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國中化學說課稿15篇

說課稿7.97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化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中化學說課稿15篇

國中化學說課稿1

負數的相關知識,是過去國小數學老教材裡沒有的內容。新教材增選負數的知識正是出於兩點考慮:其一,負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多的,學生有機會在生活中看到負數,甚至在使用負數。其二,適量知道一些負數的知識,擴充套件對整數的認識範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數的意義,為進入國中的學習作個基本的鋪墊。

從教學的角度看,這一內容屬於“概念教學”的範圍,又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時我將遵循感知概念-形成概念-應用概念-拓展概念的教學原則,特別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利用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引入相關概念及其符號;第二,力求將新引入的概念和相關知識與學生已掌握的概念和相關知識很好地聯絡起來,並實現必要的同化與順應。這與《數學課程標準》對教學負數提出的具體目標“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是完全吻合的。另外,本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通過反覆閱讀教材,結合課堂可能出現的種種變數,自然生成的教學資源將十分豐富,於是,我大膽地將兩部分內容有機融合,對教材進行適當調整,讓學生一開始就能與負數來一次“親密接觸”,為學生營造出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綜上所述,我把教學的.主要目標定為三個:

1、結合熟悉的生活情境,理解負數、正數、零的意義及三者間的大小關係,並會正確的認、讀、寫。

2、藉助熟悉的現實情境,使學生經歷數學化、符號化的過程,體會負數產生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學會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具有相反方向的量;

3、初步認識數軸,在數軸上感受數序,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為了能很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分別是:遊戲——熱身、資訊——感悟、情景——建構、應用——提升。

在課前我準備了一個小遊戲,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

小遊戲,作用未必小。他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能迅速地把學生帶入到“相反”的意義中,為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

進入下一個學習環節—資訊感悟。我特別提供了一組資料,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把聽到的資料準確地填在表格中。讓大家說說自己的看法後,我再做出適當的點評。這樣的設計讓兩個數量的相反意義始終凸顯在學生面前,並促使學生不斷地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思考,直到產生“需要找到一種統一的形式”的內需。這時,負數的概念呼之欲出。

根據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瞭解,我預設部分學生會有這種記錄方式。

請一位用這種方法的同學說說自己的想法,並及時表揚這位學生——“你用到的符號跟數學家現在用的一摸一樣。”學生感悟正、負數的意義時,體驗了由具體到抽象的符號化、數學化過程,認識也逐漸從模糊到清晰。這樣的過程更讓學生簡約地經歷了人類探索負數的歷程,實現了數學學習的再創造。

接下來就進入學習的第三個環節——情景建構。

我用課件播放中央電視臺某日的天氣預報錄影,要求學生記錄上述資訊後,引導學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初步明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紹完溫度計的基本知識後,讓學生動手撥出5℃和-5℃。喚起了更深層面的思考:要在溫度計上表示溫度,首先要確定0℃的位置。使學生明確感悟到:溫度中,0℃是區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比0℃高的溫度用正數表示,比0℃低則用負數表示。這個環節的設計既讓學生實現了對0的再認識,又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難點。

同時,也將正數、負數、零有機地整合到了一個新的概念框架中。在學生理性認識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後我再讓學生把手放在冰水裡,親身感受溫度。結合學生實際感受,引導學生思考:-5℃和-15℃相比,哪個更冷?並用自己的表情和動作表示出在-15℃下的感受。這樣就體現了生活中學數學的新理念。

本環節的設計在於,讓學生體驗在操作、觀察中感悟到“正數比0大,負數比0小”。直觀、具體的思考,把負數大小的比較、絕對值等後續知識很好地滲透進來,溫度計教具突顯出優勢。在上面的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廣泛舉例,初步明確正、負數的個數是無限的。這時,學生對正、負數集合的認識是淺顯的、體驗是感性的。再適時地引導學生討論:用圓圈把所有的負數或正數都圈起來,要不要把省略號也圈進去呢?簡單而又巧妙的設問給學生創造了體驗的機會。通過小小的省略號充分體現了無限的觀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概念得以建構之後,及時地加以應用提升有助於概念的鞏固和拓展,於是進入到學習的最後環節—應用提升。練習的內容來自課本及學生的舉例。這樣的練習由課內到課外,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負數的意義。

在概念建構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藉助氣溫初步理解負數的意義,並在練習中安排各種不同的相反意義的量的例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而且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瞭解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負數的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更重要的是感悟數學學習的價值。

板書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高度濃縮,要方便學生理解。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這種設計既簡單明瞭又形象直觀。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課後作業,我準備讓學生寫一篇題為《生活中的負數》的數學作文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能得以發揮出來。任何學習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有這樣一句話:聽見了,忘記了;看見了,記住了;體驗了,理解了。可見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佳方式。

謝謝大家!

國中化學說課稿2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碳的單質》。接下來,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為思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過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該部分屬於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6單元課題1的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石墨和鑽石有所瞭解,同時對於煤炭燃燒,以及冶煉金屬也略知一二,這些對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與生活聯絡的構建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本節課內容源於生活,瞭解碳元素組成不同的物質,體現元素的統一性和物質的多樣性。能夠藉助碳元素組成的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結構不同,明確三者物質的性質不同,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也有區別,理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一道理。學生學完本課,不僅對碳元素組成的三種物質有了充分的認知,同時能夠提升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說學情

學生在生活中常見鉛筆芯、鑽石、玻璃刀等等物品,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儲備,便於學生更好的瞭解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同時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碳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識儲備也能夠幫助學生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但是學生並不能系統概括金剛石、石墨以及C60的物理性質以及其他碳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因此在講課期間可以應用大量的圖片視訊和相關材料,加深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點的認知。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瞭解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質,以及生活中對應的用途。

2. 通過對金剛石、石墨和木炭以及C60的相關圖片和實體物品觀察與分析,提高觀察與總結能力。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慾望,感受化學的奇妙和諧。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碳元素形成的金剛石、石墨和C60及其性質。

【難點】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質,瞭解三者物質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過渡: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一下四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課程開始我會提問同學,生活中的水和氧化碳,分別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學生經過思考能夠明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進而我會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物質是否可以由同一種元素組成?進而引導學生進入到本節課的學習《碳的單質》。

此環節能夠充分呼叫學生的生活經驗儲備和知識儲備,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金剛石

我會和學生共同瞭解碳元素組成的第一個單質——金剛石。

首先我會給學生在大螢幕上呈現金剛石的巨集觀圖片和微觀結構圖片,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對於金剛石的物理性質進行適當瞭解,隨後同學們可以總結出,金剛石是無色、正八面體的堅硬固體。進而提問同學,金剛石是非常堅硬的固體原因是什麼?學生能夠根據微觀結構圖,解釋是由於金剛石原子是由正四面體堆疊而成,這種結構非常堅固。

隨後我會給學生呈現生活中金剛石的使用領域資料以及相關圖片,並且引導學生總結出金剛石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生能夠回答出:金剛石可以經過打磨和切割,形成鑽石,起到裝飾物的作用;玻璃刀上的金剛石能夠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剛石硬度大這一物理性質等等。隨後我會給學生們總結,金剛石其實是自然條件下最堅硬的物體。

此環節利用圖片展示金剛石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和微觀結構,學生通過觀察討論能夠總結出金剛石硬度大,是無色透明的固體等物理性質以及生活中的利用價值,並且一一對應,提升學生們概括總結的能力和觀察能力。

2.石墨

用相似的方法,先給學生呈現巨集觀圖片和微觀結構圖,並且給學生同步呈現石墨在工業以及生活中的用途,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總結出石墨的物理性質和生活實際的用途和價值。幾分鐘後,引導部分同學呈現小組討論的結果。學生們能夠總結出石墨的物理性質為:黑色質軟、有滑膩感的鱗片狀固體,導電性優良。生活中鉛筆芯和潤滑劑,利用了石墨滑膩感這一物理性質;石墨電極芯則是利用了其導電性優良這一物理性質。進而我會提問同學,與石墨結構近似的木炭,又會有那些物理性質呢?進而給學生呈現一組實驗。

我給每個小組準備好一個裝有半瓶水的錐形瓶,在每一個錐形瓶內加入一滴紅色的墨水使錐形瓶內液體呈現紅色,隨後加入烘烤過的'木炭,讓學生觀察試驗現象並且可以討論原因。實驗結束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錐形瓶內液體紅色褪去,說明木炭具有吸附效果。進而我會總結,木炭的結構疏鬆多孔,具有吸附性,所以在工業中常常利用木炭的這一性質吸附一些工業產物的色素,除此之外,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強,目前在生活中被廣泛利用在除味,淨化空氣等等領域。

此環節的目的是理論聯絡實際,提升學生們觀察能力,讓學生帶著興趣學習化學知識。

3. C60

此部分學生在生活中並不能夠找到太多相關的生活經驗,所以這部分主要會用講解法給學生們普及一些相關知識。同樣我會給學生展示分子結構圖,同時引導學生總結:C60分子是由60個C原子構成,結構類似足球,非常穩定。憑藉其特殊的結構特點,C60也會有很多特殊的應用價值。C60被廣泛應用在超導、醫療等領域當中。

此環節主要讓學生了解C60的應用價值,所以這部分我會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幫助學生們完成學習任務。

環節三:鞏固提高

此環節我會詢問學生狗一個問題:戰爭爆發年間,一些國家曾經使用過“石墨炸彈”,能否用本課的知識解釋“石墨炸彈”的危害有哪些?並且給學生髮放相關歷史資料。

學生經過閱讀和討論能夠得出結論:石墨炸彈是大量的石墨粉末經過爆炸散步到空氣當中,由於石墨具有優良的導電性,空氣中彌散的石墨粉末就能夠使城市上空的電網迅速短路,從而造成整個城市電網的癱瘓,進而切斷通訊裝置。

這一環節與歷史學科聯絡。擺脫傳統教學單一教學的束縛。提升學生靈活使用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質以及生活中的使用領域。

佈置作業:查閱相關資料,三種物質除了本節課提及的生活利用價值,還有那些領域應用了三種物質,分別利用了哪些物理性質?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體現教學重難點,方便學生梳理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我的板書直觀而簡明,請各位老師看我的板書,在我的板書上呈現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內容,學生能夠很容易把握本堂課的重點和基本知識。

謝謝各位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國中化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國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充套件。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汙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汙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學生巨集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標: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汙染的錄影,增強環保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巨集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以問題匯入新課,簡潔明瞭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絡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巨集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汙染。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採用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螢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巨集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資訊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汙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汙染”的錄影,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國中化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化學式與化合價》是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4的內容。本節課主要講述了化學式、化合價和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三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質化學式的寫法,這位過渡到本課題起到了鋪墊作用。為之後學習第五章《化學方程式》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九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化學式的涵義;知道一些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能用化學是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並能利用化合價求化學式;瞭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並能利用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來計算物質的組成;能看懂某些標籤或說明書上標示的物質成分和含量。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討論交流,活動探究,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化學,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1.瞭解化學式,知道元素、原子團的化合價。

2.用化學是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利用化合價求化學式。

3.瞭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並會應用解決問題。

二、說學情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元素的概念和物質的微觀構成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瞭解,對數字的基本運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這為化學式的有關知識學習打下了基礎。但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說教法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採用談話法與講解法。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面向全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不同難度的問題,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前面學過的一些物質的化學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號來表示,那麼我們前面學習的氧氣、二氧化碳這些由元素組成的各種單質和化合物怎樣來表示呢?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學式的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課本81頁相關內容,對於化學式的定義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後以H2O為例,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該化學式的意義,教師進行指導並及時指出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學生討論結束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並講解,得出化學式的定義及其意義。

講解結束後,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與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意義是否相同?為什麼?並組織學生討論符號H、2H、H2、2H2各具有什麼意義?在學生有初步認知的基礎上,我進行歸納總結: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與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意義不同,因為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表示分子個數,右下角的數字表示一個分子中含該元素的原子個數。

在此基礎上,通過多媒體呈現練習題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練習過程中,學生會出現一些錯誤,針對這些錯誤我進行指導並歸納總結,從而引出書寫化合物的化學式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2、化學式的學習

學生學習了化學式,為化學價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實驗測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個數比,如不是這個數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穩定的化合物。在化學上,就用“化合價”來表示原子之間相互化合的數目。引導學生看課本83頁 表4-6“ 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針對表格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討論,問題如下:

(1)化合價有幾種?是哪幾種?(讓學生明白元素化合價有下負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顯多少價?氫元素通常顯幾價?金屬元素通常顯什麼價?非金屬元素通常顯什麼價?

(3)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多少?

(4)在單質分子裡,元素的化合價為多少?

在此基礎上,組織兩個活動。活動一: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化合價記憶比賽,看誰記得多,記得準,評出“記憶之星”;活動二:讓學生編寫能幫助記憶的的化合價韻語、歌謠。活動結束後,展示同學們的化合價韻語、歌謠或快板。通過活動,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及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學習了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之後,應用化合價來推求實際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學式。通過學生小組討論練習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識的學習。練習如下: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的原則,已知氧元素為-2價,計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價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價。練習結束之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名稱,一般讀作某化某,如:NaCl讀作氯化鈉。有時還要讀出化學式中各種元素的原子個數,如:CO2讀作二氧化碳。

3.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

引導學生複習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瞭解相對分子質量跟相對原子質量一樣,也是相對質量。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發學生討論,從而引出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相關內容。由於計算比較簡單,啟發學生自己學習,並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糾正錯誤。

在有關相對分子質量計算教學完成之後,可讓學生傳看幾種商品(如醫藥、化學試劑、洗滌劑、食品等)的標籤或說明書,教給學生如何檢視它們的成分、含量或純度,並適當講解化學試劑按純度分級的情況。

(三)課堂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化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四)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1、基礎習題:完成課本章節後練習題

2、拓展作業:到實驗室檢視化學藥品的標籤,瞭解藥品的成分,以及所含雜質的種類和數量,並對其中三種藥品的有關情況做記錄。

國中化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質》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主要介紹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課程中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推匯出二氧化碳的性質以及二氧化碳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學習本節課,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同時,它又是會考中常設計的內容,因此,在國中化學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瞭解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表達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是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分析實驗的'基本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拉進化學與生活的距離。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

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的化學反應原理

二、說學情

本課時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並且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些關於二氧化碳的知識的瞭解,所以學習起來不會很難。又由於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尤其對化學實驗充滿濃厚的興趣,但是學生對實驗的動手和分析能力弱,還沒具備自主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我採用組成小組進行實驗探究來形成教學手段,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說教法

好學教育:

(一)教學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意識。

(2)實驗探究法:本節課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分析實驗現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質。

(3)問題討論法:在教學中恰當的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和假設,通過討論完成探究實驗。

四、說學法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1、指導學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實驗探究,提煉總結二氧化碳的性質

2、指導學生利用分析、對比的思維方式,使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發生聯絡。

3、引導學生定勢思維為發展思維,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運用。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激趣:有一種物質,農民伯伯說它是植物的糧食;消防官兵讚美它是滅火的先鋒;建築師稱它是粉刷匠;而環境學家卻指責它是導致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謎底:是什麼?

(二)新課講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1)老師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分別從顏色、氣味、狀態三方面進行回答。培養學生觀察並能準確描述實驗現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體播放視訊向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中,緩緩倒入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接著問學生,為什麼在擁擠的人群裡,蹲著比站著難受?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把化學知識引入實際生活,開啟學生思路,培養學生觀察和應用知識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向預先準備好的盛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內傾倒水,震盪)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實驗中得到二氧化碳溶於水。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我們開啟汽水瓶蓋會有氣體產生,氣體是什麼?又體現了什麼性質?從而加深學生對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 引導學生回顧“向盛有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裡傾倒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瞭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援燃燒,從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二氧化碳不支援燃燒,也不燃燒。

(2) “學生分組實驗--實驗探究(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老師指導:從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內取出

好學教育:

少量的液體放入試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觀察: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引導學生猜想:是什麼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呢?學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應生成的新物質?學生操作實驗分析對比得出結論。目的是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獲得結論,解釋交流”這一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若干組實驗,此時,絕大部分的學生會因實驗得出而興奮起來,掀起一個小高潮)。並加熱紫花觀察到紅花變紫色,說明碳酸不穩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養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能力以及書寫化學方程式能力。

(3) 學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吹氣,注意現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應這一原理。並說明這是CO2的一條重要性質,可用於檢驗CO2氣體。

(4) 即時應用,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證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並操作實驗驗證,以便使知識學以致用。

過渡: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要求學生通過剛學習的二氧化碳的性質的理解,並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聯想、推斷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後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二氧化碳有這麼多的用途,那麼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從而引出了“溫室效應”這一熱點話題。培養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真正做到了“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這一教學理念。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出本節課的收穫,從而瞭解學生對本節課掌握情況,及時強調、歸納、突出重點,設定課後思考(多媒體體現),將學生的探究慾望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五)練測平臺

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我有針對性的選擇了習題,力圖達到“優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說板書設計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質

顏色氣味狀態密度溶解性:

無色無味氣態比空氣大能溶於水

二、化學性質

1、不支援燃燒,不燃燒

2.與水發生反應

好學教育:

CO2+H2O=H2CO3

3.與石灰水發生反應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滅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倡導學生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是由於本課時的內容較緊湊,實驗較多,部分後進生思維可能會跟不上,所以,我將通過課後輔導來加深這些同學對知識的消化能力。

國中化學說課稿6

開場白:尊敬的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國中化學組三號考生,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溶液的形成》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過渡語言,自己看時間和效率適當加)

鐵樹老師面試輔導

一、說教材

本節選自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課題1第一課時。本課題是有關溶液的初步知識,溶液是一種常見的混合體系,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並且有著廣泛的應用。九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溶液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前面學習的關於純淨物、混合物的分類,也為認識溶液打好了理論基礎。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特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探究實驗瞭解溶液、溶質、溶劑的基本概念;

(2)瞭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認識乳濁液,瞭解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分析、總結實驗現象;

(2)學習採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2)樹立發展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質、溶劑三者的關係;

【教學難點】

從微觀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說學情

九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說教法和學法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主要通過情景匯入法、實驗探究法、問題討論法等方法進行教學,提高學生興趣及參與度,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溶液的形成。

而在學法上,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利用生活素材和實驗探究,提煉總結溶液的性質。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任選其一)

匯入案例一:用投影展示幾種溶液,分別是:紅色的眼藥水,藍色的硫酸銅溶液,淡黃色的橙汁,紫色的高錳酸鉀溶液,無色的氯化鈉溶液,看到這五種液體,你有什麼想法?學生有趣的觀察並回答。緊接著投影展示大海的圖片,提問:海水是純淨物海水混合物?學生回答後,教師引出海水和這五種液體都是溶液並板書課題。

匯入案例二:(【引入】展示修車工人用洗滌劑、汽油洗手,學生感冒,醫生給學生輸液的小情景,當中的洗滌劑、汽油、輸液用藥水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溶液。那麼什麼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從而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生活實際引入,以激起學生探究欲,及掌握更多知識的積極性(板書課題:溶液的形成)

(二)新課講授

【探究活動一】

在探究活動一中,我將於學生合作進行食鹽、蔗糖、硝酸銨、氫氧化鈉固體物質溶解於水的操作實驗,學生進行實驗現象觀察並進行記錄。

我將讓學生思考:

1、物質能溶解在水中嗎?

2、為什麼這幾種物質最終會消失在水中?(並在此再次進行觀察食鹽溶解的過程。)

在我的提示下,經過小組討論,總結:構成食鹽的微粒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擴散到水分子中去,並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間,形成一種穩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此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及全面觀察實驗能力,提升準確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滲透說明物質在溶液中是以分子或者離子形式存在。

通過實驗獲得四種溶液,讓學生根據實驗探究並思考:

1.它們是純淨物還是混合物?

2.如果從小燒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與原來的溶液相比,它們的甜度、濃度、密度是否一樣?

3.放置了這麼長時間,你有沒有看到哪種液體析出了固體?

經過學生小組討論,總結溶液的概念:像這樣,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裡,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而我特別強調溶液的特徵:1.均一性2.穩定性3.混合物(解釋均一性、穩定性)(板書

在此並通過課件展示幾個判斷題讓學生練習,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以下判斷題目可以不用說,優秀教師選拔或者職稱需要體現:

1、溶液一定是無色的。2、均一、穩定的液體一定溶液。

3、溶液一定是液體。4、把實驗溶液倒掉一半後,原溶液變稀了。)

在講解溶液概念及特徵基礎上,提問:蔗糖溶液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其中哪種物質被溶解了?

經過討論總結:被溶解的物質叫做溶質,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叫做溶劑。

【板書】

溶液的組成:溶質---被溶解的物質

溶劑---能溶解其物質的物質

m(溶液)=m(溶劑)+ m(溶質)

V(溶液)≠ V(溶劑)+ V(溶質)(語音強調)

此環節通過對概念的分析對比,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從實驗中總結出概念,便於理解。

在此提出這樣的疑問:前面我們談到的溶質大部分是固體,那溶質還能否是別的狀態呢?

進入探究活動二,乙醇溶於水

此實驗不需要詳細解釋

藥品:酒精、高錳酸鉀溶液(高錳酸鉀:顯色)

儀器:試管。

通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記錄現象,總結得到:溶質不只是固體,液體也可作為溶質。並進一步強調:液體與液體互溶時,量多者為溶劑,量少者為溶質。並進一步追問:溶質除了是固體、液體外還可以是什麼狀態?我通過舉例說明---氣體也可以做溶質,例如碳酸飲料中溶質為二氧化碳氣體等。

通過以上實驗並總結:固體、氣體溶於液體,固體、氣體是溶質,液體是溶劑;液體溶於液體時,量少的`是溶質,量多的是溶劑,但如果有水,不管水多還是水少,水是溶劑。

(用水作溶劑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通常不指明溶劑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我在此呈現練習進行溶液中溶質、溶劑的判斷:(此內容可以省卻,職稱類、優秀教師選拔適當加入)

氯化鈉溶液、高錳酸鉀溶液、硝酸鉀溶液、碘酒、稀硫酸、稀鹽酸、石灰水、75%的醫用酒精、95ml酒精和5ml水、95ml汽油和5ml植物油。

通過及時訓練、鞏固所學知識,並在練習中尋找存在問題解決問題。

在此全面總結:

1、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裡的溶解性不同,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裡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質可以為:固體、液體和氣體;

3、液體與液體互溶時:多者為溶劑,少者為溶質,一般情況下水是溶劑。

4、溶液中,溶質可以是一種,也可以是多種。

我與學生將零散的知識內容整理歸納,便於學生的有效記憶。

在此基礎上,通過展示溶液在生產和科研中具有廣泛應用,從生活、醫藥、工業、農業等方面並總結溶液的用途:

①在溶液中進行的化學反應速率較快

②對動植物生理活動的重要意義:養料的吸收、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迴圈。

③醫療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鹽水

通過提問:餐具上的油汙是如何清洗的?通過學生小組進行水和植物油,水、植物油和洗滌劑的混合,進行震盪並觀察前、後、靜置、倒掉液體後的試管是否乾淨的現象。思考: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穩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得到乳濁液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體裡形成的混合物

特徵:不均一、不穩定

在此進行思考:水、植物油和洗滌劑混合起來,振盪前分層,振盪後形成均一的泡沫,靜置後泡沫仍均勻,不分層。倒掉液體後試管較乾淨。為什麼呢?

通過討論總結得到:洗滌劑的分子結構中有親水基(喜歡與水在一起的一端)和親油基(喜歡與油在一起),當它接觸油脂時,親油基就會將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這些小油滴不會聚集起來,又能隨水流走。化學上把這種現象叫乳化現象。(板書)

在此讓學生思考:

1、乳化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你能否舉出幾個例子

(①用洗衣粉洗衣服。②洗髮水洗頭。③用洗潔精洗餐效果較好。)

2、洗滌劑和汽油除去油汙的原理有什麼不同?(汽油去汙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洗滌劑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掌握溶解和乳化的區別,並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知識的運用能力。

在探究活動四中,通過向裝有泥沙的試管中倒入10毫升水,震盪觀察現象:渾濁,靜止一段時間後分層。從而引入懸濁液認識:固體小顆粒分散在液體中形成不均一、不穩定的混合物

常見的懸濁液:泥水、澱粉水的混合物、鋇餐等。

(三)鞏固小結

學生總結歸納本節課所學的主要知識,溶液的特徵、形成過程、乳化現象等,我將對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進一步強調。

(四)作業佈置

為了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我佈置的作業是:

1.完成課後練習題。

2.請同學們圍繞洗滌用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進行調查與研究,寫成小論文的形式。

六、板書設計

(一)溶液

1、概念: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裡,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組成:溶質……被溶解的物質。

溶劑……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

m(溶液)=m(溶劑)+ m(溶質)

3、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

(二)乳化

1、乳濁液:小液滴分散到液體裡形成不均一的、不穩定的混合物叫乳濁液。

2、乳化現象

國中化學說課稿7

如何通過試卷評析課使教師對學生前一階段學習的結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使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教師能反躬自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查缺補漏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教學資源(教材、試題、多媒體等);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資源(在師生共同交往中產生的情景、問題等),使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意見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等、讓整個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我的試卷評析課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勵志

設計內容:在這一環節中我對考試的成績做總的介紹(包括試卷的難易程度、學生錯誤情況的簡單分析以及和其它班優秀率、平均分、高分率的對比。)

設計理念:為什麼這樣設計呢?原因有二:1、我認為教師自己應該對所教班級的成績在年級乃至全市的位次做到心中有數,同時瞭解每一位學生的近階段學習情況。只有這樣做,教師才能在後續教學中做到運籌帷幄,正確地幫助、指導學生的學習;2、使學生了解自己在班級、年級、全市的位次,從而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驕不躁、不氣不餒,既有壓力又有動力,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環節:愛的互動

得滿分的學生、進步的學生以及在解題中間發現試卷有錯誤的學生、答案有創意的學生頒獎。

每次考試過後,我都用自己的錢去買一些他們喜歡的小禮物,如:資料夾、筆、鑰匙鏈、千紙鶴、鮮花等,還有連同我的擁抱和祝福……一枝玫瑰花、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熱情的擁抱常常讓學生激動不已。在愛與愛的互動中,我與學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從學生綻開的笑驗上,從全班同學專注的神情中,從他們眼中閃動的淚花裡,我分明的看到了愛的動力,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種感動是互動的,它所產生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這種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說教所達不到的。

設計理念:在課程改革中我們要求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師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他們應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動態資訊交流,這種交流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範等。最終構建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個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教育智慧,也就是對人的理解。教材是“物化”的東西,我們教師應該是“人師”而不是“經師”。教師要知道生個學生都不是一個層面上的,不是共性的。應該瞭解你的學生在這一年齡段具有什麼樣的心理、生理特徵,他或是她最需要什麼。

設計感悟:我之所以這樣做,因為,我認為,對教育而言,愛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藝術。當你找學生談話時,你那愛的目光,會使他放棄戒備心理,營造一種融洽和諧的氛圍;當學生課堂上因緊張回答不出時,你的愛對他是一種激勵;當學生因犯錯誤而惴惴不安、手足無措時,你的愛對他來說是一種諒解;當學做了有益的事情;你的愛對他來說是一種最好的獎賞;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你的愛會給他增加信心和力量。愛,是照耀幼苗的一縷陽光,是滋潤學生心田的一泓甘泉。

記的有人說過: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當我向學生播灑愛的時候,我也得到他們對我愛的回報。學生和我彼此都沐浴在愛的春、夏、秋、冬,伴隨他們的成長,我快樂且幸福的`生活著……

第三環節:體驗學習

設計內容:改變原來由教師一人獨霸課堂的局面,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對於失分率比較高的題,

(1)釋疑:讓學生自己說出錯誤的原因,為什麼錯?是不會、沒有審清題、還是筆下誤等等;

(2)質疑:接下來對自己的錯誤有沒有懷疑,對正確答案是否理解;

(3)答疑:如若自己無法解決就求助其他學生來解釋回答;

(4)評價:讓全班同學來評價答疑同學的對錯或是優劣。對於一些特殊的題,即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仍然得不出結論的,再由我引導他們找到答案。對於失分率低的題,採用下課單獨解決的方法,從而照顧了大多數同學,又可以提高效率。如:在一次評析涉及溫室效應的題目時,學生們各抒己見,從溫室效應的成因、給人類造成的危害、如何進行解決,到引發二氧化碳是滯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唯一氣體,還有哪些環境問題我們亟待解決,這些問題勢必影響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等等。使學生享受到了體驗學習的快樂,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望,他們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得到了尊重。

設計理念:我之所以如此設計是因為: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將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有居高臨下轉向“平等的首席”。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動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事物,而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另外,這一環節的設計還借鑑了“洋思教學模式”中的“先學後教”。逐步形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設計感悟:通過這一環節的實踐,學生經歷了“體驗性學習”,他們不僅用自己的腦子不想,而且要用耳朵聽,用嘴說,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長的需要。

第四環節:悟學

設計內容:根據自己的考試情況寫出心得體會。

設計理念:我認為教師需要“悟道”,學生應該學會“悟學”。在現代社會,一個人要想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革,那麼就必須成為一個孜孜不倦的學習者、勇於探索的實踐者、不斷總結的反思者(反思者最可怕)。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學生逐步養成了反思的習慣,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將使學生終生受益。另外,通過寫心得體會也鍛鍊了他們的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使我更多的瞭解學生,便於下一步進行教育教學。

國中化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從知識結構來說:氧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節,以作為學習物質性質和結構的起始點,為進一步揭示物質的微觀結構提供事實材料,是教材編寫的成功之處。本節教材從學生熟悉的內容——氧氣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氣的物理性質,進一步通過實驗介紹氧氣的化學性質,最後總結出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概念,層層深入,符合國中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和建構主義教育論的元認知規律。

從能力培養來說:通過看圖認識氧氣的用途開始,到觀察氧氣的顏色、狀態,到聞氧氣的氣味,再到觀察木炭、硫、鐵在氧氣中的燃燒現象,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為後面幾節氫氣、碳及其化合物等內容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思維模式。

從情感培養來說: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知道化學反應的重要用途。

從本節教材的重點、難點來說:

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以及化學反應的概念。

難點:氧氣的化學性質的理解及應用。

二、說教法

傳統的學習觀認為,學習發生與否取決於教師的教授,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呈現、組織和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海綿”一樣地儘可能多地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前的教育理念,則認為要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資訊,然後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由於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及學生認知情況,本節課採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氧氣的用途和物理性質採用自主學習教學方法。

2、氧氣的化學性質採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氧氣是在自然科學學習中系統地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本節課學法指導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人的正常感觀習慣,指導學生先按色、嗅、味、狀態的順序去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再通過自主閱讀去了解氧氣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質,培養學生形成一個觀察以及描述物質物理性質的正確習慣順序。

對氧氣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維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通過碳、硫、鐵與氧氣的反應事實,歸納得出氧化反應與化合反應使學生的理性思維再一次得到昇華。

總之本節課的學法形成,對以後學習氫氣、二氧化碳、碳單質以及酸、鹼、鹽等具體物

質的性質與用途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因此在學法上重在指導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正確的思維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⒈討論激趣,明確目標,引入新課,瞭解用途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並查閱有關氧氣用途的資料。

新課引入:

問題:我們生存所必須的氣體是什麼?同學們請想一想氧氣除了可供給我們呼吸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它還有哪些應用?同學們可將事先通過各種途徑瞭解的知識向大家介紹一下。

通過兩個問題的討論,結合課本上的插圖,學生們已經集中了注意力,大大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明確了學習目標,同時也對課外自主學習情況進行了檢查。

⒉自主學習,瞭解物理性質

⑴請學生自主學習課本34頁內容—————————氧氣的物理性質。提出問題:書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質,有哪幾點你可以通過觀察、實驗或事實來證明?

⑵出示一瓶氧氣,讓學生觀察,並指導學生如何聞氧氣的氣味。

⑶指導學生描述某一物質的物理性質,一般都是從色、嗅、味、狀態、密度、溶解性等幾方面進行研究的。

這樣經過自主學習、討論證明、觀察實驗等方法既對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了指導,也有利於學生對氧氣物理性質的記憶。

⒊實驗探究,掌握化學性質

⑴問題1:瞭解了氧氣的物理性質以後,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氣會有哪些化學性質呢?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證明呢?

⑵問題2:實驗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可以怎樣進行這些實驗?實驗過程中我們應注意觀察什麼?

⑶以木炭為例通過觀察實驗完成下表第一欄:表一、物質和氧氣反應(課本35頁)

同時連續完成硫燃燒實驗和鐵絲燃燒實驗,然後由學生自主完成表格一的剩餘部分,教師進行指導。

⑷最後要向學生說明鐵絲與氧氣反應的集氣瓶內事先裝少量水或細沙的原因。

經過實驗探究,學生不僅掌握了氧氣的化學性質,更主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為以後更好地利用實驗探究自然科學知識打下基礎。

⑸總結出氧氣的化學性質:氧化性和助燃性。

⒋歸納小結,知識的昇華

⑴教師講述:為了更好地系統地學習一類知識,我們常用比較歸納的方法。對化學反應,我們常根據不同化學反應的共同特徵,歸納為多種反應型別。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今天學習的幾個化學反應,看它們有什麼共同特徵。

⑵教師陳述:化合反應、氧化反應概念。

⑶為了使學生能正確區分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不至於把兩者混淆,用多媒體設計成答題小遊戲來完成以下練習: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學反應,哪些是氧化反應?哪些是化合反應?

⑷問題:今天學習的氧氣的性質和它的用途之間有什麼聯絡?

通過這一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從理論高度認識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係,同時作為本節課的小結,使學生從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論知識,使學生得到意義上的構建。

⒋佈置作業,持續學習

⑴必做題:課後練習4、5題。

⑵探究題:今天我們研究了有關氧氣的知識,還有很多方面沒有涉及到,請大家通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氧氣和我們的生活”為主題準備一份發言稿。

其中探究題為學有餘力的學生而準備,可以在課外興趣小組中交流,或在黑板報中登載,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會觀察。

五、說板書設計

除了用多媒體逐條展示,完成表格一(見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點知識,以利於學生明確本課學習內容,加深記憶。

一、氧氣的物理性質:

⑴一般情況下,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⑵密度略大於空氣。

⑶不易溶於水

⑷有三態變化

二、化學性質:

⑴助燃性

⑵氧化性

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點燃硫+氧氣???二氧化硫

點燃碳+氧氣???二氧化硫既是化合反應,又是氧化反應

點燃鐵+氧氣???二氧化硫

三、氧氣的用途

製取氧氣

國中化學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在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所佔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培育學生學習實驗室中製取某種氣體時,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等思路的最好的教材,上好本節課對學生今後學習元素化合價知識、化學基礎實驗及探究能力的培養,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就本節課來說,既是對實驗室製取氧氣知識的鞏固提升,又是對製取氣體知識的構建。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可以形成國中化學制取氣體的完整知識體系,包括藥品選擇探究等五個方面,這些知識在今後學習相關知識時能夠起到全面的指導作用。

2、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和製取方法的學習。

重點突破:

(1)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師生共同確定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反應原理。

(2)學生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相結合,及時反饋矯正。

教學難點:確定實驗室取二氧化碳的藥品。

難點突破:通過思維的發散和收斂的過程,完成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藥品選擇的探究過程。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氧氣的實驗室製法,對於氣體的製法與收集較為熟悉,知道氣體的收集方法與氣體的物理性質有關,能生成CO2的反應,想到木炭的燃燒,碳還原氧化銅,碳酸分解,但是沒有關於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來製取的知識。一個班學生的`基本情況是:素質參差不齊,中等水平學生較多,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近十來個。在教學過程中儘量學一些基礎知識,有關提高部分,可將課後鞏固練習題作為提高題。還要通過實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精心組織,如提問輔導,巡迴指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說出在實驗室裡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建立製取氣體的知識體系能獨立完成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操作。

(2)通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的研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主動獲取知的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探索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維的發散和收斂的過程,完成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藥品選擇的探究過程。利用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相結合的學習過程,完成兩個探究實驗。通過設計的裝置的環節提高對裝置的理解和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求實、創新、合作的科學品質。

(2)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體驗探究成功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形成持續不斷的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思路

1、教學方法:

活動探究、合作交流、討論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法。

2、教學設計思路:

這節課教學著重實現了學生的參與性,因為學生主動學習是獲得知識技能最佳的途徑。另外,教學過程中設定了多個探究環節,自然的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中,很好的保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實驗能力。另外的突破是,多手段實現即時反饋目的。

教學分為三個環節,新課引入、講授新課、反思提升、佈置作業。

一)引入新課。情景引入,在處理大理石製品時出現了意外現象,意外中生成的是什麼氣體?學生通過猜想和驗證、得結論,完成第一個探究過程。然後再思考,這個實驗有什麼利用價值?從而引入今天的教學內容。然後板書本節的教學目標,介紹重難點,等待學生完成每一部分板書。

二)講授新課。選擇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藥品這個環節上面,我採取讓學生先發散後收斂的思維訓練方式。讓他們從已有知識中選擇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再通過熱烈討論,從中選出最適合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一個方法。接下來從幾個相似的藥品中通過分組實驗選擇最適合的一個。然後學生完成板書,實現即時反饋與矯正。反應原理這個環節,由於學生沒有學習複分解反應,教學時直接講授,不做過多展開,使教學突出重點。但是嘗試了教授反應規律交換思想,便於學生理解掌握方程。製取氣體這個環節,由於已經有氧氣製備的知識儲備,這部分知識以及比較有基礎,簡單的複習氧氣製備氣體裝置後,不對二氧化碳再做知識回顧,讓學生自己提煉知識點,展開選擇和設計,然後通過視訊投影展示學生設計,便於發現問題再次實現反饋及時目的。接下來,教學進入演示階段,請學生代表完成製取和檢驗氣體的操作,檢驗他們的製取氣體的技能。再通過學生對他們的實驗過程問題的評價,及時糾正錯誤,同時也實現了多層面學生的參與性。

三)課堂反思

教師提出問題:上述實驗裝置反應大現在還沒有停止,你對此有什麼認識?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請學生參與討論、分析原因、制定方案、解決問題,這樣實現了知識的提升,提高了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形成善於對實驗進行反思的學習習慣。

四)作業佈置

配套講義。

五、教具準備:

儀器:錐形瓶、平底燒瓶、燒杯、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導氣管(彎、直)、酒精燈、鐵架臺、火柴、小黑板。

藥品:塊狀大理石、碳酸鈉粉末、稀鹽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

六、教學流程

創設教學情境,組織討論,確定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及反應藥品→回憶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及裝置,確定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出示製取二氧化碳的相關儀器,讓學生設計、動手完成二氧化碳的製取。→隨堂小結,進行練習。→佈置作業。

七、板書設計

實驗室怎樣製取二氧化碳

(一)藥品及反應原理

藥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

原理:CaCO3 + 2 HCl === CaCl2 + H2O + CO2 ↑

(二)裝置的確定

發生裝置:

收集裝置:

(三)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

發生裝置:固體+液體——氣體

收集裝置:向上排空氣法

驗滿:用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熄滅則滿

檢驗: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盪變渾濁則是二氧化碳

國中化學說課稿10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國小美術教材第四冊第8課《出殼了》。

本課從破殼而出的小動物入手,引導學生探究神祕生命的世界,從感知、認知到思索、表現、創造,多層面地拓展學生創造的領域。生命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神祕的話題,他們想知道生命是怎樣產生的,是從哪裡來的,而卵生動物鳥類在孵化過程中,做容易被學生觀察到,讓學生了解生命在形成的時候,是需要吸收補充很多營養才能孕育生成;瞭解小雞出生的時候,就需要自己用嘴巴和腳掙破蛋殼的包裹,顯示生命的力量。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懂得熱愛生命、關注生命,捕捉感人、美麗、生動的瞬間,表現自己的不同感受。

根據以上的教材簡析及我校學生學情的分析,結合美術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探索生命伊始的奧祕,展開回憶、想象,大膽自由地表現出一種自己喜歡的生命出殼時的情景。通過觀察、幻想、體驗與交流,感受生命的不屈與獨特的美麗,進行想象與構思,追求表現的新穎與生動。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生命奧祕的激情與關愛生命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在集體活動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的良好品質,提高觀察、想象、探究、聯想的能力。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我把重點定為:啟發學生回憶與聯想動物出殼的生動情景,利用多種方法開啟學生思路,鼓勵創新,表現出生動的畫面。

本課的難點為:表現的自由性和不同種動物的特點,通過欣賞、鼓勵等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為了順利完成本課教學任務,課前準備也應充分。教師準備為:孵化過程的錄象、課件、圖片資料、範作、頭飾等。學生準備為:水彩筆、彩色鉛筆、油畫棒等繪畫工具,課前收集的孵化動物的圖片、資料等。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將教學設計為:講故事匯入、欣賞觀察、表演鞏固、想象創作、課後延伸這五個環節,同時把教法和學法滲透在教學各個層面之中。下面我就來著重講講我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講故事匯入。

教師講關於雞媽媽孵蛋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匯出本課課題。

第二環節:欣賞觀察,這一部分分三部分。

1、欣賞錄象,通過講故事,教師承上啟下,精心設問,來刺激學生的思維活動。再播放小雞出殼的錄象,讓學生欣賞、瞭解小雞在蛋殼中的神祕現象,讓學生比較清楚、直觀地瞭解孵化動物的生命過程,瞭解生命的來之不易。並通過提問,開啟學生的思路,讓孩子們大膽的想象、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交流能力,以此來解決本課的重點。

2、交流、討論。欣賞完錄象後,教師設計幾個精心準備的問題,通過學生相互交流、討論,讓學生了解到小動物是用身體的什麼部位破殼的?破殼後雞但的形狀又有橢圓形變成什麼形狀了呢?除了雞寶寶是孵化後破殼而出的,還有什麼小動物是靠孵化後破殼而出的呢?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讓學生回憶、聯想動物出殼時的生動情景,不僅解決了本課的重點,而且還為接下來的學生繪畫作好鋪墊。

3、聯想與交流。教師根據以上的教學過程,慢慢展開以下的教學過程。那些考孵化出來的小動物分別有些什麼樣的特徵呢?這時,同學們就會積極動腦、相互交流、討論。教師再歸納小朋友的答案:小雞嘴巴尖尖的,頭上長著一個很小的黃冠,金黃色的絨毛;小鴨子嘴巴扁扁的……通過教師提問、歸納和學生討論、交流等多種方法,開啟學生思路。小朋友就會用自己獨特的想象來展開聯想,想象小寶寶出殼後的會是怎樣的心情、表情等等。這時。小朋友的思路就會完全開啟,也能解決本課的重點。

第三環節:表演鞏固。

二年級的小朋友十分活潑、好動,根據學生的這些情況和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讓學生根據剛才觀察到的小動物們出殼的情況,根據自己的理解,分別戴上教師自己準備好的各種孵化小動物的頭飾來表演小動物出殼時的情景。通過這一環節,教師可以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同時頭飾的展示也能讓學生更好的抓住小動物的特點,也讓學生對這課更感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在遊戲中輕鬆掌握知識,更為接下來的想象創作作好充分的準備。

第四環節:想象創作。這一環節,分二部分。

1欣賞、交流。教師出示範作,讓學生在欣賞中、交流中學習到繪畫、創作的方法。比如說在繪畫中要抓住小動物的特點,把主體部分畫大並放在突出位置,注意主體和背景色要有差別。構圖可橫、可豎,畫既有媽媽又有孩子的時候,注意比例關係。通過這一環節,可讓學生在欣賞、交流中解決本課的難點。

2、討論、創作。經過欣賞別人的範作,教師可引導小朋友們討論:我們除了可以表現小寶寶們破殼而出時的情景,還可以表現什麼情景?我們除了可以用繪畫的形式表現本課,還可以用什麼形式表現本課?通過提問、討論,完全開啟學生的創作思路,接著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來完成本課的學習內容,教師巡迴輔導,解決本課難點,讓學生在這一環節中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各有收穫。

第五環節:展評作業

在這一環節中,我出示學生的作業讓學生欣賞,並採用自評、互評為主,教師簡評為輔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自評中,讓學生說說自己作品的名稱、怎樣新增的。互評中,讓學生在共同參與過程中產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審美能力。教師評價根據激勵性的原則,肯定學生的積極態度和創新意識。同時也要注意給能力較弱、性格內向的孩子多點展示的機會,讓所有孩子都參與到教學中,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真正做到讓全體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教師再小結:生命是寶貴的,每一個小動物的孵化都需要考自己的努力,但每一個小動物的生活都離不開動物媽媽們的呵護和關愛。我們人類也如此。所以小朋友們要熱愛每一條小生命,同時也要珍惜、關注自己的生命。這一環節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時滲透思想教育,關注學生整體人格的發展。

以上只是我對《出殼了》一課的預設,在具體的教學中,我還將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達到最優的教學,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更積極、更紮實。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

國中化學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國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從能力培養來說:從看圖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裡氧氣的含量,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後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瞭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初步認識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標

初步瞭解空氣汙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標

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並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並認識空氣汙染的危害。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內容應以國小自然課中的知識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由什麼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絡,並逐步深入。所以,本節課題採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我把本課題分為兩節課,下面主要講述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出示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並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提出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1/5的?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裡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並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線裝置並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內容: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麼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於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培養學生的規範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5、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淨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於純淨物。

6、作業:完成課本有關練習。

板書設計:

課題1 空氣

(第一課時)

一、空氣的組成

1、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現象:集氣瓶中有大量的白煙產生,並放出熱量,開啟彈簧夾,燒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氣瓶中,並上升至約1/5的地方。

(2)文字表達式:紅磷+氧氣 → 五氧化二磷

(3)小結:

名稱 氮氣 氧氣 稀有氣體 二氧化碳 其他氣體和雜質 化學式 N2 O2 CO2

體積分數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與純淨物

國中化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國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充套件。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汙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汙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學生巨集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標: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汙染的錄影,增強環保意識。

3. 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巨集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 以問題匯入新課,簡潔明瞭 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絡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 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 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

好學教育:

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巨集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 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 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汙染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採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螢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巨集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 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資訊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汙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汙染”的錄影,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 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2)

好學教育:

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國中化學說課稿13

一.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化學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課時,包括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質量守恆的原因及其應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於整個中學化學,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的教學將引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開始了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為之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所以本課內容不僅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教材的編寫意圖、本節的特點、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實驗認識質量守恆定律,瞭解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

(2)從微觀角度認識在化學發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沒有改變和增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對化學反應實質的分析及質量守恆的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研究問題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的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質量守恆定律的含義及應用;

教學難點:(1)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

(2)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瞭解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實質,初步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但對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瞭解尚處於啟蒙階段。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情緒和心理都處於比較興奮、好奇狀態。因此做好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是上好本節課的關鍵。

三.教法分析

本節課我採用的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實驗探究法。即“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求證——得出結論”來引導學生,學生經歷初次探究的挫折後,分析原因,優化設計,再次探究,最終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為理解質量守恆定律,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藉助多媒體展示水通電的微觀過程,讓學生領悟到質量守恆定律的精髓,在於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三不變”。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以問題引入課題:1.為什麼蠟燭燃燒後質量會變小了呢?2.為什麼鐵放置一段時間後質量會增加呢?將學生的思緒帶進我們的課堂。讓學生思考: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前後的總質量有沒有什麼變化呢?對這個問題,學生出現了分歧,引發了思維衝突。這樣,我以身邊的例項創設情境,引出本節課學習內容,體現化學來源於生活。而引發學生的思維衝突更是為下一實驗探究環節提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順利進入實驗探究階段。

(二)合作探究,解決課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接下來我將帶領學生一同走進實驗探究環節,老師提出問題:化學反應前後質量有沒有變?並讓學生做出自己的猜想。教師做演示實驗,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實驗現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狀態,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總結出質量守恆的內容。

為了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質量守恆定律,通過對化學變化的實質的複習和水分解的微觀過程的觀察得出:反應前後質量守恆是因為變化過程中原子的種類、原子的數目、原子的質量都沒有改變。到此,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以及學生觀察、講解質量守恆的原因,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都得以解決,質量守恆定律也真正的建構在學生的腦中。

接下來以問題:質量守恆定律應用於所有的化學反應嗎?引入後面的兩個驗證實驗,在做實驗之前,強調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狀態,結果發現這兩個實驗天平都失去平衡,教師提出問題並組織學生討論天平都失去平衡的原因,應如何改進裝置?學生很快就有了結果-----反應要在密閉容器中進行。最後讓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課前的兩個問題1.為什麼蠟燭燃燒後質量會變小了? 2.為什麼鐵放置一段時間後質量會增加呢?讓學生學以致用,鞏固知識。

(三)歸納概括,小結課題

這個環節,以質量守恆定理為中心,把本節課的知識點做一總結。本節課主要探究了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適用範圍,守恆的原因以及應用。

(四)反饋練習,鞏固課題

當學生記住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後,就可以利用定律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了。以此擴大知識的應用面,拓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能夠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國中化學說課稿14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採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定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瞭解空氣佔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裡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於國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物件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瞭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巨集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為課題2和課題3從巨集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製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既是對於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後的知識則起著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樑。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絡,並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國小科學課中的知識重複,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係。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並瞭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並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並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並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資訊,並從實驗資訊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紅磷。

三、創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生髮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於創新、敢於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執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新課匯入] 猜謎語:“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麼?

(展示一隻空塑料瓶)瓶中有什麼?

一、空氣的存在

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儘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為什麼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著?

②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其含量是多少?

⑥為什麼風景區的空氣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⑦為什麼有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

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例項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例項和實驗可能有:

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

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鬆開手後,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繫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思考並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再描述提出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比較各種方案的優缺點,

學生進行實驗,對實驗的現象加以描述,並做出結論。

意圖及目的:以有關空氣的故事或有關空氣的趣味實驗匯入,迅速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 設疑,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對實驗設計的評價能力

二、【實驗探究2】空氣的組成

主題設定: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麼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則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假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假設。

收集證據,設計實驗:

根據已有知識,聯絡生活經驗,收集到的證據可能有:

①動物進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並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

③將木條先放在一瓶氧氣中燃燒,再將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到一瓶空氣中;

④夏天,從冰箱裡拿出冰礦泉水,片刻後,礦泉水瓶外壁就會有水珠凝結;

⑤酥脆的餅乾在空氣中長時間放置會受潮變軟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氣中的石灰水

做出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雜質(如塵埃)等多種物質。 思維延伸:空氣中還有其他成分嗎?

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

1、通過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過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錫通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麼結論?

3、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

開拓視野:稀有氣體的發現史。

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

根據已有知識,聯絡生活經驗,收集證據,進行歸納並得出結論

學生自主學習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1.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所表現的科學態度

2.瞭解拉瓦錫得出的“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佔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體會其實驗原理

3.瞭解空氣中還有各種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認識拉瓦錫的結論中的不足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蒐集證據的能力, 學會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使學生初步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告誡學生不迷信權威,樹立“學無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學史進行嚴肅認真,敢於創新的優良品質的教育。

【實驗探究3】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主題設定:大家對空氣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活常識,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又分別是多少呢?能否測定出廣口瓶中氧氣的體積?

設計方案:利用拉瓦錫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

思維遷移:仿照此實驗,提供如下圖的實驗裝置及紅磷,我們能否利用它來測定氧氣體積呢?

【實驗探究3】: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現象並思考.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如上圖)向集氣瓶內裝入少量水,並作上記號。並將集氣瓶內水以上的部分分為五等分,做好記號。

3.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彈簧夾後,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並塞緊。

4.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象。

5.冷卻後,開啟彈簧夾,再由學生觀察現象。

6.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於原集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 水進入到一定高度後,能否繼續上升,不能繼續上升又說明了什麼?

7.用燃者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現象,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並解釋實驗原理

水為何進入集氣瓶內,可先提一個問題:滴管怎麼吸取液體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體? 學生討論如何吸取

【學生思考】水為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於誰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並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並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開啟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佔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 學生分組討論後,各組派代表回答。

意圖及目的:通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培養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養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於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人造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開啟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集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於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

c.集氣瓶內餘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燃著的木條熄滅,證明它不能燃燒也不支援燃燒。 反思:做這個實驗時如果進入的水達不到1/5,是什麼原因呢?紅磷的量為什麼要過量?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時再開啟止水夾。

拓展與運用: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為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蠟燭、木炭、硫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並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學生再次進行討論並得出結論

①裝置氣密性不好;

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

③沒有等到冷卻就開啟止水夾。

學生討論後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拓展反饋 : 作業設計

1、思考題: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對反應物和生成物有什麼要求?

2、家庭小實驗:自己設計一個可行的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並動手做一做。

意圖及目的:作業的設計緊扣大綱,突出重、難點,並通過系統 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擴大知識 面,進一步促使他們將知識轉為能力。 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板書設計: 課題一 空氣

一、空氣的存在

二、空氣的組成

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量

國中化學空氣說課稿(二)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2010年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中課題1《空氣》。本課題為一個課時,內容包括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三部分。以下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本課題第一部分通過拉瓦錫實驗得出空氣組成為氧氣和氮氣,進而通過磷的燃燒實驗驗證並由此引出混合物、純淨物的概念。第二部分通過對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應用來體會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由前兩部分內容學習引出第三部分內容保護空氣。這一課題是中學生接觸化學學科後第一個比較深入的課題你,是入門課題。本課題也為以後學習氧氣及其製備打下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化學課標中提出:教學要培養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我制定本課題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瞭解空氣組成並對空氣汙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2、過程與方法: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加強合作、表達與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為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的認識基礎並且本課題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可以說補存在特別難的教學點,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對空氣組成成分實驗探究上。

二、 說教法

本課題是國中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知識的開端,以空氣為主題開展教學活動,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因此,我選擇情景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通過情景分析、實驗現象觀察、記錄、分析等,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讓學生在全部的教學活動中處於主動參與、感興趣的狀態中,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對於保護空氣的教學,讓學生從日常事例中分析總結後,採用討論總結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知識。由於學生還沒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教學概念是不宜擴充套件,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提出心問題、用途,應予以鼓勵表揚。

三、 說學法

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知識的基礎,與國小課自然課中知識有聯絡,

因此很容易引起興趣,因此,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引導學生學習:

1、指導學生在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做調查,對空氣質量及其評價依據有所瞭解。

2、指導學生理解拉瓦錫實驗的方法、原理及結論。

3、仿照拉瓦錫實驗原理,利用紅磷燃燒來驗證結論,從中指導學生自主觀察實驗現象,培養其觀察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通過對課本圖片展示,指導學生討論、總結,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應用及原因,得出幾種氣體的性質,從現象到本質去了解新知識,初步體驗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原則。

5、指導學生對身邊大氣汙染及其防治認識來提高學生環保認識。

四、 說教學過程

匯入:我讓學生對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的調查結果分享,引出空氣的話題,並由此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空氣是有什麼組成的:通過“在大家做活動的時候喜歡在室內還是在室外?為什麼?”提問,學生回答,引出空氣的寶貴,再提出“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科學家又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呢?我們能否模仿科學家進行驗證呢?”這些疑問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衝突,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求知慾。在學生產生疑問急於想知道答案的時候,我把拉瓦錫實驗講述給學生,讓學生快速領悟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方法。此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讓學生得出用燃燒法來模仿驗證,並現場來做紅磷在空氣中燃燒實驗,而且詳細介紹實驗用品及步驟,強調學生要注意觀察的實驗可能發生的現象,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快速掌握前人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及成果,做實驗是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思維方式。做完實驗後,我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及發現問題進行討論,由此完成本課題第一個教學內容。接著由空氣組成引出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學習概念之後,我設計了隨堂練習,這樣設計讓學生充分理解、記憶並運用概念解決問題,達到深化知識的效果。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對於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得出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等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接著提出“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又這樣的用途?”學生通過討論合作可以得出答案,此時我要補充的是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性質,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性質用途,由此達到第二部分內容的教學。

保護空氣:由討論“在你身邊發生過哪些大氣汙染的現象?大氣汙染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為保護大氣,你能做些什麼?”幾大問題過度到第三部分內容,先指導學生分析圖2—8(大氣汙染),目的是讓學生思考問題時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更全面、更清晰。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敘述大氣汙染的方式和治理方法,此設計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增進友誼。並通過提問“你能為保護大氣做些什麼?”提高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環保意識,達到情感目標的教學。

結課:我通過鼓勵學生對課前的調查結果以圖片、論文等形式展現,並在網上做交流,使學生自主學習、利用網路。並由“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提問為結尾,引發學生對本課題知識進行總結,使知識更系統化。

五、 說板書設計

由於本課題知識內容不多,所以我將空氣組成以示意圖展示,而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及原因用表格展示,並將混合物、純淨物概念書寫出來,用化學符號列舉純淨物,為以後學習元素符號打下基礎。最後對空氣汙染及其防治也用表格形式展現,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對知識一目瞭然!

對於《空氣》的說課就到這裡,希望各位老師指導指正!

國中化學空氣說課稿(三)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國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從能力培養來說:從看圖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裡氧氣的含量,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後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瞭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初步認識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淨物

和混合物。

2、情感目標

初步瞭解空氣汙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標

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並初步學習分析

實驗現象。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並認識空氣汙染的`危害。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內容應以國小自然課中的知識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由什麼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絡,並逐步深入。所以,本節課題採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我把本課題分為兩節課,下面主要講述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出示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並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提出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1/5的?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裡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並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線裝置並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內容: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麼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於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培養學生的規範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5、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淨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於純淨物。

國中化學說課稿15

尊敬的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美術第6冊第15課《民間絕活》。我主要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理念等五個方面來說。

第一方面: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課是“傳統的魅力”這一主題單元中的內容,它屬於“欣賞與評述”學習領域。

2、教材中展現的澆糖畫、捏麵人、皮影戲、布袋戲等都是來自民間普通百姓之手的絕活。他們用材簡樸、色彩鮮明、造型生動、傳神,充分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3、教材內容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民間絕活,設計並捏製出有趣的泥塑造型,訓練了學生的手工製作能力,並讓學生學會感悟、美化生活,熱愛民間藝術,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二)學情分析

1、到了三年級下學期,學生的設計、製作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也掌握了較為多樣的捏塑方法,他們能較好地把自己的構思表現出來。

2、國小生的民間藝術相關知識有限,瞭解不深,教師可以通過文字、圖片、影片等介紹,給予學生大量的資訊,開闊眼界,豐富見識,加深對民間藝術的瞭解,創作思路才會更開闊,內容才會更豐富。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民間藝術文化和我國博大精深的藝術領域。

2、能力目標:通過手工製作的實踐,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民間藝術的造型美及民間絕活獨特的製作方法,使學生的觀察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得到提高。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欣賞我國多種民間藝術,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對民間傳統藝術的興趣與愛好,樹立民族的自豪感。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欣賞我國多種民間藝術,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難點:對民間藝術絕活的學習。

第二方面:教法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一個“智”、“趣”、“樂”的學習氛圍,將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起來。主要採用了多媒體輔助法、欣賞分析法、示範操作法、展示評價法等教法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針對這些教法,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教師示範作品等。

第三方面:學法: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我在教學活動中,安排了觀察、分析、述說、操作、小組合作等環節,引導學生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說、自己動手製作、自己評價,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去主動學習,使他們循序漸進地掌握美術知識與技能,形成基本美術素養。

學生需要帶的`用具是:課前收集的民間藝術圖片資料、橡皮泥、剪刀等。

第四方面:教學過程:

(一)影音欣賞,啟發記憶

1、教師一邊播放課件,一邊介紹:同學們,我國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你們知道什麼是皮影戲、澆糖畫、布袋戲嗎?說說你看過的民間絕活......

2、今天我們就來了解我國的各種民間絕活。

教師揭示課題,板書:民間絕活。

(二)思維拓展,形成認知

1、教師引導學生欣賞並觀察教材中展示的多種民間藝術,並介紹“皮影戲”、“麵塑”的相關知識。

2、由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資料,補充各類民間絕活知識。師生達成共識。

(三)感受體驗,自主表現

1、教師出示示範作品,讓學生拆解分析,瞭解製作方法。再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步驟圖,進一步鞏固製作要領。

2、教師出示“作業超市”:

小組合作,三選一,並討論、編輯一個小故事,準備用做好的作品進行表演。

①收集民間絕活圖文資料,做成剪貼報。

②用橡皮泥仿做一個麵塑形象。

③用彩紙仿做一個皮影形象。

3、各小組創作,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開動腦筋,比一比哪組的創意多,鼓勵學生多交流。

(在這一環節中,我特別注意學生大膽創作的過程,讓學生在團結協作的氛圍中,通過討論、研究、暢想、體驗來共同學習。同時還要提醒學生安全使用工具與材料,有序地進行設計和製作活動。)

(四)表演欣賞,交流評析

1、教師創設“趣味泥塑表演”這一情境,各小組用自己捏好的泥塑作品。

2、配上編好的小故事,進行表演,教師引導同學們評價。此時,學生在有趣的自我表演體驗及他人作品評價中互相欣賞、互相學習,培養了欣賞評述能力。

(五)課後拓展、展示延伸

課後,教師將學生作品拍成照片或用影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刻成光碟,讓學生給自己的好朋友和家人觀看,讓更多的人瞭解民間藝術。

第五方面:教學理念

本節課,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緊扣教材主題,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使學生體驗到民間絕活的魅力與悠久的歷史。同時採用了學生自評、互評等靈活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的創新,肯定學生的成績與想法,給學生帶來成功的快樂。因此,本課體現了以下教學理念:

1、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2、引導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並參與學習的交流。

3、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促進學生髮展而進何評價。

我的說課講完了,希望得到在座評委老師的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