而且培養了語感。3、藉助圖畫識字。眾所周知,教師通過圖畫、音樂和文學語言描述,再現教材的情境,就會給學生以強烈的真實感,較快地把學生帶入智力最近發展區。在此教學中學生既觀察又思維使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為充分挖掘大腦潛力創造了條件。4、歸類識字,認識提手旁和足字

旁兩個偏旁。對於一年級剛入學的學生,培養他們濃厚的識字興趣是十分必要的。遊戲與動手操作是學生最喜歡的而且很有效的教學手段。所以這一環節我根據學生愛動的特點,在課上安排了讓學生動一動的環節。讓學生看著老師給出的卡片,不出聲做動作。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愛動的特性,而且也鞏固了知識。同時,這為後面讓學生區分這些詞,起了鋪墊的作用,學生可以更簡單的分出哪些是用手做的,哪些是用腳做的。最後又用小遊戲結束,讓學生學的有趣又開心。老師的教學藝術的價值不是給“魚”,而是授“漁”。雖然只是多了“三點水”,可是這“三點水”卻可以改變這一代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創新意識。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既簡明扼要,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理性。

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板書的:

1、操場上

操場上 真熱鬧

六、課堂評價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在《操場上》這一課教學中,主要採用老師評價、小組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的方法:

例如:在指導感情朗讀:我先讓學生讀,然後自己評價讀得怎麼樣,然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 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小節。本節課的內容是比較萬以內數的大 小。比較數的大小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讀寫和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是 對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知識的延伸, 也是學生學習更大的數的比較的 。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在比一比活動中, 使學生掌握比較萬以內數 (包括萬) 的大小的方法,並能用正確的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關係。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知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 2、教學難點:讓學生總結並熟練運用比較大小的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的特點,教學時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與生活經驗出 發,溝通生活與數學的聯絡。本課的學法指導突出以下兩點: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2、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 自主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填一填等活動,觀察、思考、討論、練 習相結合, 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幫助學生獲取有關數比較的方法, 真正做到讓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五、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複習舊知,讓學生說說萬以內數 的讀寫方法。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二) 、探究新知。

1、位數不相同的數比較大小。1)猜一猜:誰會勝利?(2)想一想,誰猜得對(3)說一說你是怎樣比的?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比 (數的順序、數的組成等等)學生自主探究,彙報比較結果及方法。(4)做一做:自主完成比較 689 和 1627, 3586 和 924,並彙報方法。

(5)議一議:通過合作交流總結位數不同的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2、位數相同的數比較大小。創設情境,比較:首位不同(如: 1532 和 8848) 以及位數相同, , 首位相同的兩個數 (如: 20xx 和 2160) 。 (1)想一想:自主探究怎樣比較這些數(2)議一議:同桌合作交流 如何比較。 ()比一比:遊戲,同桌各出一個四位數,比較大小(4)說一說:全班交流歸納總結比較數字大小的方法。

(三) 、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比較數的大小,學生口答 2、提高練習: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五嶽”的圖片,海拔最高 的是那座山?最低的是那座上?從低到高排列。

(四) 、課堂小結:

請談一談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進行歸納、總結。 )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力圖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為宗旨,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相信學生的能力,挖掘學生 的各項能力,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說課稿 篇5

一、教學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有趣的磁鐵遊戲》。這節課是大象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對磁鐵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玩磁鐵、找發現這兩個探究活動,總結出磁鐵的基本性質。進一步瞭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將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體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有機結合。

二、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能夠利用器材做探究磁鐵性質的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磁鐵的基本性質,瞭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目標:樂於探究和發現周圍事物中的奧祕,意識到科學技術和社會是有機結合的,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磁鐵的性質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會用自己的話描述探究過程。

四、教學方法:

實驗法、觀察法、總結歸納等。

五、學習方法:

動手實驗、合作交流。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各樣的磁鐵、小鐵釘、大頭針、小木塊、鋁片、硬幣、泡沫塑料、木架臺等。

七、教學過程:

本課的設計我安排了四個環節:

(一)激趣匯入、認識磁鐵

(二)實驗驗證、研究磁鐵

(三)生活拓展、應用磁鐵

(四)總結評價、內化提升

下面我來說一下每個環節的具體設計。

(一)激趣匯入、認識磁鐵

恰當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給課堂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為此,我這樣設計匯入: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我們來做一個“釣魚比賽”的小遊戲,好嗎?這樣的比賽遊戲不僅能極大調動孩子們的參與熱情,還通過討論“小魚為什麼會被釣上來?”這個問題自然地引出“磁鐵”。這節課我們就來玩一玩磁鐵。板書課題:有趣的磁鐵遊戲。

(二)實驗驗證,探究磁鐵

本環節我準備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認識磁鐵

在認識磁鐵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觀察每個小組桌子上的各種各樣的磁鐵。再在小組內交流,通過這個觀察活動,學生很容易得出:磁鐵的形狀不同,顏色不同,每一塊磁鐵上面都有S、 N兩個字母。然後我引導學生給不同形狀的`磁鐵起個名字,認識常見的蹄形磁鐵、柱形磁鐵、條形磁鐵。最後給學生介紹磁鐵的兩個磁極:S極、N極。

第二步:探究性質

1、玩一玩磁鐵,看有什麼新發現。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毫不吝嗇地讓學生盡情地“玩”,用時15分鐘左右。我想在這樣寬鬆開放的時空中,每組學生至少能充分地參與到一個探究磁鐵特性的活動中,找到磁鐵的一兩個特性。

2、思一思:梳理自己的探究與收穫。

活動結束後,我設計這樣一個“思一思”的環節,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組織整理自己的探究與收穫,再進行彙報,既可提高彙報研討的質量,又可培養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讓課堂經歷了一個從動到靜的過程,體現了課堂學習的節奏。

3、說一說,梳理自己的實驗發現。

我是這樣設計的:哪個小組最想說一說你們是怎樣玩的?有什麼重大發現?學生可能會彙報以下幾種遊戲及從中的發現:

(1)“給磁鐵找朋友”遊戲,發現磁鐵可以吸哪些物體,不能吸哪些物體。

(2)“接鏈遊戲”、兩極對中間”遊戲:用磁鐵的兩端與中間分別吸圖釘或大頭針,發現兩端吸的數量多,中間吸的數量少。從而知道磁鐵的兩端磁性強,中間磁性弱。

(3)“磁鐵碰磁鐵”遊戲。用一塊磁鐵的兩端分別去靠近另一塊磁鐵的兩端,發現不同的磁鐵的兩端有時會相互吸引,有時又會相互排斥。

(4)“懸吊磁鐵”遊戲。把一塊磁鐵水平懸掛起來,用手轉一轉,等到它靜止下來,發現它的方向總是指向南北。

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師生共同總結出磁鐵的基本性質:磁鐵能吸鐵,隔著物體也能吸鐵,兩極磁性最強,同極相互排斥,異極相互吸引,可以指南北。

4、評一評:肯定學生的探究發現。

我會用讚賞的語言評價學生:同學們,剛才你們在玩的時候發現了磁鐵的這麼多祕密,實際上這些都是磁鐵的一些性質,很多科學家費盡周折才研究出來,可我們一節課就發現了它們,而且都是重大發現,太了不起了。

通過熱情洋溢的評價,激勵學生探究的熱情,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生活拓展、應用磁鐵

學科學是為了用科學。在總結出磁鐵的特性以後,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哪些地方運用了磁鐵的哪些特性。你會解決這些問題嗎?(課件出示)

1、星期天,小明的媽媽到河邊去洗衣服,不小心把家裡的鑰匙掉到河裡去了,你能幫他想個辦法,不用下水就能把鑰匙要上來嗎?

2、討論:這裡有一杯水,杯底掉進兩個大頭針,誰能想個辦法不接觸水把它取出來?

讓學生感受到科學與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絡,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此基礎上,我介紹司南,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四)、總結評價,內化提升

“同學們,歡樂的課堂總是過得很快,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麼?對於磁鐵,你還有什麼疑問?你覺得自己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怎樣?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這樣在同學們意猶未盡的總結評價中,愉快地結束了本節課的學習。

八、板書設計:

為了更清晰地體現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我採用了圖文並茂的形式板書。這樣的板書使學生一目瞭然地瞭解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有趣的磁鐵遊戲

蹄形磁鐵 條形磁鐵

同極相互排斥 異極相互吸引 指南北

九、設計思路: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為此,我充分利用身邊的科學現象這個源頭活水,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融入探究活動中。體驗到自己也能成為一個發現者的自豪感。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使其感受到科學探究是無窮盡的。

說課稿 篇6

一、教學構思

1.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課第一框的內容,是對第一單元公民政治生活的延伸,又為第四課政府權力的行使的教學內容做了鋪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②教學目標:明確我國政府的性質和主要職能;理解我國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初步探究學習的能力。感受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從而做出瞭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援和監督政府的價值選擇。

③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掌握政府的職能。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理解政府履行職能不能缺位、錯位和越位以及“政府萬能論”的錯誤。

2.學情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身邊的政府不是很關注,學習本課有利於學生深刻認識政府;政治生活對學生而言比較枯燥,在教學設計上要注意提高學生的興趣。

3.教法學法分析

學習方法:探究式學習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而探究式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體驗生活,在教學活動中獲得對新知識的領悟。

二、教學環節

本課是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設計的,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五個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 激趣導學

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四幅圖片,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熱情。

環節二:閱讀文字 理解重點

先讓學生閱讀課本第一、二知識點,知曉政府性質和職能,指導學生分析環節一的四幅圖片,回答三個問題,明確政府的性質和職能。讓學生看課本第37頁的圖,自己舉例自己分析,加深對政府性質和職能的把握,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再給出關於“汶川地震三週年”的事例材料,引導學生回答設定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檢驗學生對政府職能的把握,第二個問題讓學生領悟政府為什麼在汶川地震發生後履行這些職能,同時教師也必須指出即使不發生這些事件,政府也會履行自己的職能,這是由政府的性質(人民的公僕)和政府的地位(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以及政府的作用(便民利民)決定的。最後,教師再強調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主要職能是管理與服務,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並指出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存在職能交叉,比如公共服務職能,有社會領域的公共服務也有經濟領域的公共服務。

環節三:激發思維 突破難點

以漫畫的形式,引起學生對有些政府履行職能的效果產生質疑,教師分析漫畫指出這是一種典型的政府越位現象,說明有些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沒有很好履行職能,沒有便民利民,這與我國政府的基本職能是管理與服務相違背的,也與我國政府是人民的公僕相違背的,我們正在建設服務型政府,根本目的是進一步提高政府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引導學生分析此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人們對政府機關的地位和特點的誤解產生的“政府萬能論”。這樣達到釋疑解惑。再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瘦肉精事件”材料裡體現政府的缺位和錯位現象。使學生更加明確我國政府是人民的公僕,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政府履行職能不能缺位、錯位和越位以及“政府萬能論”的錯誤。從而使難點達到突破。

環節四:暢所欲言 內化情感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感受政府的作用:包括人們的社會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和人們又享受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讓學生分組討論:《政府,有事呼我?》,引導學生具體分析討論題第⑤題“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需不需要“呼”政府、怎麼“呼”政府,教師總結對於人們就業一方面政府會完善市場就業機制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另一方面需要人們提高自身素質轉變就業觀念。目的:檢驗學生對“政府萬能論”的學習效果,體會政府是人民的公僕,感受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政治素養。

環節五:提高升華 課後探究

設定兩個課後探究題。目的:加深學生對政府的認識,擴充套件思維,為後面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最後,教師指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本,對本課知識進行清點,提高自悟能力。

說課稿 篇7

一、說設計理念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建構主義理論,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學習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出發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二、說教材

1、說教材分析

《認識時、分》是北師版二年級上冊第64頁教學內容。在一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鐘面,能認讀整時、半時,對時間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等。這節課要掌握的知識很多,而時間單位具有抽象性,時間進率具有複雜性,低年級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並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接受。這部分知識學習之後,將為學習“年、月、日”的知識打下基礎,養成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求學生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猜一猜、畫一畫、撥一撥、說一說等活動進一步認識鐘面,認識時、分,知道1時=60秒。

(2)、會正確認、讀、寫鐘面上的時間。

(3)、在實際操作及有趣的課堂活動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

3、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知道1時=60分。

難點:正確認、讀、寫鐘面上的時間。

4、說教學準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需要作以下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套,大鐘表一塊。

學生準備:每個學生準備一塊鐘錶。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及低年級學生的年齡、認知特徵,緊緊抓住課堂知識的結構關係,遵循“直觀認知――操作體會――感悟知識特徵――應用知識”的認知過程,採用觀察法、操作法、講解法、練習法、小組合作法,設計出包括: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內容的教學流程。

2、在學法指導上,通過遷移、指導、滲透、點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通過讓學生想一想、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積極參與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問題:

在這個環節我以“猜”為設計的切入點,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出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於老師幾時起床的?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並進入解決問題的思考狀態。通過情境創設這一學生熟悉的內容,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這樣的設計既使學生了解要知道時間必須要學會看鐘表,產生對學習新知的渴望,又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來源於生活的.真實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他們被要求做的事情是什麼,能促進他們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有利於他們自主的解決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讓他們真實的感受到數學真管用,從而幫助他們解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引發他們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探究發現,建立模型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三大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說一說

讓學生憑已有知識基礎和經驗說一說:關於鐘面你知道些什麼?

數字,1—12

指標,有時針,分針,秒針。

第二部分我抓住低年級兒童樂於助人這一特點,讓學生數一數格子,幫我畫鐘面。

這兩部分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觀察,把自己所看到的說出來,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在黑板上畫出、寫出學生所彙報的內容,使學生加深了對鐘面知識的再認識。

第三部分:撥一撥

這一部分主要探究時與分的關係,有一定的難度。我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動手、動腦、動口的時間。這通過動手撥一撥,看一看,解決了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又達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理解疑點的目的。

(三)、理解應用、強化體驗

1、第一個練習:我撥你說。教師演示,同桌兩人再合作,通過這個練習在讀的同時還可以把它記下來,既練習讀也練習寫。

2、獨立完成65頁讀一讀作為鞏固、強化。

3、認、讀、寫於老師起床的時間。

學以致用,教師既要創設生活情境把學生帶進去學習數學,又要幫助學生從情景中走出來解決問題。

(四)、梳理經驗、總結強化

1、這節課學會了什麼數學知識?

2、怎樣讀鐘面上的時間?

3、還有什麼問題?

4、佈置課後活動內容

遊戲:小組同學輪流拔一拔,考一考。

這一環節強化了數學知識,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促進課後體驗性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滿足學生的探索慾望。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主要根據學生的探究為主線,通過教師的板書設計逐步的把內容展示給學生,這樣的設計能充分的體現知識點的生成過程,便於重難點的突破,有利於指導學生觀察、討論、概括,充分達到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應用。板書力求用簡潔的表達豐富的教學內容。

回顧整堂課的設計,我把數學根植於生活,將枯燥的數學內容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有價值適合學生髮展的數學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說課稿 篇8

通過《故宮博物院》這一課的學習,學生都知道了我國北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但是能夠有幸看到真跡的人可以說是寥寥無幾。直到20xx年10月《北京晚報》報道了在故宮博物院百年大修的喜慶氣氛中,《清明上河圖》才得以首次全卷公展 。那麼在西方的藝術界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存在呢?西方的大博物館的珍品又是怎麼樣的?我在課前先設下一道道“懸疑”引出學生的興趣。

本課我準備用兩課時來完成整個教學內容,第一課時完成了解盧浮宮有關地理位置、歷史等大致情況以及藏品的九大分類的欣賞學習,第二課時把審美能力的培養作為本課教學的根本宗旨,主要以欣賞羅浮宮三寶為教學重點,通過這些欣賞活動,初步瞭解歐洲古典藝術作品,使學生產生學習西方美術的濃厚興趣,提高多元文化的藝術修養,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與價值觀。我所說的就是第二課時的內容。

所以我設計的教學重難點是:西方雕塑、繪畫的風格及藝術特徵。難點:美術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以及深遠意義。因此,課前我準備了關於盧浮宮三寶的'資料和多媒體課件以及學生在模仿秀中所需的幾塊綢布、自制假髮、小風扇等。

在設計《巴黎盧浮宮》這一課時,我分成四個環節進行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環節二作品模仿秀,瞭解概況;環節三體驗感受,學寫評論環節四交流分享,課後延展。

下面我簡要地闡述一下這四個環節:

首先,我假設自己準備了一個“豪華”的禮盒讓學生猜裡面裝著的是什麼?在學生一通瞎猜後開啟一層又一層的包裝告訴學生這是我的一件傳家之寶。學生一定會問為什麼包裝得那麼細緻呢?那麼我就可以引出《清明上河圖》直到故宮博物院百年大修的喜慶氣氛中才得以首次全卷公展,引出盧浮宮作為“盧浮宮三寶”的三件藏品又是怎麼安排其展出位置,然後用多媒體展示三件藏品在盧浮宮所處的位置,讓學生體會東西方文化在對待珍品上的“藏”與“展”的不同態度。

第二環節引導學生以其中一件藏品《蒙娜麗莎》為例,用“你覺得《蒙娜麗莎》美嗎?”展開廣泛討論,在討論了古典繪畫的美的表現後讓一學生上臺來模仿畫中人的神態動作,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從這件藏品的構圖、人物動態、神情、風格、色彩、作品背後的小故事、與中國畫的區別等方面探討這件藏品的藝術價值,引導學生體驗西方古典繪畫藝術中的形式美。

在第三個環節中安排學生4-6人為一組,以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的區別和聯絡為題,從作品創作背景、造型、動態、肌理表現等方面讓學生討論他們所選的這件藏品有怎麼樣的特點,小組成員各有分工,包括表演者、分析者、彙報者等,並完成我給他們設計的一份表格式評述。

最後一環節讓學生自評、互評的評價活動分析各組的藝術評價成就,同時,在評價三寶活動中,老師及時給予學生恰當的反饋,形成互動評價,一方面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想法,使學生明確如何進行正常的藝術賞析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由盧浮宮有關的建築引導學生去了解華籍設計師貝聿銘及其設計的盧浮宮入口金字塔建築的風格特點作為課後延展。

新的教學理念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廣泛的歷史文化情境中去認知美術作品的意義,在欣賞過程中,聯絡中國傳統美術作品以及國人對“寶”所特有的那種保護心理進行對比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直觀展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互動參與,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出課題的第一個環節,創造問題情境,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重在讓學生從前面所學的中國傳統藝術出發,引出與中國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激發學生對兩者的對比分析。第二個環節重在以模仿秀的形式讓學生在賞析的基礎上體驗畫家在創造美的過程中付出的勞動,瞭解藝術欣賞所要注意的方面,為下面學生自行理解一件藝術品做實踐和理論準備。第三個環節我著重從作品創作背景、造型、色彩、動態、肌理表現等方面進行輔導,讓各小組的模仿者在大家的幫助下去體會雕像所展現的那種神態動態,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這三寶中的任一件進行分析、討論、評述,形成學生的美術素養。第四環節重在讓讓大家分享交流小組合作的成就,體驗模仿的樂趣並將這種評論方法延伸到課外。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9

一、選材:

《新綱要》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草地、花園、天空、大樹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場景,而“踢踢腿”、“聞花香”、“排排隊”、“睡一睡”更是來自幼兒自身的生活。我通過改編兒歌的形式將這些幼兒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串連,組成了新的內容。既符合了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

二、目標定位: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的作用,依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材本身的特點,確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既體現了對小班幼兒語言的需要,又以情感上讓幼兒獲得愉悅。具體目標為:

1、學習有節奏地朗誦兒歌,掌握詞彙“踢踢腿”、“聞花香”、“排排隊”、“睡一睡”。

2、運用遊戲的方式感知、理解兒歌內容,體驗遊戲帶來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1、指偶小蟲蟲:匯入時用到了指偶,以幼兒喜歡的小動物的形象引題,易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了幼兒的興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熱情,也為幼兒進入後面的活動做了鋪墊。

2、Flash課件:通過欣賞FLASH,把兒歌內容更直觀的擺在孩子面前,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理解畫面內容,嘗試用語言進行表述,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學習方式”。因此在本次活動中體現了教師與孩子的互動主體性,採取相互尊重、協商、交流、共同建構的方式,共同成長。我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

1、情境創設法:利用可愛的小蟲蟲這個動物形象,將幼兒引入到活動中,非常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極大地調動起孩子們的探索慾望。

2、觀察法和啟發引導法相結合:在本次活動中,教師以flash的動畫形象,讓幼兒通過五官的感受來發現、探索畫面內容,獲得具體的經驗,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概念。幼兒在觀察畫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運用適當語言,幫助幼兒理解畫面的內容。

4、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教育性。運用小班幼兒最喜歡的遊戲的方式感知、理解兒歌內容,體驗遊戲帶來的快樂。

期間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的方法,表達著各自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五、活動過程:

第一環節,匯入活動,認識小蟲蟲。教師運用指偶,與幼兒近距離的互動,調動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第二環節,通過動畫,讓幼兒理解兒歌內容,通過觀察、表述、模仿、表演來學習兒歌。其中,先分段後完整的教學使幼兒能夠較好的掌握兒歌。

第三環節,教師指導幼兒用手指扮演小蟲,邊玩遊戲邊朗誦兒歌。運用小班幼兒最喜歡的遊戲的方式感知、理解兒歌內容,體驗遊戲帶來的快樂。也在有趣的遊戲中,幼兒達到了複習兒歌的效果。

六、教學體會:

1、兒歌講究韻律美,在教學中我注意了兒歌節奏與動作節奏的相協調。

2、良好的師幼互動,不僅能提高幼兒的積極性,還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所以教學過程中,我也比較注意與幼兒的互動,使他們樂於跟著老師學,主動地參與創編,也體現了幼兒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