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有關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

說課稿6.7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我講課的內容是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聲音的祕密》。課文主要寫了法國著名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帕斯卡在他11歲時,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了聲音的祕密。課文以設問句開頭,給人以懸念,引人思考。課文知識性強,語言流暢,敘述清楚明白,人物特點鮮明,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好教材。

本單元教學重點是在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同時,逐步養成學生崇尚科學、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

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的體驗性,強調平等互助的師生關係,強調教師做平等中的首席,在本節課上我將努力體現以上教學理念,同時對學生進行讀和說的訓練,滲透寫法,促進學生與文字間的對話。

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了解帕斯卡是怎樣發現聲學震動的原理的?激發情感讓學生學習帕斯卡仔細觀察、愛動腦筋的優秀品質和習慣。培養學生崇尚科學、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同時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根據課標要求和二年級學生年齡的特點,我在教學環節中突出以下三點:

一:樂曲匯入,喚起閱讀期待

上課伊始,我便向學生講述自己奇怪的夢,吸引學生注意聽貝多芬的那首《森林狂想曲》,從中探索樂曲中的祕密。我將課文第一自然段設為開篇導語,配上生活中常見的聲音現象的圖片,喚起學生探索聲音祕密的閱讀期待。

二:創設情境,親歷實驗過程

愛探索,愛嘗試是孩子的'特點,我利用這個特點創設實驗的氛圍,引導學生動手參與實驗,讓他們親眼看得到,親耳聽得到,再請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序的說出來。在這樣的環節中促使學生自讀自悟實驗過程,並將探索聲音祕密的實驗再現在面前。學生將自然而然的找到謎底。從此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同時訓練學生有序的表達。

三:以讀促思,激發學生與文字對話

課堂上我將採用自由讀、指名讀、範讀等形式的讀,抓住重點句子,指導朗讀。“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在學生熟讀後,我引導學生說一說從句子中知道了什麼?尤其在文末的一句“從此開始了他一生偉大的科學探索”,在此處引發學生思考:他一生有那些成就?“從此”指什麼時候?……努力營造自主、快鬆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的與課文展開對話,培養學生邊讀邊思,邊讀邊悟的良好閱讀習慣。

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對本堂課進行具體說明。

一、說教材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以觀察與發現為主題,意在使學生在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葉聖陶從三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第一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位置,第二段是爬山虎的葉子,第3.4.5段是寫爬山虎的腳。課文介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是通過葉子的變化來講,側重講長大了的葉子的顏色變化、靜態美、動態美。介紹爬山虎的腳的特點是分三個方面來講。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最後講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係,巴住牆與沒巴住牆的不同結果。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緻、連續地觀察事物的,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二是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二、說教學目標

我們今天上的課與以往有所不同,是一節20分鐘的課,所以我們把這堂課的重點只放在學習第二段爬山虎的葉子。這是一篇四年級上冊的課文,而我們今天面對的學生卻是三年級的學生。三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處在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在理解文中關於爬山虎的葉子時,教師要提供大量的直觀圖片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同時要藉助學生的想象感受到葉子的美。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們確定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認識“均勻”2個生字,會寫“均勻虎”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課文並背誦,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重點:通過朗讀和重點詞句的品析和理解,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難點: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三、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途徑,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通過“創設情境、以讀代講、讀想結合”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與文字充分的對話中突破重難點,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品悟朗讀、展開想象等方式充分感知文字,走進文字,學會學習,得到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把整個教學流程分為四大版塊: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本課堂,我們採用的是談話匯入法,教師先在黑板上板書腳字,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哪些東西有腳,由學生的回答總結出大部分動物有腳。接著教師話峰一轉,其實在自然界中也有長著腳的植物,從而引出爬山虎,同時板書爬山虎,指導書寫虎字,特別強調虎字的第三筆,然後課件出示圖片,簡介爬山虎。教師通過這樣一步一步地設定懸念,引出課題,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慾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可以把握課文的概貌,形成對課文的初步印象,為後面的分析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學生對課文整體感知的程度直接影響對課文的學習效果。在這一環節,本來可以設計一個問題: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爬山虎的。但是我們考慮到今天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所以我們降低了一下難度,把它設計成了兩個問題:1.課文的哪幾個段寫到了爬山虎的腳?2.課文除了寫了爬山虎的腳還寫了爬山虎的什麼?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然後通過對問題的梳理,讓學生很輕鬆地就知道了課文主要從爬山虎的位置,葉子和腳三個方面來寫,這樣一來學生就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

(三)品讀詞句感受葉美

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教學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讓學生入境生情,才能讓學生生情並茂地通過朗讀,感受到葉子的美。於是在這一版塊中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教師範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認真聽讀,讀後讓學生說一說爬山虎的葉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美),並板書美。

2.學生自由朗讀,劃出能夠感受葉子美的詞句。

3.彙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機交流品析重點句子。

句子一: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A.引導學生抓住“嫩紅”到“嫩綠”兩個詞感受爬山虎的葉子顏色變化的美。

B.並通過課件出示爬山虎顏色變化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葉子顏色的變化

C.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讀出這種顏色變化的美

句子二: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A.抓住一順兒朝下、均勻、沒有重疊、不留空隙等詞讓學生感受葉子的靜態美

B.隨文學習生字均勻並書寫,結合圖片理解“均勻”“一順兒朝下”的意思。

C.指導學生抓住這些重點詞朗讀出葉子這種綠的新鮮的美又密又勻稱的靜態美

句子三: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A.通過想象畫面,觀看視訊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微風吹拂下葉子動態的美。

B.讓學生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

4、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在學生充分通過語言文字口味葉子美麗之後,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再進行配樂朗讀。讓學生達到了音樂和情感的融合。

5、這麼美的葉子,這麼美的.句子,光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還不夠,還要把它們背下來,於是第五環節,我們採用關鍵字詞填空的形式,背誦第二段,讓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積累了課文中的語言文字。

(四)課堂總結體會寫法

教師結合板書,進行總結,讓學生明白葉聖陶能夠從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靜態美,葉子的動態美三個方面把爬山虎的葉子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是因

為他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的,是因為他細心觀察,長期觀察的結果。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最後以課文後的討論題:爬山虎葉子的葉尖為什麼一順兒朝下,為什麼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呢?設定懸念,讓學生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激發他們繼續學習的興趣。

五、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我們的板書設計雖然簡明扼要,但是它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也是老師在最後進行課堂總結,學習寫作方法的依據。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蘇教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初步掌握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及平行四邊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行四邊的面積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的,把平行四邊轉化為長方形來計算面積。通過操作、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並在此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的面積。這樣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絡、相互轉化的辨證觀念,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邏輯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以後學習三角形、梯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精神,感受數學知識的奇妙。

基於以上的對教材的認識和理解,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二、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國小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我還力圖體現出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並能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2.學法。

我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思想,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研究者與探索者、建構者。

四、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出示活動木框,(長方形)

師:我們學過許多的平面圖形,這個圖形你認識嗎?

問:在拉動的過程中,木框的什麼沒有發生改變?

(二)、動手操作,實踐推理。

(把這兩個圖形投到邊長 1釐米的方格紙上)

問:你有辦法知道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數格子)

結論:長方形的面積大,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較小,面積是發生了改變的。

大膽猜測。

師:誰來說說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啊?那誰能根據長

方形面積計算的經驗,大膽猜測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可能跟什麼有關係呢?

初步驗證。

在方格紙上畫出任意的平行四邊形,標出高和底,並量出每條邊的長度。

師:用數方格的方法,算出自己所畫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分析面積與那些資料有關係。

轉化後的長方形的面積你會求嗎?怎麼求?這也就是誰的面積?

師:這個長方形除了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以外,他們之間還有哪些聯絡呢?(出示,並填寫表格,討論下面的三個問題)

現在你能說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麼計算了嗎?互相說一說。(介紹字母公式)

4、小結。

師:剛才我們是怎樣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研究的)

把未知的圖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來解決是我們學習圖形面積計算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大家學得很棒。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需要知道哪些條件,你會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了嗎?

(三)、練習鞏固。

1.選擇合適的條件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量出合適的條件,再計算面積。

3.在方格紙中畫出面積與所給長方形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4你能設計一個面積為16平方釐米的平行四邊形嗎?

(四)拓展點題。

師:說說你這節課的收穫。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簡析

歌曲《理髮師》是人教版國小音樂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首歌曲,它以熱情、歡快的旋律,生動地表現了理髮師認真踏實的工作態度,把理髮師工作時的愉快心情表現得栩栩如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探究與體驗的過程中能準確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理髮師》,通過創編表演活動,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

2、過程與方法:在互動式教學方法理念的指導下,啟發學生積極自主的體驗音樂,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與創造活動。

3、情感態度:使學生領悟“勞動最光榮”的道理,樹立“愛勞動,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這首歌曲旋律十分簡單,學生學唱很容易,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應放在為歌曲創編動作並表演上。

四、教法、學法

在這節課,我將互動式教學這一理念滲透於每個教學環節之中,在體驗歌曲中互動,引導學生產生質疑,通過師生、生生討論,解決問題;在合作創編歌表演中互動,引導學生想像情境,創編動作,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創新能力。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破冰引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的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播放了樂曲《在鐘錶店裡》,讓學生在歡快的樂曲中自由地做著優美的動作,將孩子們置身於熱鬧的街市之中,然後教師提問同學們還能說出街市上還有哪些店,學生們說出了好幾種店名,教師根據學生理髮店的回答,揭示出課題《理髮師》。這樣的開頭,使學生在快樂、輕鬆、熟悉的氛圍中開始了音樂的學習。

2、探究節奏,奠定基礎。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先出示兩種理髮店中出現的象聲詞:咔嚓、沙沙。通過引導學生創編節奏,師生共同總結出創編節奏的規律:即音樂的節奏來源於生活。接著,教師提問:“理髮店裡還有哪些聲音?用這些聲音你能創編出更動聽的節奏嗎?”這樣的設計,意在使學生運用上邊總結出的規律自主創編出更多的節奏,將課堂中的主動權由教師向學生實現動態轉移。

3、師生互動,學習歌曲。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這就決定了音樂藝術必須從“聽”入手,在聽的基礎上進行,所以,在學唱歌曲時,我採用聽唱法,初步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旋律、意境之後,教師提問:“對這首歌曲你有什麼感受?”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隨後教師引導學生對歌曲的旋律、節奏進行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跟隨錄音小聲哼唱歌曲,讓學生在歌曲的體驗中,在與同伴的討論中將問題逐一解決。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與同伴討論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探究與合作能力。在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的教學中,我沒有硬性規定學生用什麼樣的情緒去演唱,而是通過引導學生對歌詞的理解,來體會這首歌曲的演唱風格。

4、拓展延伸,創編表演。當學生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之後,為了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和體驗,我設計瞭如下活動:首先,我用充滿誘惑力的語言問學生:“你們想不想當一名理髮師?”在學生的歡呼聲中學生提出佈置理髮店的`設想,設想很多:有的說起一個好聽的名字;有的說用打擊樂器為理髮工具配音;還有的學生自告奮勇扮演理髮店中的人物……根據學生的設想,我把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有配樂組、表演組、演唱組……接著學生分組準備,然後全班合作表演,表演之後學生互相評價。為了使學生得到更多的表演機會,我又讓學生互換角色表演。就這樣,在學生精彩的表演中、快樂的體驗中結束了這節課。

六、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改變了過去音樂課中教師教唱學生學唱的教學模式,以互動式學習方式為指導思想,讓師生、生生在相互交流中體驗歌曲,探究旋律、合作創編,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上運用互動式學習方式,把學生作為互動學習和解決問題的主體,鼓勵學生親身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與體驗。強調學生個個欲試、人人蔘與、主動發展的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能,讓學生主動去學,主動去動,主動去玩,主動去聽,主動去唱,激發學習的熱情,提高其音樂素養,成為學習音樂,駕馭音樂的主人,體驗到“互動”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成功,從而鼓舞他們繼續在音樂的海洋裡遨遊。

說課稿 篇5

一、課文內容、特點分析

這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篇幅很長,也很感人,講述了接線員蘇珊用心靈傾聽我的困難,用一顆慈母般的愛心幫助我的真情故事。在這堂課中,我主要緊扣一點:我把蘇珊當作自己的母親,蘇珊具有母親般的愛心。讓學生髮散,找到重點句子,進行朗讀感悟,感悟到她的樂觀、耐心善良、溫柔、細心、她就像母親一樣在關心我、愛我。從而提升到,蘇珊是在用愛心在傾聽,用心在歌唱一首愛的歌曲,迴歸到課題,點題。學生能夠緊跟老師思路進入文字,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歡笑、傷心,有時會有驚喜。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蘇珊對死亡的樂觀主義態度,她對待鳥兒和自己的死亡都很從容,“到另一個世界唱歌去了。”多麼美好的意境,這種態度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稱道的。通過這個故事,引導並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做一個用心的傾聽者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正確朗讀生字新詞,聯絡上下文理解“著迷、耐心、修理”等詞語

2. 能力目標:領會文章的前後呼應的寫作手法,領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3. 情感目標: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我”對蘇珊的深切懷念之情,懂得用心靈去傾聽能給人帶來快樂與幸福。

三、教學難點和重點

體會“我”對蘇珊的深切懷念之情,領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法運用】

我最主要採取的教學方法是“反饋點撥”。從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中,再引導學生深入發掘探究,再點撥小結。在點撥引導中,我將盡量多地使用激勵性語言。

【學法運用】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課標倡導的最主要教學理念。本節課我在讓學生 “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反饋所感所得。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話揭題

以問訊處圖片匯入,簡單介紹問訊處。今天我們就一起用心去傾聽一個與問詢處的`真實感人的故事,從而匯入課題。這樣設計導課,主要是讓對生活中的問訊處有初步的瞭解。

(二)、初讀感知

提出要求,初讀課文。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內容。並在瞭解課文的基礎上思考:課文寫了兒時的“我”向蘇珊尋求了哪些幫助?蘇珊又是怎樣幫助“我”的?再簡潔地概括自己這些求助與幫助,填入表格中。

在試教時,我直接提問:課文寫了兒時的“我”向蘇珊尋求了哪些幫助?蘇珊又是怎樣幫助“我”的?這時候,我的發現,讓學生簡要說說,之後的作業學生半天寫不清,後來在有師傅提點下,我降低難度,採用表格,幫助學生理清幾件事情脈絡。

(三)、精讀課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品文悟情。在學生交流自己讀書體會的環節中,我也很好的領會了略讀課文教學的精髓,那就是——突出重點。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感動?”學生可以從文章中找到很多感動人的詞句。對這麼多詞句的體會,在教學中不能面面俱到,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說說感動的地方,抓住重點的幾句話來品讀:“小精靈用悅耳的聲音問我。”、“小精靈總是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一遍遍地向我解釋。”、“蘇珊想了想”、“ 隨後,她給我讀了紙條上的留言:湯米,我要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

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所以我也較注重朗讀的指導。例如在品讀“我”和蘇珊第一次交流中,我採用讓學生創編、補全對話,以同桌互補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等不同形式,引導學生感悟體會兩人之間感情的逐漸建立。這樣,以讀代講,以讀促思,達到了訓練朗讀,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之目的。

本課的最後一個環節安排了一個讀寫結合的小練筆。在引導學生深讀了課文, 深刻地體會到 “我”與蘇珊在交往的過程,結成了母子般的情誼,用心靈溝通讓他們在交流中彼此感受幸福,讚美了蘇珊用心靈傾聽孩子的心聲、用愛心幫助孩子的善良品質,表達了“我”對蘇珊的深切懷念之情。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是湯米,當你看到蘇珊的留言時,你想對她說什麼?請在你課本空白的地方寫一寫你想說的話。我想,學生在學完課文後,內心一定湧動著許多屬於自己的感想,大有不說出來不快的感覺。在學生朗讀他們內心的感受時,我再配合感人的音樂,效果會更好。但是那天的課堂上,由於時間的把握非常欠缺,導致這個環節的效果差強人意。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時間都去哪兒了》。下面,我將從活動背景、活動目標、活動流程、活動效果、活動反思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活動背景

古訓雲:“百善孝為先”。感恩父母,孝敬長輩在中華民族的美德中佔第一位。但是,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嬌生慣養,百般呵護。致使他們: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只知接受,不知回報;只知被愛,不知感恩。為了擦亮學生蒙塵的心靈,喚醒他們的責任意識,讓他們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並結合學校正在開展踐行的“感恩”德育教育活動,我決定開展一次以“感恩”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二、活動目標

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我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大膽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通過活動培養學生蒐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觀察、表達、傾聽、習作及動手能力,並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採訪記錄、調查問卷、拍攝視訊等一系列實踐活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感悟到父母之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活動將激發學生對父母的熱愛之情進而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增強學生的責任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活動流程:

本次活動分為四個階段:主題確定階段、活動準備階段、活動實施階段、總結交流階段。

(一)主題確定階段

確定活動內容,安排時間一課時。

(二)活動準備階段

學生按照興趣、特長自由構建合作小組,並給小組命名。

制定活動計劃,探討活動方法。安排時間一課時。

(三)活動實施階段

各小組採訪、調查、蒐集、整理資料。

分小組製作家庭手冊、父母寄語錄像、歌曲小品,以及相關PPT。

共安排時間2個星期。

在孩子們活動過程中,我始終用靈活有效的辦法幫助他們保持較高的熱情和信心,快樂地去實踐,去活動,鼓勵小組同學團結合作。

(四)總結交流階段

彙報交流,成果展示。安排時間一課時。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一起走進我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成果彙報。本次綜合實踐活動彙報分為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 引發話題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恩情懷,活動之前,我播放了最近融化眾人心靈的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為實踐彙報活動創設動人情境。在這情境之中,讓同學們一起朗讀小詩《家》,帶他們進入感恩之家,自然而然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

2.感恩交流 真情互動

在兩個星期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孩子們快樂地忙碌著、體驗著、探索者、收穫著。終於可以展示他們的勞動成果了,孩子們心裡肯定特別激動。

說一說

知恩組同學準備了有趣的《家庭手冊》,手冊裡有家裡的每個成員,他們的愛好、工作、生日等等資料躍然紙上,那是一本本製作精良的圖畫名片,蘊涵著孩子們對每個成員滿滿的愛。聽著他們滔滔不絕地介紹家裡的父母,講述著每個感人的點滴,大家頓時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感同身受,有時便是如此。

問一問

頌恩組同學在活動期間進行了《我對父母知多少》、《父母對我知多少》為題的問卷調查,通過調查他們總結出自己對父母的瞭解太少,而父母卻知道自己的每一個細節,無微不至的關懷有時卻得不到孩子的一絲體諒。這其中滿是無奈與傷感,當他們把調查分析圖展示在大家面前時,同學們唏噓不已,不禁想起自己,想起辛苦養育他們長大的父母。

演一演

憶恩組同學順勢表演了小品《嘮叨的媽媽》,講述平凡生活中媽媽處處嘮叨,卻又處處關愛的小事。他們深入生活,觀察媽媽的每個嘮叨瞬間;記錄生活,寫下自己的小品臺本;展現生活,表達對媽媽深深的愛,準備的過程對於他們而言,就是對生活的體驗,對父母的感恩。小品結束時,全體演員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在全班引起共鳴,大家不禁大聲合唱,那歌聲動聽而感動。

看一看

感恩組同學把一張張兒時和現在的父母與自己的對比照,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分明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少年越發俊俏挺拔,而父母臉上卻悄悄爬來了皺紋和幾絲白髮,起先大家還會為同學兒時的稚嫩捧腹大笑,“瞧,這也太逗了!”緊接著便停了下來,此時他們終於明白“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來得及報答,你們就老了。”

當事先錄好的“父母寄語”爆笑登場時,大家已再也笑不出來,“你健康長大,是媽媽最大的願望”,“要多吃飯,正長身體呢”,“爸爸陪你慢慢長大”......一句一字都震懾的大家的心,什麼是愛,便是如此簡單平凡,卻深入人心。

3.感恩留言 唱響感恩

活動彙報課上回蕩著動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旋律舒緩而感人,同學們在這感恩的氛圍中寫下對父母的心裡話,此時的他們心中一定滿盛著對父母的愛。當他們大聲的念出自己的留言時,早已熱淚盈眶。

四、活動效果。

最後,同學們彼此交流著此次活動的體會和感受,並填寫了活動收穫卡,孩子們通過本次綜合實踐活動,懂得了要多關心、體貼父母,感恩父母。有人說“我的膽子變大了!”,有人說“我養成了查閱資料的習慣。”有人說“我學會了與他人合作”而說的最多那句還是“我們感謝爸爸媽媽!”……家長也深有感觸地說:“這種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的實踐、體驗、交流中受到了教育。而我們做家長的也在這一過程中知道了孩子的心聲,更明白了自身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我們共同填寫了《綜合實踐活動星級評估表》,通過自評、同學評價、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在多元化的評價中,給予孩子實踐能力的肯定。

五、活動反思:

一個個永恆的瞬間記錄著孩子們那一顆顆真誠的感恩之心。他們真的懂事了,真的長大了!這次活動也讓我明白了原來學科整合並不難,而且整合後的課堂教學顯得更加的生動有趣。如:收集有關的資料,撰寫心得和調查報告等,這是和語文學科的整合;上網查資料,這是和資訊科技學科的整合;還有的學生統計調查各種資料和繪製統計圖表,得出有用的資訊,這是和數學學科的整合;吟詠、歌唱,又是與音樂學科的整合;製作賀卡、心語卡,又是與美術學科的整合。

當然,這一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學生不太受小組同學的歡迎;有的小組的展示形式太過單一……但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加以正確引導,我們的孩子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天空中一定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活動結束後,一位孩子送給我一張賀卡,上面寫道:“敬愛的老師,謝謝您!本次綜合實踐活動讓我懂得了許多許多,我要學會感恩生命中的一切!”是呀,感激生育你的人,因為他們使你體驗生命,感激教育你的人,因為他們開化你的矇昧,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們磨練了你的心志……於是,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又可以生成新的課題。感恩無處不在,我們應該感恩老師、感恩朋友、感恩社會、感恩祖國。

感恩,生活中的智慧,它是愛的別名。在感恩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孩子們收穫了能力,收穫了責任、收穫了真情。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心存感恩,與愛同行!讓我們一同攜手走進綜合實踐活動更廣闊的天空!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這篇故事短小精悍,它以簡潔、優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奇奇兔內心多麼渴望朋友,同時也展現了它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純真、美好的心靈。當前獨生子女雖在家中倍受嬌寵,習慣於接受別人的呵護,而不善於對別人付出關愛。針對這一普遍現象,本次活動有意識地讓幼兒在輕鬆、愉快地活動中體驗樂於助人所帶來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為他人做事的願望。

教學目標

1、欣賞、學習文學作品的優美語言。

2、懂得為他人做事是愉快的。

教材重點、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在學習作品優美的語言時,指導幼兒用連貫的語言,學說故事裡的話。

因為大班幼兒對故事的學習,已由喜歡聽逐漸傾向想講,但由於缺乏表達的經驗,在說故事中常是說了前句連不了後句,難以完整複述。所以,指導幼兒用連貫的語言,說出故事裡的對話是教育中的重難點。

教法

充分運用多種教育手段來刺激幼兒的.聽說能力。主要採用直觀法、提問法、創設情景法。

1、直觀法是根據幼兒思維特點決定的,幼兒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利用圖片,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及注意,能讓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同時為幼兒的口語表達做充分的準備。

2、提問中拓展幼兒思維。在提問的語言設計上,注重啟發性,給予幼兒更多說的空間,不束縛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有話好說,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也是新綱要的體現:鼓勵幼兒大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步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3、創設一定的情景,有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學法

通過以上教法,分段講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解決幼兒在學習用連貫的語言說出故事中的話。

活動準備

1、瞭解有趣的復活節。

2、奇奇兔、胡蘿蔔清洗機、彩蛋描繪機等圖片各一。

3、小猴受傷在醫院圖片一張。

教學過程

根據本次活動目標與內容,我分三個環節進行。

激發興趣→欣賞、理解作品→情感體驗。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第二環節:欣賞文學作品,理解故事內容。第一步驟:運用直觀法和提問法,分段講述故事,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印象和幫助理解、記憶。這樣幼兒就克服不良的只求聽不求甚解的習慣。第二步驟:完整講述故事,主要讓幼兒有一個完整欣賞的效果。

第三環節:情感體驗。活動中滲透生活經驗。讓“互相幫助”這一現象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這個活動中通過對故事的理解,拓展生活經驗,並利用如何幫助小猴展開想象,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使他們有話好說,從而體現活動價值。

在日常活動中,培養幼兒樂於助人,懂得關愛他人,作為本次活動延伸。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國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這是葉聖陶先生的一

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原是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

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

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說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為抓住特徵說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說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八年級年級是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說明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為:

(一)理解本文說明物件的特徵及文章的總分結構,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二)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陶冶審美情趣,並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

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著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習。

(一)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討論式教學法:由於問答法可能造成師生交往範圍過窄,不利於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採用討論法。這樣資訊交流量更大,使資訊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有利於激勵廣大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為,本文的說明物件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二)。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說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重慶夜景錄影)、投影儀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為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學生感官,可使其對資訊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會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朗讀法:教會學生朗讀,要求準確、流暢、傳神,齊讀要整齊。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速讀法:這是一種眼腦直映、迅速獲取有用資訊的閱讀方法,有利於廣範吸收知識,迅速開發資訊資源,尤其適應快節奏、資訊化的現代生活需要。具體教會學生用掃視法默讀,提高閱讀效率。

四、說教學程式: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式如下(重點為把握事物特徵,掌握

總分結構。)

(一)課前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

2、蒐集蘇州園林的照片、圖片,感知蘇州園林的特點。

(二)匯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而蘇杭美景之最,還在於園林藝術之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投影照片)今天,我們學習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看他筆下的蘇州園林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

這樣以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三)分析理解,這是突出重點的環節,用問答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達成目標,並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1、配樂範讀一二段,要求聽讀時思考作者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特徵的。

2、學生齊讀一二段,要求準確、流暢,感知課文內容。

3、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

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著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培養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4、提問:

A、作者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是什麼?(引導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評價——“標本”)

B、“標本”一詞怎樣理解?用這個詞好在哪裡?(引導體會蘇州園林的地位、影響)

C、蘇州園林一百多處,作者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就寫出了本文,這是否會犯片面性的錯誤?(通過此問激發學生興趣,並自然轉入下一步驟。)

5、解題、簡介作者和文體,同時回答上一問題。(要點:作者去過有代表

性的園林,深刻了解其特徵;這是為攝影集寫的序,蘇州園林具體的風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異中求同,在第一二段點出其總特點及其表現,下文即分別介紹。文章用了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便於有條理地準確說明。)

這一步充分利用了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課匯入

後的5-7分鐘,是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期,是教學的黃金階段,但最優秀的學生也超不過15分鐘,之後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變傳統的課堂結構,將簡介作者等情況放在重要的朗讀、熟悉課文之後,使教學重點儘量放在黃金階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時變換活動方式,用生動有趣的介紹使學生消除疲勞,以飽滿的精力投入下一黃金階段的學習。

6、提問:

A、蘇州園林很多,作者認為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引導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投影板書“圖畫美”)

B、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呢?(抓住四個“講究”,理解主要特點的具體表現。投影板書“佈局美,配合美,映襯美,層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與第二段是什麼關係?(引導理解總分結構。二段總說,三至六段分說,分別與第二段的四個“講究”照應。)

7、教師示範分析第三段:

A、學生齊讀;

B、分析:用了比較說明,分說佈局特點,(投影故宮、西方園林的照片,進行比較:對稱與不對稱)。還用了比喻說明,以圖案畫與美術畫的區別來說明蘇州園林的佈局講究自然之趣,不對稱。

8、學生討論分析四至六段。(與第三段一樣是分說,並且是主要表現總特

點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詳寫。)

9、提問:第七、八、九段寫的什麼內容?與全文中心有何關係?(引導

理解這仍是分說,扣住“圖畫美”的總特點,說明蘇州園林細部注意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園林的色彩美。投影板書。)

10、學生討論明確: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寫。全文說明順序為邏輯順

序。(總分、從主要到次要都是邏輯順序。)

(五)遷移練習:

1、放《鳥瞰新重慶》錄影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後介紹重慶夜景的特點;

選擇恰當的結構順序。

2、學生討論,擬出寫作提綱;

3、抽學生念提綱,教師評點、板書(附後)

4、要求課後完成作文,不少於400字。

(六)教師利用板書總結,突出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及文章的結構特點,給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這一步充分利用學生注意力的反彈期(下課前3-5分鐘),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反彈期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時段,能使課堂所學知識在大腦中留下清晰印象,而這首次印象對知識的鞏固和保持意義重大。

五、說板書:

學生一般學說明文感覺枯燥,興趣不大。而本文文筆優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是圖畫美,因此課文板書打破慣例,設計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見《優秀板書設計集》),用形式美吸引學生,提高興趣。寫作板書扣住了重慶夜景總特點,也突出了分說的兩個方面,便於指導學生寫作。

附板書二:

地 勢 高 低 起 伏

樓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滿 城 璀 璨 星 燈 輝 映

燦爛輝煌

慶 漫 天 星 漢 瑰麗 壯 觀

夜 依 依 兩 江 環 抱 道 道 彩 虹 飛 跨

立體圖畫

景 橋 燈 明 珠 串 串 車 河 宛 如 遊 龍

江 城

萬 家 燈 火 滿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輝 流 光 溢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