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會正確的讀數、寫數。在教學時我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把該內容分成2課時教學。由於學生對萬以上的數位順序表還沒有完全熟練,所以在課堂中我花了10分鐘的時間幫助孩子鞏固萬以上的`數位順序表。只有學生熟練地記住數位順序表,才能順利地學習讀數、寫數。在教學讀數時,我還特別強調學生分級。引導學生認識四位一級,從最高位讀起,每一級的讀法都和個級一樣,讀完億級在後面加個億字,讀完萬級在後面加個萬字。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梯形的面積》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及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後安排的教學內容。學生已通過操作、實驗、探索等積累了探討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本方法與策略(即剪、移、轉、拼等),並初步領悟了“新舊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教材如此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探索活動中不僅鞏固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且能初步形成這種思考問題的習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仍放在幫助學生形成思考問題的習慣上。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本節課首先讓學生回顧上幾節課的內容: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在複習過程中讓學生容易將轉化的方法遷移到這節課來。

二、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

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有多種方法,比如兩個相同的梯形拼接成一個平形四邊形,從一個梯形的對角線剪開,成兩個三角形,還有從梯形的中位線剪開後拼成平行四邊形等到。我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彙報和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明確是利用轉化的思想把梯形轉化成已知的圖形來推導的思想,並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比較、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與初步的假設、實驗、驗證等科學探究能力。

三、在練習中鞏固提高

本節課的練習既有直接運用公式計算的簡單運用,又有等積變形的思考,還有計算壘成梯形的圓木的根數。對於計算圓木的根數,有些學生是層層計算解決,有些學生把這堆圓木的橫截面轉化成一個梯形,運用梯形面積公式來解決,在交流中讓學生認識運用梯形面積來計算的方便性。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三角形的分類》是國小四年級學生在對三角形有了初步認識之後進行的教學活動。這節課丁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1、激發興趣,培養探索精神

每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力求做到層次清楚,環節緊湊。學生學習知識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習結果,更要重視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自己去發現。在課堂上丁老師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

2、自主學習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節課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將學生自己動手剪的三角形進行分類,探究分類方法,學生在探究三角形分類過程中,丁老師首先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動手操作、觀察、推理、驗證、歸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問題。學生動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然後引導學生分別起名字。老師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總結歸納。然後提出問題:還能怎麼分?學生有提出按邊分。通過測量邊的長短,學生把三角形分為三類:分別是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師生共同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教學後又完成了部分概念題,讓學生對概念又了進一步的認識。學生在鞏固所學知識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動手能力”,又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三角形的分類是讓學生用內心創造與體驗學習數學樂趣,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操作,積極思考,與同學之間交流,展示自我的過程。從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和小組合作

3、設計練習有技巧

練習的設計具有層次性、系統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慮拓展性,助於學生對三角形有關知識的牢固掌握和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總之,在《三角形分類》的教學中,丁老師為學生創設了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和諧發展的過程;給學生創設了感興趣的、有個性的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索的活動過程,激發、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給學生創設了實踐運用的空間,讓學生真正親近數學,讓數學真正走進學生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平均數》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資料能力基礎上,從生活例項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中我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什麼是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徵,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瞭解它的價值。對於這節課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注重從學生喜歡的故事引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從而激發了什麼是平均數即怎樣求平均數的需求,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保持濃厚的興趣,感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給學生充足的探索空間。在尋找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時,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和交流,教學時,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礦泉水的`情境,提出問題,雖然每個同學收集的瓶子數不一樣,但如果假設每個同學都收集了同樣多個,該怎麼辦?學生積極探索,想出了精彩的解決方法,“移多補少法”和計算等數學思維方法,接著,我又創設了比較兩隊踢毽子的情境,該怎樣比較兩隊的成績?讓學生猜想,出現不同意見,引起學生認知衝突,學生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在小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終探索出用平均數來比較。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參與到教學的每個環節,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的理解。教學中既重視“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更重視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資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4、存在問題:

(1)學生在計算總數量時,由於資料較多,學生計算經常求和出錯,應該指導這個易錯點。

(2)學生對於平均數的應用掌握的不好學生對平均數是反應一組資料的平均值或總體水平,理解的不夠深。

(3)移多補少法和計演算法如何選擇使用講得不夠透徹。學生不能根據資料的集中程度靈活選用做題方法。

總之,在以後的備課中,我將仔細的研究教材,選擇適合本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課堂的效率。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這節課是對減法的運算性質進行理解和運用這個性質進行簡便運算,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一方面要讓學生理解減法運算律,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運算律的價值。在上節課加法運算律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感受到簡便運算帶來的好處,本節課中是在此基礎上繼續提升,所以在教學時,要著重體現出學生運用減法的運算性質進行簡便計算的探索過程。

本課是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交流和班內交流兩種形式,讓學生說出自己探索出如何簡便計算的過程,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同時,必要的點撥和提升。可是在課堂反饋時,發現學生會把本節課的內容與上節課的`加法結合律混淆,因為這兩種都需要在算式後面打上小括號,減法的運算性質是: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等於這個數減去兩個減數的和。而加法結合律也是需要把兩個數用括號相加,利用這個孩子的犯錯,我就著重強調了兩個運算子號的不同點,先觀察,再計算,這是我在教學設計時沒有想到的。

從本課整體來說,環節比較清晰,學生們對幫幫忙的匯入環節很感興趣,都踴躍的舉手參與,但對小組交流展示環節處理得不夠好,學生的積極性還未充分的調動起來,例如在教學例題:在具體的生活場景買東西,我先請一名同學說出了他的解題思路,學生知道先算出買東西用了的總價格,再用自己的錢減去用了的錢,就是剩下的錢,學生獨立列式再小組交流時,思維就會很侷限,基本上都用了同一種方法,而只有個別同學用了連續減去兩個數的方法。不過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獨立列出算式300-(62+38),並且知道應該先算小括號裡面的加法, 62+38=100,300-100=200。最後我將兩種做法展現出來時,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追問,得出兩種算式他們的答案是相等的,說明可以相互轉化,通過比較大家都喜歡第2種做法,提問為什麼可以要計算62+38呢?學生都能統一回答可以湊成100,整百數再加一個數就簡便了。這樣對比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進行簡便計算是運用運算律的結果,同時學生也能體會到運算律的價值所在。

對減法的運算性質學生是理解了,但在練習題中卻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267-54-46=267-(54-46),這種錯誤是比較普遍的,學生對運算子號的處理還是會混淆,所以練習時一定要著重強調。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運用減法的運算性質進行簡便運算,但就是在怎樣運用簡便計算時掌握的不是很好。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於運算律的運用還不夠靈活,尤其是對運算律的逆向運用。所以在下節課中還需要舉一反三。在以後的簡便計算的教學中需要加強簡便意識的培養,學生缺少的是簡便意識,精選題目,體現出簡便的優勢。

總之,通過這節亮相課的展示,讓我有了這些新的體會與收穫,我將用這些成長的點滴一步步的走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師,做一個能讓孩子們感受到數學越學簡單,越學越輕鬆的老師。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小數的意義是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學習小數的開始,是數的概念的又一次擴充套件。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對小數並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已經有所接觸,但由於小數的意義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出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契合點,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學習過程。

課前讓學生收集了許多關於小數的資料,先把這些資料讀一讀,然後挑選你最感興趣的一條,談談你瞭解到了什麼?又想到些什麼?如:一枝鉛筆0.35元,一把直尺1.2元。雷聲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每秒0.3千米。籃球運動員姚明的身高是2.26米。88層的上海金茂大廈高420.5米,是目前我國第一、世界第三的高樓。……

小數的意義就這一內容用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方法比較恰當,因為小數的意義是約定俗成的,新型的學習方式(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也只能是一種課堂的裝飾。因此在本課的設計上,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例如,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設計時,我分三個層次進行不同方式的教學設計:第一層次:小數該怎麼讀?這類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以及個別與集體的讀直接解決。第二層次:小數有什麼用呢?為什麼會有小數?這類一般問題,通過學生的相互討論、客觀分析,在互動中自我感悟、自我體會。第三層次:小數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本課中重點要解決的概念問題,採用學生利用教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學生引入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主動建構知識。這三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其實有著本質聯絡,那就是,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主動學習。

在教學中,我也通過兩年前的前一輪教學發現教材的編寫順序不太適合我校學生的接受能力,於是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的組合,第一課時上生活中的小數與小數的意義(1)分數與小數。第二課時上認識小數與小數的讀寫。第三課時上小數的數位順序。第四課時上小探究。第五課時上小數的組成。第六課時進行練習。我將學生比較熟悉的小數的讀寫和數位順序提前教學,然後再進行小數的組成這一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部分的教學,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比較順暢。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1、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充分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符合課程理念的基本要求的。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這節課的一大特色和成功之處。

3、在學生互評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調動和發揮,課堂上迸發的是學生思維的火花。當然這對教師的教學機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能圍繞關鍵問題進行適當的引導,有的問題要當機立斷。不過教師的轉變也是需要過程的,他將隨著新課改的開展而不斷提高,和新課程共同成長。

此外,在解簡易方程時,學生面對出現的錯誤有三種反應:一是把錯題扔在一邊,重新再做;二是重新計算最後一步的計算結果;三是從頭查起,找到錯誤原因再改,但所用的時間較長。三種反應代表了三種學習品質。第一種學生顯然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面對問題採取迴避的方式,懷著僥倖的心理去碰運氣,如果做對了,就過去了,做不對,重新再來。這種學生往往不停地重複著同一個錯誤,而不思改悔。這種學生用這樣消極、被動的心態面對學習,因而學習成績不佳,問題多多。第二種學生雖然比第一種學生有進步,能夠查詢自己的問題,但不求甚解,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說明學習態度存在偏差,因而導致學習效果差。第三種學生比較善於反思,能夠從根本上注意解決問題,具備積極的學習態度。但在方法上還需要教師給予指導。面對這三種學習狀況,身為教師應把握住契機,糾正錯誤的學習態度,教給正確的“反思”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並將這種品質延伸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各個層面。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在本學期四年級數學的教學工作中,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並結合自己所在的課題研究,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半學期來,我認真備課、上課、及時批改作業,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不同學生學得到不同的發展。積極參加學校、課題組、教研組、備課組的各種教研活動及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我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並能學以致用。教學中,我努力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開放式教學,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大膽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解訣問題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嘗試著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主關係,使學生大膽交流,敢於創新。

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慾、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2、創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關注每一位學主心理健康及發展。

新標準的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內容及練習,確實落實充分地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能生動活潑、健康發展。教材通過發現、探究及認知活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問題,積極學習數學知識,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並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使學生保持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積極地通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己的見解,尋求達到學習目標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3、組織有趣操作,注重培養學主的語言表述和組織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絡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通過動手,學生們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創造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借用直觀演示、操作、組織遊戲。故事匯入等形式,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儘量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活動,“不用揚鞭自奮蹄”,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完美的認知狀態。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同時還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觀。

4、建立多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取成功的體驗。

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對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一個學生的觀點都是受尊重的。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為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於創新。在課堂中應巧妙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新的慾望。

5、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課堂之餘,我經常走近同事的課堂,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網上查閱資料,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學工作中難免有缺陷,例如,課堂語言平緩,激情不夠,後進生的轉化工作不到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不夠等等。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的奉獻自己的力量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億以內數的讀寫》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是以讀數和寫數為基礎,通過加深學生對數的組成的理解,提高學生正確寫出億以內的數的能力。由於學生有了《萬以內數的讀寫》的經驗,教學中,我先突出讀法,在學生掌握讀法的基礎上,然後再討論寫法。在讀、寫大數時學生依靠彼此的幫助和題型都可以完成學習任務。

但在讀寫中間有零的大數的時候,碰到的困難比較多,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讓大家進行討論和交流。在教學中,我從生活情境引入,使學生感到學會寫億以內數的必要性,接著學生在萬以內數寫法的基礎上探究出寫億以內數的方法,學生大致總結出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在數位順序表下面對應寫數,空位寫“0”;另一種方法是根據“萬”字來分級寫數。我引領學生對兩種寫數的方法加以比較優化,學生髮現根據“萬”字來分級寫數比較方便快捷。整個知識的探究過程是那麼順理成章,我感到學生真的是會學了,也學會了。

在接下來的練習過程中,學生們的表現把我先前的興奮一下子打消了。探究過程中學生們說得明明白白,可在練習時竟然錯誤連連,這是怎麼回事呢?我手中拿著學生的練習本,冷靜地進行了課中反思。分析學生的出錯原因,大多是由於“0”的佔位問題把數位寫多了或寫少了。從學生的思考過程來看,他們用的.是根據“萬”字來分級寫數的方法,方便又快捷,可這種方法也有一個弊端,就是容易馬虎出錯,尤其是中間或末尾有零的數。我想,如果寫出數後,讓學生把寫出的數分級再讀一讀,這樣就會及時發現錯誤、糾正錯誤。

附:

“億以內數的讀寫”兒歌。

“億以內數的讀法”兒歌

“億以內數的寫法”兒歌

讀數要從高位起,

哪位是幾就讀幾;

每級末尾如有零,

必讀出記心裡;

其他數位連續零,

只讀一個記仔細;

萬級末尾加讀“萬”,

讀數規則永牢記。

寫數要從高位起,

哪位是幾就寫幾。

哪一位上無單位,

用“0”頂位要牢記。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時,我努力在課堂中營造創設一種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們在這種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去探究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這節課的知識點很多,而且很抽象、枯燥。要讓學生輕鬆愉快的學到並掌握知識,我設計“比眼力”的小遊戲引發認知衝突,激起學習需要。為了讓量角器 “活”起來,我精心設計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來深入認識量角器的各部分;放開手,讓他們自主探索,尋找量角的方法。為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識,我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問題,再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似退實進,教學過程設計中,我用了三個層次來進行引導。

第一層是課題的引入。一開始出示兩個角(無法用眼睛觀察比較),讓學生比較大小,引出比較的方法是先要知道角的大小。然後質疑:怎樣才能知道這兩個角有多大?從而引出課題。

第二層是認識量角器,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這裡又分認識量角器、認識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個層次進行教學。認識量角器時,採用“學生自主觀察、認識、發現”的方法,研究量角器的特點。課堂中學生的回答非常活躍。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時,又分以下層次來學習的:

(1)在量角器上讀出一個角的度數。

(2)在量角器上讀出兩個角的度數。因為讀角時學生容易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學生通過這兩個角的'認讀,深有體會地說:讀角時要注意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我發現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找錯的概率就小了,讀角的度數也較容易了。

(3)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我用嘗試的方法讓學生自己來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好,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量角的過程上也沒有講在關鍵點上。在此過程中,我感覺到學生學的並不透徹,還有部分學生不懂。

於是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這樣通過互助互動環節,大部分學生學會量角了,也能掌握其中的要領。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數學課程本身是一門非常嚴格的科學。這根本不可能是假的。它是什麼。我的問題是我不敢讓學生在課堂上思考。一些問題需要合作學習,然後討論並得出結論。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因為我擔心如果我讓他們這麼做,他們會太自由,不能談論一些無關的事情,無法完成教學任務。

事實上,正確的方法是給他們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這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因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積極的。他們喜歡“玩”有時,他們不希望學生們這樣做;玩”數學

學生的學習態度不正確

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接觸,我發現我教的班上有些學生學習態度不正確,課堂紀律得不到保證。這種學習態度包括他們平時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對家庭作業的態度。

一些學生不關心自主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教學目的:

1、讓學生認識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會進行升和毫升的單位換算。

2、在學生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養成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學習作風。

教學重點:升和毫升的關係,以及對1毫升有正確的感知

教學難點:對較小容器容量的估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收集帶有“ml”或“毫升”單位的容器。各小組分別準備:水盆,50ml的量筒,500ml的量筒,1毫升的針筒,滴管,裝水的小量杯,裝有一升水的自制1升量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容器,一個小湯碗,一個上下粗細接近的玻璃杯。一塊小黑板,畫上7個小量筒。教師準備裝有一升水的量杯,200ml左右的茶杯,10ml的小杯。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喚醒升的概念

1、提問: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單位“升”,誰能說說“升”是計量什麼的單位?

液體的多少?容器的容量

2、比較引“毫升”

指裝有一升水的量杯問;一升水,這個量杯的容量與1升比,正好是一升,還是少,還是多?

分別出示200ml左右的茶杯和10ml的小杯問:這兩個容器的容量跟1升比呢?

如果把這兩個容器內裝滿液體,這些液體的多少與1升比呢?

談話:尤其是這個小杯裡的液體比1升少得多,這時如果還用“升”作單位,升前面的數字會太小,記錄起來會很不方便。那麼用什麼單位會更合適呢?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認識“毫升”。(mL或ml)

二、觀察實驗,體驗毫升的概念

1、感知1毫升。

(1)認識1ml的針筒,抽1ml的水觀察

(2)1ml的水注入滴管,數一數有幾滴。

先講清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注入滴管時要先排出空氣,數時捏橡皮管要滿一點)

每小組實驗兩次。

彙報實驗結果

小結:1ml的水大約是15滴左右。

(3)介紹:邊長都是1cm的正方體容器,容量是1ml.

(4)抽1ml的水放入手心中觀察。閉上眼睛在腦海裡想象一下一毫升有多少。說說有什麼感受。

小結:1ml很少,毫升一般計量比較少的液體。

(5)進行愛惜水的思想教育

2、認識幾十、幾百毫升

《毫升與升的認識》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時,事先是聽了師傅上過後,自己再另外一個班上同樣的內容。在備課時,根據學生的特點某些方面做了相應的調整。這節課的重點是要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因此準備了教具:量杯、量筒、滴管和燒杯。

首先談談滿意的地方:

1、教學匯入方面:使用情境匯入,讓學生切身思考,使課堂頓時活躍。正值秋遊回來,問學生你在旅途中口渴的時候,一下子能喝多少杯水?這是一個與切身體會的問題,因此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大家都七嘴八舌討論。最後請了幾位學生回答,有些回答的很切實際,有些回答的很誇張,就當即讓學生評判一下:到底誰喝得多誰喝得少?自然而然讓學生感受到要比較誰喝得多誰喝得少,必須要有同樣的大小的杯子測量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這時候有些學生髮現自己的水杯中,有刻度是500ml,有的是450ml。之後我就說以樂扣杯500ml為例,你能喝這樣的幾杯?我們就能得出某些同學很能喝水。隨機提出問題,到底他能喝多少量的'水,你知道嗎?因此我們測量水等液體時要有一個表示容量的單位,引出毫升和升。

2、探究新知過程方面:知識點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加強學生們的量感。先讓學生們猜一下1ml到底有多少滴?帶著這個問題,觀察我的操作。對於教具的使用,更加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知。PPT呈現生活中用ml為單位的實物,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猜猜一盒牛奶大致有多少毫升?等等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隨後,說說生活中還看到哪些是用毫升做單位的物體,進一步豐富學生對毫升的感受。之後通過毫升引出升,並且引出毫升和升之間的換算,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將1000毫升的有色液體倒入1升的量杯,讓學生感受1000毫升和1升是相等的。進而用1000毫升=1升來表示。進而更現實化,用500ml的樂扣杯表示1升的話,就是這樣子的兩杯水。然後展示教材中幾個容器的圖片,讓學生觀察猜測,下面的液體有多少?建立1升的量感中,更加的生活化。

3、鞏固練習方面:練習層層遞進,由簡單到難,逐漸升華。首先是模仿練習,根據所給容器,填入升或毫升。其次是判斷題,對於生活中常見的容器,故意把升和毫升顛倒,再次鞏固對於毫升和升兩者之間的量感。之後是對於難點的突破,對於毫升和升兩者之間的換算的練習。最後是提高題,探討與之相關的實際應用題——搞促銷的問題,讓學生們先討論再思考。

4、課堂總結方面:讓學生總結這節課的知識點。瞭解他們對於本節課掌握的情況。

其次談談不足的地方:

1、由於學生們對於教具演示過程的好奇,導致在我演示的時候,有很多後面的學生紛紛跑到講臺邊上觀看,導致紀律有點鬆散,一下子難以收回。課後我在想,借用投影儀等儀器,會不會效果好點,使全部學生都能看到量筒的刻度線等。因為學生的特點不同,這個班級的學生與師傅上課的班級學生相比,非常的活潑,所以他們一定要想方設法看到老師操作的每一步驟。所以我在這點上,考慮欠缺。

2、在對於毫升到升的引導過程中,我個人覺得引導語還是不到位,PPT做得不夠好,導致上課過程中,一下子一起跳出兩者之間的換算。我再進行實驗,效果有點不佳,思路有點混亂。

3、在對於提高題中,時間所剩無幾,我對於學困生的關注度不夠,還不知道他們掌握的如何。以至於在課後的練習中,還是有一部分同學對於搞促銷的問題還不是很能理解。

本節課是在師傅的指導下進行上課的,因此上下來感覺還是很不錯的。特別是對於實驗這一塊,學生們都覺得很新穎,增加了數學課的趣味感,也使學生們更加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性和實用性。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資訊科技是陌生的,他們並不理解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意義;同時,資訊科技又是熟悉的,他們把這門課等同於“玩電腦”。如何上好資訊課,如何抓住四年級學生愛“玩”的特性,在玩中掌握資訊科技知識,提升資訊科技素養,是我一開始就要思考的問題。

我所執教的《資訊與資訊科技》是資訊科技基礎的第一課,通過本課教學要讓學生了解開設資訊科技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資訊和資訊科技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本課的教學重點並不是在於讓學生知道資訊及資訊科技的概念,而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資訊,體會資訊科技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由於四年級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所以我把這節理論課分成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介紹資訊,讓學生感受資訊無處不在,對學習生活至關重要。在設計第一課時時,我主要通過四個部分的內容層層遞進。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既然學生對遊戲感興趣,那麼就讓學生通過玩遊戲來激發他們想學的意願。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就設定了遊戲匯入,遊戲“你來比劃我來猜”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學們的興趣,他們踴躍的參與遊戲,打破了傳統課程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這個教學環境中不僅能夠玩得開心,潛移默化中他們也能感受到這些都是資訊,並且為第二課時資訊的傳播打下了基礎。第二環節中,教師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說出圖片的內容,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也強化了“這些都是資訊”的概念。有了這樣的基礎,教師設定疑問“你能說出生活中的資訊嗎?”指導學生說出身邊的資訊就不難了,每位學生都能夠做到有話可說,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我還抓住了學生的比拼心理,採用開火車的方法每組一排同學依次回答,同學們回答的越來越精彩,課堂氣氛也越來越活躍了。這時候,我引導到“什麼是資訊?”同學們同桌討論、向書本請教,很快就理解了這個概念。第四環節中,我進行了課堂小結並且佈置了一個任務讓每個同學回家跟父母說說你上學以來的`資訊。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課後不僅鞏固了本課所學內容,同時感受了資訊無處不在。

現代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學目標即學生髮展的需要與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須要進行資訊科技的教學,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作為資訊科技課,教學內容要具備生活實踐性,讓學生不僅能感覺到生活就在身邊,而且感覺到學習掌握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你來比劃我來猜的環節中,參與的學生可以涉及面更廣下,每組的學生可以在遵守遊戲的規則下,給自己組的同學比劃。這樣學生能夠更好的遵守遊戲規則,也真正做到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體驗快樂學習的意義。杜威說過:“生活即教育”,教學中要選擇學生身邊比較貼近的事例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引起注意,培養學習的興趣,在看圖說一說的環節,圖片的選擇應擺脫書本的束縛,放寬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並且把圖片分為幾類,由淺入深、層次遞進,學生不止是從圖片中看出資訊,還要能感受到圖片中隱含的資訊,比如荷花能反映出夏季,北方的大雁預示著冬天來了,這樣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資訊,感受資訊的無處不在。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時光荏苒,一個學期即將過去,在本期中我擔任了四年級的數學教學,下面我談談自己這個學期在教學上的得與失。

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一、加強口算的練習。通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二、加強小數加減乘除法的筆算。學生在四年級上期時已經學習了整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絡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一學期過去了,在新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取得了一些成績,如:提高了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所上升等等,但同時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比如:

一、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交流合作學習。

數學課本身就是一門很嚴密的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是什麼就是什麼。我所存在的問題就是在課堂上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想,有些問題需要合作學習,然後探討得出結論的,我缺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因為我擔心放手讓讓他們去做了,他們會太自由,從而講一些不著邊際的東西,導致完不成教學任務。其實正確的做法就是應該給他們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這樣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動的,他們喜歡“玩”,有時候不防讓學生也“玩一玩”數學。

三、個別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在本期中,我發現我班有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這個學習態度包括他們平時上課的表現和對待作業的態度。有些學生對自己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習的結果無所謂,上課吊兒郎當,想聽就聽,不聽就幹自己的“事”,做小動作、找旁邊的同學講話,自己不認真學習還影響其他同學。還有一部分同學對待作業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題習慣,在審題上不夠細心,解題時書寫不夠規範。當然也不乏有一些所謂的“懶漢”,課堂作業不及時完成,回家作業漏做甚至不做的是大有人在。雖然經過一個學期苦口婆心的教育,有部分同學已經改觀了,但還有一部分“屢教不改”的,希望在最後的複習階段,他們能有所轉變。

針對這些問題,擬定了以下改進的措施:

1、要進一步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指導自己的實踐工作,通過自己不斷地努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

2、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使學生能認真及時地完成作業。

3、在課堂教學中儘量給學生創設輕鬆、和諧的學習情境,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習比較有困難的學生,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輔導,鼓勵他們,激勵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5、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課堂教學中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

本期已經結束,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和學生一起,不斷努力,爭取取得更多的成績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整節課我以學生的發展為著眼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小數除以整數的小數出發之後,繼續學習整數除以整數的小數除法。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設計,用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生日禮物”替換了課題“參觀博物館”,使“生日禮物”的情境貫穿整節課,以“介紹禮物→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展示自我”為主線圍繞本課的'兩個知識點(一是除到個位還有餘數,二是整數部分不夠除)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探究出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活動一我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發展他們的思維,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活動二我放手把學習空間給了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只是在他們交流彙報時重點強調豎式計算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在問題的設計方面,我用身邊的數學內容引入,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更加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為生活服務,這樣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質量,激發學生學數學的熱情,培養了學生學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