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課文說課稿

說課稿2.14W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文說課稿

課文說課稿 篇1

一、我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

愛,是人類文明永恆的主題,在家愛父母,在校愛老師、同學,在社會關愛別人。因為有愛,才會甘於奉獻、樂於助人。本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愛為主題這組課文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5歲的薩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遊,在大雨突然來臨時互相傳遞雨衣的感人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雨衣成了傳遞愛的一個有效載體,使處處洋溢著融融的愛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薰陶中獲得思想啟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弱小”一詞為文眼,抓住的明線──“誰是最弱小的”;以“保護”一詞為情眼,抓住的情感暗線——“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通過“對話”的形式,深化學生對文字的認識,在師生、生生與文字多向交叉的對話狀態中,讓學生產生領悟,激起語言思維指揮的火花,讓學生獲得生命的體驗。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二年級兒童認知水平的瞭解,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為:

1、認知目標:會認14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號、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3、情感目標:有不甘為弱者,保護弱小者的意識。

二、我在教學設計中的理念

中語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內含的,在教學中,我本著讓學生領悟文字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史學史受到情感的薰陶和力求凸顯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體現學生對文字的個性化閱讀這樣的教學理念進行設計。

三、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國小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讀”是語文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和課文的特點,遵循學生的閱讀規律,本課教學採用圖文結合、以讀生情、以情促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體驗。

四、我準備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1、激情匯入,揭題質疑:

成功的匯入,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為整節課奠定基調。在設計中,首先出示課題,“誰來度課題?”,“你重讀了‘我’這個字,讀出了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和滋味,誰再來讀?”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有的突出“不是”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有的突出“最”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通過不同的語氣,讀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意在尊重學生初讀課文的獨特體驗。其次,在文:“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質疑:“我為什麼不是最弱小的?”、 “誰是最弱小的?”,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生髮探究問題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初讀釋疑,整體感知:

本環節通過自讀,感知課文大意;通過檢查字、詞掃清閱讀障礙;通過釋疑“我為什麼不是最弱小的?”、“誰是最弱小的?”把握的脈絡,瞭解故事內容。

3、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課文通俗易懂,但學生雖然很容易讀懂課文內容,卻不能讓自己感動,不能有所體驗。在教學詩,變一種當時,讓學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體驗感動,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⑴ 圖文結合,學習二、八段,感受野薔薇的“美”與“弱”:

“簇擁”一詞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在教學詩,讓學生從圖入手,“你能從圖中找到野薔薇和鈴蘭花嗎?”學生雖然從未見過野薔薇和鈴蘭花,但卻能根據文中的描寫感覺出大片盛開的是鈴蘭花,而被這大片鈴蘭花所包圍的正是野薔薇,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了“簇”一詞表達的“聚集與包圍”的含義。 第八段中,當學生通過“無力、垂頭”等詞體會到野薔薇的美麗與弱小後,讓學生回過頭來再讀第二段,問:“再讀,你有沒有讀出和剛才不同的感覺?”學生回順其自然地把自己當成文中的薩沙,生髮出“這麼美的花,多麼可憐。”、“多麼需要幫助呀!”的情懷,這種設計,學生在反覆的朗讀與體驗中還原文字所描繪的情景、意向、畫面,為學生體會文字意象背後的“意旨”開啟一扇走向無限的視窗,是閱讀具有參差性。

⑵ 分角色朗讀,學習3~7段,體驗情感移植:

通過二、八段的學習,學生了解到薩沙保護野薔薇是因為他的美麗與弱小後,引導學生自度3~7段,問:“薩沙這麼做,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學生通過讀,不難得出“他這麼做,是受了家人的影響。”這一結論。此時,出示薩沙的三個問句,直到朗讀,感悟薩沙的情感變化。 第一句:“媽媽,您和託利亞都需要雨衣呀,為什麼要給我呢?”抓住“不解”一詞,引導學生讀好兩個語氣詞“呀”、“呢”感悟薩沙不理解媽媽和哥哥作風的心理。第二句:“這就是說,我是最弱小的了?”通過與上句的對比“如果剛才是因為不理解媽媽的做法而提問,現在又問,表達了薩沙的什麼想法呢?”引導學生體會薩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處理上個問句是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去讀,讀出不同語氣,使薩沙與家人的情感在學生的讀中發生共振,然後移植於薩沙心中,使薩沙對野薔薇的保護成為自然中的和諧。

⑶ 變換句式,迴歸主題:

首先,出示薩沙的第三個問句:“媽媽,現在我還是最弱小的嗎?”先指名讀,問:“這時薩沙還認為自己是最弱小的嗎?”學生答“他認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然後師生分別扮演媽媽和薩沙,讓薩沙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媽媽:“媽媽,現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過句式的變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驗薩沙在保護弱小者後的自豪與喜悅。最後,江本環節迴歸本課的課題中,“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當你再讀課題時,能不能讀出剛才沒讀過的滋味?”這一次的讀課題,已不是原來意義的.讀,而是滲入了學生情感想象、關愛等心智活動,表達了自豪之情。哪個詞最有滋味,學生的理解和上課之初是不同的。使讀課題與讀書結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攀升。

4、拓展思維,昇華情感:

“薩沙帶著驕傲的語氣告訴媽媽,他不是最弱小的,因為他保護了比他弱小的野薔薇,那麼,野薔薇有了薩沙的保護,將來還是最弱小的嗎?”課文最後,以這一話題對學生展開思維拓展。相信學生能從野薔薇的第二個花苞中堅信,它會開得更美,活得更頑強。使學生懂得在野薔薇的美麗中,包含著別人的關愛,意旨“愛給別人,別人也得到力量,從而凸顯勇敢、保護的價值和意義,提升文字的價值取向。

五、說突破難點的途徑

文中二、把兩段對野薔薇進行了具體、細緻的描寫。第二段描寫了野薔薇的美;第八段寫出了雨中野薔薇的嬌嫩與弱小。課文通過前後描寫的對比,讓學生來理解薩沙那顆對美好而弱小事物關愛保護的童心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突破這一難點的設計中,我引導學生先抓住重點詞“簇擁”“隨風舞動”“芬芳撲鼻”感受野薔薇的美,在抓住野薔薇“無理的垂著頭,顯得更加嬌嫩。”感受野薔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對比讀中問:“你若是薩沙,看到這麼美的花漸漸凋零,你會怎麼做?”讓學生有一種發乎內心的“捨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長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強化學生悲天憫人的情懷,實現生命體驗。我這樣處理教學的難點,為有助於學生更好、更準確地把握文字的內涵,但決不是那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以篇蓋全,而是從整體把握入手,由整體到部分,將整體看作區域性意義的整合,將部分看作整體把握下的結構,做到整體與部分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你中有我、互為所用,這便是整體與部分的平衡。

課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課描繪了臺灣著名風景區日月潭的風光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寶島臺灣,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文中介紹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的優美風光;然後介紹了日月潭名稱的來歷;語言流暢優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學生品詞析句的好文章,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文中還配有一幅日月潭風景的照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我將教學本課的教學主旨確定為:圖文並茂悟情感,巧抓詞句激想象。本課教學時間是本課安排為第四課時,該課時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

1.鞏固生字詞,理解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理解句子意思。

能力目標:

1.瞭解日月潭名稱的來歷和那裡的秀麗風光。

2.感悟文中的優美詞句,邊品邊想象那裡的美麗景色。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描寫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體會那裡的風光秀麗。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有三個自然段,詞語豐富,文字優美,語言清新。在充分了解課文與學生的特點後,圍繞本課的三維目標,設計出了本課的教法和學法。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圖文悟情、理解想象、情感朗讀等方法,這樣,既能鞏固學生語文知識點,又能拓展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點,從而提升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

三、說學生

本班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和訓練,在生字學習方面有了一定的能力。像趙子毅,張平平,劉彥鵬三位同學已經具備了自學生字的能力。他們能夠自己拼讀音節,說結構,找出偏旁部首和數筆畫等。張弛,趙玲,王瑞能夠說說字的結構,找出偏旁部首。因此六年級,我對本班學生制定的目標是:能力強的同學能夠正確朗讀課文。能力一般的能夠朗讀句子。能力差的同學能夠跟讀句子。經過開學兩個月的訓練,同學們普遍都有了提高。張弛同學就有最明顯的進步。他從最初的不認識字,不會寫字。到後來會寫字,會認字,不會讀書。現在已經能夠正確的朗讀篇幅短小的課文。如本冊書的第四課《祖國》,是一首兒歌,他已經能夠正確朗讀。因此在每堂課,用一半的.時間用來讀書,反反覆覆地讀書,已經看見了效果。同學們的自信心,學習積極性都得到了提高。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欣賞,激發情感課前讓學生欣賞一組祖國迷人秀麗的風景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河川秀美,景色逸人,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並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為生長在這樣美麗而偉大的國家裡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奠定整節課的情感基調。讓學生以遊客的身份進入情境,學習課文,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二)圖文並茂,品讀課文

1、複習詞語,為讀書做好準備

卡片出示詞語:日月潭,臺灣省,大湖,圓圓的,彎彎的,碧綠,大玉盤,明珠,茂密,樹林,倒映,湖光山色,非常美麗

2、出示課文,品詞品句

出示課文,學生齊讀

老師一邊指學生一邊讀。這是幫助學生知道如何去讀書。因為有的同學手裡拿著書,眼睛不看字,注意力不集中。這是訓練學生集中精神做事的良好行為習慣。

齊讀後出示第一句話: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的一個大湖。指名讀,多找幾個學生讀一讀。然後提問,你從這句話知道了什麼資訊。學生會回答說,知道日月潭在我國的臺灣省。

出示第2段,指名讀一讀。師提問:誰能夠告訴同學們它的名字為什麼叫“日月潭”呢?多叫幾個同學讀一讀這句話“日月潭裡有一個小島,把潭分成兩半,一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一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使學生知道知道“日月潭”名字的來歷。在這時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找出小島,找出日潭和月潭。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

師問:日月潭的風景美嗎?你從哪句話知道的?出示句子:兩潭湖水相連,像碧綠的大玉盤,小島就像玉盤中的明珠。這時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日月潭的美麗。

出示第三句話,學生讀一讀。

先讓學生找出你不理解的詞語,理解句子。

再讓學生找出你喜歡的詞語,如“湖光山色”,“茂密”等

師:日月潭風景美麗,有很多遊人去遊覽,他們照了很多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日月潭美麗的風光。

出示圖片,欣賞日月潭的美景。

齊讀最後一段“我愛美麗的日月潭,我愛祖國的臺灣島。”

師:日月潭很美麗,臺灣省還有很多美麗的地方。以後有機會我們可以欣賞其它地方的美景。

五、拓展情境

愛國教育課文學完了,你覺得日月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這裡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讓學生將學習本文後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增強學生熱愛寶島臺灣的感情,形成初步的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另外,在學生個個都說“日月潭真是個好地方”,個個都想“到臺灣去”時,老師再動情地講述:由於歷史的原因,臺灣和祖國大陸分離了,至今還沒有迴歸。臺灣人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祖國,臺灣的小朋友也在嚮往早日能回到祖國的懷抱。從而增強學生期盼祖國統一的意識。

六、課前預設

這是一篇描寫景的文章,文字優美,需要學生髮揮想象力,可是智障學生直觀形象思維優於抽象思維,因此在課上準備了許多直觀形象的圖片,這樣有利於學生有直觀印象,幫助他們觀察思考,交流體驗。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說一說你覺得日月潭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這是檢查學生詞語積累的情況,和運用詞語的能力,以及正確的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希望學生能將課上學到的知識運用起來,從而豐富學生的詞彙量。使語文課真正發揮它聽說讀寫的作用。

課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坐井觀天》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二課。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青蛙和小鳥爭論天的大小,告訴我們像青蛙這樣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為是,是不對的,《坐井觀天》位於本單元四篇課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撈月亮》,《狐狸和烏鴉》下跟《小馬過河》。它處於由知識的學習向知識的運用轉化的過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單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中的一步棋子,是從掌握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架橋樑。

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 ,學會7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著重理解坐井觀天,大話,無邊無際等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比喻意思。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課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是教學的難點。

創新點

為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可採用以下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圖文結合,理解詞意,學生模仿動作,理解詞意;(2)做實驗,體驗觀天。學生用紙圈成筒體會青蛙之所以認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為高高的井壁擋住了它的視線,從而揭示寓意;(3)藉助情境,動畫演示小鳥漫遊,體會小鳥見多識廣;(4)設計跳出井口,啟迪學生創造性地想象,深化認識。

二,說教法

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自由閱讀,自由表達,打好自主學習語文的基礎。再有,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為貼近學生實際,可採用簡筆畫,錄影,動片演示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談話法,對比法,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為會學, 二是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自由選用讀,說,背,演等學習方法,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做實驗等學習方法,真正達到 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閱讀習慣方面,著重培養學生解疑閱讀,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四,說練習

積累和運用是新課標強調的又一重要內容,在這個環節中,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精心設計練習,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1)學生聽老師範讀,聽學生朗讀,在聽中感悟語言;(2)動畫演示小鳥漫遊各地後,讓學生練說,抓重點詞讓學生練說,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後練說;(3)個別讀,齊讀, 小組讀,分角色讀,比賽讀,引讀等形式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4)佈置學習課後續寫青蛙跳出井口後的故事,延伸課文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說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教學方法,注重看,聽,說,讀,練的教學思想,可安排兩個課時完成。下面具體說第一課時的教學步驟:

(一)啟發談話,引入新課。從學生實際生活中,所見到事物談起,說自己認為天有多大,引入課題,釋題質疑。

(二)圖文結合,理解詞意。藉助圖片動畫弄懂落,井沿,在簡筆畫中貼圖找青蛙與小鳥的位置。

(三)指導朗讀,啟發想象。重點引導體會問號和感嘆號的語句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從小鳥漫遊的畫面想象走過的地方,領悟出小鳥眼界寬,看得多,見識多。

(四)突出重點,解決難點。(1)通過動作表演理解課文;(2)通過捲紙筒觀天,懂得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總結學法,引導自學。檢查效果,完成練習。

(六)角色表演。假設情境,創造思維,練說: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歸納總結,提示寓意。

六,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本著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板書中,我利用簡筆畫和圖片吸引學生,理解課文,提示寓言,板書如下:

12,坐井觀天

天無邊無際

看得多 見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見得少

《一去二三裡》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義人教版課標教材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的第一篇課文《一去二三裡》。這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寧靜而幽遠的鄉村美景。這首童謠排列整齊,朗朗上口,充滿兒童情趣,具有韻律美,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專案,培養兒童通過朗讀感受童謠所表現的優美景色。同時本課是識字教學第一課,是學生由拼音拼讀過程進入漢字讀寫的第一課,要培養兒童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同時培養兒童學習漢語言文字的興趣。本課可以分二課時教學。

我要說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分教材理解,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學程式五部分向老師們彙報。

(一)教材理解

本課課題《一去二三裡》提示了主題: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詩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鄉村炊煙裊裊,山中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路旁有盛開的各色鮮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優美。

(二)學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觸識字課,學生心中一定有著異樣的新奇感,也許有的學生早已將古詩念得滾瓜爛熟,就等著課堂上得到教師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學生在學齡前就接觸過詩中的數字和去,裡,花等簡單的漢字,躍躍欲試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時我確立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認識十二個生字。(一至十及去和裡)認識田字格,會寫一,二,三三個生字。認識筆畫一。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生初步感受童謠所表現的意境美。其中識字和寫字是重點,感受童謠意境是難點。

(四)教學準備 課前學生自我拼讀課文;製作與教學環節配合的cai課件;生字卡片

(五)教學程式

圍繞以上目標,我設計以下幾步教學程式。同時把教法和學法滲透在教學程式的各個環節之中。

第一步,導語激趣。

上課前,cai課件出示了動物大家庭,並配合音樂《藍精靈》,把學生的注意力引

123下一頁向課堂,營造出一個活躍有趣的氛圍。上課鈴響,教師用充滿趣味的話語匯入新課,把學生引入到快樂的學習環境當中,鼓勵孩子們大膽學習新知識,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觀察圖畫,揭示課題。

看圖說話,培養學生說話能力和觀察能力。(cai課件出示文中插圖一)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想象: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 兩個孩子看到了什麼 他們會說些什麼 然後揭示課題:古時候有一首童謠,說的就是這幅圖畫。出示課題一去二三裡。指名學生讀課題,並說說是怎麼認識這幾個字的 (學生交流學法)結合圖畫例項,引導學生理解裡。

第三步,圖文結合,學習古詩。

第一環節:讀準字音,掌握節奏

學生自由讀課文,藉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然後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傾聽,教師再放慢語速範讀,學生輕聲跟讀。,找找詩中的十個數字,看看讀音有什麼變化。讓學生在自我拼讀過程中發現一的讀音變化,這樣印象會更深刻。同時提醒學生傾聽老師在範讀時每句詩的什麼地方停頓的時間比較長,並做上記號, 以把握古詩的整體節奏,體會童謠的韻律美。

第二環節:生字認識

出示一至十,去和裡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課件演示生字,先順序出現,在亂序出現)。採取抽生讀,齊讀,搶讀,開火車讀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使絕大多數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重點指導三,四,十和裡四個生字的發音,區別平舌音和翹舌音,裡的聲母是邊音,(這裡可以cai課件出示,重點字的讀音選擇)並組詞,以加強學生的記憶能力。

第三環節:瞭解詩意

這一環節是本課重點環節之一,首先,我提醒學生:。小朋友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彷彿看見了哪些景物 誰讀得越仔細,眼前看見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養學生邊朗讀邊想像的良好習慣。不要把書讀成小和尚唸經。其次,出示課件主題圖,著重分析一去二三裡 和煙村四五家並用手勢表明一去二三裡的含義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據課堂交流情況提出煙村四五家的兩種理解:(1)四五個冒著炊煙的村子;(2)村裡有四五戶人家,還冒著炊煙。並肯定兩種理解都可以。詩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這一部分,應發展學生的多重思維能力。最後,背誦全詩,提問:你在背的時候想到了什麼 這個小山村熱鬧嗎 美嗎 背誦時再次啟發想像,使記憶有了具體形象的支援,並再次引導學生進入古詩所描繪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為我景我情。]還可以請兩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讀詩句,一位指圖。 [設計意圖:加強語言和意象的聯絡。」(課件演示,一學生讀有關詩句,一學生指圖,教師輔助點選滑鼠,出現放大的圖畫區域。)

課間休息:做識字遊戲《摘蘋果》,使課堂的氣氛達到一個新高,同時學生適當放鬆。

第四環節,認識田字格,指導書寫。

首先引入田字格,(多媒體出示田字格,並演示各個部分)引導學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橫中線,豎中線,各方位小格。並用兒歌(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來幫。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又下格,橫中線,豎中線,各個方位記心間。)來鞏固田字格的認識。寫字時,學生先獨立觀察字形引入筆畫:一。 出示課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導學生自主觀察並指導書寫 。再引入二的書寫,這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而三的寫法讓學生自己觀察體會,上臺演示,教師相機指導,讓學生體會漢字的間架結構,體會漢字的形體美,並瞭解從上到下的筆順規則。並可以用實物投影儀反饋學生作業,學生展開互評。在這裡,我引入一個故事:一就是一橫,二就是兩橫,三就是三橫,四就是四橫,五就是五橫。引導學生髮現錯誤。學生練寫了三個字,略感疲勞,此設計能活躍課堂氣氛,並通過講故事滲透了學習不能想當然,一定要認真的教育意義。]

總之,教學過程中通過看,說,讀,寫四方面結合,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放手學生,努力使朗讀教學和寫字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穩妥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最後,配樂詩朗誦。學生伴隨音樂自由朗誦,強化印象,學生再次感受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

課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與教學處理:

《地球爺爺的手》是國小語文一年級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以國小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通過熟桃子自已落地的故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科學現象和科學常識,鼓勵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從而愛科學 ,學科學,地球爺爺的手說課稿。本課的 教學重點是識字與朗讀,難點是瞭解“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由於一年級學生大多數活潑,他們對科普讀物十分感興趣,對許多事情充滿好奇。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培養和訓練,他們已掌握了分一些識字方法,絕大多數的學生識字速度較快,又喜歡朗讀,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受他們的歡迎,但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還比較短,好動、好玩。結合低年級學習特點,我充分藉助網路教學,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 設計理念:

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索中認識生字,讀懂故事,初步瞭解“地心引力”,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學奧祕產生興趣。圍繞新課標要達到的三維目標 來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3 教學目標:(分兩課時完成)

(1)認識“倆、摘”等7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會寫“球、玩”等6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有請求語氣的句子。

(3)能讀懂課文的內容,對“地心引力”現象發生濃厚的興趣,並大致瞭解這一科學常識;從而地身邊的一些科學現明探求的慾望更強。

本節教學主要完成我會認,我會讀的知識技能。在引導學生 理解課文的同時,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態度。

4 教學準備:多媒體網路課件、卡片、磁鐵、鐵釘、頭飾

二說教法

興趣是兒童最好的老師,從兒童喜愛的故事入手,突出地球爺爺"手"的與眾不同,以此為切入點,更容易喚起兒童探究的慾望。開課前的故事引入、初讀學習小老師領讀及學習中實驗活動,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積極投入學習之中。藉助多媒體網路教學,再現生動形象的畫面,更利於激發學生的自主與探究學習,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同時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與語言能力。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網路媒體手段,開展情趣教學法,國小一年級語文教案《地球爺爺的手說課稿》。如:課文動畫朗讀匯入,小猴摘桃識字遊戲,學生登臺實驗,地球知識展示,角色朗讀課文。同時這樣運用網路媒體手段,也達到了寓教育樂的教學目的。

三說學法

1、從一年級起培養孩子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而教師應當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對一年級國小生來說,教師的有效引導顯得更為重要。“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因而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要一年級國小生理想地達到這一點還不太可能,但我們必須從一年級開始著手培養,萬事萬物總有開始之時。

2、教學應該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絡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

3、在低年級尤其應該使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國小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明確要求:“國小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認識生字,讀懂故事,初步瞭解"地心引力",同時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學奧祕產生興趣。

四說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地心吸引力這一科學常識。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播放故事。(要求:一邊看,一邊想。)

2 從故事中你認識了誰?他們在做什麼?

3 板書課題 (學生質疑後齊讀課題。)

過度:地球爺爺的手是什麼樣的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看誰最聰明。

(二)、初讀識字,整體感知。

1 出示初讀要求:(1)自由讀課文,標畫出自然段序號,並把本文的生字、新詞標畫在課本上。(2)同座互相檢查畫出來的生字、新詞。

2 檢查生字(小老師指名讀,領讀)。

3 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同學思考:是誰摘下了桃子?

(三)、再讀課文,解決疑問

1.教師導言:通過初步學習,我們瞭解到是地球爺爺用自己的手,幫助猴子和小兔吃到了又大又紅的桃子。那麼,地球爺爺的手究竟長得什麼樣呢?請同學們互相學習,找到有關的句子,畫出來,再和你的小夥伴們進行交流。

2.學生自學交流。

3.檢查彙報。

4 相機引導讀課文最後兩自然段,體會地球的手的作用。

5.作實驗:磁鐵吸引鐵釘,用這個例子,形象地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引力”。

6.擴充套件:你還能舉例說出地球有“手”的例子嗎?(請學生暢談,教師也可藉機為學生講述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7小資料:地球知識。

(四)細讀課文,體會語氣。

1.圖文結合,邊讀邊練(小兔、小猴、地球爺爺、猴爸爸的句

課文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本單元編排《識字2》、《看電視》、《胖乎乎的小手》、《棉鞋裡的陽光》、《月亮的心願》等五篇課文,以專用家庭溫暖為主題知識組織教材,教育學生關愛他人,尊敬長輩,樂於助人,使學生懂得要尊敬長輩、敬愛父母等道理。

初讀《棉鞋裡的陽光》,首先會被課題所吸引,帶著疑問讀下去,你會覺得文章不像湧動著骨肉親情的抒情散文那樣感人肺腑,不過就是一種生活中極普通的小事:一位母親給婆婆晒棉被,這舉動濡染了小峰幼小的心靈。文章卻也含而不露地給人以啟示,親情的溫馨撲面而來。

棉鞋裡的陽光安排兩課時教學,其中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12個生字,學會寫“媽”、“奶”兩個字。

2、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會用“因為……所以……”說話。

3、情感目標:學生能體會到媽媽和小峰對奶奶的孝順並向他們學習。

教學重難點:認識12個生字,會寫“媽、奶”兩個字。

教法學法:

教材培訓時我們學習到,要構建自主有效的課堂。因此,我將教學方法確定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及理論依據:

本課的教學主要設計有以下五個環節

一、謎語匯入

孩子們,你們喜歡聽謎語嗎?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一個謎語(出示課件1)

1、 出示“看得見,摸不著;白天有,晚上無;晴天有,陰天無,萬物生長全靠它。”

2、 請一個孩子來讀,大家仔細聽,看誰能最快猜出來。

3、猜謎語

是的,你們真聰明,一下子就猜出是陽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光陽光的課文。

4、板書課題:棉鞋裡的陽光

5、大家齊讀課題,讀完課題你們有什麼疑問嗎?(棉鞋裡怎麼會有陽光呢)

這些問題呀課文中都有答案,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吧。

(謎語匯入符合一年級小孩的心理特點,讓孩子帶著好奇學習課文,注意力會更集中。在出示課題後,讓學生質疑課題,引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1、老師範讀,學生拿筆圈出不認識的字。

2、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裡有幾個人物?

孩子們,這些人物都做了什麼事?要想知道,先過了生字寶寶這一關。

(這樣設計是先讓孩子對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並圈出了二類字,為下面學習二類做好了鋪墊,加深孩子對二類字的認識。)

三、自主識字

1、出示不帶拼音的'字(出示生字去掉拼音2)

自讀,看看自己已經認識了哪幾個字,哪些字還不認識。然後小組討論學習。

2、出示帶拼音生字“棉、照、……”(出示生字3)

小老師領讀,齊讀。

3、交流識字方法。

4、再出示不帶有拼音的字(去掉拼音4)

男女生比拼,小組賽讀。

5、用生字卡,打亂順序開火車讀,並組一個詞。(生字卡)

(在這個環節裡,我是先讓孩子自主學習認字,所以我改變了以前的先出帶拼音生字的呈現方法,而是直接出示不帶拼音的字,通過小組學習,小組裡識字多的孩子教會了識字少的孩子。孩子們覺得很新鮮,學得很快,而且興趣更高。接著出示帶拼音的字,這樣可以檢驗大家讀的是否正確,然後是多樣的讀,小老師領讀,齊讀,小級賽讀,男女比拼,而且每次讀,難度漸增,由開始的帶拼音讀,去拼音讀,後來打亂順序讀。循序漸進,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

四、學習寫字。(寫字5)

1、出示“媽”“奶”,學生觀察,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板書指導

3、學生練習

(在學習寫字時,我本節課只學兩個字,難度分散。因為“女”字旁是個新偏旁,所以學習“媽奶”。在這一環節裡我設計先讓孩子觀察,有什麼異同,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這樣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再後來的老師板書指導,讓孩子看著老師的板書進行空書,這樣孩子不但不會因為沒事做而做小動作,還能口耳目手等器官一併用上,記得更快。最後才安排了孩子練習書寫。)

五、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學會了生字,我們再次讀一讀課文,想一想,媽媽和小峰做了什麼事?(媽媽給奶奶晒棉被,小峰給奶奶晒棉鞋)

2、為什麼這麼做?練習說話(練習6)

用上“因為……所以”說說為什麼媽媽要為奶奶晒棉被?小峰為什麼要為奶奶晒棉鞋?

3、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

(最後這一步的設計是為了讓孩子對教材有個整體的把握並對開頭孩子們的質疑給了回答,而且整節課的設計首尾呼應,比較完整。)

課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這篇文章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昨日戰爭”中的一篇。本單元有三篇講讀課,分別是《燭之武退秦師》,《荷花澱》和《赤壁之戰》。這三篇課文《荷花澱》描寫的是現代戰爭,其他兩篇描寫的是古代戰爭,《燭之武退秦師》表現的是個體英雄形象,《荷花澱》表現的是群體形象。與其他三篇相比,《荷花澱》中的戰爭環境是清新的,寧靜的,它的情節不事雕琢,語言的簡潔清麗,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帶給人們以清新的美感,濃郁的生活氣息。

二.說目標

知識目標:1、瞭解作家孫犁及“荷花澱”派的藝術風格;

能力目標:1、學習運用生動傳神的對話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愛生活、愛家鄉、愛祖國的偉大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理解對話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在表現人物和推動故事發展方面的作用。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我把教學的主要內容確定為“兩處人物對話,一處細節描寫,兩處景物描寫”。課堂上主要採取分角色朗讀和問題探究的方式來對這些內容進行解讀和賞析。教學過程如下:

三、說過程

1、匯入新課

戰爭,在人們的心中往往是殘忍的、恐怖的。許多作家在描寫戰爭時,總是不惜筆墨濃筆重彩鋪寫硝煙瀰漫的景象,但也有部分作家用別樣的方式來寫戰爭,孫犁便是其中一位。《荷花澱》就是這樣的優秀作品

2、整體感知,理清情節

⑴學生朗讀課文,概述文章故事情節,列出小標題(對學生來說,大體概括小說的情節不成問題,在這裡要求用四字小標題概括,更進一步訓練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

夫妻話別(開端)--探夫遇敵(發展)--助夫殺敵(高潮、結局)--成立隊伍(尾聲)

⑷就整篇文章發問:主人公是誰?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訂正,明確:以水生嫂為代表的一群農村青年婦女,描寫的是“群像”。

(此問題主要關係到對全文主旨的理解,只有認識到主人公是群像,才能更好的理解全文的主旨。)

3、重點探討

1)兩處人物對話。

A.鑑賞“夫妻話別”一節的人物對話。

①分角色朗讀“夫妻話別”一節,朗讀要力求讀出人物內心的情感。

②鑑賞對話

問題:請運用聯想和想像,結合上下文語境,認真分析水生嫂的語言,說說這些話語表現了水生嫂怎樣的內心情感和性格特點?這些對話對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有什麼作用?

a“今天怎麼回來得這麼晚?”---表現了水生嫂對丈夫的`憂慮和關切之情

“她們幾個呢?”---水生嫂覺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問,只得再次試探(關心)

“怎麼了,你?”---水生嫂察言觀色,感到事情有點蹊蹺,只得逼問(細心,機敏)

(以上幾句,表現了水生嫂體貼、溫柔、細心、穩重的性格和對丈夫的憂慮與關心。)

b“你總是很積極的。”---水生說出自己“第一個舉手”報名參加大部隊。水生嫂此時的心境是十分複雜的,在責怪當中含著讚揚。

“你走,我不攔你。家裡怎麼辦?”

“你明白家裡的難處就好了。”---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確實是個好丈夫,擺正了家庭和民族的關係,統一對丈夫和祖國的愛,決心挑起生產和生活的重擔。

(以上幾句對話,可用詞語替換法或比較重音語氣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水生嫂識大局,明大義的崇高品格)

c“你有什麼話,囑咐囑咐我吧。”---水生嫂為了讓丈夫放心,自覺承擔任務。

“嗯。”---兩個“嗯”字,表現了水生嫂既有中國婦女吃大苦、耐大勞的傳統美德,又有新一代勞動婦女勇敢戰鬥的精神。

小結:“夫妻話別”對話,刻畫了水生嫂這樣一個勤勞純樸、摯愛丈夫、熱愛祖國,識大體明大義的農村婦女形象,為後來寫水生嫂機智勇敢地與敵人鬥爭,發展成為抗日遊擊戰士作了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設定對這一部分的賞析,主要是要讓學生了解人物語言能夠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可能存在的困難是分角色朗讀學生不好意思,要做好動員和鼓動;其次,學生的閱歷所限可能使他們理解成年人的內心和情感會有一定難度,解決辦法是反覆誦讀,細細品味,發揮想象和聯想,彼此交流探討。)

B.鑑賞“商量探夫”一節的人物對話。

③學生分角色朗讀“商量探夫”時五位婦女的對話,體會人物各自不同的內心情感和性格特徵。

課文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雨霖鈴》,現在我從以下八個環節來說說這首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後,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歎為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鑑賞價值。有助於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鑑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悽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銳的審美情趣。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匯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然後聽配樂示範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定如下問題: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著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定,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瀰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徵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並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並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為鑑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定,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為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定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

七、說板書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命運難測

八、課後作業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

課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國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這是葉聖陶先生的一

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原是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

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

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說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為抓住特徵說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說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八年級年級是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說明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為:

(一)理解本文說明物件的特徵及文章的總分結構,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二)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陶冶審美情趣,並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

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著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習。

(一)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討論式教學法:由於問答法可能造成師生交往範圍過窄,不利於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採用討論法。這樣資訊交流量更大,使資訊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有利於激勵廣大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為,本文的說明物件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二)。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說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重慶夜景錄影)、投影儀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為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學生感官,可使其對資訊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會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朗讀法:教會學生朗讀,要求準確、流暢、傳神,齊讀要整齊。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速讀法:這是一種眼腦直映、迅速獲取有用資訊的閱讀方法,有利於廣範吸收知識,迅速開發資訊資源,尤其適應快節奏、資訊化的現代生活需要。具體教會學生用掃視法默讀,提高閱讀效率。

四、說教學程式: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式如下(重點為把握事物特徵,掌握

總分結構。)

(一)課前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

2、蒐集蘇州園林的照片、圖片,感知蘇州園林的特點。

(二)匯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而蘇杭美景之最,還在於園林藝術之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投影照片)今天,我們學習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看他筆下的蘇州園林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

這樣以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三)分析理解,這是突出重點的環節,用問答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達成目標,並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1、配樂範讀一二段,要求聽讀時思考作者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特徵的。

2、學生齊讀一二段,要求準確、流暢,感知課文內容。

3、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

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著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培養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4、提問:

A、作者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是什麼?(引導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評價——“標本”)

B、“標本”一詞怎樣理解?用這個詞好在哪裡?(引導體會蘇州園林的地位、影響)

C、蘇州園林一百多處,作者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就寫出了本文,這是否會犯片面性的錯誤?(通過此問激發學生興趣,並自然轉入下一步驟。)

5、解題、簡介作者和文體,同時回答上一問題。(要點:作者去過有代表

性的園林,深刻了解其特徵;這是為攝影集寫的序,蘇州園林具體的風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異中求同,在第一二段點出其總特點及其表現,下文即分別介紹。文章用了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便於有條理地準確說明。)

這一步充分利用了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課匯入

後的5-7分鐘,是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期,是教學的黃金階段,但最優秀的學生也超不過15分鐘,之後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變傳統的課堂結構,將簡介作者等情況放在重要的朗讀、熟悉課文之後,使教學重點儘量放在黃金階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時變換活動方式,用生動有趣的介紹使學生消除疲勞,以飽滿的精力投入下一黃金階段的學習。

6、提問:

A、蘇州園林很多,作者認為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引導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投影板書“圖畫美”)

B、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呢?(抓住四個“講究”,理解主要特點的具體表現。投影板書“佈局美,配合美,映襯美,層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與第二段是什麼關係?(引導理解總分結構。二段總說,三至六段分說,分別與第二段的四個“講究”照應。)

7、教師示範分析第三段:

A、學生齊讀;

B、分析:用了比較說明,分說佈局特點,(投影故宮、西方園林的照片,進行比較:對稱與不對稱)。還用了比喻說明,以圖案畫與美術畫的區別來說明蘇州園林的佈局講究自然之趣,不對稱。

8、學生討論分析四至六段。(與第三段一樣是分說,並且是主要表現總特

點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詳寫。)

9、提問:第七、八、九段寫的什麼內容?與全文中心有何關係?(引導

理解這仍是分說,扣住“圖畫美”的總特點,說明蘇州園林細部注意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園林的色彩美。投影板書。)

10、學生討論明確: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寫。全文說明順序為邏輯順

序。(總分、從主要到次要都是邏輯順序。)

(五)遷移練習:

1、放《鳥瞰新重慶》錄影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後介紹重慶夜景的特點;

選擇恰當的結構順序。

2、學生討論,擬出寫作提綱;

3、抽學生念提綱,教師評點、板書(附後)

4、要求課後完成作文,不少於400字。

(六)教師利用板書總結,突出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及文章的結構特點,給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這一步充分利用學生注意力的反彈期(下課前3-5分鐘),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反彈期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時段,能使課堂所學知識在大腦中留下清晰印象,而這首次印象對知識的鞏固和保持意義重大。

五、說板書:

學生一般學說明文感覺枯燥,興趣不大。而本文文筆優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是圖畫美,因此課文板書打破慣例,設計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見《優秀板書設計集》),用形式美吸引學生,提高興趣。寫作板書扣住了重慶夜景總特點,也突出了分說的兩個方面,便於指導學生寫作。

附板書二:

地 勢 高 低 起 伏

樓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滿 城 璀 璨 星 燈 輝 映

燦爛輝煌

慶 漫 天 星 漢 瑰麗 壯 觀

夜 依 依 兩 江 環 抱 道 道 彩 虹 飛 跨

立體圖畫

景 橋 燈 明 珠 串 串 車 河 宛 如 遊 龍

江 城

萬 家 燈 火 滿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輝 流 光 溢 彩

課文說課稿 篇9

《數星星的孩子》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四冊第五組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冊一共佈置了14篇講讀課文,它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憑藉,在低年級要通過講讀課文反覆不時地指導同學朗讀,初步掌握閱讀的方法,培養閱讀習慣,以便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別於中高年級。應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字詞教學,字詞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要充沛利用同學已有的識字基礎和識字能力引導同學自身讀準字音、分析字形、聯絡上下文或生活實際理解詞義。

2、重視朗讀的訓練,強調朗讀是最重要的閱讀手段。課堂上要拿出充分的時間指導同學朗讀,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甚至要熟讀成誦。

3、重視教學上的直觀形象,因為低年級的課文圖文並茂。小同學的形象思維佔優勢。

4、指導思想上遵循以學為主,重感情悟理解,重引導廢注入的教學原則。

《數星星的孩子》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張衡小時候坐在院子裡數星星的事情,是一篇向同學滲透愛科學思想的好教材。

根據以上我對教材和同學年齡特點的認識,認為本篇課文的教學要求是:

(1)學會12個,生字和用生字組成的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張衡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從小愛觀察、善於觀察。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張衡是怎樣數星星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是理解爺爺講的有關天文知識。

教學佈置:2課時。

下面談談第一課時的優秀教案:

一、設疑匯入,激發興趣

匯入新課:在晴朗的夜空,天空中的星星一閃一閃的特別美麗。大約在1800年以前,有一個像我們這麼大的小朋友特別愛數星星,你們想知道他的故事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同學藉助拼音把課文讀準讀通,初步瞭解每個自然段的內容,從而整體感知課文,是對二年級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1.要求同學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準讀通順。

2.檢查生字讀音,對容易讀錯的字詞,包括多音字,要重點強調。、

3.標自然段。

4.指名逐段讀課文,並考慮:這個數星星的孩於是誰?

三、細讀課文,感悟、理解,熟讀成誦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這一段主賽講了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裡,張衡坐在院子裡,指著天空數星星。幽美的天空,可愛的小朋友,這是一幅多麼靜美的圖畫。這是同學朗讀訓練的最好著眼點。

首先我請同學自由讀這一段,想一想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麼?這樣設問,目的是讓同學自身讀書發現問題,培養主動探究的品質。

接著出示一幅星空夜景的圖,引導朗讀:藍藍的天空像碧玉盤,無數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盤裡的珍珠,這是多麼美的景色,誰來讀一讀?靜美的.畫面,抒情的話語,激起同學的情感,同學會自覺地讀起來。

此時此刻,雖然激起了同學的慾望,但同學不可能一下於就讀得聲情並茂,因此教師必需進一步引導。所以我再次渲染情景,配上音樂進行範讀。把同學帶到如詩如畫的境界:

一個小朋友坐在院子裡,靠著奶奶,仰起頭,指著天空數星星,一顆、二顆,無數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里的珍珠,多麼幽靜的畫面,老師先給大家讀一讀好嗎?伴著輕柔的音樂,我拿起書:“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撤在碧玉盤裡。一個小朋友坐在院子裡靠著奶奶,仰起頭,指著天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幽美的畫面,抒情的語言,輕柔的音樂,把課文內容一下子推到了同學的眼前。引起了他們的共鳴。

2.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這兩段主要是奶奶和小張衡的對話,奶奶的慈祥,小張衡的專注執著溢於言表,教學時我採用以讀代講的方式,通過自由讀、指名讀、評價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達到深入理解,內化語言之目的。

首先指名同學讀奶奶的話,指導同學讀得緩慢一些,讀出疼愛小孫孫的語氣。接著問:小張衡是怎樣說的?自身讀一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讓同學通過多讀書,自身去領悟內容,然後通過扮演角色引導同學有感情地讀小張衡的話。此處我這樣設計:小張衡的話你們讀懂了嗎?我當奶奶,你們當小張衡給奶奶講講道理好嗎?引導同學領悟小張衡觀察的仔細、準確,能看得清星星不是亂動,這是多麼了不起呀!自身再讀小張衡的話,引導同學讀出天真、肯定的語氣,最後分角色朗讀。以上教學環節通過創設情境,渲染點撥,充沛發揮了兒童的豐富想象力和善於表示自身的特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內化了語言。

3.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課文的第四、五自然段主要講了爺爺向張衡講述北斗星和北極星的知識以和小張衡用了一夜的時間觀察星星的事,這兩段是同學認識上的難點,我利用多媒體化籠統的語言描述為直觀的形象畫面來化解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自由讀第一段,想想爺爺說了什麼?

(2)指名讀爺爺說的話。通過這兩步讓同學從總體上知道爺爺在向小張衡講天文知識。

(3)爺爺講了哪些天文知識,讓同學邊讀邊標出有關講北斗星知識的句子。

(4)出示多媒體課件,讓同學在滿是星斗的夜空圖上找出哪是北斗七星,哪是北極星,並詢問同學是怎樣找到的,這樣把同學的理解寓於讀書中,把同學的理解體現於看圖說圖中,引導同學動腦想,動眼看,動手畫。調動多種感官體現感悟語言文字的精妙。化解了難點。

(5)出示這樣一個練習:你看,那北斗星連起來像( ),叫( ),離他們不遠的地方,有顆星叫( ),總是繞著北斗星( )。

在此基礎上,引導同學學習第五自然段,首先問:爺爺說的是真的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讓同學讀書找出“果然”一詞,簡單的加以理解,接著問:小張衡是怎祥看的?讓同學標出張衡看星星的一句話。

然後用課件演示:北斗星繞著北極星慢慢地轉動的情景,並渲染:這個結果,可是小張衡花了一夜的功夫看到的,多麼有心的小朋友呀!該怎樣讀,通過演示、渲染、讀書,引導同學深刻地體會小張衡探索科學奧妙的精神,達到感張衡之所感,愛張衡之所愛,人文化一的效果。

四、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拓展認識,昇華感情最後一個自然段。

簡介張衡是漢朗著名的天文學家,學習這一段時,我用多媒體出示張衡的畫像,並出示了他發明的渾天儀、地動儀圖,進行簡單介紹,激發同學對張衡的敬佩之情,對同學進行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五、迴歸整體,課外延伸

教師最後總結:“同學們,小張衡從小善於觀察,善於發現,長大後成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你們還想知道張衡的故事嗎?課後多讀書,就會知道的更多。”這樣就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課文說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我的“長生果”》。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具體的闡述。

一、說教材

《我的“長生果”》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一組中的第四篇課文。本組教材以“我愛閱讀”為專題進行編排。這篇略讀課文通過著名作家葉文玲童年時讀書、作文的經歷,點明瞭讀寫中吸收與傾吐的關係。 課文的教學意圖,一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悟作者對書的情感,體會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結合實際讓學生明白讀寫間的關係,學習一些讀寫方法。

二、說學情

通過前面四年的學習,學生已初具賞析和品讀一般文學作品的能力,並能結合文字談自身的`閱讀體驗。但能否將體驗昇華進行創造,這又是本單元一個挑戰。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學習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的課外閱讀和習作實際,體會“長生果”的寓意

難點:結合自身體驗,暢談學習本文的感受和收穫。理解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的道理,並能進行創造性的寫作。

四、說教法和學法

因為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關,所以我採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按閱讀提示,先讓學生自讀自悟,把握主要內容,想想作者寫了少年讀書、作文的哪幾件事,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然後,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讀幾遍做一些批註,同小組的同學交流體會。最後,明確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並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下面我就說一下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是師生談話,匯入課題。首先我向同學們提出問題:“聽說過‘長生果’嗎?吃了長生果會怎麼樣?”並板書“長生果”這三個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學生會自由發言,談自己對長生果的理解,然後引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第二部分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部分共設計三個環節:首先進行過渡,問學生們讀了課題以後,會有哪些問題?指名回答後我用課件出示初讀課文的要求是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課文讀通順、流利並標好課文自然段的序號。2、把課後的12個生字的字音讀準確,讀後同桌之間可以互相檢查一下生字認讀情況。第二個環節就是學生自由讀文。最後通過課件出示12個生字來檢查生字認讀情況。在這個環節我採用指名讀、齊讀兩種方法進行檢測,出現問題及時糾正。

第三部分是細讀課文,感情體會。

第一個環節我又一次出示細讀課文的要求:先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思考:我的“長生果”是什麼?然後看一看作者寫出童年讀書、作文的哪幾件事,從中悟出了哪些道理?找到有關的語句畫下來。默讀後小組交流討論答案,最後是全班彙報。通過交流彙報解決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我的“長生果”是書。

(2)讀書經歷:從小畫片到連環畫、文藝書籍,最後是中外名著。在這裡我會指名讓學生讀相關的段落,並加以指導朗讀。

(3)作者是怎樣讀這些書的?用了哪些詞語?從作者這樣讀書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會說體會到作者非常喜歡讀書。

(4)作文往事,包括兩件事,一是《秋天來了》,二是《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在這裡也會指導相關的句段。

(5)作者從作文中悟到了哪些道理?通過讀11、14自然段,師生總結出:構思要別出心裁;落筆要與眾不同;要寫真情實感;離不開借鑑和模仿,但也要自己創造。

(6)你覺得讀書和作文有什麼聯絡嗎?從文中找到有關的句子,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對你的啟示。

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按老師的閱讀要求自己學習、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來理解感悟課文,並重點指導了第三和第九自然段的朗讀。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讀書的重要性是對寫作有非常大的幫助,“我的長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書是可以流傳下來的,我們通過讀書可以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情,書就像“長生果”一樣不老,也像“長生果“一樣,對我們有好處。從而來引導學生熱愛讀書並能像作者那樣學會借鑑與模仿。

第四部分是積累語言,交流感受。先讓學生談自己學習了這篇課文,有哪些收穫?然後把喜歡的詞語和句子讀給大家聽,課下把這課的成語和優美句子積累在讀書筆記本上。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長生果”

長生果:書

讀書經歷:小畫片→連環畫→文藝書籍→中外名著

作文往事:《秋天來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課文說課稿 篇11

《黃州快哉亭記》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讀本第三冊“山水清音”部分,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宋代散文,下面我按“說、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設想和說教學程式”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

(一)地位和課文的特點:

語文讀本“山水清音”部分編寫了《黃州新建小竹樓記》、《黃州快哉亭》、《入蜀記》、《任光祿竹溪記》、《西湖七月半》五篇,這些(遊記)取材廣泛,或描寫名山大川,或描寫風土人情,語言生動形象優美。山水的描寫中蘊涵了深厚的人文內涵,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其審美能力。

《黃州快哉亭記》這篇記敘了蘇轍在遭遇貶職的挫折後,來到黃州(其兄蘇軾謫居之地),登臨快哉亭,欣賞壯觀景象,縱情山水之間,從自己、其兄和建亭之人三人的遭遇說開去,由此及彼,由小見大,提出“心中坦然,不以物傷性”的曠達人生態度,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有重要意義。

本文內容清晰,各種資訊一目瞭然,有利於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中的篩選資訊和分析內容的能力;本文也出現了大學聯考會考查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這對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和提高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要從一箇中心出發,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圍繞一個範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結合本專題的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能較熟練地翻譯課文。能力目標:能夠正確理解句子,提高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掌握“五字”翻譯法。情感目標:體會文中所寄寓的那種曠達胸襟,無往而不快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重點:積累實詞“病、當、過、勝”的詞義,掌握虛詞“以”的意義和用法,理解特殊句式,翻譯文言文句子,鞏固“五字”翻譯法

(四)教學難點:體會文中所寄寓的那種曠達胸襟,無往而不快的人生態度。

二: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節課我 採用以下教法實施:

運用預習稿、講學稿和習作稿整合課內外資源,力求實現落實基礎知識、培養能力素養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

三:說學法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方式,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因此在課前應讓學生做充分的預習(掃清文字障礙、瞭解作者及相關背景),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學生質疑、辨疑的意識,重點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而整體把握課文,可採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分析比較法來完成,在積累文言文知識、翻譯句子可利用知識卡片和習題鞏固的方式來完成。

四:說教學設想

根據新課程標準,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並嘗試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具體做法為:

1、閱讀,蒐集資料,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配合預習稿翻譯,實現第一層次學習目標的理解突破

2、充分利用學生小組,資源共享,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實現第二層次學習目標的理解突破3、通過課堂點撥和課後訂正,師生交流,徹底解決遺留問題,實現第三層次學習目標的理解突破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步:解題匯入,瞭解作者及背景

不知是因緣巧合,還是冥冥註定,一對親兄弟在不同時間卻因相同的命運先後來到“黃州”一個憑弔赤壁,

一個登臨“快哉亭”一個在此懷古

一個寫了遊“記” 哥哥名叫“蘇軾”

弟弟叫做“蘇轍”

讓我們走進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

預習成果展示:

瞭解本文文體“記”。回顧以以前學過的帶有“記”字的內容,然後歸納“記”是怎樣的一種文體。 回顧、思考與概括 (學生活動)

▲蘇轍,字 ,晚年因為隱居於穎水之濱,故自號 ,讀書學禪以終,諡號文定。其文平穩樸實,亦如其人,作品集名為 ,人生觀深受其父兄影響,與其父、其兄,合稱三蘇,皆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蘇轍被貶官的原因是

(設計意圖:破題匯入,化用文學常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概念,預習成果展示,讓學生對語文內容的`理解產生“豁然開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習,整體感知。

(一)學生朗讀課文,用圈點勾畫法找出文中關鍵語句(長江江流發生的變化、快哉亭命名的原因、作者認為保持快樂的關鍵)

在內容上前後思維緊密相連,層層推進:在句式上整散結合,錯落有致,讀來朗朗上口。

(二)課文中作者的人生態度“曠達、無往而不快”

回顧寫作背景:寫於被貶官之際。

鑑賞文中的景物描寫:壯觀景色看出作者心胸。

鑑賞第三段,鑑賞重要句子:心中坦然,不以物傷性。

(三)分析比較法:比較《岳陽樓記》和本文,兩篇的主旨思想

(四)拓展延伸:蘇轍的人生觀深受哥哥蘇軾的影響,他們既是一往情深的親兄弟,又是互相欣賞的文壇摯友,我們不妨回顧以前學過的蘇軾作品,再一次細細品味,鑑賞兩篇的DNA是否相同。

(設計說明:多種教法的使用,形成師生互動,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由點到面,力圖達到“一石激起前層浪”的教學效果。)

第三步:運用習作稿鞏固以上的課堂成果,加強文言文知識積累,提高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鞏固練習(見習題稿13、14)深刻理解內容

第13題:全都屬於以“快哉亭”命名的理由是( )

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波濤洶湧,風雲開闔

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

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

長州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馳騖。

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

第14題,下列對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從此亭上能夠盡情觀賞驚心動魄的風光,遙望遠處,漁人、樵夫的房舍可以清清楚楚的點數出來,讓人心情痛快,故稱“快哉”。

B作者認為張夢得在逆境中並未萎靡不振,而能縱情山水,尋得人生的樂趣,這表明他有超出常人的心胸。

C連綿的群山,遼闊的森林,清風拂之,明月照之,都是會使文人墨客憂傷悲愁的景色,所以“快哉”之說是不對的。

D快樂也好,悲傷也罷,都是由人的心境決定的,只要人心胸坦蕩,不因外物而改變自己的真性情,就會感到快樂。

(設計說明:此教學步驟讓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中養成一種意識:倒讀)

2文言文知識積累:實詞“病、當、過和勝”,虛詞“以”

進行鍼對性練習,(見習題稿11、12)

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覽觀江流之勝 勝 B王披襟當之 當

C將何往而非病 病 D此其中有以過人者 過

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B 楚王之所以為樂

此世所以不傳也

C 使其中不自得

即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D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

至丹以荊卿為計

(設計說明“在做題中鞏固詞義,鞏固推測詞義的方法)

3翻譯文言文句子(見習題稿15題四個句子,涉及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和倒裝句式)。

變化倏忽,動心駭目。 譯文:

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

譯文: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譯文:

【教師總結】 蘇軾和蘇轍帶著政治上的失意而來,得到了什麼走的【學生思考】

1 我們從課文中可以學習的一種人生態度。(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

【贈記名言,師生共勉】看以下名言名句是否體現本節課作者所具有的人生態度

(1)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3)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現實談自己的體會,引起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在幫助學生認識“曠達”的人生態度上,引用名言加以共勉。)

2我們在這一節課積累文言知識

(設計意圖:小結、思考是讓學生強化及複習課文內容,強化對重難點的消化)

八【課下作業】

以“得與失”為話題寫一篇複雜的記敘文,要求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可以編故事例如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蘇軾等等,也可以寫自己身邊的事。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獲得更深的人生感悟,獲從課文的學習中獲得一次痛快淋漓的審美洗禮,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人文性與工具性並重的體現。)

課文說課稿 篇12

在中班科學活動《電動玩具》開展前,我們班的孩子們帶來了許多的電動玩具,其中包括為數不多的幾個手電筒,在幼兒對手電筒的把玩中,他們驚奇的發現它能照出影子,於是,對影子又有了新的興探索。

想到皮亞傑曾經說過:“兒童就是科學家。”這句話的意思是:兒童天生對這個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探索活動是兒童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兒童理解環境的途徑,因此,為了培養他們樂於嘗試、勤於動手,通過觀察、操作、發現一些科學現象的能力,於是設計這個嘗試性、操作性和探索性都較強的科學活動。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我確立了以下幾個目標:

1、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有洞才能透光”這一科學現象。

2、樂於參與活動,願意在動手、動腦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我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注意面向全體,又注意個別差異。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探索有洞才能透光的科學現象,主要通過感知、探索、交流、製作等來實現。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的'活動目標,《綱要》中提出要為幼兒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位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為此我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

手電筒若干,小兔頭型若干,四個盤子(裡面放記號筆,剪刀,固體膠,紙,牙籤)等,物品都來源於幼兒的生活,貼近孩子的經驗。

本次活動的教法主要以遊戲法,操作法為主。在操作法中,我非常重視幼兒通過操作,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和完善認知結構。

本次活動的學法:

此活動我著重操作嘗試法,圍繞“如何讓你的小兔影子也有眼睛”這個問題,鼓勵幼兒在不斷的嘗試與探索中得到新穎、多樣的方法。

我的活動流程如下:

找小兔影子――第一次探索如何讓小兔的影子有眼睛――交流、驗證、總結――第二次探索製作小兔影子的眼睛――嘗試製作小兔影子的其他五官――延伸:為什麼有的小兔影子眼睛小,有的大?

中班科學活動:

小兔的眼睛

活動目標:

1、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有洞才能透光”這一科學現象。

2、樂於參與活動,願意在動手、動腦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手電筒若干,小兔頭型若干,四個盤子(裡面放記號筆,剪刀,固體膠,紙,牙籤)

活動過程:

一、探究光和影子的關係

1、寶寶們看,我們今天玩什麼?(手電筒)我把手電筒對著白板,開啟,你看到了什麼?(光)

2、這是誰啊?(小兔),如果把小兔放在手電筒和白板的中間,你會看到什麼?

3、你想來找一找小兔的影子嗎?

4、幼兒第一次操作。

二、探索方法

1、出示課件,集體交流:

這兩隻小兔影子一樣嗎?哪兒不一樣?你的小兔影子有眼睛嗎?怎樣讓你的小兔影子也有眼睛?

2、這裡還有些材料(教師介紹材料),它們也許會幫助你找到小兔影子的眼睛,一會兒我們去試試。幼兒第二次操作。

三、集體討論,修正方法

1、集體交流,請畫,貼,挖洞的寶寶個別驗證:跟大家介紹一下你的辦法(畫),能看到小兔影子的眼睛嗎?(不能)

師幼總結:看來,畫眼睛,貼眼睛的方法都不能成功,什麼方法才能看到小兔影子的眼睛?(剪洞)為什麼用剪洞的方法就能看到眼睛了呢?有洞,光就能穿過去。

2、剛才沒變出小兔影子眼睛的寶寶現在有辦法了嗎?剛才已經變出眼睛的寶寶想一想,小兔影子除了眼睛還少什麼?讓我們再去試一試。

3、幼兒第三次操作。

四、分享成功,延伸經驗

剛才**和**發現了一個小祕密,他們兩個小兔影子的眼睛一個大,一個小,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回去再研究研究好嗎?

課文說課稿 篇13

(一)教材認知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現行高中化學教材第二冊第五章“烴的衍生物”的第一節課,是繼烴類化合物之後,向學生介紹的另一類典型的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學好這一課,可以讓學生掌握在烴的衍生物的學習中,抓住官能團的結構和性質這一中心,確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性規律,既鞏固了烷、烯、炔、芳香烴的性質,又為後面的酚、醛、羧酸、酯、油脂和單糖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學會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且掌握了科學方法,帶動了學生學習素質的提高。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本課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①瞭解烴的衍生物及官能團的概念;②掌握乙醇的結構,物理特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②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

(3)科學思想

通過對乙醇性質的學習,使學生獲得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的科學觀點。從而讓學生學會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即乙醇的性質,推匯出醇類的化學性質。從而減輕學生的負擔,實現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飛躍和學生素質的提高。

(4)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反對假冒偽劣的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1)根據以上的教材分析可知,乙醇是醇類物質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同時也是本節的難點。

(2)重點、難點的突破,可設計三個突破點:

①乙醇結構的特點可通過化學計算和分子模型來推導,電腦多媒體技術展示來確定,充分發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充分利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掌握乙醇結構的同時,也學會了邏輯推理的嚴密性;

②通過試驗探究和電腦多媒體動畫演示的辦法認識和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抓住烴的衍生物中,官能團的教學中心點與化學反應中化學鍵斷裂受反應條件的影響兩條主線。

(二)說教法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情境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實驗促學法: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3.CAI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巨集觀化,將瞬間變化定格化,有助於學生掌握乙醇化學反應的本質。

4.歸納、演繹法:通過學生的歸納和邏輯推導,最終確定乙醇的分子結構。

(三)說實驗

①乙醇與鈉反應,可作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對比實驗,且取用的金屬鈉儘量大小一致,表面積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銅絲一端捲成螺旋狀,以增大催化劑的表面積,使反應速度加快。

(四)說現代教育手段

1.可用電腦三維動畫展示乙醇的空間結構,使學生對乙醇分子結構有直觀瞭解。

2.乙醇主要化學性質可用以下四個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CH3CH2OH+HBr=CH3CH2OBr+H2O

(3)CH3CH2OH+CuO==CH3CHO+Cu+H2O

(4)CH3CH2OH====CH2=CH2↑+H2O

以上四個反應的過程可用電腦動畫模擬,以便讓學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應的本質及斷鍵的部位,讓微觀反應巨集觀化。

(五)教學程式

1、烴的衍生物及官能團的概念

先複習烴的概念,再讓學生自學烴的衍生物及官能團的概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最後投影一組簡單的烴的衍生物,請同學找官能團。

2、分析乙醇的分子結構

投影一道簡單的試題:某有機物4.6克,完全燃燒後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機物的蒸氣的相對密度是相同狀況下氫氣的23倍,求此有機物的分子式。通過試題引出乙醇的分子組成C2H6O,意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醇的同分異構體教學做鋪墊。比較乙烷與該有機物的組成,引導學生推匯出以下兩種結構式:

通過觀察討論讓學生判斷出(A)式中有1個氫原子與其它5個氫原子不一樣,而(B)式中的6個氫完全相同。再告訴學生,1mol無水乙醇與足量的金屬鈉反應可得到0。5molH2,進而讓學生判斷出乙醇的'結構式為(A)式。電腦投影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小結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結合著羥基—OH。羥基是官能團,決定乙醇的化學性質。對學生的書寫,概括、觀察等各項能力進行訓練,達到掌握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3、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質

首先取出一瓶無水乙醇,請學生觀察顏色、狀態,並聞其氣味,然而讓學生歸納出一部分物理性質。最後通過演示:乙醇與水,乙醇與碘單質,乙醇與苯的溶解實驗,總結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臺酒故意碎瓶獲國際金獎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幫助同學們在理解性地記憶乙醇的易揮發性和水溶性。通過對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品質和優良的習慣。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4、分析乙醇的化學性質

物質的結構決定著物質的化學性質,首先可以從結構上來認識乙醇的化學性質。講解:在乙醇分子中,由於O原子的吸引電子能力比C、H強,使得C—O鍵,O—H鍵均具有極性,在化學反應中均有可能斷裂。

(1)與活潑金屬Na反應

首先,做無水乙醇與鈉反應和水與鈉反應的對比實驗,請同學們通過實驗現象的剖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思維得出乙醇羥基上的氫原子沒有水中的氫原子活潑的結論。然後用電腦模擬出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最後請同學們寫出反應方程式,討論其反應型別並推廣到乙醇與其它活潑金屬K、Mg、A1等與乙醇的反應。

(2)與氫鹵酸反應

用電腦模擬出乙醇與HBr在加熱條件下C—O斷裂,—OH被鹵素原子取代,生成溴乙烷和H2O的本質。並講述在實驗室中通常用溴化鈉固體和硫酸的混和物與乙醇共熱而得到油狀溴乙烷,請同學們結合以前已學過的知識寫出其中可能發生的化學方程式。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絡,積極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和擴充套件能力。

(3)氧化反應

首先,拿起一個點燃的酒精燈,請學生寫出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教師接著講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劑(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時生成水。教師演示實驗,並引導學生觀察銅絲表面顏色的變化來判斷反應是否已經發生。接著用電腦顯示,乙醇的斷鍵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結構式,讓學生掌握反應的本質是與醇羥基相連的碳原子有氫才能被區域性氧化形成碳氧雙鍵。最後讓學生判斷以下幾種醇能否被區域性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讓學生真正掌握並鞏固醇被區域性氧化的本質。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的目的,減輕的學生的負擔。

(4)消去反應

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乙烯的實驗室製備原理和消去反應概念,並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教師提問:如果溫度不同,反應產物是否相同?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溫度不同,產物不同,170oC時生成CH2=CH2和水,140oC時,生成CH3CH2—O—CH2CH3和水當溫度超過180oC以上時開始炭化,反應產物就相對複雜,用電腦模擬乙醇的消去反應和生成乙醚的取代反應過程,並用電腦播放制乙烯時當溫度超過180oC以上時有機物炭化的錄相。最後,由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小結。同一反應物,反應條件不同,產物就有可能不同。在化工生產實踐中,我們一定要本著嚴謹的科學態度,根據生產需要,控制好反應條件,使反應按著我們需要的方向進行。

引導學生分析乙醇發生反應時,化學鍵的斷裂情況,然後總結出:乙醇化學性質主要與官能團—OH有關。取代反應有C—O鍵單斷,如制乙醚;有O—H鍵斷裂,如與HBr反應;消去反應是C—H鍵斷裂配合C—O鍵斷裂如制乙烯;區域性氧化反應是C—H鍵斷裂配合O—H鍵斷裂;完全氧化所有鍵全部斷裂。

從反應型別看:取代反應、氧化反應、消化反應。

歸納小結:從結構上看:都涉及到—OH(有的單斷、有的協同斷)。從反應條件看:不同條件、產物不同。

5、乙醇的用途

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在相應的活動中產生的,好像游泳一樣,必須要在游泳的親身實踐中才能學會游泳,自學能力也一樣,必須在自學的實踐中培養產生。為此安排乙醇的用途這部分相對適合高中學生自學的內容,有利於培養同學們的歸納、分類和學於致用的能力。

6、課後練習略。

課文說課稿 篇14

教材分析:

《太空梭》是一篇生動有趣的兒童科普文章。通過一架銀色飛機兩次遇到太空梭的情景,具體介紹了太空梭的特點和作用,幫助學生增長科學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熱情。全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既介紹了有關太空梭的科學知識,又有情有景,有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對話,適宜於進行朗讀指導。

學生特點分析:

三年級學生具有想象力豐富,主動性強,情緒易受感染等特徵,而且具有一定的自主閱讀感悟的能力。所以,易於對學生進行朗讀,想象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1、瞭解太空梭的外形,特點和作用,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運用“邊讀邊體會”的方法,讀中感悟。

3、通過課外上網,查資料的方法,使語文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並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

4、通過有選擇地完成星級作業,尊重不同學生能力發展的特點。同時使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開發智力,發揮想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學設計的理念及意圖:

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課件為輔助教學,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1、落實語言文字的教學,以讀為本,運用“邊讀邊體會”的方法,讀中感悟。

我認為作為一門語文課程的教學,應該體現語文課的特點。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加強以讀為主的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現。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新課程強調了語文課的本質特點,指出了語言文字教學和學生語感培養的重要性。所以,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重點放在瞭解太空梭的外形,特點和作用上。並運用“邊讀邊體會”的方法,從個別讀,指兩生比賽讀,小組分角色讀,集體讀等形式,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在讀中提高語文素養。

2、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

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因而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我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種模式。為了能讓學生有一種自主探究的意識,並激發學生的興趣。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分三次有淺入深地研讀課文,去尋找答案。

(1) 教學的開頭,我先讓學生從各種各樣好看的圖片中找一找太空梭,

再以同學們找得對不對呢?來質疑引入。然後,引導學生該怎麼辦?到書上去找答案,進行探究性學習。最後通過討論,學習太空梭的外形來證實同學們判斷是否正確。

(2) 在瞭解太空梭的特點和作用時,我以同學們課外還了解到了哪些知

識匯入:再以同學們想不想一起來認真讀一讀課文看看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些知識?來引入課文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在自己讀課文中找出句子,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最後集體來討論。在討論中理解太空梭的特點和作用。

3、語文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第二學段(3——4年級)綜合性學習要求1,2兩條他是這樣寫的。(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的問題,有目的地收集資料,共同討論。(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我在教學時,運用了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法,來體現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外從網上或課外書上收集有關太空梭的資料,目的是:(1)體現實踐性(2)課內引向課外,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課外知識。(3)體現小組合作精神。在教學完太空梭的`外形後,我讓學生說說課外已經知道了哪些太空梭的資料,使學生書面與口頭結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與我們學校在搞的綜合實踐課題相結合,與區級課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發展”相結合。我想,既然課題已在進行中,所以應該在語文課堂中也能體現出來。

4、多形式地複述,內化課文語言。

在教學的第四個環節設計了在老師提出的兩種方法中任選一種來介紹“太空梭”。這樣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有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深化與理解。

5、開發智力,發揮想象,並與其他學科聯絡起來。

課的最後,我設計了星級作業,按不同的難易程度分為一,二,三星級作業。目的讓差生有保證,讓優生有發展。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並尊重不同學生能力發展的特點。與其他學科聯絡起來,開發智力,發揮想象。通過自由選擇合作完成作業,也體現了同學們的合作精神。

6、運用課件進行教學。

本堂課,我多次用到課件。但歸納起來,有四方面的作用:(1)在課的第一個環節,我讓學生欣賞各種飛機的圖片,來激發學生的興趣。(2)在分析太空梭的外形和飛出大氣層的情景時,運用課件起到了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3)在課文中的詞句難以理解時運用。在理解“專程”時,讓學生看課件理解要比老師口頭講效果好多了。(4)起到了小黑板的提示作用。

7、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本課教學時,我著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表達,動手,動腦,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