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模板集錦4篇

說課稿2.16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說課稿模板集錦4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文字解讀

《雪地賀卡》是鄂教版第九冊第六單元中的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真誠”,“真誠”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孩子的童年也需要真誠的關懷,被真誠的心靈溫暖的童年是多麼的幸福!“沒有童話的童年,沒有幻想的童年,沒有祕密的童年不是幸福的童年!”是本文的思想主旨。這篇是寫給兒童看的,因為兒童的心靈純真,情感真實,心理上更為好奇,更趨於趣味和幻想,他們往往把神話、童話乃至夢幻當做真實,他們喜歡沉浸在自己的童話世界裡,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充滿了純真、美好的孩子氣!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成人,現實的、理性的、功利的東西在人身上不斷的增加,在喪失孩子氣感受的`同時,往往也可能流失一部分純真、美好和童趣,所以,這篇也是寫給“長大了的孩子們”看的,希望能喚醒那美好純真的童子。

課文從整體來看,以時間為序,以賀卡為線索,展開了具體的故事情節的敘述,語言平實質樸,卻處處流露著感動人心的情愫,這情愫來自於小女孩劉玲對雪人的關愛,更來自於“我”對這純真童心的呵護和珍重。

二、說教學目標

⑴、學會10個字。

⑵、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⑶、理解課文內容,圍繞“一個帶有祕密的童年是多麼幸福”這句話體會童心世界的美好和純真。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本文使學生珍愛童心,珍惜童年。

【教學難點】理解“我”為什麼鄭重其事替雪人回了一張賀卡,然後又不回了?”理解“一個帶有祕密的童年是多麼的幸福。”

三、說教學策略

1、樹立人物形象,使學生融入角色。表面來看是一篇敘事的課文,有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有生動有趣、耐人尋味的故事情節,在閱讀教學中的主要策略是以故事為依託,啟用學生的內心體驗,逐步樹立劉玲這個人物形象,讓學生從這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中感受到通訊的可貴與真摯,因此,圍繞劉玲寫給雪人的和我的兩封信來來做,通過各種形式的而朗讀來引導學生融入“劉玲”這個角色之中,使人物形像在學生心目中逐漸鮮活起來,讓學生從劉玲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從而喜歡上這個主人公,產生閱讀興趣!

2、引導學生從重點詞句中感受“我”的情感變化。如果說劉玲是中的第一主人公,那我就是中的第二主人公。在文中3、6、8三個自然段中都非常具體地描寫了我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我”對劉玲的童心的珍愛之情以體現童心的可貴。

3、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本文的內容和人物形象都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引導學生製作一些賀卡,並寫上幾句話,送給他人。這樣的活動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從實際出發,用自己的行動去播撒愛心,珍惜自己寶貴的童年時光!

四、說教學過程

一、 創情入境,匯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的吸引住。確實,好的開頭使課堂成功的一半。課堂伊始,利用和教師深情地導語創設情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以賀卡為線索,抓住學生自己提出的兩個問題匯入新課,學習課文。

二、 感悟文字,發現童心

讓學生自主閱讀文字,自主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引導學生運用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學習方法。第一次“我”為什麼要給雪人回賀卡?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對關鍵的詞、句,進行反覆品味,層層剝筍,逐漸深入,抓住“格外心動”,讓學生再讀賀卡,是什麼讓“我”心動呢?通過細讀細品引領學生領悟原來是劉玲純潔的愛心讓人心動。抓疑問句反覆讀,評讀,抓重點詞理解含義和換詞理解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同時讓學生明白自己在寫作中用詞要思量。

三、品味文字,感悟童真

1、主要讓學生讀劉玲寫給雪人的第二張賀卡,然後設身處地的去想,假如是你看了賀卡之後你會不會再給劉玲回信呢?然後學生的意見也不統一,有的說回,有的說不回,不論是回和不回,都是出於關愛劉玲的美好心願,也有學生說想回又不想會,猶豫不決,這也正是文中“我”的別樣心情啊,再扣住“別樣心情”,扣住“兩難”心緒,引導學生學生與文字對話,作者最後為什麼還是不回呢?由文字而內容,有感受而內心,深深理解作者不回信的美好願景,也很好地完成了在學生心目中凸顯善待呵護一個童年的美夢的心靈與形象的薰陶。

四、 書寫真情,釋放童心

雪地賀卡讓我們感受到在寒冷的冬天那份濃濃的暖意,賀卡傳遞的是一份關愛,一份真情,一片愛心。讓學生寫賀卡,一方面讓學生進行遷移寫訓練,真正做到讓學生讀中學寫,使語言文字訓練紮實到位。另一方面,讓學生也去體驗傳播愛心的快樂與幸福。

五、 說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中,我想法設法讓學生悟出文字的美,領會文字的情,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對於語言文字進行了咀嚼,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他們的想象能力,朗讀能力,品詞析句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養,三維目標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但由於我個人的調控能力有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揮不夠,很多時候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動地學習,這需要我今後不斷加強學習與鍛鍊。

說課稿 篇2

說課者:邱志強

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著“以人為本”、 “民以食為天” ,作為一種必備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理解化學與生活的關係,澱粉、脂肪是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本章的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有密切的聯絡。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能夠提高科學素質,豐富生活常識,有利於他們正確地認識和處理有關飲食營養、衛生健康等日常生活問題。從簡單分子到複雜分子,從小分子延續和發展到有機高分子,通過澱粉、纖維素、蛋白質等天然高分子的學習,為下一章學習合成材料作好鋪墊。從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看,本章是聯絡生物學、生理學、營養學和醫學的重要紐帶,其學習的內容與人的生命和社會活動息息相關,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這就是“身邊的化學”、“生命的科學”。 2.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科學、簡明,切合教材要求、切準學生實際,切實突出重點,體現全面性、綜合性和發展性。為此,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 認識葡萄糖、澱粉和油脂是重要的營養物質,是維持生命活動和人們從事各種活動所需熱量

的主要來源;

2. 知道自然界中葡萄糖、油脂的來源,葡萄糖和澱粉的轉化關係。 3. 知道油脂的元素組成,瞭解油和脂肪在常溫下的狀態差異 能力目標:

會用簡單的實驗方法來檢驗澱粉和葡萄糖 情感目標:

認知到糖類和油脂對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設定及對今後教學的影響,本節的教學重點為1.釀酒過程 2.澱粉的檢驗3.葡萄糖的檢驗。這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說教法: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過:“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

現它們,獨立地去掌握它們。一個好的老師是教人發現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依據這些新的

教育理念我認真分析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情況後,本著體現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目標的原則,我對本課教學的採取瞭如下方法 :

1.講授法。它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口頭語言,簡捷地傳授化學知識資訊。如上課之初,教師匯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主題,提出所要達到的目標,這樣便於學生明確探索方向,激發學習動機。

2.談話法。就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幫助學生髮現問題,讓學生基於以往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識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提出他們對問題的假設的方法。如在本節中當學生髮現“澱粉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麼檢驗的?”這個問題後,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發現的問題作出儘可能多的假設,教師不壓抑學生思維,不管對或錯,都不忙於作出結論,這樣學生的思路會開闊。

3.討論法。就是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定問題、創設情境,組織協作學習、展開討論和交流,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通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會話”,自己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共享,而且把學生之間的差異作為一種資源,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發展,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如在這節課的後面,教師提出:農村在冬季常以糯米、高粱等作為原料釀出香甜可口的“米酒”,但這些米酒存放的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很濃的酒味,請你簡述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然後進行小組討論,最後請一些同學作組際間交流,教師傾聽、關注每位發言的學生,但不作評論、引發學生更深層次地探索和思考,進而讓學生在你來我往的氣氛中將問題引向深入,當討論進行到白熱化程度,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歸納和點評。

4.實驗法。這是反映化學學科特點、學習化學知識的最有效途徑。基本方法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邊討論,實現以觀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導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節中,按探究性實驗的程式即“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求證——得出結論”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得出結論。這樣學生通過在做實驗、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逐步掌握澱粉的檢驗方法和葡萄糖的檢驗方法,體驗化學的再發現過程。

說學法:

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需要學生的活動,只有把教師教的最優化和學生學的最優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證教學最優化有一個完整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方法有: 1.實驗法

學生動手用簡單的實驗方法來檢驗澱粉和葡萄糖、強化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學會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方法,教師應注意以下四點的指導: ①重視探索性實驗的選擇與設計。

②在實驗之始,要向學生提示觀察角度。

③要重視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完整而準確地敘述。

④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透過實驗現象分析其化學本質。 2.多種感官協同法

就是需要調動多種感官同時並用,把耳聽、眼看、腦想、手寫等結合起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本節課中學生要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種感官同時開通。教師應做好以下指導:

①指導正確使用教科書。 ②指導學生正確聽課。

③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④指導學生做筆記。

說教學程式: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通過下列教學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1)你能說出三種生活中的主食麼?(2) 你知道他們的主要成分是什麼?(3) 澱粉的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6CO光照

2 + 6H2O

葉綠素

C6H12O6 + 6O2

驗證一下哪些物質中含有澱粉

讓學生在交流談論中知道葡萄糖的來源、物理性質及它在體內緩慢氧化對生命起到的作用,同時,糖尿病的檢驗方法。

教師丟擲問題,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得出檢驗葡萄糖的方法並通過實驗來加深鞏固所學的知識,讓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 四.讓學生們通過回答問題說出富含油脂的'食物油脂對生命活動的作 五.師生共同回顧總結

讓學生對本節所學知識要點複述回顧,然後再用多媒體提綱式顯示,培養學生的歸納

能力。

設計理念:我之所以如此設計是因為: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將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

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有居高臨下轉向“平等的首席”。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動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事物,而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說板書:

一.澱粉和葡萄糖

1.澱粉的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6CO光照

2 + 6H2O

葉綠素

C6H12O6 + 6O2

2.澱粉的檢驗: 澱粉與碘作用後使之變為藍色。

3.澱粉的轉化:澱粉、纖維素等經過在酶等物質的催化作用下,與水作用逐漸轉化為葡萄糖: (C酶

6H10O5)n + nH2O ??? nC6H12O6(葡萄糖)

4.釀酒的過程:澱粉先轉化為葡萄糖,葡萄糖發酵生成酒精: C發酵

6H12O6 ???? 2C2H5OH(乙醇) + 2CO2;

5 葡萄糖的檢驗: 用新制的氫氧化銅滴加至待測溶液中,在酒精燈上加熱至沸騰,如果看到紅色沉澱(氧化亞銅,Cu2O),則說明原來溶液中含有葡萄糖。如果沒有產生紅色沉澱,或者生成黑色物質[Cu(OH)2==CuO + H2O],則原來溶液不含有葡萄糖。 二.油脂

1.油脂的存在:豬油、牛油、奶油、花生油、豆油、菜油、椰子油等。

2.油脂的作用:油脂在人體內被消化,氧化分解,釋放出熱量。等質量的油脂,放熱量是澱粉等的2倍以上。人體中的脂肪儲存豐富的熱能。

減肥的最佳方法是:堅持鍛鍊,消耗熱量。 3.油脂的分類: 動物性油脂 ; 植物性油脂。

4.油脂的溶解性:油脂不溶於水,易溶於某些有機溶劑(如汽油、己烷、氯仿等)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內容: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64-65頁的《角的認識》。

2、地位:

數學是一門重要而應用廣泛的學科。本課時《角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是應用數學的一個體現。《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對於剛上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如此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為日後深入的學習角的含義及系統的學習直角的知識提供必備的條件。

3、重點和難點

在以課程標準為本,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在考慮到學生對於角的認識往往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的具體情況,我覺得本堂課的重點: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將角的正確表象及各部分名稱的認識作為本課時教學;

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4、說學生思維能力:

低段的學生(二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以直觀形象到邏輯思維過渡 注意:低段的學生主要是一無意注意為主學習動機:直接動機為主 認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滾動邏輯。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經驗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數學思考:警力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考。 3解決問題:能大膽地與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學會評價。4情感與態度: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中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三、說教學法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為主,學生則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為主,讓他們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四、說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四個目標,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流程:創設情境、提供材料、概括歸納、辨別延伸、及小結反思。

(一)情境匯入:老師有一個禮物(大紅五角星),準備送給今天最表現好的同學,誰能表現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麼獎品呢?(老師放在一個盒子裡,請學生上來摸一摸),等學生摸了之後肯定能夠得出是五角星,讓學生進行觀察並且說一說你為什麼叫它是五角星呢?學生會回答有五個角。老師邊摸角邊說這就是我們今天這堂課要學的認識的———角。教師指著角問:關於角你想知道些什麼呢?教師歸納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解決。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低段的國小生的學習動機是很直接的,對於獎品(例如小紅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歡的,何況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質獎勵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知識。其次是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

(二)提供材料,引導探究生活中會有哪些角呢?請學生來舉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數學中的角呢?也讓學生來說,老師可以引導和補充什麼是數學中的角。 課件出示教學圖街景圖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的角,請你找一找這副圖中有哪寫角呢(媒體應用)在學生找到實物圖中的角後,螢幕上出現閃動角。通過剛才的找角的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也可以讓剛才摸過五角星的學生說一說感覺),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對角的概念進行明確的闡述(角是由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並且能夠會讀法和寫法。 折一折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圓紙片)做出一個角,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資訊,為教學服務。

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折、畫等等),讓每位學生親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頂點是尖尖的,兩條邊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這樣經歷可以讓學生的腦海中對角的認識會有更加深刻。 課件出示練一練進行“判斷”練習和“找角”練習,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本意,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概括歸納老師請學生來說說自己對角的認識,再由老師總結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瞭解。

(四)、辨別外延課件出示提出問題用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和研究問題並得出結論,帶著這兩個問題思考:

1、有什麼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

2、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老師可以叫幾個小組說說自己小組的結論和想法,歸納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疊方法比較角的大小),學生在比較角的過程中發現可以藉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製作活動角來比較角的大小。這個環節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很多,也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最後由老師歸納總結:角的大小和它的兩邊有關,兩邊張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與它的兩邊無關。 課件出示接著可以做一做相關的題目,1判斷下面角,哪個更大;2說出下面圖形中各有幾個角。

(五)、小結

總結今天學習的知識。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 教學內容:

列方程解應用題是選自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第九冊第八單元。列方程解應用題是以學生初步掌握的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和基本方法以及前階段學習的簡易方程為基礎,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想數量關係來列方程解應用題. 這種題型的題目用方程來解,思路較簡單,有利於減輕學生負擔,同時也為後面學習較複雜的應用題奠定了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學會列方程解答數量關係稍複雜的要求兩個未知數的(和倍、差倍)應用題。通過分析已知條件,學會設1倍為X,另一個數為幾X。

能力目標: 進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和思路,提高列方程解應用題的能力。並初步學會用檢驗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條件來檢驗方程的解應用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說教學、學法

1、 創設生活情境,把問題權還給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學生意識到抽象的數學知識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 從中感受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皆生活的思想。數學是從生活中來,後運用到生活中。

2、遷移原知,為自主探究奠定基礎

新課程理念表明:數學教學的價值並非單純地通過積累數學事實來實現,它更多通過對重要的 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對數學活動經驗的條理化,對數學知識的自我組織等活動來實現,學生 的數學學習,基本是一種符號化語言,與生活實際的相互融化與轉化,並主動建構的過程。本 課準備階段的練習題中,不論是數量關係和解題的方法對學習例3都具有遷移的作用,學生已 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利用這一原理可直接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把發現知識內在聯絡的 機會與權利還給學生。

3、重視指導,為新知建構提供條件

《課標》提出:“數學是人們對實現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 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學習中的這一形成過程,需要老師的“授 之以漁”。為了使學生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後抽象概括出普遍方法,指導他們觀察分析 這類題目的結構,進一步理解列方程解答含有兩個未知數的應用題的一般解題步驟。 正如皮亞傑的認識論認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是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對新知識 進行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即對新知資訊進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組、吸收內化的過 程。這一過程應有老師的組織、參與和指導,有同伴的合作、交流與探索,有主體主 動參與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體驗新知的`建構、應用,方能有效實現。 這也是我這 堂課很失敗的一個地方,沒有能夠起到一個很好的指導作用,一定要作好及時的小結。

三、 說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複習舊知,建構與新知的聯絡

圖及抽象的文字讓學生通過誰是一份數,誰是幾份數感性的認識了設誰為X,那麼另一個就是幾X,那麼他們的和是幾X,差又是幾X。

第二階段是通過情境的創設

由學生從生活中提出問題,然後自己解答的形式展開。教學解答應用題的思路和方法,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採用了先讓學生嘗試解答後分析、歸納、概括的方法。主要強調:一是設誰為X?也就是找關鍵句確定單位“1”。二是找等量關係,即列方程的依據。然後列方程解答,同時還要告訴學生解題是要養成自覺檢驗的習慣。滲透學習目的性教學。 然後一個環節是檢驗。雖不要求寫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這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步驟,長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檢驗習慣,增強責任心和自信心,那種做完題不知對錯的做法是後患無窮的。

第三階段是改編例題,這個問題應該是在分析、歸納、概括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學生對例1的理解,對例1的昇華,引導學生髮現這兩道題之間的相同和不同點,讓學生先找找數量關係,然後根據數量關係解題。

第四階段是鞏固練習,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使學生掌握解題思路,理清解題方法。在這中間安排了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