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懷念母親》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5篇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季羨林先生對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本課的教學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將課文的教學主線分為“懷念生身母親”和“懷念祖國母親”兩大部分,由“頻來入夢”引出“懷念生母”,由此又引出懷念“祖國母親”。五年級的孩子大多沒有母親、離開家鄉的經歷,更別說離開祖國了。為了讓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懷產生共鳴,我讓他們回憶與媽媽短暫的別離之後相見的場景,又引出以前學過的課文《梅花魂》來體會作者背景離鄉思念母親的深情,學生慢慢體會到了這種感情,雖然不深,但是能心領神會作者此時對生母和祖國的思念之情。這時讓學生朗讀相關段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作者的感受,一步步引領學生深入體會,帶著感情去朗讀課文。從飽含深情的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他們明白了母愛的偉大,更懂得了祖國在“我”心中如同母親般的真摯情懷。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2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描寫對生身母親及祖國母親魂牽夢縈的句子

2、 品味揣摩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旅居海外時對祖國異常強烈的思念之情,從而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旅居海外時對祖國異常強烈的思念之情,從而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 揭題匯入,奠定基礎

1、直接入題: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季羨林這篇——

生讀課題:《懷念母親》

2、介紹作者

師:作者季羨林老人是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曾在20xx年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我們平時看到的更多是他頭上的光環,但是,當我們走進這篇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你會發現在他的心中有一個永久的疼痛,他曾經說:“我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該離開,這痛,就從我失去母親開始。”

3、懷念母親,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它讓我們看到的是這將近百歲老人的心,帶著那些濃濃的思念,再來讀一遍課題。

4、回顧課文,作者懷念的是哪兩位母親?作者對這兩位母親懷有怎樣的情感?

出示課文句子: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引讀: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

過渡:下面我們先來看作者是怎樣表達對母親的情感的,請同學們看課文第二自然段。

二、品讀思母之痛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老師想請一個同學,讀一下課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思考這段當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一學生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學生談感受。

2、書越讀,思考越深入,我們的感受就越深。下面請同學們也來讀一讀第二自然段,看你又能從中捕捉到季羨林內心怎樣的感受。

(悔,恨)

3、他用了書上的一個字,“恨”,很有很多種,請你把目光再次鎖定到這段文字當中,你從哪些語句當中看到了這個“恨”?

相機出示: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4、生默讀,任意談自己的理解與感受。

重點理解: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裡去住。

5、剛才我們同學精彩的發言讓我們真正地走進了季羨林的內心,他確實像我們同學剛才所說的——(師讀)我暗暗下定了決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誓言還猶在,母親已做西風而去,留下的只是這綿綿無盡的——恨!我們來讀這段滿帶“恨”意的文字。(生齊讀。)

過渡:在季老的文字當中,到處都有這樣的思念、懷念。比如在他的日記中就有這樣的句子,請同學們在日記中找一找。

(二)學習11月18日日記

1、房東太太讓我想起了什麼?

2、房東太太因為兒子沒有從學校回來由高興變得有點沮喪,而當年,十四年之中我只回了兩次家,最後一次看到母親已經是八年前的時候了,這段時間我的母親又是怎麼等待我的

3、通過剛才我們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會讀懂這一段最為痛苦的文字。(請一個讀書特別有感情的同學讀。)

生讀:當我從北京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不該,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師:房東太太的兒子今天沒回來,明天后天也許就回來了,而自己的母親卻——,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沒有看到自己的兒子回來,此時季老心中所有的感覺化為三個字————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引讀)

過渡:作者是那樣懷念母親,數十年如一日。24歲那年,作者離開祖國,來到了德國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離,並不能割斷心中的懷念,相反,這懷念又增添了分量。讀到這,老師不由得想到了王維的兩句話“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遠在異國他鄉,季老懷念的還僅僅是自己的生母嗎?還有誰——(祖國母親)

三、體味對祖國母親的情感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第三自然段,這個自然段中哪句話最能表達季老對祖國母親的魂牽夢繞?指名讀

①理解“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這句也出現了一個“頻來入夢”,你是怎麼理解的?

問題設計:祖國母親為什麼也會一次又一次走進作者的夢中呢?讓我們走進作者1935年11月16日的`日記。

出示11月16日日記

②快速瀏覽這則日記,哪些句子最能體現季老對祖國的懷念?。

ⅰ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濃濃地糊在心頭。一想到故鄉作者會有什麼感覺?(板書:淒涼,甜蜜)

③、作者為什麼而淒涼,為什麼這淒涼又是甜蜜的?

師小結指導朗讀:作者運用淒涼與甜蜜這一看似矛盾,實則並不矛盾的詞語巧妙的將自己遠離家鄉親人的孤寂與想起親人的甜蜜進行了對比,將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懷念表達的非常充分。因此讀這句時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點淒涼”與“甜蜜的、濃濃的”語氣上的區分。指名讀

師:同樣表達懷念故國情感的日記還有11月20日

ⅱ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不能忍耐。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思念祖國)

指導朗讀:艾青曾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來表達我此時的感受:“為什麼我的眼裡滿是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同學們,這種深沉、這種刻骨銘心的思念,怎樣通過讀傳達出來呢?練習讀一讀,指名讀。

ⅲ我仰躺在沙發上聽風路過窗外……

④通過剛才學習,聯絡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為什麼祖國母親也會頻來入夢嗎?

2、引讀

師: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斷湧現著祖國的身影,不斷回想著故國的生活,故國的親人,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頭不僅揮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離而變得更加強烈了,於是他在11月16日的日記中寫到:生讀11月16日日記

師:這種思念是多麼深切啊!為了表達他對祖國的思念之情,他在11月20日日記中寫到——生:11月20日

師:時間愈久,思國的神經愈發敏銳,即便是一絲輕輕地驚動,也能勾起遊子對故國的無限眷戀,於是,他在11月28日日記又寫到——生:11月28日日記

(三)體會《尋夢》的情感

過渡:為了更好的表達對兩位母親的敬意與愛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記外,還引用了他的散文《尋夢》的開篇、結尾,讓我們來讀讀這兩段文字,用心去體會、感悟。(分男女生讀)

季羨林在苦苦地追尋,只為得到一個清晰的面影,只為得到母親的一個微笑,一聲呼喚,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尋的結果,只是讓眼淚不停地流淌,只是讓自己的夜晚無數次地失眠,難怪他要大聲地疾呼——學生讀《尋夢》的結尾。

(四)學習最後一段

過渡:懷念生身母親、懷念祖國這樣的思緒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許多許多,母親已成了遊子夢中一個重要內容,快速讀讀課文做後一段。

說說從這一段中的哪個詞、哪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現在開始閱讀。

感情朗讀

五、體會文章寫法

1、快速瀏覽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你發現文章在寫法上的特點了嗎?能結合課文具體說說文章是怎樣首尾照應的嗎?

2、小結:像這樣首尾照應就能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六、總結延伸

作者在歐洲的十一年是對母親思念異常強烈的十一年,生身母親與祖國母親化為一體,成為支撐他在國外漫長歲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在這裡老師想向大家推薦一首歌,這首歌幾乎成為了所有海外華人的心聲,它就是——我的中國心!

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體會海外華人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愛國激情。

七、板書設計

生身母親:悔恨 食不下咽 寢不安席 敬意

懷念母親

祖國母親:淒涼 甜蜜 心潮騰湧 愛慕

【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傾注了我們六年級組所有老師的心力。為了能讓教師的教學用語規範、簡潔及讓各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教案中設計了每個環節的過渡語,我個人十分喜歡。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無意識的口頭語還是很多,原因還是不夠熟悉教案。課後個別老師建議:1、過渡語過多,可適當刪減;2、總結延伸處加個小練筆,加深激發學生對祖國對母親的情感。這兩點很實在。在制定教案的時候只考慮到怎麼說才能把各個教學環節緊密聯絡,沒有考慮到過渡語過多會佔用學生的學習時間,後面的小練筆可以和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體會海外華人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愛國激情。這一環節整合,讓學生邊欣賞音樂邊練筆,並在音樂聲中說感受。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3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雖然季羨林和他母親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併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種感情沒有切身感受是難以體會的。對於國小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更大,怎樣突破難點呢?

我先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並補充了一些資料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深層的思想感情。文章結構層次比較明顯清晰,以課題設疑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聽課的積極性,並能夠很快的為文章分層。然而,在對季老情感的理解和朗讀上感觸不是很深,因而,在課文學習後我附讀季老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在聽中加深對季老感情的體會和理解,更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絡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圍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問題,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4

《懷念母親》這節課是六年級上冊第二組的第二篇精讀課文,作者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主要內容是作者通過回憶的方式,藉助過去的日記形式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一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一位是自己的祖國母親。

本節課由兩課時完成,我所講授的這節課是第一課時。在整體感知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於親生母親的懷念,以及心中的悔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引導學生在充分讀文的基礎上抓住一個“恨”字,從而從第二段中的前三句話去體會作者究竟恨什麼。在預設中我希望學生能抓住兩個“只”字來體會作者一恨與母親相處的時間太短,二恨老天給母親的生命太短。但在前期設計是,我是通過讓學生讀前三句來找出這裡出現的兩個相同的“只”字,從而把握情感。但從實際教學來看,這樣有些牽強,孩子們並沒有用心真正地去體會,在設計上不妨直接讓他們去自己找,從哪個字可以體會出。

為了方面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入了作者的另一篇文章《賦得永久的悔》,力求通過兩篇文章相互補充的方法,營造一種情感的氛圍。我把整篇文章進行了拆分,使其各段在需要時呈現出來。但教學過後,我發現由於補充的材料過多,有點喧賓奪主的意味。

另外,對於本課字詞的'把握,我放在了開課伊始,一些難懂的詞語,我給出了一些解釋,讓學生來讀。而在講課過程中,就沒有再過多的涉及。其實對於詞語的理解,應該儘量隨文解釋,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可引導學生掌握一種解詞的方法。

本次講課,由於課文內容過於充實,所以,大膽嘗試著講了第一課時。發現自己雖然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於文字的品讀,但是有時這種拼讀方式還需要多加斟酌。對於層次的把握不如步子邁小一點,一邊學生能在情感上有所提升。另外,要避免顧此失彼的毛病。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5

那天我執教《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係: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併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

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國小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我先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並補充了一些資料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深層的思想感情。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段,在指導朗讀時我範讀,竟然讀著讀著讀不下去了。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孩子對母親深深的依戀和難以彌補的`悔恨……我被深深地打動了,情不自禁抹起了眼淚。我想到了我的母親對我從小到大無私地呵護,想到了自己對自己女兒的愛,想到早晚有一天會骨肉分離……孩子們抬起頭看著我,教室裡靜悄悄的,沒有一個學生嘲笑我不爭氣的眼淚。我努力恢復平靜,說:“同學們,我們多麼幸運,我們的母親都還健在,我們的母親是怎樣愛著我們,如果有一天你的母親離開了這個世界,你能理解季教授此時此刻的心情麼?你也會像季教授這樣深深地懷念自己的母親嗎?”他們默默地點頭,他們也被感染了,我沒有多說什麼,情感激發得自然而然,這節課他們朗讀都特別動情。

老師在課上哭了,這算不算失態?“情動於衷”,我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學生不會見笑,自己也不用不好意思。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6

今天教學了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懷念母親》。課文以回憶的形式,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及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課前,我安排學生先蒐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瞭解。匯入新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以前所學過的季羨林先生的文章。 為了使學生置身文字情景,感受語言文字背後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我引入了關於季羨林老先生對母親的回憶的相關資料,並以他的《永久的悔》片段作為課文的引子,帶領學生進入季老的情感世界,感悟他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將課文的主線分為“懷念生身母親”與“懷念祖國母親”兩個部分,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後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字中獲得感知。 從飽含深情的.字裡行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他們明白了母愛不僅僅是理解,寬容,呵護,牽掛,母愛是博大的,更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7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裡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一,從題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幹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裡的母親指的是誰

"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

"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絡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並在小組裡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三,以讀促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我讓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等詞語,自己讀句子,談感受,並連結《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母親的悔恨,在讓學生反覆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上完這節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有的同學甚至熱淚盈眶,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8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

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在教學本課之前,我讓學生蒐集季羨林先生寫的謳歌母親為主題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國留學期間的一些資料,為學習課文、感悟作者

的思想情感打基礎。接著,在匯入新課時,我讓學生聯絡以前學過的課文《小苗和大樹的對話》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結合課前瞭解到的有關材料,交流各自對作者及文章背景的瞭解;從各自對母親的感情入手,獲得對文章主題的粗淺把握。由於文章情感豐富,對母親的懷念之情貫穿全文,所以,我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具體感悟,感受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深厚情感,並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畫找相關句子,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對母親,尤其是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情感。首先是對親生母親的感情,我讓學生重點研讀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聯絡上下文,讓學生感受從六歲離開母親到母親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時間不在母親身邊,雖然中間有短暫迴歸,但畢竟時間短暫,沒有與母親促膝長談的機會,如今母親逝世,即使想報答養育之恩,也永無機會,因此心中覺得傷心難過:“我的願望沒能實現。”作者曾經暗下決心,一旦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就立即迎養母親,以彌補長久離開母親的遺憾。然而沒等作者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了人世,作者的願望永遠無法實現了。“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作者覺得,隨著母親的死,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一切都變得空虛和寂寞了,腦子裡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做什麼,只有遺憾和悔恨一直充滿心頭。我盡力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接著轉入對祖國母親的懷念。這部分有學生比較難理解的語句,如,為什麼作者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中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麼?作者回憶房東太太的時候,為什麼會產生“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念頭?作者到底在尋一個什麼夢?為什麼作者又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我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並結合相關資料去理解、感悟句子。還有些句子,如,“我不開燈,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此時,我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裡,幻出母親的面影。”我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在作者記憶深處的母親的身影,從而體會人物情感。

上完這節課,我發現季老經歷的時代和背景與學生生活的年代與背景相差甚遠,孩子們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著父母們的百般寵愛,享受著優越的生活條件,要他們感同身受地體會、理解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學生們根本體會不到箇中的艱辛、痛苦與無助,因此,上類似的課文時,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讓他們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細細體會、感同身受與作者產生共鳴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9

1、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上課一開始,課件出示感人的畫面,體會母親的無私與偉大,以及季羨林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寸草心》片段,讓學生一步步走近母親,感知母愛,瞭解母親,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一個基調,使學生儘快地融入到文字的探究中。教師配樂訴說自己的真實經歷,撞擊了學生的心靈,是他們在聯絡實際中深深懂得母愛的偉大,深刻認識到古今中外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另外,在學習完日記後,整體迴歸文字的時候,讓學生在幽怨的音樂聲中練筆,以調動學生的心絃,更好地表達對文字的理解。

2、以讀為本,感悟為主。葉聖陶老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課堂上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默讀、指名讀、齊讀、師範讀,師引讀,生抓關鍵詞讀……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字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地觸控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的悔恨之情。達到讀中感悟、以讀促悟,以讀代講的效果。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力求實現“訓練與感悟並重,工具與人文共振”。

3、資料拓展,充實認識。由於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讀懂一篇散文,尤其是文學功底深厚的'國學大師在七、八十歲寫的文章,實在是有一段距離,因此怎樣引導學生更好地感悟文字的語言文字,我想到了用資料的拓展,來充實學生對作者理解的空白與間隙,搭起橋樑以方便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比如,在課的匯入時呈現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片段,進入第2自然段學習時補充了作者心中的悔,另外還有作者腦海中關於母親最深刻的記憶片段以及贍養母親的願望等等,一系列的資料補充,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實,學生理解更到位。

非常希望,十分渴望自己的語文課,在瞬間走進學生的心,能讓學生的心靈開花,這樣的話,我的語文課堂就生機盎然了。然而,由於自己的文化底蘊不足,往往似乎總顯得眼高手低,比如在引導學生感悟、朗讀還不到位,在面向全體上做得也很不好,怎樣使之面更廣,程度更深,作業的安排怎樣更合理等,都是值得我思考和改進的。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0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裡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課前,我安排學生先蒐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瞭解。匯入新課時,我讓以“國寶”一詞引入,結合資料,讓學生了解季羨林先生在學術上的偉大貢獻,從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長達十年的留學生涯。以及季羨林老先生去世的時間(7月11日9時,享年98歲)和悼念儀式的隆重進行體驗。

新課開始,我給學生讀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聽後,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緊之後,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那裡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狀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礎。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絡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

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能夠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裡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用心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想在教學中“解讀”課文,更就應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與過去的課堂教學相比,我覺得這一節可更加充滿親情,相信透過學習,孩子們必須會與自己的母親更加親近,也必須會更加懂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1

如釋重負,課堂上沒有出現大的紕漏,按照我的預設完成了教學任務。不過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為我這裡說的是“我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是否完成了學習任務呢?這個問題不可以深究,因為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極了!

首先介紹下這堂課的背景,這是一節接受市教科中心進行教研評估的一堂課。為了學校,因此,這堂課我還是比較重視的!

《懷念母親》是季羨林老人寫的一篇懷念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散文詩。因此,文章特別“散”。當然,以前我是一直不愛教這篇文章的。孩子們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這次我不得不靜心讀讀這篇文章了,讀過了,也愛上了!文章寫得多好啊!“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對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於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房東的孩子只是在外讀書,房東太太就對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歲就離開了母親,她該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著孩子呢?她該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許,她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與孩子相見!但是,可憐的母親,終究沒見到孩子一面,就匆匆離開了人世!母親是帶著相思離開的,母親是帶著不捨離開的',母親是帶著牽掛離開的,母親也是帶著悔恨離開的……想到這些,季老怎麼不肝腸寸斷呢,悲痛欲絕呢?此時我終於理解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這是作者真實的心理,沒有誇張,沒有矯情,這是一個孩子對過世母親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這樣的例子太多!這次,我終於理解了季老的這篇文章!我終於讀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麼,我的教學中是不是非要孩子們理解這樣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經歷,我都經過了這麼多年才懂,孩子們怎麼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尋另一個突破口,通過對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之情,讓孩子們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愛戴父母,要熱愛祖國,時刻把祖國放在心中!

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調整了教學感情的著落點。我要讓孩子們受到薰陶,愛父母,愛祖國,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懷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細膩!這樣,我不再感覺這篇課文的內容太散,孩子們學習起來過難。

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我犯了一個低階錯誤,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多教學環節是不落實的。我帶著孩子們跑啊跑啊……當然這樣的教學效果無庸質疑——不咋樣!

上完課,慚愧不已,我上課的時候急什麼呢?應該踏踏實實走好每個教學環節啊!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2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字裡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新課開始,我給學生讀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聽後,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注重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先出示統領全文的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而後,讓學生細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並做好批註。在小組間巡視時,我提醒學生注意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交流。我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如下重點句子:“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我請學生談自己的體會,學生都能講出自己的感受,為了幫助學生深入體會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歉疚之情,我插入了收集到的兩段資料“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學生的感受就會更加深刻。最後我引用一句話“子欲孝而親不在”作總結。

在3到6段的學習中,我先讓學生找出作者思念祖國的句子,然後寫寫自己的體會,最後在小組內討論。由於學生自己先思考了,所以討論也比較熱烈,我在巡視時發現很多孩子寫的體會也很到位。最後請同學上臺講自己畫的句子,並說出自己的體會,然後請其他同學補充。學生們的發言很精彩。然後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字上先走個來回。這樣的辦法很有實效,每個學生在朗讀、概括、體會的過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就這樣,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從字裡行間充分體會到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知道了母愛不僅僅是理解,寬容,呵護,牽掛,母愛是博大的,更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昇華。最後我又補充了季老的一段文字:“在夢裡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濛的,母親彷彿從雲堆裡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裡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這種強烈的愛國情感。

這節課讓我體會最深的是,要相信學生,大膽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感受文字。只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去思考、去交流,學生一定能有所得。“學生能講的,老師就要大膽放開,要相信孩子。”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3

繼續我的教學思路,本文可以上得“情意濃濃”,豐富的情感,作者是對母親的懷念之情,讀起來令人潸然淚下。而我卻總想著再往前“走一步”,作者是如何寫得呢?這篇散文的結構非常嚴謹,前後呼應這點發現對於學生來說已是簡單的事。穿插“日記”“散文”的寫法很有特色,這倒是值得細細去揣摩,尤其是“日記”的寫法,很有特色,引導學生走進“日記”去感悟作者的“觸景生情”,去感悟作者的“精當用詞”,成了很有意思的學習過程。

日記一:是黃昏的夜色觸發的情感,淒涼而又甜蜜的',是濃濃地“糊”在心頭的感受;日記二:是房東太太對兒子的牽盼觸發的情感,不由自主想起母親;日記三:直接抒發情感;日記四:是風雨,是天色陰如黑夜,觸發的情感,思潮起伏。回顧引導發現,除了日記三,其他的幾則日記前半部分都是寫景或敘事,後半部分都是直接抒發情感。領悟遷移寫法也就有了依託,飄零的落葉、牽著孩子的媽媽、下雪的天氣、秋風颳起的時刻、空中掛著的明月,成了學生想象的情景,成了抒發情感的依託,借景抒情,敘事抒情的寫法得以形象詮釋。

再回扣全文,作者在行文時就是這樣的寫作思路,第二自然如是寫,日記如是寫,加上總起的段落的體會,行文的結構和寫法就能引導學生得以把握。我喜歡這種“實實在在”的課堂。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4

課文《窮人》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我從“窮”字入手,簡介從文章的主要情節入手(即從文章的第二部分開始講起),而在這幾大部分中又精選出兩個重難點:一是抓女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活動細細品味;二是抓男主人公漁夫的語言來體會中心。這樣一來節省出了逐段講解的時間,留下更多時間深挖這兩個重難點,以此提高課堂時效性。

對於漁夫的語言,重點體會“熬”字,並提出假設收養了兩個孤兒後,漁夫家的生活對於漁夫和桑娜來說會怎樣?對於他們原有的五個孩子又會怎樣?這些漁夫都過多的考慮過嗎?這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結合全文內容去體會漁夫一家的高尚在於他們是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刻,寧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幫助別人。

讀”是學生與文字間實現心靈對話與溝通的最有力橋樑。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充分的品讀、感悟。在這節課中,我雖進行了讀的訓練,但讀的不充分、不暢快。我認為在重點之處還應加大讀的力度,反覆地讀,讓學生充分地

不足之處:以讀促思讀中有悟: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教師講的再動情也無法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課上我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空間,改變了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的模式,在學生個人圈點、勾畫、批註閱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體會。但在讀西蒙慘死在稻草鋪上這一段時,由於只讀了一遍,學生還沒完全感受到那種生活的悲慘,這時應引領學生再讀一遍。不能因為此處非重點之處怕耽誤時間,就忽略掉,要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的讀。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5

母親是一個讓人感到無限溫暖的稱謂,說起母親來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無盡的感激,無論你是成功還是失敗,母親永遠是你最溫馨的港灣。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文章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首尾呼應,說明了為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渾然一體。

文章情感豐富,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慣穿全文。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具體感悟,感受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深厚情感。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絡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這一點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課堂上,學生能圍繞一些重點詞句來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夢中尋母。

由於所處的年代不同,學生理解起來不深刻。所以我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穿插作者所寫(賦得永久的悔)中的部分資料,在朗讀時用那種憂傷的語氣去讀,動用了真情,幾度哽咽,讓學生們感受到我的“悔”。聽得同學們個個潸然淚下,也感受到作者那種思母的心情。縱觀整堂課,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做得不夠到位,在課餘時間裡指導學生進行了全文的朗讀,學生投入了真摯的情感,朗讀後感覺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