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在《平均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分糖果的情境,讓學生自由地分,學生彙報,老師板書展示出了好幾種不同的'分法。為了從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最喜歡哪種分法呢?為什麼?很多學生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來了。學生說了自己的理由,與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遠,我馬上用比較規範的語言歸納出了平均分的概念。然後,讓生再次觀察黑板上的分法,彙報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識的二次利用。

學生經過一次實際操作,對“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進行“分橘子”,大多數已能獨立完成這一任務,學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師生共同探究方法的最優化。在後面的闖關遊戲、鞏固練習中,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過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滲透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在闖關遊戲、鞏固練習時,我設計了四關,通過“判一判”、“填一填”、“畫一畫”、“圈一圈,分一分”形式多樣的習題,既考查學生對平均分的掌握程度,滲透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又培養孩子多方位思考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我給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把物體平均分現象展示給學生,把生活和數學相聯絡,在學生感受“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認識除法,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第三單元第41、42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能正確判斷簡單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初步建立圖形的位置關係及其變化的表象。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簡單數學問題。

教學重難點:學生在方格紙上正確畫出平移後的簡單圖形。

教學具準備:投影儀、實物展示臺、課件、練習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談話引入:

(出示“兒童樂園”的圖片)這是什麼地方?裡面有好多好玩的遊樂專案,想看嗎?

現在我們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觀察它們是怎樣運動變化的。

(分別出示兒童樂園中的一些動態畫面,如:旋轉木馬、觀纜車、豪華波浪、小火車、纜車、青蛙跳等等)

(同時出示6個畫面)這幾種遊樂專案的運動變化相同嗎?它們分別是怎麼運動的,請大家用手勢比劃比劃。

你能根據它們的運動方式把它們分分類嗎?先在小組裡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麼分的?(學生說分類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分?

揭示課題:像上面這三種(即纜車、小火車、青蛙跳)都是沿著直線運動的,我們把這樣的運動方式稱為平移(板書:平移);而像下面這三種(即旋轉木馬、觀纜車、豪華波浪)都是繞著一個固定的點轉動的,這樣的運動方式我們就稱為旋轉(板書:旋轉)。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平移和旋轉”。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

1.判斷下面哪些物體運動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出示27頁“想想做做”的第1題)

(我們先來看看這幾幅圖,你能說出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嗎?)

2.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或者旋轉?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1.認識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1)創設情境,感知平移的距離。

情景:(邊敘述邊出示螞蟻搬家圖)下面就跟著老師一起去美麗的草地上看看吧。原來它們正忙著搬家呢。(出示簡化的格子圖)瞧,小房子是在做什麼運動?(平移)向哪邊平移的?(右邊)

螞蟻們覺得有些累,就停下來休息。(分別出示3段錄音)

一隻螞蟻說:“你們看,我們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另一隻螞蟻說:“不對,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隻螞蟻說:“你們說的都不對,我們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學們,你們同意哪種說法呢?在小組裡相互說說。

學生彙報各自的想法。(結合畫面指一指,動態演示平移的過程)

(2)動手實踐,理解平移的距離。

請同學們拿出練習紙,在左邊的小房子圖上找一個你最喜歡的點,再到右邊的小房子圖上指出它平移後的位置,並說說它向右平移了幾格。

指名學生彙報:

你選的是哪個點?它平移後的位置在哪裡?平移了幾格?還有誰和他選的不一樣?(指名三到四名學生彙報,注意抓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

(還有好多學生想彙報的,則要求他們與同桌交流。)

你們找的點向右平移了幾格?都是7格嗎?

我們再來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幾格呢?(動態演示)

你們發現了什麼?

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不管哪個點,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離是一樣的。我們以後數一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在這個圖形上找到一個點,看這個點平移了幾格,它所在的圖形就平移了幾格。

板書:

(3)練一練: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幅圖分別向哪邊平移了幾格?你是怎樣想的?(先填好的同學在小組內交流交流)

這幅金魚圖向哪邊平移了幾格呢?你是怎麼看的?這幅蘑菇圖呢?〖同時出示金魚圖(向左平移6格)、松樹圖(向上平移5格)、蘑菇圖(向下平移6格)及相應的填空題,學生先彙報,教師在電腦上完成填空。

2.畫出平移後的圖形。

(1)畫出線段向右平移6格後的圖形。

你們能不能畫出平移後的圖形呢?(出示格子紙上的線段圖,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問:這是一條……?(線段)學生嘗試先畫,然後彙報畫法和想法。(請一個畫得最快的學生把作業進行展示並說出畫法。)

(2)畫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後的圖形。(學生先畫後彙報是怎麼畫的。)

(3)學生獨立畫出平行四邊形向下平移5格後的圖形。(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學生作業)

3.遊戲:走迷宮

老師想跟大家一起來玩一個貓抓老鼠的遊戲。有興趣嗎?(出示圖)我們來看,圖上有貓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設定了不少的障礙物,貓只能橫著走或豎著走。你能幫貓設計一條合理的路線嗎?先試著畫畫看。

學生活動。

指名學生彙報是怎樣幫貓設計路線的。指出:介紹的時候,要說清楚貓先向哪個方向平移幾格,再向哪個方向平移幾格。(多請幾個學生彙報,也可讓學生同桌之間說說,關鍵是說的面要廣)

你認為哪條路線能使貓最先抓到老鼠?為什麼?先在小組內討論討論然後再彙報。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想研究什麼?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一、創造性使用教材。

新課標要求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創造的使用教材,本課教材通過兩次測量鉛筆的長度引出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但在實際教學中要準備大量長一分米的鉛筆太費時,而且學生在測量的時候容易產生誤差。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孩子通過在紙條剪出一分米和兩分米和測量磁卡的寬兩個活動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進行認知

教學前許多孩子對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瞭解,在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的已有認知為基礎,讓學生自己說出要學生的.知識,即尊重肯定了學生的認知,而且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慾,使其熱情高漲的進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動之中。較之教師的直間灌輸教學效果要好,同時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需要。

三、在活動中充分感知體念所學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於讓學生充分的體驗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教學中通過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說一說,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動,讓學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長。

四、教學環節緊湊,知識出現自然流暢

通過思考“書桌高約7()”,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匯入長度單位分米。在老是和學生猜磁卡的寬是多長的爭論中,學生通過測量驗證從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流暢自然。

五、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比如讓學生猜猜衣架和筷子的長度,使學生感覺到非常親切自然,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六、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

利用同桌估測比賽,小組比賽找一找,說一說活動以及小組之間的互評互助培養孩子的分工合作,團結協作。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本課一開始出示情境圖,寫出除法橫式,我就直切主題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除法豎式,馬上就有學生“自以為是”的認為除法豎式與加法、減法等的豎式相同,我就追問他們,是這樣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它,我出示了一個完整的除法豎式,學生很驚訝,啊,是這樣的啊,他們發現原來除法的豎式是與乘、加減有區別的、是特別的。學生產生了疑問,激起了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願望,也增強了學生自主探索的要求。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從而讓學生去發現除法豎式與橫式的聯絡,以及這些數是怎麼來的,鍛鍊了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並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產生了思維的碰撞,學生之間互相啟發,最後碰撞出新的火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數3相乘得到的”。同學們互相影響,最後能把話說得既完整又正確。我覺得在一開始直接給出了橫式和豎式,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豎式,瞭解豎式,便於學生分析、發現知識規律,避免給學生片段、不完整的知識印象。教師適時引導,讓其探究。

在練習時出現了一些錯誤的現象,如在寫豎式時學生數位沒有對齊,有些同學把一位數的商與被除數的十位對齊,有的同學把除數和商的位置寫反了,於是我把這些現象進行展示。讓同學們判斷分析、訂正,既對新知鞏固練習,加深了同學的印象,又起到同學互相幫助的效果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本課在在學習了加減混合、乘除混合以及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擴充套件,引入了帶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理解和掌握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瞭解運算的運算順序,才能為後面更艱深的混合運算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對混合運算順序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知道在有小括號的算式裡要先算小括號裡面的。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我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進行教學,複習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讓學生觀察比較與以前學習的有什麼不同,學生明確是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也初步體會到了要先算小括號面的。我讓學生獨立進行嘗試計算,並出示學生的不同的計算過程,再進行討論交流,學生自主歸納出結論,也品嚐到了獲取知識的樂趣。

在做第49頁做一做第2題時,我讓學生比較每組的2道算式有什麼異同,通過比較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絡,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小括號對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進而鞏固了新知。

從學生做的作業情況來看,計算準確率不是太高,還得必須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

《數學廣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為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我設計了猜兩本書,猜三本書,猜圖形,課間活動等一系列的活動,活動中把推理思想方法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去感知如何推理。本課時裡設想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整節課始終用創設的故事情境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激發積極性。首先由猜兩張卡片上的人物這個情境引入,再引導學生過渡到猜三本書。其次為了鞏固這節課的重點,又創設了兩個問題:猜小狗的名字和猜圖形。

二、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特別提倡的學習方式。本節課設計時,注意選擇合作的時機與形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在教學關鍵點時,為了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我選擇了讓學生同桌合作。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確的問題和要求,讓學生知道合作學習解決什麼問題。在學生合作探究中,儘量保證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恰當地給予指導。合作探究後,能夠及時、正確的`評價,適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領悟新知。

本節課通過組織學生主動參與多種教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悟協調合作,既讓學生感悟了新知,又體驗到了成功,獲取了數學知識,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本堂課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突出,學生參與的面比較廣,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我在執教過程中發現了以下幾點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學生的語言表述不夠,在猜書本環節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分析了後沒有充分地用言語來表述自己的推理過程,導致時間把握不準確。在推理過程的三種記錄法進行解讀時沒有把三種方法之間的聯絡以及共同點解讀充分。鞏固練習環節的幾個練習層次性不強,沒有提升練習,所以學生思考起來也比較快,還沒有到下課時間我就做了全課總結,讓我感到很尷尬。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7

《讀統計圖表》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完成相應的圖表,能讀懂統計圖表並能根據資料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能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通過聽本節課給了我很大的感觸,讓我看到了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著這份學習的快樂。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

孔老師的課堂創設了許多情境,學生趣味盎然,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從而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這堂課的設計都是從孩子們最感興趣和親身經歷的事情來統計,主要是對學生選修課情況的調查統計、對學生近視眼情況的調查統計、對學生喜歡的遊樂專案情況的調查統計,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堂課學生的思維也非常的活躍,想出了許多不同的'統計方法,每個學生都在輕鬆愉快地學習。

在這節課後面的練習設計是統計深圳歡樂谷遊樂專案情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這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密切聯絡的,圍繞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觀。整堂課,課堂氣氛都很活躍,幾乎每位學生都在跟著老師一起思考和做題目,這樣體現了教師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教程中。孔老師還在教學中對為什麼進行統計的意識讓學生充分理解,達成了對統計圖目標的理解,學生也獲得了統計方面知識的完整性,使得學生把知識應用於生活中的意識。這樣看來,孔老師這節課還讓我明白了要想進行統計的教學,不僅要理解課本的設計意圖,還要跳出課本,把相關的知識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尋找最適合學生的突破口,這樣,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聽完本節課也給了我以後教學方面的很多思考:

1、應多努力營造一個生動、主動、和諧的學習環境,引導他們培養創新意識

2、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讓數學密切聯絡生活,讓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

3、小組討論,合作解決問題,讓學生共同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和集體的力量,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自主性。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8

在教學本堂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筆算的方法,(積是兩位數是教科書上主要學習的內容,積是三位數的情況補充習題上也有出現過),因此學生已經體會到兩位數乘一位數積可能是兩位數也有可能是三位數,同時教科書第85頁第7題已初步接觸了本單元的第一次乘法估算(積是兩位數),對估算方法已基本瞭解。所以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兩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乘的算理和掌握其筆算方法,並能正確的計算,以及估算的方法。 連續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以下三各方面:

1.在用一位數與另一個乘數的十位相乘時,積滿了幾百,就要向百位進幾,這是一個新知識。

2.在用一位數與兩位數相乘時,每次都要進位,計算出錯的機會增加了。

3.在用一位數與另一個乘數的十位相乘時,學生短時記憶的容量增加了,不僅要記住向百位進的數,還要記得加上個位進上來的數。

這節課我鼓勵學生自己進行估算,再引導學生探索需要連續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這給學生的自主探索演算法留下了必要的空間。

一、教學中以舊知識的複習引入新授教學,讓孩子通過舊知識和新問題的比較,探究新的方法。課堂中注意演算法的交流,同時加強練習(板書),發現問題並及時糾正,在提高正確率的同時提高計算速度。

二、引導學生說出計算時應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自己提醒自己,比單純的歸納計演算法則讓學生記憶效果更好。學生在相互交流補充中總結計算方法,自主討論發現豎式計算中的錯誤,相互交流計算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通過對連續進位算理的反覆訓練,讓學生掌握了計算的過程。學生能清楚的表達計算連續進位的時候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課堂有講有練,講練結合,在估算和連續進位這兩個知識點後分別安排了一組練習,將書上的習題有效的整合,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9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完圖形的迴圈排列以及簡單的數列規律後的一節練習課。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所學內容,但是還不夠熟練,基礎較差的學生還不太懂得如何去探尋和發現圖形或是數字排列中的規律,當一眼看不出其中的規律時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探索。

所以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各種各樣的規律。

2、並在尋找和發現規律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總結,歸納出尋找簡單規律的一般方法。初步滲透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和遷移類推等數學思想方法。

3、體會規律在生活和學習中的作用,初步培養髮現和欣賞美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我在課堂引入的時候,就開門見山地向學生介紹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教學要求,讓學生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和目標:在練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探尋規律的方法。

然後,我分圖形規律,數列規律,兩大塊分別進行了練習與總結,在練習的過程中注重學生思維的訓練,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及時地質疑,引導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進行猜想,並通過自主探索去驗證。在得出了種種的結論之後又及時引導學生總結歸納思路和方法,開成明確的解題思路。香檳酒塔及線段數與點數的關係這兩個教學情境,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到

最後,設計了開放式的教學環節,讓每一個學生按一定的規律設計一幅圖案或是一個數列,讓同組的同學接著往下畫或是填。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加深了孩子們對規律的理解

《標準》將“探索規律”作為數學與運算獨立的內容,其目的是加強這方面教學的力度,把這種“探索規律”的活動,結合其它方面內容的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開闊學生的思路。因此在設計時,我根據本課探究性和活動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定了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內容,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和總結的能力。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大部分的學生初步學會了如何去探索和發現規律,體會到了規律在生活中學習中的作用,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特別是在最後的開放式的規律設計過程,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機會,設計了很多有趣的規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如有些學生在設計規律的過程中思路不開闊,有些學生在探尋規律遇到困難時有畏難情緒而退卻等。這還有待在今後的教學過程當中進一步探求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空間與圖形”部分,教學時應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整節課的學習,有利於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瞭解所學知識的價值,增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給學生的思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充分揮自己的潛能,去體驗、感受、經歷和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投入。課中有兩個地方處理得不錯:一是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平移和旋轉動作時,教師當堂示範,加深了學生對“平移與旋轉”的理解,分散了教學的難點;二是當討論“怎樣畫圖,才能使平移後的圖形既正確又美觀”時,學生天真的笑臉上綻開了一朵朵智慧之花——他們積極探索出“平移”的本質特徵!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1

一、改變教學素材,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教學時準確的掌握教材要求,對教學原本素材進行改編。原本教材所創設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縷陽光”,教學素材與學生實際生活距離較遠,無法引起學生產生太多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創設了新的情境——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這樣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二、聯絡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感受時間和生活的密切聯絡。

聯絡生活經驗,使學生深刻感受和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聯絡。因為在生活中,人們經常用到時間,學生們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的去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去講解,並設計一些關於本課所學的數學活動去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時、分的實際長短,明確時間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

三、動手操作,利用實踐活動探究新知。

課上,我設計了大量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究新知,在做中學。我還準備了鐘錶模型,然後充分利用鐘錶模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們在撥一撥,認一認,想一想中主動探究和學習新知。

四、進行科普教育,滲透德育思想。

最後適時進行科普教育,滲透德育思想。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及成功返回,這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於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資料,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適時向學生介紹,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及珍惜時間的教育。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

這節課的內容比較枯燥。我利用課件“猴媽媽分桃”,創設教學情境,引入例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教師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為學生創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空間、合作探索的時間,讓學生在交流法中通過用擺小棒的方法求商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獲取新知,有的用依次減的方法、還有的用乘法口訣,使學生了解不同的求商方法,在比較中選擇簡便的方法。這樣即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會到探索的快樂,又培養了合作意識。但學生在選擇求商的最佳方法時出現分歧,說明學生擇優的能力還有待提高,今後在這方面我要加強培養。

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又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使整個教學過程在活動中完成,以活動促發展。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要上好一節課不但要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還要備學生,這樣才能恰當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

整節課注意到了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教學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思考、獲取新知、發展能力,使他們的綜合素質不斷得到提高。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3

《回收廢電池》這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兩位數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數加法的基礎上,再來學習的三位數不進位和進位的加法。要求學生能正確地進行豎式運算。並讓學生明白三位數的加法,其實只是數位變多了,但豎式的'運演算法則其實跟兩位數的運演算法則完全相同。

1、教材創設了“回收廢電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結合這一素材,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並通過“你知道嗎?”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了廢電池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關注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絡,適時的進行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在討論“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節廢電池?”時,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列出算式。並讓學生先估計出得數的範圍,再進行計算。再探索計算方法時,讓學生通過在計數器上撥一撥瞭解到“相同數位要對齊,然後在從個位加起。”解決“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廢電池?”在前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去思考,進而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討論“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節”電池時,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讓學生估計出得數的範圍,再進行計算。在計算112+87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索計算方法,再進行交流教學。從“估一估”、“撥一撥”和“算一算”三個層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確計算的方法讓學生知道。當我們遇到一個新算式時,先估一估它的結果,做到心中有數,對探究演算法和解決問題是有益的。通過在計算器上撥珠計算,學生了解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因此在豎式計算中,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才能相加。

4、通過創設情境,探索新知,鞏固練習等環節的教學,順利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但要注意的是在備課時,仍需事先把握好每個環節的用時,多給學生進行板演的機會,放手讓學生進行估計和語言表達,老師不要太急於“一手操辦”,這樣更能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願說。同時教學語言仍需再斟酌些、嚴謹些,這樣本堂課就更能達到教學效果了。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4

《認識路線》是《方向與路線》單元的第二節也是第二課時的內容。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用比較完整的語言從方向和路程兩個方面來描述一條路線,對於七八歲的孩子來說是很困難的。可這又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突破這一重點、難點,我做了以下設計,而這幾個環節也正是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它讓學生了解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到“學習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必要活動”,從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學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到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中,我首先設定了一個情境“選拔總導遊”。先由人人做小導遊帶領明天前來參觀的小朋友介紹乘1路車去動物園的行車路線,並看誰表現得最好,最後確定誰為總導遊。別看這一小小的激趣,可真給了同學們無限的力量,為當選為“總導遊”他們個個爭先恐後地表現自己,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部激起,沒有一個甘於落後。這為一節課的成功打響了前奏。

其次是小組的合作。我將學生每4人分一組,其中有3個小組中各有一個方向感很強的同學,同時也各有一個方向感特差的同學,由方向感特強的同學帶領著方向感特弱得同學共同學習、探究,其餘各組也有個別方向感較好的同學為組長帶領著操作,而且著重強調“人人蔘與”。先由會說的學生一邊用手指著路線方向,一邊介紹行車路線,一個一個地說,待等到不會說的同學說時,就請小組幫忙,直到他獨立完整地描述路線。在此過程中無論是給予幫助的還是接收幫助者都有很大的收穫。因為在幫助別人解除疑惑的過程中,學生之間往往會感到自己掌握的知識不夠用,感到自己的理解程度不夠深,這就自然低迫使他去深入研究;同時,通過對問題的探討、交流,也會加深對學生自己所講內容的理解。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善於把自己的經歷和體驗釋出出來,以和同伴分享;當有人向自己求救時,學生應慷慨相助。

再者是適當藉助輔助性教學手段。我這裡講的是利用一些恰當的肢體語言幫助我們去識記一些東西。如我在教學第一課時《辨認方向》時,為記住八個方向,我讓全班同學站立,跟著我用手指出圖上的八個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左上方為西北、左下方為西南、右上方為東北、右下方為東南,每次製作方向板之前也用手勢來幫助回憶和記憶這八個方向。這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效果確實不錯,以至於本節課上學生在敘述路線時,反應之快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料。

另外,對於分小組活動的課,教師要特注意的是教師在小組的輔導非常重要。教師在小組內輔導,因為面對的是很少數的幾個學生,所以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在這個環節,教師備課時要首先想好,對於哪些學生要如何去輔導、輔導的重點是什麼、採取何種方式輔導效果最好。

其實在課上完之後,我一直為拖延了時間而耿耿於懷。直到第二節數學課處理問題時,我才恍然大悟。要想上好一節課,教師必須做到兩點:

要給孩子們創造一份快樂的心情。給孩子一份快樂的心情,並且一直保持到最後。因為快樂心情讓學生神采飛揚,讓學生的思維達到最佳的.活躍點,所以學生們的自主探究也落到了實處。另外老師的激勵評價,給了孩子一份自信,這份自信讓他們的課堂表現更加出色,我們不可以吝嗇自己的表揚,把讚許的目光給孩子們,把欣賞的話語給孩子們,讓他們擁有一份美麗的心情,孩子們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讓每個孩子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我讓小組代表中能力強的同學上臺當小老師,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感,然後降低要求讓學困生模仿他們敘述,老師精巧地及時地引導或幫助使他完整地描述,使其及時收穫成功的喜悅。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進一步的失敗會導致學生動機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則會成為學習動機的“啟用劑”。讓學生儘早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感受到自己是在快樂而成功的從事著智力活動。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必然會顯得更加高漲 、更加激烈、更加濃厚。

當然,這節課有幾處成功之處,也有更多需要改變、更進的地方。如,在學生敘述路線時只是停留在口頭表達,而沒有用文字把它寫出來。儘管二年級學生在書寫上也是一個難點,要麼有字不會寫,要麼就是寫得太慢,但如果從小就養成這種有記錄的敘述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更佳的自學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教會學生自學方法。

還有新課探討的第二步“說一說”,教學時時間太少,仍然還有少數幾個同學可能不太理解題目的意思,這一題主要讓學生明白題意,答案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該如何去分析該類問題。要想上好一節課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注意的細節問題還有很多,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多多學習,多多探討,爭取實現更有效的教學。

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

認識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裡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比較難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平均分”。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在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卡片,代替實物,給兩隻小猴分8個桃,,這樣通過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我預設可以出現多種分法,一隻得1個,另一隻得7個;一隻2個,另一隻得6個;一隻得3個,另一隻得5個;兩隻各得4個。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隻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課堂上,學生卻很自然地進行了平均分“每隻小猴分4個”,而此時的我,卻沒很好地利用這一課堂生成的資源,仍然生搬教學設計,順著自己頭腦中設想的走下去,追問學生“你還有其他的分法?”此時的學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課後,我陷入了思索中,課前的預設與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說明了什麼,只說明我只是僵化地跟著設計在走,當新的生成出現時,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對學情的分析不透徹,沒有深入地瞭解學生在學習之前對如何分有了什麼樣的基礎。

我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更精確,設問的水平更高些,教學機智更靈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