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上冊倒數教學反思(通用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上冊倒數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數學上冊倒數教學反思(通用5篇)

六年級數學上冊倒數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一節概念課,是陳述性知識,放在這個單元是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是為了銜接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計演算法則。其目的就是為除以一個數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做鋪墊,在這個問題上我一直認為:為什麼要乘這個數的倒數這個問題要說清楚,否則分數除法的計演算法則不好理解。

教學從尋找乘積是1的兩個分數開始。在給出的8個分數中,學生能夠找到三對乘積是1的分數。這項貌似遊戲的活動凸顯了“倒數”是乘積為1的兩個數之間的關係,這正是建立倒數概念必須充分注意的內涵。教材在三對乘積是1的分數基礎上,指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學生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不僅要知道互成“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還要明白兩個數是“互為倒數”的。教材裡三個卡通的交流,說的都是兩個分數的乘積是1。下面的文字敘述強調兩個數“互為倒數”,還以3/8和8/3為例,引導學生體會“甲數是乙數的倒數,乙數也是甲數的倒數”。

求已知數的倒數分三個層次教學:先求3/5、2/3等分數的倒數,然後求5、1等整數的倒數,最後是0沒有倒數。在第一個層次裡,要求學生觀察互為倒數的兩個分數,發現它們的分子、分母剛好互換位置,一方面進一步體會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另一方面找到了寫出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第二個層次寫出整數的倒數。可以從概念出發,尋找與這個整數相乘等於1的數。如果把整數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就能像分數那樣直接寫出它的倒數。第三個層次理解0沒有倒數,並要求作出相應的解釋。這是因為0和任何數相乘的積都是0,不存在與0相乘能夠得到1的數。

倒數的意義就是一句話: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但是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是有著比較豐富的內涵的,這也就是概念內涵的體現。這節課的教學流程分為這樣幾個基本塊面:首先通過例題7提出的問題——給出倒數的含義——分層突擊理解倒數含義——出示形式上的經典錯例(特別是小數的倒數)——處理1和0的問題(這是本節課的難點)。

六年級數學上冊倒數教學反思2

《倒數的認識》這一課的核心內容是“倒數的意義和求法”。“倒數的意義”屬於概念的教學,我認為,只有讓學生關注基礎知識本身,讓學生在深入剖析“倒數的意義”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體會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成功體驗,才能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需要。

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時力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再現知識發生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實現知識技能與學生智慧的同步發展。通過這節課的實際教學,結合新課標,也給了我不少啟示。

啟示一:處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關係:

1、在課的匯入部分,聯絡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倒數,從形象直觀上感受顛倒位置,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了充分的準備,為學生較好理解倒數的意義做了鋪墊

2、變例題教學為學生自學課本,發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然後通過舉例,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再總結出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3、豐富練習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練習同時,我還適當地補充了練習的內容,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比如設計的“比較大小”,在比較大小之後,讓學生找找其中的規律,為接下來的分數除法做鋪墊。“猜一猜“,不僅用到了倒數的知識,也聯絡到前面學的分數乘法應用題。

啟示二:相信學生,處理好扶與放的關係: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使學生不是坐等聽別人講,而是能養成先自己積極思考的習慣。

2、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在教學中,我對於探求“整數有沒有倒數”、“0和1有沒有倒數”、“小數有沒有倒數”這幾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決問題。

六年級數學上冊倒數教學反思3

本文所談的不是教學流程上的問題,而是通過倒數這個概念,談一談對概念教學的理解,從拆句的角度,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拆為:乘積是1、兩個數、互為倒數。

針對倒數這個概念,我認為:內涵是指向正例的,外延是指向反例的。比如:書上出示乘積是1的正例,我們需要出示商、和、差是1的反例;書上說的是兩個數互為倒數,沒有出示3個數的反例。這兩個反例是針對倒數概念本身的。

學生在倒數的答案呈現上,習慣於用等號表示“的倒數是”這樣的錯誤,比如2=1/2,從數學表示式上說這是非常明顯的錯誤,學生確實犯了,而且每屆都有這樣的情況,在今年的教學中我已經強調並且糾正了這樣的錯誤,這說明教學方式對於不同學生是不一樣的,學生本身的理解和態度的端正與否也是重要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本節課需要重視的第二個問題就是1和0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實際上牽涉到其他的概念:假分數、整數、自然數。假分數分為1和大於1的假分數;整數和自然數裡都有0,在這個問題上需要處理好,學生的理解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體現。

單獨的概念教學,或者說倒數概念本身不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有關倒數的知識主要包括兩點:一點是倒數的意義,另一點是求倒數的方法。學生建立倒數的概念以後,求一個數的倒數就容易了。因此,例7十分重視概念的形成以及對概念的準確把握。

相同的教學內容,幾年的教學實踐下來,發現: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知識點,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需要關注概念結構出現的'次序,比如:整數的概念是複習、假分數的概念是辨析。

皮亞傑理論中認知發展的三個基本過程--同化、順應、平衡,對於倒數概念來說,學生之前毫無經驗,是屬於順應,其實順應更類似一個質變的過程,有對於知識結構的擴充套件和修正,會形成一個新的認知圖式。

但是本節課的教學難度不大,原因是這個知識點本身是不難的,從形式到本質,需要考慮的問題主要就是0,所以我在教學的時候特別關注了數字0的問題,然後在書本上39頁第19題的處理上特別強調了數字1的問題。

從整個概念系統來說,同化和順應是相互依存的,如:本節課中倒數的概念是順應,而用到的外圍概念是整數、自然數、假分數,我在學習的時候注重對概念本身的解讀,數包括自然數和整數,倒數的形式是分數,但不是分數的整數和小數需要先轉化為最簡分數之後再處理。

在概念的形式實現之後的環節就是對倒數概念的辨析,如:題目a都有倒數,這句話本身是有問題的,但是我們關注的點應該是a這個數的取值範圍,是取正整數?負整數?0?非正整數?非負整數?自然數?這裡都是學生需要考慮的問題,其實有沒有倒數的核心概念就是:0沒有倒數,但是對於具體的表現形式是我們需要花時間去思量的問題。

六年級數學上冊倒數教學反思4

《倒數的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分數乘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在這節課中,我抓住了兩大主要內容展開教學:1、學習理解倒數的意義。2、學習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我以玩文字遊戲匯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給學生灌輸“倒”的想法,把遊戲的現象融入到數學當中。在理解倒數的意義時,讓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乘積、互為”來理解,並強調倒數不是孤立的,而是對於兩個數來說的。有了文字遊戲的匯入,學生觀察到了互為倒數的兩個數分子、分母的位置發生了倒換了,對求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倒數容易掌握了,因而課堂的氛圍很濃,積極踴躍回答問題的同學很多。但對自然數的倒數以及小數、帶分數的倒數,大部分學生的思維一下子還轉不過彎了,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夠說出方法。對於特殊的數1和0,學生基本上能夠知道他們的倒數。

這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是:求一個數的倒數還有另外一個方法就是一個數乘以另一個數,乘積是1,那另一個數就是這個數的倒數。如5×( )=1,括號裡的數就是5的倒數。這個方法在這節課中,我沒有明顯強調出來,還不能讓學生真正去理解倒數的意義。因此,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還不能完成達到。

六年級數學上冊倒數教學反思5

本節課中,在探究新知之前,我打破數學教學常規,進行學科整合,藉助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之間的聯絡為切入點,由文字構成規律引發學生數學思維火花,把文字構成規律變成數字,進行鋪墊。引發學生探究數學的慾望,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設疑引發學生提出問題:關於倒數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提出的問題是:什麼是倒數?倒數的意義是什麼?倒數有什麼特點?學生在探究新知識的同時,能夠自己舉一些倒數的例子,提出自己的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倒數的一些特點:每組中的兩個數相乘的積是1;每組中的兩個數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互相顛倒;每組中的兩個數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能孤立。依據倒數的特點讓學生自己舉例驗證以上發現是否正確。

在爭論數字0和1的倒數問題時,我創設情景境,通過兩個卡通人物(明明、紅紅)發生爭論 ――0和1都有倒數,0和1都沒有倒數,課堂上學生引起了較大的爭議,學生沒有從分數的角度去發現0不能作為分數的分母,所以產生了0有倒數的念頭,再次的小組辯論。得出0不能作除數、0不能作分母。0沒有倒數的結論。而1這個數字學生還是會發現1的`倒數就是一分之一,也就是1。在教學求倒數的方法時,學生也能根據已學的知識自主解決,老師只是作為輔助,學生自行總結求倒數的法。但是整數到底有沒有倒數?整數怎麼樣來求倒數?要怎麼樣把一個整數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數,再調換它們的位置。這樣開放性題目,學生要經過小組合作才可以填出來,沒有辦法獨立思考。所以,我覺得以後的內容就應該多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題目,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識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