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牧童》說課稿

說課稿1.23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牧童》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牧童》說課稿

《牧童》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牧童》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詩,本單元以“童真童趣”為主題,本首詩主要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表現出牧童心靈的自由自在,無牽無掛,自然放鬆。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充滿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與追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牧童、蓑衣、鋪”等生字生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默寫古詩。

3、通過看註釋、圈點批註、想畫面等方法,理解詩意,並會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意。

4、通過古詩的學習,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與快樂。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為了能順利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是:通讀古詩,再通過看註釋、圈點批註、想畫面等方法,理解詩意。

難點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與快樂,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說學情:五年級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基本能借助註釋、工具書、看圖想畫面等方法讀懂古詩大意,但是,他們對古詩背後蘊含詩人的情感還不能深刻體會,此時,教師就應適時點撥引導。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曾經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突出重點,攻破難點,解決疑點,再結合本課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學方法:朗讀感悟法,例如:初讀古詩時,我讓學生充分的把古詩讀幾遍,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古詩,通過個別讀、齊讀、對讀等方法讀出層次美,讀出情感。其次我還運用了圈點批註法、點撥引導法,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去解決問題。

學法: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關鍵,可是學生獲得知識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學會圈點批註,運用圈點批註法閱讀文章。可以在圈點中積累詞語,在批註中感知語言,感知作家作品所表達的情感,這樣課堂就會有了語文味。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就如擁有了學習語文的一把鑰匙。例如:在初讀古詩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邊讀邊用斜線畫出古詩的節奏,用圓圈畫出不認識的字詞,然後和小組的同學交流,力求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其次教會學生合作交流,學生在初讀古詩的基礎上,邊讀邊勾畫出重點詞句,並在旁邊處寫上自己的感受,就疑難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以求明確,解決疑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總結規律。這種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敢於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我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根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環節我藉助多媒體回憶童年生活的情景,從而引入古代兒童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這樣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多種感官,引發學生的思考,自然而然的會把學生帶入文字。

2、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新課標指出:“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學生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環節我讓學生充分的把古詩讀幾遍,學會圈點勾畫,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組內互相學習,重點理解“蓑衣、鋪”字,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藉助一些圖片幫學生理解詞語,指導學生讀通古詩,讀出節奏。真正體現了學生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3、研讀古詩,深入思考

閱讀教學正像葉聖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蘇霍姆林斯基還說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鼓勵學生,不僅要讀通古詩,還要想象畫面讀懂詩意,結合學法指導,重點採用朗讀,圈點批註、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導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悟理。主要抓住以下三個環節:

(1)、出示自學任務。

(2)、學生自己對照任務自讀自悟,期間自己用圈點批註的方法嘗試解決問題。

(3)、小組的同學一起交流自己想法,我作為引導者,適時抓住學生交流的精彩詞句、語段談體會,談作者用詞的好處。

例如:抓住“鋪”想象畫面,品讀“弄”感受情趣,想象“臥”感悟形象。然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去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我還鼓勵全班同學敢於大膽對個別同學的發言做出合理的評價,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在品讀中積累語文,在合作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4、拓展延伸,讀懂詩人

(1)、學習古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也就是詩人的思想體現,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本環節我引入詩人的背景資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體會詩人對自由、悠閒的田園生活的嚮往,之後我還出示了幾首古代兒童詩,拓展知識,開闊視野,學生通過讀,突出單元主題。

(2)、一節好課的結束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所以我針對本節課的學習情況佈置讓學生課後蒐集更多的兒童詩去讀一讀(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閱讀量。又達到了課內外知識相連線目的)

四、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課堂的濃縮,本節課我主要抓住學生對牧童的評價語言和作者情感表達的概括進行板書,這樣結構清楚,層析分明,力求達到簡潔明瞭,便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五、說反思:

以上就是我預設的一堂課,本節課我主要是打破了古詩教學中逐詞逐句的串講串問,通過想象畫面,抓關鍵詞,品精妙處,進一步想突出語文味,不過課堂是生成的過程,課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跟預設有偏差的問題,但我會努力根據課堂生成的機智去隨時調整、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牧童》說課稿2

教學內容:

1、綜合訓練

2、歌曲《牧童謠》表演

3、集體舞:《小牧民》

4、欣賞:我是人民小騎兵(木琴獨奏曲)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用自然、明快的歌聲表現牧童放牧時的愉快心情。培養學生愛勞動、樂觀向上的好品德。

2、通過學習集體舞《小牧民》,使學生初步接觸蒙古族舞蹈的風格韻律,學做硬肩、笑肩、擠奶等動作。

3、通過欣賞《我是人民小騎兵》感受樂曲的風格、節奏上的特點,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

教學重點:

集體舞:《小牧民》

教學難點:

感受《我是人民小騎兵》風格、節奏上的特點。

教學手段:

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發聲練習:

同前節

二、表演歌曲《牧童謠》;綜合訓練。

1、集體有感情的齊唱歌曲。

2、請同學們試著背唱牧童謠,並討論完成綜合訓練二。

3、提問:這首歌曲的歌詞段數多、歌詞較多,仔細觀察它的歌詞有什麼特點?(問答式)

我們用什麼演唱方式能夠更好的體現這一點呢?(男問女答、女問男答、領唱與合唱等)

分別練唱。

4、請同學們上前表演自己編的節目。

優秀小組給紅花。

5、請同學按照書上綜合訓練三的節奏為歌曲伴奏。

三、集體舞表演。

1、我們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像我們學唱的牧童謠就是有風味的歌曲。接下來我們來學習有我國蒙古族的風格的一段舞蹈。

2、學習單一動作。教師示範講解硬肩、笑肩、擠奶等動作。

兩人一組練習。

3、分解動作進行教學。

教師帶領學生將整套動作串聯起來完整練習。

4、跟著音樂練習。注意引導學生質樸的情感表演勞動時的喜悅。

5、請同學上前表演。

四、欣賞《我是人民小騎兵》。

1、教師介紹: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欣賞一首民族風味的樂曲-木琴獨奏曲《我是人民小騎兵》。

2、初聽樂曲。

討論:從教材中的插圖請你說說這首樂曲表現了哪些內容?

在節奏上有什麼特點?

(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3、復聽樂曲,請同學邊聽邊隨音樂做動作。

思考:樂曲是怎樣表現小騎兵由遠至近的?

回答問題(用強弱)完成聽聽想想。並用雙響筒隨音樂敲一敲。

五、聽音樂下課。

板書設計:我是人民小騎兵

勇敢、努力克服困難

《牧童》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蘇少版《音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牧童之歌》一課。

2、分析教學物件及教材的地位、作用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對於音樂的感受和體驗上有了進一步提高,歌曲的認知領域有了近一步的拓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用廣闊的視野,趣味性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參與於學習體驗中獲取知識,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3、教材分析這是一首歡快活潑的新疆民歌,它生動逼真地表現了牧童放牧時的喜悅之情,刻畫出天真可愛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個樂句組成,前兩個樂句節奏平穩,描繪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和第四樂句一氣呵成,第三句中使用了較多的附點節奏,生動地描繪出小主人公騎馬賓士的形象,而第四樂句則以較舒緩的節奏唱出了牧童愉快的心情,概括了全曲。

4、教學目標: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知識目標:用飽滿活潑的情緒、輕快的聲音演唱歌曲《牧童之歌》,感受歌曲的節奏特點。情感目標:通過歌曲學習,瞭解牧童放牧生活,體會牧童草原放牧時的歡快、愉悅心情。技能目標:會運用各種不同的形式來表現歌曲,增強對於牧童生活的嚮往。

5、教學重、難點、關鍵點通過以上的教材分析及目標確定,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

1、學習歌曲《牧童之歌》

2、體會牧童放牧時歡快愉悅的心情並能用歌聲來表達。教學難點是:《牧童之歌》中連續附點的演唱

二、說教法:

情感體驗是一切音樂能力發展的前提,又因為音樂教學具有情感性的特徵。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由“情”手入,創設體驗牧童一天的生活的情境,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獨立獲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參觀法,談話法,音樂欣賞法,遊戲法等教法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生動的教學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本課中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的參與和體驗課堂,在興趣的基礎上掌握了知識和技能。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鋼琴版欣賞匯入,發現牧童

2、創設情境,走進牧童

3、節奏難點訓練,模仿牧童

4、學唱歌曲,體驗牧童

5、歌曲處理和表現,融入牧童

6、拓展延伸,夢憶牧童

7、(一)鋼琴版欣賞匯入,發現牧童首先,我選用了一段學生彈奏的鋼琴曲《歡樂的牧童》的視訊片段匯入,讓學生在欣賞中熟悉旋律,並且通過談話的方式提問,你們瞭解這首鋼琴曲嗎?表現了什麼?讓學生在奇思妙想中瞭解本節課的一個主線—牧童。

(二)創設情境,走進牧童的生活在同學們初探了牧童這個話題後,通過播放《牧童之歌》伴奏+迴圈播放新疆天山地區的圖片,引導學生走進美麗的雪山、河流、草地、來到放牧牛羊的牧童生活中,把學生帶進一個美麗而神奇的意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走進了牧童的生活。

(三)節奏訓練,突破難點,模仿牧童這一環節是為本節課的難點附點節奏的掌握做鋪墊,首先我給同學們設了一問:你聽草原上傳來而來什麼聲音?你能模仿出來嗎?讓學生從剛剛播放中尋找到馬蹄的聲音,讓學生用手來製造聲音來表現節奏:XX X。X XX X接下去讓學生按照這樣的節奏來朗讀:騎上駿馬揚起鞭,趕上牛羊下河灘,從而讓學生領會附點節奏,為後面歌曲的難點學唱做好鋪墊。

(四)學唱歌曲,體驗牧童這一環節是本堂課的重點,通過歌曲的學唱體驗牧童的放牧的快樂感受,首先我創設草原上放牧開心唱歌的情境讓同學們聆聽牧童的歌聲,體驗歌曲的活潑情緒,接下去讓學生伴隨著音樂用手來模仿馬蹄聲為歌曲伴奏。為了讓同學們更準確的唱好這首歌曲,我採用了聆聽聽鋼琴旋律,跟琴用LU來輕聲哼唱,跟琴唱歌譜,跟琴假聲演唱,填詞演唱,歌曲情緒處理等方式,在學唱的過程中讓學生輕快活潑,像馬蹄聲一樣有彈性的演唱,並且注意歌曲中的附點音符。讓學生通過演唱的方式體驗牧童的生活。

(五)歌曲處理和表現,融入牧童在前一環節中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對於歌曲有了一定的熟練程度,此環節讓學生對於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在這裡得到一次呈現,我用了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讓學生一邊用手為歌曲伴奏,一邊演唱,第二個環節我將學生分成兩組用卡農演唱的方式表現學生身靈其境來到了遼闊的草原上和牧童在追逐嬉戲的歡樂情景。又一次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六)拓展延伸,夢憶牧童同學們在牧童的世界裡已經開心的度過了一天,此時此刻夜幕降臨,在這一拓展環節我將通過改編這首歌曲的速度,力度,歌詞連貫的演唱來表現牧童回家休息進入夢鄉的情境。讓學生在安然入夢中結束今天的課堂。對於這節課的構思,我以走進牧童,體驗參與牧童一天的生活為主線對本堂課進行設計,讓學生在快樂體驗中學習,快樂體驗中成長。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構思,肯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請批評指正。謝謝!

《牧童》說課稿4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話故事。文中的兩個人物,一個是尊貴的國王,一個是身份低下但又極具智慧的小牧童。國王為了證實有關牧童“別人無論問什麼問題,他都能給出一個聰明的回答,因而遠近聞名”的傳言,故意出了三個常人難以回答的問題刁難小牧童。聰明的牧童依靠自己的智慧,出色地回答了國王的問題,使國王從開始的半信半疑到後來被牧童的機智過人所折服。

二、說“學情”。

學生對益智類的童話故事是很感興趣的,但要讓他們在瞭解故事內容後,說說牧童的回答聰明在哪裡,作出簡單的評價,這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教學時需要老師及時引導學生,針對國王提出的問題的難度,體會牧童回答的巧妙之處。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教材編排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教學目標(具體教學目標見教學設計)。

四、說教法。

根據教材特點,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教學此課時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自讀自悟法:通過靜心地自由讀文,自學生字,圈劃有關句子,使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好習慣,從而提高他們自能讀書的能力。

(二)朗讀感悟法:“多讀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多讀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在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一次次有目的地讀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牧童回答的巧妙。

(三)遊戲法:在“你問我答”的遊戲中,激發學生探索知識、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勤于思考,質疑解疑的好品質。

五、說學法。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在與文字的對話、與老師的對話中理解課文語言,並在此過程中,提高他們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六、說實施。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好的導語就像唱戲的開臺鑼鼓,未開場先叫座兒。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孩子們喜歡看有趣的故事,也喜歡講故事,因此,匯入此課時,我請小朋友來講講聰明人的故事,一方面可以激發他們學習課文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也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使他們能夠落落大方地將自己看書所得的知識與同學一起分享。由此引出本課的第一小節,大致瞭解牧童,揭示課題“聰明的牧童”。在學習第一節時,我還設計了給“遠近聞名”換詞的環節,讓學生在回顧以前所學知識的同時,積累一些詞語。

(二)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將學生帶入課文的學習。以有趣的動畫吸引學生的眼球,使他們初步獲得對文字內容的感性認識。隨後,讓學生暢談自己對本課的初步認識和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邊聽邊記,邊聽邊思的好習慣。

(三)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後,請小朋友自己讀讀課文,並提出要求:

1、藉助拼音讀正確、讀通順。

2、自學生字:滴恆秒尼亞磨肩。

3、用“——”和“~~”分別劃出國王和牧童說的話。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他們靜心閱讀的好習慣,我則在一旁作為一個學習夥伴、一個參與者在學中進行指導、輔導。學生反饋交流時,根據字的不同特點,我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使識字教學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

(四)品讀課文,感悟智慧。

國王與牧童之間的對話是本課的學習重點也是學習難點。教學這一部分時,圍繞“牧童的回答聰明在哪裡?”這一問題,我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交流體會,明白其中的“巧妙”所在。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要對牧童的回答作出簡單的評價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教學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國王提問的難度和牧童針對國王的問題,給出巧妙的解答這兩方面去體會牧童的聰明。在學生各抒己見的時候,我及時加以補充、說明,幫助他們瞭解牧童是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或以“無解之答應無解之問”的方法來巧妙應對的。隨後,我又讓小朋友開動腦筋,說說自己有什麼巧妙的回答,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靈活性。

(五)課外延伸。

“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遇到問題要多動腦,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於質疑求異的思維品質。”是本課的情感目標,因此,在結束課文的學習後,我設計了遊戲“你問我答”,讓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認真地思考問題,努力地尋找答案,激發他們探索知識的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另外,我還向小朋友推薦了《聰明的阿凡提》、《小孩智答老和尚》兩個有趣的故事,增加他們的閱讀量,提高閱讀興趣。

《牧童》說課稿5

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四冊第21課畫家和牧童、第二課時,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小牧童勇敢指出大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課文以生動的敘述吸引學生朗讀、品味,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畫家的虛心好學、牧童的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

教學理念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2、體會畫家和牧童的優秀品質。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在讀中感悟,學習畫家的優秀品質,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才用的教法有蒐集資料、質疑問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努力映照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

給學生講空泛的理論,而是採用以讀呆講的方法,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去學習,朗讀語句,加深體會。在處理教材時,我抓住任務的不同語言為訓練點,指導朗讀,採取激勵讀、評價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自悟自得。

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1、激趣匯入2、品讀質疑3、合作解疑4、發展語言5、拓展延伸6、個性作業

一、激趣匯入

們學習了21課畫家和牧童,認識了生字,初讀了課文,你能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嗎?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1課畫家和牧童。今天老師書寫的課題和昨天有什麼不一樣嗎?這樣一位人人稱讚的大畫家為什嗎要向一個小牧童連連拱手說:‘‘多謝你的指教。’’讓我們在文中學找答案吧。

畫家二字寫的大,牧童二字寫的小,讓學生猜老師為什麼這麼寫?這樣做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同時也為學生理解畫家和牧童的優秀品質埋下伏筆。

二、品讀質疑

先指明朗讀,然後讓學生評價他讀的怎麼樣?再讓學生自由朗讀,最後問學生,讀了這篇課文,你想提什麼問題?學生也許提的不切主題,這時我提示學生,要結合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最後確定出:畫家是個什麼樣的人?牧童是個什麼樣的人?兩個問題。我安排學生評價朗讀,學生可以在評價的過程中掌握朗讀技巧,而不是教師單一的說教。結合單元學習主題,讓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少走彎路,並學會自主學習。

三、合作解疑

學生提出問題後,我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解決問題,提示學生先讀文,再討論,最後總結板書

畫藝高膽大

謙虛心細

和藹

結合板書,我提問,從文中哪些句中可以看出畫家畫藝高?重點分析“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去掉“一.......就”意思是否一樣?還有在理解“他一會濃墨塗抹,一會輕筆細描”一句中,濃墨塗抹和輕筆細描兩個詞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我現場作畫,學生通過觀察感悟,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在知道朗讀商人和教書先生的稱讚後,我問,如果你也在場,你會怎麼誇戴嵩,從而引出“紛紛誇讚”一詞:同樣是誇戴嵩,作者用了誇讚、讚揚、稱讚三個不一樣的詞,使文章讀起來不重複,也更生動,提示以後同學們寫文章,也要學習作者這種表達方式。

關於畫家謙虛、和藹,牧童是膽大、心細的特點,主要是通過文中人物語言體現出來的,所以我引導學生精讀、品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理解,使學生自悟自得。

四、發展語言

學習課文,你想對戴嵩或牧童說些什麼嗎?再回到課題,你們認為老師這樣寫合不合適。此時再把課題改過來。

這一開放性問題,再次撥動孩子們心靈的琴絃。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內心感受,使情感得到昇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發展。

五、拓展延伸

參照課後的“我知道”我請孩子們欣賞戴嵩的鬥牛圖、歸牧圖,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李苦禪的鷹,拓展學生知識面,陶冶情操,讓學生們在學習之餘感受中國畫的魅力。

六、個性作業

1、以“人無完人”為主題寫一篇短文,題目自擬。

2、默寫21課生字。

以上兩題,任選一題。我這樣設計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複習功課,體現了作業的多元性。

【說板書】

整個板書既表達了文字內涵,又簡潔凝練,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總之,這節課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在讀中瞭解課文內容,讀中培養閱讀能力,讀中發展思維,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

《牧童》說課稿6

說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歌曲牧童之歌,讓同學體會歌曲的自在、歡樂情緒。

2、能有感情的輕鬆、自然的演唱歌曲。

說教學重點:

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充沛發揮同學的想象力和發明力

說教學難點:

同學根據音樂旋律創設有關情景

說教學準備:

鋼琴、圖片(牧童、小羊、白雲、鮮花、綠草……)

說教學過程:

一、 同學聽音樂做自身喜歡的動作進教室

音樂採用《請來看看我們美麗的村莊》

二、 師:今天老師帶大家到一個美麗的地方去玩一玩,豎起你的小耳朵、閉上你的小眼睛,仔細的聽聽、想想,我們要去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音樂起(背景音樂採用歌曲主旋律)

——配樂旁白(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白雲下面一片綠油油的青草地,遠處,一個手提著羊鞭、身背牧笛的小孩兒趕著一群雪白可愛的小羊兒走了過來,小羊兒們看到了鮮嫩的青草,高興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滾兒,精精有味地吃了起來,小孩兒也高興的取出牧笛吹起來,聽,的笛聲傳來了……)

三、 指名同學回答

我們去的地方是一個什麼樣兒的地方?你彷彿看見了什麼?生答:……

四、 請同學貼出畫面

1.師:那讓我們把這美麗的地方貼畫出來吧

2.點題:師——猜猜看,小羊兒是誰趕來的?牧童是什麼意思?

貼出牧童、出示課題

五、 兒歌——(在主旋律音樂聲中完成)

1、師:看到這麼美麗的畫面,老師不由想起了一首兒歌,你聽……(配樂兒歌聲起)

2、聽錄音範讀兒歌

3、教師聽錄音伴奏按節奏範讀

4、變換形式讀兒歌

師:你們自身讀一讀吧——自由讀、同學發現問題、同學解決問題

按節奏齊讀、分男女生讀、

師:誰來想個方法使兒歌讀得更好聽呢 ——同學設計伴奏型、

5、師:同桌的同學做打花巴掌的遊戲

按節奏讀一讀兒歌

六、 歌曲

1、聽琴哼唱旋律

師:看到你們玩得這麼開心,小牧童又高興的唱起了歌兒

聽音樂範唱

2、同學設計不同的單音哼唱旋律

師:小牧童說呀看哪個小朋友最聰明先想一個單音來哼一哼這段音樂——同學設計

3、聽琴學唱

師:你覺得有什麼唱不好的地方嗎?

引導同學發現問題、指名同學解決問題或聽範唱後再解決

4、同學齊唱

師:你認為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情來演唱第三段?當小羊兒吃的飽飽的回家去時,它們的聲音會離我們越來越——(生:遠),那我們唱的聲音就要越來越——(生:弱或小)

5、聽教師範唱

師:這麼優美的歌曲,老師也忍不住想唱一唱了

6、接龍唱

師:你們來當小牧童吧,老師來跟你們開火車唱

7、加入襯詞——咩……

師:小羊兒聽見你們這麼動聽的歌聲,它們也想加入你們的演唱呢,誰能把小羊兒的聲音配進來

8、除了放牧小羊兒外,小牧童還放牧什麼呢?

同學設計創作並演唱(放牧小牛兒)

七、 扮演

“真夠熱鬧呀,誰能想想主意,設計一些形式,讓我們的歌聲更動聽”?:一組:體態律動;二組:打擊樂;三組:分角色扮演 四組:小羊叫聲

分組練習、教師巡視輔導並參與到同學的活動中

八、 拓展

1、歌曲出處、簡介

師:小牧童還有一個問題要問大家:我們今天學的《牧童》是哪裡的民歌嗎?你是從哪裡知道的?

2、介紹江蘇:地處我國的華東地區,那裡土壤肥沃,被稱為魚米之鄉

3、其他民族的放牧情況

師:你還知道其他地方或民族的有關放牧等情況嗎?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 蒙古族人主要吃奶制食品、牛肉和麵食,他們熱情好客,待人老實,特別尊重長輩。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獨有的樂器馬頭琴相當知名。

4、模仿馬的動作

結束:時間不早了,讓我們在《牧童》的笛聲中趕著自身的小羊、小牛兒回家——出教室結束本課

《牧童》說課稿7

教學目標:

1、能用優美自然的聲音有表情地並伴隨手勢準確歌唱《牧童謠》。

2、能依據《牧童謠》創編歌詞,並體會牧童放牧的樂趣。

教學重點:歌曲《牧童謠》的學唱。

教學難點:伴隨柯達伊手勢,唱準音符。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看一看: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我們一起來看一段動畫片,看看他是誰,他在幹什麼吧?(一位放牧的小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竹笛。)

2、聽一聽:

師:你們想和他做朋友嗎?(出示課件“小牧童”騎著牛在草地上。)你們看,他在朝你們問好呢。(師播放笛子吹奏的練聲曲)

55556—┃55553—┃35653635┃33332—‖

二、進入新課:

1、吹口哨模仿笛聲:

師:小牧童在草地上吹奏笛子,遠處來了一群小朋友。她們很喜歡小牧童吹的笛聲。可是沒有笛子,但是也在模仿小牧童吹的笛聲,你們想聽聽她們怎麼模仿的嗎?(師播放口哨吹出的練聲曲)師引導學生也用嘴巴吹口哨模仿笛聲(要把口腔開啟,眼睛發光、鼻子興奮,嘴巴集中氣息,面帶微笑。)

2、生用“LU”音隨琴模唱:

師:小朋友們吹得很認真,你們的口哨聲和牧童的笛聲一樣好聽,請你們跟著鋼琴用“LU”音唱一唱這些好聽的旋律吧。

3、師生隨琴對唱旋律:(生唱第一、二句,師唱第三、四句。)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動畫和聽牧童吹笛子,以及模仿笛聲,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快樂,同時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和起到了在情境中練聲的效果。使枯燥的練聲變得活潑生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後面的進一步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氛圍。由於旋律的前兩句簡單,後兩句較難,採用師生對唱的方式巧妙解決了教學難點。)。

4、老師範唱:

師指導生找到歌曲的“襯詞”,“一問一答”的特點。

師:你知道“那斯那斯嗨”是什麼意思嗎?(展示幻燈片:放牧時的吆喝聲)老師帶著學生跟琴學唱。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跟隨著這位牧童小朋友學習了湖北民歌《牧童謠》。小牧童是非常乖的小朋友,老師希望同學們也要學習小牧童,做個懂事的好孩子,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牧童》說課稿8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用自然、明快的歌聲表現牧童放牧時的愉快心情。

2、培養學生愛勞動、樂觀向上的好品德。

教學重難點:

1、學生能夠準確的情感演唱《牧童謠》這首歌曲。

2、學生能夠掌握2、3、5、6相對應的柯達伊手勢。

教學過程:

一、初聽歌曲:

師:大家知道這位小牧童的家鄉在什麼地方嗎?老師告訴大家,他的家鄉在湖北。(展示多媒體幻燈片:藍天白雲下,有一片綠油油的草地,草地旁邊有一個池塘,池塘邊一群群的牛羊吃著草兒,一個個的小牧童坐在大樹下,吹著竹笛。)

湖北地處江漢平原,每到春夏就會看到草地上、池塘邊那一群群的牛羊吃著草兒在悠閒的散步,只見他們的小主人,一個個的小牧童坐在大樹下,吹著竹笛,唱著歌曲。這裡有個小牧童吹奏一首自己的歌曲,叫《牧童謠》。這首湖北童謠,你們想聽一聽嗎?(播放歌曲《牧童謠》)

師引導學生找出歌曲中的二分音符6-,3-,2-,複習6的柯達伊手勢,學習“re”“mi”兩個音和對應的柯達伊手勢,並伴隨手勢唱準“sol、la”“re”“mi”。

二、鞏固旋律:

1、老師彈奏旋律,學生輕聲跟唱,唱到6-,3-,2-,時,做相應的柯達伊手勢。

第一、二句的前兩拍用高興、輕快的聲音演唱,唱第三拍的二分音符時聲音上揚,重點指導第三句,演唱第三句要有起伏感,第四句用漸弱的力度演唱。

2、老師彈奏旋律,學生邊用“LU”音按原速模唱邊律動。

師示範動作(遇二八節奏,每前半拍強拍拍手,弱拍拍腿,左右交替進行。二分音符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朝兩邊展開。)

3、學生跟著老師學唱歌曲,重複三遍後,老師彈鋼琴伴奏,全體學生邊唱邊律動。第一三段:男同學唱;第二四段:女同學唱;第五段:全體齊唱。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表現得很好,課下記得複習,對湖北童謠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下蒐集資料,我們下一節課再一起分享!

《牧童》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畫家和牧童》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謙虛接受批評的事。課文以一個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的講述,深深吸引學生去朗讀、品味繪聲繪色的人物語言,從而真切地感受到畫家和牧童的優秀品質,受到生活的啟迪,感悟做人的道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性、積極性。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理解、積累、轉化、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展提供儘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於是我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13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學會用“一……就……”,“一會兒……一會兒……”的句式說話。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語言,體會不同的語氣。

下面,我就粗略地說一說我的設計思路:

一、識字教學:趣有法,法有趣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這句話道出了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教學仍然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要求會認的生字融入富有挑戰性、情趣性的活動中,讓學生與生字一次一次相遇相知,成為熟悉的朋友。對於有規律可循的生字,如“拱、抹、價”等形聲字,引導學生髮現和掌握最簡單的形聲字構字方法,體會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音的特點,從而使學生獲得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如“濃墨塗抹”、“輕筆細描”這兩個詞時,利用看圖理解,通過對比讀詞理解字義。

二、課文學習:讀中品,品中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讀”便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在教學本課時,我抓住“讀”這條主線,採用自由讀、默讀、個別讀、指導讀、評價讀、創設情景讀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讀中感受戴嵩的著名。課文中說“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這裡的“一……就……”就值得品味,去掉這兩個字念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自然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會在仔細比較、反覆吟誦中有所感悟,又讓學生用“一……就……”進行說話訓練,培養了學生說話的能力。還有“他一會兒濃墨塗抹,一會兒輕筆細描……”這句,先突破兩個重點詞“濃墨塗抹”和“輕筆細描”,先讓學生觀看畫,是很直觀和容易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在理解了這兩個詞之後,再抓住“一會兒……一會兒……”體會畫家畫得快,學生頭腦中的畫面應該會更鮮活。學生只有深刻地體會了課文,才會深刻地朗讀課文。與此同時,我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為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使學生能夠深刻的理解課文,感悟人物品質。如將學生帶入"紛紛誇讚"的情境,分角色朗讀,使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與文字交流直接對話。

本人教低段時間比較少,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懇請各位領導、專家、各位老師們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

《牧童》說課稿10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課文以生動的敘述深深的吸引學生去朗讀、去品味,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真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揮學生在閱讀重的自主性、積極性。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理解、積累、轉化、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展提供儘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決定不給學生講空泛的道理,而是採用以讀代講的方法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任務去學習課文、朗讀語句,從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下面,我就粗略地說一說我的設計思路。

在上課前,我把課題板在黑板上,“畫家”寫的稍大,“牧童”寫的較小,接著情學生說一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寫課題,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答案不唯一,這樣做的目的'是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同時也為學生理解畫家和牧童身上的優秀品質埋下伏筆。

接下來,在學生通讀課文,瞭解大意之後,我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戴嵩是個什麼樣的人?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著名”“謙虛”。

然後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說明戴嵩是個著名的人,哪些語句說明戴嵩是個謙虛的人?這一塊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滲透了兩個句式的訓練,“一……就……”,“一會兒……一會兒……”的句式練習說話。與此同時,我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為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是學生能夠深刻的理解課文,感悟人物品質。

最後,我又出示了一些與人物品質有關的名人名言,與學生共同分享。同時,也讓學生在課餘時間蒐集一下與此有關的名言或警句,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牧童》說課稿11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是我追求的最高教學境界,也是我和學生在語文教育中發展的最終目標。“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語文實踐應是這一目標得以實現的土壤。於是,“在真實的閱讀中學做真人”是我在《畫家和牧童》這一教學實踐中展示的教學思想。

一、析教材說學情定目標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內容。本組教材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來編選課文,寓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於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本課以牧童那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以戴嵩虛心向學的行為滲透了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人本理念。

二年級的學生經過了近兩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識字方法,識字是重點,但不是教學的難點。怎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成為我本課教學的難點。

基於以上分析,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在閱讀中積累和運用優美詞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能力目標:

促朗讀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的不斷生成。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悟“只有在交往中學會謙虛,在合作中敢於說真話的品質”才是真正的合作學習。

二、說流程談教法展思想

“返樸歸真”是新課程中閱讀教學改革的方向,什麼是真正的語文閱讀教學,許多仁人志士傾全力而研究。低年級的課文雖短,卻肝膽俱全。嘗試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究性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樹立從小愛讀書,多讀書的意識,是我的教學主攻方向。下面我通過以下環節來展示自己一些略顯稚嫩的教學思想:

1、賞畫評畫,走近畫家:

課前,師生一起欣賞李苦禪、齊白石、徐悲鴻等繪畫大師的名畫,使學生初步領略到畫家的風采,並能體會說出畫家的畫是不同凡響的。此時,選出一副畫讓學生去評價其不足之處,他們就會頓感詫異,“大畫家還會畫得不好?”趁此疑惑之時,老師馬上引入課題:“在很久以前,就有一個從沒有上過學,又沒有畫過畫的牧童,卻向一位大畫家提出了意見。你願意認識他嗎?”從而引導學生進入《畫家和牧童》這個故事中。這樣既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體會到生活才是賞畫、評畫的源泉。

2、以讀代講,感悟真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讀”便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在教學本課時,我抓住“讀”這條主線,採用自由讀、默讀、個別讀、指導讀、評價讀、創設情景讀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讀中發現主人公的優秀品質、感悟做人的道理:

⑴讀課題談感受大寫“畫家”,小寫“牧童”啟用學生的思維,學生充分談自己眼中的牧童和畫家是什麼樣的?在說一說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感受到畫家與牧童的距離,為下文牧童敢於說真話做了鋪墊;教師在此過程中迅速掌握學情,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程式,做到以學定教。

⑵初讀全文整體感知你覺得故事中的畫家、牧童怎麼樣?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戴嵩的謙虛和牧童的勇氣。

⑶精讀課文學做真人:

①在閱讀中要有真實的感受為此,我有以下創新:

A、創新之一、學科整合,在實踐中感受“濃墨塗抹”和“輕筆細描”這兩個詞語是學生在初讀課文時不容易理解的,我充分開發身邊的資源,把美術老師請進課堂,親手演示中國畫的畫法,讓學生在繪畫實踐中感悟“濃墨塗抹”和“輕筆細描”。再由美術教師向學生介紹戴嵩的有關知識,內行談內行,學生更易感受戴嵩的大師風範。介紹後,再次引導學生讀人們的評價語言,定會惟妙惟肖。在閱讀中質疑,在釋疑中閱讀,真實的閱讀讓學生有了真實的感受。

B、創新之二、眼耳口腦,多方面感受抓住文中的人物對話,並結合書中的插圖讓學生大膽想象每個人的表情、神態、語言。先說後讀再演,體驗出戴嵩的確畫錯了,牧童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才敢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在這樣設計中,學生朗讀能力、想象力、對文字的理解力以及口頭表達的能力也在閱讀中逐漸生成了。

創新之三、創設情景,深層感受體驗源於深層次的思考。“如果當時牧童沒有看到戴嵩的《鬥牛圖》,這幅圖就這樣傳到了國外,被國外的農夫看到了,會怎樣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情感由此上升到一種愛國的境界。在這一高度上,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式的閱讀,真實地體會到“謙虛好學”和“勇敢建議”也是一種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更需要謙虛好學的品質,更需要我們每個人敢於說真話的勇氣。

②在閱讀中要有真實的收穫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於是,我設計了積累與“一”有關的詞句,摘抄課文優美的詞句。學生在說一說、寫一寫中積累語文。

③在閱讀要中有真實的評價學會欣賞,學會評價是本課力求體現的評價理念。“你願意學誰?為什麼?”的深入思考讓學生再次品讀課文,“人要謙虛,博採眾長”的思想就自然滲透到學生的腦海裡了。在實踐中學會評價,讓牧童的勇氣增強學生評價的信心;在合作中學會欣賞,戴嵩的謙遜更是讓被評價者佩服。教學中我時時、處處給學生評價的舞臺,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一次次自評、互評中學會做一個真實的人。

3、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課堂天地小,生活無窮大。語文學習來源於生活,也要回歸到生活。課後拓展練習設定為:

⑴評價身邊一個熟悉的人。

⑵上網收集更多的名畫進行欣賞,提高鑑賞能力。

⑶讀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故事。

《牧童》說課稿12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古詩《牧童》。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學習古詩,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豐富學生的語言,發展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今天我將以淺薄而又真誠的見解,談談我對《牧童》這一課的教學構想。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教學預期和反思"這六個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是以童年為專題來編排教學內容的。《牧童》是唐代詩人呂岩所作,呂岩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目標和學生的學情,以及古詩教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中華語言的精妙。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詩通俗易懂,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同時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二、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但有時,對詩歌背後蘊含的詩人情感還不能深刻地體會到。雖然本節課學生只能經過二十分鐘的預習,而且手中無任何工具書,但因為本詩字面上的意思比較淺顯,所以在課上,我淡化了對詩意的講解,直指重難點。從今天的課堂來看,學生抓關鍵詞語的能力還不夠,品詞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說教法和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重點運用"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藉助多媒體課件與音樂來創設學生樂於接受,能走進其間的意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此外,我還採用了"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教學法"進行教學,在下面的教學過程中將作詳細闡述。

四、說教學過程

我主要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音樂引入,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揚的笛子獨奏《小放牛》,讓學生欣賞。隨後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並由以前學過的古詩《所見》引出課題《牧童》,並板書。

這樣的安排,簡潔明快,不但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又讓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到一種笛聲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三讀古詩,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詩只有用心朗誦,才能彰顯它獨特的韻味。在此,我採用了"誦讀法",設計了三"讀"環節:

1、一讀字正腔圓

學生初讀本首詩時,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重點讀寫 "蓑"字,突破讀寫的難點。

2、二讀抑揚頓挫

在學生讀準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歌更講究節奏,讀詩要讀出它的抑揚頓挫,讀出它的變化,才能讀出它的美。

3、三讀詩中意境

通過以上兩個環節的練讀,學生大多已能熟讀古詩,並初步感知古詩大意。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讀——品讀古詩。我鼓勵學生,不僅要讀懂詩意,還要想象畫面。

"三"讀古詩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的主體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讀,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讀出層次,讀出詩韻,讀出詩情。

(三)抓重點詞,悟詩中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抓住重點詞語感悟詩中情境。

1、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臥",感悟形象

廣闊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陶醉。詩中一個"橫"字、一個"弄"字、一個"臥"字,更是充滿了隨性、自然。在品讀第一二句詩時,我抓住一個"鋪"字,引導學生感受原野的碧綠、茂盛,有一個學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說是超出我預期的課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個"弄"字,引導學生聯絡自己學習樂器的經歷換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輕鬆、自在;品味數詞"六七裡""三四聲",感受原野的遼闊和笛聲的悠長。學生在品味這些關鍵詞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靈捕捉了詩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將古詩讀胖讀厚了。在這個環節中,我還通過對字詞的品析,自然無痕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而通過聲情並茂地朗讀,又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讀可謂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詩意思比較淺顯,加上配有課文插圖,學生感悟畫面不是難點。我從"臥"字切入,引導學生思考:牧童會怎麼臥?他為什麼不脫蓑衣就"臥"?這樣,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隨意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以上的教學設計,我避免了古詩教學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講串問。通過抓住重點字詞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2、跳出這首詩,以一帶三,感受"牧童"情懷。

站在一首詩的角度,看中國人的"牧童"情結,顯得比較單薄。怎樣把詩讀透讀厚,我選擇了拓展閱讀。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一共進行了三個方面的拓展性閱讀:

第一方面:是學習詩的前兩句"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之後,第一次引入棲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樣感受牧童所在環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這次讀是以主帶次地讀。

第二方面:學習"笛弄晚風三四聲"時,為了理解"笛弄"的內在含義,我補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讓學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樂;在學習了"不脫蓑衣臥月明"以後,再次補充棲蟾的詩句,讓學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的牧童"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的自由灑脫——這是詩間互補地讀。

第三方面:最後完整地呈現棲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課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見》,學生通過誦讀積累同題材的古詩。——這是將詩揉合在了一起,以點帶面地讀。

這些詩句的拓展性閱讀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簡單的疊加式的,而是通過以主帶次,以點帶面的形式實現了詩句、詩意、詩境等方面的比照,從而達到了古詩間的互識、互補與互證的目的。

(四)、探詩中人,品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即詩人的思想體現。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學習詩詞的難點之處。為了很好的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引入詩人呂岩的資料,先由八仙過海的傳說,激發學生對詩人的興趣,然後由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個人境遇,體會詩人對自由、悠閒的田園生活的嚮往。我本來還預設將中國古詩詞中的牧童情結作一點提示,因為時間關係,這個環節就省略了。

五、說板書設計

牧 童

鋪 自由

弄 自在 文化

臥 悠閒

我的板書簡潔明快,一目瞭然。"自由自在、悠閒"二詞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最後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詩背後的深意,因為時間關係,只點到為止,未完成既定板書設計。

六、說預期效果和教後反思

課前,我預期的效果是學生能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熟練背誦;深入理解文字,與關鍵字詞對話,想象其中的畫面,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從今天的課堂表現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讀詩,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的畫面,有部分學生能創造性地表達。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有明顯提升。經過多遍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應該已能脫離文字背誦古詩了,但是因為課前估計不足,對課堂的節奏把握不夠精準,致使檢查背誦這個環節沒有在課堂上展示出來。

《牧童》說課稿13

這是一篇充滿濃郁現代氣息的傳說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事。課文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充滿童真真趣的語言滲透了謙虛、從善如流和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人本理念。教學中我充分發揮教材的潛在優勢和學生中的人文資源,注重學生的真實體驗,將課堂交於學生,賦予他們暢所欲言、主動思考的空間,並注重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充分感受戴嵩的謙虛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下面,我就粗略地說一說我的設計思路。

在上課前,我把課題板在黑板上,"畫家"寫的稍大,"牧童"寫的較小,接著情學生說一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寫課題,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答案不唯一,這樣做的目的是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同時也為學生理解畫家和牧童身上的優秀品質埋下伏筆。

然後讓學生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說明戴嵩畫畫的本領很大?這一塊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滲透了兩個句式的訓練,"一……就……","一會兒……一會兒……"的句式練習說話。與此同時,我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為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使學生能夠深刻的理解課文,感悟人物品質。如將學生帶入"紛紛誇讚"的情境,分角色朗讀,使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與文字交流直接對話。再如當戴嵩聽到牧童提出異議時與他對話時的態度和語氣,練習分角色朗讀,從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戴嵩的品質。同時我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如"想象一下除了商人和教書先生,還會有什麼樣的人,怎樣稱讚戴嵩的畫呢?","當牧童擠進來大喊畫錯了!時,剛才紛紛誇讚的人們心理會想些什麼呢?"。這些創造性的說話訓練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又如課文學到最後,學生已感悟出兩個人物的品質。我在這時設計了"你有什麼話想對虛心的畫家或勇敢的小牧童說嗎?"這一創造性說話訓練的環節,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情緒又一次被調動了起來。

最後我特別注重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如在完成《畫家和牧童》的各項教學目標後,積極進行教學拓展,把文中提到的《鬥牛圖》給同學們進行展示,並將唐代畫家戴嵩的人物知識和其他的作品進行了簡略的講解,使學生的學習情趣在這裡進行了昇華。擴大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

《牧童》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畫家和牧童》是國小語文第四冊教材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組教材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編選課文,誠信孝敬父母貫穿始終,寓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於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畫家戴高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事。戴嵩身為著名畫家,面對一個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聲炸雷,而戴嵩卻從善如流,既為自己的錯誤感到慚愧,又非常誠摯地向牧童道謝,虛心之美德令人感動。“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課文以人入勝的情節和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滲透了謙虛,實事求是和敢於向權威挑戰的人文理念,是一篇有益於發展學生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優秀品質的好課例。

二、說學情

本課教學的活動物件是二年級的國小生,他們活潑好動,善於模仿,表現欲強,通過一年多的學習,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自主識字能力,自讀自悟,合作學習的能力,但其中也有少數學生缺乏合作意識,不善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在合作學習中往往充當聽眾,這就需要教師參與小組學習,並及時加以引導,使之全面、有效地學習的全過程。

三、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畫家誠懇虛心和牧童敢於向權威提意見的優秀品質。

2、結合插圖展開想象,懂得要敢於挑戰權威,也要謙虛謹慎。

五、具體教學設計

1、 課前匯入

在執教本課第一課時時已經落實好本課生字詞的認讀、書寫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知道課文大意這幾個目標,而本課要認的二類字及要求會寫的生字較多,因此考慮用複習生字詞這一實用的教學手段匯入第二課時。

2、 培養學生自主意識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整節課我從交流入手,努力營造和諧平等的對話環境。一開始,我創設了自然生動的教學情境,以“介紹畫家戴嵩”為切入點,打破常規寫課題,激發學生讀文的探究慾望。通過學生自己閱讀文字,與文字的對話,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整節課在“以讀促悟”的教學手段組織下,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讓生們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通過同桌合作表演、男女生分角色合作朗讀等多元化朗讀方式,引導他們在讀、說、評、演中進行充分的角色體驗,與文字對話,與作者交流,師生、生生、文字與生之間進行互相融合,進一步體會戴嵩的謙虛和牧童的敢於提意見的美好品格,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3、 注重利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積累漢語言文字的興趣。

在本課中,我注重訓練學習 “一……就……”、“一會兒……一會兒……”兩個跟“一”有關的句式。如果單獨地將文中的句式抽離出文本,可能會出現課堂上學生思維的偶爾“出軌”,或是引發學生出現對漢語言文字的枯燥感,因此在學習這兩個句式時,我有意識地將這兩個句式放在一起,歸納出漢字中“一”的文字魅力。具體操作如下:師:“在數學‘1’在10位數字中代表的是最小,而漢語言文字中的‘一’可棒了,它在跟其他詞語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意義可豐富了,不信請看。”(出示兩個句子,“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另一句去掉了“一……就……”)結合朗讀、對比兩個句子,讓學生在感悟“一……就……”這個句式的用法和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畫家戴嵩的著名及激發對漢字的喜愛之情。(指導“一會兒……一會兒……”這個句式,方法同上。)

(在指導“一……就……”這個句式時,我將對這個句式的運用放在了學習文字的過程中,發現原本已經創設得很好的情景稍稍出現了“開裂”,鮑老師指出,對句式的訓練一般不放在對文字的解讀過程中,除非是個別,如我課堂上理解“和藹”時,讓學生說說見過的和藹的人這一處地方,能緊密結合文字,又能通過運用詞語加深對文字的理解這一種情況。因此對句式在解讀文字過程中的應用要小心謹慎。

在上臺指出國畫裡運用那兩個詞的地方里,學生的興致很高,一個個爭著上臺。我及時利用了這一契機,大大讚揚了學生們的細心觀察及對國畫的“欣賞”水平,氛圍融洽。可由於學生在平日裡養成了過於愛表現的習慣,這裡

面生出了一點點“小插曲”,個別生停留在對畫的觀察中,表現出對畫的課外知識急於表達的情況,此時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只能表揚學生課外知識的豐富,而繼續進入下一學習環節。)

4、 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及情感體驗。

新課標指出,低年級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樂趣的興趣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本課中,我充分利用本課蘊含的情感、價值觀教育意義,創設具有薰陶感染作用的情景,結合“以讀促悟”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對重點詞語、句子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加深學生對文字的體驗和感悟。由於本課的核心是要體會畫家的誠懇虛心,牧童的大膽率真這兩種美好品質,因此在本課的開始,我大力渲染了畫家的知名度及畫畫的高超技巧,然後通過自讀、分角色合作朗讀等方式,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對文中重點詞語、句子用不同顏色加以突出強調,配合上表情、動作,將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在多形式的朗讀中自然完成。

(朗讀是閱讀課中的重點之重,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與文字的深入對話才能很好地完成。在本環節中,學生對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這一學習方式繞有興趣,這跟教師在平時注重落實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學習方式有關。)

5、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

結合新課標中國小語文教育的特點,本課中我力求大力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具體體如下:

①首先,我創設了一個具體的情景:“畫家戴嵩如此出名,有一天他的好友請他畫畫,他畫了一幅《鬥牛圖》,假如當時你是一名觀眾,你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呢?”引出了商人、教書先生的話,在分角色朗讀、表演他們的角色後,我又引問:“當時的觀眾還有什麼人呢?同桌之間互相演演。”

②在教到牧童出場指出畫家畫錯了後,我繼續引導學生進行想像:“人們的反應怎樣?”(“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生回答道。)“那人們此時會想什麼呢?”(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人們的表情,去發現自己的獨特體會。)接下來我現場模仿採訪,採訪了一些“觀眾”,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所想所思,進行創造。

③通過對牧童提出意見的質疑,“牧童的話對嗎?為什麼他能讓人們信服呢?”讓學生思考牧童的話,引導學生體會牧童的善於觀察,這進一步豐富文字的內涵,加深文字的人文含量,拓寬了文字人文資源,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在充分的朗讀感悟基礎上進行有層次性的問題誘導,要特別注重問題的精簡、問題之間的銜接,階梯式的層層誘導,逐步加深對文字的思考和體會。課標指出只有在“加深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基礎上的朗讀才是真正有效的朗讀,也只有這樣的朗讀才能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因此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質疑、發現、創新能力始終是貫穿在有效、充分的朗讀基礎上的。)

6、力求打造開放性的課堂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種“大語文”教育觀的理念,充分體現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元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領域的開放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和多向性。這節課中,我在課前蒐集戴嵩的有關的資料,課後引導學生蒐集學習古代名人或現代畫家齊白石、李苦禪、徐悲鴻等有關資料、故事,將課堂與課外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在課堂中我向學生介紹戴嵩最後完成的“鬥牛圖”,加深學生的體會;此外,我還把名家名畫欣賞引到課堂,打破學科的獨立封閉的狀態,融文字與藝術審美於一體,體現學習領域的開放性與多元性。

語文教學是師生的共同創造的最富個性和最具魅力的作品,是師生享受心靈和精神自由、愉悅的過程。如何打造語文和諧又具生命力的開放性課堂,從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希望通過這兩次的課堂實踐,能求得一些真知灼見,有效地提高自我語文教育教學 水平。

《牧童》說課稿15

一、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充滿濃郁現代氣息的傳說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事。戴嵩身為著名畫家,地位可謂十分尊崇。在不絕於耳的讚美聲中,面對一個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聲炸雷,而戴嵩卻從善如流,既為自己的錯誤感到慚愧,又非常誠摯地向牧童道謝,虛心之美德令人感動。課文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滲透了謙虛、從善如流和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人本理念。小小一個牧童,面對地位尊崇的大畫家出現的錯誤,竟然"擠"進讚歎著的人群大喊"畫錯啦",又是何等的率直不盲從,實事求是,敢於挑戰權威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

二、教學目標

我將本課分成了兩課時,在第一課時,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會認13個生字,會寫相同結構和偏旁的"擠、拱、批、抹"四個字。

2、情感和價值: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4)自然段,體會戴嵩這位大畫家的高超畫技。

3、過程與方法: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有關誇讚畫技高超的詞語和句子。

三、教學理念

1、從"封閉"走向"開放"。語文課程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2、從"多講"走向"多讀"。根據二年級的學習目標、學生年齡和思維特點,教學中要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在邊讀邊思中,動口、動腦、動手去學習朗讀,去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

四、教學流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導學生觀察實踐

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首要的任務。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進行觀察實踐,幫助學生形成敏銳的觀察力和良好的觀察習慣。要使學生感受到戴嵩的畫技是非常高超的,必須要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而戴嵩這位唐代的著名畫家學生們基本上沒有什麼瞭解,因此,在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出示戴嵩的畫作,配以優美的語調講解他的名作《三牛圖》和《歸牧圖》,並配以悠揚的古箏樂曲,孩子們不由自主地被螢幕上的圖給吸引住了,大家聽得仔細,看得細心,看後,讓學生說說:"看了這兩幅圖,你想說些什麼?"孩子們由衷地發出了讚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到了戴嵩畫技的高超。然後我利用板書的差異讓學生進行觀察,板書課題時,我在黑板上寫了"畫家和牧童"這幾個字,其中"畫家"一詞寫得很大,"牧童"一詞寫得很小,請學生觀察發現了什麼。當學生髮現了,我就讓學生說說"為什麼老師要這樣寫?"。學生不由自主地引發想像,說出:"畫家年紀比較大,牧童的年紀比較小。""畫家本領大,很有名氣,牧童只是一個放牛的孩子。"等等。這樣做,我覺得能為後面讓學生體會戴嵩的謙虛美德和牧童的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美德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引導學生想像實踐

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沒有想像力就沒有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在語文教學中,要創造機會讓學生想一想,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在教學中,我利用課文的空白之處讓學生進行想像。在第一自然段中寫道:"有錢的人爭著花大價錢購買。"理解了寫出戴嵩畫技高超的字詞後,我馬上追問:"如果你是當時的有錢人,你會怎麼說,怎麼做?"在引發學生想像說話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戴嵩的高超畫技。另外,在這篇課文中,大家看了戴嵩畫的畫後紛紛稱讚,但是文中只寫了商人和教書先生稱讚的話,至於其他人怎麼稱讚,課文中沒有寫。我就抓住這個空白,在又一次讓學生欣賞戴嵩的《鬥牛圖》後,讓學生進行想像看了這幅畫後,你想說什麼?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有的說:"畫得真好,我願意用身上所有的銀子來換這一幅畫。"有的說:"戴嵩的畫技真是無與倫比!"有的說:"畫得真是栩栩如生啊!"這樣。孩子們對於戴嵩的畫技就又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三)引導學生語言實踐

語文實踐活動的方式很多,但是在語文教學中,語言實踐活動還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首先我抓住了重點詞訓練學生的語言,課文中有一個關聯詞"一就"我抓住這關聯詞,讓學生根據文字內容用"看畫的人一就","有錢的人一就"來進行語言訓練,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字意思。然後又讓學生用"一就"進行說話訓練,培養了學生說話的能力。第二是豐富學生的語言。課文中有三個近義詞,在讓學生朗讀相關的段落後,我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這三段話中的共同點,然後把這三個詞:"誇讚、讚揚、稱讚"用了紅色點明,再讓學生說說還有沒有這樣的詞,學生又找到了:"讚美、讚歎、誇獎"等詞,使學生體會到了語言的豐富性。

(四)引導學生綜合實踐

《語文課程標準》在新課程建設上,倡導要有大視野,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建構課內外聯絡,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在這種理念的支撐下,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是用畫一畫、找一找來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畫一畫表現在學習"濃墨塗抹"、"輕筆細描"這兩個詞時,我請一個學生上臺來畫畫。在這個學生用毛筆繪畫的過程中,大家理解了詞語的意思,畫後讓學生找找:"哪個部分是用濃墨塗抹的方法畫的?哪個部分是用輕筆細描的方法畫的,學生都能輕易地找出,並且在後面的朗讀中予以體現,說明學生真正理解了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找一找體現在讓學生去搜集一些畫家的資料,在談話時請學生說說自己瞭解到的畫家的知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增加了許多知識。

語文教學是最富個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創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悅的心靈享受。如何使語文課堂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堂課中,我在教研組各位老師的幫助下,幾經修改教案,通過這次活動,有了不小的收穫,但同時,在上課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希望大家能夠大膽地進行批判,以便創生出更多的真知灼見,引發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