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彙編十篇

說課稿2.59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彙編十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早上好,我將從1教材、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3教學理念、4學法與說法、5教學過程、6板書六個方面來進行此次的說課。

首先我說說教材,我說課的課文是《小橋流水人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編排在此處讓學生學習,我認為編者頗具匠心,從縱向看,新課標要求知識與技能各個年段相互聯絡,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回顧所學課文,二年級有自強不息的《醜小鴨》,三年級有珍惜時間的《和時間賽跑》,四年級生命意義的《生命的藥方》,這些必不可少,但還有故鄉,還有思念;從橫向看,安排在在第二組,雖是略讀課文,卻繼續深化“家鄉”的主題,使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想象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同時對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有所領悟;二是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作者語言的清新、流暢,積累語言,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最好的詮釋。課文從以“潺潺的小溪,小小的木橋,難忘的老家,安樂的居民”為線,給讀者勾勒出一幅鄉村詩情畫意的美景,用作者的語言就是“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根據課文的性質和價值取向,我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知識目標,讀準“潺潺、乾涸、婀娜、粼粼”四個形容詞;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情感目標,愛家鄉,廣而言之,就是要愛祖國。重點是能力目標,而從“熱愛家鄉,讚美家鄉”到“思念家鄉”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也不會是一個很大難點。

介紹了教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下面來說說教法和學法,其實,水無常形,教無定法,條條大路通羅馬,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是相當有必要的。先談教法,我分為3點:

1、直觀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理解重點詞語;

2、舉一反三法,通過訓練,有利於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

3、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

我始終認為教師的教法對學生的學法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這些就應該是學法的核心。

綜上所述,我本次說課的教學理念是:以新課標要求為指導思想,以樸實真實為課堂教學的追求,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最終目的。

接下來,我將進行說課的中心環節——教學過程。

①播放幻燈片,加背景音樂,揭示課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於家鄉都很熟悉,就我們浙江而言,廣義來說是江南魚米之鄉;狹義來說在城裡有高樓大廈,街道大橋,鄉下有山有水,有花有草,也有小橋流水人家。學生一定有很多話要說,那麼老師適時引入本堂課主題,謝冰瑩筆下的家鄉又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呢?出示課題:小橋流水人家

②初讀課文,整體體會;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對自己喜歡的段落還可以多讀幾遍,並把他記下來。教育家葉聖陶說:讀書務必做到正確、流利,只有“字字未宜忽,”才能“語語悟其神”,而這首先要讀正確,然後才能談到思考。語文姓語,小語姓小,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讀好之後,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交流:a.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正音;b.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說說課文表達的情感。

③再讀課文,理清文脈;竇桂梅老師說:對於教材中需要“美容”的或是 “整容”的部分,教師的任務就是把這些部分增、刪、裁、剪,組成一個個精神大餐。我認為,這不僅是老師的任務,也應該讓學生參與。想象文章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法,對文章標上適當的符號,想一想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可以得出,作者熱愛家鄉,在讚美之中,難忘家鄉的點點滴滴,“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④細讀課文,感悟文字。新課標裡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潺潺的小溪,小小的木橋,難忘的老家,安樂的居民給作者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情思,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蘇霍母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 。在兒童內心世界中,這種需求更為強烈。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覺到自己知慧的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對文字在不改變文本價值取向的前提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可以肯定,學生會有以下句子的深刻體會:“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年潺潺地環繞引導村莊。溪的兩邊,種著幾棵垂柳,那長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飄動著。婀娜的舞姿,是那麼美,那麼自然。”這是鳥語花香、風姿綽韻的美;“一條小小的木橋,橫跨在溪上。我喜歡過橋,更高興把採來的野花丟在橋下,讓流水把它們送到遠方。”這是無限遐想、放飛夢想的美;“清晨,可以看到太陽從後山上的樹叢裡鑽出來。夏天,涼爽的清風從南窗裡吹進來,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東窗可以望到那條小溪和小橋,還有那幾株依依多情的楊柳。”這是忘記煩惱、盡情享受的美;大家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這是古樸勤勞、安居樂業的美。這美,這境,交織著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愛,這愛此時此刻化做永遠的思念,永遠的相思。板書:小橋 流水 老家 鄉親 思

⑤課後作業,拓展延伸。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更深地理解課文,以作業來拓展延伸,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中美麗的家鄉不僅有小橋、流水、老家、鄉親,還有清山綠水,還有綠樹紅花,還有你的歡聲笑語,請同學們試著寫一寫。

六、說板書。

精美的板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我也力求自己的板書,能夠更貼近文字,讓學生能夠有所得,有所悟?最後,借用作家馮驥才在《珍珠鳥》中的一句話: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是的,美好的境界往往就顯示在細節之上,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長春版國標語文教材第一冊中的一篇課文《把我寄給爸爸》。

本冊教材採取主題板塊式結構。其內容豐富,構成了有機聯絡的十一個板塊。《把我寄給爸爸》這一課安排在其中的第十個板塊。本板塊的主題是《小小的希望》,其中的兩篇課文都是寫學生的心願,突出一個“情”字。《把我寄給爸爸》是第一篇課文,文章以一個學生的口吻,寫出了元宵節前夕,學生對到南極探險的爸爸的思念,以及對南極的嚮往之情。文章富於想象,用寫信的方式寄託了學生的美好希望,全新的體裁定會引發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望。由於這一板塊已經接近本學期教學的尾聲,孩子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字能力和朗讀能力,因此本節課在繼續培養識字、朗讀能力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在讀中想像、讀中感受、讀中提升,真正實現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為此,我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認識13個字和2個部首,會寫7個字。

二、朗讀課文,爭取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三、感受學生對父親的思念之情,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和主動與親人交往的意識。

四、用“說”和“畫”的方式來表述自己的願望。

根據教學目標的確立,為了使學生真正達到本學段的教學要求,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收集資料、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二、多種方式、巧識字形、識字寫字。

三、自主探究、動情朗讀、讀中感悟。

四、開放課堂、拓展創新、發揮想象。

下面,我就對以上4個環節的設計逐一加以具體、詳細的闡述:

一、收集資料、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資源豐富,應充分開發課程資源,為學生學語文、用語文創設空間。為此,課前,我引導學生廣泛收集有關“元宵節”和“南極”的資料,多渠道地獲取學習資訊。課堂啟始,我會興趣盎然地與學生交流:“小朋友們,關於元宵節,你們知道多少?誰願意和大家說說?”學生定會從元宵節的來歷、習俗等方面表達。這時,教師緊緊抓住這一契機,順勢引導:“這樣美好的節日,家家團圓,多幸福啊!可有一個小朋友,他的元宵節過得很特別,你們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嗎?”這時,學生已徜徉在幻想的境界中。情感激起後,教師通過範讀,使學生走進文中,尋到了自己內心的渴求,繼而引出本課課題——《把我寄給爸爸》。在教師的引發下,學生在已有資訊的基礎上,學與情有機融合,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課堂。

二、多種方式、巧識字形、識字寫字。

識字與寫字是一年級教學的重點,在這一課識字、寫字的教學中,我注重體現自主識字,在情境識字,在生活中識字,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識字、寫字。具體設計步驟如下:(軟體出示)

1、自主識字。主要是引導學生藉助拼音識字。然後通過自己對照字卡檢測,同桌交流檢測等自學、互學的方式進行識記生字,使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氛圍中,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

2、在情境中識字。教師通過開心大轉盤、找朋友、捉迷藏等有趣的教學活動,將生字在不同情境中展現,引導學生在活潑的氛圍中學習生字。如重點字“角”,教師通過軟體,引導學生用字理方法記憶。

3、在生活中識字。對於重點字,可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說出自己是如何記住這個字的,如在超市中見過,在讀書的時候讀過,在旅遊勝地賞過。使學生的識字與原有的認知緊密結合。

4、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當學生經歷了以上幾個識字環節後,引導學生回到課文中識字。學生自然能把課文讀準確。

以上識字的過程要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使學生漸漸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識字,逐步形成獨立識字的能力。

寫字環節,教師可按字形結構分類指導。如先寫左右結構的字,再寫上下結構的字,以利於學生掌握不同結構字的書寫規律。

在教授寫字的過程中,要指導孩子學會觀察虛宮格中每一筆的位置,字的間架結構,在教師範寫之後,自己練寫,不求多,只求精,真正達到寫字訓練的目的。

三、自主探究、動情朗讀、讀中感悟。

《把我寄給爸爸》這篇文章,通篇貫穿了一個“情”字——父子情。本課教學,教師將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體驗。這一訓練主要通過以下環節落實:

1、自由讀。引導學生怎麼體會就怎麼讀,體現自主閱讀的過程。

2、引導讀。教師採用指名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個性張揚來讀,並在讀中與學生交流:“你為什麼這麼讀?”“你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了什麼?”尤其是讀到“他到南極探險去了,不知圓圓的月亮,會不會照到他?”這一重點句時,教師可這樣引導學生說:“南極在哪裡呀?你想象一下:爸爸去南極探險,望著圓圓的月亮,小朋友會想到什麼?他的心情會是什麼樣?”引發學生在想象中讀。再如:“爸爸,我把我寄給你了!我想看看南極的冰雪,更想看看你啊!”朗讀這句時,引導學生體會小朋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他的話中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教學到這,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我”怎麼會把“我”寄給爸爸?“我”又怎麼能看到南極冰雪,怎麼能看到爸爸呢?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我寄給爸爸的是什麼?我能看到南極的冰雪嗎?能看到爸爸嗎?課文為什麼這麼寫?這樣有的放矢的引導,學生會自然感受到孩子對父親的思念之情。然後通過學生自己試讀、生生互讀、教師範讀等形式,使學生情感受到薰陶與感染。這樣,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狀態,多深入指導,多留心體會,教學會出現良好的效果。

3、表演讀。當學生獲得充分的情感體驗後,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通過表演讀的方式,表現課文情感。這樣,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閱讀實踐達到統一,真正實現了有個性、有創意地讀。

四、開放課堂、拓展創新、發揮想象。

課標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為此,在課尾,我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放飛自己豐富大膽的想象力。交流:(軟體出示)“如果爸爸回信了,他會說什麼呢?”“你想把你寄給誰呢?畫畫你自己,並說一說。”這些問題既聯絡課文內容,又不拘泥於課文內容。這種延伸練習,在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同時,也滲透了親情教育。這樣,學生在學語言的同時,創造性的運用語言,在語文實踐中開闊視野,提升情感,逐漸獲得語文實踐能力。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力爭通過活潑、開放教學空間的營造,自主、實踐教學方式的呈現,使學生在輕鬆、愉悅中獲得各種學習資訊,逐漸形成各種學習能力。

最後,說說我的板書設計:

把我寄給爸爸

寄信

爸爸———————我

思念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

下午好,我是來自,我將要說課的課題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希望我的展示能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印象。

我的說課就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解說。

一.教材分析

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結合例項,通過觀察、操作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二.軸對稱現象是學生新接觸的一個知識點。學習這部分的知識,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而根據三年級學生空間想象能力不足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較弱的具體學情,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要充分藉助多媒體資訊科技的直觀演示,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豐富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過度(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再確定教學重難點,停頓)

(為了更好的達成三維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藉助多媒體採取以下教學策略)

三教學流程

(一)探究軸對稱圖形特徵

1. 感受對稱美,激發學習情趣。

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學生早就有一定的認識,但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呢?上課伊始,我充分藉助多媒體,將一幅幅學生熟悉的'美麗軸對稱圖片帶入課堂,(播放教學視訊)優美音樂、精美畫面以及教師激情解說,將學生帶入了現實生活,使學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美,學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時提出疑問:(播放)瞬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引入本節課的研究主題:軸對稱圖形。

探究特徵

學生在美中的提出了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本節課的重點。在此我藉助多媒體分兩個層次進行教學

(1)由對稱物體到對稱圖形

我先利用課件出示具有同樣特徵的三幅實物圖,然後將實物圖描畫下來得到圖形。此時學生產生疑問,得到的平面圖形還是對稱的嗎?

(2)探究特徵

於是學生想辦法動手摺這三幅平面圖形進行驗證,然後討論交流這些平面圖形是否是對稱的?使學生初步感軸對稱圖形的特徵,之後我用多媒體演示三幅平面圖的對摺過程(播放),再一次讓學生深刻感知這些圖形對摺後兩部分能完全重合,通過學生動手操作驗證、教師多媒體直觀演示,學生順利的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並認識了對稱軸。從而有效的突破了教學重點,並且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辨別軸對稱圖形

掌握辨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於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學生已經能做出準確的判斷,但對於平行四邊形學生很容易出錯,我先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進行對摺,然後藉助多媒體對平行四邊形進行不同角度的對摺,有效的幫助學生對完全重合有了更直觀深刻的理解,很清晰的讓學生知道這個平行四邊形為什麼不是軸對稱圖形。五邊形的課件演示,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使學生知道有的軸對稱影象可以有多種對摺方法。

判斷軸對稱圖形的練習,學生先動手嘗試判斷,之後課件加以演示,很清晰很直觀的幫助學生掌握辨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從而有效的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並且培養了學生的驗證意識。

二.激情創作

學習到此,我利用課件播放優美音樂,為學生創造做軸對稱圖形的良好氛圍,孩子們激情創作的畫面將課堂的學習推向了高潮,培養了孩子們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畫軸對稱圖形。

畫,對於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我先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獨立嘗試,然後進行交流,之後我利用課件直觀動態的演示,歸納出找對應點和連線兩大步驟。 如果此過程只說不演示則太空洞、太抽象,而通過多媒體的演示達到了最佳效果。有效的解決了學生的困難。

四.總結

讓學生帶著本節課的收穫再次欣賞課始精美圖片。然後再讓學生說出在此欣賞圖片的感受,之後我提煉性的總結,使學生將視野延伸到生活當中,更加激發學生對美的渴望和創造美的慾望!

整個教學設計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五、教學反思

多媒體資訊科技的應用,將抽象的軸對稱現象變得具體,將靜態的軸對稱圖形以動態演示、驗證,從而高效的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在美得情境中快樂學習!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十幾減幾”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例2的內容。例1初步學習了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主要用想加算減和破十法計算。在此基礎上學習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為以後學習用數學和多位數計算打基礎。本節課是以一幅小貓數金魚圖呈現。一隻金魚缸裡有13條金魚,花的有8條,黑的有5條。引導學生“通過兩隻小貓從不同角度觀察,獲得不同的數學資訊”,提出不同的問題。然後列出減法算式作為例題。並且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達到真正掌握計算十幾減幾的目的。

二、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初步理解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法的算理。在此基礎上學習十幾減幾的口算方法,完成知識的遷移過程。在鞏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滲透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係,為今後學生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它數學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從實際情況中提取、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計算十幾減幾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十幾減幾。

能力目標: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重視演算法多樣化,培養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

情感目標: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交流,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的快樂,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四、 教材重難點:

重點:掌握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

難點:體會演算法多樣化以及想加算減的優越性。

五、教學準備:課件、小棒。

六、教法: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以學生熟知的小丸子過生日為主線的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啟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七、學法

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探究、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實現了演算法多樣化,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八、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談話引入:你的生日是怎樣過的?今天是我們的好朋友小丸子的生日,我們一起去參加她的生日會,好不好?小丸子可給我們出了許多問題呢,你可要動腦筋啊!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創設小丸子過生日情境,使數學問題在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中自然提出,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2、利用買禮物,複習舊知識

小猴子和小兔子去給小丸子買水果,他們遇到了問題,我們一起去幫幫他們。

設計意圖:通過買水果的情境複習20以內進位加法,為學習十幾減幾時想加算減做鋪墊。

3、學習新課

小丸子準備迎接朋友們的到來,正在佈置房間。她買了一缸金魚,兩隻小貓看見了,也提起問題來了。小花貓看到了什麼?想知道什麼?小黃貓看到了什麼?想知道什麼?

這裡通過兩隻小貓的話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提出不同問題。學生先獨立列出減法算式13-8=和13-5=作為例題。在計算時自己先用小棒擺一擺,想一想怎樣用語言表達清楚計算過程。然後再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在小組中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同伴聽,也同時聽取同伴的意見,用多種方法算出13-8和13-5的得數。在彙報交流時,小組代表發言。教師板書多種演算法。最後比較不同演算法,體會想加算減的優越性,用一道加法可以計算兩道減法。最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使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又動口。既獨立思考,又能在和同伴的學習中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彙報時充分體會演算法多樣化,通過比較體會想加算減的優越性,但不否定其他演算法,最後,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演算法計算。

4、多種形式鞏固新知

(1)搭積木 通過小丸子提出的問題,先猜一猜右邊搭了幾塊積木,再獨立列式計算,交流時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2)排排隊 先計算,再和同桌說說規律,體會差隨被減數的增大而增大,最後按不同方法排隊。

(3)點蠟燭 找規律 先計算,再在小組中討論有什麼規律。最後彙報交流。

(4)你能提出什麼問題?你會計算嗎?先根據小丸子的話提出問題,獨立解答。再根據圖中的資訊,自由提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由淺入深,使學生理解掌握了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找出相應的計算規律,而且能通過情境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總結本課

讓學生自己談談有什麼收穫和體會。“你學會了什麼?”,“你想提醒同學們什麼?”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鞏固新學的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拓展作業

我們身邊到處都有數學問題。請你做一個細心人,找一找我們身邊有關用十幾減幾計算的問題,下節課說給老師和同學聽。

設計意圖:這樣佈置作業,使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感受身邊處處有數學,激發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

九、板書設計

十幾減幾

13 – 8 = 5 13 – 5 = 8

想加算減:8 +(5)= 13 (8)+ 5 = 13

破十法: 10-8=2 2+3=5 10-5=5 5+3=8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板書清楚明瞭,而且重點突出,各種演算法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印象,為今後計算打下基礎。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是國小語文第一冊“漢語拼音”部分最後的總複習。複習所學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這節課是對整個漢語拼音的整合,是對漢語拼音的複習和鞏固,本次複習有七項內容:

1.認讀聲母,辨析易混聲母、用有趣的練習形式複習聲母。

2.認讀韻母,明確單韻母、複韻母、鼻韻母概念,辨析易混韻母。通過個別讀、小組讀、合作讀等形式複習韻母。

3.認讀整體認讀音節,把16個整體認讀音節變成小橋,打亂順序讀、小組賽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趣味中複習。

4.認讀音節詞。先出示音節詞,學生拼讀,再出示圖片。這是一項鍛鍊學生自己拼讀的能力。

5.認讀拼音句子。這些句子是鼓勵學生的話,讓孩子獨立思考,獨立拼讀,自我激勵。

6.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的系統複習。字母分類按順序排列,以幫助學生區別和記憶。

7.是課堂小測。通過練習鞏固知識。

本課可分兩課時,我要說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本課時要完成一下教學目標:

1.對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進行系統的歸類複習,讀準音、認清形、能正確書寫。

2.通過拼讀動物音節詞、拼讀句子等多種形式的遊戲活動,使學生更熟練準確的拼讀音節。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掌握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

2.能準確地拼讀。

課前準備:

拼音卡片、動物圖片、簡筆畫圖片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地主體,語文課程必須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地學習。”“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三個維度。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我本著“溫故知新”這一精神實質來設計本課,加強新舊之間的溝通,“新”首先在於童趣性,使低段孩子在童話情境中;其次在於完整性,對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進行系統的歸類複習;再次在於發展性,讓孩子獨立思考,獨立拼讀,讓學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這樣的語文拼音複習課變得開放而富有創新的活力,創設了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

在拼讀音節練習中,可讓學生獨立完成,多在小組內交流,提高拼讀能力,教師重點輔導差的學生。拼讀音節要換用各種各樣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興趣。複習聲母時,著重指導區別形近字母和音近字母;重點複習複韻母和鼻韻母的讀法,可以對比著讀;整體認讀音節可分類讀,以幫助學生整體識記。

三、說學法

教師在拼音教學中應重視指導學法,增強學法指導的意識,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教師重視教給方法,教給規律,在指導學生區分相近的聲母和韻母時,引導學生根據所學自己總結區分方法,如區分b、d、p、q這四個聲母時,學生說出用兒歌、手勢等方法來區分,這樣學生在剛剛學習漢語拼音時就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為後來的進一步學習創造良好的開端,而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古典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它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啟迪、開拓著人們的思維,它對提高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正確地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詩文佳作,還可以加強學生品德修養,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所以,古典詩文的教學,在國中階段佔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代表十三中語文組說說《伯牙善鼓琴》這一課。

《伯牙善鼓琴》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學期第七單元《古文二則》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文不足一百五十個字,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本課根據文字的特徵,在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採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澱的方式,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利用上下文、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等疏通文意。

3、瞭解傳說故事的內容及其蘊涵的深刻含義,感受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大綱要求,我們把引導學生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作為教學重點。而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識,達到閱讀淺顯文言文的目的,還應學習文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寫作知識、領悟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養審美鑑賞能力。而文言文反映的時代距今久遠,文字作者的寫作意圖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特定的語言環境,並非為了現在的“教”與“學”而寫,對於七年級的學生而言,要讓他們通過文言文去感受文字作者的特定語境,並非易事。因此我們把理解“知音”的含義,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作為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1、誦讀法:“誦讀是解讀文言文的敲門磚”。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穿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個讀、齊讀、自由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藉此落實教學目的。

2、提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適時丟擲,有利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

3、練習法:對於字詞句的要點,我們採用練習法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

五、說學法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面。這篇課文雖篇幅短小,但畢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讓學生在一個課時之內既充分的理解內容,又深刻的體會到朋友間深厚的情誼,就必須在課前對學生提出預習要求,我們將需要預習的內容在講學稿上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課前落實。要求學生一要將課文讀通順,讀出節奏;二要結合已有經驗,參照註釋,查閱相關資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內容。在課堂上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激發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瞭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悟相結合,除此之外,為了突破教學重點還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讀懂了課文內容。

六、說教學過程

(一)音樂匯入。

教師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靜靜的聆聽欣賞。接著提出問題:請大家說說欣賞的是哪首古曲?老師順勢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這樣匯入新課,在於創設情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思緒引入學習文言文的情境中來。

(二)初讀感知。

1、老師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進行字音檢測,正音。為朗讀掃清字音障礙。

2、學生大聲的自由誦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

3、教師配樂範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4、學生配樂齊讀,注意讀書過程中的語速、節奏。

【設計意圖】在預習的基礎上,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將課文讀通,讀熟,讀出節奏,並能初步讀出韻味,為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

(三)疏通文意。

1、老師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把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句子的意思。

2、學生四人為一組,相互討論,翻譯課文,可以藉助工具書和課下的註解,強調——畫出課文中給自己造成翻譯困難的句子,可提出來尋求解答

【設計意圖】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疏通文意的環節主要是通過老師詳盡的解釋、串講完成的,學生被動接受,毫無興趣。我們認為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這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由於這一篇課文篇幅短小,學生容易讀懂,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們要求學生在完成字詞句預習任務的基礎上,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自悟,在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疑難字句,老師讓學生代表提出不能解決的問題,在班內討論,在交流、討論、質疑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為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

(四)課文探究

1、文中緊扣哪個字來的寫?——(善)

【設計意圖】在疏通文意之後,老師讓全班同學再次朗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同時邊朗讀邊思考:“文章是緊扣哪個字來寫的?”,這樣,就自然而然把學生引入到課文探究這一環節的學習。“善”字是本文的文眼,這樣的切入比較省力,扣一個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麼?文中是如何表現他們的“善”的?請從文中畫出相關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志。

【設計意圖】老師緊扣“善”字,設定了兩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把握文字基本內容,問題的答案學生很容易就可以從文中找到。老師讓學生讀文字中相關的句子,然後點撥:“伯牙把自己的情懷寄託於琴音,琴技爐火純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無論伯牙如何彈奏,子期能聽出琴音的內容,更難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這就是知音啊!”這樣一點撥,對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領悟。

3、情境演練場(配背景音樂)

示例: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照句式:伯牙鼓琴,志在(),子期會曰:善哉,()兮若()。

志在(明月),鍾子期曰:“(皎皎)兮若(銀盤)”

志在(白雲),鍾子期曰:“(軟軟)兮若(棉團)”

志在(楊柳),鍾子期曰:“(依依)兮若(細腰)”

【設計意圖】在學生對“知音”初步領悟之後,老師再次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閉眼欣賞,引導:伯牙出名的琴師,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高山流水,他的琴聲裡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畫面呢?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設計了語言訓練題,從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成為本節課的一個亮點。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感悟到音樂的魅力,還能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通過凝練、優美的文字把音樂的美表現出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但這又不是單純的語言訓練,更是要讓學生置身於音樂的氛圍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進而深化了對主題的認識。

4、理解“知音”的深刻含義,把握文章主題。

——本文高度讚揚了朋友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真摯情誼。“知音”是指能彼此瞭解,心心相印,心靈相通的人。

【設計意圖】為了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老師還適時地補充了課外資料——《伯牙絕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使學生體會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這樣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由此歸納主題。

5、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名,又名,戰國前期代表人物之一。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靜尹子、壺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淨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代表作《列子》,其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發人深思。後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設計意圖】傳統教法往往會在上課之初進行作者作品簡介,這樣的上法顯得很突兀,學生沒有印象。我們在歸納主題之後,以“給我們留下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的作者是誰呢”這樣的一句話引出對作家作品的介紹,就顯得水到渠成了。這也成為我們這節課的第二個亮點。

6、再讀課文,情感昇華。(最後伴著動人的《高山流水》,老師讓學生有感情地再次朗讀這篇課文。)

【設計意圖】使用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氛圍,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無窮魅力,同時配樂朗讀昇華情感。課文的誦讀貫穿教學環節始終,在讀中品,讀中悟。朗朗的書聲,是語文課堂上永恆的經典。在誦讀中,學生所能夠領悟到的文字意義,絲毫不會遜色於單純文字分析時所能夠獲得的資訊。在一遍遍朗讀中,學生也體會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誼,課文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同時更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五)拓展延伸:課外積累,關於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

(1)“刎頸之交”、“莫逆之交”

(2)“士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4)“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

(5)“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設計意圖】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閱讀量,我們還進行了知識的拓展延伸,這一環節的設定,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進行課外積累。

七、說作業設定

必做:有感情的背誦這篇文章。

選做:將這則文言文改寫成300字左右的白話文。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充分考慮到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存在的差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說板書

伯牙善鼓琴《列子》

伯牙善鼓

知音情深

子期善聽

【設計意圖】這一板書的設計,內容精當簡約,佈局合理,美觀大方,突出了課文的重難點,給學生留下深刻

總之,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情,採取誦讀、討論、品析、寫作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走入文字,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培養學生的概括、想象、賞析、寫作等多種能力,在教學中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與才華,從而營造出一種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使自己努力成為一名新課改的實踐者和執行者。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X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文章是《咬文嚼字》。

下面我將從教材、目標、方法、手段、教學程式等方面說一下對這篇課文的設計。

一、首先說教材。

5第三單元——文藝評論及隨筆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是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本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感悟漢語的獨特神韻和深厚意蘊。選擇這篇文章目的在於使學生能夠體會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係,從而自覺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正確嚴謹的語文學習習慣。

賞、感悟等能力,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逐步使學生試著對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點分析和論說,這對學生以後學習,乃至大學聯考備考將大有益處。

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審美力。養成對語言、文學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品質,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咬文嚼字”,現在一般解釋為“過分地斟酌字詞即死摳字眼,不領會精神實質”。而作者在文中賦予這個成語一種新的意義,就是在文字運用上“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本文的線索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係。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認為語言文字與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文字的優劣要從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表現的意境上去辨別;文字的運用,要從思想感情的透徹、凝練、創新入手。

“咬文嚼字”的含義,找出文章的主要觀點;在對例項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體悟“煉字”的必要性。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是將本文與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進行比較閱讀,一方面引導學生將兩種讀書方式的優劣進行對比,尋找出最恰當的讀書方式,另一方面學習兩篇文章的寫作思路。我重點說的是第一課時。

二、接下來我將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

1、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風格。

2、品味妙語佳句。

3、提煉主要觀點。

4、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情況:

高二學生對文章已經有了一定的篩選整合能力,因此,對於文章的重要觀點及整體思路,教師只需稍加引導,便可得出。本文雖是一篇文藝隨筆,但朱光潛先生運用了許多貼切生動的例項以論證自己的觀點,學生可以根據對例項的研究講述自己的看法,教師只要引導得當,總結出作者觀點應該不是難事。但是,對文化內蘊很深厚的隨筆的解

讀,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不過,他們對學習有較濃厚的興趣,也願意發表個人見解,這就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1、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品味妙語佳句,體會作者關於“咬文嚼字”例項所反映出的道理。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關係。(重點)

3、學會在閱讀和寫作中“咬文嚼字”。(難點)

4、培養學生閱讀、寫作的謹嚴精神,養成嚴謹學習的人生態度。並在閱讀中養成自覺品評和挖掘文章內蘊的良好習慣。

從以上四個目標來看,其中目標2應定為教學的重點,目標3應是教學的難點。 這個教學目標的設定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

三、明確了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之後,就說說教法和學法了。 先說教法。教師的教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作適當點撥。點撥法是教學最常用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教師的點撥,可以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從而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再說學法。教會學生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當然還離不開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學習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四、教學手段(媒體設計)

多媒體設計應為學生學習文章營造最佳的氛圍,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多媒體設計是備課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1、比如在課堂匯入環節進行興趣調控,既可以激發興趣,又可是課堂妙趣橫生;

2、本篇文章篇幅較長,內容較為分散,將文章中所舉用的咬文嚼字的事例,利用幻燈片,集中在一起,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解讀文字。有利於學生完成教學重點的順利完成。還有在拓展延伸環節中,利用幻燈片更能夠豐富學生的見聞,使課堂容量增大,有利於培養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從而完成教學難點。

五、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我打算用四個步驟來完成:

激趣匯入——解讀文字——拓展延伸——課堂總結

播放《咬文嚼字》雜誌公佈的20xx年國人十大語文差錯。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誘導其進入學習狀態,初步觸及文章內容)

三是學生合作探究,四是分析歸納。(30分鐘左右)

(1)第一環,教師介紹作者,是為了知人論世,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字。(2分鐘左右)

(2)第二環,學生自主學習,要求學生通讀文字,在教師的幫助下,解決生字詞的音、形、義的問題,並在閱讀文字時,劃出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為合作探究作鋪墊。(8分鐘左右)

(3)第三環,合作探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文字。體會作者列舉出的“咬文嚼字”例項,所體現出的道理。問題設計如下:(15分鐘左右)

①材料一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咬文嚼字:比較這組句子中的上下兩句,說說在用字上有什麼變化?在表達效果上有什麼區別?

②材料二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更復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咬文嚼字:這三則材料都是李廣射虎的故事。第一則裡有多個“石”字,另外兩則裡只有一個“石”字,朱先生認為那句寫得好,為什麼?

③材料三

賈島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韓愈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咬文嚼字:韓愈修改了哪個字,朱先生認為誰的好?

④材料四

A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B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

C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

咬文嚼字:這三句都是說蘇軾在無錫惠山品茶一事,比較這三句,那句更富有文學色彩?試說明理由。

然後讓學生分組分段研讀文字,學生在討論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作適當的點撥。例如:學生在討論材料一中的問題時,教師可作如下點撥:一是找出課文中作者分析這兩種句式表達效果不同的語句,二是讓學生讀,可兩人一組,分別扮演宋玉和嬋娟,然後讓嬋娟“罵”宋玉,在學生演練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適當的背景介紹(在屈原屢遭朝廷貶斥,權貴排擠,小人汙陷時,他最喜歡的學生宋玉背叛了他,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投靠了南後和張儀,當宋玉和子蘭來勸屈原的婢女嬋娟和他們一起走時,作為一生追隨先生的嬋娟氣憤之極,所以罵宋玉:“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然後教師也可作個

示範,學生再讀,再體味,在反覆的朗讀中體味這兩種句式所表達出來的不同情感。學生在討論探究材料四中的問題時,教師可作如下提示:詩人所處的環境怎樣?詩中的人物有什麼活動?在此情此景下,可想像出人物有著怎樣的情趣?

設計的所有問題,都是讓學生品味妙語佳句,都是圍繞“文字與思想感情密切相關,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這一主要觀點而展開的,從而突出重點。

(4)第四環,分析歸納,在前面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後,就水到渠成的提煉出作者的主要觀點,明白了本文中“咬文嚼字”的真正含義了。

師生動態完成板書。(見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看學生能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鑑賞古代或現代經典句子。為此,我設計了以下題目檢測學生:(10分鐘左右)

品評:

①忍(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邊)覓小詩——區別“忍”字與“眼”字的不同,區別“叢”字與“邊”字的不同。

②(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刪去“借問”與“牧童”兩詞句子更簡潔,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裡,昨夜(?)枝開——括號內可以填什麼字?

④比較這兩句話:“敢於這樣做的人,肯定是個英雄。”“敢於這樣做的人,難道不是一個英雄嗎?可以肯定說是一個英雄,一個大大的英雄。”體會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⑤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可否為句子增刪文字或調整語序?

這幾個題目的設定,是為了檢測學生在閱讀時能否從煉字,繁簡、意境、句式、想像和聯想等角度來學會“咬文嚼字”,如果學生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練習,那麼本課的難點就突破了。

4、作教學總結時,我將用福樓拜對莫泊桑說的一段關於煉字的經典話語結束這一堂課。並且還要丟擲一個問題:當代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歷史學家馬南 先生卻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不求甚解”,這是不是兩相矛盾的見解呢?同學們怎麼看待呢?這就是我們下一堂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樣設下一個懸念,為第二課時的比較閱讀作了鋪墊。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評委老師的指導!

一、師與生的角色定位。

要更新教學觀念,多方位審視。就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使教師從傳統的“教”的角色中轉移到“導”的角色上來,要充分認識和關注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教師的教學策略將由“選擇適合教學的學生”轉向“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教師的教學任務由“教師帶著書本走向學生”轉向“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書本”。本文較長但每層在寫作方式上相似,通過典型章節的研讀,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因此在教材的處理上,突出重點,以點代面學習本課。本文的結構很清晰,在事例前後均有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教師指導學生找出這些語句,綜合提煉作者的觀點。

二、教學設計絲絲入扣,既平實無華,又嚴密合理,富有成效。

從教學過程看,首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來匯入,接著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再接著讓學生對課文重點段落進行咬文嚼字,最後再拓展學生思維,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可以說,本案例自始至終貫穿著“咬嚼”,這將幫助學生在閱讀中養成自覺品評和挖掘文章內蘊的良好習慣。

三、尊重學生,努力營造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

只有在平等的教學環境裡,學生才會敢想、敢說、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在本案例中,我注意每位發言的學生都給予及時的肯定與鼓勵,即使他們有些發言並不理想,比如:有表述不清、思路混亂等現象,但我都肯定了他們能積極開動腦筋並大膽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優點。當然,教學中的缺憾還是很多的。受課時的影響,可以講的和需要講的內容很多,雖經取捨,依然覺得教學進度很匆忙,時間顯得不夠用

說課稿 篇8

一、 說教材

《小鳥和牽牛花》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選學課文,這是一篇童話,主要講述了小鳥和它的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表達了鄰居、朋友之間的關愛,讓學生們懂得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變得很快樂。 二、 說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中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以及結合這篇文章自身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知識與技能:

準確認讀文中的生字,讀準“矇矇亮”、“蔓兒”、“纏在”等難讀的字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了解鳳仙花、小草、牽牛花植物的生長特點,感悟鳳仙花、小草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用“蔓兒”、“ 纏”、“ 榆樹”等詞語說說牽牛花是怎樣幫助小鳥的,體會牽牛花樂於助人的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們感受到鄰居、朋友之間的關愛、懂得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變得很快樂 三、 說教學重難點

1、瞭解牽牛花能陪生病的小鳥的原因

2、體會牽牛花、小草及鳳仙花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精神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這是一篇很感人的童話故事,所以我把朗讀作為本文的主要教學手段之一。

這又是一篇看似淺顯,實則耐人尋味的童話故事,所以我把教師精巧設問、層層深入與學生的積極質疑、主動探究緊密結合起來,作為本文的又一教學手段。

這是一篇很表達友愛的文章,所以,我嘗試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的道德反思,昇華學生的思想情操,在最後一個環節請學生自己續寫故事,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二)學法

在學法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自讀感悟法”、“小組合作法”。 五、 說教學過程

(一) 情境匯入,引起興趣

1、課件出示小鳥以及牽牛花的圖片,請同學們認識新朋友,並伸出小手與老師一塊兒書寫新朋友的名字“小鳥”、“牽牛花”。

2、猜想:小鳥與牽牛花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呢?本節課,就一塊兒學習這個童話。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並且畫出不認識的生字

2、出示難讀的詞語:蔓兒、纏、矇矇亮、喇叭、嗒

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加強學生的記憶,如齊讀,同桌互讀,開火車讀等。

(三)再讀課文,感悟賞析

1、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他們會一起玩兒什麼?怎麼玩? 2、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小朋友們生過病嗎?生病時你的感受是什麼?

這兩點的設計意圖是:先讓學生想象小鳥沒生病之前與朋友愉快的生活,又引導學生聯絡實際生活展開想象,暢談自己生病時的感受和想法,由此遷移到小鳥的感受,為指導朗讀奠定了情感基礎。

3、角色扮演:請三個學生分別扮演小鳥、鳳仙花和小草朗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讀完後現場採訪鳳仙花和小草:為什麼你們不能去陪小鳥呢?現在你們的心情怎麼樣?

這一點的設計意圖是:採訪鳳仙花和小草是為了讓學生理解鳳仙花和小草不是不願意幫助小鳥,而是它們也無能為力,它們同樣也很發愁。

4、小組合作讀剩下的課文,並且討論:為什麼牽牛花能幫助小鳥?

引導學生重複做牽牛花向上繞的動作,並採訪學生“為什麼這麼累了還要往上爬”?

這一點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學著牽牛花做動作、讓學生想象牽牛花的辛苦,感知牽牛花的精神,這 樣他們的朗讀才會有真情實感,才能真正體會到蘊藏在文字背後的牽牛花精神。

5、全班分成五大組,分別扮演讀者、小鳥、鳳仙花、小草、牽牛花,合作朗讀課文,讀完後請各個角色分別說說各自的感受。

這一點的設計意圖是:學完整篇課文後,再讓學生體驗角色,起到昇華主題的作用。 (四)鞏固拓展,展示提升

小組合作續寫故事:小鳥和它的朋友們之間以後會發生什麼故事呢?

這一點的設計意圖是:通過讓學生自編故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五)歸納總結

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讚頌友情的名言:

沒有友誼,世界彷彿失去太陽。——古羅馬西塞羅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選自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本單元是寫人記事的散文單元。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透過對人與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對人物品性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表現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本文題為記一次演講,明為記事,實為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先生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並表達對大師的崇敬之情。一來可以從寫作的角度鑑賞文字,重在賞析文章的寫人技巧,以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達交流的能力;二來可以從從育人的角度觀照文字,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塑造學生美好心靈。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強調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從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文學常識,引導學生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2、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語言特點,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蒐集和整理資訊的能力。

3、體會作者對梁啟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啟超先生的人格魅力;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靈。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賞析課文中精彩生動的人物描寫,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細節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同情懷。

教學的重難點是體察人物個性、情操的關鍵,也是使學生通過文字受到人文薰陶的關鍵。

四、說教法與學法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一篇自讀課文,雖短小精悍,卻是言淺而意深。自讀課文必須要上出“自讀”的特點來,這裡教師只起一個引導的作用,要以學生為主體,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再者結合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此我設計了自主閱讀、小組討論、深入探究等教學方法。

比如運用情境設定法,激發學生興趣;運用閱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熟悉文字,也讓學生學會作旁註的學習方法;採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全班交流;採用問答法,使學生主動感知,探索求真。總之,作為教師應該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收穫自學成功的樂趣,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五、說教學過程

1、情景匯入

從《少年中國說》中擷取一段,請學生集體朗讀,從而轉入對梁啟超的介紹和討論,繼而引入梁實秋的文章。

這種匯入有利於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創造性的學習,所以我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文字設定情境來匯入,讓學生主動走進文字。

2、整體感知

語文課改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刨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這一環節具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圈點勾畫出課文中描寫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語句;其次全班分組討論:這些精彩生動的描寫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氣質和修養?最後學生髮言,教師歸納板書。

演講稿(整齊美觀)——認真細緻,有才華,有修養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健)氣質(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

開場白(獨特)——謙遜而自負,風趣幽默

聲音——沉著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態、動作(敲打禿頭,手舞足蹈,掩面頓足,狂笑嘆息)——博聞強記、自由灑脫、率真

3、細節評點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薰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這一環節具休是這樣設計的:

一是讓學生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細節描寫;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細節描寫,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懷。

4、課堂小結針對今天所講的內容進行一個知識總結,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要求學生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刻畫同學的形象或者寫某一位老師的講課等。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蘇科版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圖形與證明(二)中的一節數學活動課《嘗試與證明》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數學活動課在我們教學中一般都不加重視,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絡不是很密切,同樣的,本節課是介於11.2說理與11.3證明之間的一節附加課程,在純粹的數學知識上與教材的聯絡不太密切,但是如果上好這節數學活動課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調動學生學習幾何證明的興趣有很大的作用,同時,在授課過程中,學生要應用現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去觀察、分析、研究問題,這對學生的學以致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從這些方面來說,這節課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今後的教學又有很大的幫助。

2、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體驗說理必須步步有據,感受說理的必要性。

(2)過程與方法:

獲得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驗,發展有條理的思考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加深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增進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3、重點,難點:

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驗的應用以及有條理的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學情分析:(說學法)

1、學生在學習時,認為是一節活動課,對這節課的重視程度不高。

2、學生在自主討論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問題:目標不明確、討論很隨意、做題憑感覺、不會說理或者說理不嚴密。

三、教學策略:(說教法)

為了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

1、添加了大話西遊《視訊歌曲only you》和《唐三藏給孫悟空的家書》來調動學生的興趣

2、小組合作討論,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題。

3、教學過程中堅持啟發式教學的原則

四、教學程式:

一、引入新課

1、自我介紹,並反問學生我是教什麼學科的?

2、以視訊歌曲only you來介紹一位人物

(目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拉近教者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3、請學生讀《唐三藏給孫悟空的家書》

目的:仔細分析每句話,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推理證明中常見的錯誤。如:無因果關係、混淆概念、 語言不簡練、囉嗦、自相矛盾等等

4、和學生一起分析史上有名的人物—福爾摩斯

之後在黑板上【板書】嘗試與證明

尋找依據、聯絡分析、得出結論。

介紹:光是憑藉推理是無法說服人的,就如同法院判斷某人有沒有罪是講證據的。所以我們以後在證明時要做到步步有據。

目的:通過和學生一起努力,來培養推理的信心和興趣,同時強調數學證明的嚴密性是很重要的,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回到數學問題中。

二、例題講解

由學生填空,到最後四空時。(設疑:問學生以下如何繼續解題)

學生髮言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適當歸類為:驗證法、淘汰法、尾數判斷等等。

目的是活躍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入本節課學習狀況。

三、合作交流(3題)

三題均給時間由學生自主討論後,上黑板板書,並說明思考方法。並對每位同學的講解進行剖析和鼓勵。(黑板上分為三分,由學生板演,選擇適當內容保留,作為板書的一部分)

其中第二題學生自主討論後,請同學上黑板寫出各自的答案(儘可能寫出學生中存在的不同答案,然後通過課件演示,得出正確的答案,給與做對的小組掌聲鼓勵。

目的,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學生小組協作能力,讓學生在競爭的氛圍中愉快的解決問題,開闊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延伸提高(20xx年泰州的會考題,但是將答案變為學生所在的學校,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目的,使學生更加註重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學有所用,考有所用。

五、小結與思考

本課你有什麼收穫?(語氣平穩又充滿了期待,期待每位學生的回答,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最後教師做適當的總結)

1、證明先進行分析:尋找依據、聯絡分析、得出結論。

2、要學會解題的辦法:驗證法、淘汰法、反證法等。

3、有些題目可以藉助圖形進行分析。

4、說理時要步步有據、證明語言要簡潔。

六、課後練習(補充2題)

目的:通過本節課學習的慣性,進一步要求學生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完成對證明的感性認識,為之後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七、板書設計

嘗試與證明

尋找依據

聯絡分析 (供學生板演)

得出結論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各位評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