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說課稿2.69W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美術一年級上冊第15課《乘著火車去畫畫》。

一、說教材

《乘上列車去畫畫》特別吸引我。極富情趣的課題,生動的教學內容很適合現代少年兒童的發展需要。這一課比起以往單純繪畫風景的課題來說,顯得活躍、開闊了許多。以小火車為媒介,極富童趣,學生興趣盎然。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會畫簡單的圖畫

2 過程與方法:練習說話,能展開想象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美景。

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教學目標應根據實際情況來設定。鍛鍊國小生的說話能力以及簡單的繪畫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畫出簡單的火車車廂圖畫。

難點:感受祖國的美麗景象,學會讚美祖國。

四:說教法學法

教學時,我採用談話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教師的語言應簡單易懂。不能過於深奧,在這方面我尤其注意。我首先用小火車實物激發學生的興趣,再讓學生大膽想象,自由發揮。

學生通過討論和互相合作完成本課任務,由於剛入學不久,他們的自主能力還不是很好,所以在完成作業時我在教室巡視並指導。

五:說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安定情緒

一年級的國小生年齡比較小,所以在課前我先以談話的形式拉近和他們的距離,為接下來的上課打基礎。

(二) 匯入新課

實物匯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接下來的課程充滿好奇和期待。

(三) 講授新課,學生練習

首先出示自己畫得小火車頭,告訴學生今天要完成的任務是畫車廂,教師先在黑板上示範怎樣畫車廂,用自己編的順口溜教學。然後讓學生髮揮想象:假如你乘上了列車,你會畫些什麼東西呢?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再讓學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作業。最後把較好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展示。表揚畫得好的學生。

(四) 總結

昇華感情,今天我們畫了這麼多美麗的圖畫,讓小火車把他們送給祖國各地的小朋友吧!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四年級上冊第18—19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度量》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第七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時,教材的主要內容是怎樣學好角的度量,從學生在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想好的這部分知識,讓學生從各種學習方向進行,培養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的能力,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幫助他們學習空間的觀念。這樣可以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周圍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對角的度量打好基礎。

(三)教學目標定以下三點:

1、在觀察,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量角器的結構與功能,通過探索,實踐,總結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學用量角器量角。

2、在學習過程中體會統一角的計量單元的需要,認識角的計量單元,建立1度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觀念,能聯絡操作結果,發現三角尺的三個內容角和特點,感受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長短關係。

3、要積極參與量角的學習活動,在探究量角方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實踐中產生髮現數學規律的興趣。

(四)教材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根據精彩的內容編排和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制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的結構和功能,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總結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運用量角器量角。教學難點是:在應用量角器進行度量角的大小情況下,怎樣確定量角器對準角的頂點,邊上是怎樣放置的。

二、說學情:

根據學生已經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探究過角的認識,通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激發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創新能力。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課時的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課堂教學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任,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例如:我教學角的度量這課內容是:一是教學目標要明確,二是突出重點,三是突破難點,我放手讓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進一步分析,比一比,量一量,所以,學生在學習角的度量的同時完成。

四、說教學程式: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本節課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清淨,匯入新課。

讓同學們,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圖形有角?向大家說說?這樣可以讓同學對生活周圍的數學距離,學生為了弄清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角的大小關係,有什麼不同,引出深思,激發了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能調動他們的學習動機,再結合課文的主題圖,形象直觀的把教學內容呈現出來,有了學習的興趣活動,學生就能很快的進入積極思維狀態,為學習新課的內容作好鋪墊,很自然地使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

(二)師生共同合作,探究新知。

首先出示活動角,感受角形狀,我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觀察這個活動角,動手把這個角度大一些,也可以怎樣做?變小呢?這樣學生就能認識到角是有大有小的,把角的兩條邊又開一些,把兩條邊收攏一些,角就小一些。這樣把學習的動權讓給了學生使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等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

其次,出示量角器,讓學生認識量角器的結構和計量單元是什麼?並觀察1度角的大小,接著讓學生動手把量角器量一量各個角的度數,在量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到量角時要分幾步進行,並說出量出各個角的度數,以小組裡交流所量的結果,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量角的過程。

(三)實際運用,鞏固新知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以下結構。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第二題,動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個角的度數,通過這兩道題的練習,不僅能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能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

2、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題,從圖上看估計這三個角的度書,然後用量角器量一量後,提問你們還發現了什麼?

3、小組活動,動手,動腦,製作各種各樣的角來進行鞏固好本節課的內容,還可以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自己說說,通過今天學習,你們學會了什麼?學生自己的小結後,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可以培養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既能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閨塾》選自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第四單元,本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重點是欣賞中國古代戲曲的語言和藝術手法,目的是培養學生鑑賞我國古代戲曲的初步鑑賞能力。

本文節選部分,語言富有個性,據以上內容和所教學生的特點,將學習目標確立為:

1、知識目標:

(1)瞭解作家作品,瞭解《牡丹亭》的大概故事內容。

(2)藉助註釋,理解課文內容。

2、能力目標:

(1) 鑑賞個性化語言。

(2) 分析人物性格及其成因。

3、德育目標:瞭解封建禮教對人的束縛、扭曲和傷害,體會杜麗娘、春香追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理解那個時代青年男女追求個性自由和美滿愛情的合理性。

二、重點和難點解析:

本文節選自中國四大名劇之一《牡丹亭》。《牡丹亭》全劇以歌頌杜麗娘、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為核心情節。但是《閨塾》是《牡丹亭》第七齣,“遊園驚夢”故事尚未發生,杜麗娘的思春情懷也才見冰山一角。依據此情節內容,要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把握劇情,以抓住戲劇衝突以及春香、杜麗娘、陳最良這三個人物個性化的語言來概括人物性格為重點。其中戲劇主人公杜麗娘的表現較為含蓄,對她的性格的瞭解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三、說教法:

適當的教學方法儘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遷移教學法

它最大的特點是激發學生興趣,增強信心,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為運用學過的古代戲劇知識,通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

2、比較分析法

它能增強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的主體意識,使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到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為讓學生品讀語言從而進行類比,突破重點和難點。

3、啟發——發現探究法

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為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四、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動口動腦動手,討論分析法。

2、鑑賞誦讀法。

四、說教學程式:

語文教學要密切聯絡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同時,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對劇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認識,就要對全篇的情節有細緻的瞭解。因此,在進行新課之前,我讓學生做如下準備和預習:觀看影片<<牡丹亭>>,,運用上節課的有關戲劇知識,參看提示、註釋,通讀全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完成學習目標1。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課是新科教版國小五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由三個活動組成:活動一,給塑料袋裡的冷水加熱。觀察冷水袋加熱前後在冷水杯中的沉浮狀態;活動二,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1)預測分析:冷水袋加熱前後在冷水中先沉後浮與什麼原因有關?(2)設計方案:小組討論設計驗證與重量是否有關的實驗方案;(3)驗證實驗:研究水在加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4)設計方案:小組討論設計驗證與體積是否有關的實驗方案;(5)驗證實驗:研究水在加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生變化。(6)分析小結:水袋加熱前後在冷水中先沉後浮的原因?活動三:總結鞏固。

二、教學背景:

冷水與熱水是學生的身體時刻能感受到的,和他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探究對冷水加熱所產生的現象及原因又是一系列十分有趣和有意義的活動。

三、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水受熱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二)過程與方法

1.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加熱後產生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後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科學方法:觀察、對比實驗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於發現新問題和願意積極探索的情感。

教學重點:關注水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教學難點:研究冷水袋受熱上浮的原因。

教學準備:教師:冷水、熱水各一杯,水槽、密封的冷水1袋、課件PPT。

學生(六組): 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熱水、冷水、試管、氣球皮、剪刀、試管夾、酒精燈、橡皮筋、電子稱、實驗單。

四、說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匯入新課

(二)給塑料袋裡的冷水加熱(點生演示)

1.教師點一名學生演示實驗:

①、把它放在熱水杯裡。塑料袋裡的水會熱起來嗎?仔細觀察冷水袋的變化。

②、當學生都看到了塑料袋由沉到浮的現象,除了水的溫度升高,你們還看到了什麼現象?

【出示課件4】,(板書,冷水在熱水中下沉)

③、再放入冷水中,是沉還是浮?

2.全班交流思考。熱水在冷水中上浮和哪些因素有關?

3.指名學生回答(板書:體積、重量)。

對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解釋。

(三)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1.師:水在變熱過程中什麼發生了變化?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證明我們的推測呢?。

2.好,我們利用實驗桌上的材料用酒精燈給冷水加熱的實驗,實驗前,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說說你的想法。(學生交流)

3.實驗要求:【重點指導】

(1),小組成員一定要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積極思考按一下步驟操作。

(2)、【裝水】先將試管裝滿冷水,用氣球皮矇住試管口,並用橡皮筋抓緊,

(3)、【封口】試管可在水槽裡裝水、扎氣球皮,橡皮筋一定要紮緊,不能漏水,儘量不要有空氣。

(4)、【稱重】稱重時,為減小誤差,測重量前後一定要把試管外壁的水擦乾淨。作好記錄。

(5)、【加熱】用酒精燈加熱,加熱試管應傾斜,從試管底部用外焰加熱,把加熱後的試管插入冷水裡。

(6)、【觀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請仔細觀察氣球皮的變化。作好記錄。

(7)、【注意】實驗時要注意安全,玻璃器皿要小心輕放。認真填寫好實驗記錄表。實驗完後,整理器材,準備交流。

4、教師點撥強調:①、體積變化怎麼判斷?(氣球皮有沒有鼓出來)

②、用酒精燈給水加熱的實驗記錄表 【如何填寫】

5.學生開始小組探究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6.小組彙報交流實驗結果: 水變熱後重量不變,體積增大。(板書:重量不變,體積增大)

(四)總結鞏固

1.整理分析

水在變熱過程中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我們觀察到了什麼現象?

(1)生活連結:為什麼燒開水時,水壺中的水不能裝得太滿?(指名回答)

(2)我們來判斷:相同體積的50℃的熱水和10℃的冷水相比較,( C )

A.兩者一樣重 B.熱水重 C.冷水重

同樣重的50℃的熱水和10℃的冷水相比較,( A )

A.熱水的體積大 B.冷水的體積大 C.體積一樣大

板書設計:

給水加熱

冷水在熱水中下沉,熱水在冷水中上浮

體積 重量

水受熱,體積增大,重量不變。

水受冷,體積減小,重量不變。

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王曉斌,來自安陽市第三十四中學。今天,我參賽的題目是《發酵技術》。下面我從教材認知、學情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和實驗創新及教學效果六個方面來談談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認知:

(一)教材分析

《發酵技術》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25章《生物技術》第一節的內容,教材安排4個課時完成,我說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教材安排了豐富多樣的學生實踐活動,通過活動學生不僅習得有關微生物發酵的基礎知識,提高相應的實踐能力,而且能體會到生物科學知識和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價值。

根據教材分析,我確定教學目標為: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舉例說明發酵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②運用發酵技術製作一種傳統食品;

能力目標:

①通過預習、討論、動手操作,能用所學的發酵知識嘗試自己製作酸奶,體會自主探究的過程;

②通過活動和探究,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情感目標:

①認同發酵技術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水平的意義;

②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培養團隊精神和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品嚐一杯自制的酸奶”活動

難點:調查發酵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本節內容比較感興趣,又有前面微生物學部分的基礎,課下完成探究、調查的課程內容難度不大,而且好奇心強、好動、爭強好勝又是他們身上明顯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和學生特點,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組織交流法: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給學生成果交流的機會。

2、組織討論法:通過組織討論明確實驗原理、步驟,高效地解決問題。

3、啟發教學法;通過教師點撥,構建高效課堂。

四、學法指導

根據學生認知規律,指導學生掌握:

1、合作探究法;

2、調查訪談法;

3、分析歸納法。

五、教學過程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理念,以及國中生思維由簡入難的特點,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為五個環節:精心組織課前準備、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歸納總結反饋強化、知識遷移課堂延伸。

環節一、精心組織課前準備:(活動前2周完成):

(一)教師準備:課堂上由於無法完成發酵酸奶和釀製米酒,我設計讓同學們課下自制酸奶和採訪米酒攤主活動。為使這兩個活動能夠順利進行,活動前要對學生進行培訓。通過培訓,讓各班活動小組明確兩個活動的目的、原理、材料、步驟和注意事項等。

(二)學生準備:接受教師培訓,按照培訓內容,具體準備如下:

活動1:【課下自制酸奶】

1、明確實驗目的;

嘗試製作一杯酸奶,瞭解酸奶的製作原理。

2、理解實驗原理;牛奶中的營養物質在無氧、溫度適宜的條件下,由乳酸菌發酵成為乳酸;

3、準備材料器具;帶密封蓋的杯子或瓶子、酸奶一瓶、鮮牛奶、湯勺、溫度計、手錶、白砂糖等。

4、清楚製作酸奶的步驟;將容器洗淨消毒,牛奶加糖煮開,冷卻,加入酸奶,搖勻加蓋密封,經過一段時間發酵成為酸奶。

5、明確合格酸奶的標準;顏色、質地、狀態和味道;

6、記住注意事項。

7、完成實驗探究工作。

活動2:【採訪米酒攤主】

1、理解制作米酒的原理:米飯中的澱粉,在30℃、由麴黴毛黴轉化成為葡萄糖,在30℃、無氧的條件下,由酵母菌發酵成為酒精。

2、明確採訪提綱;

3、記住採訪注意事項。

4、完成採訪工作。

環節二、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展示一些圖片,然後提問:這些圖片與什麼技術有關?進而引出本節課的標題。目的是激發同學們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發酵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環節三、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發酵技術可以為我們帶來美味的飲料,比如酸奶。製作酸奶在課堂上無法完成,所以我設計讓同學們在課下製作酸奶,課堂上展示實驗過程的視訊。包括四個板塊:

板塊一、課下自制酸奶彙報

通過播放課下學生自制酸奶活動視訊,來展示學生具體實驗的過程,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實驗活動,包括拍攝都是他們自己獨立完成的,充分鍛鍊了同學們動手實踐的能力,明確了實驗目的、原理、步驟,培養了合作交流能力,形成了團隊精神。

我們可以看得出同學們分工協作,認真組織安排,明確了實驗的步驟。

平時同學們在家不幹什麼家務,通過課下實驗鍛鍊了他們動手實踐能力,明確了製作酸奶的實驗目的、材料用具、實驗步驟和原理,學會了製作酸奶!

經過一段時間後,同學們的酸奶終於發酵成功了,他們開始品嚐自己的勞動成果。看得出他們在實驗中真的是非常的快樂!同時圓滿地完成了本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在活動中掌握的知識是印象最深刻最牢固的。

板塊二、高談闊論:目的是檢驗同學們學習的效果,由於他們在課下都進行了這樣的實驗探究,他們都能順利的回答出答案。對於回答出答案的同學,活動小組代表可以用自己製作的酸奶給予獎勵。

板塊三、街頭採訪米酒攤主彙報。釀製米酒的`實驗由於材料多,難度大,時間長,課堂上無法完成,所以我採用讓學生到街頭採訪米酒攤主,向他們詢問有關釀製米酒的各種問題。通過活動他們明確了釀製米酒的原理、步驟、注意事項,鍛鍊與陌生人溝通的能力,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轉變了學習的方式。

活動結束時,同學們拍照,留下了學生時代值得記憶的美好瞬間。

板塊四、我問你答:目的是檢驗同學們學習的效果,同學們都能輕鬆應答。

環節四、歸納總結,反饋強化。通過板書對本節內容進行的歸納。馬上進行練習檢測同學們學習的效果。

環節五、知識遷移,課堂延伸。乳酸菌還可以發酵泡菜和青貯飼料,佈置一項實踐作業:同學們可以在課下利用乳酸菌嘗試製作泡菜。

六、實驗創新和教學效果

把課堂上難以完成的實驗遷移到課下,由學生組成團隊進行課下實驗探究,然後在課堂上集中展示實驗過程、實驗效果,並相互品嚐自制的酸奶。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同學們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兩方面的優勢,而且提高了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形成分工合作的意識,使他們體會到實驗的快樂!他們在和諧、愉悅地課堂氛圍裡輕鬆地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了課堂的高效性!

反思: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真地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轉變同學們的學習方式,充分相信學生,解放孩子們的手腳,放心大膽地去嘗試。這樣我們教改的天空會更遼闊,更蔚藍!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下面我就來講一講我是怎樣上《通分》這一堂課的。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浙江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的內容,P99~101。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

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課本例1是教學通分的意義和方法,著重使學生懂得這個公分母應該是幾?課本試一試是給三個數通分,其中還有帶分數,關鍵是提醒學生注意在帶分數通分時,只要把分數部分的分數通分,整數部分不變。但每個帶分數通分後,不能丟掉整數部分。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並能正確地通分。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教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通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藉助投影的演示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運用不同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學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絡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出示小黑板)

1、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13和398和1116和20

2、(課本準備題)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變的分數(填空題)。

(設計思路: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這兩題都分散了教學中的難點;

二、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約分,並且知道通過約分可以不改變分數的大小而使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發生變化。那麼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法使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發生變化而大小不變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新的方法。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一。

把1/6和2/9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

(1)化成和原來相等的同分母分數,首先要確定什麼?(相同的分母)

(2)這個相同的分母如何確定?(討論)這個相同的分母我們可以簡單的稱作什麼?所以我們首先做的一步也可以叫什麼?(找公分母)

(3)怎樣把1/6和2/9化成分母是18,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4)看圖驗證,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思路:在教學例1時,我先通過例題中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1/6和2/9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6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哪一個公倍數作公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歸納通分的意義並揭題。

看書瞭解我們剛才做的書本上稱做什麼?

3、總結通分的方法。

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發現通分一般先確定什麼?如何確定?再怎樣?

4、嘗試練習。

(1)課本練一練第1題

(2)試一試把3/4、2、和7/8通分。

第(2)題又是一個教學的關鍵點。首先引導學生討論有3個分數怎麼辦?再討論其中的帶分數又如何處理,然後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把出現的情況進行反饋總結。

(設計思路: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公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

四、鞏固練習

1、找一找下面每組中兩個分數的公分母。(強調通分的關鍵)

2/3和1/4、3/8和5/12、4/21和1/7、3/4和7/10

11/15和5/6、7/12和5/8、5/22和4/33、10/39和9/52

2、把下面每組中的兩個分數通分。(練一練第2題,強調通分的幾種特殊情況)

3、把下面每組中的三個分數通分。(練一練第3題

五、綜合練習

1、小明、小紅和小軍三人賽跑,跑同樣長的一段路,小明用3/5分鐘,小紅用7/10分鐘,小軍用5/8分鐘,請幫助他們排出名次。

4、找出幾個比1/3大,比2/3小的最簡分數。

六、課堂總結

1、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讓學生自己歸納,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2、什麼叫通分?通分的依據是什麼?怎樣通分?

3、通分和約分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各位領導和和老師!

說課稿 篇7

一、地位作用及教材分析:

這一節課是二年級下冊所學的內容,是建立的一年級學的簡單分類知道及二年級上冊學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為今後學習各種除法、除法應用題及分數的含義打下基礎。因此,這一課的教材中設定了活動情境,實際操作,想想分分,鞏固練習這樣幾個層次,完成對新知識的牽引,讓學生由已知感受末知,從末知探求新知。

二、設計理念:

我在設計本堂課的依據的理念是:新課標指出每一堂課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對探究為手段,積極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以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為目的,最終讓學生形成一種新型的數學思想,養成數學能力,體驗生活與數學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的理念體系,這節課的目的就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昇華。另外,我校正在進行“先學後教”實踐性課題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課本傳遞資訊的功能,儘量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其今後乃至整個學習生涯打下重要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鑑於以上原因,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分分擺擺的操作,瞭解什麼是平均分及怎樣分才是平

均分。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並由此粗淺的感知除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意識。

3.能用學到的平均分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此我還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每份同樣多才是平均分,而難點則是平均分的分法。為了解決重難點,能較好的利用媒體資源,我對教材略作調整,捨去了春遊圖,只借用了例1、例2。

四、教學設計:

下面我就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設計了創設情境,匯入新課;自學課文,探索新知;鞏固練習,加深理解;課堂小結;課堂練習這樣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放新課。

曾經聽過為這樣一句話:“課伊始,趣味鮮;課進行,趣味濃;課結束,趣末盡”,說明在一節課中“趣”字應該貫穿始終,而起始階段的“趣”味顯現就尤為重要,它不僅能牢牢的抓住學生的心,而且能縮短老師與學生的距離,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匯入:課件出示4只小猴分桃子的情境:由分的公平匯入了新課。

(二)自學例題,探索新知。

解決重點:指導學生自學例1,找出新知,彙報交流。這裡我先讓學生帶問題看例1:他們在幹什麼?看著他們分的你有什

麼要說的?你有辦法比他們分的更好嗎?你睜大眼睛找找,你能從例1中找出今天老師要教給你們的新知識是什麼嗎?之後彙報交流。怎樣分是平均分是一個重點,這裡我借取了我們學校在搞的“先學課教”這個實踐性課題的一部分精華,把“先學”變為讓學生“先看圖”、“先理解圖”,“後教”變為“後點拔”,同時把揭示新知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獲得一種自豪的體驗,這樣在看看學學找找中更容易接受這個“平均分”這個在學生實際生活中其實已經接觸較多的知識,並把它抽化成一個概念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概念體系的昇華,讓學生在腦海中深深烙下:每份同樣多,才叫平均分。突破難點:課件出示任務:分糖果。這裡主要解決平均分的分法:可以1個1個的分,也可以2個2個的分??,這個知識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所以藉助了直觀的媒體演示,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操作,所以直觀的感知清晰的看清平均分的過程,讓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判斷題(叫學生判斷這樣是不是平均分)檢驗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

2.學生擺學具:師出題,叫學生用較快的速度平均分了。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進一步掌握平均分的分法,要求速度的原因是為了讓學生選到最為有效的分法。

(四)、課堂小結。

1.今天你學到了什麼?

2.你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哪問題?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用,最後的小結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平均分的概念,還讓學生把生活中的平均分找出來,把知識和實際聯絡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

(五)課堂練習。練習二1、2、3或課堂作業本。留給學生充分的練習時間,是為了讓學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識,同時也能反饋於教師,讓教師瞭解本堂課、本班學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五、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是為認識除法做鋪墊的,只有讓學生了解並熟悉的平均分,才能更好的學習除法。一節課下來,我總結了幾點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

1.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國小生學習的動力。本節課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通過給講小朋友分鉛筆的故事,是學生自覺融入新知識的學習中,併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2.給學生提供自助探究的空間。

本節課通過“小朋友分鉛筆”,把12個桃子分給3個小朋友,4個小朋友,使他們分到的同樣多等問題的設計,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探究與發現的空間,讓學生通過操作、獨立思考、小組交流、集體討論等方法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真

正交給了學生。

3.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本節課我不僅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更注重讓他們靈活的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注重培養孩子說的能力。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知道什麼叫平均分,平均分有兩種分法,一種是先確定“每份分得幾個”,另一種是先確定“平均分成了幾份”,學生在前兩課的學習中,已經接觸了這兩種分法,所以這節課再把它們放在一起,學生肯定都會動手操作了,但是說的能力還不行,所以最主要是要讓孩子說,這樣更能將平均分和除法很好的聯絡到一起。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國小數學第三冊第16-17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的兩位數減一位數和兩位數減整十數基礎上學習的,它是以後學習兩位數減法的重要基礎。

二、說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情景的創設,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同時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演算法的基礎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重、難點

說教學重點: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的算理,能正確用豎式計算。

說教學難點:理解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的算理。

四、說教法

針對本節課抽象性較強,算理比較複雜,而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相對較弱的'特點,教學時應採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探究新知。教師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嘗試教學法、講授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等,並使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為一體。

首先出示減法的舊知識,以便學生學生可以更好的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再通過20xx年北京爭取到奧運會的舉辦地,從個地選票的差別將同學們引入新的課題。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演算法,而後通過直觀演示,教師講解讓學生明白算理,掌握演算法。最後通過豐富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使其真正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五、說學法

本課力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探究,動手操作,充分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通過觀察分析,感知比較,合作交流,總結反思,使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同時滲透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1、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先出示北京贏了這張圖片,心中充滿了無比的自豪,他們的思維自然會進入一種積極的準備狀態,從而產生深厚的學習興趣。

2、獨立探究、解決問題

在學生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時候,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學生展開獨立探究,小組交流,全班彙報,展示演算法的多樣化,以使學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時,發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然後通過學生觀察比較,教師講解以及學生練習的方法,讓學生明確算理,掌握演算法。

3、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有效的練習是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並用之解決實際問題的必要手段。因此本節課我分三個層次來設計練習,即基本練習、綜合練習、拓展練習。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並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4、課堂總結

先總結出列豎式應注意的事項再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並提出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使所學知識形成有機的整體。

七、板書設計

我主要的採用的是用課件,但是板書上也會重點展示豎式的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