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模板五篇

說課稿1.13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說課稿模板五篇

說課稿 篇1

教材內容: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04—105頁,學習時間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預知,即確定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於概率知識範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主題圖及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元旦節快到了,東方超市為了吸引顧客,準備舉行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裡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購物滿50元的顧客,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板書學生的方案:全放紅球全放白球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設計意圖] 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為更貼近學生、學生更熟悉、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第一次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㈠學生小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提問:根據你們的方案,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小組合作,用老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試驗結果記錄單)依次進行摸球試驗,並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彙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4.摸完後,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麼。

試驗結果記錄單:

⑴全放紅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⑶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㈡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彙報試驗結論,並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彙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麼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為什麼?

根據學生的彙報完成板書:

可能性

一定

結果確定[url=]{[/url]

不可能

結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空間,學生沒有老師的限制,只有根據學習目標的自主學習活動,盒子裡放多少個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學生做主。教師的作用發揮在彙報過程中的引導學生反思上,讓學生通過第一次摸球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裡放幾個球,也不管摸幾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紅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紅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如果既放紅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紅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出示P105圖,想一想,這些事件的發生是“一定”、“不可能”,還是“可能”?

組織彙報,說說判斷的理由。

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現象的結果是確定的,哪些現象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設計意圖] 藉助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判斷和列舉哪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哪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在描述、思考、討論和交流的活動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

四、第二次摸球,進一步認識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㈠認識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個紅球和2個白球,說一說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能確定嗎?為什麼?

學生猜一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請猜的同學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前一次摸到紅球后,下一次可能猜會摸到白球,這時讓學生親自摸一摸,想一想為什麼不能如人所願,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

㈡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繼續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並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又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再摸一摸……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設計意圖]可能性作為一種隨機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觀願望控制的。但許多學生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即第一次摸到紅球,第二次就該摸到白球。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我設計了第二次摸球活動,讓學生先猜再摸,暴露學生的認識,並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對於某一次摸球來說,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事先是無法確定的,並且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會對後一次摸球產生影響。通過逐步拿出球,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五、學習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六、組織練習,深化對確定和可能性的認識

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

㈡根據結果設計放球方案,,說一說怎麼想的,並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紅球;

2.可能會摸到紅球;

3.不可能摸到紅球。

㈢猜一猜:東方超市的老闆會怎樣放球?為什麼?每種顏色的球放多少?

[設計意圖]設計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練習,讓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又有新的認識,學生的思維能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並且為下一節課學習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筆。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叫趙婉轉。來自香洲區灣仔國小,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水平二、三年級籃球學習單元第2次課——原地運球,籃球運動是一項集跑、跳、投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活動,可以發展學生們的奔跑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身體靈敏性。運球是籃球運動中最為基礎的內容,在比賽中主要用於突破和避開防守隊員。

灣仔國小,地處香洲區城郊結合處,體育設施相對落後,加之是足球特色學校,孩子對於籃球的接觸相對較少,技術的掌握相對薄弱,而三年級學生籃球水平還處於玩球的階段,學習興趣高,但運球能力一般,球性較差,所以我將遊戲貫穿整節課堂,製作微課上傳雲課堂平臺供學生提前預習,並採用合作探究學習,將評價貫穿整個課堂,來達成以下幾個學習目標:

1運動能力:學習原地運球動作技術,建立正確的原地運球概念,讓80%左右的學生掌握五指分開、掌心空出的運球手法、

2健康行為:體驗籃球和同伴合作的樂趣。

3體育品德:培養學生勇敢、果斷、不氣不餒的優良品質和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

通過目標設定,我確定了本節課重難點:

1、重點:手觸球部位。

2、難點:上下按壓。

結合健康第一的課程理念,我將通過以下流程解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學習目標。

1、通過“抓尾巴”小遊戲和熟悉球性“拋接球”腰部環繞等練習進行專項準備活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籃球興趣,同時為主教材做好身、心的鋪墊。

2、學生每人一球,教師運用“環形小貼紙”小道具,貼於手掌,散點練習原地運球,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手觸球的部位和掌心空出,以此來解決本節課的重點。

3、“運球打點”“運球比快”“人動球不動”的遊戲練習,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運球興趣,一方面有效幫助學生體驗按拍球的`方向和手隨球向上緩衝的動作,解決本課的難點,同時教師巡迴指導,分層教學,小組長幫扶練習,關注個體差異,滿足個性化需求,培養學生勇於擔當的優良品質。

4、學生在遊戲“石頭、剪刀、布”原地運球和“協作跑”的遊戲中運用本課所學,通過生生之間的合作、小組間的合作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不僅提高了運動量,還鞏固了原地運球技術。

5、身體素質課課練環節:坐位提前推籃球來發展學生的柔韌素質。

6、放鬆調整,小結下課。

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放鬆練習,並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將評價結果整理反饋在雲課堂上,也將同學們上課的精彩畫面與家長們分享,最後組織學生收還器材,師生道別。本課預計練習密度為50%左右、強度為中等。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說課稿 篇3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科學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潛望鏡的祕密》。

一、設計理念:

首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本節課的設計,我主要基於以下三方面考慮的:

【課標解讀】:

課程標準要求:

1、瞭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

2、瞭解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課程標準解讀:通過探索實踐,瞭解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的性質。

行為動詞:瞭解。能夠用語言描述對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這一性質的理解。

核心概念: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的性質。由平面鏡可以反光,一個平面鏡可以使光的傳播路線發生改變,使學生認識到兩個平面鏡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從而理解潛望鏡的原理,並掌握製作簡易潛望鏡的方法。

行為條件:通過探索實踐。設計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發現問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瞭解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這一性質。

由此看來,課標對這部分的要求有兩個層次:

1、第一個層次是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科學探究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經歷猜想、驗證、實踐的過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

2、第二個層次是通過探索實踐,瞭解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的性質。理解潛望鏡的原理,能夠製作簡易的潛望鏡。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青島版五年制教材四年級下冊。在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光,知道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還了解了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特點,知道平面鏡能使光的傳播路線發生改變。本節課以潛望鏡為研究物件,通過研究與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潛望鏡的內部構造及作用,瞭解平面鏡反光的性質。學生嘗試做一個簡易的潛望鏡。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科學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我所任班級共有40人,絕大多數學生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動手操作能力較強。生活中,學生對鏡子並不陌生,通過前兩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對於光和平面鏡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知道什麼是平面鏡,平面鏡能夠反光,一個平面鏡能使光的傳播路線發生改變。要想更好的開展活動,需要學生課前蒐集有關的資料,準備實驗材料,為實驗操作做好充足的準備。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實踐,瞭解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理解潛望鏡的原理。(重點)能夠製作簡易的潛望鏡。(難點)。

2.能用語言、文字、繪圖等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會查閱書籍及其他資訊源。

3、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研究、探討的興趣。

教學評價:

1、目標一主要通過4道選擇題來了解目標達成度。

2、目標二主要通過問答、畫圖等來了解目標達成度。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潛望鏡模型。每個小組準備平面鏡、膠帶、硬紙板(或牙膏盒)、剪刀等實驗材料。

三、教學環節:

本節課的教學,我一共設計了5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巧設情境,引導質疑。新課一開始,我設計了一個遊戲“隔桌找物” ,就是讓學生想辦法看到高處的物體,認識潛望鏡的作用,以此匯入到新課的探究,這樣匯入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探究,啟發起學生探究潛望鏡祕密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是提出疑惑,自主探究。首先提出問題:這潛望鏡裡面究竟藏著什麼祕密呢?引發學生思考:平面鏡反光的性質在潛望鏡中是如何應用的。學生提出猜想,然後開展小組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每組內的簡易潛望鏡,採用自己喜歡的觀察方式進行研究。學生展示交流,得出結論:在潛望鏡上下各有一面傾斜45°角的平面鏡。地上面的、遠處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潛望鏡上面這塊平面鏡上,再反射到下面這塊平面鏡上,再反射到人的眼裡,人就能從低處看見地上面的、遠處的景物。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把觀察到的潛望鏡的內部結構畫下來,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潛望鏡的內部構造,並與自己的猜想相對比,進一步深化對潛望鏡的認識,達到認識潛望鏡內部結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然後,聯絡生活,讓學生感受平面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第三個環節是動手實踐,拓展應用。 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準備的實驗材料製作簡易的潛望鏡。全班交流,展示作品。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思維能力。

第四個環節是總結收穫。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穫和體會。

第五個環節是拓展延伸。給學生留下問題:調查瞭解,真正的潛望鏡是什麼樣的?設計一個能夠看到四面八方的潛望鏡。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拓展學生的思維。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季羨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我的童年》是人教版八年級下上冊第-單元的第5篇課文,該單元以“人生”為主題展開。

《我的童年》是自傳性質的散文,主要寫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反應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辛酸、苦澀、童趣、溫情,語言樸實,但包含真情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 需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知識目標:掌握生字詞和文學常識。

能力目標: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情感目標: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為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難點: 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情境教學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情境教學法,播放音樂,音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默讀法和勾畫圈點法、目標導學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匯入新課,匯入新課。播放《童年》而後誦讀古詩《村居》、《宿新市

徐公店》,讓學生談自己對童年的`認識,匯入新課。出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環節2檢查預習

首先,走進作者,通過導學案所介紹的內容,讓學生對作者進行簡單的評價。 其次,理清字音、字形、詞義,通過做選擇題和造句進行檢測。這為學生閱讀文字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環節3初讀課文,感受童年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教師讓學生迅速默讀課文,帶著兩個問題,

1.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理清文意。

2.在文中找出重要詞句,寫出感悟或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圈畫出自己喜歡的語段,為後面的賞析做準備,教師根據學生板書文章脈絡。(多媒體出示。)

環節4合作梳理,回眸童年

圍繞這三個問題小組進行討論,而後分享自己組的學習成果。

1.圍繞“我的童年”,作者寫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開篇即說“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結合課文,說說作者為什麼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麼特點?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這一特點的。這既是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理解,也是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環節5把握語言,品味童年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從用詞、修辭、情感等角度來賞析自己喜歡這個語段的原因,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二可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環節6課堂小結

總結,既是對學生欣賞語段的總結,也是對整篇文章的總結,從內容和語言兩方面進行,是對所學知識的總梳理,讓學生把零散的只是進行整合。

環節7課後作業

進行寫作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引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是五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的教材。本單元大部分文章都是寫景文章。這篇課文是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景,表現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歡快的心情。這篇文章圍繞著索溪峪的“野”,從“山的野、水的野、物的野和人的野”幾方面去寫的。在表達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緊緊圍繞著題目,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敘述後具體描述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本文中的一些常見的如“排比、擬人、比喻”等寫法還是有能力理解的。對本文先概括表述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也能很快掌握,但體會作者通過想象和聯想來表達對索溪峪的獨特感受及對大自然的熱愛這方面的能力不是太強。

三、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2、領會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表達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

3、感受索溪峪風景區天然野性的自然風光

四、教學重難點:

1、在認真讀書、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2、使學生了解文章用排比、比喻、擬人的寫法,不但寫出了索溪峪的“野”性美,還表達了作者對純樸自然風光的嚮往和讚歎之情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張家界、索溪峪等有關的圖片。

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說教法、學法。

說教法:《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以生動優美的語言從山野、水野、動物野、遊人野四個方面描寫了索溪峪天然的、野性的.美。細讀課文,不難發現作者匠心獨運的構思,輕鬆流暢的筆調,精心雕琢的詞藻以及活潑生動的描寫,如何緊扣一個“野”字,在一課時中引領學生欣賞索溪峪迷人的風光和文字精妙的語言?讓野性美在這裡綻放。對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著“自主,合作、樂學、創新”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課堂上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全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

說學法:在本節課中我採用“自讀感知,讀中悟情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學生要了解文章內容必須整體感知全文,在此基礎上帶著問題合作探究既訓練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體現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七、說教學程式:

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談話匯入,教師以記者的身份去隨機才訪學生,瞭解他們都到哪裡旅遊過。然後教師相機介紹自己去過很多的地方。這麼多的美麗的風景老師就是通過讀書瞭解的。從而匯入課題。這樣設計導課,一方面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三)精讀課文,合作探究,談“野”論“野”悟“野”。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八、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記者採訪匯入課題。教師以記者的身份去隨機採訪學生,瞭解他們都到哪裡旅遊過。然後教師介紹總結看過的地方,這麼多美麗的風景老師就是通過讀書瞭解的。從而匯入課題。這樣設計導課,一方面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感知索溪峪的“野”初讀課文之前,播放索溪峪的風光短片,引導學生去看一看,聽一聽,簡單的瞭解一下索溪峪,初步感受索溪峪的野。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內容,學生的閱讀興趣會大大的增強,有了閱讀的興趣,那麼學習就成功了一半。出示閱讀提示。

1、出示詞語,請學生讀

2、學生彙報自讀後對文章整體的把握(板書:山、水、動物、人)3、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三)精讀課文,談“野”論“野”。這個環節的教學重點是品讀感悟,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教學《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時,我充分放手,讓學生“我的選擇我做主”通過自己讀,勾畫自己欣賞的景點,交流彙報,暢談體會,通過朗讀檢查,朗讀挑戰,自讀自悟配樂朗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培養良好的語感,同時,讓學生欣賞品味、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1.感悟山的“野”。這個環節的教學中主要是抓住重點句進行教學,老師適時出示相關句子引導學生理解,並指導學生找出作者所用的寫作方法。然後再結合圖片顯示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索溪峪的山是如何野的。

2.感悟水的“野”,野物的“野”。這個環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採取感悟山“野”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學,當然老師要適當引導,然後再結合圖片加深學生的理解。

3.體會人的“野”

(1)人們親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後,也變得“野”了:讀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哪一個詞最難看出這一點?引導學生找出“返璞歸真”,然後理解“返璞歸真”的意思。

(2)讓學生再讀這一段,看看遊客們“真”在何處。

(3)老師出示圖片加深學生體會人的“野”。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再次深入的瞭解“野”在本課的含義,並且解決上課前提出的問題,與上課伊始形成首尾呼應。總結全文,結合板書,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九、說板書:

我設計本文的板書的時候目的是要把文章的脈絡表現出來,因此我在設計的板書的時候將作者圍繞野從四個方面去寫表現出來,這樣板書起到了提綱攜領的作用。學生對於課文內容一目瞭然。

十、說反思: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一種缺憾美,在教學過程中,肯定還有許多不足,請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掉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