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最活躍的心理成分,是一種帶趨向性的心理特徵。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們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如果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因此,在教學中,以故事創設情境,將數學置於童話般的故事當中,讓學生感到親切,引起情感共鳴,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本課中,小數點的故事、學生日記等就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寓小數與情境中,使學生喜歡小數,對數學感興趣。

2、注重方法滲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達爾文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是高一級的知識,是對知識的一種本質揭示,是數學知識結構的靈魂。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更應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本節課中,在教學1分米=0.1米時,滲透等量替換思想,並以此為基點展開,先讓學生初步感悟十定製分數與一位小數之間的聯絡,進而鼓勵學生由此及彼、遷移類推得到許多一位小數,再讓學生比較這些小數的共同點,歸納出一位小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遷移、類比認識二、三位小數。歸納小數意義時,滲透抽象化方法,在學生多層面、多角度豐富感知的基礎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數量、單位名稱,最後抽象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使學生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3、幾點不足或困惑

小數意義這一課屬於概念教學,如何讓學生建立準確的概念,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本節課做的不夠,老師引導太多。概念教學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變學習方式值得研究。歸納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這裡的問題設計我修改了幾次,但我覺得總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數的本質,特別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分數為什麼能寫成小數,有的學生可能沒有理解。

小數的意義這節內容知識點多,在教學過程中,為防止把教學過程講的瑣碎,我在教學過程中,把小數的讀法、寫法、小數的組成三個環節運用點到即可的方法快速講解,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探究小數的意義及小數的數位順序表上。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一、“回憶舊知,課題質疑”

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尋找新舊知間的聯絡。

“學貴有疑”,上課伊始,出示課題,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計算知識,並大膽質疑,提出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質疑能力。課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小數加減法怎樣計算?整數加減法計算時要滿十進一,小數加減法是不是這樣呢?學生竟然關注到了新知可能與以前學過的舊知之間可能有聯絡,這為課堂的探究學習指明瞭方向,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慾望和興趣。

二、嘗試練習,問題引領,教師扶放結合,引導學生理解新知。

在學生列出算式後,先放手讓學生嘗試練習,經歷學習的過程。然後出示討論提示,讓學生針對性的進行討論,在討論中辨析思路,在交流中補充想法,學生自主學習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

在學生彙報時,我又設計了幾個追問,幫助孩子梳理計算過程:

小數點對齊的同時,什麼就對齊了?(理解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了。)

得數的小數點為什麼要和上面的小數點對齊。

三、練習形式多樣化,既避免枯燥的計算練習又針對教學重難點。

計算課的教學容易枯燥,特別是最後的練習,一道接一道的練習枯燥乏味,效果低下。如何避免這一現象?我把練習題穿插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第一次練習是學生初步會計算小數加減法後,設計了兩道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3。23+0。7= 5。3—5。23=,分散了本節課的難點。第二次練習是總結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後,設計的'一系列練習,既有基礎練習,又有提高練習,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突出了重點。

回顧自己的教學,發現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教師權利可以繼續下放,個別問題研究含量不高。

2、要重視學生的驗算習慣的培養

3、改變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學會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對他人的評價。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課標》指出:無論從數學的產生還是從數學的發展來看,數學與現實生活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只有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絡起來,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被激發,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此,在教學中注意為學生提供現實、有趣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本節課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的現實情境,如:引入新課時,緊扣學習內容,設計有關從不同位置觀察長方體的遊戲,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又為這節課學習作了鋪墊。實踐表明,學生對情境中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在學習由遠到近看景物時,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從遠到近觀察黑板模擬這一情境,為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新課搭建了平臺。體現了利用經驗學習知識,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2.強調讓學生主體參與,探索新知。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發展人的'主體性。基於此,本課以觀察長方體,桌子上的禮物,黑板,看守人的小屋,進而畫出觀察到的範圍展開教學,依據課本又拓展了課本,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設計時始終圍繞著自主參與,親身體驗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自主意識,從而主動的探究新知。

3.以觀察實踐帶動思維的發展。教學中通過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學生的想象力、空間觀念、思維方式、語言表達能力等都得到了訓練和提升。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並初步掌握了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資訊。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變化的趨勢。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時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覺得如果選擇學生身邊熟知的例子,他們會更樂於接受。學生參觀科技展的情景,對於學生其實並不陌生。教學過程中強調讀統計物件和專案,讀點、讀線和讀整體趨勢四個方面,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讀點又從直觀讀與座標讀兩個層次進行;讀線不僅從線讀出數量的增減,而且從線的平陡讀出數量增減的快慢;不僅關注線的區域性,而且關注線的整體發展趨勢,這樣完整的解讀了折線統計圖所反映的資料。

二、在感知折線統計圖特點上運用了比較策略

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一些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折現統計圖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比較重視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且採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解決它。通過出示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當然,從數學、從現實意義上來說並不是所有的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用折線表示,所以老師在通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計圖的表象後,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更明確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整體的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講解,最後,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展,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統計圖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真切的體會到了數學的作用。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一、關於例題的思考

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可有以下幾種方法思考:轉化成分數來想大小;畫成圖比面積大小;添單位想實際大小;數軸圖上看大小。這幾種方法前面第一課時都有基礎(整數部分不為0的圖第一課時未出現,稍有困難),學生有一定得知識基礎。但書上例題創設情景,從比較冷飲的價格來得出兩個小數的大小的。我認為有了情景,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受情景的影響,就只會從錢幣大小的角度來比較這兩個小數的大小了,就想不到其他三種說明小數大小的方法了,書上在想想做做中把其它幾種方法進行了補充,但我認為這個環節應該提前,既然學生有這樣的知識基礎,就可放手讓學生自主去研究,讓學生從分調動舊知,多角度地去說明這一問題,並且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的能力。)因此,我認為例題直接給學生兩個一位小數,讓學生先判斷大小,然後再想辦法去驗證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鼓勵多種方法驗證。

二、關於練習的思考

想想做做中的1—4題,其實是對例題比較方法的補充,目的為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我把這個環節提前了,在複習中,就把這四種類型的題目,進行了按要求寫小數的練習,在例題中也把這四種方法全部進行了處理,所以我認為在這兒這些題目就不必再處理了。

第5題立足於讓學生概括出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雖然教材沒有要求學生能概括,但如果每次比較都要聯絡小數的意義來比較,也太麻煩了,而且這種方法的概括對於學生來說,也不是個難點,既然能意會有能言傳,何不讓他們說個明白呢?

第6題是把兩個數的比較拓展位3個數的比較,我把書上的要求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根據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進行了兩次排序,讓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絡同時,明確要根據具體問題明確是按什麼順序來排列,養成好的審題習慣。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儘可能感受到世界大師的風采和獨特思考。一是給予了學生“自由”,自由是世界上最大的創造,引導學會自主學習,充分地品讀、討論、感悟課文,讓學生深深體悟到:世界大師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功,原來閃光的獨特的思維就是在自由放鬆的'狀態下產生的,原來如此簡單!並體會到:我們在自由輕鬆的狀態下,也會像大師一樣閃現智慧的火花。二是告訴學生重視思考所遇到的一些現象,學會建構,善於思維。三是遇到問題怎麼辦?遇到問題,不要隨便放棄,要學會用多種方式來解決問題。語文是工具性很強的學科,我想這種工具在學習這篇文章中也有所體現。今天學習這課,給予學生一種積累,就是告訴學生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尋求解題方法,哪怕是一種放鬆、玩,也可能解決把非常難的問題解決掉,學會延伸,學以致用。四是靈感需要馬上記錄,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抓住靈感,處理思考靈感,經常隨身攜帶筆記本,及時記錄腦子裡閃現的智慧火花。結合課文的主題,我也特別提出要學生儘量利用星期天讓家長帶他們去郊遊、踏青,在自由放鬆的狀態下更好地感受語文學習。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7

《小數點搬家》是北師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歸納出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在教學課堂中,我就藉助教材上《小數點搬家》中“山羊快餐店”的故事情境開始新知識的教授,我是想借助這個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多的是想想借助快餐價格的變化,引導學生自己觀察、發現、歸納出小數點向左移動的規律。整節課從小數點右移到左移,再到練習,每個環節都與山羊快餐店有聯絡。接下來,為了使學生的討論更有針對性,我先讓學生找出3元、0。3元、0。03元之間的倍數關係,再讓學生帶著兩個問題“小數點怎樣移動?移動後原數發生了什麼變化?”去思考並進行討論。在學生歸納出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就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就縮小到原來的百分之一時,我便趁熱打鐵地引出疑問:要把一個數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該怎麼辦呢?

我認為一堂數學課教學應當是富於思考的,我們的責任應該是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從課後學生完成的`作業情況來分析,我發現有些學生對於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這個數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掌握不是非常到位,有些學生甚至認為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這個數比原來縮小了一倍,向左移動兩位這個數比原來縮小了兩倍。出現這個問題說明學生對於概念沒有理解十分透徹,我想是在課前複習匯入的時候我做得不夠好,基本上沒有複習相關內容,才造成後面學生出現新知後感到突然,也造成個別學生掌握不是非常好。本課在新知的教授前,我覺得應該先複習一下第一單元小數的意義中的相鄰的兩個小數之間的進位制也是十進位制的關係,才能讓學生對小數點的移動規律有更深的認識。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8

統計問題是最常見的生活問題,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這節課主要研究的內容。針對以上目標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課前的談話引入還是新授時的.引導學生走進觀測氣溫這個生活情境中,以及鞏固運用時所選擇的三個題目,()都是有目的而選取的與生活緊密聯絡的題,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資料去分析、預測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

2.注重共性和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整體的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講解。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9

四年級數學下冊《四則運算》教學反思從教參的教學目標定位來看,應該是既注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然而結合我們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來看,兩樣都已初步的感受過,但又不是很深入,

如: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包括帶括號的計算順序都在平時的練習中曾經碰到過,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對於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順序瞭然於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作為重點來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懷疑過。讓我懷疑動搖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差,新課程一線教師都清楚現在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欠缺。

所以,這一次四則運算知識的教學也正是加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訓練的一次好機會。

學生錯誤:

1、不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2、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

3、差生理解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

4、差生簡單的計算髮生不必要的錯誤。

提高空間:教學生明白綜合算式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應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東西搞得的儘可能的形象,從而更接近於國小生的實際。更容易接受。如簡單的“畫順序線”,即可增強形象感。

多鞏固練習,熟能生巧。四則運算是貫穿於國小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內容佔國小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材創設了熱鬧的“冰天雪地”活動情境,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本單元的4個例題都呈現了學生不同的解題思路,以及整理混合運算的畫面,以鼓勵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積極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圍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麼,

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從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還是有部分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不過關,

主要體現在:

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如24-8×2=16×2=32。理解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如李伯伯家養了42只雞,養鴨的只數是雞的一半,學生都知道是用42÷2來算雞的只數,課堂中我將這個題的條件改成“李伯伯家養了42只雞,養雞的只數是鴨的一半”,有一部分同學理解就出現了困難。少部分同學簡單的計算髮生不必要的錯誤,如39+11=40。抄題時抄錯資料的。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要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做到三點來幫助學生提高計算效率,同時養成自覺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

一、做作業時認真看題:抄寫在作業本上的數字、符號是否與課本上的一致,計算過程中數字、符號是否與上式一致。

二、檢查運算順序有無錯誤。三、檢驗計算結果是否合理。事實證明這樣能有效的減少學生計算錯誤,優化解題過程。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組資料的總體情況,代表一組資料的平均水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是很廣泛的。

例如,跟學生息息相關的一項就是平均分問題。而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到數與計算,統計初步知識,應用問題等較為豐富的數學內容,已經具備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與能力。因而在本學段的教學中應緊密聯絡生活實際,注重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主動參與中學會數學思考,在獲取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及解決數學問題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給學生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四(1)班有30人,數學月測試總分是2496,四(4)班有35人,數學月測試總分2687。問通過以上資訊哪個班成績好?為什麼?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情境,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發現、經歷、感悟到了求平均數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認識到了平均數的本質意義,這一點我深感欣慰,孩子們在自學的應用數學解決問題。比起以前單純地教給孩子們解題方法,更讓孩子們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

其次,這節課與以往教學平均數的呈現方式不同。在這節課上我注重了讓孩子們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首先讓孩子們產生對平均數的強烈需求,在經歷了平均數產生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數的本質意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後再去解決問題。 再次,關注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改提出:數學要體現生活性學有用的數學。本節課我在設計練習時設計了小河游泳: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10釐米,小明身高150釐米,他下河游泳會不會有危險?使孩子們在討論中加深了對平均水深的理解,從中體會到了應用數學知識要靈活。 本節課的遺憾:課堂上未能對每個學生舉出的平均數例項進行探索、拓展應用,課結束時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時只是泛談體會和收穫。 學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會更深入地投入。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1

本週教學了《商不變的性質》這一節課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索規律。

我從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出發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從自身內部的需要產生了問題(至少使學生感到教師引發的問題是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學生在相互不斷補充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猜想。波伊亞認為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嚴格演繹思維證明問題,而且要教學生學會猜測問題。他甚至還向教師呼籲:"讓我們教猜想吧"。本節課學生在課堂中自己動腦分析,提出猜想,研究猜想的`合理性。通過猜想——修正——再猜想——再修正……,逐步獲得商不變規律的條件,並發現結論,在這一複雜的思維過程中,學生的活動方式是多樣化的,有個人獨立思考,也有小組合作交流,更有班級集體探究。這樣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又能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

學生的自主探索是國小生成為課堂小主人的必要條件,而留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更是必要。(對於這個規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請你再舉一些例子來證明)教師這個問題再一次激起學生的挑戰性。從現場看就有學生提出24÷5≠(24×2)÷(5×2),這難能可貴的疑問折射出學生絞盡腦汁之後的歡樂,他終於與別人看法不一樣。由此想到應該給學生多一些自由探索思考時間,少一些指令性的操作程式,效果會更好!學生不但發現結論,還學會"猜想——驗證"的探究方法,會有一種"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感覺。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

《加法交換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這一規律的發現過程,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基礎。新課標指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激勵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傾聽故事——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過程。現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說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節課以成語故事《朝三暮四》為切入點,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通過教師設問:“故事講完了,你想說些什麼?”水到渠成地引出數學算式“3+4=4+3”,進而提出猜想“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樣設計,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思考,發現規律,為舉例驗證埋下伏筆。

2、組內交流討論,舉例驗證猜想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舉出怎樣的例子去驗證猜想?應該舉多少個?意在滲透舉例驗證這一數學方法,同時讓學生初步感知“無數”的概念。

在小組討論的同時,教師及時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舉出如下例子:

1、3+6=6+3,4+5=5+4,7+8=8+7

2、1+2=2+1,12+13=13+12,100+200=200+100,20xx+3000=3000+20003、0+5=5+0,1|4+2|4=2|4+1|4,1.02+2.03=2.03+1.02小組彙報後,讓學生評價各小組舉例,真切體驗“舉例驗證要考慮到方方面面”。

3、練習層層深入,鞏固所學新知為了讓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練習內容。讓學生利用加法交換律進行填空即可,使學生即時運用掌握的知識。本節課使學生由簡單應用到靈活應用的練習中,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同時又培養了數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比較創新,打破了傳統教學觀察得結論的方法,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和學校提倡的“主體多元,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相吻合。同時,也適合本學段學生的發展特點、認知規律。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缺點和不足,如下:

1、在引導學生思考舉怎樣的例子來驗證猜想這一環節,處理的不夠恰當。不是學生不會思考,是教師的設問指向性不夠明確。比如,可更改為“我們是不是可以再舉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來驗證呢?”,讓學生明白舉例是指舉加法算式,然後交換他們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

2、在讓學生體驗“無窮”思想時,沒有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課堂教學時,當學生舉了大量的例子之後,教師詢問是否可以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有的學生還是堅持認為不可以,一定要舉無數個例子才行。此時,可自然銜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任意數。這樣,我想比教師生硬地解釋,刻意地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加法交換律,效果要好得多。

3、在引出加法交換律時,要明確強調這一規律中,變的是加數的位置,不變的是他們的和。讓學生反覆地說,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數?

4、在課堂練習時,可引導學生回顧我們在哪裡用到過加法交換律。可利用課本31頁第2題,將新學與舊知巧妙地結合。另外,要將每一個習題的設計意圖,充分地挖掘出來。

總的來說,這堂課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換律,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數學方法,為下節加法結合律以及乘法運算規律打下很好的基礎。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3

1、加強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絡。

弗賴登塔爾說:“數學來源於現實,富於現實,用於現實”。數學只有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絡,才能使學生切實理解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啟用學生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索的動力,基於此理念,在設計新課匯入時,採用了學生熟知的讓學生說出學生尺中一段的長度的情景,一方面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另一方面激發和培養了學生關注生活中數學的意識。

2、充分利用好資訊科技這一現代教學手段。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利用多媒體課件,充分展示數學的變化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討論,自己獲得知識,鍛鍊自己的分析、推導和概括能力。

3、關注學生獨立思考後的合作與交流。

例6教學,採用分組學習,把如何應用小數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交給學生來處理,在學生獨立思考分組學習後,教師把講臺讓給了學生,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課堂氣氛民主、和諧,讓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加深對小數性質的理解。

4、首尾照應,教學完整。

通過小數性質的學習,最後順利解決了開課時提出的問題,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會發生什麼變化?可以啟示學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學好數學知識,就能很好地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習的,即使是學,也是學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可見,教學要關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識的內在規律和相互聯絡,把數學特有的嚴謹、抽象、簡潔、概括等屬性,藉助於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充分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而且強化了學生的感知,突出了教學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從而達到優化教學的效果。如:在教學例5時,利用課件演示,讓學生感知0.1米=0.10米=0.100米,0.30=0.3,並經過學生思維的碰撞,概括得出小數的性質,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不足之處:

課堂中由於本人的語言組織的不夠,教學環節不夠自然,特別是由於本人的疏忽,課件中還有好幾處錯誤。真如熟語所說,當事者迷,旁觀者清。懇請各位同仁多提寶貴意見,以便今後更好地進行教學。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數學教學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本節課我準備了大量的小正方體作為學具,設計了猜一猜、想一想、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親身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物體的面是不同的。第一次操作從觀察由4個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引導他們從擺一擺到看一看,使學生加深對實物和檢視關係的認識。從而得出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對於那些有困難的`學生,讓小組長幫助拼搭、再觀察,這樣做是讓各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掌握,對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接著設計一組練習,對於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催化”作用,特別是開放題的設計,完全交給學生自主完成,探索不同的拼擺方法,給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從而使學生的直觀思考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得到更為充分的鍛鍊。

不足之處:由於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不同,導致觀察的角度,觀察到的圖形有偏差,以致出現畫出錯誤圖形。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教學《四則運算》,一般是直奔主題,告訴學生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學生進行模仿,機械訓練,使學生達到計算的準確、熟練。但練習中忘記運算順序的情況常會出現。單純的機械訓練,學生只會覺得數學枯燥無趣,感受不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本單元第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嘗試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創造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和小括號的意義。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自主的,學生的選擇是開放的,學生的表述也是多樣的。

反思本單元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注重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2.給予學生髮展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思考的主動權。

3.計算教學因解決問題而精彩,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

例1、例2是在學生已會計算的基礎上總結概括運算的順序,運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問題情景,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再讓學生說說為什麼這樣列式,進一步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讓學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效果好,但作業中,發現有同學沒有仔細讀題,發生不該有的錯誤,還有的計算錯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絕大部分的同學能從例題中理解為什麼先算乘除,後算加減,然後運用正確的運算順序計算。但個別孩子運算順序弄不清,格式有錯誤,需個別輔導。

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運算順序,總結運算順序,學生探索出了多樣化的解決策略,並能在運用中創新,教學效果不錯。出現的.問題:個別學生弄不清運算順序,需個別輔導,個別學生第一步算好後忘了把剩下的部分按原來的位置照抄下來,有的同學計算正確率不高,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對症下藥。

關於0的運算,加、減、乘學生很容易理解並能夠掌握,但除法中0的運算,還是有困難,特別是0為什麼不能作除數,學生不太容易理解,應該多舉例,加深印象。

應用題中季度的理解學生還有一定難度,應該重點講解,同時複習好平均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