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模板彙總五篇

說課稿2.01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說課稿模板彙總五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以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為主題。所選的五篇課文中,有比較規範的說明文,也有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這樣編排,既方便進行比較教學,又能使本單元不至於單調、枯燥。

《蘇州園林》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原是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說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為抓住特徵說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說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八年級年級是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本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不僅在本單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本冊書的重點篇目。

二、說學情

對於說明文體的學習,八年級的學生在本單元前兩課才剛剛開始接觸,還沒有接觸到全部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以及事理說明文或事物說明文等分類,但對說明文體閱讀應掌握的重點內容應該有所知,如:明確說明物件;所說明的事物有什麼特點;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有什麼特點等等。

三、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由於說明文字身文體特點可能帶來的枯燥感。同時,他們的年齡段心理特點為感性認識多於理性認識,邏輯思維能力尚有待發展。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和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對說明文的四要素有初步瞭解,理解本文說明物件的特徵,總說和分說的結構及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培養說明文閱讀能力,初步學寫說明文。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領略中國園林的建築美,逐步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力,激發對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本文是一篇準確地把握了客觀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因此領會作者的整體構思和語言特色是本課的學習重點。而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課文說明順序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因為七年級學生來說,“邏輯”還是一個新名詞,如何突破這些重點和難點呢?

在教學中,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多給學生看蘇州園林的照片,甚至觀看有關蘇州園林的電視專題片等,與課文相配合,方便學生理解,同時教給學生理清說明順序的方法和欣賞蘇州園林圖畫美的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覺得應該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本著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1.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情境教學法:本文的說明物件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

3.小組合作交流法:在問答法中結合採用討論法。其優勢在資訊交流量更大,資訊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民主氣氛更濃。同時在學法上,本節課主要教給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朗讀法。

六、說教學程式

本課課時計劃為兩課時,這裡主要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程式。本課時主要目的是明確說明物件特徵,理解文章總分結構。

(一)激趣匯入,新課教學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家陳從國曾說,“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天下”足見蘇州園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多媒體放映圖片)有一位從小在蘇州長大的著名作家,他以一雙欣賞美的慧眼,以對故鄉的絲絲眷情,寫下了一篇質樸又典雅的文字,引領我們去探訪蘇州園林之美。這就是葉聖陶的《蘇州園林》。

設計依據:以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二)整體感知,把握說明物件特徵

1.作者介紹

2.檢查字詞預習

3.設疑引導速讀課文,我讓學生讀後考:為蘇州人的葉聖陶認為蘇州園林具體一種什麼樣的美?

提示:可以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為一個詞。

4.學生速讀全文,教師佐以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著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

5.提問並引導明確:蘇州園林的總特徵是“務必使瀏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並概括為“圖畫美”

設計依據與目的:本環節主要是以問答式教學法進行教學,用一個提綱挈領式的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說明物件的總特徵。並在過程中給予學生“掃視法”這一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三)品讀課文,交流探究美與思路

1.提問式引導過渡,我設定瞭如下問題

①為實現“圖畫美”設計者和匠師們是從哪幾個方面考慮的?

(亭臺軒榭的佈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

②他們的願望達到了嗎?

(“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

③文中哪句話是為此證明?

(“瀏覽者來到園裡,沒有一個不心裡想著口頭想著“如在畫圖中”的”)

④你讀了作者的文章,也有同樣的感受嗎?

設計依據與目的:這四個問題緊跟第(二)環節,環環相扣,步步引導,答案都在第二自然段,學生很容易就能把握,緊跟著教師的引導進入本環節。

2.自讀課文3-9段,劃出能具體表現圖畫美的句子,在小組中交流互讀。

3.多媒體出示圖片,讓學生用剛才從文中找到的句子裡所表現的“美”去鑑賞圖片,說說“美在……”

4.歸納學生所說,逐步補充板書

設計依據與目的:充分展示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魅力,並運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髮現美,領略美,並學著鑑賞美,以圖片和文字互相配合補充,深刻地領會蘇州園林“圖畫美”特徵,同時在讓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訓練。

5.對照板書,思考回答

⑤3-9段與第2自然段是什麼關係

(2段是總說,3-9段是分說,他們之間是總分關係)

6.小結本文結構:總-分-總

設計依據與目的:對照板書,學生對文章結構的認識一目瞭然。

(四)小結拓展,引申練習

1.小結:蘇州園林無論是整體,還是它的每一個區域性,從主要設計到次要的細節都處處都注意到了圖畫美,作者反反覆覆用圖畫作比,目的在於始終強調蘇州園林總的特徵。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說明文始終要注意緊緊抓住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2.拓展練習

多媒體出示本校多角度照片,讓學生說說,如果寫一篇關於我們的校園的說明文,你會抓住它的什麼特點,用什麼說明順序去寫。

3.作業:完成寫作提綱,結合下節課說明方法等知識的學習後完成寫作。

設計依據與目的:繼續運用情境教學法,並聯系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讓學生在運用中加深所學知識的印象。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集中體現本課說明物件的特徵,並充分展示文章結構特點和說明的順序,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直觀的認識,深刻的印象。

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國小語文第四冊第21課《下雨啦》。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目標、說重難點、說過程五個方面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及教學過程方法。

一、說教材

《下雨啦》是冀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以清新的筆觸、優美生動的語句,把下雨前的特徵、雨後的景物以及雨中兒童盡情嬉戲玩耍的情景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課文先以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和喜愛的小動物的特殊表現來展開的,用“躲”“交頭接耳”等字詞以擬人的手法讓文章生動起來,接著由“嘀嗒、嘀嗒”到“嘩啦、嘩啦”的聲音變化賦予了雨的靈氣,讓雨點如調皮的孩子般來到人間,營造了歡樂的氣氛。文中最亮麗的風景是最後以自然段,孩子們光著頭、光著腳在雨中玩耍,上學去的情景讓人神往,細細聆聽雨聲、人聲如同天籟。整篇文章中作者始終站在孩子的立場,關注孩子的感受,以孩子的眼光展開了一幅人襯雨景,雨託人趣的“雨趣圖”。

二、說學情

1、關於朗讀: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講,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語感,所以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不難。難的是邊讀邊想象,讓文字與情景結合起來,讀出感情,讀出趣味,這方面教師將運用配樂範讀、音訊、圖片的形式幫助學生創設情境。

2、關於寫作:雨景之美,雨中孩子的自由和快樂是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但是要讓二年級的孩子真正理解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所以本節課教師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體會表達方式,並通過補白、仿說來為遷移寫作練習打好基礎。

三、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書寫本課“螞、蟻、搬”等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瀆的方式,小組交流的方式,理解課文主要些什麼,是怎樣寫的;通過學生細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的讀書方法進行情感朗讀;通過補白、仿說,讓學生學會積累和運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圖書推薦,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留心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熱愛生活、熱愛自然。

四、說重難點

1、理解寫什麼易,怎樣寫難;

2、根據已有生活體驗想象快樂的情景易,讀出快樂的體驗難;

3、積累詞句易,運用難;

4、課上教學易,課下拓展難

教師將通過重點詞語點撥、教師範讀引領、課上讀寫結合、課外圖書推薦等方式嘗試突破。

五、說過程

1、課前活動,激發興趣,師生共唱兒歌《下雨啦》。通過活潑的歌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烘托課堂氣氛。

2、複習匯入,整體感知。出示課件21課生字詞,小組檢查,再認生字,起到鞏固複習,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教師配樂朗讀,讓學生整體感知,邊聽邊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可以把孩子們帶入課文情境之中,讓學生邊聽邊回憶,既可以讓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的美,也可以鍛鍊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並且初步學習概括文章的大意。範讀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並根據學生作答情況進行總結、板書。

3、文字解析,讀中感悟。首先是“例中學”環節,學生默讀課文1、2自然段,感受雨前自然的變化,抓住“躲”、“略過”、“交頭接耳”等詞,體會擬人的妙用,學習抓關鍵詞語理解課文的方法。第二是“實踐悟”環節,個性品讀,感受雨之美。針對三、四自然段給出閱讀提示:找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反覆讀一讀,邊讀邊想象,並在書上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受。自學完成後進行小組交流。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深入學生中間,細緻指導學生勾畫語句、做批註。集體交流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認真傾聽,採用抓重點詞語、朗讀、想象、補白、仿說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本環節從學生喜歡的段落入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利用課件的直觀刺激,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讀中思考,樂與交流的好習慣。因為本環節中教師起到的是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主動權都掌握在學生手中,可見採用超連結的方式,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盡情表達個性感受,教師在學生深入理解文字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即可。第三是趣讀第五自然段,感受雨中之樂。播放課件,指名讀第五自然段,讓學生自由想象,個性表達,仿照課文用“有的??有的??有的'??”來說一說雨中自己和小夥伴在幹什麼,再次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最後,迴歸文字,迴歸整體,感受雨之美,品味雨中趣,師生共同配樂讀文,使師生的情感體驗達到高潮。

4、總結提升,遷移練筆。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總結寫法,並通過遷移練習讓學生嘗試將學到的方法應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過程中,試著運用這樣的手法來寫一寫風帶來的快樂和煩惱。讓學生有章有法的進行習作練習。

5、美文推薦,拓展閱讀。每堂課我都要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這堂課也不例外,將一本《七彩下雨天》推薦給學生,讓學生走出課堂一樣可以感受到雨給人們帶來的生機與遐想。

《下雨啦》這篇小散文,全文共228字,作者就這僅有的228字給我們展現了純潔的雨和純真的童年。而教師所要交給學生的絕不僅僅是這228字,所以這節課上,我讓學生去讀了,去想了,去說了,去寫了,去體驗了,去拓展了,尊重他們的個性體驗,帶著學生走進文字,在帶學生走出文字,把語文帶進學生的生活!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而工具性又是語文學得的本質屬性。因此,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是對語文學科本質屬性的迴歸,在這堂課上,我就希望能夠有效地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從低年級就注重學生語文思維的形成,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有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一、 品詞析句與培養培養語感相結合,有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語感是人對語言直覺的、整體的感受,或是由語言文字而引起

的複雜的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 ,是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 語感是一種個體的語文修養,是個體在長期的規範的語言實踐中, 逐步培養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經驗色彩並能比較直接迅速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葉聖陶先生說:“ 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品詞析句, 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而文字的意韻、 情感往往是通過具體的詞語 、句子或明或暗地表達出來。 學

生只有對語言文字具有敏銳而又豐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領神會, 引起情感共鳴。反過來只有引導學生善於對那些關鍵的詞句進行品析、 揣摩 、感悟 ,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語感的精確性和敏銳性 ,使學生的語感能力不斷提高, 以此形成良性迴圈。因此,培養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感的另一條重要途徑,也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方法。本節課,雖然教學物件是二年級學生,但是淺顯的字詞解析是非常必要的,課上通過抓住“躲”、“略過”、“交頭接耳”等詞感受雨前自然的變化,學習抓關鍵詞語理解課文的方法。而後的“實踐悟”環節,個性品讀,讓學生自己尋找三、四自然段中的詞語,感受雨景的美。同時還採用了補白仿說的方法,品析語言的豐富。把品詞析句與培養語感結合起來,不但品味了語言,發展了語感,而且有效地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

二、讀中感悟與積累語言相結合,有效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積累語言, 而積累語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多讀,尤其是要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讀,使優美的祖國語言文字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引導學生多讀積累起來的語言材料,不僅易於理解它們的意思,還可以熟悉它們的運用方法。學生讀熟了課文,積累了詞彙、句式,需要時就可以脫口而出、出口成章、落筆成文。《下雨啦》這篇文章的語言非常精緻,其中的擬聲詞使文章顯得更加活潑,教學中我有意讓學生去關注這些詞語,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學生

的頭腦中積累了語言,又在閱讀教學中有效落實語言訓練,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鑑賞語言的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這種和諧之美。

三、語言文字訓練與情感薰陶相結合,有效運用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既是反映客觀事物、負載文化的工具,也是人們表情達意的工具。國小語言教材中的諸多課文都是情文並茂的佳作。編者的目的是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進行情感薰陶, 以發揮閱讀教學的語言訓練和形象感染的雙重功效。而教學中指引學生學習這些語言,訓練這些語言就不應是機械的,而應當充滿感情的訓導和練習。本節課,在第五自然段的教學過程中,我用PPT和音樂為學生呈現雨中孩子們嬉戲的情景,創造、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口誦心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鳴,從而更好地促使運用語言文字的練習和情感薰陶有機地結合起來,最終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節中,教材是從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後例舉例項,介紹了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的危害,接著又講述了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例項.引導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2.運用所學的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3.通過對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關係的認識,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

三.重難點:

能說出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影響,體驗從正反兩方面看問題.

四.說教法學法:

1.分析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所扮演的角色,思考如果沒有它

自然界將會是什麼狀況

由學生分析回答.

2.在多媒體課件,圖片等的輔助下,探討真菌和細菌在物質迴圈中所起的作用.

學生小組討論,分析回答,教師糾正補充.

(板書)作為分解者參加物質迴圈

3.由學生課後培養的腐爛的水果和長毛髮黴的麵包,具體分析細菌和真菌是怎樣分解麵包,梨等物質的.最終的產物是什麼,意義何在

4.從學生身上或學生身邊所發生的細菌和真菌使人或動植物致病的例子說起,列舉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危害,指導學生積極預防.

(板書)使動植物和人患病

5.通過一些實物,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共生的現象和概念及共生對動植物,人和環境的好處.

6.指導學生閱讀課後材料"以菌治蟲",並結合共生現象,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板書)與動植物共生

7.引導學生討論和評價三個實驗方案,選出哪個實驗方案更能說明問題,並說明各個實驗方案可行或不可行的道理.

說課稿 篇4

一、立足實際說學情:

首先,生活中,學生雖然有了認讀時間的經驗,但是在讀接近整時時還是容易出錯。

其次,雖然一年級已經學過有關時間的知識,但是在撥表時還是容易出現分針走,時間不走的現象。

最後,是對一時一分缺少感知。

二、兩種版本說教材:

有了這樣的分析,我重新審視了教材:

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過鐘錶上的整時半時,以後還將繼續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縱觀整個教材的編排都是:有特殊到一般,簡單到複雜的編寫過程編寫的,這樣的編寫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又符合人們看錶讀時間的經驗與習慣。

在看本冊教材,教材是按照這樣幾個層次編寫的。

首先,呈現的情境圖是:讓時針走一大格,仔細觀察分針有什麼變化?這樣把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

繼而出現的情境圖是,讓分針轉一大圈,仔細觀察時針有什麼變化?是讓學生在逆向性思維中理解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

教材的編寫,不是單純的模仿記憶,而是通過問題引領,啟發學生認真觀察,仔細思考,該學生提供了思考和討論的機會,最後在動態中得出:1時=60分。

再看,北師大版教材,安排了一分鐘能幹什麼的活動,我認為這個活動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體會時間這個概念,所以本節課我借鑑了這一活動。

分析了學生,分析了教材,我在想時間和長度單位、質量單位一樣都屬於量與計量的範疇,但是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時間單位卻不那麼容易表現,它比較抽象。所以本節課我創設了各種活動,來溝通學生與生活的聯絡,力求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時間。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讓學生在觀察與思考中瞭解鐘面。認識時間單位時、分,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能力目標:

讓學生體驗1時、1分,初步建立時、分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情感目標:

在認識時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積極的學習情感和態度。

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時、分,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基於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

能正確認出接近整時的時間。

三、情境互動說流程

本節課我確定的流程為:

體會時間與度量之間的關係----體會時、分之間的關係-----認識幾時幾分----練習鞏固。

時間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但是我們卻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我們生活在空氣中卻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樣,所以時間是個比較抽象的單位,但它卻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設計的情境力求讓學生體會鐘錶是度量時間的工具,時分是度量時間的單位,讓同學們體會度量的作用。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

於是我就這樣開始上課了:

首先,呈現的是小青蛙跳格子的情境圖:讓學生看一看:快看!小青蛙跳了幾個格子?學生數了數說:三個格子。

小青蛙又跳了一次,這次你們知道小青蛙跳了幾個格子嗎?

由於有了尺子的經驗,學生會說:老師青蛙跳了12格子。

同學們,你們再認真數一數到底是幾個格子?

學生看了看會說:不是12個格子,明明是14個格子嘛!

青蛙哥哥跳完了,青蛙弟弟也想跳,你們看它跳到是12了嗎?‘

學生會說:沒到12,還差一點點。

努力再來一次吧,這次青蛙弟弟跳到12了嗎?

這次它跳過了12.

通過這幾個練習,讓學生感到生活中有:快到而沒到,還有過了一點點的生活現象。

第二環節:建構模型

1、體會時間與度量之間的關係:

跳完了格子,讓我們仔細觀察這把尺子吧,老師說:

這是一把奇特的尺子,你能用它來測量時間嗎?

學生說:不能.。那麼現在呢?

學生可能會發現:老師它像一塊鐘錶。那麼老師就根據學生學過的經驗把這塊表補充完整,首先補充上的是時針、分針,然後補充上小格子,這樣一塊鐘錶就誕生了。

有了鐘錶,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時吧。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塊表,時針從幾走到了幾?同學們會說:時針從9走到了10.

老師接著說:那是多長時間呢?

同學們會說:是1小時。

老師接著問:如果時針從1走到2呢?(1小時)從7走到8呢?(也是1小時)

大家認識了1小時,那麼1小時到達有多長呢?我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來體會1小時,有這樣一個情景:

一節課和兩個課間就是一小時;秋遊開車行駛路程的時間;我校游泳課1小時;看三集動畫片的時間需要一小時 ;

看三集動畫片是一小時,那看一集《喜羊羊》大約多長時間呢?讓學生在這個思考過程中體會生活中還有比時小的時間單位那就是分。

有了分,我們來仔細觀察這塊表,分針從12走到1是幾分鐘啊?

學生會說:老師是5分鐘。

我會接著反問他們;分針從12走到1怎麼會是5分鐘呢?引導學生思考分鐘每走一小格就代表一分鐘。

那好了,我們知道了一小格代表一分鐘,那麼一分鐘到底有多長呢?這次,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三個活動。幫助學生體會一分鐘:

首先,是讓學生靜靜感受1分鐘,學生感覺,哦,1分鐘還是挺長的嘛!

接著請同學們想一想:一分鐘能做哪些事情?

思考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一分鐘到底能做什麼?

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首先體會到了1分鐘到底有多長?體會了時間的長短;同時讓學生知道1分鐘雖然短,但可以做好多事情,知道了時間的價值;最後,在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上幫助學生理解1分鐘這樣的的時間單位。

2、體會時、分之間的關係

針對學生對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關係的確定還有些困難,我認為可能是學生對時和分的關係理解還不夠,所以本節課我設計了多種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時針和分針的關係。

首先,出示的這樣一塊表,請同學們觀察分針是怎麼變化的?

學生在觀察後可能會說:分針走了五分鐘。

那麼時針呢?學生看了看會說:時針沒有動。

老師接著追問:如果分針再走五分鐘呢?這時就有爭議了,有的同學會說:時針沒有動;有的會說:時針一定會動的。那麼時針和分針到底怎麼動的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塊表,我請同學們仔細看,認真看,看完後,我就引導學生來討論:通過你們剛才的觀察,你們發現了什麼?

學生會說:我發現,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有的'會說:我發現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還有的會說:1時=60分。

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總結引導學生思考:1時=60分。

同時適時的向學生介紹有關時間的數學史:

時間的進率是古巴比倫人創造的,古巴比倫人在數學的發展歷史中有著偉大的貢獻,為了紀念他們,就規定

1時=60分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就要進行下一步了,就是本課的重點:認識幾時幾分。

首先呈現的是這樣的情景:出現這樣四塊表讓學生嘗試去認表,在嘗試認表的過程中我想學生可能會出現這樣幾種方法,在確定幾分的時候學生可能會這樣說:

老師我是從頭數的;有的可能會說:老師我是根據半時是30分,多一些或少一些來計算的;還有的更巧妙的就是根據乘法口訣算出來的。

針對學生的做法,教師要注意引導,最終和學生總結如何認識幾時幾分:時針剛過數字幾,就是表示幾時多,分針過了幾個小格就代表幾分鐘。

3、認識幾時幾分

學生掌握了方法後,我們要突破難點了:

出示一塊鐘錶後讓學生認識是幾時幾分?學生一定會產生爭議:有的會說是7時55分,有的會說是8時55分,那麼到底是幾時幾分呢?我是這樣幫助學生來引導的:請大家看,分針動了,它到12了嗎?同學們會說:沒有。現在呢?到了。現在是幾時?是8時。那請你仔細回憶一下第一塊表的分針到12了嗎?同學們會說沒到》沒到12那是幾時幾分呢?同學們恍然大悟:哦,是7時55分,不是8時55分。

在引導學生看接近整時的時候,不僅要看時針還要看分針。突破了難點後我為學生準備了一首小兒歌:

時針剛過數字幾,就是表示幾時多,要問多了多少分,請你仔細看分針。

通過這樣一個喜聞樂見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了幾時幾分的方法。

最後突破了難點後,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了,給他麼一個親身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在靜態中認識時間,在動態中體驗時間。

第三環節:解釋應用

練習鞏固

最後一個環節是鞏固練習,首先,設計的是一個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絡的情境,讓他們用電子錶的形式寫出表上的時間。在寫的過程中,4時5分的寫法是個難點,教師要強調:當幾分不滿時的時候,一定要用0來佔位。

第二個練習,是個巧妙性的練習。由於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 ,分針跑的太快了,所以分針掉了,你能根據時針的位置選擇合適的時間嗎?通過這樣的練習進一步幫助同學們鞏固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關係。

最後就是一個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體驗性的問題了,這道題不僅幫助同學們認識了幾時幾分,而且讓同學你們體驗了經過時間,為下一節打下基礎。

回顧整節課,認識幾時幾分屬於量預計量的範疇,本節課我通過大量的活動,解決了學生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時分是度量的單位。度量的觀念不是一節課就可以建立的,今後,我還將繼續這方面的探索。同時,我也感受到學生是我們的另一隻手,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也就是“教師的講基於學生的想”。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是圍繞“國際理解和友誼”組織教材內容的;這篇課文是敘述性文章,反映了外國朋友對中國人民的友好和尊重。在前提下,我將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定位在---通過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從而體會中國人民與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誼。

課文講了“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作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課文向我們展示了少年美好的心靈。課文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圍繞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語。

本課能體現的學段“課標”: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粗知文章大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

二、說學情:

本班共有學生36名,男生多女生少。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較高,並且有一些‘字理’方面的基礎。學生能夠根據字的構成猜測字的意思,能根據字的.意思大致瞭解詞語的意思。學生通過預習能做到正確且比較流利的朗讀課文,學習了默讀,能邊默讀邊思考一些簡單的問題。能初步瞭解課文內容,但敘述主要內容是不夠簡練和全面,因此需要藉助老師的提示才能完成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敘述。對於一些簡單的詞語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意思,但對於一些體驗情感的詞語還不能很好的理解,需要藉助老師的幫助。

三、說目標:

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積累一些四字詞語並學會恰當運用,如: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愛不釋手等。學生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中國人民同非洲人民的感情。通過學習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學生能感受到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的友誼。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積累一些四字詞語並學會恰當運用,如: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愛不釋手等。

通過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學生能夠做到揣摩人物內心活動,體會中國人與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誼。

教學難點:

通過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學生能夠揣摩人物內心活動,體會中國人與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