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在六年級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面對知識面廣,技巧性強和難度高的數學內容,感到力不從心,顧上失彼,在作業和席捲中,時常犯同類的錯誤,學生也感到不少的內容十分相似,但又不能以本質上進行區別。在處理這類問題時,經常發生混亂的狀況,但靜下來認真分析歸納之後,不難發現,在本冊的教材中,有不少的內容是前後密切聯絡,互為因果的,都於同一類的問題。因此,在部分課堂的教學中,凡是學生在已學的基礎知識上能夠進行類推的,我都是把課堂的主動權放給學生,老師引導學生進行類推,讓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這樣得到的知識,學生理解透徹,掌握牢固,能夠理解知識間的區別與聯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有效途徑,這種方法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列舉六年級數學教科書中的例項說明:

1、對於兩數相乘的問題。在教科書分成了四種情況來分別進行了講解。

①整數整數;

②分數整數;

③整數分數;

④分數分數。

這樣一種一種情況地分別學習,分別記憶計演算法則學生就感到內容繁多,容易混亂,給學生造成了不必要的學習負擔,其實只要將整數看成是分母為1的分數,就可以將四種情況歸類合開成一種情況,即分數分數,計演算法則變為一條: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

2、圓的面積公式s=πr2和圓的周長公式c=2πr。

部分學生在使用時經常用錯公式,計算周長時用了面積公式,計算面積時又用了周長公式,究其錯誤的原因,就是學生對公式的理解不透徹,記不牢,對相似的公式引導了混亂。其實,教科書在講敘圓的面積公式時,把硬紙板上的圓分成若干等份,剪開後,用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就把圓轉化成長方形,歸為同類,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近似於圓周長的一半和圓半徑,長方形的面積=長寬=πrr=πr2,即圓的面積公式s=πr2,理解記住了圓的面積公式也就十分自然地和圓的周長公式區別開。

這種用遷移類推的方法將數學新知識的學習轉化成舊知識的過程,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了實踐,動手的機會,使學生初步體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並通過實踐活動獲取經驗,培養和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上僅是個人的不成熟看法,一定有缺點和錯誤,望各位老師批評和修正。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六年級是國小教學的最後一年,面臨著六年來的綜合測試,而我所任教六年級學生數學能力較差。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新理念的教學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

(1)第一學期的前一個月每週星期二、星期四早讀課,都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訓練口算題。(2)課前的3分鐘必須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3)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二、注重概念、公式、法則的理解應用

概念、公式、法則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就像學好語文必須識字一樣。因此,我授課時,每教一個新的概念、公式、法則都要先複習和它有相聯的概念、公式、法則等,再通過生活中的例項或數學算式來理解新的概念、公式、法則。最後,利用所學的概念、公式、法則解決大綱要求學習的內容。如,講授“分數和整數”的計演算法則。(一)約分6/16、5/25等,讓學生用文字表示約分的方法並背熟。(2)分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強調學生一定要背熟或會計算。(3)理解:2.6×5,8×6,是什麼意思。(二)新授。通過分餅活動,讓學生理解;3人一起吃一塊餅,每人吃2/12塊,應該列式為;2/12 ×3,就是說3個2/12是多少。學生都弄懂了這些內容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演算法則。(三)鞏固新內容。 (1)基礎題。(2)擴充套件題。

三、加強乘、除數的二、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的訓練。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從新講解二、三位乗、除法的筆算方法,並利用課餘時間,按層次不同的學生,出計算題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

四、應用題的訓練

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針對這一情況。我授課時採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1)讀題。我讓學生邊讀邊找題裡的重點字、和相關的句子。如,六年級一班有學生77人,參加合唱隊佔全班學生的 ,參加合唱隊的 有多少人?(重點字是“佔”, 相關的句子是“參加合唱隊佔全班學生的 ”)。(2)思考。讓學生想一想題裡講的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那個數字和那個數字可以加,減,乘,除。(3)嘗試。讓學生根據重點句子先列一個相等量的等式,再用數字代入,然後轉換成算術法或方程法。如,參加合唱隊佔全班學生的 ,可以列式:合唱隊的人數=全班學生人數× ,而且六一班的人數是77人,這樣就可以得出合唱隊的人數。(4)進行計數。在計算的過程中讓學生先複習舊的約分方法,再讓學生獨立計算本題,師生共同評議。(5)檢查。讓學生用所得的結果代入等量關係裡,看看是否等式左右兩邊結果相等,如果相等說明正確。這樣訓練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有所提高,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五、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絡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如購物,分東西等,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六、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如創新能力題,星號題等,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一學期就要過去了,在新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教學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同時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教學成績上不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後進生的問題最大:

1、儘管我在後進生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和我的預想還有一定的差距。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接受知識現象較為普遍,因此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或方法不靈活運用。

3、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①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沒有養成;②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沒有養成。這是讓我非常頭疼的問題,本來非常簡單的問題由於審題不細緻導致錯誤,讓我感到很可惜。③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沒有養成。他們做完題目後不知道檢查、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底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懶於檢查。③部分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沒有養成。

針對以上出現的種種現象,今後在教學中要“精講多練”,儘量採用多鍾渠道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改正上面的不良習慣。提高教學質量。望來年,能再接再厲,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反比例關係是一種重要的數量關係,是六年級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它不僅滲透了初步的函式思想,還為中學數學的反比例函式奠定基礎,。但由於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難懂,歷來都是學生怕學、教師怕教的內容。怎樣化解這一教學難點,使學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重點內容呢?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我從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發掘素材,組織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了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自主探究新知創設好了情境。在教學中,我又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例3,因而取得滿意的效果:學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初步認識了反比例的含義。我考慮到做一做和例3相仿,必須注意學習方式不能雷同。所以採取請學生當“老師”的方式,進一步把自主權交給學生,營造了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因而對做一做的學習探索取得更深一層的效果。然後通過例3、做一做的比較,歸納出成反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再和正比例的意義作比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義。最後經過讀書驗證,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和關係式。既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又培養了學生的推理的能力。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這一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有了從方位角度認識事物的基礎,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進一步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體會到“學習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必要活動”,從中認識數學學習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

要讓學生多動手。不少學生會說但是一旦動手就錯,特別是對“東偏北,還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圖上標註某一地的位置等實際問題時,學生很茫然。我結合例一組織學生分組討論:1號在東北方向(或者偏東方向)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彙報交流時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如果學生提出結合角度來表示位置的方法,則因勢利導,課件演示30度、60度;接著請學生描述1號檢查點的方向。教師說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說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的,也就是夾角較小的方位。如果學生不能想出結合角度來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師則以合作學習者的身份,提出建議:能不能運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有關角的知識來幫助我們呢?引導學生根據方位和度數說出具體的方向。並強化練習還可以怎樣說:南偏東45度 、東偏北50度 、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過對比練習,學生能理解本課難點,會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其中根據所給的條件畫平面示意圖是這個單元的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的作圖能力普遍比較薄弱。從學生的作業來看,學生畫示意圖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方向角沒有找準,不能熟練地區分東偏北和北偏東的不同;距離的表示,沒有按單位長度換算(少數);中心點的位置沒有找準,主要由於建築物的影響;物體的具體位置沒有明顯的表示出來,或者沒有標出名字,讓人看不清楚;也有學生方向找錯了。

根據這些情況,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時更應該注重畫示意圖的細節,注重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如果要補救也只能個別輔導了,集體輔導多了容易讓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學產生厭煩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學也不一定馬上改正過來。這一單元的另一個難點就是關於位置的相對性,給定兩個位置,個別學生不能很好的區分以誰為標準,所以說出來的方向剛好相反。這一點跟學生的空間觀念強弱有關,需要多加訓練。

由於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本單元的活動交流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只能利用培優補差的時間,照顧稍差一點的學生,有時又不得不為思索稍慢一點的學生的反覆的重複,減少了稍好一點學生進一步的提高機會,總之,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學到自己的數學,實現學生自己心中學習數學的樂趣,還有不少的差距。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⒈會利用已有知識和技能解決圓弧長的相關計算問題。

⒉通過起跑線問題的解決,體會數學知識在體育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會計算跑道的彎道(半圓)長,能解決有關起跑線的設定問題。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討論、練習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頁起跑線圖。

問一:為什麼每條起跑線都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呢?(因為跑道的彎道部分,外圈比內圈長一些)

問二:半徑為30米的半圓有多長,你會計算嗎?

由學生討論解決問一、問二。

(點評:問一旨在引起學生時跑道的形狀和跑道的長短認真觀察和比較。問二旨在回顧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問一、問二既引入新課,又為新課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講解例項

6名運動員進行200米賽跑,怎麼設定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每條跑道寬約1.2米,彎道部分為半圓)

⑴最內圈的彎道半徑為31.7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 (米)。

⑵靠內第二圈的彎道半徑為 (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 (米)。

⑶相鄰兩條跑道的彎道部分相差 (米)。

解:⑴圓的周長C=2πγ

半徑為31.7米的圓的周長為2×31.7π米

半徑為31.7米的半圓的長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這個彎道的全長為31.7π米。

⑵因為每條跑道寬約1.2米,所以靠內第二圈的彎道半徑為(31.7+1.2)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點評:通過對相鄰彎道長的計算、比較,得出起跑線設定的規律,給學生一種收穫感。)

總結:相鄰兩條彎道部分的差等於每條跑道的寬與圓周率的積。

三、練一練

進行200米賽跑,如果最內圈跑道的起跑線已經畫好,那麼以後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實踐活動

量一量,學校操場跑道最內圈的彎道半徑,計算出最內圈跑道的總長度約為多少米。

五、思考題

國際標準田徑運動場跑道全長400米,最內圈彎道半徑為36.5米,每條跑道寬為1.2米。

⑴最內圈彎道長為多少米?

⑵若最內圈跑道的起跑線已畫好,那麼400米賽跑的以後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米?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教學片斷:

師:哪些同學知道3/103的計算結果?

(絕大多數學生舉起了手,部分同學迫不及待地說出了答案:9/10。)

師:說一說你是怎麼計算的?

生1:我從書上看到,分數與整數相乘時,只要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就可以了,分母不變。所以,33=9,分子是9,分母仍然是10,結果就是9/10。

(舉手的學生都點頭表示同意生1的發言,有個別學生表示是從課外數學班的學習中瞭解到的。)

師:老師也同意用這個方法進行分數與整數相乘的計算。對於這個內容,大家還有什麼疑問?

生2:為什麼只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

師:多好的問題!(這個問題正是理解算理的關鍵。)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小組內交流。

(幾分鐘以後,許多同學舉起了手。)

生3:我是這麼想的:3/10表示3個1/10相加,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是,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所以分母不變,只計算分子3+3+3,也就是33就可以了。

師:你能抓住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從而將分數乘整數與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聯絡起來思考,真好!

生4:3/10裡面有3個1/10,3/10的3倍就是有9個1/10,也就是9/10。

師:你對分數的計算單位以及分數單位的個數理解得很透徹!

生5:如果將3/10的分子和分母都乘3,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結果還是3/10,而不是3個3/10。

師:生5從反面給我們講明瞭分母不能與整數相乘的道理,謝謝你。

生6:我認為3/10等於0.3,0.33等於0.9,也就是9/10。所以,3/103等於9/10。

生7:我想給大家舉個例子說明3/103等於9。老師拿來10支粉筆,每天用去3/10,也就是3支,三天用去9支,也就是用去這些粉筆的9/10。

師:用日常生活中的例項來理解數學,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又這樣神速的結束了,在這一學期教學中,無論從工作量上,時間上,壓力上,還是精力上我都比以前要輕鬆一些,六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反思(任永香)。

以前教兩個班的數學加到一起九十多個人,加之又是國小中的高年級,部分學生基礎太差,不想學習,我顧得了這個顧不了那個,對於經驗不多的我來說真的有些力不從心,即使我再努力,成績也總是不理想。這學期學校分了幾個年輕的老師,每個老師的工作量都輕了許多,每位老師都只教一個班,於是都想全身心的投入教學,爭取讓成績來一次質的飛越,教學反思《六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反思(任永香)》。可是一學期過去了,成績只是向前稍微挪了挪,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好。於是在這裡好好的做一下反思:

1、班裡優秀生多,可是差生更多,只要是題稍微難一點,不及格的就一抓一大把,而自己平時在講課中對於那些差生並不是特別的重視,沒有從他們的基礎抓起,只是心急的想提起來往前衝,。

2、中間七八十分的同學特別少,除了優秀的,幾乎都是不及格的,對於中等生我沒有在他們身上下太大功夫,看了看他們的成績想象平時他們的表現覺得他們還是一些潛力股,只要功夫下到都是可以在提高的。

3、部分學生對學習成績並不是特別的重視。不知道是考試次數太多了,還是學生年齡大了,或者是我沒有讓學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成績的重要性,學生對待成績還沒有我上心,還沒有我期待。我覺得下學期一定要讓學生重視起來學習重視起來成績。

4、學生年齡都大了,不僅在課堂上走進學生的腦子裡,更要在課下走進學生的心中,學生只有喜歡了你這個老師才回喜歡上你這門課程。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後的最大收穫是:我認識到教會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下面是課堂中的幾個片段。

片斷一:

師:我們已經學習過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間的進率,你能說說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

生1:常用的長度單位,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師:我們學習了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我們是通過怎樣的方法來研究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

生2: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同時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積也可以用1010=100平方分米來計算。因此我們可以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同樣我們也用這種方法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通過這部分內容的鋪墊,為接下來研究體積單位間的進率作好知識的遷移準備。但是有很大部分學生對這一部分學過的知識遺忘得差不多了。

片斷二:

師:稜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稜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這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又是怎樣的呢?你能猜猜看嗎?

生1:可能是100

生2:可能是1000

生3:可能是10000

師:你能聯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研究方法,通過自己的思考、小組的討論,來研究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嗎?

學生小組交流彙報:稜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稜長1米也就是10分米,用體積計算公式可以算出體積也是101010=1000立方分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

適當的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的知識、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並且通過學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發現新知識。學生對猜測的結果進行驗證,興趣很濃厚,大部分學生能通過自己或合作探究出進率是1000的。通過猜一猜,發揮學生主動性,提高學習趣味性、吸引他們求知慾的活動。

當得出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結論後,1立方分米里面真有1000個1立方厘米嗎?有那麼多嗎?

我們一起來擺一擺。學生認真地看,10個一排,10排(100個)一層,10層(1000個)一個大正方體。

1000深刻的記在了猜對的和沒猜對的同學們心裡。猜對的同學因為猜對的喜悅記住了,猜錯的同學因為猜錯的遺憾記住了。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理論上學生很容易接受1立方分米等於1000立方厘米,但是在頭腦中卻難以留下清晰的表象,如果不經過後面的觀察及拼擺演示,學生縱然在課堂上知道了1立方分米等於1000立方厘米,但是由於頭腦中不會有很清晰的表象,在以後的學習中就容易與面積單位、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弄混淆。演示可以作為對前面理論結論的驗證,又可以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空間表象,這對於培養他們的空間感知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

課堂的應用練習部分是這節課的遺憾之處。由於前面的環節沒有把握好節奏,所以出現了後面應用沒講完,練習沒做完的情況。這就說明了我在駕馭課堂、把握課堂節奏上還很欠火候,以後在這方面還要多加註意。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生活中的比》是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並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采取給出幾個例項,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過具體的材料幫助學生達成對“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藉助“圖形放大縮小”“路程與速度”“水果價格”三個情境中的內容,設計了各種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背景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在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比的基礎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從而引入“比”的必要性,為今後學習比的應用,以及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本節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在“圖形放大縮小”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創設如下情境:“這些圖片為什麼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隱藏著什麼祕密?”讓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後發現原因是a、b、d三個圖形的長都是寬的1。5倍,從而體會同類量的比;再設計了“速度”“單價”問題,讓學生體驗不同類量的比,從而感受比就是兩個數相除的關係;最後讓學生了解“人體上有趣的比”,進一步感受比的意義。這些情境都是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長方形的長與寬之間的關係,並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先為學習小組提供了圖形、問題、表格,指定學生擔任組長負責記錄,歸納本組學生的意見。在他們的合作中,及時地引導他們研究,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評價,學會鑑賞,最後全班交流。在歸納出比的意義之後讓同桌同學互相說“比”。通過以上小組合作,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兩個轉化過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識結構向學生的認知結構轉化;二是由學生的認知結構向智慧轉化。這種轉化過程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才能實現。沒有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是沒有辦法學會數學的。因此,數學的教學應力求體現知識發展的階段性,讓學生經歷嘗試、假設、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心向,使學習數學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內在需要和追求。在教學設計中,學生對1/這個分數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修正、充實的過程。

第一層次,從生活事例使學生感受到分數1/產生的必要。此時,學生不會用數來表示半個蛋糕,就產生了要用一種數來表示的願望。第二層次,老師質疑為什麼要把圓片對摺,目的是什麼?使學生感受到只有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才是1/。第三層次,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塗出一個長方形的1/,使他們對1/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不管是一個圖形或是一個蛋糕,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那麼其中的一份就是1/。學生感悟分數1/的過程,是思維不斷深入、不斷髮展的過程。

數學教學只有通過學生的探索發現,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數學學習。學生在認識1/之後,教師讓學生創造一個幾分之一,為學生創設了自主選擇的空間,並自然的總結出: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那麼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整個學習過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發現,在發現中加深了對分數的感受、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