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模板彙總7篇

說課稿1.32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說課稿模板彙總7篇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1、說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冊第一單元《租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分草莓》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原課本教材是以《租船》為例來解決剩餘的實際問題。這節課在注意應用題教學中數量關係的分析、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上以及在內容的選擇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取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生喜歡、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步發展,營造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應用中鞏固,在活動中深化,使學生真正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學的設計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3、教學目標:

(1)能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應用意識。

(2)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

(3)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4、教學重點:解決有關“有餘數除法問題”的簡單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靈活處理有餘數除法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餘數的“取”與“舍”的問題,即對於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教法學法】

教法: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知識的引路人,在教學設計中,正確理解新教材,抓住新教材特點,進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師生互動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提高參與探索的慾望。

學法:

1、指導“探索實踐”。讓學生在探索、研究活動中感悟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於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2、引導“思”鼓勵“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思考,大膽質疑,不斷創新。

3、組織小組學習,重視合作交流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說教學流程】

本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一開始,我創設了“投籃比賽”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件給出人數相同時男女生隊的比賽結果,引導學生觀看課件,瞭解情況。接著,我提出 “誰勝誰負”的數學問題,引出課題,同時要求學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觀察思考該怎樣比。再集體交流訂正,得出“當參賽人數相同的時候我們直接比較投籃的總個數就能比較出勝負”這一結論,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接著創設新的情境——兩隊的人數不一樣。讓學生比一比,哪隊能被評為優勝隊呢?通過討論,使學生髮現其中的隱蔽條件,深刻體會到兩組人數不一樣,不能比兩個小組的投籃總個數或以投籃個數最多在哪一組來評選優勝隊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隊平均每人投籃的個數比,比較合理,體會到求平均數的必要性,從而引入新知探究。

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方法,但是數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補少,數目大了,移多補少就很麻煩了,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讓學生同桌討論,集體反饋交流,課件演示,引導比較。以男生隊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稱,“4+7+5+4+5”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5”呢?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本環節設計通過小組操作、討論,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內涵就是“移多補少”,從而揭示平均數的含義。當學生的思維剛剛獲得平衡時,又巧妙設定認知衝突,“這平均數除了通過移動得到,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迫使學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先合併再平均分),為此再次組織同學進行小組探究,從討論、反饋中,得出如何來求平均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在這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嘗試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緊接著,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據“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

1、為參加 “新苗杯”校園小歌手比賽選手統計成績

2、瞭解生活中的平均數

設計這些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滲透統計與平均的思想,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最後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這節課你表現得怎麼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這節課的重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以數學故事《危險嗎?》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以提升“數學交流”的能力。也讓學生明白“平均數”反映的是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性的資料,比如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釐米,並不是說游泳池的每一處都是132釐米,同時滲透不私自到水邊游泳的思想教育,為本課的教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縱觀這堂課的設計,我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主動的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音樂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目的是挖掘和發展人自身潛在的音樂素質和能力,負有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萌發幼兒初步感覺美,表現美的重要使命。

中班幼兒活潑、好動,並且富於想象,他們喜歡唱歌,而且對音樂已有初步的概念及欣

賞能力,能逼真形象地扮演其中的角色。他們能用誇張但適宜的語氣、語調、動作、表情等去表現角色,能有興趣地聽賞樂曲,能感知不同的節奏;並學會用點頭、拍手、跺腳等動作來表示,能用語言和簡單的身體動作表現與音樂相應的節奏。

《拔蘿蔔》是一首旋律上口易唱,行動活潑,富有動感,反覆吟唱,非常適合幼兒的口味。這首歌的音樂材料十分節省,全曲只有六小節,旋律、節奏完全重複。雖然全部用重複的手法展開但是又不感到單調、乏味。歌曲容易上口,唱幾遍就能背了。

二、說目標

從活動目標出發,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理解歌曲內容,掌握歌曲中的角色,能進行歌曲表演。

三、說準備

四、說教法和學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1、視聽唱法:引導幼兒在觀察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充分地刺激幼兒的視覺,

2、情境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一個具體形象、生動的學習情境,用合適的方式把幼兒完全帶入到情境之中,讓幼兒在具體情境的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慾。此外,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我還採用了表演法、遊戲教學法等對活動加以整合。

教學活動是老師和幼兒共同表演的舞臺,而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表演”以及活動中所呈現的一切都必須為孩子自然的學習服務。

五、說過程

播放課件,結合課件畫面講述故事《拔蘿蔔》。我會將歌詞根據節奏說出來編入到故事中。

(1)蘿蔔拔出來了嗎?

(2)誰來幫忙拔蘿蔔了?

(3)誰第一個來拔蘿蔔?他拔不動的時候請誰來幫忙的?

(4)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個來拔蘿蔔?

(5)誰最後一個來幫忙拔蘿蔔?

1、出示課件中老伯伯在拔蘿蔔的畫面。

師:老伯伯可開心啦,他還哼著歌兒呢!

師:老公公是怎麼拔蘿蔔的?

讓幼兒初步學一學拔蘿蔔的動作,教師邊唱下面的幾段歌詞邊帶領幼兒拔蘿蔔。

在這一環節是活動的重點,通過聽唱、跟唱、分唱三大方式,幼兒基本會唱本歌曲,並能正確知道角色的出場順序。幼兒對一種表現方式的興趣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們可以嘗試讓幼兒用不同唱的形式來學唱歌曲。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這樣變化的方式很受幼兒歡迎。

(三)想象並模仿歌曲中各角色的行走動作

1、分段練習表演

師:老公是什麼樣子的'?他說話的聲音是怎麼樣的?

幼兒自由模仿、學習老公公走路的樣子及說話的語調,這時可請個別表演能力強的幼兒演示一下。

帶領幼兒扮演老公公進行表演歌曲。

本環節是活動的難點,在此我並沒有直接將角色特徵灌輸給幼兒,而是讓他們自由模仿,喚起他們的生活經驗,因為這些形象都是幼兒熟悉的,易於模仿的。

(四)分角色表演

1、集體中分角色表演

2、自由結對分角色表演

請幼兒自由組合,5人一組,互相商量分配角色,進行表演,表演要求同上。在這個環節中,充分發揮幼兒的自我表現力和自主性。先進行集體中分角色表演,讓幼兒明確表演要求,再進行自由結對錶演,照顧到了每一位幼兒,讓他們都能參與到歌表演的活動中,解決了只有個別幼兒參與表演的狀況。兩種不同的表演型別,大大提高幼兒的興趣,充分激發了每一位幼兒的表演慾望,為幼兒提供表現的機會。

(五)結束

師: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黃狗、小花貓、小老鼠他們一起用力把大蘿蔔拔出來了。

(六)活動延伸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美術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讀書與藏書的情結》活動二:藏書票的製作。

一、說教學內容及教學理念:

本課學習內容是融繪畫、手工、印刷為一體的版畫形式的藏書票製作,屬於造型 表現學習領域。本課教學活動分兩課時完成,我說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本課設計旨在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藏書票的設計原則及製作方法,從而使學生能創造性的進行美術構思和設計,表達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本著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廣泛的人文情境中認識美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為促進學生的發展而評價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設計。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我設計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賞析作品,使學生把握藏書票設計的原則和要求,學習藏書票設計與製作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依照藏書票設計要求,學會運用不同的版畫製作方法,創造性的構思、設計、製作藏書票。

情感目標:體驗美術創作的樂趣,感悟藏書票精巧秀美的形式和意蘊雋永的內涵,能創造性的進行美術構思和設計,表達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比較作品,把握藏書票設計的原則和要求,學習藏書票設計與製作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版畫的不同製作方法,創造性的構思、設計、製作藏書票,促進學生藝術表現能力的提高。

教學難點:體驗美術創作的樂趣,感悟藏書票精巧秀美的形式和意蘊雋永的內涵,能創造性的進行美術構思和設計,表達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說教法學法:

本課主要採用講授法、啟發談話法,直觀演示法等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運用觀察法、比較法、分析歸納法,探究實踐法等進行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匯入新課(約佔2分鐘)

這一環節主要運用創設情境、激趣匯入的方法。課前把準備好的自制藏書票贈送給學生,讓他們欣賞並討論準備把老師送的禮物珍藏在哪兒?上課後,先讓學生互相交流然後回答。當有學生說出夾在自己最喜歡的書裡時,老師趁機與學生交流古今中外讀書與藏書、愛書的名人軼事,引出並板書課題《讀書與藏書的情結》,匯入新課。

第二個環節:學習新知(約佔18分鐘)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活動一:欣賞感知

首先,多媒體展示2幅圖片,運用觀察法、比較法引導學生欣賞,使學生知道中外讀書人藏書方式有所不同,加深學生對藏書票概念的理解,激發學生設計製作藏書票的興趣,板書副標題 ——————藏書票的製作。

接著請學生欣賞一組以版畫形式表現的藏書票作品。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欣賞作品:

1、 這些藏書票是以哪種繪畫形式表現的?

2、製作藏書票為什麼多采用版畫形式?

3、藏書票票面設計有哪些內容,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內涵?

師生交流時,我將採用分組搶答競賽的形式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態度和競爭合作的意識。通過欣賞藏書票作品,鞏固學生對藏書票的構成、規格、款式、題材等相關知識的把握,使學生明確藏書票畫面的設計要求,懂得藏書票內容的設定應體現作者的思想內涵。增強學生對藏書票設計製作知識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運用不同方法創作藏書票的.慾望,為下一步動手實踐作好鋪墊。

活動二: 設計製作

這一活動裡我安排了兩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內容:欣賞藏書票圖片,分析設計思路。

在欣賞藏書票作品的過程中,用啟發談話法引導學生觀察感悟藏書票的畫面構成及體現出的內涵,通過對比分析,使學生從中發現作者的創作靈感來自哪裡?體現了什麼樣的思想內涵?以此來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更多更美的創作素材,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使學生了解藝術創作來源於生活, 取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第二部分內容:欣賞藏書票實物,歸納製作方法。

把用吹塑紙、硬紙板製作的版畫藏書票作品分發到各小組,讓學生比較、分析不同的表現手法產生的不同效果。使學生在欣賞中去發現藏書票與底版之間的差別,特別是“文字須反寫”的特點。接著教師直觀演示吹塑紙版畫、漏印版畫的製作步驟,鼓勵學生有不懂的地方大膽提出質疑,從而理清學生的創作思路。

這樣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在學會製作方法的同時,加深對藝術創作離不開生活的這一創作原則的理解。

第三個環節:表現創作(約佔19分鐘)

1、出示作業提示

根據喜歡的內容選取恰當的表現方法設計製作一枚藏書票。

2、教師巡視輔導,提出合理建議,協助學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這一環節重在瞭解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為學生所學知識的反饋表達提供一個空間。

第四個環節:作品評析(約佔5分鐘)

採用自評、互評、師評的多維多級的評價方法,從作品的內容設定、版面效果、表達的思想情感及表現手法。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及表達能力上的發展提高,體現出為了學生的發展而評價這一理念。

第五個環節:發散拓展(約佔1分鐘)

多媒體播放一組其他版畫形式的藏書票作品,在欣賞的過程中,使學生再次感受不同製作方法制作的藏書票所帶來的形式美感,培養學生運用美術知識對書籍進行裝飾美化的審美意識,提升審美情趣。

最後出示課後活動小建議:

1、為自己的父母、師長或朋友設計並製作一枚藏書票。

2、嘗試使用製作藏書票的方法,製作具有個性的書籤。

總之,這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會時刻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及時調整問題的切入點和提問方式;注重預設和生成的關係,努力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

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人琴俱亡》編排在蘇教版語文課本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至愛親情”。幾篇文章特點不同。《背影》重在理解蘊藏在字裡行間的樸實而深厚的父子情感;《甜甜的泥土》告訴我們人間的至親至愛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般無處不有,無時不在;而《人琴俱亡》則用極為簡潔的語言,刻畫了王子猷的獨特形象,表達了兄弟之間的深厚情誼。學習這個單元,要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對自己家庭生活的回憶和共鳴,體會父母兄弟的至愛親情,愛親人,愛生活,愛社會;品味文中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學習攝取閃光瞬間的選材構思法---擷取法。在《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的要求是: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同時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結合單元教學及課程標準的要求,去確立本文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點:一、識記文學常識及生字的讀音。二、理解並識記主要的文言虛實詞。三、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誼。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情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其中重點是一、二、三。難點是二和三。教學目標之間是層層遞進的,解決讀音是為了能正確朗讀,解決字詞的意思,是為了能流暢的翻譯課文,能用現代漢語正確翻譯又為理解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說教法:

今天我上的是一篇文言文,課文很短,難度也不是很大。根據課標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運用學校正在推行的“導學、交流、釋疑、訓練”四步四環節課堂教學方法就很好。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從事某種活動有推動作用,當人們對某一活動產生強烈的興趣後,就會成為推動人們從事這一活動和深入研究的動力,使人們以巨大的熱情、頑強的毅力投入其中。同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就會好好學習、積極思考、深入鑽研,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而四步四環節教學方法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導學就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交流是指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生自覺主動地交流彙報和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釋疑是指在學生自學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難點、疑點、盲點、熱點問題,運用啟發式精導精講,啟迪心智。訓練就是根據不同科目、不同課型,採取不同的練習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四步四環節的教學方法,打破了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念、學生寫,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受益。這種教學方法,是以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為理念,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七要四不講”,教師在課堂的主要任務就是組織、指揮、引導、幫助,講就要講學生不知道、不理解、不清楚的疑點、盲點和難點,真真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幫手。

說學法:

教與學是一項雙邊活動,四步四環節教學方法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學。本節課學生的學習主要有以下幾點:

運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學習。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分析歸納。

小組內的合作學習。

敢於把自己的獨特意見和感受說出來。

通過訓練鞏固和提高。

現代教育越來越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揚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這些學習方法非常重視學生主動加入到學習中來,自我發現,自我探究,注重過程體驗,享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從而使教與學有機地融合起來,並提高了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由學過的前兩篇課文《背影》、《甜甜的泥土》匯入新課:父子深情---母子情深----兄弟深情(手足之情)並板書課題。

二、藉助課下注釋瞭解文學常識。

三、學生自己朗讀課文,講紅字的讀音注在書上,老師抽學生上黑板上注音,老師和學生共同糾正,並讀幾遍記住。

四、自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將加橫線的字詞的解釋標註到課本上。有不會或不清楚的可以小組討論交流。

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譯課文,然後班內交流,教師和學生共同糾正錯誤。

六、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思考回答導學設計的三個問題。

七、完成訓練設計。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溶解的快與慢》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的內容。通過前幾節有關食鹽溶解的課以及平時的經驗,學生們對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瞭解。這節課旨在通過攪拌和水溫等條件改變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對比實驗,從而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

1.攪拌對於食鹽溶解快慢的影響.

2.水溫對於食鹽溶解快慢的影響.

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細心研讀教材後,我發現用食鹽做溶解實驗效果不太明顯,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學習的目的,故把食鹽換成了紅糖,用紅糖作為溶解實驗的材料便於學生觀察。根據教學的內容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可溶性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物體大小、水的溫度、液體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2.初步感受對比實驗的意義,親身經歷控制變數進行實驗的`活動過程。

3.體驗探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教學重點: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感受對比實驗的重要性,以及在實驗中的變數與不變數的控制問題。

 教學準備(分組實驗材料):每組兩個杯子、筷子1根、紅糖兩包(每包10克)、礦泉水1瓶、熱水、水果糖、溶解快慢記錄表。

二、教法與學法指導:

教學方法:本節課讓學生經歷“問題——猜測——驗證——證實”的過程與方法過程,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科學實驗意識,從而在探究方法與過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學概念.同時,讓學生親歷對比實驗,指導學科實驗的嚴謹性,提高綜合分析、運用能力.

學法指導:讓學生自主學習,四人小組討論,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通過動手操作,讓孩子在交流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得出科學結論.

三、教學過程:

(一) 談話激趣,以問引題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我充滿激情的對學生說:“同學們,老師希望你們能認真的聽,仔細的看,開心的玩(實驗)!好嗎?好!一起用你們甜美的聲音讀讀課題吧!物質溶解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板書課題)

 (二)創設情景,引導探究

1、觀看肥皂溶解的對比實驗視訊,讓學生通過視訊資料獲得物質溶解對比實驗的方法。

2、探究活動1:《攪拌影響溶解》(攪拌加快紅糖的溶解)

學生根據欣賞視訊資料獲得的實驗方法做攪拌加快紅糖的溶解的實驗:以小組為單位,把兩份同樣多的紅糖(大約10克)同時放入兩個盛同樣多水(大約30毫升)的杯中,用筷子攪拌其中的一杯水,觀察比較哪一杯中的紅糖溶解得更快一些。把實驗記錄下來(附表1:溶解快與慢的比較記錄表一)

溶解快與慢的比較記錄表一

溶解過程攪拌不攪拌

溶解的快與慢快

慢快

3、交流:攪拌能夠加快物質的溶解嗎?反饋總結: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液體是否被攪動有關,即:在相同條件下,攪拌能加快溶解。

4、師:剛才有同學說水的溫度也是影響溶解的因素,要怎麼證實呢?(實驗)

探究活動2:《水溫影響溶解》(水的溫度高能加快紅糖的溶解)

1、交流這個實驗需要的材料、完成的步驟。

2、老師提供相關材料,請兩三名同學上臺證實、觀察、比較,哪一杯中的紅糖溶解得更快些?

3、反饋交流,得出: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水的溫度有關,在相同條件下,紅糖在熱水裡溶解得快。

4、猜猜:如果水的溫度再高些,紅糖的溶解能更快嗎?讓大家完成課本中的記錄表二

溶解快與慢的比較記錄表二

溶解過程常溫熱水

溶解的快與慢快

慢快

(三)實驗探究加快水果糖溶解方法

1、師出示水果糖,問:同學們,這是大家喜歡吃的水果糖,請你聯絡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說說怎樣使水果糖溶解得更快些?它的溶解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2、探究活動:《怎樣加快水果糖的溶解》

教師提供相關材料,並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討論:如何讓水果糖溶解得更快?再分工進行,並制定一份研究計劃(參考書上的相關問題)做好記錄。(附表3:加快方糖溶解研究計劃)

附表3: 加快方糖溶解研究計劃

問題材料方法觀察結論

3、反饋實驗結果,評價研究計劃,綜合得出: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水的溫度、液體是否被攪動有關,還與物體顆粒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完善板書)

(四)遊戲延伸,知識運用。

1、我們通過今天的實驗知道了,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2、同學們今天表現得很出色,老師獎勵大家玩吃糖遊戲:每人一顆水果糖,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在嘴裡溶解水果糖,看看誰快,但不允許囫圇吞棗,注意安全。吃完糖後交流一下吃糖的方法。

3、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現象,比如喝咖啡的時候,小調羹有什麼用?炒菜的時候為什麼要在鍋裡放鹽比較好?同學們可以在課後繼續探究有關溶解方面的問題。

板書設計

溶解的快與慢

是否攪拌

加快溶解的方法 水的溫度

顆粒大小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㈠謀篇立意

這是作者少年時代的故事。它真實而生動地描述了自己成長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動:活潑好動、好奇心極強的“我”不顧爺爺的反對捅了馬蜂窩,結果遭到馬蜂的反擊,使“我”對馬蜂有了新的認識。文章描寫細緻,充滿情趣,表現了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以及淘氣、單純的特點。

㈡文章脈絡

全文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為三個部分:

原因:奶奶的叨唸和爺爺的擔心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經過:“我”去捅馬蜂窩,妹妹由於害怕忘了事先的約定,把“我”關在門外,我被蜂蜇了。

結果:“我”被馬蜂蜇病了,並且因害怕馬蜂而不敢去後院了。

㈢寫作方法

文章最精彩的當屬“我”的心理活動的描寫了。圍繞捅馬蜂窩而產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變化,像一條紅線貫穿情節的始終,牽動著故事的發展。縱觀全文,“我”經歷了“渴望一遲疑—好奇一驚呆—害怕”的心理變化過程。聽了爺爺奶奶的對話,“我”心裡“湧出一種捅馬蜂窩的渴望”,心想,那多麼有趣呀!那顆本就極富好奇的心,在爺爺“捅不得,捅不得”的勸阻聲中,越發鼓動出一種極強的渴望。雖然“我”曾因膽怯而遲疑過,最後“還是好奇戰勝了膽怯”,終於不顧一切地斷然行動了。可是,當“我”看到了馬蜂拼死的氣勢時,“我”“驚呆”了。被蜇之後,“我”再“也不敢到那通向後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馬蜂還守在小門口等我”從好奇渴望到膽怯遲疑,由膽怯遲疑到渾然不顧,直至受驚害怕這段心理活動真實地再現了一個頑皮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表現出孩子單純可愛、真誠善良的心地和好奇、探險的本心。

二、學情分析

通過國小四年時間的學習,學生已基本具備了識字能力,教師只需對極少數易錯字稍作強調即可;在詞語的理解上,學生已學習了不少方法,可在課前通過預習自主識字,在課堂中可分別就字詞的音形的難點和關鍵詞的詞義在交流中隨文加以檢測、指導。

在閱讀方面,學生已掌握一些閱讀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課文的能力。課前,教師可適當佈置預習作業,促使學生藉助原有知識儲備,有針對性開展預習工作。本單元教學目標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每冊的教材中都出現過這樣的的要求。高年級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關鍵在於理解課文,認同作者的基礎上,良好的感悟語言,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描寫的精當,這是指導朗讀的抓手,教學時需注重方法,並在課內加以落實。

在理解重點句上,教師可通過各種語言訓練,針對該年段學生思維深度、言語概述能力不強的特點,強化練習。最終使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不僅僅是從內容到內容,而落到思維的訓練,語言的內化,情感的認同。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通過學習,認識本課的生字,並在具體語言情景中理解“遲疑”、“膽怯”等詞語。

在閱讀中自主識字,讀準“蜇”、“膽怯”等字音;掌握“蟄”、“撼”等幾個難寫字的寫法;在語境中理解“遲疑”、“膽怯”等詞語的含義,從而體會“我”內心的感受。

目標二:讀懂文章充滿情趣的語言,瞭解“我”情感的變化,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時可先讓學生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理清層次,然後抓住表示“我”在捅馬蜂窩之前、捅馬蜂窩之時、捅馬蜂窩之後不同心理的重點詞句展開教學,教師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品讀相關詞句,結合想象,揣摩人物心理,幫助學生梳理情感線索,體驗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同時感受寫作方法。有感情的朗讀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雖然在各年級段都有有感情朗讀,但在高年段關鍵是教給學生有感情朗讀的辦法。

目標三:結合自身體驗,理解作者的感受,拓展作文的選材。

新課標強調三維目標,尤其是對過程的注重。這裡的過程不僅包含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過程,還包括體會情感、提高認識的過程。在這篇文章中,通過對人物內心感受部分的研讀和想象,讓學生從內心理解作者的感受並在自己的身上找到情感的認同,感悟作者選材的技巧。

四、教學設計

研究教材制定教學目標後,我對教學進行了如上設計(詳見關於教案設計部分),著力體現以下三點:

(一) 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和體驗,以讀貫穿始終。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寫捅馬蜂窩時的情景進行描寫,課件輔助呈現,帶領學生走進文字情境;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想象內心感受,體會兒童自然而純真的心靈,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淘氣、單純、喜歡探險、敢於嘗試的特點。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切實指導學生讀好語言,讀出個人感受。

(二)目標達成注重方法,強化自主體驗。

新課標強調過程的體驗,強化方法的習得。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字詞教學目標的達成主要通過課前預習,課內的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反饋方法進行教學,在課文朗讀中,正音 “蜇”、“怯”、“撼”等字;結合課文理解時隨機板書指導“蟄”的寫法;在課文語境中理解“遲疑”、“膽怯”。

單元目標“有感情的朗讀”也主要注重方法的指導:首先,讓學生通過默讀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理清層次,釐清文章脈絡,形成初步情感體驗,然後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理解關鍵字詞,感受作者精當的語言表達,聯絡上下文展開合理的心理想象,從而真正使學生被故事打動,有情感認同,才能做到真正的動情朗讀。

對於文字的深入理解,則通過作者對人物內心感受的描寫,在研讀中漸次達成的。這個過程,需要學生精心閱讀獲得感悟,並通過規範的表達促使其思維的發展,加深文字的理解。更需要教師在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巧妙地引導,層層深入,不斷拓展思維的深度,拓寬思維的廣度。對後兩次的想象是在第一次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選擇景象的,在第一次的想象過程中,教師就抓住了方法的指導,聯絡上下文的辦法,這一部分離不開方法的指導,尤其是學生想象的合理性,語言的準確性上更需引起關注。

(三)閱讀寫作有機結合,深化主題理解。

本文不僅適合閱讀,同樣是一篇很好的例文。教學中多次設計了讀寫結合點,如,在整體感知時,感受作者的敘事脈絡(起因、經過、結果);在研讀中,體會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並指導學生立足文字語言具體刻畫人物內心活動;最後又指導學生課後拓展:“結合自己的經歷,選擇一個內容,抓住你的內心變化,以《冒失的童年》為題,把它寫下來”。這樣,將課內的學得和課後的遷移有機整合,能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這種能力的訓練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尤其重要。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語言《小兔家的窗》,我將分別從說教材、說活動目標、說教法學法、說活動過程四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說一說本次活動的設計意圖:

一、說教材

1、教學分析:本篇故事講述了小兔與窗的故事,通過描寫小兔用冰塊做窗,表現了小兔天真無邪的特徵。而小熊貓與小兔的對話中,又告訴幼兒冰易融化的特點。整個故事充滿了童趣性和情境性。故事結構清晰,內容層層遞進,讀起來流暢連貫,易於上口。

2、學情分析:本篇故事語言精練,富有童趣性。以小動物的口吻講述故事內容,能夠很好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中班幼兒處在語言和情感等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其詞彙量較豐富,也能較完整、連貫地講述一件事情,通過讓幼兒學習故事內容,讓幼兒瞭解冰"融化"的特點,以及知道玻璃窗才是最牢固的這一道理。

二、說教學目標

目標是教育內容的範圍與要求,《綱要》中指出:"要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同時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就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感受故事內容和小兔的活潑稚拙,知道冰易融化的特點2、能力目標:能用語言、動作等方式大膽地表現故事情節3、情感目標:感受傾聽他人的美好感情,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本次活動的重點:《綱要》中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因此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感受故事內容和小兔的活潑稚拙,知道冰易融化的特點"。

本次活動的難點:語言教學應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交流技能、知識經驗等方面的發展是聯絡在一起的。因此本次活動的重點定位在"能用語言、動作等方式大膽地表現故事情節"。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小兔手偶一個、教學掛圖一幅、課件一份、幼兒的教具學具(圖書、圖片、頭飾等操作材料)2、經驗準備:幼兒之前對冰的形態、結構有過初步的瞭解。

三、說教法

學法洛克說過:"任何東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樣,給學生指明道路,幫助他前進。"教學方法對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次活動我用到的.教學法有:課件演示法、交流討論法、自主學習法、情景表演法等,其中,自主學習法佔主要地位,因為中班幼兒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體現"生態課堂"的理念,讓幼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活動內容的印象。

四、說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是活動內容的具體表現與實施,我將本次活動分為五個環節:一是指偶匯入,激發興趣;二是分段學習,熟悉內容;三是完整傾聽,理解內容;四是多元練習,鞏固提高;五是情感遷移,結束活動。

一、指偶匯入,激發興趣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看,她是誰呀?(小兔),這隻小兔怎麼樣啊?來,我們和小兔打個招呼吧!

師:(師為指偶配音)小朋友們好,見到你們真高興,我用大蘿蔔蓋了一間房子,可是……師:可是怎麼啦?誰來猜一猜?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指偶是中班幼兒比較喜歡也願意操作的一種教具,同時,教師的配音以及指偶動作的表現,能夠很好地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也能夠將幼兒帶入一個輕鬆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去,這就為接下來活動的開展作鋪墊)

二、分段學習,熟悉內容

1、學習第一段:小兔用大蘿蔔乾了什麼事情?可是,這個房子有什麼特點呢?冬天到了,小兔怎麼樣?(凍得直髮抖),小兔發抖的時候看著窗戶說了什麼話?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小兔凍得發抖的樣子(邊說邊做動作)

2、學習第二段:小兔這麼冷,她會想什麼辦法呢,誰來猜一猜?這些都是小朋友的想法,我們來聽一聽小兔自己是怎麼做的。小兔怎麼樣呀?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搬了一塊冰,裝在窗框上)。小兔這時候的心情怎麼樣啊?為什麼?(很開心,因為有窗子,冬天她就不冷了)

3、學習第三段:

1、學習前先設疑:你們覺得小兔的窗戶會不會一直都在啊?為什麼?

2、學習內容後提問:春天來了,小兔發現窗戶上的什麼不見了啊?(冰),為什麼會這樣呢?(到了春天,天氣暖和,冰會融化)。呀,小兔這時候心情怎麼樣啊?(急得哭了),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小兔著急哭的樣子。小兔心裡真難受,你們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幫幫她呢,讓她的窗戶一直都存在?

4、學習第四段:小熊貓指著地上的水,他是怎麼和小兔說的呀?裝上玻璃,你們覺得窗戶會不會再消失不見了呀?(不會了),為什麼呢?

(第二部分是整個活動的重點環節,主要在看看、聽聽、猜猜、說說、演演的過程中讓幼兒熟悉故事內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和情境性,從而獲得一定的知識經驗,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提問,讓幼兒想象與思考在前,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