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春望》說課稿

說課稿1.87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望》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望》說課稿

《春望》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

我叫lxxx,參賽的課題是——《杜甫詩三首》之《春望》。

《杜甫詩三首》,學生最不喜歡《春望》,不好懂,不好聽,不好背。其實也不好講。但是,困難越大才越要挑戰。

本課選自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要求學生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培養語感,特別提出“課文在課堂上就要達到基本成誦”,新課程標準更是“強調朗讀,倡導多種閱讀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知識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詩歌語言,初步瞭解鑑賞詩歌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

在反覆朗讀中理解詩歌內容和作者憂國思家的感情,在想像與聯想中把握詩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師指導和自主合作學習中,瞭解鑑賞詩歌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汲取精神養料,接受文化薰陶。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學難點:品味詩歌語言,瞭解鑑賞詩歌的方法

詩歌鑑賞本課可以不講,一含蓄蘊藉為美的中國古典詩歌,對於八年級的學生是一種熟悉的陌生。語感好的學生,覺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無言”;一般學生,只能“讀詩四顧心茫然”。但是,古詩詞賞析是會考的必考內容,高中老師更是埋怨國中學生的古詩詞賞析“一窮二白”,所以,我把慢慢滲透詩歌賞析作為詩歌教學的一個長期目標。

教學方法:

葉聖陶先生說“詩要反覆地讀,詞要低迴地誦”,我把朗讀法作為本課的重要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教師儘量少講,用朗讀代替講解,用朗讀促進理解。多讀,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讀,採用各種形式讀。

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標的精髓。所以,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為本節課的`另一主要教學方法。

本課的設計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師只做“引導者”“幫助者”。所以,講課順序,內容詳略,資料呈現,都以學生需要為準。本課以“整合”為特色,啟用學生積累的古詩詞,補充同類詩詞名句,總結鑑賞方法,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下面,我跟據教學流程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我對教學的理解。本課分為三大板塊:匯入新課、朗讀詩歌和歸納反思。

首先是匯入新課。

他,是苦難人間的歌者,“萬方多難”“風雨飄搖”中,他依然心懷天下,憂國憂民;梁啟超先生稱他是“寫情聖手”;郭沫若先生贊他為“詩中聖哲”,他就是——杜甫。

接下來用大約五分鐘的時間和學生一起背一背杜甫其詩,聊一聊杜甫其人。

本環節意在創設詩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也為後面“知人論世,細讀詩歌”做鋪墊。0458.9

接著是第二板塊:朗讀詩歌。這是本課的主體,大約用30到35分鐘,可以分為初讀、精讀、細讀和誦讀四個遞進的環節。

一、初讀,讀準詩歌。教師先配樂範讀:通過表情、動作、聲音,把學生帶入詩歌情境,讓學生對詩歌的感情基調有感性的認識;學生自由讀,注意字音、節奏和韻腳,初步感受本詩音韻低沉的特點。

第二、精讀,疏通文意。要求學生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歌基本內容。這是新課標對學生的要求。這個環節分小組進行,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巡視中提供幫助。

本環節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詩意。

引導學生思考:

1、春望,杜甫望見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

2、展開聯想和想像,描繪詩人形象和畫面。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豐富地再現詩人形象和詩歌情境。

第三細讀,理解詩情。本環節主要採用朗讀和多層對話的教學方法。

1、知人論世。先由學生展示預習中搜集的資料,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導學案,這樣做,意在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交流合作的能力;然後教師提供助讀資料,可能呈現:歷史資料——安史之亂;杜甫生平;杜甫中晚年創作的詩歌《月夜》《登高》等;

2、以詩解詩。理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言外之意,用杜甫作於同一時期的《哀江頭》作註釋。用杜甫同時期的多首詩作名稱《哀王孫》《悲陳陶》《悲青阪》《哀江頭》解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心情。

3、以詩解情,以詩句為線索,解讀杜甫和中國文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的詩如: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其他文人,如: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通過本環節的整合,學生對杜甫的愛國情懷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對其他文人的愛國情懷也有了新的認識。0336

本環節不僅有範讀、自讀、領讀,齊讀、指名讀、問答讀、競賽讀等形式多樣的朗讀,還有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真正引導學生體驗古人的感受,激發學生的心靈共振和情感共鳴。

第四,品讀,賞析詩歌。改換詞語,理解詩歌。

例如:“城春草木深”,將“草木深”改為“改為“草木生”,行嗎?用改換詞語,引導學生體會原詩的精妙之處,理解詩人的悲愴心境。師生通過比較朗讀、激情朗讀,品味詩歌語言特色。

本環節引導學生從重點字詞、修辭方法,和寫作方法等方面去鑑賞詩歌。如:對“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理解。

第五,誦讀,背誦詩歌。

第三板塊,歸納反思。

讓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春望》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這首詩是詩人於至德二年三月所作。當時正直安史之亂,首都長安被叛軍佔領。詩人於至德元年八月被叛軍捉住,押送到長安。在長安城裡,詩人目睹了叛軍的種種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但這隻能增加憂國憂民的詩人的痛苦和感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深入理解詩句,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能力目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和創新精神。

3、情感目標:反覆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

五、教學手段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同學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那麼,大家知道哪些愛國的名人名言或愛國故事呢?(學生回答)

多媒體出示一副圖片並配以文字說明,讓學生說出這副圖片中的人物是誰?這樣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加深對杜甫的認識,烘托課堂氣氛。

(二)品讀感悟

(春望)說課,標籤:九年級語文說課稿,國中語文說課稿,

1、多媒體顯示詩歌朗誦,讓學生初步體會詩的節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劃分朗讀節奏。強調兩個字的讀音“搔”和“簪”。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感知詩的內容。

4、學生配樂朗誦《春望》。

(三)、畫面欣賞

多媒體出示一組長安城繁華時與衰敗時的圖片,讓學生在圖片的欣賞中說出自己所觀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紹。

(四)、整體感知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全詩,如果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研討。

(五)、品讀探究

首聯:

1、詩人向我們描繪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這些景象有什麼特點呢?

2、面對人煙稀少的、雜草叢生的長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達詩人此時的心情呢?

多媒體顯示圖片:讓同學們欣賞一組百花盛開、鳥鳴時的圖片,說出欣賞圖片時的感受。

頷聯:

1、鳥語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夠給人們帶來愉快的心情,但是給作者帶來的是怎樣的感受呢?

2、作者為何對花落淚、聞鳥驚心?

此時此刻作者為時局感傷得落淚,此刻的分別不是一般的分別,可能是永別,生離死別,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頸聯:

1、對於作者來說家書是十分寶貴的,由哪裡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書怎麼能低得上萬兩黃金呢?我不理解,誰來說說!

此時此刻,戰亂的早日平復、一封報平安的家屬的到來,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麼程度呢?

尾聯:

1、詩人對於一封報平安的家書以及戰亂的早日平復,盼得憂愁得搔頭,頭髮越搔越短,短到了什麼程度呢?

2、簪是怎樣的飾物呢?多媒體顯示簪的圖片,並配以解釋性文字。

3、當詩人頭上滿是白髮,甚至插不住簪子,這是因為什麼呢?

4、大家猜猜杜甫當時多大年紀?

杜甫當年只有45歲,人到中年,為國家而擔憂,為親人的離別而憂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情感,把握情境。

提問:詩人在《春望》中“

望”的是什麼?

(七)、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憂國思親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那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八)、板書設計

國(破)

《春望》說課稿3

一 教材分析

《春望》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四首中的一首詩歌。該單元是圍繞著愛國情懷這一主題來安排教材內容的。本單元總共5篇課文,選擇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體裁來闡釋愛國情懷這一主題,而《春望》這篇是通過我國古代詩歌來展示我國古代偉大詩人的強烈的愛國情感。《春望》寫於安史之亂後,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經被叛軍安祿山佔領,長安城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面對這樣的情景,作者寫下了這首詩歌。

二 教學目標

既然是是通過詩歌這種體裁來表現愛國情懷這這一主題,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抓住“詩歌”和“愛國”者兩個重點來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體會古詩的韻律,領略古詩的音韻美,凝練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3,情感目標: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1個課時

三 教法和學法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詩歌的學習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積澱,所以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應充分的貫徹老師作為輔導者,學生才是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師主要還是要通過講授的方法來行課引導學生的'學習,而學生在的學法上主要是通過誦讀和討論來學習這首詩歌,來體會詩歌中的愛國情感。

四 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

杜甫是學生已經接觸過的詩人,所以我覺得在匯入這個環節選擇介紹作者來導進課文。一方面,先讓學生說出現在他們對杜甫的一些瞭解,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相互學習和積累文學常識,而且還可以讓老師瞭解到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和掌握情況,再者課堂一開始的師生互動,能夠使得課堂能夠融洽些,學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學生回答完後,老師再對學生的回答的內容作總結和補充,提出學生要掌握的文學常識,並且抓住其中的一個要點來引入正課,而這個要點自然是要抓住愛國情感這個點來過渡到正課。

2,詩歌講解

詩歌的講解評析是課堂的主題部分,在這個部分我想不僅要講解詩歌也要教會學生怎樣的分析詩歌和記憶詩歌。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們要抓住個線索來分析這首詩歌,而在這裡我想抓住情感這個線索來分析,在瞭解學習完字詞後先讓學生嘗試朗誦一下這首詩歌,當然這時學生還沒能很好的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進一步的分析這首詩歌了,由此正式進入詩歌。所在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幾個部分。

(1)瞭解字詞 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等解決生字詞:

抵:值 渾:簡直 勝:承受 簪:zān

(2)初讀詩歌及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引出把握詩歌情感這個線索。

(3)分析講解詩歌

A。學生先結合課下的註解以及小組的討論嘗試翻譯下詩歌。

B。請一為同學翻譯下詩歌的首聯和頷聯

C。講解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確定首聯和頷聯的聯絡,首聯:一幅國破後的衰敗淒涼的畫面 頷聯:以“花”“鳥”作為主體的觀畫傷情。有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在分析詩歌的詩歌可將這一思想貫徹在分析中,首聯是勾勒出了一幅衰敗的景象,通過和學生一起的分析出這幅畫面,而緊接的頷聯我們可看到“花”“鳥”兩個物象說到“花濺淚”“鳥驚心”那麼就可由此提出問題:花為何濺淚,鳥又是為何驚心?這樣兩聯的聯絡也就確立了。

所以在這裡主要的提問有:1,首聯向我們展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2,花為何而濺淚,鳥又是為何而驚心?

D。分析完兩聯之後可讓學生朗誦首聯,朗誦時可在腦海中勾勒出剛才的分析出的畫面,然後再由勾勒的畫面嘗試背誦這兩聯。

E。請學生翻譯詩歌的頸聯和尾聯

F。講解頸聯和頷聯,確定這兩句的聯絡。頸聯:國家戰亂,思念家人 尾聯:一個頻頻搔頭的白髮老人的形象,頸聯的結果。“白頭搔更短”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戰爭的殘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為連線點建立兩聯之間的聯絡。

主要的提問設計:1,為什麼會“家書抵萬金”;體現了什麼?2,為什麼會“白豆搔更短”?

G。學生根據兩聯之間的聯絡朗誦頸聯和尾聯,腦海中浮現一個頻頻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後再由這個老人形象老嘗試背誦這兩聯。

H。根據剛才的分析,嘗試背誦全詩。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講解互文修辭手法。

互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兩個部分,看似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情。

詩句理解:由於為國事擔憂,為離別感到遺憾,花兒也不禁落淚,鳥兒也為此驚魂。

B,分析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中的典型的愛國人物形象。

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這一細節含蓄而又深刻的表達詩人的內心世界。

(5)課堂總結

1,這是一首抒發(愛國情感)的詩歌,他刻畫了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他充滿了怎樣的情感,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來誦讀這首詩歌?

2,本詩歌的名句是哪句,它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根據腦海中的畫面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6)課後練習:再搜尋一首杜甫表現愛國情感的詩歌,並對其進行分析,體會是怎樣表現愛國情感的。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簡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確的反映教學的重點,所以在板書設計的方面,我選擇板書各聯描述的主要內容,並使這些內容能夠建立起聯絡,使得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夠渾然一體,而且通過這個板書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畫面,而由這幅畫面能夠背誦出這首詩歌,做到所謂“詩中有畫,花中有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首聯:一幅國破的衰敗淒涼的圖畫

↑↓畫→觀畫

頷聯:以“花”“鳥”為主體觀畫傷情

頸聯:國事戰亂,思念親人

↑↓為什麼“白頭搔更短”

尾聯:一位頻頻搔首的老人

《春望》說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竹園中學的語文教師樑鶴林,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春望》。

一、說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杜甫詩三首》中的一首詩歌,這一課分別有《望嶽》、《春望》、《石壕吏》,三首詩歌分別寫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春望》寫於安史之亂後,面對國都被佔領後蕭瑟的情景,詩人杜甫觀春花而淚流,聞鳥鳴而生悲;戰事持續很久,家中音信全無;透過淒涼的景象抒發自己的憂愁,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

二、說學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詩,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詩歌的學習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但是對於《春望》這樣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詩,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中詩文的特點和八年級學生對詩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較困難這一客觀情況,參考《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應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教學應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的這一理念,本節課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夠熟練背誦詩歌

2、掌握重難點字詞的讀音和書寫

3、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感知詩意。

2、學會通過設疑、點撥、討論探究等方式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2、樹立熱愛祖國、愛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正音正字,劃分朗讀節奏。

2、明確本詩的抒情手法。

(二)、教學難點

1、深入理解詩句內涵。

2、體會詩人所思所想,感受詩人內心深層次的愛國情感。

五、說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誦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

六、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熟讀本詩,瞭解詩歌創作背景

(一)匯入新課

匯入:同學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那麼,大家知道哪些愛國的名人名言或愛國故事呢?(學生回答)

接下來我將通過多媒體展示一副杜甫圖片並配以文字說明,讓學生說出這副圖片中的人物是誰? 通過以上環節調動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走進《春望》這首詩。

(二)、朗讀感知

1、多媒體播放詩歌朗誦音訊,讓學生初步體會詩歌的朗誦節奏和感情,規範讀音。

2、學生放聲自由朗讀,通過自由朗誦,讓學生對詩歌的內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教師範讀看看和自己的朗讀有沒有不足的地方。

4、學生配樂朗誦《春望》。分小組交流並選代表進行朗誦,使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誦詩歌時,加深對詩歌整體的體會。

(三)、梳理課文內容

根據註釋理解詩歌含義:

(四)畫面欣賞、整體把握

通過多媒體展示一組長安城繁華時與衰敗時的圖片,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看到的內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詩的背景介紹。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嘗試理解本詩,分小組交流並選代表發言。最後我將總結學生髮言。帶領學生在學習中積累相關文言知識,梳理詩意,從而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五)品味探究、小組討論

1、詩人在《春望》中的“望”作者望到了什麼?情感怎樣?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髮,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所以總的來看,“望”是全文的詩眼。望”是貫穿全篇的線索。從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態作結。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

這個問題的設立,在於幫助學生加深對詩歌 主旨的體會理解,學生在分組討論的同時,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細化講解,拓展延伸

細化講解:

1、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時恨別,見花而落淚,聽鳥鳴而驚心,用對偶,移情於景,詩人視線的轉移,情與景的變化,自然的過渡到想念親人,表現出詩人的悲傷與愁苦。

2、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安史之亂後,“烽火苦教多信斷”,這句話寫出了親人之間訊息隔絕,久盼音信不至時的急切心情,使人產生共鳴。

3、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表現了詩人憂愁萬分、憔悴不堪的情狀,含蓄、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及思家的思想情感。

4、通過詩歌中的`意象,說明本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嚮往幸福的願望。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此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交流討論,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成員間的合作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真正的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動起來。

(七)拓展延伸

觀看中國抗日戰爭的短片,寫出心中的體會。

此處的設計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實現語文課堂“聽、說、讀、寫”多能力的全面鍛鍊,同時讓大家明白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希望他們珍惜眼前生活,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達到對學生愛國情操的教育

(八)背誦課文

要求用情用心地背誦。目的是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達到以讀貫穿全文的目的。

(九)課堂小結,作業設臵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憂國思親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那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十)、說板書設計

首聯:殘破景象

春 頷聯:感時恨別 描繪淒涼之景

望 頸聯:憂國思親 寄寓家國仇恨

尾聯:憔悴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