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神奇的紙》說課稿

說課稿1.85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神奇的紙》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神奇的紙》說課稿

《神奇的紙》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的精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紙,有彩色的臘光紙、有薄薄的毛邊紙、有光滑的紙、有粗糙的紙……它們有著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著相同的特點:易燃、易撕、易溼、易皺等。正因為紙的品種多樣、用處廣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兒最喜歡的物品之一。平常與幼兒的交流與觀察中收集到有關幼兒許多關於紙的疑問與話題,如:“為什麼在臘光紙上不好畫畫呢?”“為什麼皺紋紙放在水裡會退色?”“為什麼宣紙放在顏料水會變顏色?”“你們瞧,紙會飛起來!”……這是幼兒的興趣點。

因此這一課題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既符合幼兒當前需要——探究紙的祕密,又有利於長遠發展,激發其創造的意識,且其教育資源豐富,有孩子們愛看的圖書、有爸爸媽媽愛看的報紙、有色彩鮮豔的包裝紙……孩子們喜歡用紙折飛機、做紙球、摺扇子、寫字、畫畫等,對紙充滿了好奇與探究。

根據《指南》科學領域水平目標中提出:“嘗試運用基本的科學辦法探究問題,能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以及本班幼兒探索慾望強,喜歡動手操作,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進行溝通和交流,會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來看,我將《紙》定位為一個系列活動,本次活動《神奇的紙》是系列活動之一,著重讓幼兒在玩中體驗、感知、發現各種紙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識於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這與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孩子的學習要來源於遊戲,來源於生活。”的情況相吻合的。

根據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發展水平與潛在能力的差異,制定本次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發現紙的不同特性。

2、會用簡單的辦法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樂意與同伴交流。

3、培養幼兒探究精神與分享經驗的願望。

活動中引導幼兒能用各種不同的辦法探究紙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師生共同佈置時裝表演的舞臺

2、經驗準備:

(1)教育的整合應該把一日生活看著是一個教育整體,因此,活動前讓幼兒瞭解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並知道各種各樣紙的名稱、種類。開展了體育活動《扔紙球》《揪尾巴》,美術活動《染紙》《撕紙》等。

(2)幼兒有記錄、操作活動的經驗。

3、物質準備:

(1)時裝表演的VCD

(2)師生共同收集各種紙、漿糊、釘書機、剪刀、水彩顏料及記錄用的筆、紙等。

三、說教法學法:

1、課件激趣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活動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我以看課件“時裝表演”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觀察:“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再讓幼兒猜想“身上的服裝是怎麼做的?”通過形象生動、色彩鮮豔的紙服裝,讓幼兒瞭解紙時裝的材料及製作辦法,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及進行時裝表演的慾望。

2、記錄比較法

《綱要》中指出:“通過探索操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於半意識狀態東西,通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如繪畫、記錄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採用了記錄比較法,它可讓幼兒把在探索中的發現及時地記錄下來,並通過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祕密。活動中,我向幼兒丟擲這樣的問題“請你們用這些紙邊做邊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然後把發現記錄在紙上。同時,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我引導能力強的幼兒能用2種以上的辦法進行比較,而且依次記錄;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用1—2種辦法比較紙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記錄發現,在相互的分享中,師幼共同歸納出紙共同的特點與不同的特性,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

《神奇的紙》說課稿2

說設計意圖:

新《綱要》中明確提出科學活動的指導要點: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本次科學活動正是遵循了這一要點,內容《神奇的紙》與材料“鉛畫紙”都來自於幼兒的生活,在幼兒感興趣的遊戲中進行提煉、深化,在層層遞進的環節中,引導幼兒多次實踐嘗試,探究“怎樣才能讓紙站於桌上不倒?如何摺疊才能在紙上放多塊積木?最多能擺放幾塊?……”整個活動幼兒都是在動手動腦中探究問題、產生問題、再次嘗試,就這樣在探索、實踐和遊戲中幼兒的探究慾望增強了,親身感受了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了發現的樂趣。

說活動重難點:

重難點就在於引導幼兒積極主動探索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係。

說活動目標:

1、探索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係。

2、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3、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體驗操作與發現的樂趣。

(本人依據《綱要》中科學領域提出的目標要求,並從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需要出發,確定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動目標。)

說活動準備:方形鉛畫紙若干張、木頭積木數小筐。

說活動過程:

過程遵循幼兒的發展特點,以《綱要》理念為指導,體現了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原則。

第一環節:

一、設定問題情境,引導幼兒探索――讓紙站住不倒。

1、幼兒自主探索讓紙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結讓紙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這第一環節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幼兒自由說說自己以前對“紙特別是鉛畫紙”的認識,為下一個環節作好良好的鋪墊。通過幼兒的“說”使幼兒的已有經驗與現有經驗進行了整合,也讓我對幼兒的水平有了更深瞭解,為接下來的活動組織提供了一個參考。)

第二環節:

二、再次設定情景,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在站著的紙上面擺放多塊積木。

1、猜測紙摺疊後能否擺放積木?並個別嘗試。

2、比較紙的不同折法,討論如何摺疊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積木?

3、引導幼兒進一步猜測。

4、幼兒自主嘗試。

(這第二大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所在,是活動的主要環節。在這裡我首先是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寬鬆、自由的活動環境,這是非常重要的,《綱要》中提出教師應為幼兒創設寬鬆、愉快的活動氛圍,為幼兒提供自由選擇和創造的機會與條件,本人正是遵循了這一理念。接下來引導幼兒自由自主去探索“紙摺疊後能否擺放積木?

在站著的紙上面可以擺放多少塊積木?討論如何摺疊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積木?”讓幼兒帶著目的、帶著疑惑去探討,這個過程就是讓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是提供機會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通過親自嘗試、親自探索來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又學會自己去發現新的問題,再次去實際操作、自主探討,做到在解決眾多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科學知識,提高觀察力、探討力、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當然,探索活動中與探索活動後的交流討論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而且幼兒的`合作、討論、分享能力也會由此提高,同時也體現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動、師幼互動形式。)

第三環節:

三、產生挑戰的數量,引導幼兒再次嘗試。

1、師幼一起討論嘗試後的結果,產生挑戰數量。

2、請個別幼兒上來挑戰最多的。

3、經驗交流:如何摺疊才能挑戰成功?

4、結束。

(這個環節放在活動的後面進行,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在“挑戰同伴的最高成果”的自主實踐嘗試活動中鞏固積累的經驗,增強自信心,提高實踐挑戰能力。通過趣味性的操作遊戲幼兒再次得到了發展,相互之間又有了經驗交流、互動成長、分享成果的機會,我所處的位子仍是引導者鼓動者,幼兒仍是自主發展著。本環節準備在5分鐘左右完成。)

總的來說,在本次活動設計中我力求幼兒最大程度的參與,採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讓幼兒在充滿輕鬆、自由的活動氛圍中學得主動、輕鬆、快樂,並運用多種感官解決多個問題,真正實現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形式,在玩中學、做中學、學得快樂,由此設計的活動過程也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三大環節。

延伸活動:

可以在探索區域中繼續深入活動,不斷在嘗試中產生挑戰數量並用“操作”去迎接挑戰。

《神奇的紙》說課稿3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因此,我利用幼兒身邊常見的、隨手可取的“廣告紙”作為此次探索物件,設計了“神奇的紙”這一活動,旨在讓孩子初步感知紙的承受力。通過給幼兒創設一個能充分探索、嘗試、感知的空間,依託幼兒熟悉的、直觀的材料,讓孩子在富有挑戰的活動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讓人驚訝的科學現象。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把本次活動目標定為:

1、嘗試讓紙立起來的多種方法,發現紙張形狀變化與承重之間的關係。

2、樂意動手操作和用語言表達,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和實驗能力。

3、在動手探索中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樂趣。

我認為幼兒園科學活動的主要性質是讓幼兒探索事物的具體現象和獲得科學經驗為目的,因此,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通過改變紙張形狀,發現紙張形狀變化與承重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在動手實驗過程中,發現怎樣的紙張形狀才能承重。

《綱要》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要讓幼兒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之間的合作,並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我從開始引導幼兒讓紙片站起來到最終一張紙片可以托起許多玩家,引發他們的興趣,不斷讓幼兒進行挑戰,一步一步帶領幼兒進行試驗,得出結論,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和動手試驗的慾望。

首先,第一個環節主要從生活經驗匯入,激發幼兒去探究怎樣讓紙站起來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接著引導幼兒去自由探究,並鼓勵幼兒結合實物大膽地用語言介紹自己的操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經驗,在說中學,聽中學,從而也順利進入了下一環節。因為大班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摺紙經驗,所以,這個環節對幼兒來說是不成問題的。在活動中,幼兒通過已有的'經驗和具體的動手操作,去發現、去探究讓紙站起來的方法。

第二個環節是用幼兒生活中最常見的兩種材料,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紙上是否能放玩具,初步感受紙的承受力。我先引導幼兒猜測紙的力量能否托起玩具?接著,為幼兒提供材料,讓幼兒主動去探索。《指南》中提到要“支援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並設法驗證。支援鼓勵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最後是交流經驗, 教師在指導中有意識地把個別孩子的操作法傳遞給全體幼兒,鼓勵幼兒想出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後力量變大,這也為後面的活動打下了伏筆。

第三個環節,不斷讓幼兒進行挑戰,一步一步讓幼兒自己帶著問題和強烈的好奇心去實踐,鼓勵幼兒在自我探究和反覆實踐中找到答案,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和動手試驗的慾望。在總結實驗結果時,我採用了記錄表的形式,因為《指南》中指出:要鼓勵和引導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計劃和記錄,並與他人交流分享。另一方面,老師也採用照相的形式,記錄幼兒探究的過程和結果,來幫助幼兒共同分享交流。讓幼兒充分與同伴進行交流感受到了探索帶來的成功快樂,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和能力。

在整個活動中,我以“做中學”的核心理念為指導,整個活動條理清晰,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很清楚很順暢。讓孩子在觀察、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本次活動中探索氛圍濃厚,活動中的每一次操作,孩子都特別投入,特別當他們操作成功時,可以看到孩子們臉上洋溢的笑臉,。由此,我覺得只有讓孩子在探究中自己動手動腦去操作和尋找答案,,他們才會有如此高的興趣,有了興趣,他們會更自主的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