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

第一次有這麼多的老師來聽課,我感到壓力很大。為能上好這節課,我的教案改了又改,背了又背。時間終於到來,我還以為自己準備充分,可以上好這堂課。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我這堂課上得不比平時的好,反而覺得自己很緊張,教態不自然,有時差點忘記接下來該上什麼內容。結果真的是適得其反!

在指導學生觀察上肢運動時,目的要求不清楚,導致學生在記錄時無從下手,學生對肌肉與骨骼、關節協調運動時的作用理解不到位。這堂課的另一失敗之處是學生在上臺展示自己的成果時,堂下大部分學生都不知在幹嘛,並沒有聽老師和同學一起交流。這樣使得課堂效率大大降低。上完課後,同組的老師們立即提出了改進意見:尋找合適的資料、屈肘伸肘動畫,加深學生對肌肉與骨骼、關節協調運動時作用的理解;在學生觀察手臂伸縮後,教師應該在黑板上粗略畫出手臂的結構,加深印象;教師起引導知道作用,學生才是課堂中的主體,所以課堂上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對骨骼肌肉和關節的協同作用做了個明確的總結。

當晚立即行動,修改了課件和教案,第二天上課,自我感覺不錯,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高了。

但是,當我再回過頭來重新審視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時,卻發現曾經以為不錯的.課在現在看來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我的教學設計更多的是強調了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忽視了過程與方法的指導。例如:教學目標中“課後查閱資料,瞭解更多的有關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知識,並體驗與人分享研究結果的快樂。”針對這一目標,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只是最後稍微帶過。

但願自己今後能以此為鑑,不再重犯類似的錯誤,努力更新教學觀念,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及平面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重點:認識光的反射現象。

教學難點: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成像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玩鏡子的合作和交流活動,體驗到合作交流的樂趣;積極查閱資料,通過了解鏡子的發展史,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學情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鏡子提出問題;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並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在交流過程中學會傾聽和尊重別人的意見,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課前準備:

1、有關鏡子的資料。

2、課前蒐集有關鏡子的文字、圖片資料。

3、準備各式各樣的鏡子(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凸面鏡、凹面鏡、水槽、水、手電筒、火柴、樹葉、剪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一、情景匯入。

同學們,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用到鏡子,你見過哪些鏡子?

課本中也為我們出示了一些鏡子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邊看邊與學生交流。)

那麼這些鏡子都有什麼用途呢?這節課為了瞭解鏡子中的祕密,讓我們一起來——玩鏡子。

(板書:10玩鏡子)(生交流。)

讓學生通過照鏡子,發現鏡子中的像與鏡外物體的關係,為了讓學生知道我們平時梳妝機子就是平面鏡。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平面鏡。

(1)理解平面鏡的概念

同學們平時我們都是從這面小鏡子中觀察自己,今天就讓我們好好的觀察一下這面小鏡子。你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來摸一摸,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到了什麼?

是呀我們平時用的這些鏡子,鏡面都是平的,那我們給他們一個共同的名稱——平面鏡好不好?(板書:平面鏡)

課前老師請同學們蒐集表面不平的鏡子,同學們蒐集到了沒有?

哦,有的同學帶來了小勺子,我們拿小勺子來照一照看看能不能成像?

兩面都能嗎?我們先摸一摸小勺子的裡面,是平的嗎?不是向裡凹那我們稱它為“凹面鏡”,那外面向外凸的一面我們就可以稱它為“凸面鏡”

(2)引導學生觀察反射現象及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那麼,今天我們的玩鏡子活動就從平面鏡開始。(邊說邊走向窗邊,演示反射現象)同學們請抬起頭,你看到了什麼。老師小時候經常這樣玩鏡子,你們會玩嗎?

師:看來同學們都這樣玩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還有很多其他的玩法。同學們你們還有哪些玩鏡子的'方法呢?下面請各小組同學討論一下你們都怎樣玩過鏡子。

那你在玩的時候有什麼問題或疑問嗎?請提出來

師:(拿起一組的科學記錄本)大家把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寫下來,然後小組之間討論,想想怎麼玩,然後再玩。同學們可以選用自己課前準備的材料,也可以從老師為大家準備的材料中取材。

(提出2點要求:一是注意安全,鏡子很鋒利容易劃破手指;二是用你擅長的方式認真記錄,可以寫、可以畫。)

三、彙報交流:

在交流中從以下幾方面組織學生討論:①鏡子裡的像和實際物體的不同;②鏡子靠在一起角度變化帶來的鏡子的像也是不同的;③鏡子可以反光。

師:同學們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你在玩鏡子過程中的發現。

別的同學彙報時,請大家把材料放入材料盒,認真聽,如果需要演示給大看,材料可以帶到講臺上。

師:(師把光射到鏡面,反射到牆壁上成了“我愛科學”的正字)大家回去可以試試。我還要考考大家,你在鏡子前舉左手,鏡子裡的你舉的是哪隻手?

師:大家試試。

(學生紛紛拿出鏡子對照著玩。)

師:誰能總結一下鏡子裡的像有什麼特點?

師:(拿起一面鏡子)剛才一個小組玩的是鏡子反光,當光射到鏡子上,而光馬上出現在另外的地方,你能比畫出光的路線嗎?

師:使光發生路線改變的是鏡子,看來鏡子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板書: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說到光的反光作用啊,課本中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請同學們翻到課本32頁。(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講故事。)

聽了這個故事你有沒有什麼疑問?

模擬故事中的現象。請幾個同學排成弧形用平面鏡向溫度計上反光。

小結:用平面鏡同時向某一物體反光是該物體的溫度會升高。

四、深入玩鏡子。

(1)引入凹面鏡、凸面鏡的概念。

同學們,剛才通過玩鏡子我們瞭解了很多平面鏡的特點(手指著黑板上的板書:平面鏡),那麼生活中還有一些鏡子它們的表面不

是平的。請同學們取出你們課前準備的小勺子,同學們看看在小勺子中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像?

師:勺子的兩面都能成像嗎?

師:那我們就也可以把它們當成兩面鏡子,表面平的鏡子我們叫它平面鏡,那麼勺子向裡凹的一面我們叫它什麼鏡?

(板書:凹面鏡)

那向外凸的一面呢?

(板書:凸面鏡)

(2)觀察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特點。

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凹面鏡和凸面鏡中所成的像,並記錄好它們的成像特點。

(板書:倒立、放大)

在凸面鏡中的影像是正立的、縮小的

(板書:正立、縮小)

引導學生說出凸面鏡的反射範圍大,凹面鏡的反射範圍小。

學生取出課前準備的小鏡子。

(生交流。鏡面是平的。)

生;準備好了。

生:(能)

生:會玩。

(小組討論)

(學生交流。)

生:為什麼鏡子能照亮物體?

生:鏡子為什麼能反射太陽光?

(小組開始玩鏡子。)

a.生:我們組是把3個鏡子靠在一起,然後在中間放一個筆帽,可以看到鏡子裡有很多筆帽,而且我們把鏡子的角度變小,筆帽就更多。

b.生:(上前演示)我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鏡子為什麼能反光,我們發現跟鏡子後面的這層灰色的東西有關,好象是漆,用小刀把它刮掉,鏡子就跟玻璃一樣了。

c.生:在鏡子裡的字都是反的。

生:反的

生:右手

生:鏡子裡的東西和外邊是左右相反的。(左右相反)

生:光是先射到鏡子上,然後被鏡子反到牆上(比畫著光的行走路線)是兩條線。

(生交流)

生:能。

生:是的。

生:凹面鏡。

生:凸面鏡。

學生彙報觀察發現。

小結:物體在凹面鏡中的影像是倒立的、放大的。

第一個環節玩鏡子是為了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有所發現。使學生對鏡子的反光現象更感興趣,從而引發升入的探究和思考。

第二個環節讓學生彙報自己的發現,激發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慾望。

為了讓學生列舉生活中人們對鏡子的創造、發明或應用過程,讓學生意識到科學與生活緊密相連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

1、凹面鏡、凸面鏡的影象特點和平面鏡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玩凹面鏡、凸面鏡。讓學生知道凸面鏡成的像是正立的。反射的範圍大。凹面鏡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反射的範圍小。

板書設計:直立的像、表面比較光滑、平的、像鏡子一樣的東西叫做平面鏡

教學反思: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感到天天用到的鏡子,竟然還有那麼多的玩法,學生充滿了興趣,學得了很多,收穫了很多,使學生增加了對日常生活的觀察的興趣。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3

《木材》這節課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實驗發現木頭的特點,並在探究中萌發珍惜木材、節約木頭的思想感情。根據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願組成協作小組,通過實驗探究、上網瀏覽、查閱資料、詢問別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開闊思路,給學生的`探究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在實際教學中發現由於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在分組人數上有時會很不均衡。在探究前,我注意提醒學生要首先選擇題目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提醒學生及時做好實驗記錄,讓學生養成做記錄的習慣,把在研究中的點滴發現都及時記錄下來,經過學生的分析、整理、歸納、概括等思維活動,為小組間的表達與交流奠定基礎,從而達到資源共享、成果共享,這又是探究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發現學生在這方面是一個薄弱環節,應加強指導的力度。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及時用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對探究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中肯的評價並用學生喜愛的小標誌來鼓勵學生,肯定學生的優點所在。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4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觀察實驗,並做實驗記錄。

2、想知道,愛提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3、知道土壤的種類。

二、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新課匯入

師:同學們,課前老師佈置了一項準備工作,請你們到大自然中去採集樣品,不知道你們的收穫怎麼樣?誰想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帶了的土壤?你在什麼地方採集的,土壤是什麼樣子的?

學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動一:研究各種土壤由什麼不同的特點?

師:同學們,這些土壤有什麼不同的特點呢?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吧!

(學生把從不同地點採集來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集中在一起比較研究)

〔讓學生用各種比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對土壤進行捏團、顏色、顆粒大小、氣味、加水攪拌後沉澱等比較,〕

師:哪個小組彙報一下你們的觀察研究結果?

學生彙報

通過學生的回答總結出:不同環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樣的。(課件出示)

活動二:我們給土壤分類

師:剛才,各小組同學通過自己的探究,知道了不同土壤有許多不同的`特點,你能按照自己的標準給它們分類嗎?

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給土壤分類:按顏色、數量等

小組交流分類的結果,師生進行評價。

老師在學生彙報結論時進行歸納,在歸納中得出“人們習慣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為三類:含沙量較多的土壤叫沙質土;含黏土較多的土壤叫黏質土;沙和黏土含量適中的土壤叫壤土。(課件出示)板書

活動三:探究各類土壤的保水性

師:根據含沙量的不同,人們把土壤分為了三類,你猜一猜這三種土壤的保水能力有什麼不同?

學生進行猜測,試著說出理由

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3種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組內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彙報,其它各組同學評價、補充,並完善實驗方案。(在三個漏斗中按順序裝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緩緩的倒入土壤中)

觀察比較:三類土壤滲水快慢有什麼不同?三類土壤停止滲水後,比一比,哪種土下面的杯內水多?(流出來的水多證明這種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來的水少證明這種土壤的保水性好)

師:在做實驗之前老師要給你們幾點提示(出示課件):

1、要做這個實驗必須做到四個同樣。同樣多的三份土壤,同樣多的水,同樣的倒水速度。並且倒水的時間同時開始。

2、小組合作認真觀察,討論並完成實驗記錄單。

土壤:

保水性(強、弱)

砂質土:

黏質土:

壤土:

學生實驗,老師巡視指導。

師:通過實驗你知道了什麼?(黏質土的保水性最強,砂質土的保水性最弱。)

師:從實驗中我們知道,不同土壤的滲水性不同,你們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每種他們不同的嗎?

學生討論後交流自己的想法,師總結:由於砂質土的含砂量多,顆粒大,所以它的滲水性就強,而滲水性強的土壤它的透氣性也強。三類土壤的顆粒大小不同,透氣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課件)

(三)展示交流活動:玩一玩我們自己帶來的各種土壤。

師:下面同學們可以觀察一下你自己帶來的土壤,根據含沙量的多少看看它們屬於哪一類的?

學生活動。

(四)拓展創新

1、土壤分為哪幾類?

2、談談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通過實驗探究學生知道了土壤可分為三類:砂質土、粘質土、壤土。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5

《物體形狀改變以後》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無處不在的力中的內容。教材首先引導學生對身邊一些常見的彈性物體進行觀察、研究,然後分析整理實驗資料,找出這些物體的相同性質——都有彈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這些物體,通過實驗,知道這些物體在恢復原來形狀的時候要產生一種力——彈力,接著瞭解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為了對彈性、彈力有更深入的瞭解和認識,教材還安排有關彈簧拉伸的長度與拉力之間的關係的內容,是讓學生了解彈力與物體形變之間的關係。

從學生的知識體系和學習能力體系上來看,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學習方法,並通過三年級的科學課的學習,已具備了初步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四年級的學生大多十歲左右,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其有意注意和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有所增強,在學習活動中他們能積極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問題的結果。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能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實踐活動中能充分鍛鍊和培養自己的綜合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明顯指出:“通過科學課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所謂“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就是用積極的態度、理性的、實事求是地對待生活,瞭解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問題,這就是科學課最根本的目的。由此可見,我們的國小科學教育正散發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在這節課當中試圖體現貼近生活的科學教育。

一、著眼於教學過程的.設計,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

上課前,我對學生說 “桌上的球你們想玩嗎?這是今天的科學課老師帶給大家的禮物,希望這節課我們合作愉快。”學生玩了以後,讓他們說喜歡哪一種球?理由是什麼?

這一環節的設計為了給學生“玩”,激發他們的興趣,瞭解學生的前概念。實驗器材一定要選擇學生喜歡玩的物體。學生在玩了以後只能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水平說出自己的理由,對於彈性和彈力認識不清。這就是學生的前概念。學生在沒有接受正式的科學概念教育之前,對日常生活中感知的現象,通過長期的經驗積累而形成的對事物的非本質的認識。學生在這些前有認知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正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啟示,觸動我們根據學生的認知實際進行教學設計,對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著眼於教學資源的開發,充分挖掘與學生生活聯絡緊密的素材。

在做完分組實驗後,學生普遍將實驗器材分為三類:“尺子、彈簧、皮筋、海綿”歸為一類,理由是它們在受到外力時形狀發生了改變,撤去外力後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油泥”歸為一類,原因是撤去外力後它不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燒瓶”歸為一類,原因是他受到外力後形狀沒有發生改變。這時,教師需要用演示實驗證明燒瓶發生了微小形變。微小形變的實驗器材的準備頗費周折。首先,我按照教材中的設計準備了反映微小形變的實驗器材:三枚硬幣。但在教學過程中卻發現這一實驗設計存在不足。實驗是將1號、2號、3號硬幣排在一條直線上,把1、2號硬幣緊靠在一起,左手緊按中間的2號硬幣,右手用力把3號硬幣彈向2號硬幣,結果發現在2號硬幣沒動的情況下,1號硬幣被彈了出去。實驗結束後,學生普遍認為是2號硬幣發生振動彈出1號硬幣,基本想不到是2號硬幣在瞬間發生微小形變產生彈力彈出一號硬幣。基於這一情況,我決定選擇另一種更能直觀反映出微小形變的實驗器材:在一個玻璃容器上方插一根細管,通過玻璃容器受力後細管中液麵的升降反映玻璃容器的微小形變。

實驗的現象也證明微小形變看的格外清楚,每次給燒瓶施加外力或撤去外力,溫度計的液麵都能上升或下降2 -3釐米。

在教學中注重從平凡但廣泛的生活中挖掘出具有科學教育價值的素材,把那些與學生生活世界緊密聯絡的事物、現象等引入課堂,讓他們去尋求、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一種持續發展的興趣。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6

成功之處:

1、課堂按“展示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各個環節進行的還不錯。

2、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瞭解骨骼的作用。

不足之處和改進地方:

《骨骼》的教學中,需要骨骼的模型、動物骨頭的.實物、人體骨骼的拼圖等材料,讓學生在觀察骨骼模型、動物骨頭實物、拼人體骨骼圖等探究活動中要了解關於骨骼的知識,這樣學生既能掌握好科學知識又能培養好各種能力,也能夠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在實際教學中,沒有骨骼模型、沒有動物骨頭實物、也沒有拼圖,用多媒體出示人體骨骼圖,用以摸的方法在自己的身體上感覺骨骼的存在。這樣,對於學生來說少了一些自主探究的機會和樂趣。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改善。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7

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聲音產生的原因等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探究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以及認識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體。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使學生通過多個活動對聲音這一熟悉的事物去進行一番理性的探索,從而構建起學生對聲音的傳播的認識,為今後的'探究、學習奠定感性基礎。

課後靜下心來想想,有得有失。教學用語方面不夠嚴謹,科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用語方面應該比較注意語言的簡潔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大的結構雖然沒有什麼問題,但在過程之間銜接語言用得不理想。

其中在資料分析的時候,分析不到位。為什麼出現這麼多的資料,而其中又有些資料比較雷同呢?是因為誤差的存在,導致這麼多的不同,而誤差又有很多種,比如線沒有拉直,聽筒的關係,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損壞等等多種原因,有的資料出現的次數多,大概就是因為它的傳聲效果比較好的緣故。

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點評不到位,應該用多種形式的語言多激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拓展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學會嘗試,鞏固運用。教學時,通過師生協同活動,啟發學生利用知識遷移規律,嘗試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鞏固和掌握科學概念,發展學生智力,激發探究科學的情趣。通過設定情景,表揚激勵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在學中樂、樂中學。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獲得新知,並加以運用,鞏固提高。

總之,本課時教學讓學生掌握一些操作,觀察,推理的學習方法,培養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實驗----分析----綜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養了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同時注重講練結合,使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能。讓學生理論與實踐聯絡起來,學以致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8

本課通過對音量、音高的研究讓學生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這也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本課的另一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聲音的變化和振動之間產生一個聯絡。

教材中的內容安排比較清晰,一個是對音量的研究,一個是對音高的研究並且圍繞著3個實驗進行:尺子音量的研究;水杯音高的猜測和結果;橡皮筋的音高實驗。在整課教學中,自我感覺整體比較完整和流暢,思路也比較清晰,也能夠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不過還是有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的地方,反思總結如下:

一. 教學的重難點是每節課的切入點,除了要明確本課內容的教學目標之外,正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是十分重要的。作為一名教學經驗尚不足夠的年輕教師,對於重難點的把握,似乎太過於依賴於教學參考中給出的意見,而忽視了自己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或者說是沒有好好消化教參中的重難點提示。正因為缺少了自己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往往體現不出重難點,學生的認知也只停留在了表面。

二.實驗效果的好壞影響著學生實驗結果的得出,而實驗工具和材料則影響著實驗的效果。尤其是像這節課,作為演示實驗的`材料,效果都比較好。但是學生實驗所用到的材料,對於他們的觀察和認知是起到了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的作用呢?在觀察振動快慢決定橡皮筋音高的實驗時,鬆緊不同的橡皮筋振動快慢並不是肉眼可以明顯分辨出來,學生的結論可能是他們根據記錄單上的引導老師的提示以及生活經驗所得出的。顯然這樣得出的結論就失去了做實驗的意義。再比如振動幅度影響尺子音量的實驗,尺子本身並不長,加上鋼尺的發聲效果也並不如塑料尺理想,但是塑料尺容易折斷,彈性不如鋼尺,那麼究竟是該選擇鋼尺還是塑料尺?或者在原有材料的情況下,如何想辦法克服不足,使實驗效果最佳。還是需要好好下下功夫的。

三. 小結和總結對於這節課,我覺得格外的重要。每個實驗完成之後的小結,都能讓學生加深對振動與音高音量之間聯絡的認識。而我在這節課中的小結都不夠充分,也缺乏了一些必要的板書,比如振動快 聲音高;振動慢 聲音低這類的板書小結,導致最後總結時,學生思路不清晰。當然這也有臨時內容安排上的不合理所造成的影響,因為自己的疏忽而遺漏了一個環節,在總結前想把內容補上,卻反而攪亂了學生原本的思路。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9

在本節課上,引導學生先複習上節課的內容,開花之後會是結果,結果之後會有種子,那麼如何把種子散播出去呢?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很快說出風傳播蒲公英,抓住機會讓學生說出蒲公英的形狀象什麼?學生能很輕鬆說出蒲公英很輕,像降落傘,從而得出長得像蒲公英這樣的植物都會用風來傳播種子,引導學生明白植物種子的形狀決定了它的散播方式;學生還知道動物傳播蒼耳,回憶蒼耳的形狀特點是它的外殼包圍著一圈倒刺,所以才會粘在動物的皮毛上,因為蒼耳種子的這種形狀,也是它散播種子的方式;學生還能說出水傳播椰子,只知道椰子長在海邊,所以會用水來傳播,但是學生不知道椰子的.外殼可以防水,在水中不會腐爛,同是它在水中也會浮起來,隨波飄流,一旦遇到適合的生存的地方,它就會發芽生長,所以它才會用水散播種子,舉例說明像桃子、蘋果在水中會腐敗,沉入水底,所以不可以用水來散播種子。最讓學生難於回答的是自體散播,學生只會說太陽一晒就會裂開,但是不知如何來敘述,加以引導從而使學生明白自體散播。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0

一、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磁鐵的磁性》一課,就是讓學生親自去觀察研究生活中最熟悉的——磁鐵,從中獲取最多的發現。讓學生學會比較、學會觀察與探究,教師要組織學生合理有序地進行這一系列活動。磁鐵是學生很熟悉的事物,從身邊的事物展開研究更能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而且經常玩磁鐵的學生對磁鐵的知識已有一定的認知,用磁鐵作為研究物件調動學生的以往經驗研究起來也比較容易,易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尤其在學生觀察過程中,充分放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計劃、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並且給學生們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也是他們中的一員與他們共同觀察,探究的熱情也就異常的高漲。學生在分組活動時,觀察、探究的很仔細,提出了很多我都沒有想到的問題。每發現一個問題他們都會很興奮的告訴我,讓我參與到他們當中,在他們發現的問題中有很多缺少研究價值的,這時我也沒有加以阻攔。而是引導他們發現其它有價值的問題,充分保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成功。

二、抓、開、放、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實現了課堂資訊的共享。

《磁鐵的磁性》一課是以觀察探究、小組合作方式為主線,組織學生觀察探究活動。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運用多種感觀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方式觀察探究磁鐵的活動,並且在觀察探究活動中能夠發現日常生活中未能發現的祕密,努力做到遵循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促使學生建立自己的觀點和概念。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和小組合作精神,使他們真的像科學家那樣去認識事物,再現科學發現的全過程。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1

今天上了四年級的科學《水變鹹了》。整個教學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但是也出現幾個問題。

首先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不合理。在讓學生操作和觀察高錳酸鉀溶解實驗的時間有點過長。這個實驗過長就會影響下面的活動。當然後面的'實驗的時間還是比較長。我想主要原因是學生必須到外面的水龍頭取水這樣就會耽誤大量的時間。我想如果可能話申請將實驗室的水龍頭修好,以便學生進行用水試驗。如果不行就事先準備幾桶水供學生進行實驗。我想這是客觀原因,在教學設計必須合理科學的進行實驗時間的分配。這需要老師做好實驗的準備及準備實驗。為了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時間,我想還需要加強實驗指導。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需要老師進行積極有效的指導。指導語言要一針見血。從而加快學生的實驗。

其次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些環節需要進行處理。比如在實驗完之後,學生彙報的問題。這時候怎樣使學生儘快的進入彙報狀態,這個方面還需要進行研究。想辦法使學生儘快的從實驗狀態進入彙報狀態,我想這需要我還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和要求。因為這銜接的地方時浪費時間比較長的地方。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2

國小四年級科學《冷熱與溫度》是《冷和熱》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對生活中的冷熱現象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溫度的概念,教會學生規範地測定水溫,並且帶領學生探究熱水變涼的規律,《冷熱與溫度》教學反思。我在這節課的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認知衝突,激發探究慾望:在課的引入部分,首先讓學生做實驗,兩個手的食指分別同時插入冷水和熱水中,等老師數到5時取出並且馬上把他們同時放入溫水中再等5秒鐘,說出兩個手指的感受。這個實驗現象非常明顯,學生在同一杯溫水中兩個手指的感覺卻是截然不同的,學生對此現象產生了強烈的矛盾心理,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為後面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注重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形成溫度概念時,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認識到僅憑感覺判斷溫度是不可靠的。在學習溫度計測定水溫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測量,學會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在探究熱水降溫規律時我讓學生小組分工合作、親自測量、觀察、記錄、分析資料並得出規律,處處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教學時我讓學生大膽猜想,熱水變涼的規律,還讓他們想象這杯水繼續放置後的溫度變化,和如果給涼水加熱會是什麼樣的變化規律。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激發著學生的求知慾望,把課堂探究延伸到課後,培養了學生的求知精神。

四、本節教學中的不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在教學生溫度計使用方法時採取了播放視訊的方式,但從學生的實際操作來看,掌握並不理想。後面的教學中這塊內容還需再強調一下。另外,實驗課中學生對實驗材料很感興趣,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加之動手能力差,實驗速度慢,不能再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對課堂的突發事件不能很好恰當地處理,在日後的教學中還需努力提高對課堂的控制能力。語言不夠準確、流暢,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正。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3

今天的課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訓,不安排內容太多,太複雜的實驗,避免由於課上交流不充分,實驗材料難找而導致實驗失敗,在設計的時候就選擇了相對簡單的實驗,簡化了上課的內容,只安排一個實驗和2個拓展,使得每一位同學都能夠成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課上我先播放實驗,實驗完畢之後,讓每一位同學說一說實驗流程和注意事項,然後我明確步驟,學生才開始實驗,實驗完畢,成功的實驗體驗,使得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原因,也對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從瓶子裡真的是空的?真的什麼都沒有麼?是什麼原因讓空氣從瓶子裡出來導致出現了泡泡等問題,引發學生一步一步的接近科學的真理,在這個過程中也與學生展開了充分的'討論,學生最後明白了空氣具有受熱膨脹的性質。

在拓展環節,通過夏季輪胎不能充氣太多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充氣太多會發生什麼?使得學生明白了科學知識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能夠幫助我們更安全的生活。

課上對於空瓶子能不能吹泡泡,有很多同學提出了用手捏瓶子,我肯定了方法的可行性,但是今天的課並不是利用手捏,我卻在學生髮的照片和視訊中發現了一部分同學在操作實驗時,用手捏了瓶子,在這個實驗中是不可以這樣的,我想如果下一次再殺那個這節課,我一定會在操作實驗之前強調,這個問題就應該不會出現了。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4

《常見的力》是冀教版四年級上冊科學“力與運動”單元的一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常見的各種力和尋找使物體下落的力。通過教學我想談談對自己上這節課的看法:

1、初看教材,只是幾幅常見的力的運用的插圖,簡單枯燥毫無新鮮感。在教學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觀看動畫圖片力的課件來認識各種各樣的.力,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力的理解。

2、四年級的學生初次設計表格,我採用“扶放”教學法,課上先給出學生表格樣例,進行必要的指導,然後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設計起來就比較輕鬆。

3、在“尋找使物體下落的力”活動時,我先讓學生提出問題,接著請三名同學到前面進行實驗,讓其餘學生觀察,最後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一個較完整的探究過程。但坐在前面的學生能觀察到,踴躍參與,後面的同學因看不清楚,參與度不夠。在實驗中應把學生帶到樓道高處實驗,這樣學生能很好的觀察到物體下落的運動情況。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5

對於國小生來說,他們都知道生活離不開光,卻很少有學生會想到光的危害。本課從光與生活的關係入手引導學生關注、探究光的雙面性,使學生認識到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光汙染,從而使學生意識到科學...

對於國小生來說,他們都知道生活離不開光,卻很少有學生會想到光的危害。本課從光與生活的關係入手引導學生關注、探究光的雙面性,使學生認識到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光汙染,從而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人只有類科學地利用光,才能減少或避免光汙染。

課前蒐集有關光與生活關係的圖片及文字資料,美麗的夜景,各種型別的光源,光汙染等方面的圖片,讓同學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欣賞老師準備的資料,展開豐富的'交流討論活動。討論時,學生交流熱烈,紛紛列舉了生活中用到光的地方以及光汙染的場所,減少避免光汙染的方法措施也提出了不少!這節課讓學生在運用眼、耳、腦的同時,讓學生在愉快而討論激烈的氛圍中度過,學生不會厭倦上課,而是更加喜歡上科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