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4篇

說課稿1.69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說課稿4篇

說課稿 篇1

體育與健康課程對於提高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將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在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拍球比多

(二)、教材分析:

籃球是國小體育課程中貫穿三個水平領域的教材內容,這個內容在國小體育課程中佔的比重也比較大。籃球具有對抗性、集體性、綜合性和遊戲性的特點,深受國小生的喜愛,經常參加籃球遊戲活動,能夠促進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同時,籃球運動是在有規則約束的情況下進行的運動專案,對於培養學生遵守紀律、聽從指揮的行為習慣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而且,在集體性的對抗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本節課教學“拍球比多”是《大綱》水平一要求學會的基本動作之一。

(三)教學目標:

(1) 熟悉球性,初步學習原地運球的基本方法,發展上肢、手指關節協調性和小肌肉群力量;

(2) 培養籃球活動的興趣。

二、說學情

本次課的授課物件是國小二年級的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個性天真活潑,模仿能力強,愛展現自我。對新生事物好奇心強,對於新技能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但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和控制能力也較差,對於一個事物的注意力不持久,這些對課堂教學都有一定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要引起一定的注意。那麼,根據國小生的生理與心理髮展的特點,在本次課中我採用了以“遊戲競賽”為主線,以鼓勵為手段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練、練中知”,努力提拍籃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籃球興趣。

三、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一直提倡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變“機械學習”為“主動探究”;同時借鑑102中學教學模式因此,在本次課中我採用了探究學習法,先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己先嚐試拍球尋找方法,再在小組內交流拍球感受及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於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每個人掌握的技術情況也不同,因此通過不同水平學生的展示、對比、交流,能夠使學生更深刻的瞭解技術,掌握技術。

遊戲比賽是體育教學中運用較多的教學方法,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調節課堂的教學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在本課時的高潮部分我採用了遊戲競賽法進行教學。

四、說學法

我認為親身體驗是掌握技術的最好途徑,通過自己的練習能使我們更好的掌握技術。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自主練習,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感悟交流了解技術,感受技能動作的變化,更好掌握技術,解決技術難點。

國小二年級學生個體意識比較強,集體的觀念則比較薄弱,為了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在本次課中我希望學生能通過小組合作來了解集體的作用,並通過小組成員的合作過程品嚐成功的快樂。

小孩子的想象力豐富,有時候能想到我們成人想不到的。因此,在教學結束我引導學生在瞭解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技能拓展,在展示的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程式

根據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程式分為“準備階段——師生互動階段——遊戲拓展階段——總結放鬆階段”四個部分。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評委老師:

您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義教材八年級下冊18.1.2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下面我從教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說目標

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會用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解決簡單的問題;2、經歷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的證明和運用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用意識;3、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

確定以上教學目標的依據是:

1、基於對課標的理解。新課程標準提出,經歷圖形性質和判定的探究,掌握幾何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幾何圖形基本證明方法和作圖技巧;本章目標要求: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探究並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2、基於對教材的分析。本章是在學習了平行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進行探究的;它既是對平行四邊形性質知識的一個延續,也是後面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相關知識的基礎。

3、基於對學情的分析。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探究圖形性質的能力,已經接觸過逆否命題的證明,具備探究平行四邊形判定的基礎,但在演繹推理方面還有待加強。

二、說教法

有什麼樣的教材就有什麼樣的教法;本節課教學內容分為四個教學片段,每個片段的教法我是這樣設計的:引入新課,我採用“創設情境”的辦法進行教學;定理教學我採用“自主探究”的辦法進行教學;定理的運用我採用“學生獨立作業、合作交流”的辦法進行教學;小結我採用“回顧總結”的辦法進行教學。整堂課中,我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著、合作者” 兩大理念貫穿始終。

三、說學法

有什麼樣的教法就培養什麼樣的學法。通過匯入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總結、歸納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定理運用教學培養學生概念運用、獨立作業、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小結教學培養學生回顧總結的能力、歸納梳理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依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我設計以下幾個環節組織教學:

1、課堂匯入。我是這樣進行的“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知道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反過來,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嗎?”

2、定理教學:①探究指導:學生按照提綱進行探究活動,教師進行必要的板書準備再到學生中巡視指導,瞭解學情為後續的展示歸納做準備;②展示歸納:逐題抽有問題的學生彙報,生說師寫,在發動其他學生評價、補充、完善。教師畫龍點睛加以強調。

3、定理運用。此處安排兩道練習題,第一題:定理的簡單運用,口答。第二題讓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教師巡迴指導,再進行彙報展示。

4、課堂小結。通過設計兩個問題:①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②還有什麼想提醒同學們注意的?引導讓學生回顧、總結,教師畫龍點睛。

5、為進一步鞏固概念,我設計了兩個作業題。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評委老師!

說課稿 篇3

A、背景分析

一、學習任務分析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作為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其核心是使學生體會到水是綠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條件,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通過實驗探究、資料分析、技能訓練等活動過程使學生得到多種能力的綜合訓練,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生奠定基礎。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

1、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水對植物分佈的影響

3、利用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能力

☆突出重點的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資料解析、具體情境分析等形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中分析、對比,從而認識到水對植物生活的重要性,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多項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經驗形成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感性認識,也感受到過植物器官中蘊含著的水分,這些經驗和體會是本節課學習很好的鋪墊。學生在國小學習的一些數學知識和自然知識也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從心理特點上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性情活躍,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慾望,喜歡動手,善於發現,因此,我在課堂中設計了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活動,是學生在樂學好思的課堂氛圍中求知。

但七年級的學生畢竟年齡較小,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難點確定為:

☆教學難點:

嘗試解讀資料的技能訓練

☆突破難點的方法:

通過單個的小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國小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物學問題,同時通過同學們彼此提出問題來解讀隱藏的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

B教學目標設計

根據《課程標準》,生物學科在課程上要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以及科學、科技發展的現實,強調學生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的整合,我結合本節內容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試驗、資料分析,說明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舉例說出水對植物分佈的影響

3、嘗試解讀資料的方法

(二)技能目標

1、通過“植物體內是否含有水”的探究實驗,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2、通過學生收集、分析資料,培養學生處理資料資訊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嘗試解讀資料,培養學生處理資料資訊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目標

1、關愛綠色植物,理解生物圈中人與綠色植物的和諧發展

2、增強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

C.課堂結構設計

在本節的教學中,我力求按照情景體驗,認知生成實際應用,能力錘鍊的教學順序來安排教學過程。以學生的生物學探究活動為主線,以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為核心,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討論分析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在此基礎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學方法:設計活動自主探究,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採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為此,我把本節課的課堂結構設計如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自主探索,初步體驗

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解析資料,提升認識

實情分析,完善認知

資料分析,歸納特點

水影響植物的分佈

關注家鄉,形成感知

技能訓練連結生產,錘鍊技能

總結感悟,延伸認知

實踐活動,學以致用

D.教學媒體設計

1、教具學具的準備

1)教師:乾燥的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火柴、燒杯、散水桶,花卉2盆

2)學生:直尺、筆,練習本;植物各部分材料;調查寧夏水資源分佈情況和寧夏植被型別

2、多媒體課件

△素材準備

1)植物各部分含水量的主要資料表

2)小麥生長髮育期需水量資料

3)與本課相關的圖片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文字和圖片方便、高效,資訊量大,學生樂於接受,在教學上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體驗。

E、教學評價設計

1、注重對學生活動的評價

從參與程度,合作意識,思維水平,表達能力等方面評價。

評價的形式採取的是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的身體語言評價和口語評價也適時用在評價的過程中,多采用鼓勵性的評價思維。

2、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

應當更多的關注學生對本節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恰當採用激勵與批評手段對學生進行評價

激勵與批評是學生興趣的生長劑,是學生積極性的'催化劑,適當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獨特想法,良好表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對不良表現則應及時糾正,幫助學生良性發展。

F.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課堂實錄片段一)

設計:通過展示費俊龍和聶海勝從飛船上拍攝的地球照片,引導學生分析水與生物的關係,進而讓學生談談身邊植物需要水的例項,自然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心理活動和認知環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通過觀察費俊龍和聶海勝從飛船上拍攝的地球照片,在培養愛國主義情操的同時,巨集觀上讓學生認識是水造就了地球上絢麗多彩的生物世界。接著學生根據經驗舉出綠色植物需要水的一些實際例子,貼近生活,自然而然引入課題。

(二)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1、自主探究、初步體驗(課堂實錄片段二)

設計:學生設計實驗一起動手找一

找植物體內的水分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體驗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織成份,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無意識創造能力,合作精神。本探究活動看似簡單,實則非常必要,它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主動參與,真切地感悟和體會到“植物體內的確含有水”。這種領悟不是教師的說教,而是科學實驗的結果。

2、解析資料,提升認識

設計:出示科學家有關植物含水量的統計資料,請學生分析資料所反應的資訊,結合剛才的探究,從而得出“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這一結論

設計意圖:當學生自己實驗的基礎上,再讀科學家的實驗資料,不僅有強列的認同感也更容易解析資料背後的科學內涵,為得出“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織成分”,因此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這一結論奠定基礎。

3、實情分析,完善認識(課堂實錄片段三)

活動一:學生觀察缺水植物,診斷病症,並與足水植物對照,得出水可以保持植物直立的姿態這一結論。

活動二:模擬施肥,讓學生討論該怎樣做,得出無機鹽只有溶於水才能被根吸收並進一步運輸到其他器官這一結論。

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對七年級學生來說較抽象,所以利用課件讓學生觀察,結合國小自然課的知識淺談,教師再加以講述,幫助學生形成認知。

設計意圖:紙上得來終覺淺,因此利用實際情景,具體分析,得出結論,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習積極性,又能加深印象,使知識的呈現鮮活生活、有血有肉。

4、資料分析,探究特點(課堂實錄片段四)

設計:課件出示一組不同地域植被分佈情況的圖片和相關文字資訊,請學生討論分析這些資訊反映了什麼問題?進而得出水影響植物分佈這一結論。再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寧夏當地水資源和植被分佈情況,幫助學生了解家鄉。

設計意圖:提供圖文資料,讓學生分析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索,同時培養學生處理生物科學資訊的能力。讓學生課前查閱寧夏當地水資源植被分佈情況,既培養了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又增強了建設家鄉的主人翁責任感。

(三)連結生產,錘鍊技能(課堂實錄片段五)

設計:利用小麥不同生長期需水量的實驗資料(課本中的技能訓練)我結合課本設計了三個任務,要求學生依次完成,這三個任務分別是:

任務一:將文中資訊用表格等形式表示出來。

任務二:將表格反應的資訊轉化成問題,提問你班裡的好朋友。

任務三:根據表格中資訊向當地農民提出科學灌溉的建議。

設計意圖:知識是為生產服務的,解讀實驗資料是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遇到的,掌握正確的解讀方法能更好地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在這裡,我設計了三個任務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一利用了國小學習過的統計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比較容易體會成功的喜悅,同時對作品交流時的自評和他評鍛鍊了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任務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善於發現的科學素養和提出問題的意識。任務三則是貼近生活的實際問題,學生略動腦筋就能解決,同時在其中滲透節水教育。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覺得學有所用,並且在不同的設計和答案中,品嚐成功的喜悅,從而更樂學。

(四)課堂小結與拓展延伸(課堂實錄片段六)

設計: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哪些收穫和感悟?或者有什麼疑問?提出來我們共同討論。

活動方式:同桌對講,代表發言,教師歸納。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小結,活躍了課堂氣氛,強化了重點,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說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維,帶著問題離開課堂,課後繼續探索,實現知識的延伸。

(五)課後實踐活動

設計:我給學生布置了兩個課後實踐活動:

1、為生活在你身邊的植物及時澆水

2、創作或收集有關節約用水的公益廣告,併為你周圍的人做宣傳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用行動體現“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理論認知,引領學生樹立節水意識,宣傳節水理念。

(六)結束

設計:用兩幅漫畫愉快結束本節課

NO1:小水滴為植物澆水

NO2:冬天了,小水滴給水管保暖

設計意節課,圖:輕鬆、愉快中結束本再次倡導節約用水,愛我家園。

G.板書設計

保持直立姿態

無機鹽溶於水才

能被吸收和運輸

用於蒸騰作用和

光合作用

是植物的重要成分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影響植物分佈

課後反思

一、本節課成功的地方:

1、倡導探究性學習培養個性的生成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課程標準把科學探究列為內容標準的十大主題的第一主題,本節教學我以學生現有經驗和親身體驗為切入點,為學生創設了探究活動的情境,幫助學生建構充滿個性的思維空間。

探究植物體中的水分這一探究活動利用常見的菊花、西紅柿、樹葉、綠豆種子等實驗材料以學生分組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究,最後全班交流結果。教師沒有規定具體的實驗方法,也沒有限定探究步驟,留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學生利用經驗展示了他們個性化的創造,有的用擠壓法取水,有的用鹽使細胞中的水分滲出,有的用烘烤法取水。本探究活動看似簡單,但非常有效,它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即時創造,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充滿童趣,也得到真切的體會"植物體內的確含有水"。這種領悟來自於自己的實踐與探索,比單純老師的說教更生動。

2、關注學生成長,樹立安全意識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如何讓學生在實驗中得到學習的樂趣而又防止意外發生是課堂上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在學生進行實驗探究之前以“安全小問題”的形式提醒學生樹立安全意識,保證了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3、多種評價方式,師生和諧發展

對學習成果的評價多元化有利於促進學習者快速領悟,達到更好。本節課我讓學生做課堂主人,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彼此取長補短,即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能使其理性思維充分發展。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很豐富。不是簡單的“好”、“你真棒”等機械化詞語,而是一個眼神,一次微笑,一個動作(輕輕的摸摸頭等)都在給學生默默的鼓勵,讓學生愉快的認同學習。

4、充分開發課程資源,鍛鍊學生綜合素質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鍛鍊學生多種能力,培養學生素質,我參考課本中的技能訓練,對其進行開發利用,針對小麥生長期的需水量,設計了三個任務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一”要求學生用數學統計知識生動、直觀、形象的處理實際資料,實現了課程的整合;“任務二”要求學生挖掘資訊,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強烈的問題意識是科學探究的基礎,因此,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而向好朋友提問的活動形式也極好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任務三”是提出科學灌溉建議,目的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引領學生樹立科學研究是為生產服務的意識。

5、課程中貫穿節水意識培養學生主人翁責任感

我結合本地區的實際,適時地插入寧夏水資源狀況的分析資料,使學生自覺樹立節水意識,培養了未來社會人的責任感,使命感。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不再是空話、套話,而真正賦予了血肉和靈魂,使它豐滿、鮮活起來。

6、暢談收穫與感悟提出新問題

以學生彙報來小結本節課內容,使課堂中始終保持輕鬆、活躍、和諧的學習氛圍;接著“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結束本節課內容,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充滿激情的求知態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遺憾和不足

教學中沒有及時挖掘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閃光點,而是採取了迴避或一帶而過的方式說明教師為了完成自己預設的目標,在教學中更多的考慮了自己,沒有本著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理念進行教學。

教師的指示性語言過少,比如:在談到酒精燈的使用時,有些注意事項學生沒有回答出來,教師也沒有及時指出,容易留下隱患,這是必須要警惕的。

評析

本節課的亮點:

1、學生的探究活動,設計新穎獨特,不拘泥與形式、模式,而是讓學生自由選擇發揮,如實驗材料小組同學自由選擇,探究方式自行設計,讓學生在盡乎玩耍的過程中,憑經驗完成了探究任務。課堂實際授課中,看到學生思維積極、活躍,實驗方式多種多樣,但卻都圍繞主題,達到了探究效果。這對生物課中類似本節比較簡單的知識,給教師在處理探究性教學時是一個很好的借鑑。

2、本節內容比較簡單,教師在處理時也充分顯示了駕馭教材的能力,僅以知識為載體,注重的是學生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培養,這體現在以科學家得到的一組資料為例,設計了三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任務串,即由知識目標過渡到技能目標最終達成情感目標,這一環節的處理不僅培養了學生圖文、圖表轉換能力、還培養了學生識圖、析圖、作圖、用表的能力,最終的落角點卻是珍惜水資源,關愛我們生存的家園,關愛人類自己。在潤物細無聲中達成了三維教學目標。

3、本節課的反饋小結處理也很有特色,讓學生根據本節課的所獲,設計問題,自己指定班裡的同學來回答,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有問的、有答的、還有提出疑義進行補充的、甚至有對問題該提不該提、提得好不好進行評說的。下課了很多同學還在爭論著。這些自評、生評、師評、他評的過程都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表現性評價,是發展性評價理念的具體運用。

4、對安全使用酒精燈的提示,顯示了教師注重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理念的體現。在學生小組探究、討論問題時,教師的語言是‘我們小組派代表來回答’,看得出學生對當這個“代表”還是很積極、很自豪的。這些鼓勵語言的恰當使用,給聽課者的感受是:親愛的老師又回到了學生們中間。

本節課值得商榷之處:

1、學生的思維火花給激發了出來,回答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在注意傾聽學生這方面做得還有欠缺,表現在與自己課堂預設不符合時,就忽略了學生,不感放手,有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急於求在的感覺。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只有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視野,多進行教學反思,才會增加教學的機智,更快提高教學的技藝。

2、有時為了課的簡潔,中間過渡語言的省略,使得問題交待不夠明確,影響了課的流暢。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國小科學六年級上冊《簡單機械》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本單元中要認識的另一種簡單機械。

本課是按照“明確概念--比較實驗(得出結論)--原理應用”的思路編寫的。即,在經歷了前幾課中對一系列簡單機械的原理及作用的研究的幫助下,通過“認識斜面”,提出“斜面是否省力”的科學問題,設計出簡單的對比實驗並進行實驗研究,從而獲得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及其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的認識。

其中“用實驗探究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重點,探究“不同坡度的斜面”,即“運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注意控制變數”是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像搭在汽車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反之,越費力。

過程與方法:制訂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並用實驗的可靠資料來說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參與科學實驗,願意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

三、說教具、學具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平板測力計、裝著鉤碼的小車、比較光滑的木板、新華字典。

四、說學情:

學生通過前面槓桿、輪軸、滑輪等知識的學習,對簡單機械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並且對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方法也比較熟練。

五、說教法、學法

楊蘊宇老師說過,高年段的學生主要是以實驗課為主。本節課也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進行學習。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實驗分析、交流彙報等活動探究出垂直(懸空)拉動小車上升時的拉力和讓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的拉力,經過比較這兩個力的大小,從而認識斜面的作用。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由“匯入——認識斜面”、“斜面有什麼作用”、“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和“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幾部分構成。

1、匯入——認識斜面:從生活現象引入,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進而引出斜面的概念。只有讓學生真正理解了什麼是斜面,才能讓學生順理成章地想到下一個環節——作為一種簡單機械的斜面,到底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2、斜面有什麼作用

斜面省力嗎?怎樣研究斜面是否能夠省力呢?針對以上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同時讓學生明白:斜面是否省力要通過比較才能作出判斷。

在學生結束交流彙報並制定出小組的研究方案後,教師視情況進行簡單小結。

接下來,在大螢幕上出示實驗要求,講清注意事項(進一步抓住重點)。然後分發材料和實驗記錄單,學生進行實驗,教師作巡視指導。

實驗結束後,分析資料,各小組分別彙報展示。

得出結論: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3、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學生在上一實驗中發現了斜面能省力後,教師進一步引導:在剛才的實驗中,都是斜面,省力的情況一樣嗎?(不一樣,斜面的坡度不同)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歷,如走在坡度大小不同的路上時,感覺一樣嗎?哪個更累?為什麼?誰能設計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設想?

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懂得這是一個“對比實驗”,哪些是“要控制不變的條件”、哪些是“要改變的條件”(突破難點)。然後在小組中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和記錄分析工作,得出結論:斜面可以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反之,越費力。

4、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

胡銀泉老師說過:咱學了科學的人就是不一樣,學了科學,就得用科學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通過做遊戲的方式拓展延伸。

(1)讓學生用紙做一個直角三角形,把一條直角邊豎著貼在鉛筆上,然後順勢進行纏繞,再慢慢展開,觀察三角形的斜邊。重複操作幾遍,說說明白了什麼?(得出結論:螺紋、盤山公路等都是斜面,所以有省力的作用。)

(2)讓學生談談在本課中,學到了什麼?

它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用途。(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板書:

力求簡明扼要,字跡工整。

7. 斜面的作用

斜面 能夠省力

坡度越大 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 用力越小

標籤: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