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集錦7篇

說課稿2.2W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模板集錦7篇

說課稿 篇1

今天我所說的篇目是紀伯倫《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級下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五篇。

(一)說教材:

八年級的第二單元所選擇的都是散文詩,都是由尋常的事物激起心靈之聲,語言優美且貼近生活,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感知生活,並進而受到感染,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使語文真正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學生最害怕的就是寫作,長期以來,我們語文常把作文和課文分開來教,其實,在學習課文時,可以通過對文章的賞析,讓學生具有初步欣賞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並用來指導寫作,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樂於寫作。

我的教學設想是:課文《組歌》共有2篇,分別是《浪之歌》和《雨之歌》。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的《浪之歌》主要通過朗讀指導訓練,品味文中的語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自主賞析課文,掌握散文詩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達與意象之間的關係,本課只說第二課時《雨之歌》。

《組歌》中的《雨之歌》與一般哲理詩一樣,也採用擬人化的手法,但又與一般哲理詩不同,它不以得到某種哲理為目標,而是最終形成一個有豐富感性內容的,難以被抽象為簡單道理的形象。在《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著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也把距離和遙遠的事物聯結起來。本文的語言清麗流暢,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這些都很適合學生學習並運用到寫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第一,朗讀課文,展開想象,體會散文詩中感情和美妙的意境;第二,賞析課文,揣摩語言,在品味中享受審美樂趣;第三,通過賞析,理解作者筆下“雨”的形象;第四,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會學生自己賞析文章,尤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點定為兩點: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讀欣賞文章。2、通過模仿寫作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但是由於學生還是國中生,知識結構等還比較欠缺,為此,我把品讀文章,體味文章的思想內涵和作品的藝術特點作為本文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用指導朗讀、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文學的本質是始於感情而終於感情,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中同樣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這篇文章時,要注意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物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述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發共鳴。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必須打破那種“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從而完成賞析文章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我準備用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手段加大課堂的容量,也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三)說學法

〈〈綱要〉〉明確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尋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據此,我準備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程式設計:

首先,用雨聲和有關雨的詩文進行匯入。

第二步,進行朗讀感知,回憶朗讀應注意哪些內容

第三步,配樂朗讀,激發興趣。通過配樂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的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班朗讀,在朗讀中進行整體感知。我設計了三個題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麼特點?

2、這首詩從哪節開始出現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現有怎樣的作用?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賞析文章,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1、討論賞析一篇文章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2、結合所學方式賞析文章。

3、教師進行小結

第五步:拓展延伸,隨堂練筆

請發揮豐富的想象力,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選取一物,以“ 之歌”(如“小草之歌”“白雲之歌”“春風之歌”),模仿寫一首散文詩,表現你對人生的思考。

第六步:當場寫作,當場與學生評析作文

佈置作業

1、摘抄文中你欣賞你喜歡的句子 2、把模仿的句子整理到作業本上。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內容有:內能的概念;物體的內能與溫度的關係;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

本節內容是在前面學習機械能概念及其轉化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更為抽象的內能概念,認識內能的轉化及其作用,這些內容是解釋許多常見熱現象的必備基礎,也是學習本章後面熱量、比熱容、熱機等內容必不可少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內能的概念,知道內能的單位焦耳。

(2)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係。知道對於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內能越多;溫度越低,內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機械能認識內能,領會其中的類比方法。

(2)經歷用做功和熱傳遞方式改變物體內能的活動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和例項,養成聯絡實際學習物理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內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個熱學的'基礎;通過溫度高低來判斷一個物體內能的多少,在後面學習中會經常用到;改變內能的方法,尤其是通過做功來改變物體的內能,更是分析許多常見現象和汽油機工作過程的理論依據。因此以上內容都是本節的重點。

難點:內能概念比較抽象,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教學關鍵:學生活動要充分,教師總結要精練。

(五)教學準備:掛圖、多媒體、鐵絲、酒精燈、熱水、錘子、鐵砧、砂布

二、說教法:

本節知識點均屬“瞭解”“認識”“初步認識”的層次,考慮到農村國中的學生剛剛接觸熱學知識,內能熱量等概念都比較抽象,因此教學時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採用“類比”“聯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過分嚴密的表述。教學時不比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

具體教法安排如下:

本節課我首先通過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來源問題引入新課,然後通過與機械能的類比,建立內能的概念,再結合分子動理論說明物體內能與溫度的關係,最後通過學生活動展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我個人覺得教學方法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教學思路比較順暢,有助於學生逐步建立內能的概念。

三、說學法:

本節課中,學生在認真閱讀分析的基礎上充分交流討論,親身實驗,感受體驗,例舉例項,強化應用。

四、說教學過程:

(一)本課我是這樣引入的:利用掛圖展示各種熱機,讓學生看圖比較,討論交流,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學生的發現可能很多,這時教師要點撥引申在交流的基礎上形成共識。把圖片作為引入的主體,避免了枯燥、冗長的文字陳述。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歷與體驗,這個引入比較容易貼近學生,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引發共鳴,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二)對於內能的概念這節教學,宜採用“談話聊天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內能與機械能有什麼樣的區別和聯絡,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教學時不必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

2、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儘量減少教師的包辦代替。從一開始就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怎樣改變物體的內能,這段內容的教學,採取讓學生親自實驗,感受體驗,再從生活體驗、身邊事例入手列舉事例分析解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注重了理論聯絡實際的方法,去感受、領會知識,使知識化難為易。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首先根據前面物體內能跟溫度有關自然引出內能是可以改變的,然後提出這一段的核心問題:“怎樣才能改變物體的內能”。讓學生針對這個話題分組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組織學生彙報展示,引導學生梳理歸類各種不同方法,明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列舉生活中的有關事例,並進行分析解釋使之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關於“活動2”,主要介紹用熱傳遞的方式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教學中採用討論交流為主的方式進行:複習回顧國小科學課程中學過的知識,再通過多媒體展示熱傳遞三種方式的定義。最後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喚起他們的回憶和感受,不僅要求學生描述事例,還要指出熱從哪裡傳到哪裡,是通過哪種方式傳遞的。要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回答,這要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確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為後面理解熱量概念打下基礎,有助於能的轉化和能量守恆定律的教學。

本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本課小結與課後作業。本課小結由學生完成,小結本課的收穫。完成課後自我評價與作業。

說課稿 篇3

設計意圖:本次活動嘗試打破傳統集體教學的模式,把幼兒數學活動與遊戲活動進行了整合。根據《綱要》中“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對數學活動的要求,我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有準備的環境,把抽象、枯燥的數學內容變成有趣的遊戲活動,使幼兒在輕鬆、自由的環境中主動的去探索學習。

針對本班幼兒對數量認識水平,特確定以下活動目標:複習1—10數字的認識,知道數字能表示相應物體的數量,培養幼兒對計算活動的興趣,能愉快地參加遊戲活動的習慣。此次活動也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使幼兒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不知不覺中主動的學習,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並感受集體活動的樂趣。

活動目的:

1、讓幼兒體驗友愛、互助的快樂,在一個有和諧的環境中,使幼兒能夠主動學習,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2、認識數字1—10,知道數字能表示相應物體的數量。

活動分析:

重點:知道數字能表示相應的物體的數量。

難點: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清楚數與物體之間的關係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提問法、遊戲法、操作法等教學方法,特別是遊戲法,是孩子最喜愛的,遊戲能增強幼兒的參與興趣。

說學法:

整個過程,我遵循由淺到深的教學原則,層層遞進,,幼兒將運用操作法、遊戲法等學習方法。

設計思路:

在本次活動中,我依據本班幼兒的特點,設計了幾個環節:①.匯入活動。②.基本活動。③.結束活動。

在第一個環節,匯入活動中,教師出示數字卡片,讓幼兒認識數字,本環節中,主要是回憶起數字。

在第二個環節,基本活動,在認識了數字的基礎上,根據實物匹配相應的數字,感知數字能表示相應的實物,通過提問法,啟發幼兒在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可以也用數字來表示呢。然後根據數字拍手遊戲讓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數,然後通過找朋友的遊戲讓幼兒感知數物相對應的關係,讓幼兒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最後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給實物找朋友,小圓點找朋友的連線活動得以鞏固。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我來自東夏鎮木崗寺國小,我叫王迎春,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的第一課時:字母表示數。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說一說。

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認識方程》它是《數學課程標準》數與代數中“式與方程”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一定的算術知識,已經初步接觸了一點代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對於國小生來說,現在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從算術的學習轉向代數學習的重要轉折點,更是國中學習代數的重要基礎。因此,《認識方程》的教學內容在數學知識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學目標

本單元是學生系統學習方程的開始,這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知識。由於學生長時期習慣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開始學習方程時,往往會有一定的困難。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智水平,又限於本班的實際情況,這節課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① 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情境,學會用字母表示數;

② 能力目標:探索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發展抽象概括能力;

③ 情感目標:能用字母表示運算律和有關圖形的計算公式,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在過程,根據教材的要求,我把以下兩點作為學習的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用字母表示數、運算律和有關圖形的計算公式;

本節課的難點: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

說教法

數學教學不僅是數學知識的教學,更重要的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的觀察、操作、分析、、思考、表達等能力的培養,更應不斷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將此作為教學的核心,為學生的後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教材要求,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觀察法,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充滿自信的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且通過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數學問題。

說學法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學習“字母表示數”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情境中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演算,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變特殊為一般,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說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渠道,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部分來進行:

1、 利用課件展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重點展示“鐘山只隔數重山”的“數”字是什麼意思,學生會各抒己見,什麼5啊,9啊的,很多種,從而明白“數”是一個不確定的數,體會到這種表達方法的簡便與神奇,很自然的就可以過渡到數學中有

更多類似的現象,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社會、與自然、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絡,感受到了數學無處不在。板書課題引入新課。

2、 出示學習目標;(同上,生齊讀並理解)

3、 出示自學指導:

認真看課本85、86頁的例題,重點看三個例題各有什麼特點,你能發現它們的規律嗎?思考:

① 青蛙的嘴巴張數和青蛙的只數有什麼關係?

② 淘氣的年齡和媽媽的年齡差別會變嗎?

③ 一個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兩個三角形需要6根小棒,三角形的個數和需要根

數是什麼關係?

(5分鐘後比誰會做與例題似的檢測題)

3、 先學

① 看一看

生認真看書緊張自學,師巡視督促學生緊張自學。

② 做一做(課本86頁試一試)

(要求:字型工整,坐姿端正,師巡視發現問題以備後教。)

4、 後教

① 課件出示數青蛙兒歌,讓學生用一句話說一說這首兒歌。可以先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看看和例題有什麼不同?區別在哪?老師找兩名後進生回答,如有錯誤其他學生可以進行更正。

② 課件出示第二道練習題,找兩名後進生上堂板演,其餘同學做在練習本上。(要

求:字型工整,板演的同學把字寫得大一些,下面同學坐姿端正)

③ 做完的同學檢查,檢查完了以後觀察堂上扮演的內容,發現錯誤可以上堂更正。 ④ 評議板書,全隊100,字漂亮小紅旗,堂下全對的同學給自己掌聲鼓勵。 ⑤ 課件出示第三道練習題,小組討論後彙報學習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整理,並相機顯示有關圖形的計算公式,加深學生的知識印象。

⑥ 課件出示第4道練習題:用字母表示你學過的運算律。這個題是發散思維題,只要學生找出就應給予鼓勵,並把他們找到的運算律寫到黑板上以示肯定。從而樹立學生長遠發展的信心。

⑦ 本課小結:你學會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

⑧ 佈置作業:87頁練一練做到課本上。(要求:字型工整,做題認真,坐姿端正)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數”是新課標華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整式的加減”中第一節“列代數式”的第一堂課、這節課的內容是整個代數學習的基礎、在國小數學與國中代數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具體的數到用字母表示數、從具體的數的運算到帶有字母的運算、這種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是本章的重要特點、在這節課中、要讓學生真正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學會用字母表示簡單的數或數量關係、才能為後續的學習奠定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特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表達簡潔、便於交流、具有普遍性等);

2、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並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進行描述、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特點、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培養學生的代數化意識、發展抽象思維;

3、經歷一些具體問題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學會數學思考的方法、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讓學生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

難點: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並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進行描述、

其理論依據是《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同時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對剛入七年級的學生進入代數王國是一次飛躍、對他們來講有較大難度、

四、學情分析

(1)七年級學生經過國小六年的訓練、對運用具體數字去表示一個量的思想根深蒂固、從而造成在接受用字母表示數這個新的訊息時、會有一定的衝擊、所以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弄清楚為什麼要用字母表示數、也就是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是什麼、

(2)從具體的事例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對七年級學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遵循由淺入深、層次分明的原則、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

(3)由於七年級學生的思想不夠成熟、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五、教學策略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他們往往需要依賴直觀具體形象的事例、也為使課堂生動、有趣、高效、特將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之中、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並教給學生“多觀察、動腦想、大膽猜、勤討論”的研討式學習方法、教學中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渴望成功的情感、

具體做法是:

1、把知識的學習置於具體情景之中、通過豐富而有吸引力的探索活動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激發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慾望、

2、通過從“特殊——一般——特殊”的'思維過程、對難點進行層層鋪墊、使學生親自經歷探索過程和思維昇華的過程、感受自我奮鬥後成功的喜悅、

六、教學程式

(一)課堂結構:匯入新課、講授新課、理解運用、鞏固新知、回顧反思、佈置作業、

(二)教學簡要過程:

1、匯入新課

情境一:向學生展示圖片、如CTV臺標、撲克牌A等符號、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體會到符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

情境二:向學生出示等式、如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三角形面積計算等公式、讓學生體會數學中、也有大量的用字母表示數的例項、

最後讓學生列舉一些用字母表示數的例子、一拓寬學生的思路、二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所以這部分內容設計總的原則就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讓學生體會符號應用的廣泛性、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

2、講授新課

(1)在經過三個簡單的小題訓練後、學生對應用字母表示數有了初步的認識、這時丟擲第一個例題、尋找鞋碼與鞋長的關係、進而求出姚明和自己的鞋長、

這個例題的特點在於:一貼近學生生活、能激發學生興趣、二這題的設定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用字母表示數後就具有了普遍性、從而再求特殊值時會很方便、

(2)第二個例題是有關數學計算的、讓學生經歷觀察(每個算式與結果的特點)、比較(不同算式之間的異同)、歸納(上述算式和結果的共同點)、猜想(規律)的過程、學習數學思考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學生是否找到了規律、更要關注學生是如何進行思想和得到規律的、通過探索得到的規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用字母表示數或一般規律的優越性、

3、理解運用

“尋寶遊戲”中包含學生的動手實驗、討論等多種方法、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先讓學生在動手實驗中、體會第一層有一粒棋子、第二層有二粒棋子、……第n層有n粒棋子的規律、然後進行討論、尋找能否通過適當的方法、找出第十層最右一格、第一百層最右一格會是什麼顏色的棋子呢?這個環節具有開放性、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個性、同時讓他們很自然地就想到選擇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先求出前n層共粒棋子(第二例題已埋下伏筆)、再從結果的奇偶性上就可以得出是什麼顏色的棋子、

從玩中學習知識、而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又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出要學有用的數學的思想、

4、鞏固新知

利用5個小題對本節課所講內容進行鞏固、這些題與例題型別相近、但難度有小幅度的遞進、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5、回顧反思

本堂課通過一系列的情境創設與學習活動、學生經歷了用字母表示數或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一般規律的過程、體會到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引導學生自我小結、反思、梳理知識網路、體會數學思考的過程和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建構和認知建構、以獲取更大的收穫、

6、佈置作業

《數學》課本P88練習1、2、

說課稿 篇6

略陽縣何家巖鎮幼兒園武姣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家長經常會帶小朋友帶森林中去玩,但幼兒對森力瞭解多少呢?知道多少呢?森林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資源之一。全球資源日益減少,環境保護也日顯緊迫,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鄧小平說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而我們的孩子社會環保意識比較淡泊,所以讓幼兒從小就養成不亂摘花、折樹枝,懂得愛護樹木、保護森林的情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保護環境的種子。而《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的環保意識。所以,我選擇了關於“森林”主題中的“樹”作為本次活動的內容,結合中班幼兒的愛玩、愛遊戲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一次神奇的旅行讓幼兒來玩,通過旅行一路上讓幼兒認識了樹的作用,瞭解了樹的作用。

(二)目標定位

目標的確定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及本次活動的內容,我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幼兒瞭解樹防風作用。

2、情感目標:讓幼兒萌發要多種樹,愛護樹木的情感。

活動將圍繞著目標而展開,在活動中的重點是如何讓幼兒瞭解樹的防風作用。活動的難點是如何讓幼兒愛護樹木,保護森林的情感得到共鳴。

(三)、教、學具的準備:

為了達到預期的目標,在活動之前做了兩點準備:

1、教具方面:

1)墊子

利用墊子作為幼兒旅遊的交通工具——魔術毯,激發了幼兒的興趣。

2)種樹材料:用卡紙做的小樹、水壺各若干

3)多媒體教具:森林的畫面(鳥叫、小兔)

一棵沒有樹葉的樹及光禿禿的山坡

一場被大風襲擊的情景(樹倒了,房屋也倒塌了)

利用多媒體圖文並茂的形式,生動的展示了茂密的森林及被大風襲擊的情景,視覺的有利衝擊,讓幼兒感興趣,易理解。為突破重點做好了鋪墊,以更好的達到目標。

2、知識方面

在課前帶幼兒到室外一起來看樹,一起來抱抱樹,以次來增進幼兒與樹的情感。達到情感教學的目的。總之,這是一次愉快而有意義的一次活動。《鋼要》中指出,要讓幼兒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相信本次活動會讓幼兒有所收穫。

二、說教學過程

《綱要》中指出,教師是活動的主導,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幼兒的合作者、支持者。在設計活動環節的時候,我始終讓自己扮演幼兒的夥伴。根據中班幼兒的愛玩、好動好玩等年齡特點。為了能更好的達到目標,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情景匯入

一開始我對幼兒說:今天我們一起去旅遊,好嗎。這樣我就給了幼兒一個角色———————旅行者。這樣,幼兒在活動中就有了一個特定的角色。並一直貫穿整個活動,讓幼兒在旅行中一邊玩,一邊學習知識。《綱要》中說要讓幼兒在玩中學,在玩中玩。所以,我用旅遊這一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來貫穿整個活動。符合了幼兒愛玩得年齡特點。我也是他們的一員。我們一起坐上魔術毯一起出發。這裡的遊戲法就是為達到活動目的讓幼兒作的遊戲的一種教學方法。這裡我採用的遊戲法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而興趣點的高低是決定幼兒幼兒主動地動力,只有讓幼兒能主動地參與活動,才會更好的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說一說樹的作用,讓幼兒對樹的作用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這個環節我採用了討論法,討論法就是通過教師與幼兒的討論,達到教學目的一種教學方法。

多媒體展示了一個森林的畫面。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了這個畫面上。給幼兒一個森林的情景。於是我就順勢給幼兒一個問題:森林裡會有什麼?而不是問森林裡有什麼?因為“會有什麼”是讓幼兒自己去想象,去回憶森林裡可能出現

的一些動物或植物。而不是隻在這個畫面上出現的東西。這樣問拓展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他們的記憶。畫面上的小鳥、小兔的出現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同時,讓幼兒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接著,我又拋給幼兒一個問題:你喜歡樹嗎?為什麼?幼兒的回答各式各樣,有的甚至會說不喜歡。但老師對幼兒的所有回答都不於否定。《綱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兒的人格與權利。一個問題讓大家一起來討論,一起來回憶一些有關“樹”的問題,從幼兒的回答中找出樹的優點與不足之處。讓幼兒對樹的知識有一個粗淺的瞭解。為突破重難點埋下伏筆。這裡的樹真多啊,我們繼續一起去旅遊,看看還會看見什麼?這樣,既對這一環節一個小結,又順勢轉入下一個環節。

(三)瞭解樹的防風作用

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還是採用情景演示教學法、討論法,幼兒是通過多種感官感受參與法來學習的。景教學法就是老師設定一個情景,讓幼兒在情景中學習一種教學法。這個方法是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來學習,掌握知識。多種感官感受參與法就是手、眼、耳、神經多種感官參與並感受的一種學法。

在這個環節中,我分五小環節來完成。

1、對一棵樹的猜想

多媒體畫面上出現了一棵沒有葉子的大樹及光禿禿的山坡。與第一組的畫面形成強有力的視覺對比。藉此刺激了幼兒的神經,記憶留下了軌跡。我問幼兒,來,猜猜看這棵樹怎麼了?為什麼會這樣?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去想關於這棵樹為什麼長的'這麼大卻沒有樹葉,這一大片的山坡為什麼只有一棵樹,而沒有其他植物?留給幼兒一個遐想的空間,幼兒可以天馬行空,海闊天空,表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不同意見。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只拋給幼兒一個問題,讓幼兒充分的想象,《綱要》中指出,要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我們一起來問問樹媽媽,這裡怎麼了?引入了下一個環節。

2、觀看大風襲擊樹林、房屋的情景

我讓樹媽媽來告訴小朋友,這裡發生的事情:一場被大風襲擊的情景。通過樹媽媽的介紹,而不是教師來介紹,是為了讓幼兒始終在旅行,始終在遊戲。情景的演示,讓幼兒的多種感官都參與了,視覺的衝擊,呼呼的風聲。讓幼兒的眼、耳、神經都被調動了起來,參與了活動,在大腦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瞭解了由於樹被人類砍伐,越來越少,就抵擋不了大風的襲擊。樹被大風吹到,房屋也被風吹到了,

3、提問,讓幼兒加深了樹的防風作用

為了讓幼兒加深對樹的防風作用,我設計了幾個問題:樹為什麼變少了?大風來了,樹怎麼了,房屋怎麼了?讓幼兒逐一回答問題,接著我拋給幼兒一個問題:這裡曾經發生了什麼事?讓幼兒對前面的問題來了一次總結。用這個問題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概括能力。讓幼兒的回答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用這幾個問題讓幼兒明白,由於樹被人類砍伐,越來越少,就抵擋不了大風的襲擊。樹被大風吹到,房屋也被風吹到了。最後,我給了幼兒一個問題:樹有什麼用?幼兒的大腦中閃爍的是:樹少了,會被風吹倒。為教學的目標樹的防風作用的解決打下了基礎。

4、遊戲:一起來種樹

“那我們小朋友可以做些什麼呢?”我不會說,我們一起來種樹吧。因為,我們一起來種樹是讓幼兒在老師的意願下來種樹,而不是幼兒自己的意願。而“我們小朋友可以做些什麼呢?”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在徵求幼兒的意見,以幼兒的主觀想法做為我們要做的事。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的理念。接著我們一起來種樹。在遊戲的時候,大多數的幼兒都應該很投入,會種很多的樹,並兩個人一起合作來種樹,但個別的幼兒可能出現一人種樹的情景,他不會與人合作。這是,教師會適當的給予幫助。

5、一年後的今天

這時,多媒體上出現了“現在是20xx年,現在是20xx年”原來我們坐上的魔術毯通過時間隧道來到了20xx年。一片茂密的樹林,忽然,大風來了,但是樹林抵擋了大風的襲擊。小朋友歡呼了,高興了,他們種的樹抵擋了大風,他們成功了。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同時,他們也深深的明白了樹的作用,併產生了要一起愛護樹木,保護樹木的情感。突破了重難點,完成了教學的目標。

(四)活動的延伸——————做環保小標記

為了幼兒的環保意識能進一步得到昇華,付與行動,在區角活動或課後讓幼兒一起做環保小標記,增加幼兒的環保意識,也是加深幼兒對活動的理解。

活動亮點

本次活動的最大亮點是:神奇的森林旅行貫穿整個活動,讓幼兒始終在遊戲中活動。體現了《綱要》的精神。視覺的反差的衝擊力,刺激了幼兒的神經系統,激發了幼兒的思維。總之,這是一次快樂的活動,層層深入,步步引導。讓幼兒在愉快而輕鬆的氛圍中學習,掌握知識。

說課稿 篇7

一、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況分析:

“笛聲”是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教材內容以“名人小傳”為主題,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聯絡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體會比喻、排比句子在課文中的作用,能進入課文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知道他們想什麼、追求什麼,瞭解他們,走進他們。

“笛聲“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聶守信小時候受老木匠的笛聲吸引,跟隨老木匠學吹笛的故事。表現了聶守信對音樂的酷愛。課文圍繞課題“笛聲”,以“聽,笛聲又響起來了”這句話開篇,先用老木匠嘹亮、悠揚、激越的笛聲勾畫了一幅美好的畫面,而後重點記敘了聶守信沉醉於這種音樂中,用自己的真情和實際行動打動老木匠,開始學笛的過程。最後仍以“聽,笛聲又響起來了”這句話為結尾,又一次營造了一種人間美景。文章首尾呼應,思路清晰,語言清新優美,心理活動真實自然。所以我的教學重點、難點是通過對描寫老木匠笛聲的語句的品讀,以及對聶守信心理活動的揣摩,引導學生由笛聲走進心聲,感受聶守信對音樂的酷愛。想想聶守信向老木匠拜師學藝的過程,加深對聶守信的認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能力,能夠在課前自主預習,並完成一些基礎的學習任務:獨立識字,查詞義,讀課文等。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能夠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文中的詞義,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一定的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學生對“聶守信”知道的較少,理解課文內容有很大難度。學生自主收集資料的能力較差,不善於從課外獲取有價值的知識。學生朗讀中,能把自己的感受通過自己朗讀表達出來的同學不多,“如何把學生帶入情境中,體驗人物情感”,是上好本課的關鍵,我想在教學中找準訓練點,開展紮紮實實的語文閱讀尤為重要。

三、教學設計思想

一是、樂曲匯入,初讀課文

通過初讀課文,交流直覺感受,在整體感知中瞭解課文大致內容,初步體會“聶耳”、“老木匠”、“笛聲”這三者之間的聯絡,引導學生讀懂首尾呼應的寫作特點。

二是、簡介聶耳、品讀“笛聲”,欣賞積累

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通過師生引讀,體會這三個詞語描繪的是不同的笛聲,這是對聶耳所聽到的.笛聲的總的概括,通過提示性引讀,體會三個詞語的並列關係。

在理解“啼囀”、“喧噪”、“啁啾”這三個詞義的基礎上,進而體會笛聲的出神入化並通過朗讀來表達,這是一個教學難點。我嘗試通過讓學生聆聽如小鳥般鳴唱的笛聲,藉助教師的肢體語言來體會那時而清脆婉轉,時而熱鬧靈動,時而此起彼伏的美妙笛聲,在化解難點的同時,通過誦讀,感受聶耳對音樂的悟性。

三是、理解“渴慕”,品悟“莫逆之交”

關於聶耳向老木匠學吹笛這一內容,課文只有一句話:“在共同的勞動裡,這兩個年齡相差幾乎半個世紀的鄰居成了莫逆之交。”上下文有較大的跳躍,缺少具體生動的情節,通過組織學生想象他們的對話,來補充文字的缺失,豐富文字的內容,從而走進人物的心靈世界,體會聶耳對笛聲的迷戀,對吹笛的嚮往,進而理解在共同的志趣中一老一小成為了知己,成為了知音,成為了莫逆之交。

把課文中優美的語段串連起來,引導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反覆研讀優美句子,在朗朗的書聲中,學生腦海裡浮現的必定是一幅幅生動感人的富有靈性的畫面。無數次與文字的感悟和對話,語言和精神在朗讀中積澱,情感在朗讀中迸發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