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所見》說課稿

說課稿6.4K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所見》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所見》說課稿

《所見》說課稿1

本課由《所見》、《小池》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均為絕句,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淺易,用詞精準凝鍊。內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好比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兩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從不同側面表現夏天的情趣。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而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薰陶。 一年級的孩子在學前就有一定的古詩積累,詩歌特有的韻文形式利於學生朗讀,教材為詩歌選配的畫面生動、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內容的難度。詩句中的文字注音,對於有一定自讀能力的孩子來講難度不大。但教者應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以利於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感悟。

一、說教材:

古詩《所見》是新課標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是清代詩人袁枚mei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著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迴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的神態。“歌聲”則表達了牧童愉快的心情。聲色俱備,情景交融,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閉口立”是寫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髮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所、捕、蟬、閉”等生字,會寫“詩、林、立”3個字。

2、能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所見》。

3、能背誦古詩。

三、說重點:認識生字,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四、說難點:古詩的理解與背誦。

五、說教法

l、直觀教學法:國小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通過圖、文、聲、動畫等直觀、能動的變化,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新穎的形式,精彩的畫面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消除學生觀察體驗、抽象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障礙,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圖文結合法:在教學中我圖文對照,讓圖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語言美統一再現,使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機結合。

3.質疑法:通過一連串的提問,讓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覺得自己彷彿身臨其境。

4.以讀代講法:本詩語言樸實流暢,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通過反覆誦讀,熟讀成誦,深入領會課文描寫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

六、說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用“看、找、讀、思、品、背”等方法學整首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像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感,並且使學生逐步掌握其學法,達到自求得之的目的。

 七、說教學程式

古人云:“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所見》中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著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而一旦學生領悟到這種詩趣,那麼他對詩的意境就體會得更真切。那麼,在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

第一,運用多媒體,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詩重趣,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運用了多媒體,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在匯入時,我請小朋友們看圖,說說自己從圖中看到的,啟發小朋友充分想象當時森林中的情景。然後通過聽蟬鳴聲,請小朋友想象牧童當時的心理活動等。這樣在小朋友在真正學習古詩之前已經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礎,對後面的理解就比較容易。於是,在學習古詩時,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第二,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正所謂:“文章讀的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當然,在我實施教學的時候,也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學中,我在引導小朋友理解“歌聲振林樾”時,引導不好,究竟是誰的歌聲就是引不出來,最後有小朋友說到了是牧童的歌聲,但有很多小朋友仍不肯同意,說是蟬的叫聲,我只好以它們共同的歌聲結尾。

《小池》說課稿

一、說教材:

《小池》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淺易,用詞精準凝鍊。內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好比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兩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薰陶。

二、說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吟誦古詩,背誦古詩。

2、認識“池、惜”等7個生字。會寫“立”1個生字。

3、抓住詩眼“惜、愛”體會小池之美、畫面之諧、詩人之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說重點:

以朗讀和背誦作為基本訓練形式,讓學生通過反覆吟誦來逐步理解詩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麗可愛,接受美的薰陶。

 四、說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細流”與“泉眼”透過字面意思挖掘詩句背後的意蘊,感受到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鑑賞力。

 五、說學法:

對於一首古詩,在一年級學生的教學,如果只停留在對學生進行繁冗枯燥的解說,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種把詩的言語肢解為有關言語,捎帶情理的空洞說教的教學,讓學生對詩通過其特殊形式表現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終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詩在教師的引導下,應該這樣學:

1、強調吟誦傳情法。前面已經講述,詩歌學習缺少吟誦,就等於是魚離開水一樣。詩歌應有的意境就會喪失全無。所以教學中的朗讀指導,以正確讀—熟練讀—感情讀為途徑,配以音樂讀,體會情趣讀,從而使學生在吟誦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養趣法。古代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本詩也不例外,抓住古詩中“惜、愛、立”,品味、深挖,讓學生走進詩境,體驗小池的情與愛,才能讓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詩味詩情,感受作者對小池的喜愛。

3、想象展情法。想象是審美的翅膀,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裡發現為實的東西,並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過眼睛去發現

美的。因此,古詩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還有哪些動物立上頭。不僅可以使學生積澱了語言,更重要能使學生獲得小池不僅景色美,而且和諧美,也可以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

4、多媒體整合法。本詩雖是描寫初夏的小池的景色。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言語積累能力比較低,理解起來更不容易。於是在教學古詩前運用多媒體以圖說話引入,以詩找景,以圖解詩,以景悟情,變靜為動,化難為易,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學習能力。

 六、說教學程式

(一)、觀圖說話,激趣匯入

1、出示小池圖,思考提問:圖上畫了什麼,怎麼樣?

2、組織學生說說畫面的景色。(從訓練學生根據圖畫說完整話開始,同時引出下面古詩的語言品味學習,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反覆誦讀、品味詩語

師:有一位詩人是這樣描述這幅畫面的。(出示古詩全文)

1、學生讀詩(自由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教師示範讀(讀出古詩的`韻味)

3、學生繼續讀(指名讀、正音、齊讀)

4、提煉詞語品味(出示詞語)

(1)學生讀

泉眼樹陰小荷蜻蜓

尖尖角細流晴柔

(2)這些都是小池中的景物,你能從剛才那幅圖中找到這些景物嗎?然後找景物,乘機理解“ 泉眼、細流”等詞。

(3)學生可能找不到“晴柔”,可以通過組詞讓學生找到。

出示:晴——晴空、晴天

柔——柔和、柔軟

師:晴可以組成晴空、晴天,柔可以組成柔和、柔軟,晴柔就是柔和的晴空,它在圖中的哪裡?學生找到水中的晴空。

(對於一年級學生讀圖相比於讀字,更感興趣。從讀圖到讀字,再從讀字到讀圖,這種圖文結合一是合乎學生髮展規律,二是有機的把識字與理解結為一體,既能讓學生識字讀書,又能使學生在圖理解詞的意思,突破了學生閱歷少,對於古詩文理解的難度。)

5、師:這幅畫十分美麗,有泉眼、小荷、樹陰、蜻蜓構成了一副和諧的小池圖。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哪一句。學生以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詩意、詩味、詩情原本就存在於詩的言語中,通過反覆誦讀,自然詩歌的意味情也會明晰起來,當然在學生述說自己為什麼喜歡這首詩時,詩美的表達方式也潛移默化到學生的頭腦之中,這與作者的喜歡也具有一致性。)

(三)、走進詩境,體會詩情

1、你們都喜歡這首詩,是因為喜歡這些景、這小池,詩中哪些字是說喜歡的意思?

(1)學生找出惜、愛,教師隨機也提問:誰惜誰,誰愛誰?同時理解簡述詩句。

(2)還有誰喜歡誰,為什麼?同時理解簡述詩句。寫“立”。

2、在這樣美麗的小池裡,小荷剛剛露出了漂亮的尖尖角,喜歡小荷的蜻蜓早已立在上頭,還有哪些動物立在上頭呢?想象說話。

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頭。

3、可見,小池是多麼美麗,而且每種景物都喜歡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誰來有感情的朗讀。朗讀指導,讀出美麗、和諧、喜歡,配樂朗讀。

(藉助圖畫,抓住詩眼“惜、愛”引領學生走進詩所描述的意境,在詩境中表達想象,學生也自然成了小池中的某某景物,他們能體會出什麼是美,什麼和諧、什麼喜歡。學生從詩的字裡行間體會詩的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走近作者,加深印象

1、師:這是一首描寫初夏小池的寫景詩,它表達美、表達愛、表達和諧。詩人愛小池嗎?我最愛小池中的什麼?為什麼?

詩人最愛小池的,因為 。

隨著學生的回答隨機進行朗讀訓練,讀出詩人的愛池之情,特別要讓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吟誦。

2、詩人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學生回答)詩人不僅是愛小池的人,還是一位愛自然、愛田園風光的人,具有愛心的人。出示楊萬里的兩首詩,學生誦讀。

(從認識一首詩並進行感情吟誦到吟誦兩首詩,從學習一首詩到認識一個人,楊萬里在一年級學生的心裡再已不是詩人,而是見得到,摸得著的朋友,學生爭著讀詩的興趣也會因此大增。)

七、說教學建議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運用各種有效的評價手段,能夠達到激勵、導向、調控作用。在這節以詩歌誦讀的古詩教學課堂,我努力以真誠的語言,溫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當學生朗誦出現誤差時我給予糾正安慰,當學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時我給予尊重引導,當學生理解感悟呈現連珠妙語我給予表揚放大。這樣及時關注不同層次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及時予以鼓勵、評價,以建構民主、互動、和諧的課堂,讓課堂詩情飛揚!

《所見》說課稿2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夜書所見》。現在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設計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特色幾方面闡明我的教學思路。

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根據我對教材、課標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我把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技能目標:

1會認兩個生字 蕭、梧,會寫兩個生字 促、深,讀準一個多音字 挑( )。

2 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情景。

過程、方法目標: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

也就是要抓住重難點,這課的重難點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理念是先導,基於以上目標我說說這堂課的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現代古詩教學注重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品詩賞畫的新理念,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聯絡兒童的生活體驗,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滲透對比閱讀,體會詩中有詩,激發讀詩的熱情。找準拓展點,延伸點,利用逆向思維在所見和所不見中深切體會思鄉情。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並能理解古詩的意思。

2.體會詩人情感的轉變。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並能背誦。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難點:感受詩人由鬱悶轉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

1還記得我們學過許多思鄉的古詩嗎?誰能來說一說?(背)

2看來同學們之前的知識掌握的不錯哦。

二、瞭解詩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 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吧。

2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就是(板書:夜書所見)

2全班一起讀課題,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

3那誰能說說這裡的書是什麼意思?(寫)

4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完整。

5到底是怎樣一幅畫面呢?

6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有一位詩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詩歌中的字詞或意思呢?(看註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展開想象)好,下面就請大家以同桌為單位,用你們提出的辦法來學一學古詩,看看你能讀懂的有哪些,再給你讀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

8學生反饋自己讀懂的字詞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裡,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麼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在這兩句詩歌中,你們能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些什麼,又想到了些什麼嗎?

2.師:是什麼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麼吹?發出什麼聲音?(呼呼)什麼感覺?(好冷啊)文中說到風聲,用的是什麼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著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3.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麼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麼讀?個別讀兩三個,齊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4.詩人還看到了什麼?好一輪當空的明月啊,讓我們想起了什麼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麼?

是啊,當你們圍坐在院子裡,陽臺上,吃著可口的月餅,看著明亮的月亮的時候,我們不由的發出一聲感嘆,月亮真美啊!

5.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美,不美。)

6.看來意見不統一,說說各自的理由。

7.你怎麼知道他在異鄉?

8.說的真好,這裡有個關鍵詞,動客情,他動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來噹噹小詩人,設身處地的想想,在這樣一個月圓的深秋之夜,秋風陣陣,涼意深深,你們會想到些什麼?

9.說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鬱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並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麼這句又該怎麼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讀出來。

11.大家讀的太好了,趙老師也彷彿被你們帶入了詩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憂鬱和孤獨所感染。

10.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意的轉頭,他又看到了什麼?(出示插圖:籬笆下的一盞燈)

你怎麼知道他看到了一盞燈(夜深籬落一燈明)

11.在這樣滿是憂愁的夜晚,卻有一盞這樣醒目的燈,大家想象下,在籬笆背後,可能有怎樣的一幅情景呢?

12.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老師真佩服你們,詩人和你們一樣,他雖然沒有看到

籬笆後的情景,卻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麼呢?大家來讀讀詩歌的後面兩句,然後告訴我答案)

13.詩人想到後面應該有兩個孩子在捉蛐蛐。

師:你從哪一句詩裡知道的?這裡的知是什麼意思:猜想

14.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著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5.你們知道孩子們捉蛐蛐是為了做什麼嗎?(鬥蛐蛐玩)

16.你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捉蛐蛐的嗎?你們想捉蛐蛐嗎?好,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和詩人一起回到童年時代,在老師的語言帶領下去捉一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夥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後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著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隻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出聲音的地方,提著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隻蛐蛐,說時遲,那時快,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麼感覺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們可高興了。因此,這兒挑應讀 ( tiǎo)

19.當詩人也回想起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時候,你覺得他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

20.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後兩句? (個別讀全班讀)

21.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緻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之愁,

又從一盞明燈裡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生了愉悅的心情,這樣複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寥寥幾句精闢的詩句來演繹,並且表達的淋漓盡致,耐人尋味。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的讀一讀這位偉大詩人的傑作吧。

五、背誦詩歌

這麼好的詩歌,你們想把它背下來嗎?(想)給你們點時間試一試。一會我們來個賽詩會,看誰能當好這個現代的小葉紹翁。

六、總結

七、教學反思: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希望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由於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過程進行得也較為順利。

通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想法:一是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二是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鑽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

《所見》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所見》是西師大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30課。它是一首充滿兒童生活氣息的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著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迴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的神態。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髮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立樾”等生字,會寫“童、閉、立、黃”等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②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讀懂詩句的意思。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真切喜歡這首詩,願意主動誦讀,激發嚮往大自然,並有在大自然中發現更多祕密的願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①識字、寫字教學;②會背誦課文。

難點:感受牧童活潑、好奇的特徵。

4、教學準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二、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國小生應該喜歡,因為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裡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

意蘊較為豐滿,學生不易讀懂。因此,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三、教法、學法

1、反覆誦讀法

經過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歌都積澱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過反覆誦讀來感知、理解和體味。通過誦讀來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歡同喜,感受詩歌的.意蘊,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誦讀者的情感之中,換言之,誦讀者的情感自覺地融入古詩的意境中。這種自覺替代的情感反過來會進一步作用於誦讀過程之中,誦讀者腦海裡呈現的畫面,事物也會強化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學法

古詩的教學易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也很難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教學時,我分別採用觀察圖片、聆聽音樂、動作表演、語言渲染等多種方法來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兒童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讓學生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3、合作學習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一種師生、生生平等的和諧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互相幫助,互相啟發,充分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設計理念

在學習內容上構建三個維度:即教材規定的內容;教師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選擇的學習內容。三個維度之間在課上以教材內容學習為主,另兩項內容作為延續。在學習方法上注重合作學習,留出充分的時間,留出充分的空間,通過學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進對文字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驗。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繼續閱讀的慾望,也許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設定情境,促成互動,合理評價,在教師有效地參與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關照學生的年齡特點

和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學習祖國語言這壯麗詩篇中的最生動的詩行。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一讀感知:

1、揭示課題。(美麗的春天悄悄告別了我們,夏天來到了我們中間,涼爽的風吹來了,我們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哪幾個小朋友能把夏天的小樹林搬到教室來。)

2、多名學生經過自行討論,在黑板上畫“初夏的小樹林”圖。 ●引導學生創設詩歌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3、出示古詩。在這幅美麗的畫面上,有一首詩。藉助拼音,誰能讀會它?(應該幫助學生讀準字音並糾正字音,必要時教師範讀或領讀,並指導讀出節奏)。

4、組成合作小組,互幫互助,看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5、檢查小組朗讀情況。

●這一環節通過合作,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情境中,為解詩意、體詩情設下伏筆;通過合作,藉助拼音、讀通、讀熟詩歌。

(二)、二讀感悟

1、自由讀詩,結合圖畫想想還應該畫上一些什麼。

2、學生之間交流,並要求說出為什麼要畫上這些。

●兒童的認知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讓學生為詩配畫,旨在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請學生當“小畫家”,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討論該畫些什麼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詩意,做法新穎,不落俗套。

3、教師範讀,學生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4、課堂討論自學中的疑難處,教師相機點拔。

●在這個階段,通過學生之間有效地互動,教師的相應點技,以及不斷地豐富畫面,不正是理解詩意的過程嗎?這裡展示的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討論、交流、判斷。學生在過程之間得到發展。

(三)、三讀想像

1、看著畫同帶著想象朗讀全詩。(指名讀、小組賽讀、齊讀)

2、想像一下,這牧童唱的會是什麼樣的歌。

3、用自己的表演把詩意表現出來。

4、有感情地朗讀過首詩(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讀)

●體會詩情,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兒童的言語描繪也好,動作表演也好,無不是用他的生活經驗來詮釋、演繹動人的詩境,同時,興趣也在這裡湧動。

(四)、四讀成誦

1、根據畫面背誦這首詩(願意背的齊背隨著音樂)。

2、向好夥伴背誦這首詩(可加上動作)。

(五)、寫字指導

1、讓學生自己說出書寫要點

2、學生練習

六、開啟“學習包”

這裡有三首詩,你一定能回家讀給爸爸媽媽聽。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唐〃杜甫——《絕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張志和——《漁歌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所見》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所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13課。它是一首充滿兒童生活氣息的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著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迴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的神態。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髮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立樾”等生字,會寫“童、閉、立、黃”等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讀懂詩句的意思。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真切喜歡這首詩,願意主動誦讀,激發嚮往大自然,並有在大自然中發現更多有趣的事物的願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1〉識字、寫字教學〈2〉;會背誦課文。

難點:感受牧童活潑、好奇的特徵。

4、教學準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二、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國小生應該喜歡,因為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裡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意蘊較為豐滿,學生不易讀懂。

因此,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三、教法、學法

1、反覆誦讀法

經過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歌都積澱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過反覆誦讀來感知、理解和體味。通過誦讀來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歡同喜,感受詩歌的意蘊,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誦讀者的情感之中,換言之,誦讀者的情感自覺地融入古詩的意境中。這種自覺替代的情感反過來會進一步作用於誦讀過程之中,誦讀者腦海裡呈現的畫面,事物也會強化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學法

古詩的教學易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也很難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教學時,我分別採用觀察圖片、聆聽音樂、動作表演、語言渲染等多種方法來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兒童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讓學生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3、合作學習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一種師生、生生平等的和諧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互相幫助,互相啟發,充分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設計理念

在學習內容上構建三個維度:即教材規定的內容;教師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選擇的學習內容。三個維度之間在課上以教材內容學習為主,另兩項內容作為延續。

在學習方法上注重合作學習,留出充分的時間,留出充分的`空間,通過學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進對文字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驗。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繼續閱讀的慾望,也許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設定情境,促成互動,合理評價,在教師有效地參與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一讀感知:

1、揭示課題。(通過複習以前學過的古詩來進入《所見》這首詩)

2、“所見”是什麼意思?出示課文插圖。觀察圖,“所見”就是詩人所看見的。

引導學生觀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3、出示古詩。在這幅美麗的畫面上,有一首詩。藉助拼音,誰能讀會它?(應該幫助學生讀準字音並糾正字音,必要時教師範讀或領讀,並指導讀出節奏)。

4、組成合作小組,互幫互助,看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5、檢查小組朗讀情況。

這一環節通過合作,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情境中,為解詩意、體詩情設下伏筆;通過合作,藉助拼音、讀通、讀熟詩歌。

(二)、二讀感悟

1、教師範讀,學生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2、課堂討論自學中的疑難處,教師相機點拔。

在這個階段,通過學生之間有效地互動,教師的相應點技,以及不斷地豐富畫面,不正是理解詩意的過程嗎?這裡展示的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討論、交流、判斷。學生在過程之間得到發展。

(三)、三讀想像

1、看著畫同帶著想象朗讀全詩。(齊讀)

2、想像一下,這牧童唱的會是什麼樣的歌。

3、有感情地朗讀過首詩(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讀)

體會詩情,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兒童的言語描繪也好,動作表演也好,無不是用他的生活經驗來詮釋、演繹動人的詩境,同時,興趣也在這裡湧動。

(四)、四讀成誦

1、根據畫面背誦這首詩(願意背的齊背隨著音樂)。

2、向好夥伴背誦這首詩(可加上動作)。

(五)、寫字指導

1、讓學生自己說出書寫要點

2、學生練習

《所見》說課稿5

我說課的內容是鄂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古詩《所見》。我將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即教材編排、學習目標、古詩簡析、教法學法、教學設計。

【教材編排】

第一單元安排了三篇課文,《信》是一首兒童詩,一個學寫信的孩子想給萬物寫信;《泉水》是一個童話故事,想象泉水像孩子一樣健康成長;《這條小魚在乎》是一個兒童故事,小男孩拯救一條又一條小魚的生命,小男孩說的話“這條小魚在乎”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愛。這三篇課文表達的主題是愛和愛心。古詩《所見》安排在這裡,僅僅是詩人袁枚捕捉兒童瞬間的神態變化呈現一個活潑可愛的牧童形象嗎?我認為,還有借事借人借景抒情,體現了對生活、生命的愛,對自然、自由的愛。

【學習目標】

1.會認“牧、騎、振、蟬”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所見》,並背誦《所見》。

3.結合插圖和註釋,瞭解《所見》大意,感受詩歌描寫的意境。

三專案標,第一項是關於識字的,第二項是關於朗讀背誦的,第三項是關於古詩理解的。

其他版本的教材,《所見》安排在一二年級居多,為什麼鄂教版教材安排在三年級上冊呢?說明第三專案標“感受古詩描寫的意境”是重難點。

第三專案標中,“結合”一詞指出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因為插圖能夠準確地表現詩意,註釋也給出了詩中兩個關鍵詞的解釋。“瞭解”一詞明確了學生需要達到的能力水平。“感受意境”則提示了兩個核心問題,這首詩的意境是什麼?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前一個問題體現教師解讀教材的能力,我將在“古詩簡析”裡談;後一個問題體現教師實施教學的能力,我將在“教學設計”裡談。

【古詩簡析】

《所見》是一首以農村兒 童生活為題材的古詩。寫的是一件小事,一個兒童唱著歌騎牛而行,發現了樹上的鳴蟬,忽然不唱歌也不行走了。寫到此,戛然而止。從插圖上,我們看見了什麼? 看見了騎黃牛的兒童,看見了樹上的蟬,看見了兒童捕蟬嗎?沒有。看見了詩人袁枚嗎?沒有。但,我們彷彿看見了兒童悠閒地側坐牛背,或仰躺牛背,手中搖著樹 枝。黃牛慢悠悠地走走停停,或停下甩甩尾巴,或停下啃啃青草,或停下哞哞低叫。我們彷彿看見了兒童坐直身體,四處張望,發現了樹上的鳴蟬,跳下牛背,悄悄 靠近鳴蟬,敏捷地撲上去,雙手罩住蟬,盡情地放聲大笑,得意洋洋地騎牛繼續唱歌前行。我們彷彿看見了詩人袁枚面帶微笑地注視著這一切,徜徉在山村自然之 中。我們感受到了山村悠閒自在恬靜的生活,感受到了人與自然融合的生活,生命的自由只能在山村中尋找求得。所以,古詩的題目是“所見”,不是“牧童”,不是“捕蟬”,也不是“山村”,而是“所見”,見到的是詩人心中所向往的生話。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所見》的意境。

【教法學法】

教法是對教師而言的,學法是對學生而言的。課堂上,因為教學內容的統一,教師和學生走進文字已經融為一體,因此教法和學法也就“水天一色”了。

拓展遷移法,我將用一首學過的同題材同意境的'古詩把學生引向《所見》的學習。

直觀感受法,我將用畫面上的風景、人物的表情把學生引向對《所見》意境的感受。

圖文結合法,我將用插圖引導學生對《所見》大意的自主學習。

主觀演繹法,我將引導學生進入牧童的角色感受其悠閒、活潑、可愛,進入詩人的角色體驗其感情。

話畫聯結法,我將用話語描述幫助學生建立一副完整的連環畫,以感受古詩的意境。

引導質疑法,我將引導學生從對題目的質疑思考中感受古詩的意境。

【教學設計】

一、圖文結合 溫故引新

先出示一副畫,讓學生回憶一首古詩並背誦出來。(二年級下冊的《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臺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再請學生抓住畫中孩子的神情、詩人的神情感受悠閒自在的意境。

最後引出古詩《所見》。

設計意圖有三點:題材相同,都是寫農村兒童生活的;事情相近,前者為釣魚不應人,後者為捕蟬不唱歌;意境相近,孩子活潑可愛,詩人熱愛農村悠閒自在的生活。

二、自主讀詩 瞭解詩意

這個環節,學生有四個學習任務:認識生字,正確讀古詩,瞭解詩的大意,提出不懂的問題並師生交流解疑。

三、再讀古詩 體會詩情

這個環節主要運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詩情,採用的教法學法是話畫聯結法、主觀演繹法。

比如:你們看,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一會兒坐,一會兒躺,真快樂!風在吹,蝶在飛,牧童情不自禁高唱山歌,歌聲飛旋在茂密的樹林裡。

引導學生讀出牧童的活潑可愛快樂神氣!

請學生當牧童,邊演邊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比如:響亮的歌聲吸引了詩人袁枚,他正在樹林中享受呢!哎,歌聲忽然沒有了,牧童騎著牛也不走了。詩人看到了什麼?詩人想到了什麼?

引導學生讀出詩人在猜測、在觀察的意味。

請學生當詩人,邊演邊讀: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最後請學生再讀整首詩,想想詩人還看到了什麼?你們又看到了什麼呢?牧童、詩人的心情如何呢?

四、品讀古詩 感受詩境

進入第四個環節,再運用直觀感受法、拓展遷移法進一步感受古詩的意境。

出示一幅畫,這畫比教材插圖視野更顯開闊,綠意更顯盎然。請學生說說對畫面的感受,想象詩人在這樣的山村中的心情。

再請學生讀古詩,想象詩人看到牧童捕蟬神情時的心情,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的意境。

五、誦讀古詩 趣味創作

通 過前面的四個環節,學生朗讀、背誦古詩也已經水到渠成了。為什麼要安排最後的這樣一個環節呢?為了豐滿課程,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為了發展個性,給學生 一個自己的舞臺。趣味創作的形式很多,比如:詩配畫、變奏讀、演繹讀、詩文匯、詩改劇、詩再創……當然,我也會和學生互動,給學生一份自己的作品——詩再創

童 戲

蓬頭牧童騎黃牛,

悠悠歌聲振林樾。

忽聞樹上夏蟬鳴,

怕得蟬驚閉口立。

《所見》說課已近尾聲,再見吧!

《所見》說課稿6

《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組古詩。這是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緊扣單元主題“用我們手中的筆,描繪我們心中的秋天”。我重點從目標的制定和難點的突破兩方面說說這一課的教學。

一、說教學目標

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已經有了瞭解詩文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本次教學過程中開始嘗試讓學生自己瞭解詩句的意思,新課標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的大意。”因此本次教學活動中,我們繼續抓識字寫字教學,並藉助註釋理解詩意的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和情感體驗能力。

教材分析:《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都是寫思鄉的,不同的是它們的表達方式。季節的變化最能觸動遊子思鄉的情懷,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蕭蕭梧葉送寒聲,江山秋風動客情”,一個“綠”,一個是“蕭蕭”,這兩個詞描繪了觸動人們心情的景物,《夜書所見》對思鄉的表達是觸景生情,由情展開想象,看到了童年熟悉的捉蟋蟀的場面,詩人不由得沉浸在遐想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不難理解,每逢佳節都是人們團聚的日子,節日的活動很豐富,但是親人不在身邊就會多一分思念。在教學中如何將這些積極的情感轉化成學生們的體驗和感受,是我們情感目標的主要任務。

鑑於以上幾點,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落實陳述性知識的學習,識記“促、憶、異”等7個二類字。寫好“促、插”兩個左右結構的一類字。

2、 紮實程式性知識,反覆誦讀古詩,在熟讀和理解的過程中背誦古詩。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3、 夯實策略性知識,讓學生藉助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抓住“茱萸”和“蕭蕭”想象畫面,體會詩句所包含的思鄉之情。

點評: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教學特點,抓住“茱萸”和“蕭蕭”兩個重點詞,引導學生由詞想畫面,在反覆咀嚼,反覆品味,反覆朗讀中,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提升感悟內涵。在十個一類字中,以學生的現狀為起點,重點寫好“促、插”兩個左右結構的字,凸顯了新課標提倡的多識少寫的識字教學原則。

二、說重點難點

本課的生字不算多,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詩歌意思的理解上,進一步讓學生理解思鄉的不同表達形式,體會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主要根據學生實際確定,因為孩子還是三年級,關於思鄉之情還沒有切實的體驗,所以難點定位為:在誦讀中,感受美麗的秋天,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 點評:情、讀、悟,看似不相關,其實為一體。讀中悟情,情中悟讀,讀是悟情之手段,讀不離悟,悟中生情。本教學難點以詩情、以學情而定為誦讀,符合三年級兒童的學習心理和學習成長。

三、說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法:多媒體播放古典音樂,圖片出示秋天的一些活動,如“捉蟋蟀,鬥蟋蟀,

做餈粑,重陽登高”等一些傳統童玩活動。讓學生 “愛上秋天,用自己的筆寫下美麗的秋天”。

引導聯想法:古詩的教學必須有豐富的想象。通過吟誦和背誦,讓詩句的意境在學生的聯想中生成,讓學生藉助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詩句展開聯想,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感情。 拓展積累法:古詩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學生學習古詩,要從學習一首詩,領會其他同類詩歌的一種方法,讓學生自己藉助註釋來學習古詩。落實教學中學會用註釋理解詩意,感受思鄉的美好情感。

點評:多種教學方法的交融,凸顯三個維度的融合:一是文字作者的抒寫之情,二是教師的傳遞之情,三是學生的體驗之情,最終交匯、融合到學生的情感上,這正是文字的彼岸所在。

四、教學過程

本次教學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學習古詩,理解詩意識字寫字。第二課時以感受情境,體驗感情,拓展學習為主。我主要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這一課時要運用具體的教學策略突破前面提到的.教學難點。

(一)情境匯入,認識思鄉

詩歌的教學首先需要營造一種意境,要將意境結合在教學的始終,所以在匯入時,我用多媒體播放《陽關三疊》的音樂,在學生欣賞音樂中隨機展示古代兒童在秋天的一些童玩活動,將學生帶入一種悠悠的古文化當中。

點評:詩,很美。它總是輕輕觸動人心靈的琴絃,讓人一輩子難忘。開課伊始,以音樂與圖片在學生的內心建構起一方精神家園。

出示古詩《夜書所見》。讓學生先試著理解詩題。讀一讀古詩,回答問題:圖上畫的是什麼季節,小朋友在做什麼?詩人在哪裡?理解“客”指什麼。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詩文大意。

(二)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形式,學生對這一方法比較陌生。當課堂上有學生提出“老師,這個是什麼意思?”我就引導大家看古詩下面的註釋,告訴他們藉助註釋可以幫助學習古詩。

“藉助註釋,我們試著來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出示填空這個柺杖,讓學生邊讀邊填空: 夜 _(時候),客(詩人),蕭蕭_(看見,聽見),_(心裡感到)。知_挑促織(想到),(心裡感到。)

學生說不出來的需要老師用柺杖來幫忙,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能夠理解的就放手讓學生自己用註釋來理解。在理解詩意中有了對詩文的直觀感受。

點評:以註釋為柺杖,以填空為柺杖,降低學習要求,讓學生初知大意,由看到的引導到想到的,由遠及近,由表及裡,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熟讀成誦,理解詩句意境

古詩的教學在於語言的提煉和情境的感受,只有整體閱讀,整體感知,才能走入詩的意境中。採用教師範讀,自由讀,同桌互讀,小組讀,個人背誦等形式,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感受古詩的語言魅力。在這個過程中主要以學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為主。

第一個的問題就是“說說詩句的大意”,讓學生自己在讀中領悟,並在多名學生的補充中完善詩句的意思。

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離開自己的父母來到學校讀書的心情)走進詩人的內心,感受詩人的思鄉之情。

抓重點詞語理解詩人的思鄉之情。古詩的語言非常精妙,一個字一個詞都是點睛之筆。《夜書所見》抓住一個“送”字,提問“秋風給詩人送來了什麼?”學生會說是(寒冷、孤獨、冷清)

面對此情此景,“動客情”,詩人會想到家鄉的一切,想到家鄉的樹,家鄉的河,家鄉的人,家鄉的故事,而眼前只有什麼?

抓“挑”字,這個字能讓你想到什麼?(引導學生明白兒童捉蟋蟀的專注有趣),童年的活動多麼有趣,詩人的心早飛到了遙遠的故鄉。

點評:該詩的解讀,教師共用三招。第一招,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走進詩人的世界。將心比心,融情想象,讓學生身臨其境;第二招,抓住“送”字,營造環境;第三招,抓住“挑”字,讓學生感同身受。學生的角色,由旁觀者轉為參與者,每個學生都走進了文字,這一刻,情動於中而辭發於外,教師的引導自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抓住一個“獨”和“倍”。請學生給“獨”組詞,(孤獨,單獨)。 提問:詩人外出求學,重陽節到了,每個地方都有傳統的活動,登高,賞菊,插茱萸,可熱鬧了。為什麼是人覺得孤獨呢?(引導學生明白這熱鬧是在異鄉,不是詩人的,外面越熱鬧,詩人的內心更加孤獨,也就更加想念自己的親人。

點評:本環節緊扣一個“獨”字。孤獨裹挾著滿腔的淒涼與愁緒,一個“獨”字,上承遊子的孤獨,下啟思鄉的“倍”,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是也。

(四)拓展學習,豐富積累

在古詩教學中要儘可能多的擴充套件詩文閱讀空間,讓學生在閱讀詩文中理解我國的燦爛文化。讓學生的古詩文功底在“量變中引起質變”。拓展在於兩個方面一是拓展相同主題的古詩,另一種是展示誦讀。 多媒體播放古詩《泊船瓜洲》《天淨沙﹒秋思》《人日思歸 》、《雜詩》,交流體會詩中的思鄉之情。

提問:在誦讀古詩中,你感受到了什麼?那一首詩觸動了你?

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課外閱讀積累,進一步感受古詩的表達感情方面的語言魅力。用古詩句接龍的方法進行展示:咱們來比一比,誰積累的古詩比較多,一個同學背上句,另一名同學背下句,背不下來的就自己想出一首詩接上,不能重複哦。小火車開起來。

這樣就讓學生將積累古詩變成一種樂趣。

點評:古詩教學因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學生的閱歷背景太淺,古詩語言與現有學生語感相去甚遠,而成為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於詩意的疏通,但本環節,教師以一篇帶多篇,把閱讀過程演繹成了發現的過程,更演變成了遊戲的過程,讓學生在樂中學,教學的重難點也在學生的朗朗誦讀中迎刃而解。

(五)作業設計

結合本組古詩的學習,感受美麗的秋天

“兩首古詩寫的都是思鄉,第一首詩寫的是思故鄉,想起了自己童年挑促織的情景,第二首詩寫的是在異鄉過重陽節,讓詩人倍加思念自己的親人。這些活動在詩人心裡念念不忘,可見活動是多麼有趣,要是讓我們來寫這些活動,你覺得可以怎麼寫?(寫細節,寫人物心理活動)

可是詩人僅僅說“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就讓我們覺得有趣了。原因是什麼?因為聯想,詩人營造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環境。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讓我們想起了什麼場景?引導學生聯想,說說自己的想象。

用自己的筆寫一寫有趣的秋天。

點評:整堂課,始於想象的讀,終於想象的寫。先在特定的情境中展開想象,後在特定的心境中展開想象,想象的角度與廣度都在增加,唯一不變的是心中的情。正是想象,讓平面的文字立體,給予了它生命,讓文字有了溫度,有了靈性,同時打開了學生的心靈之門。

《所見》說課稿7

教材說明:

《所見》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九冊第3課。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詩淺顯易懂,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牧童行歌捕蟬圖,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說說詩句的大概意思。

2.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情景,感受牧童的快樂機靈。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所見》

教學難點:

通過想象,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準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國小生應該喜歡,因為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裡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意蘊較為豐滿,學生不易讀懂。因此,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教學過程:

詩中,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時的情景,是那樣自在神氣!捉蟬時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那麼專注。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感知童趣正是教

學的重難點,那怎樣讓學生感受到詩中的童趣呢?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根據課程標準中第三學段學生學古詩的要求,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想象上,以此達成感受童趣的目的。首先通過看圖猜詩,激發起學習興趣,同時畫面中一個個充滿童趣的.人物形象也在學生的心中打下了鋪墊。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先進行簡單的想象,感知詩歌大意,然後藉助於插圖、音樂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對所想象的內容逐步進行擴充套件細化,使所想象的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力爭使牧童形象愈發飽滿,有血有肉,學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詩的意境,體會到牧童的快樂自由,活潑機靈,體會到詩中盎然的情趣。在想象感知的基礎上指導感情吟誦古詩,讀出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讀出意欲捕蟬時的專注,讀出詩人對牧童的喜愛。最後背誦積累。

《所見》說課稿8

一、 說教材

《所見》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屋》裡的一首古詩。這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描述了一個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唱著歌兒,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剎那的情景。表達了作者熱愛鄉村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詩4行展現了兩幅圖畫。第一句話體現《牧童行歌圖》,第二句話體現《牧童捕蟬圖》。全詩的最大特色是:對仗工整,有聲有色、情景交融、由遠及近、動靜結合。本課文配有一幅插圖,但畫面上沒有畫出後兩句詩句的畫面。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的圖畫。

二、說學情

學生的的朗讀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對古詩還生疏,學生的情感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要讓學生說出詩中描寫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才能實現。所以我把引導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作為本詩教學的重點,把學生引入詩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從古詩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為本詩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I、理解詩的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中描寫的情景。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並根據古詩展開聯想,編寫一篇小短文

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觀察的興趣。

學習重點是理解古詩的意思,難點是借語言文字,想象古詩所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四、說教法

l、直觀教學法; 2. 圖文結合法; 3. 質疑法:;4.以讀代講法,自主探究法。學生好奇心強,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佔很大的`優勢,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充分運用了先進的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新穎的形式,精彩的畫面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消解學生觀察體驗、抽象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障礙,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中我圖文對照,讓圖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語言美統一再現,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讓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覺得自己彷彿身臨其境。

五、說教學流程

(一)由夏天捕蟬激趣匯入,並引導學習本節目標。

(二)以小組按提綱獨學、對學、群學。

1、組長組織,一人一題,按順序逐題核對,在組內共同的疑難地方做上標記。

2、朗讀和寫話的內容按提示對子間互學。2號督促做得不對的同學主動更正。

(三)展示交流

展一,正確、有節奏朗讀讀古詩,交流生字學習。

展二,看圖寫話,組內推選,展示精彩。

展三,交流詞意和句意,每組4號,一人一詞或一句。

展四,交流“讀出感情”1、2題。

展五,以組比賽背誦。

(四)教師點撥

1、與同音字、形近字區分記憶。

2、寫出誰在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3、連詞成句,組織通順。

4、結合重點詞、句說說體會。

(五)達標檢測。

《所見》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所見》是教科版國小三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屋》裡的一首古詩。這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描述了一個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唱著歌兒,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剎那的情景。表達了作者熱愛鄉村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詩4行展現了兩幅圖畫。第一句話體現《牧童行歌圖》,第二句話體現《牧童捕蟬圖》。全詩的最大特色是:對仗工整,有聲有色、情景交融、由遠及近、動靜結合。本課文配有一幅插圖,但畫面上沒有畫出後兩句詩句的畫面。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的圖畫。

二、說學情

三年級學生的的朗讀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對古詩還生疏,學生的情感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要讓學生說出詩中描寫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才能實現。所以我把引導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作為本詩教學的重點,把學生引入詩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從古詩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為本詩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i、理解詩的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中描寫的情景。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並根據古詩展開聯想,編寫一篇小短文。

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觀察的興趣。

四、說教法

l、直觀教學法:2、圖文結合法:3、質疑法:4、以讀代講法:國小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佔很大的優勢,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充分運用了先進的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新穎的形式,精彩的畫面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消解學生觀察體驗、抽象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障礙,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中我圖文對照,讓圖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語言美統一再現,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讓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覺得自己彷彿身臨其境。

五、說教學流程

1、看圖聽音樂,領會詩意

在匯入環節我設計了優美的音樂,教室班畫兩幅圖。為了引導學生埋解古詩中前兩句的意思,在學生朗讀完古詩之後,我用多媒體展示《牧童行歌圖》,接著提問:同學們,請你們仔細觀察這幅畫,上面都畫有什麼?你們都聽到了什麼?他唱的歌怎樣?他此時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是牧童的話,你會有怎樣的心情?通過這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展開想象,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口語能力。使學生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進入詩中,同時隨機埋解"牧童、振、林樾"等詞,口說這兩句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然後板書這兩句詩句,接著範讀,小組讀、個別讀、全體讀。從中理解詩意,培養語感,提高朗讀能力。

2、圖音並茂,激發興趣我又用多媒體展示鳴蟬,你們聽到什麼叫聲?相機理解“欲、捕、鳴、”的意思,口頭說出“意欲捕鳴蟬”之意。為了再引導學生口頭說出最後一句詩句的意思,我又設定了這樣的提問:你們還聽到牧童的歌聲嗎?這時他的表情、動作怎樣?相機理解“忽然、立”。要是你們在場的話,會怎麼做?讓學生再次展開想象的翅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反覆吟誦,體會意境古詩有它獨具的音樂美、節奏美;成功的朗讀就是用有聲的語言再現詩的意境。我先要學生聽錄音朗讀古詩兩遍,讓學生學習專家的朗讀技巧自由放聲地朗讀,鼓勵學生主動起來朗讀,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朗讀。好的給予肯定、表揚,促進他們的上進心,加強他們的榮譽感。讓個別學生扮演詩人配樂吟誦全詩,最後全體朗讀,把詩人的情感讀出來。從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受到大自然的陶冶。

4、古詩聯想,開闊閱讀通過讓學生從已知的古詩中找出和本文表達的情景相近的古詩,讓學生充分理解和體會本詩所表達的意境,更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5、拓展思維,語言訓練流暢而有層次的語言表達是語文的訓練的重點。通過多種方法讓學生體會和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含,加以豐富的聯想,最終目的是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

朗讀是語文課不變的主題。書讀千遍,其意自見。因此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我設計了“初讀——品讀——悟讀——精讀——美讀—賞讀”這樣教學的`主線。讓學生從讀中品悟;在品悟中讀出精彩;在精彩的朗讀中讀出古詩的美;在理解古詩美的基礎上去欣賞古詩、品味古詩,從而發現生活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中的美,進而為生活創造美!

六、說板書(略)

七、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

課前我準備了優美的音樂、色彩鮮明的圖片以及生動flash動畫,目的是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古詩的意境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共同完成板畫也讓學生深入感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美;引導學生通過對字的探究和詞的挖掘充分感受古詩的文字美和語言美;多種形式的反覆誦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韻律美;配樂朗讀讓學生帶著古詩走入意境,感受音樂來理解古詩的內涵,體會古詩的音樂美;flash動畫的播放,使學生一下子走進古詩,彷彿自己就是那個了可愛的小牧童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為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在課結尾處我設計了擴充套件閱讀,讓學生相互交流體會古詩的“美”。謝謝大家!

《所見》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九組課中的古詩。作者葉紹翁,表達了他目睹秋風落葉和籬笆燈火而勾起的思鄉之情。根據我對教材、課標的理解,把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教學目標:

1、會認兩個生字 蕭、梧,會寫兩個生字 促、深,讀準一個多音字 挑(tiao )。

2、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3、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品詩賞畫,品味思鄉情。

二、說學情和學法

由於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可能對古詩所表達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們通過畫面,以及多次誦讀,從字裡行間去品味。因此古詩採用了誦讀法和想象法:誦讀法: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想象法:聯絡兒童的現實生活想象畫面。

三、說教學流程及設計理念

一引入文字,讀準古詩。

1、 出示詩題,讀題,說題目的意思。題目中的書是什麼意思?(古代用書解釋為寫)

2、 出示詩歌,自己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生字多讀幾遍。 二人小組內完成自學導讀單生字詞部分後,交流彙報。

二深入文字,理解詩意。

1、詩人夜晚所看見了什麼?(快速找出來)

2、你從哪句看出兒童在捉蟋蟀?(知有兒童挑促織)你怎麼知道促織是蟋蟀?因為詩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項註釋。我們要善於利用註釋學習古詩。並學習這種利用註釋理解詩句意思的方法,四從大組合作學習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3、帶著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再次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反覆的朗讀,使學生能夠背誦。

三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1通過遊戲的方式加強記憶。我說說詩中的一個字,請你說出相應的詩句。(課件出示:蕭、客、促、深)我指出圖片,你說出相應的一句詩。

2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背、或全班齊背古詩。

四、拓展延伸,質疑問難

在秋天的夜晚,周圍的景色觸動了詩人的心,於是就寫下《夜書所見》這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篇。你們還讀過哪些關於思鄉的古詩呢?(指名讀或背)(例如:李白的《靜夜思》)

2、課文學到這裡,你們還有沒有不懂的呢?

五、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背誦《夜書所見》

2收集一些關於思鄉的古詩,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還可以與大家一起交流。

六、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 促織 一燈明

聽:寒聲 思鄉之情

感:動客情

《所見》說課稿11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夜書所見》。現在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設計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特色幾方面闡明我的教學思路。

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根據我對教材、課標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我把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技能目標:1會認兩個生字 蕭、梧,會寫兩個生字 促、深,讀準一個多音字 挑( )。2 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情景。

過程、方法目標: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難點,這課的重難點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理念是先導,基於以上目標我說說這堂課的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現代古詩教學注重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品詩賞畫的新理念,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聯絡兒童的生活體驗,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滲透對比閱讀,體會詩中有詩,激發讀詩的熱情。

對於教學過程我是這樣預設的:

一 、課前活動,接近文字大量背誦學過的古詩。

提醒古詩的節奏與感情可以適時誇張。 這是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及聯絡以前的古詩激起學古詩的熱情。

二、引題,走入文字,準確地朗讀古詩

A 出示詩題,讀題,說題目的意思。(要求讀得整齊,響亮)題目中的書是什麼意思?(古代用書解釋為寫)作者寫了什麼內容?

B 出示詩歌,自己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生字多讀幾遍。

C 誰願意來露一手,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大家評議;字音讀準了嗎?再讀,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請同學標上拼音,把字帶到詩句裡讀。 還有兩個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翹舌音,結構都是左窄右寬。這是滲透《課標》第二學段目標中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和表現的.機會。

D 指名三讀古詩,全班齊讀古詩。這是讓學生充分的讀書,讓學生正確流利的讀通古詩。

三、 深入文字,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A 詩人夜晚所看見了什麼?(快速找出來)梧葉 燈 兒童捉蟋蟀

B 你從哪句看出兒童在捉蟋蟀?(知有兒童挑促織) 你怎麼知道促織是蟋蟀?因為詩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項註釋,藉助註釋知道的。對,註釋是學習古詩的好幫手。現在開始我們要善於利用註釋學習古詩。

這是培養學生藉助註釋理解詩文的大意的習慣。

C 作者是怎麼看到兒童的?(因為看到了燈)原來是孩子在捉蟋蟀。你們捉過蟋蟀嗎?捉蟋蟀有趣嗎?聯絡現實生活,體會兒童的快樂,有趣。表情朗讀詩句,(這一環節是滲透《課標》中提到的在讀中積極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享受審美體驗。)聽你們一讀勾起了老師的童心,老師也讀一讀好嗎?提個條件:閉上小眼睛,邊聽邊想象畫面,好象看到了什麼?(兒童捉蟋蟀)

D 捉蟋蟀這麼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節是?(秋天)適當表揚:同學們有一雙慧眼,那我們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讀出秋天的句子,你們見過梧葉嗎?(對比想象學校的梧桐)秋天的梧葉變黃了變幹了。

E秋風吹落梧葉,讓我們感覺到秋天的寒意,冷。我們一起捧起書讀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這裡利用語言,實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激起讀書的熱情。

江上的秋風,蕭蕭的梧葉,牽動了一個人的情懷(詩人),有一個詞,你發現了嗎(動客情),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這個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詩

人葉紹翁(講小故事,簡介作者)。江上的秋風,蕭蕭的梧葉會牽動詩人想起什麼?(親人,家鄉)就是詩人的思鄉之情。

就在詩人想家的時候,看到兒童捉蟋蟀會想到什麼?(兒時的夥伴在哪,家鄉也有兒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麼快樂啊,無憂無濾,可我孤單一人)思鄉之情就更濃了,更深了。我們來把濃濃思鄉情深深的讀一讀。

四 挖掘文字,誦讀詩歌,昇華情感

背誦古詩(齊背,分組比賽背,)注意字音。

這也是落實課標的第二學段的古詩學習目標: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

《所見》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古詩《所見》一年級下冊第十三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詩,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易懂,用詞凝練,情景交融,動靜結合,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這首詩抓住牧童動作、心裡的變化描繪了兩幅圖,“牧童騎牛歡唱圖”和“牧童捕蟬圖”,以此來顯現出兒童夏天的趣事。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等生字,會寫“詩、林、立”3個字。

能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所見》並能背誦古

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課本插圖,反覆誦讀來感悟古詩;

通過識字交流,學習識字方法;

通過質疑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孩子養成樂於誦讀古詩的習慣,養成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書寫生字,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難點:古詩的理解與養成學習古詩的興趣。

四、教法學法:

1、直觀教學法:國小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通過圖、文、聲、動畫等直觀、能動的變化,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新穎的形式,精彩的畫面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消除學生觀察體驗、抽象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障礙,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圖文結合法:在教學中我圖文對照,讓圖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語言美統一再現,使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機結合。

3、質疑法:通過學生自我質疑,小組交流,這種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覺得自己彷彿身臨其境。

4、以讀代講法,反覆誦讀:本詩語言樸實流暢,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通過反覆誦讀,熟讀成誦,深入領會課文描寫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匯入

在匯入時,我請小朋友們看圖,說說自己從圖中看到的,訓練學生看圖說完整的話。啟發小朋友充分想象當時森林中的情景。然後通過聽蟬鳴聲,請小朋友想象牧童當時的心理活動等。這樣在小朋友在真正學習古詩之前已經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礎,對後面的理解就比較容易。

2、初讀古詩,隨文識字

本課當中識字量比較少適合隨文識字,板書《所見》即可學習“所”字,並進行擴詞訓練。其他四個字則可以學生找出詩人看到的事物以及幹什麼,老師便可以板書“牧童”“捕蟬”“閉口立”,板書時隨機學習生字,並交流如何記住,探討好方法。然後再回到課文中,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鞏固識字。

3、再次誦讀、解決疑難

(1)學生誦讀古詩,圈出疑難點。

(2)小組內探討疑難問題進行解決。

(3)小組內提出問題,全班課堂交流解決。教師相機點撥。

(4)再讀古詩,感受牧童的活潑好動的性格。

4、反覆誦讀,背會古詩

採用多種方式的誦讀,如個人自由練讀,同桌互讀,男女生賽讀,限時背誦選出背誦小能手。

5、指導書寫,進行展評

出示要求會寫的三個生字“詩、林、立”

(1) 學生觀察,說一說寫這些字要注意什麼?(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木字

旁的書寫,捺變成點)

(2) 教師範寫,生書空筆順。

(3) 學生描紅,練寫。

(4) 投影,課堂展評,修改。

《所見》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所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13課。它是一首充滿兒童生活氣息的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著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迴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的神態。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髮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立、樾”等生字,會寫“童、閉、立、黃”等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②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讀懂詩句的意思。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真切喜歡這首詩,願意主動誦讀,激發嚮往大自然,並有在大自然中發現更多祕密的願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①識字、寫字教學;②會背誦課文。

難點:感受牧童活潑、好奇的特徵。

4、教學準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二、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國小生應該喜歡,因為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裡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

意蘊較為豐滿,學生不易讀懂。因此,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三、教法、學法

1、反覆誦讀法

經過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歌都積澱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過反覆誦讀來感知、理解和體味。通過誦讀來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歡同喜,感受詩歌的意蘊,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誦讀者的情感之中,換言之,誦讀者的情感自覺地融入古詩的意境中。這種自覺替代的情感反過來會進一步作用於誦讀過程之中,誦讀者腦海裡呈現的畫面,事物也會強化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學法

古詩的教學易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也很難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教學時,我分別採用觀察圖片、聆聽音樂、動作表演、語言渲染等多種方法來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兒童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讓學生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3、合作學習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一種師生、生生平等的和諧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互相幫助,互相啟發,充分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設計理念

在學習內容上構建三個維度:即教材規定的內容;教師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選擇的學習內容。三個維度之間在課上以教材內容學習為主,另兩項內容作為延續。在學習方法上注重合作學習,留出充分的.時間,留出充分的空間,通過學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進對文字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驗。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繼續閱讀的慾望,也許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設定情境,促成互動,合理評價,在教師有效地參與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關照學生的年齡特點

和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學習祖國語言這壯麗詩篇中的最生動的詩行。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一讀感知:

1、揭示課題。古代一位大詩人非常喜愛農村的生活,一天他來到一片小樹林,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於是就把自己所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所見》。

●以講故事的形式揭題,而且用用設定懸念的形式瞭解作者,有意識告訴學生預習是一種好習慣,有不認識的字要主動想辦法識記。 出示課文插圖:

2、《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嗎?

3、教師範讀,學生說出袁枚看到了什麼。

●這一環節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情境中,為解詩意、體詩情設下伏筆;藉助拼音、讀通、讀熟詩歌。

4、運用多種方法識字,交流識字方法。

(二)、二讀感悟

1、自由讀詩,結合學生讀詩的情況,教給學生如何讀出詩的節奏,如何做到既要停頓又要連貫。

2、多種形式反覆練讀。

●讓學生在讀中感悟

(三)、三讀想象

1、學生先看畫面,然後在《快樂的小牧童》悠揚的音樂聲中,老師語言描述,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個小牧童,感受牧童的快樂悠閒。

2、指導學生配合表情用快樂的語氣讀好前兩行。

3、關掉音樂,問學生小牧童怎麼不唱了?讓學生弄清下兩行詩意。

4、安排捉蟬環節,讓學生遇事動腦筋想出解決辦法。

●體會詩情,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老師的言語描繪也好,動作表演也好,無不是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詮釋、演繹動人的

詩境,同時,興趣也在這裡湧動。

(四)、四讀成誦

1、根據畫面背誦這首詩(願意背的齊背隨著音樂)。

2、向好夥伴背誦這首詩(可加上動作)。

(五)、寫字指導

1、讓學生自己說出書寫要點

2、學生練習

六、拓展延伸

推薦古詩:《小兒垂釣》、《池上》、《四時田園雜興》

《所見》說課稿14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夜書所見》。現在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設計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方面闡明我的教學思路。

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根據我對教材、課標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我把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和技能目標:

a會認兩個生字蕭、梧,會寫兩個生字促、深,讀準一個多音字 挑( )。

b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情景。

2、過程、方法目標:

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a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b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

重難點: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古詩教學注重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品詩賞畫的新理念,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聯絡兒童的生活體驗,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滲透對比閱讀,體會詩中有詩,激發讀詩的熱情。

說教法、學法:

誦讀法: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

想象法:聯絡兒童的現實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促進思鄉情的體會。

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品詩賞畫,促進思鄉情的體會。

對於教學過程我是這樣預設的:

一、 美圖匯入,營造詩境

1. 出示掛圖,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後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像創編小故事。

2. “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老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

(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並在此基礎上創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能力,二是為了有一個輕鬆的開始,創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

二、引題,走入文字,準確地朗讀古詩

A 出示詩題,讀題,說題目的意思。(要求讀得整齊,響亮)

題目中的書是什麼意思?(古代用書解釋為寫)

題目“夜書所見”是什麼意思呢?誰來說一下?(在夜裡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作者寫了什麼內容?

B 出示詩歌,自己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生字多讀幾遍。

C 誰願意來露一手,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大家評議;字音讀準了嗎?

再讀,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請同學標上拼音,把字帶到詩句裡讀。 還有兩個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翹舌音,結構都是左窄右寬。

這是滲透《課標》第二學段目標中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和表現的機會。

D 指名三讀古詩,全班齊讀古詩。

這是讓學生充分的讀書,讓學生正確流利的讀通古詩。

三、 深入文字,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A 詩人夜晚所看見了什麼?(快速找出來)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邊讀邊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用“△”畫下來。

梧葉 燈 促織

“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邊讀邊畫,培養學生帶問題讀書,養成邊讀邊畫的習慣。

(四)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下面我們更深入地學習這首古詩,先來看看前兩行詩。

(2)請男同學讀一讀這兩行詩。

(3)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麼聲音呢?(蕭蕭)結合註釋解詞。

(4)第二行詩句這裡的“客”是指誰呢?

(介紹作者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課件板書:南宋 葉紹翁)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他擅長寫景抒情,字句華美精麗。)

為什麼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

(5)請大家想想,(播放音樂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麼呢?

(6)當你們離開家鄉來到天津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請你讀一讀這句詩好嗎?

(7)通過你的朗讀,老師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對呀,看到這樣的秋景,很容易觸動了我的.思鄉之情,這就叫做什麼呀?(板書:動客情)

(8)小組賽讀這兩行詩,看看哪組最能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再指名讀,齊讀。

(9)你們真是詩人的知音人,讀出了他的寂寞,讀出了他的思鄉之情。誰可以結合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說得好的給予表揚。)

[設計意圖]

抓住詩句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創設情境,播放音樂,引導學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詩人的孤獨和思鄉情感,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並讓孩子談談自己離開家鄉的感受,深深體會“動客情”,實現學生與文字的對話。

2.賞析第三、四行詩

(1)師:正當詩人孤獨的時候,他又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呢?現在我們來學習後面兩行詩。請同學們默讀,邊讀邊結合插圖、註釋來想一想。

(2)女同學讀,指名彙報看到了什麼。

(3)讀到這裡,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嗎?

① 生提出疑問,師生一起解決。

② 師也可提出疑問:在這裡想問一問:“知”字是什麼意思呢?

引導:你想一想,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麼小的蟋蟀嗎?(不能)那是作者的什麼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說)

③ 請同學們發揮想象,你還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麼呢?

(4)師:是的,他看見兒童玩得那麼高興,那麼投入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了什麼呢?(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板書:思鄉之情)

(5)詩人看到孩子們高興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獨的心,頓時變得親切了。下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

① 指名說:生可能會直譯詩句,這時師可引導:

你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可是覺得通順嗎?怎樣才能說得通順呢?有時候在把古詩變成我們的語言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所以可以將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順序調換一下。

② 誰來根據老師剛才的提示說一說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6)指名讀詩,齊讀,讀出詩人當時的心情。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解除疑難,理解詩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必須讓學生把詩句聯絡起來進行分析,這既符合古詩本身的特點,也讓學生在嘗試理解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並且還引導學生對於詩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想象,使之感受更為深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變化,體悟了詩內涵,也學會了閱讀。

(五)遊戲練習,加深理解

1.剛才同學們對詩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們來玩個小遊戲吧!遊戲的規則是:我說詩句的意思,你們來猜相應的詩句,好嗎?(課件出示)

2.這個遊戲好玩嗎?你們同桌來試試你說我猜。

[設計意圖]

本環節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以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生的興趣,從而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1.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讀的時候要注意讀出感情,讀出詩的韻味,現在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遍,你們認真地聽一聽。師配樂範讀。

2.你能不能讀出這種“想家”“鄉愁”的味道來?(自由讀)

3.誰能大膽地讀給大家聽呢?(配樂,指名讀)

4.你認為他讀得怎樣?生互相評一評。

5.思鄉的感情越來越濃了,現在讓我們男女賽讀,看看誰讀得好!(男女賽讀)

6.師: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也被你們那深深的鄉愁打動了!

[設計意圖]

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堅持“以讀為本”,詩歌教學更是如此。“三分詩,七分讀”這句話就強調了詩歌學習中讀的重要性。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古詩就是跳躍的五線譜。我把音樂引進課堂,激發學生朗讀興趣,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情感昇華。

(七)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1.你們最喜歡玩遊戲了,現在我們再來玩玩:

(1)我說說詩中的一個字,請你說出相應的詩句。(課件出示:蕭、客、促、深)

(2)我指出圖片,你說出相應的一句詩。

2.同學們對於古詩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來嗎?

3.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齊背古詩。

[設計意圖]

古詩教學要注重背誦積累,背誦古詩不僅僅是語言的積累,同時還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積累。再次通過遊戲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背誦,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品味古詩的詩蘊。

(八)拓展延伸,質疑問難

1.在秋天的夜晚,周圍的景色觸動了詩人的心,於是就寫下《夜書所見》這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篇。你們還讀過哪些關於思鄉的古詩呢?(指名讀或背)

2.小結:秋天到了,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麼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都會引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光依靠教材是不夠的,教師應靈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課堂教學得到拓展和延伸,並架設起課內、課外有機連線的橋樑,豐富學生的積累。

(九)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背誦《夜書所見》

2.收集一些關於思鄉的古詩,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還可以與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細心觀察一下自己周圍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這時你也有怎樣的感受呢?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多背誦優秀詩文。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要注意扶放結合,由點及面,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感受中華古詩文化的魅力。“學習即生活”,讓學生走進與課堂學習內容相互關聯的世界,走進更廣闊的生活課堂,才是真正的積累,才是真正的學習。

(十)板書設計,突出主題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 促織 一燈明

聽:寒聲

感:動客情

思鄉之情

[設計意圖]

板書的設計是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抓住重點詞語,並突出主題,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使學生一目瞭然,從而對古詩的理解有所加深。

《所見》說課稿15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夜書所見》。現在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設計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特色幾方面闡明我的教學思路。

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根據我對教材、課標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我把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技能目標:1會認兩個生字 蕭、梧,會寫兩個生字 促、深,讀準一個多音字 挑( )。2 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情景。

過程、方法目標: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難點,這課的重難點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理念是先導,基於以上目標我說說這堂課的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現代古詩教學注重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品詩賞畫的新理念,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聯絡兒童的生活體驗,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滲透對比閱讀,體會詩中有詩,激發讀詩的熱情。找準拓展點,延伸點,利用逆向思維在所見和所不見中深切體會思鄉情。

葉聖陶先生說;教就是為了不教。是的授之魚,不如授之漁。

說教法、學法:

誦讀法:

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

對比法:

滲透對比閱讀的`理念,利用人物對照、意境對照,激發孩子讀詩的熱情。

想象法:

聯絡兒童的現實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維促進思鄉情的體會。

直觀教學法:

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品詩賞畫,促進思鄉情的體會。

對於教學過程我是這樣預設的:

一 、課前活動,接近文字

大量背誦學過的古詩。提醒古詩的節奏與感情可以適時誇張。 這是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及聯絡以前的古詩激起學古詩的熱情.

二、引題,走入文字,準確地朗讀古詩

A 出示詩題,讀題,說題目的意思。(要求讀得整齊,響亮)

題目中的書是什麼意思?(古代用書解釋為寫)作者寫了什麼內容?

B 出示詩歌,自己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生字多讀幾遍。[]

C 誰願意來露一手,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大家評議;字音讀準了嗎?再讀,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請同學標上拼音,把字帶到詩句裡讀。 還有兩個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翹舌音,結構都是左窄右寬。

這是滲透《課標》第二學段目標中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和表現的機會。

D 指名三讀古詩,全班齊讀古詩。

這是讓學生充分的讀書,讓學生正確流利的讀通古詩。

三、 深入文字,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A 詩人夜晚所看見了什麼?(快速找出來)

梧葉 燈 兒童捉蟋蟀

B 你從哪句看出兒童在捉蟋蟀?(知有兒童挑促織) 你怎麼知道促織是蟋蟀?因為詩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項註釋,藉助註釋知道的。對,註釋是學習古詩的好幫手。現在開始我們要善於利用註釋學習古詩。

這是培養學生藉助註釋理解詩文的大意的習慣。

C 作者是怎麼看到兒童的?(因為看到了燈)原來是孩子在捉蟋蟀。你們捉過蟋蟀嗎?捉蟋蟀有趣嗎?聯絡現實生活,體會兒童的快樂,有趣。表情朗讀詩句,(這一環節是滲透《課標》中提到的在讀中積極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享受審美體驗。)聽你們一讀勾起了老師的童心,老師也讀一讀好嗎?提個條件:閉上小眼睛,邊聽邊想象畫面,好象看到了什麼?(兒童捉蟋蟀)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這裡既起到了範讀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體現了師生平等,師生互動。還起到了品詩賞畫的效果。

D 捉蟋蟀這麼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節是?(秋天)適當表揚:同學們有一雙慧眼,那我們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讀出秋天的句子,你們見過梧葉嗎?(出示實物)秋天的梧葉變黃了變幹了。

E 出示課件,秋風吹落梧葉,讓我們感覺到秋天的寒意,冷。我們一起捧起書讀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這裡利用語言,實物和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激起讀書的熱情。

江上的秋風,蕭蕭的梧葉,牽動了一個人的情懷(詩人),有一個詞,你發現了嗎(動客情),

客的意思課件 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這個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詩人葉紹翁(講小故事,簡介作者)。江上的秋風,蕭蕭的梧葉會牽動詩人想起什麼?(親人,家鄉)就是詩人的思鄉之情。

就在詩人想家的時候,看到兒童捉蟋蟀會想到什麼?(兒時的夥伴在哪,家鄉也有兒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麼快樂啊,無憂無濾,可我孤單一人)思鄉之情就更濃了,更深了。我們來把濃濃思鄉情深深的讀一讀。[

此時此刻,我也想把濃濃的思鄉情讀出來!讀完後,同學們,不由自主的鼓掌,請同學評議我讀得好在哪裡,再請同學讀出詩人的濃濃的思鄉情。

這就是以見襯不見,詩中有詩,滲透對比閱讀的理念,把抽象的思鄉之情與溫暖的家庭生活拉近,增加層次感。還讓學生評議老師,真正體現民主、平等。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說;“語文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在這我是讓學生自己讀書,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讀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在讀中整體感知,理解文意,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四 挖掘文字,誦讀詩歌,昇華情感

這麼美的詩,配上音樂就更好了!配樂朗讀。

詩歌可以反覆誦讀,也可以唱。

背誦古詩(齊背,指名背)注意字音。

這一環節是注重體現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

聯絡背誦《宿新市徐公店》、《春居》深入體會詩人的深深的思鄉之情。

這是兩首感情非常快樂的古詩。這裡是用逆向思維,用兩首快樂感情的古詩反襯思鄉情。

這也是落實課標的第二學段的古詩學習目標: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

五 走出文字,拓展練習,學以致用

A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寫了許多描寫秋天的詩歌,出示古詩《山行》、《贈劉景文》朗誦。

這一環節是整合新舊知識,注重語言的積累,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B 沒學過的古詩你能讀懂嗎,讀詩的方法,藉助註釋讀懂古詩

出示詩句,自己藉助註釋讀懂詩句(幻燈片出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選自 劉禹錫《秋詞》

1、悲寂寥:因寂寞空虛而感到悲傷。

2、春朝:春天。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選自 曹丕《燕歌行》

搖落:凋殘

簡單講解,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藉助註釋理解文意,讀懂古詩,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六總結

讚美,提出希望,願大家與古詩交朋友。

這裡是再次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七作業

練寫生字,配樂朗讀,蒐集秋天的古詩。

板書 夜書所見

思 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