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1

1.在這一課的設計上,我讓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由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問題,這樣設計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親和力和感召力,增強學生的自主參與性,使學生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緊密和諧的關係。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學生充分體驗到了統計的必要性,讓學生感受到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在本節內容教學上我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分析,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製作條形統計圖時,巧設問題:“如何在統計圖裡描述你們所說的這些資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尋找描述方法,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的 “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的新理念。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直觀的感受統計圖的結構。以小組合作,嘗試製作,培養學生的獨立與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4. 問題的設計有針對性。尤其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製作條形統計圖要注意哪些方面?是在學生展開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的',可以及時引導學生小結和思考,化抽象為具體。在製作條形統計圖時,我還提出一個問題:“怎樣做才能使我們製作的條形統計圖整潔、美觀、漂亮?”同時,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學生通過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出讓繪製條形圖的三個步驟,為學生接下來的製圖打下良好的鋪墊。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2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資料,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折線統計圖、會製作折線統計圖、會分析折線統計圖。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提供了平均氣溫的記錄和水位記錄,但我覺得如果選擇學生熟知的身邊的例子,他們會更樂於接受。他們已經上五年級了,幾年來,學生切實地體會到了學校的發展和進步,而學校幾年來的一些事情變化的資料也很好調查和蒐集,而這些資料既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呈現,也可以繪製成折線統計圖,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學生繪製完條形統計圖之後,把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引導到了另外的世界,“這樣的資料還可以用別的形式統計圖呈現嗎?”使學生開啟思路,展開聯想,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討折線統計圖的慾望。

(二)在探索中繪製折線統計圖

當有人想到了折線統計圖時,我有意讓學生猜測和試畫折線的樣子,再給學生出示學生身高、體重或其他事情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所感知,為學生進一步探索折線統計圖的畫法奠定知識基礎。再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嘗試繪製折線統計圖,完成折線統計圖。

接著,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中得到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正確分析,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而且還包括分析資料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啟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讓學生在分析和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摺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3

學生已經學過了單式條形統計圖,複式條形統計圖,並知道製作統計圖的一般步驟。

在本課教學中,我結合新的教學理論,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教學伊始,我引導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憶,進一步明確制折線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為新知做好鋪墊。在新知的學習中,我向學生提供充分學習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次分學習小組討論,合作交流,使學生明確複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異同,從而掌握制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和步驟,並會根據統計圖中提供的資訊,解答有關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解答,並進行評價,這樣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教學本課如果用常規方法告訴學生怎樣繪圖,教師就要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示範,這樣既麻煩又費時,我就採用複合投影片將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在一瞬間組合成要學習的複式條形統計圖,既生動、形象,又省時省力,學生印象深刻。

有效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本課如能注意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使之開動腦筋,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統計圖、分析統計結果,從中瞭解多種資訊,則能更好地提出各種問題,做出正確的推斷與預測。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4

《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這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能利用折線統計圖既看出數量的多少,又能看出數量增減的特點並進行簡單分析。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使用條形統計圖描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節學習單式折線統計圖,通過從單式折線統計圖上獲取資訊,獲得分析資料和進行合理推測的初步經驗。因為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工作密切相關,我們要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更要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生活價值。

折線統計圖從學生參觀科技展覽這個生活情境中來,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資料去分析、預測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並服務於生活”的課標理念。在教學中教師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和遷移,把前面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情況,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

總之,教師給學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時間,能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5

我講授的《統計》一節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例1的內容,本節教學我精心設計,並認真備課,雖然如此,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現總結一下,為以後積累經驗。

一、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本節我精心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絡。如:24屆─28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獲得的金牌數,我校近年來學生總人數的.變化,沙塵暴天數的變化,兩廠的產品銷售情況等,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資料、解讀資料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重視學生己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

學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統計知識,會對資料進行簡單的描述、分析,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

三、練習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根據本節知識結構的特徵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精心設計了三道練習題,分別為:一是基本題,通過看我校近幾年來學生人數變化統計圖,發現數學資訊。二是變式題,對比出示兩個統計表,提問應選擇條形統計圖還是選擇折線統計圖。三是拔高題,通過觀察兩廠的生產情況統計圖,提問應選擇哪廠投資。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問題解決、擴充套件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使能力得到發展。此外也照顧了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使情感得到了滿足。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一、前面匯入的時間過長,導致練習時間有些倉促,造成了前鬆後緊的局面。

二、對於有爭執的問題,如第2、3題,應讓學生爭辯起來,這樣才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應該是僅有的幾名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收場。

以上說是教學反思,倒不如說是在學習過程中的幾點拙見,它將指引我以後的教學……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資料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單式和複式)來表示統計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幫助學生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根據折線的起伏變化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

成功之處:

1.合理運用遷移規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由於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比較相似,只是不畫直條,而是按照資料的大小描出各點,再用線段順次連線起來。在例1的教學中,通過條形統計圖的複習,從而引出另一種表達方式,自然過渡到折線統計圖,使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不僅可以反映數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進一步瞭解其特徵。

2.注重認識統計的現實意義。統計與生活是緊密聯絡的,折線統計圖能更清楚地反映出資料的增減變化。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其特點,讓學生感悟體會這一特點,並從中引發思考,認識折線統計圖對生活的指導意義,學會根據資料的變化正確進行預測。

不足之處:

1.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不完整的'答案,體現在練習題的完成上。

2.對於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部分學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觀的,諸如條形統計圖是用長方形表示,而折線統計圖用點和線段表示的總結性特點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線統計圖的特徵。

再教設計:

做好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過渡與銜接,緊緊圍繞折線統計圖的點表示數量的多少,線段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來教學其特徵,注重訓練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及其回答問題的完整性。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7

本節課是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知識,是在學習了統計表和簡單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統計相關的知識。通過實踐教學,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任務也基本順利完成,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和諧融洽,從師生的互動與回答問題的情況來看,本節課的'內容符合學生的基礎底子,能根據學生的基本學情進行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達到較好的效果,與第一次公開課相比,不論是教態,教學課件,板書設計還是語言邏輯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這節課並非十分完美,仍發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沒有更加突出強調條形統計圖在製作時的規範性及要注意的事項:?不超格;要塗滿格;用尺子畫。因此作業中出現了各種作圖不規範不美觀現象,因此在作業評講時應加強訓練

2.教學課堂上學生活躍程度仍有欠缺,語音語調相對畢竟平穩,沒有起伏,不利於引起學生的注意、課堂教學重點的突出強調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日後可以通過一些活動來調動積極性,儘可能地鍛鍊自身的口語能力,練就一把吸引學生學習的好聲音。

3.雖然語言方面有所進步,但是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精煉程度,日後還需加強練習

通過這次教學反思,我會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上是我的教學反思,歡迎提出寶貴的建議和意見。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8

在本課教學中我利用學生的親身經歷,我換牙了這一情景進行教學。由於每個學生都經歷了換牙,也知道自己換了幾顆牙,統計同學換了幾顆牙,相對就容易多了。我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摸索統計學生的換牙情況,初步收集資料,再引導學生探索更好的方法,然後出示圖和表格為學生提供方法,最後把準備好的統計圖和統計表由學生自主進行統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因此,課堂上學生能較快地統計完成同學換了幾顆牙。我在教學中沒有涉及到從統計圖到統計表的轉化問題,而是根據情境圖,直接將統計表作為統計的一種方法來呈現的。而在有的練習題當中是沒有情境圖的,所以應該把這個問題補充進去,使學生明白統計圖和統計表之間存在的關聯。另外,還出現了一個問題:

這節課主要特色是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貫穿於教學活動中。重視知識形成與發展過程。課的展開階段,首先通過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然後指導學生主動探究,分類整理再合作交流,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總結階段,注意拓展知識,迴歸生活,充分體現數學生活化。

《統計》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經歷統計的發生、發展過程,強化了學習統計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重過程的`激勵性評價,促使學生得到全面而富有個性化地發展。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在學生輕鬆、愉快地經歷統計過程的同時,不斷地引導學生進入創新思維的廣闊天空。

不足之處:

一、課堂秩序,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可是他們一會兒就做不住了,顯得有點亂。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沒有像平時那樣把握好課堂,沒有過硬的駕於課堂的能力,面對較多的同事,自己的感覺是有點緊張。實話說,有點差強人意。六年前,我在全鎮老師面前上過兩節課,一節是四年級的複習課《平行與相交》另一節就是這節課《我換牙了》。記得那時,我還懷著孕,當時,年少氣盛,沒有那沒多的緊張,還記得那副掛圖,是我自己畫的,為此還珍藏了幾年,後來給弄丟了。六年後,兒子都六歲了,再次執教這節課。在課前我準備了一個星期,包括教學設計,六個隊的對花以及獎品(小星星),還有每個組長手中的學具袋(裡面有每個學生需要的統計圖,統計表)還有精心設計的掛圖。所有的環節都預想到了,就是忽略了學生年齡小坐不住這點,忽略了他們他們愛咋呼,不愛傾聽別人發言的毛病。

二、在實施教學中的教學技巧,有待提高,如何更好的把握好合作探究環節,如何做好練習還應再繼續努力。只要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才能更好的駕馭好課堂!

三、本課中的預設確實不夠到位,在繪製豎式條形統計圖的時候,部分學生問是從上還是從下開始統計。對於這個問題是教學前沒有預設到的,所以,我便直接告訴學生從下面往上統計。今後備課還要細心,要預設更多的問題!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9

《統計》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也是本節的難點。為此,在初步設計教案時,我根據教材中的情境圖在課前讓學生進行了平衡能力的實驗,打算從學生轉圈實驗情況記錄入手,讓學生根據資料提出統計問題:轉多少圈的同學最多,轉多少圈的同學最少?讓學生體會到整理資料的必要性。進而讓學生整理統計表、繪製統計圖。在繪製統計圖中引發問題:格子不夠怎麼辦?然後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想辦法,在小組討論、交流、比較中攻破“一格表示多個單位”這一教學難點。

但是在學生統計轉圈記錄中,我發現學生轉圈圈數差異很大,少的9圈,多的50圈。而且學生轉圈數相同的不多,這樣再用備課中準備的“轉多少圈的同學最多,轉多少圈的同學最少?”這一問題根本無法進行。如果硬是把學生的`轉圈記錄改成課堂所需要的圈數,會大大削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於教學。經過反覆斟酌,我決定 把統計問題換成“轉圈數在哪個範圍的人數最多,在哪個範圍的最少?”然後發給學生統計表四年級-------班同學轉圈平衡試驗情況統計表。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10

一、教材分析:

《條形統計圖》是人教版新課改中四年級上冊的內容。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體驗了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統計圖表表示統計的結果,能夠根據統計圖表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經歷了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瞭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並初步建立了統計觀念。本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認識兩種複式條形統計圖。並繼續注意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教學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斷。這樣就把資料分析與解決問題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統計觀念。讓學生完成兩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並引導學生把兩個統計圖合二為一,然後介紹這就是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通過提問:“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引起學生的討論和交流,一方面讓學生從更高更寬的角度認識新的統計圖和統計量,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絡和區別,進一步建立統計觀念;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怎樣根據新的統計圖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教材處理:

根據這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實際情況出發設定問題情境,打破原有知識結構,促使學生重新思考,自主構建

新的知識結構。在此過程中,本課以主題情境為主線,有意識的根據統計圖對資料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經歷統計的全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的現實意義。具體地說,本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層的內涵。

通過例題,我認為,本課的教材編排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然而,對於農村的四年級學生而言,城鄉的人口發展問題畢竟是個“遙遠”的情境。所以,我從調查學生體育活動的愛好為素材。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及複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能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地去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複式統計表,單式條形統計圖等知識。另外,學生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對出現進行比較,如男生和女生、城鄉和鄉村、工業和農業等,在此基礎上,我以學生熟悉的事為學習的素材,通過主題情境問題的提出,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促進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新的平衡。

(三)、注重知識呈現的完整性,思維過程的靈活性,思維方法的多樣性。

本課的設計從調查學生的興趣開始,讓學生完整的經歷了資料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而不是直接出示資料,最後環節通過統計學本節課的表現結果,再一次參與統計,深切體會統計的完整過程,及統計活動的現實意義。教學過程中以主題問題情境為中心,展開討論,自主探究,允許靈活的不同的處理方法,從不同中找相同點,從比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運用到實際中,體現了學習活動的完整性、靈活性、多樣性。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情景,讓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

2、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方法。

3、能有意識地根據統計圖對資料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 進一步感受統計的現實意義,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教學重點: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方法,並根據統計圖對資料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怎樣描述統計圖中的多個專案及圖例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過程:一 課前談話,分散教學難點

二 創設情境,呈現資料素材

1、談話,說說各位學生自己喜歡的運動專案。

2、你還會其他形式描述以上的統計結果嗎?

三 設定問題情境,探索解決方法1、討論,怎樣將上表繪製成統計圖 合作完成兩張統計圖

分析:從這張統計圖上能看出什麼?感知複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

2、打破平衡,促進思考(1)提出疑問(2)討論解決辦法

怎麼合併?兩個直條放在一起,你怎麼知道哪個是表示男生,哪個是表示女生?

(3)學習圖例,介紹圖例的重要(4)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

3、作品展示,體驗成功

4、揭示課題

四 、分析資料

1、分析上圖,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2、比較兩種統計圖3、小結

五、 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分析“城鄉四年級同學喜歡的運動專案統計圖”

(1)哪兒表示城市學生的情況,哪兒表示農村學生?你是怎麼知道的?

(2)根據統計圖完成統計表

(3)分析條形統計圖,你能得到哪些資訊?(4)看到這個統計結果,你有什麼想法?

2、課堂表現情況統計(1)對本節課的表現作自我評價(2)小組統計(收集資料)

全班彙總(整理)

(3)繪製統計圖(描述)(4)分析

六 、小結評價1、這節課你學得開心嗎? 有什麼收穫?

2、評價 鼓勵

教學反思:設計這堂課時我通過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匯入,讓學生體會統計的現實意義;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兩張單式統計圖,讓學生感知複式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通過中心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展開討論,嘗試解決問題;

一、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會了很多關於統計的知識,教學前我翻閱了第一學段所有有關統計的教學內容,找準學生知識的起點放手讓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學生能做好的事我不必手把手地教,我們要做的,是引導他,是以欣賞的眼光去評價他、鼓勵他。

二、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較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11

1、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看、想、問、做

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因此,我緊密的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我利用班會課舉行聯誼會,問要買什麼水果?學生比較感興趣,而且樂於關注。有了這樣的情感,學生學起數學知識來,當然是事半功倍了。讓學生自己去調查,,如此以來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通過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親身體會調查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對統計知識的進一步理解,並懂得如何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了數學問題。

2、抓住時機,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張揚個性。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性,鼓勵他們想自己所想,問自己所問的,說自己想說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會想、會問、會說。要學會肯定別人做得好的地方,幫助別人彌補不足之處。對別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責,而是學會提問。形成一種老師、學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問題的氛圍。教師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方式與結果,還要抓好時機,激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優勢與長處,促進他們個性素質的`不斷優化。整節課學生不是靜靜的聽教師教,而是熱鬧的動起來。這是我呼喚學生 積極參與與合作交流的成功之處。同學們在我創設的民主、平等的氣氛下思維開始了,頭腦靈活了,參與意識增強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漸佳了。

3、評價形式多樣化,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我注意到了對學生的評價,實現了方式多樣化,既有語言上的激勵,也有體態語的觸控。雖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這樣評價方式我除了用以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也關注了學生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另外我還進行了一個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嘗試,我看到了學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鬥爭中增添了一份勇氣,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不足之處:

學生對統計知識掌握的不夠到位,雖然本節課同學們一反課改以前的靜而是勇敢的動起來。然而因為動使得本節未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只完成複習統計表這一塊。另外,由於教師說的其他水果有很多種,教師例舉的幾個學生比較感興趣,以至最後學生統計結果中選擇其他的學生最多,最後還是沒有決定好買什麼水果合適。這是我在設計時沒有想到的。從而可以看出,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還需要有意識的,有計劃的逐步培養。

從而可以看出,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還需要有意識的,有計劃的逐步培養。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12

這周第一次讓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也是第一次教學生手把手的畫統計圖。

教後感覺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這冊教學讓學生繪製的統計圖一般都是在方格中,一格可以代表多個單位。

2、會根據條形統計圖分析資料裡所包含的資訊。

學生問題:

1、學生對於一小格代表幾個單位還是能準確把握的,有時代表2個單位,有時可以代表5個單位,有時根據實際情況還可以代表100甚至1000個單位。孩子們把握的比我前期預測的'要好。

2、當讓學生說你知道哪些資訊時,大部分孩子就會說,誰最多,誰最少,誰比誰多多少,誰比誰少多少。對於一些本質的東西分析的不夠。如:學案第65頁有一題是從的降水量的資料圖中你能得到那些資訊,有什麼建議?很多孩子只是看到了本質,但是還是有幾個孩子的想到了環境對於降水量的影響,甚至有的孩子能看到從1985年到1995年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到了20xx年有所上升,從而說明人們已經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開始有意識的保護環境,所以降水量有所上升。在課堂上,我根據最近西安市最近連續五天的空氣汙染指數居於全國120個城市的最後這一現狀,一起和孩子們又探索了保護環境的問題,孩子們興趣很大,知識面也很廣,很感興趣。這就是數學來源於生活最好的例子。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13

本節課主要內容通過結合實驗資料畫統計圖的活動,體會統計圖中1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必要性和靈活性,並理解條形統計圖上資料所表示的各種資訊,會將實驗中所得的資料繪製成條形統計圖。在教學中,通過中心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展開討論,嘗試解決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對資料的觀察,讓學生主動去分析統計圖,並作出簡單的判斷和推理。

一、小組交流討論,自主學習。當學生開始嘗試將收集的資料用條形的形式來反映時,他們碰到了一個新的問題:“格子不夠”“用每個格表示2輛車,要畫很多格,太麻煩了!”學生帶著一種疑惑,而教師則將這個問題提供給學生自己進行討論,讓他們自己在想辦法的過程中把問題解決了。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教學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分析,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對資訊進行處理。整個過程使學生親生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突出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的新理念。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14

這節課我主要是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貫穿於教學活動中。具體體現在: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關注了內容呈現上的情境化。李醫生要了解咱們班同學的換牙情況,應該怎樣的告訴他,在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了統計圖表的學習。這樣的`情境,一是能夠很好的體現統計學習的必要性(數學學科角度看),二是能夠很好的照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角度看)。

2、重視知識形成與發展過程。課的展開階段,首先通過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然後指導學生主動探究,分類整理再合作交流,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總結階段,注意拓展知識,迴歸生活,充分體現數學生活化。

3、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經歷統計的發生、發展過程,強化了學習統計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注重過程的激勵性評價,促使學生得到全面而富有個性化地發展。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在學生輕鬆、愉快地經歷統計過程的同時,不斷地引導學生進入創新思維的廣闊天空。但也存在不足之處,課堂上沒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提出的問題,表達不清,學生沒能做出明確的答覆。

今後我要針對我今天在課堂上出現的不足之處,請教有經驗的老師幫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

四年級統計教學反思15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於一些新的學習內容,因為初次接觸,學生會感到特別陌生,因而造成理解困難而難以接受。這時候就需要從學生身邊常見的生活知識匯入新課或選擇符合貼近身邊的常見的話題講解新課,這能讓學生容易理解接受,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統計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因為在生活中國小生很少會接觸到到此內容,因而對於處在學習起點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不能不說是教學的一塊難點。

兩個教學方案的區別只在於匯入過程中統計的物件不同。但是最後的效果卻有天囊之別。方案二的課堂氣氛明顯好於方案一。方案一中,孩子們的反應顯得非常被動,純粹是為了學數學知識而在上課,孩子們顯得難以接受。而方案二,學生就顯得非常活躍主動了。方案一的匯入,為什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呢?追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孩子們不明白,為什麼要統計這些喜歡不同顏色的花的人數,教材提供的情境不夠貼近實際,沒有展示出為我什麼要進行統計,統計了是幹什麼,純粹像是為了要學習統計這一內容而設計的一個情境。再次:雖然課本的例題提供了具體的情景,但孩子們興趣不大,因此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其次:在選擇最喜歡哪種顏色的花時,可選性不大。因為這些花看起來都差不多,因此孩子們不知道到底選哪個好,選的時候也只是隨便定了一個。而方案二就不同了:首先,這些活動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看到六一節要搞這些活興趣一下子來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訴大家。其次:孩子們清楚統計的原因,要選出六一節的活動就要選擇喜歡的人最多的那個,所以要進行人數統計。並且可選性要比例題的大。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通過方案二這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在非常輕鬆的氣氛中學到了統計的初步知識,而且對課後的調查都很感興趣,完全沒有了初學一個新知識的.畏難感。這也真實地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要使學生接受陌生的新知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學生的身邊入手,創設一個他們感興趣的情境,善於把數學內容放在真實有趣的情境裡,讓他們真正地投入到統計的全過程去。不僅可以讓學生滿懷親切地學到知識,而且可以更好地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