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

圖形的拼組是在既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讓學生通過擺、拼、剪等活動,體會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徵,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與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如做風車的手工活動中,先讓學生思考:風車應該怎麼做?在做的過程中,紙的形狀每一步都會發生什麼變化?帶著這個問題在小組裡交流,學生們討論熱烈,有的帶著大家一起研究書中風車的製作步驟,並按要求動手摺一折,有的.則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製作,當風車一個個在他們的手中誕生時,他們興奮異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看到了平面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又體驗到了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快樂。“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實踐探索”這些課改中提倡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本課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2

本節課一開始,我就以學生比較熟悉的話題——逛超市開始,學生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後通過找一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引入這節課的主題圖——氣球圖,問: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分類和計數的結果清楚地表示出來嗎?然後請學生擺一擺(提示:可以畫一畫、寫一寫),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緊接著向學生提問:什麼形狀的氣球最多,什麼形狀的氣球?然後加深難度問:怎樣可以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什麼形狀的氣球最多,什麼形狀的氣球最少?讓學生開動腦筋去思考解決的方法,從而介紹象形統計圖這個概念,並且要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擺,這樣擺有什麼好處。讓學生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無結構到有結構,學生們就更容易掌握這個知識點

緊接著,我讓學生合作探究不同的分類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和探究能力,這樣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分完後,就請兩位學生上臺合作擺出他們的分類結果,並將他們所擺出的結果進行說明。這樣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馬上對於所擺出的結果進行反饋,誰最多,誰最少?然後讓學生提問。通過這樣的過程,又將用數學納入到了分類與整理中,讓學生學會從分類與整理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最後提出了一個拓展性的問題:如果把咱們班學生分成兩份,可以怎麼分?這個問題來源於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解決這個問題的積極性都非常的高,大家開始踴躍發言,紛紛的說了許多自己想到的分類方法。最後用生活中的現成的數學素材為他們留了一個作業“整理自己的小書包、自己的房間……”真正的將數學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讓學生學會去探究生活中數學的.美,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

可惜本節課我在講《象形統計圖》的時候,我沒有著重強調它的畫法,導致孩子最後在做《練習七》第2題的時候,有的孩子是從上往下畫的,我應該先引導孩子觀察圖片的資訊,找到分類標準,在塗顏色的時候,提醒孩子們從“下”往“上”畫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了。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3

這個學期我繼續擔任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大的挑戰。責任促使我無怨無悔地做好工作。這期間我灰心過,氣餒過,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氣向前進,一學期很快就要過去了,很有必要反思一番。

最初開啟一年級的數學教材,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有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自己在這一學期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我覺得做得較好的方面

1、摸清底細,熟知學生水平。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數學學習的基礎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每一節數學課之前,我總是先了解一下學生的學習基礎,課堂上儘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2、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不侷限教材,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例如:教學“位置”,我拋開教材中靜止的畫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資源,讓幾個學生上來排隊,全班同學來說誰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等,然後讓說中的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學們說的是否一致。又如:在上“圖形的拼組”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許多物體和圖形,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自主動手實踐,真正使學生在“玩”中獲得了知識。

3、要信任學生,一年級的學生一樣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只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的創造潛能是無限的。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上《人民幣的計算》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在用20元錢買物品時,都列算式為:12+3+5,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5+5+5+5。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為什麼要列成這樣呢?”她說:“我最喜歡小人書了,所以我想把20錢都用在買小人書上,所以買了4本下人書。”我當時特別高興,就藉機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通過這道題還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想出了多種不同的答案。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小小商店》時,我就模擬超市佈置物品,然後讓一些學生當收銀員,一些學生當顧客,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氣氛相當好。通過此遊戲,確實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又學會了人民幣計算知識,又培養了表達能力、實踐能力等,真可謂一舉三得。

5、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多一些,少一些”時,我通過猜一猜的小遊戲,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多一些”,什麼是“少一些”,怎樣算“多得多、少得少”等,同時也加深了對數的認識。

6、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絡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認識時間》課以後,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張合理的一天作息時間表,請學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不要浪費時間。

7、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二、不足與困惑

1、我雖然參加過了新課程培訓,看了較多的課改書籍,理論上明白該怎樣做,但在實施中往往還會變樣。

2、像好多課得準備很多的材料,但平時上課,自己由於身兼一年級班主任之職,所以有時會很忙,不可能一一去準備的。

3、一年級這個班學生基礎差異大是令我頭疼的問題。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好生“吃不飽”,差生“撐不了”的局面。如何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這又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三、幾點思考

1、自己的教育觀念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比如學生不懂的問題,有些學生站起來想解答,可是我們就是不讓,偏要自己點一個學生起來講;又如學生列出的式子是對的,但由於不合常規,而我一時沒想透就不予肯定等(當然這有時我也怕考試不這樣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學觀念還跟不上學生的發展需要,還有待進一步學習提高。

2、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資訊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學前班(幼兒園)進入國小,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3、要轉變家長的觀念,但家長的想法跟不上時代(有溺愛孩子的成分)。有些家長認為現在的一年級教材難,孩子能學多少算多少,以後再長大點就會知道的。部分家長對學生的學習不過問,特別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家長不跟教師配合共同幫組學生。如:幫助學生製作簡單的學具、批改家庭作業,老師顯得很無奈,這樣的局面怎麼辦?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4

《數的順序》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100以內的數數、讀數、寫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1、在教學時,我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填寫百數表時,因為學生已經有了數數、讀數、寫數的基礎,所以我讓學生去獨立填寫,從而形成100以內數的順序的鮮明表象,為進一步加深對各數的順序的記憶,也為理解和探索百數表的排列規律打下基礎。

2、通過對百數表橫、豎、斜各方位的觀察,使學生對100以內數的順序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瞭解每個數在數目表中的位置、與相鄰數的關係,對100以內的數的大小有比較清楚的.瞭解。同時,通過對此表的觀察,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排列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堂課上下來,感覺學生比較活躍,效果較好,但是時間上把握的不太好,在觀察這一環節花費時間太多,後面有2道習題沒有完成,以後教學時要注意適當控制。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5

讓“預設”和“生成”激情共舞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預設”的非常好的教學設計在實施過程中也常常會“卡殼”。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過分的拘泥於靜態教案的“預設”而忽視動態學案的“生成”,使學生深陷在“預設”的巢臼裡。教師能否準確把握教材,全面瞭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也是動態“生成”的邏輯起點。評價“預設”的效能高低,應當分析“預設”是否促進了課堂的有效“生成”,這就要求我們應當為“生成”去謀劃好“預設”。使“預設”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成”的質量。

一、“預設”教學目標——準確定位,源於全面瞭解學生

在一節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教學目標的設定尤為重要。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即教學應達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學上的盲目性,是順利進行教育活動的基本保證和首要環節。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審視教學目標,堅持面向未來,立足課堂,確定好每節課的教學目標。

這節課學習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是國小階段整數大小比較的基礎和重點。為以後的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多位數的大小比較奠定基礎,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教材提供了情境,讓學生自己解決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最後由教師給出比較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比較100以內兩個數的大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1.使學生學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並體會比較兩數大小的方法。

2.利用輕鬆愉快的遊戲和現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習數學的興趣。

3.培養知識遷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預設”新知教學——準確把握,源於學生的需要

荷蘭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強調:“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我們也必須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既不能過高地估計學生,也不能過低地估計學生,新知的學習應源於學生的需要,讓他們能夠自由而主動的學習。

學生狀況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並能用符號表示大小,但對100以內數只是初步認識,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較為困難。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他們

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具體、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從中感知兩個數的大小,再逐步過渡到藉助計數器的比較,最終能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

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要貼近學生,俯下身子來備課,多和學生交流,不失為備課的有效途徑,課前短短的交流和調查,勝過教師長時間的“閉門造車”。

三、要在“生成”中即時準確“預設”

教師要了解學生,上課的時候,要關注學生的情況,關注學生有什麼創意?有什麼困難?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做適當的調整,把學生的情況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來利用,而不是作為負擔。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作出“生成”的教學策略。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真正做學習的小主人。

四、要在“生成”中不斷調整 “預設”

本節課上完以後還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新授部分過程太快。應從數的組成的角度去比較數的大小,使學生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也為後繼教學做鋪墊。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2.習題的設計要細化,要充分理解編者的意圖。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深的體會到要認真的吃透教材,精心的設計每一個數學活動,使我的每一位學生有所得。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6

“100以內數的順序”是在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數數、組成、讀寫以後的一個知識點,由於100以內數的認識涉及的概念比較抽象,而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本節課開始,採用動畫機器人講話做匯入,創設情境、營造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輕鬆自然地進入課堂,便於一步一步將學生引向學習內容,使教學自然巧妙的展開。

第二,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放手學生在已掌握的百以內數的知識基礎上,去獨立完成百數圖的填空,從而形成100以內數的順序的鮮明表象,為進一步加深對各數的順序的記憶,也為理解和探索百數圖的排列規律打下基礎。

第三,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操作,讓學生在獲取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體會數學的多姿多彩。教學中,讓學生給十位、個位是3的數塗上不同的顏色,不僅使學生清楚地知道100以內各數的排列順序,而且深化了對數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的理解,還激發了學生探索規律的好奇心。在全體學生參與塗色遊戲探索規律的同時,組織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進一步培養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

第四,數學遊戲的設計,有利於“寓教於樂”,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並注重聯絡生活,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教學資源,運用所學的教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學生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活動中積極、主動,在充分動手操作、探索規律的基礎上,加強了對100以內數的順序的理解,也進一步加深和鞏固了百以內數的概念,體現了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現的能力;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7

本節課的知識是在一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有效地引導學生經歷統計過程。在這裡我以同學們喜歡的“動畫片”引入,新穎、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在開課階段情緒就處於十分活躍的狀態。“該放哪部動畫片呢?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怎麼辦呢?”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知識衝突,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聯絡生活實際,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展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

將過去的老師講變為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通過調查方法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學生興趣正濃時,又結合學生喜歡的體育活動來組織調查,小組合作前,教師提出了十分明確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項,為後面的調查作好了準備。

在小組合作調查中,教師巡視、指導,與學生一同投入到調查之中,將傳統教學中單項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促進了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同時也使學生經歷了蒐集、整理資料的過程,從活動中體會到成功感。使學生認識到統計的結果和調查的人數必須一致。

總之這節課能較好的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完整的情境,圍繞“該放哪部動畫片?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怎麼辦?”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同學們情緒高漲,主動參與。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勇於實踐。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8

在本節課中,根據教材安排,引導學生開展“買氣球”“和最喜歡的動畫片”兩個統計實踐活動。

首先,努力使情景的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如:結合單元教學時間恰恰在“六一”兒童節前夕,讓學生為慶祝活動出謀劃策,調動學生參加學習的主動性。對於教科書安排的調查“學生最喜歡的電視節目”,

通過課前調查,我發現學生對電信內容的認識和選擇大多侷限於動畫片,因此結合學生特點我稍加改動變為統計“學生最喜歡的動畫片”,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課堂氣氛熱烈而活躍。

其次,力圖體現師生共同探索蒐集、整理資料的全過程,促進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如鼓勵學生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尊重學生的意見,努力創設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動空間,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的收集資料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最後,因為這節課給了學生充分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積極性很高,所以使得課堂有些凌亂,今後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時我要注意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做到鬆弛有度,便於學生情緒的調控。另外,還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組織、管理、協調的能力,不斷的去實踐和探索,爭取更大的進步。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9

這個學期由於工作的需要我接任了一年級兩個班的數學,且擔任其中一個班的班主任,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大的挑戰。責任促使我做好工作,付出就會有收穫。這期間我灰心過,氣餒過,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氣向前進。一年級的數學教材,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開學一個多月了,很有必要小結一番。

一、我覺得自己做得較好的方面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不侷限教材,要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激發學習興趣。數學的教學內容較抽象、枯燥、無味,它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不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生認數和記數時,我採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為了讓學生記住數字1?9的字形,我教學生背誦順口溜:“1象粉筆,2象鴨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鉤子,6象口哨,7象銀鋤,8象葫蘆,9象蝌蚪。”以此來幫助學生記住字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賦予數學內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將數學的知識滲透到童話的故事中去,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分類》這一課中的“做一做”時,大多數學生都分蘋果、梨和桃子三類(3個蘋果,3個梨,3個桃子),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是按圖形分類的,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分呢?”她說:“有3個三角形,3個圓,3個正方形,共有9個圖形。”我當時特別高興,就藉機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這幅圖還有不同的分法,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不同顏色來分類。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生通過對各種東西進行分類,發現可以按顏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狀分、按材料分等。分鞋子時,學生把皮鞋放一層,涼鞋放一層,並能說出人按高矮來排隊時,矮在前,高在後;人按男女分,上廁所時男的上男廁,女的上女廁。學生把分類思想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充分體驗了分類的用途、好處。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

二、我的不足與困惑

1、我雖然參加了過培訓,理論上明白該怎樣做,但在實施中往往還會變樣,大膽嘗試新的教法,但在課堂組織方面顯得有點無力,秩序不是那麼好,學生一聲高於一聲,做什麼的都有,再好的教學設計也無法實施,到最後我的嗓子也變啞。

2、如何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這是一個頭疼的問題。這在我班顯得更為嚴重。年齡懸殊較大,大與小相差一歲多。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好生“吃不飽”,差生“撐不了”的局面。

3、好多課得準備很多的材料,由於任教兩個班、擔任其中一個班的班主任,平時上課很忙,課後也有很多工作,所以不可能一一去準備教具。

4、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還不夠。學校的有些設施也跟不上,像我們學校還算好了,有多媒體教室,但沒有配套的課件等。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0

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20以內的數,掌握了10以內加減以及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在計算20以內退位減法的時刻,需要學生應用學過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也即是所謂的“算減想加”。所以,在教學新課時,我總是進行對應的進位加法口算喚醒小孩對進位加法的記憶,並出示求未知加數的算式。

在教學中,北大青鳥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生動的過日子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過日子中的數學,感想數學與平日過日子的密切聯絡,增加對數學的親密感,經歷用數學的樂趣。比如:直觀的巡視材一年級下冊9頁的例題圖,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行解答。受過日子閱歷和解析本事的侷限,國小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頻頻難以解析。所以,例題教學充分應用了當代教學傳媒,闡揚直觀性作用,創設了逼真的情境,為學生供應豐盛、生動的'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要給小孩供應充分展示自己的時機。在提出問題後,不急於教計算辦法,給小孩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在自己的實驗中摸索發現,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讓小孩學會傾聽,學會互相學習。最後,在對比中,優化演算法,達到教學的目標。在教學十幾減九時,通過小孩自己的摸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聯絡進位加法算加法,還有的小孩還想出了書上沒有的辦法(13—9,我先算13—10=3,因為多減了1,所以再加1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1

在《青蛙吃蟲子》這節數學課上,學生們除了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智慧,還帶著自身的情感、動機、需要一併投入課堂;學生們除了與教師交往外還與同伴之間進行相互交往;學生們除了認知、情意方面的發展,還包含群體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多方面。

1、面向全體學生

這節課我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承認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比如探索“一共拔了多少蘿蔔?”營造出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氛圍;學生敢於表達樂於表達在積極的表達中發展了數學思維,使課堂真正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當學生用操作表達自己的想法表達的不夠完整清楚時老師幫助,同學的幫助,讓在數學學習上不是很突出的學生信心倍增。同時他們在小組裡有表達的機會,在全班也有展示的機會。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餘力的優生也脫穎而出,幫助別人時信心倍增,真正做到了關注每個學生,面向全體學生。

2、“在活動中學數學”——關注學習過程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許多東西是教師難以教會的,要靠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學習。這節課教師從青蛙吃蟲子這個有趣的情境出發,採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讓每個孩子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青蛙吃蟲子這節數學課,教師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參與,發展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

在學生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做到了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決不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說的,讓學生自己動口,決不代他講。為學生多創造更多的思考的時間,更多的活動的空間,更多的表現自我的機會,更多的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整節課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孩子們個個自信張揚,帶領孩子們快樂學習,自主學習!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2

1、《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在計算教學中積極提倡演算法多樣化。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十幾減9”的演算法。教師尊重教材的編排要求,在例題教學時,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思考、討論的基礎的上,提出了多角度思考的要求。學生在交流彙報中,逐步明確計算“十幾減9”可以有不同的演算法,要學會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去分析和思考。結果課堂上出現了爭搶介紹自己方法的局面,雖然學生剛進校門不久,但學生們思維活躍,互相啟發、互相鼓勵、共同完善,不管是以前知道答案的(幼兒園背過),還是暫時沒想出答案的,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學習數學、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在此得以強化。

2、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通過一系列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養成與他人溝通,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這不但體現在教師和藹可親的教態上,更體現在尊重學生獲取知識的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學環節上,如探究“15-9”各種演算法的`交流後,提出“把你最喜歡的方法再次介紹給同桌小朋友聽”“用你最喜歡的方法去算”等要求。學生的學習必須經歷“內化”的過程,這時,讓學生“靜下來”,回憶整理自己的思路是多麼及時和必要。而本節課是20以內退位減法第一教時,學生初次接觸,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嘗試計算,然後通過“小狗翻卡片遊戲”,引導學生進行演算法的“優化”——對“想加算減”初步感受和了解,既尊重學生認識掌握新知的規律,又照顧教材編排的特點——為進一步學習減法,用“想加算減”等方法提高運算速度做好鋪墊。

3、數學教學情境化則是當今課堂教學改革提出的要求之一。

本課以“小兔和媽媽到袋鼠阿姨文體超市買鉛筆,小猴過生日”為情節,對各環節進行串聯,適應一年級學生的特點,使得教學過程充滿童趣,為學生主動探索創設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3

《小兔請客》是本冊教材計算教學的起始課,對於加法學習,學生的興趣很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創設具體情境。

本節課我通過創編有趣的故事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入對本節知識的學習。創設了具體的情境,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小兔請客”是個非常富有童趣的情境,老師有意地設定“陷阱”:想吃,就得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來,讓學生置身於數學情境當中,學生急於想幫幫小動物,爭先恐後地提出一些問題來,這樣就產生了一種心理內需,這種內需就化為學生主動探究的動力。

2、讓學生提出問題。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若是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提出,則更能激起學生的探求慾望。教學中我只是給了學生一點“催化劑”——“快快幫幫它們吧?”學生們就一下子提出了那麼多問題,這些疑問都是由學生自己產生的,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就會更高、更主動。

3、讓學生髮現計算方法。

我們教師在研究教材時,大多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組織教學,即使在教學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但最終還是歸為這種“想”,扼殺了學生思維的多樣性。教學中我通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讓學生髮現了多種演算法,意在挖掘了學生的潛能,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存在問題與教學困惑:

1、對於介紹加減法各部分名稱時,我費時太長,把問題弄複雜了。一年級的`學生只要知道在加減法算式中,哪些是加數,哪些是和,哪些是被減數,哪些減數,哪些是差就夠了。在教學中,我將這些名稱加上運算子號讓學生去讀甚至於去識記,大大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其實在本堂課上既使學生不能熟練掌握也不要緊,可以在今後的學習中不斷強化。

2、正是由於課堂中,我注重了強調演算法的多樣性,而忽視了算理的強調,就效果來看,即使不想最終歸為“這樣想”也得讓學生學會用“這樣想”的方式來計算,不然學生的法離開這種具體的情境後,變得不太適用了。

這讓我感到困惑:到底要不要提倡演算法的多樣化?還是在多樣化的過程後提煉出一種更為簡便,更為科學合理的方法呢?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4

本課教學時,以對前一課進位加法進行系統複習和鞏固。強調從個位算起。把進位加與不進位加之間進行對比練習,也把都是進位加法算式進行對比練習。讓學生來感受到演算法上的異同點,體會到如何進行進位加的口算,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在練習中,還加強學生易錯題的訓練,將學生作業中容易算錯的題目進行鍼對練習,讓學生交流口算的過程個,明確口算的方法,減少口算錯誤。第二題通過同桌互相報得數,提高學生的`心算和口算能力。這部分少數學生能夠迅速報出得數,還有不少學生需要較長的思考時間。說明提高進位加的口算能力還需要不斷的練習。

計算不緊要保持正確率和速度,同時需要增加對學生估算的訓練。通過看算式估計是幾十多,感受得數十位上數的變化,明白需要進位還是不需要進位,並利用估算對最後計算出的準確得數進行驗證,檢查計算得數是否正確。

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獨立審題,說清算理,規範書寫的能力。在第10題找規律的練習中,學生要先觀察已有的一些數之間的變化,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絡,再進行後面的數續寫,交流其中的規律,並舉例照樣子說一說。這部分可以讓學生自己出題的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鞏固學生對找規律題型的理解。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5

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春遊情境,一統全課。課的一開始,就通過教師的語言渲染,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春遊情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於知識的輕鬆獲取。對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進行有目的加以引導觀察,從養殖場主題圖中所提供資訊,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以更好的發揮教材的作用。充滿童趣的內容,引起學生的高度感知,數一數誰多誰少,教給學生直覺思維的方法,是下面抽象思維的一次熱身,這樣由淺入深的思維訓練更有成效。多一些,少一些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課上應放手讓不同的學生說,讓學生有不同的說法,教師只需適當引導。新內容“少得多”的獲得,是在對前一部分知識的應用中揭示的。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師有效的提問:為什麼不選76人而選12人呢?學生的思維迸發出火花,與疑難處茅塞頓開,“少得多”的提出不著痕跡,水到渠成,這比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更勝一籌。數學課同樣肩負思想教育的任務,教師的適時一問,教育學生尊敬老人,禮貌待人,思想教育的滲透合情合理。枯燥的數字形象化,生活化,變得栩栩如生,這樣的設計正是學生所喜歡的`,富有人文氣息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體會出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加深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傳統教學中小結是教師的拿手戲,本課中,我放手讓學生進行充分體現自我主體作用的小結,學生真正成為一堂課的探索者,發現者,體現了教師的學生觀。。學生學習了知識,陶冶了情操,課已盡而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