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1

《統計》這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整理簡單資料,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統計表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分類整理資料的方法,並把經過整理的資料填在簡單的統計表裡。

這節課,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學生營造了有效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產生了強烈的好奇,然後去探索、去質疑、去尋找答案,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解決了學生認知上的衝突,讓學生主動地構建了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達到了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一、呈現的獨創性。

能夠用來促進學習的任何正當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由於統計實際生活中的隨機性內容在教室裡不便開展,於是,我利用學具中的各種形狀的幾何圖形卡片,讓學生體會到“數一數”不能正確地統計各種形狀的幾何圖形卡片的個數,從而產生了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了學生自主選擇和使用學習策略的意識。

二、探索的自主性。

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用已有的經驗已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於是通過觀察、討論、分析,自己探究出多種記錄資料的方法:有的把各種形狀的各種形狀的幾何圖形卡片分類記錄,有的用畫“☆”表示卡片的個數,有的用畫“正”表示卡片的個數,有的則用打“√”的方法記錄卡片的個數……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記錄方法,動手將幾何圖形卡片的個數統計出來,親身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使學生對資料的整理與歸納的思想得到了發展

三、數學的實用性。

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儘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本課通過對幾何圖形卡片個數的統計和分析,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會了數學的價值。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2

核心提示:本節課是學生在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和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要求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因為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在學習了不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學習...

本節課是學生在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和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要求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因為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在學習了不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列出的算式才有退位減和不退位減,讓學生說說哪幾題算起來很容易,算一算,為什麼另外幾題算起來比較難,得出個位不夠減,是退位減法,不僅揭示了課題,而且複習了不退位減法的演算法,知道了退位減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區別,知道了退位減法的難點,為什麼不容易算,因為個位不夠減.

在30-7=計算過程中學生有下面幾種演算法:(1)利用數的組成30-7=23,把30分成20和10,先算10-7=3,再算20+3=23 ;(2讓學生通過觀察擺出的小棒再寫出算式的方法教學,,並說出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到黑板講解,我在講評加強理解,鞏固演算法會更好。3)利用計數器演示個位不夠減向十位借一當十,加強理解,(4)豎式計算,對於數位的理解,孩子們可以說都會,整十數減一位數。

有了第一道題的鋪墊我讓學生嘗試25-8這道題,幾分鐘過去,我巡視了全班獨立學習的情況後,回到講臺拿起粉筆在黑板上醒目地寫下兩道算式:

25-8=17 25-8=23

“同一個算式,在我們同學中為什麼會得出這樣兩個不同的結果?你認為哪個對?請同桌學生討論:看看這兩種計算結果的正誤,對的要說出,錯的要找出錯因。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如果遇到個位數字不夠減時該怎麼算?孩子們都認為25-8=17是正確,第二種出現了這樣的結果甚至學生當減數個位不夠減時,居然倒過來減,對於減法的意義理解不夠。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明白課堂上老師不僅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表達能力,更要注重後進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群孩子的身上,及時發現並糾正孩子的錯誤,爭取讓每一位孩子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3

本單元是在學完“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100以內數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本單元不僅僅是學習計算的方法和技能,還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運算的含義,發展數感,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意識。教材設計了“套圈遊戲”“乘船”“乘車”“今天我當家”四個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通過這些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體驗數學和理解數學,強調數學與社會的聯絡,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注重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注重學生估算意識的發展。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今天我想就“估算”進行反思:

第一、在“創設情境”時,我向提出估算的任務,使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也給學生的思考留下了充分的空間。

第二、課堂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生中會出現不同的估算方法。

第三、引導學生通過計算來驗證估算的結果是否正確,自然地引入下面的教學。如“套圈遊戲”中,創設情境:淘氣與笑笑都非常喜歡套圈,最近他倆進行了一次套圈比賽,並把成績記錄下來了,請同學們看看統計表,淘氣能贏嗎?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氣 24 29 44

笑笑 23 30 41

(學生思考)師:請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樣估計的。(學生小組交流)能把你的估計方法說給全班同學聽嗎?(全班交流)生1:我發現淘氣除了第二次比笑笑成績低,其他兩次都比笑笑高,所以我認為淘氣能贏。生2:淘氣兩次得20多分,1次得40多分,而笑笑1次20多分,1次30多分,1次40多分,所以笑笑贏。生3:第一次淘氣比笑笑多1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氣多1分,他們就一樣多了,而第三次淘氣又比笑笑多。所以我也認為淘氣贏了。……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估計,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到底是誰贏了呢?我們來算一算吧。……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4

第六單元的標題“購物”點明瞭本單元內容的特點,即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設計一系列熟悉的購物活動,使學生認識人民幣,能解決與人民幣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買文具”認識小面額人民幣,通過“買衣服”認識大面額人民幣,通過“小小商店”學習正確使用人民幣等知識,並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放在購物活動中體會人民幣的功能和正確使用人民幣的方法,體會不同面額人民幣之間進行等值兌換方法的多樣性。但是一年級國小生比較缺乏購物的實際經驗,學起來非常抽象,難度很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算錢。4張20元+6張1元=()元,3張5元+5張2角=()元。這部分內容學生出錯,看到5張2角馬上會算成10元,看到4張2元會算成6元,從而導致最終結果出錯。

2、付錢。剛開始有的學生會寫1張30元、1張80元等等,鬧了不少笑話。3、找錢。5角-2元7角=()元()角,20元-4元5角=()元()角,50元-31元9角=()元()角,這部分內容也較難,運用已學的減法知識,學生慢慢地在接受,但還是容易算錯。

我的想法:

1、學生實在是沒這方面的經驗,在學習本單元前,學生別說用錢了,就連最常用的人民幣都沒摸過,現在會認人民幣已經很不錯了,至於兌換和算錢實在是太拔高要求了。長大後連傻瓜都會用錢,為何非這麼“拔苗助長”不可?

2、我覺得這部分內容如果低段非安排不可的話,可以分梯度進行,一年級“認識人民幣”,讓孩子有個初步的接觸;二年級“兌換”人民幣,因為二年級孩子已經學了乘除法,兌換、互換相對好算;三年級再學習“付錢、找錢”,學生有了用錢的直接經驗,“付錢、找錢”就不在話下。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5

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在學習10以內加減法和20以內的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前面的學習當中大部分學生是有學習基礎的,他們有的是在幼兒園已有了這方面的計算訓練、有的是家長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頭的方法。所以孩子們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區別只是在計算速度方面的差別。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計算出得數。正向遷移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20以內的數,掌握了10以內加減以及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在計算20以內退位減法的時候,需要學生應用學過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也就是所謂的“算減想加”。因此,在教學新課時,我總是進行對應的進位加法口算喚醒孩子對進位加法的記憶,並出示求未知加數的算式,為學生探索20以內退位減法搭橋鋪激發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在教學中,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例如:直觀的觀察材一年級下冊9頁的例題圖,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行解答。受生活閱歷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國小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往往難以理解。因此,例題教學充分運用了現代教學媒體,發揮直觀性作用,創設了逼真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的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路。合作交流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中,要給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在提出問題後,不急於教計算方法,給孩子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在自己的嘗試中摸索發現,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讓孩子學會傾聽,學會互相學習。最後,在比較中,優化演算法,達到教學的目的。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6

我在教學十幾減9這節課時,一開始,通過複習20以內的加法口算,後面的想加算減做了鋪墊。一開始,同學們通過觀察主題圖,能夠很快找出數學資訊並列出算式15-9,當我問到15-9等於多少時,大部分學生立刻說出是等於6。當我再問:你是怎麼算15-9時,學生似乎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思考。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我讓學生用學具來擺一擺,想一想,再與小組裡的同學說一說演算法,相互啟發,啟用思維。實現演算法多樣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節課還有一種“破十減”需要學生掌握,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我在上課之前想了很多種方法,最後選擇創設情景的方法,我希望通過擺圓片,讓學生領悟到“破十減”法的過程。給學生一些引導,讓回答的學生一點一點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最後再向大家介紹了此方法的名稱。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它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因此學好它非常重要,但計算課比較枯燥,學生不感興趣,特別是一年級小朋友。基於這一思考,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具體情境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是極為重要的,讓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設計這個有趣而熟悉的遊園活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新知的學習,並貫穿全課,使乏味的運算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喜歡的活動聯成一體。通過解決“還有幾個氣球?”“還有幾個沒套中?”等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不只寫在紙上的算式,而是蘊藏在生活中的一個個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在低年級教學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獨立思考是小組合作的前提,只有經過了獨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本節課中在探討“15-9”算理時,就先讓學生自己通過獨立思考,並借用小棒來幫助和驗證,再和小組同學進行交流學習“15-9”的演算法,最後全班反饋與交流,從這些演算法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正確計算。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在動手、動口、動腦中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且同時體驗到了同伴合作學習成功的樂趣。

三、鼓勵演算法多樣,並注重演算法最優化

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是新課標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在彙報交流“15-9”的算理時,先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和他們的選擇,只要思維的方法和過程合理、合乎邏輯,就應加以肯定。然後在眾多的方法中,比較和感受出哪種方法最好,演算法最優化的過程成了學生自己體驗的過程、感受的過程,使二者得以完美的統一。

本節課還有不足之處:

1.當揭示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減兩種方法之後,應該回過頭把複習的內容和新授的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

2.每上完一個環節應該給這個部分做個小結,最後還要給整節課做一個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7

快樂的小鴨

對於情境創設中帶來問題,已經很熟悉並能很快找到有用的資訊,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多樣化的計算學生覺得沒有他們自己的思考好用。本節課孩子們掌握得不夠好,特別是圈一圈或者分成幾和幾計算的正確率低但是口算的正確率卻很高。我想:可能是孩子們對加減法的關係還沒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接下來的主要任務就是加強退位練習,希望孩子們在練中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和水平。為後面的退位減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開會啦

畫圖是一種很好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單純的語言表達比較抽象,如果我們能經常畫圖,慢慢地讓學生形成看到題目,能在頭腦中出現圖,幫助學生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

通過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比較兩個數量的多少”也可以用減法計算,進一步豐富對減法意義的認識。

跳傘表演

情境教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徵,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圖文並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節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注重情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開課時,以精彩的飛行表演入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結尾時,變“書本中”的作業為“情境中”的作業,使學生興趣濃厚,樂於探究

美麗的田園充分利用教材中現有素材,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從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課堂中,我除了讓學生觀察書本中的圖,讓學生自己發現數學問題、質疑,解決問題,還利用現有的餓素材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學生還得到了數學知識以外的環保教育,讓學生的德、智、體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做個減法表

本課設計分成兩個層次,一是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二是發現減法表中的規律:橫著看,每一行減號前面的數相同,減去的數一個比一個大1,從左到右,得數一個比一個少1;豎著看,每一豎行,從上到下,減號前面的數每次都增加1,減號後面的數也是每次都加1,得數都相同;斜著看,都是十幾減同一個數,從左到右,減號前面的數一個比一個少1,得數也一個比一個少1。

看一看

本課教學注重發揮教具的作用,讓學生自己操作觀察,取得直觀的感性認識,通過動手操作使數學知識不再那麼抽象,理解數學也不再那麼空洞。我將數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對抽象知識獲得了相當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後獲得的體驗是無比深刻的。

國小一年級學生,特別對新事物感到很好奇。本課運用很多的玩具促進他們學習,讓他們在自己喜歡的'的玩具中學習數學,這樣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方面做了積極的嘗試,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觀察的過程中體驗到觀察多樣性。同時,這節課抓住教材的難點讓學生思考,培養初步的推理能力。

抽象的立體圖形前,大膽想像,正確辨認所搭擺物體的正面、側面、上面的形狀。《看一看(二)》教學反思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主線,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體驗、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生在輕鬆、快樂地搭、擺積木中,完成對本課的學習。教學過程中,我把自己放在了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讓學生能暢所欲言,積極主動地學習。我為學生創設了動手操作的機會,搭一搭、看一看、連一連、畫一畫等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參與拼搭、觀察、感知,使學生建立起豐富的表象,在抽象的立體圖形前...數花生

《數花生》一課主要是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數花生,來激發學生數數的興趣。讓學生通過數花生的活動,學會用一個一個數、二個二個數、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等方法來數100以內的數,體驗數量與物體的對應關係。感覺比較成功的一點是: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還注意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數一數在教學設計中我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為學生提供數量是100的實物學具,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利用了直觀教具。充分利用學具中的小棒,讓孩子們自己說說你想怎樣數出100根小棒,明確100的基數義,同時讓學生在數物品的過程中對計數單位“一”、“十”和“百”有一個感性認識,在出現有不同的數法後肯定了他們10根10根數的方法後,告訴他們每10根紮成一捆,最後10捆再紮成一大捆,並結合課件演示,形象地再現了10個一是10,10個十是100,比較順暢地理解了10個一是10,10個十是100。

數數這一環節以學生按照各種形式數數為主,逐步突破本課的難點──數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邊擺小棒邊數數,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到一捆就是十,可以十個十個的數和一個一個的數,學會數100以內數的順序,通過操作達到突破本課難點──數數時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的目的,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學到知識和中鞏固知識。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8

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國小階段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怎樣使學生既對這5種圖形的特徵有一定的認識,還能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一些數學思想的`滲透,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這節課只有在認真領會課標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各教學環節,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情境的創設與問題的提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本節課我創設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七巧板"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最熟悉的一種玩具,幾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2、能從學生認知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對這5種圖形的認識,我改變了教材原來的編排順序。這樣安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體現了教師能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3、重視學生的體驗,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1)能讓學生在"玩"中體驗。

(2)能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

(3)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

總之,"平體圖形的認識"一課,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性方面,都能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努力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基本理念。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9

兩位數退位減法是個本單元教學的難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教學時,我注重採用去圖書館讀書的完整情境,體現數學同日常生活的聯絡,讓學生學得有趣,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自己身邊。同時,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都積極引導和參與學生的討論,並引導學生耐心傾聽、提出問題,協助學生從單項交流邁向多項交流,同時擦出新的交流火花。而且能夠注重學生的收穫,但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的形成與發展,利用積極的評價手段,使不同的學生都能通過適合其思維特點的途徑展示自己,發展自己。讓學生成為創設情境的一分子,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與注意,進而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慾望。

我注重語言習慣的培養。繼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限制提問範圍,因為要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單只是讓學生面對情境提出問題,更深入的是在活動中進行質疑、交流,如此限制提問範圍,避免偏離主題的現象,節省出更多的時間來保證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的前提是必須經過獨立思考,即便是一年級的學生,也應該有獨立思考意識。“誰能再講一講,請你的合作伙伴再給小朋友們講一講好嗎”,這樣邀請其他同學重複方法的過程,既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傾聽的能力,同時使他們的見解能夠被班內更多的成員理解並表述出來。教師提出的問題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在教師的問題基礎之上,也在對學生提問題。提出“為什麼十位上從3變成了2”,而這正是退位減法的關鍵,此時此刻它已經變成學生內心渴望解決的一個問題,一種發自內心的需求。教師從彙報開始多次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學生之間就很容易公開、真誠地對他人表達欣賞之情。正確的評價不僅使學生相互之間更加親密,加深彼此之間的信任感,更使相互間感到合作愉快。多樣化的.演算法還需要合理優化,優化的實踐者應該是學生,優化的過程也應該是有學生自身特色。

在練習的過程中,每種書開啟後是不同的練習題,學生在這種情境下完成練習既新鮮又興奮還很認真。這樣安排讓小小圖書館的主情境更加完整。最後讓學生通過反思自己和同伴學習的情況,使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和分享學習的樂趣。

但是,在教學當中,能夠充分利用學生的彙報,引導學生將不同方法進行梳理、歸類,這將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使學生對知識的系統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10

每個學生的生活與數學知識背景、數學活動經驗、所處的文化環境、自身思維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課程教學新理念指出,數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多樣化,以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使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如何把握這一理念的指導,向學生提供的是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而不再是定論式的客觀數學知識結構?反思“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數學課堂上要達到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要具備一下幾點:

1、注重呈現形式的豐富多彩,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努力讓孩子們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徵,採取適合於他們的表現形式,培養他們一種願意甚至喜愛的積極情感。例如:鞏固練習的設計,形式多樣,由易到難,針對性強。特別是改錯,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學生當成小醫生,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在鞏固練習時,還設計了開放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發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做到課雖結束興趣還存在。

2、突出知識之間的聯絡與綜合,數學是一個整體,其不同的分支之間存在著實質性的聯絡。例如,在教30+4=?時,我是讓學生先自己摸索解題方法,感悟今天所學內容與以往的異同——數的組成,這樣,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通過練習,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3、教學內容要生活化。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係,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這節課我的教學內容是口算,但我並沒有直接出示口算題,而是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一個小猴愛吃桃的情景,力圖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吸引學生。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內容進行教學,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產生學習和探求數學的動機,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4、提供探索與交流時間和空間。在探索的過程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提出“30+4等於多少”這個問題後,讓學生討論,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傾聽他人的發言,學會賞識和學習同伴獨特的,富有個性的見解。

總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教學學習方式。注重將數學與學生聯絡起來,將所學知識應用的生活去,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課上教師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去經歷,體驗,感悟,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給學生提供人人蔘與的機會,使每位同學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11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材第20頁的例5題,這是一道利用20以內的退位減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和以往解決問題不同的是這道例題中出現了“我們隊踢進了4個球”的多餘條件,這多餘條件很容易干擾學生解題,是一個教學難點也是教學重點。

教學例5時,我按照以往教學“解決問題”的方法,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你知道什麼數學資訊,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學生都能積極發言,說出了有用的數學資訊和問題,並且能很快彙報出問題答案。可就在這一過程中,好像沒有幾個同學意識到這一題中“我們隊踢進了4個球”是多餘條件,更沒有誰主動提出疑問,出乎了我之前的課堂預設,所以我只好再次引導學生對題中三個條件再行分析,讓學生初步學會判斷哪些條件是有用的',哪些是多餘的、無用的。在這樣被動探索交流後,大部分同學理解了,但感覺還有一部分同學似懂非懂。課堂上,鞏固練習還不錯,可課後練習情況就不太樂觀,有很多同學沒有分析題中的有用條件與多餘條件,導致運用條件思路不清,解題錯誤。

深刻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本課匯入新課太快,沒有突出本課解決問題的特殊性——含有多餘條件,所以學生對多餘條件認識不深刻。如果開始能創設一個“選一選”的故事情境,比如:小熊媽媽為小熊準備了早餐,小熊起床看到桌上有一大盒酸奶,一支吸管和一把扇子,小熊想喝酸奶,它該如何選擇,你能上來幫助它選一選嗎?

這樣的生活情境學生很熟悉,也一定會願意積極參與,並能作出正確的選擇,然後讓學生說說“為什麼不選擇扇子”,孩子們一定能解釋出小熊喝酸奶不需要扇子的道理,桌上的扇子是多餘的,這時教師再強調“多餘”,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什麼是“多餘”,為接下去的教學鋪平了道路。

其次,讓學生討論的時間較少,學生沒有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對這類問題理解不透徹,只能”現學現用”,不能“活學活用”,一旦離開教師的引導就不知所措。所以,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非常重要,只有學生好學,才能學得更好。

再次,學生還沒有掌握取捨條件的方法,為了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我打算在引導學生分析條件方面再下功夫,讓找出解題所要的條件,要求學生將題目中的多餘條件用虛線框圈起來,加強了孩子對多餘條件的判斷能力,培養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總之,解決問題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難點和重點,我們要將每節課設計的生動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漸漸愛上數學課,愛上解決問題。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12

“十幾減9”是人教實驗版教材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課本上通過小精靈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節遊園會,讓學生從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再列式計算。我在教學時,也是通過課件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探索十幾減9的演算法多樣性。課本上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內容時,教材上出現了三種演算法:一是用數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減;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裡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併;三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於13,13減9就等於幾。雖然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時為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供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機會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同時學生思維品質得到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還給學生留出了動手擺小棒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後就明確了兩種計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減”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對新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組織教學,不僅能更好地落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能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由於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以下還有幾點做得不足:

1、當揭示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減兩種方法之後,應該回過頭把複習的內容和新授的.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

2、每上完一個環節應該給這個部分做個小結,最後還要給整節課做一個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

3、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後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

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不足,發揚優點。爭取讓學生掌握所學的內容。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數學課的教學內容是《5以內的加法》,因為兒子今年也上一年級所以知道孩子們在大班基本上都會計算5以內的加法。考慮到孩子們在將來還要學習應用題理解加法的意義非常重要,我把重點放在初步認識和理解加法的含義上面。在新課開始的時候,教師在黑板上貼上了三個蘋果,讓孩子們說說圖意,這裡就是要讓孩子產生2個和1個蘋果,合起來是3個蘋果的概念。讓孩子對“合起來”要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但是這裡我的時間用的`較少,對於“合起來”這個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帶過去,使孩子理解得不是很深刻。

對於2+1的計算,可以是由圖上數出,也可以想2和1合成3,在這裡我問孩子3+2是怎樣算的,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都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我又追問了幾次,孩子其實心裡可能就是在想分與合計算的,但是他們回答不上來,這裡我就不應該再多次追問,直接可以和孩子指出我們在計算加法的時候就可以用分與合的方法,而且我們計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這個,雖然後來我也給孩子指出了可以這樣算,但是在教學的環節中過於拖沓和累贅,顯得教學的環節不是很緊湊。

在做練習時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對於做一做的地2題放手讓孩子們獨立完成,結果有部分孩子沒有理解題意,做錯了,還有的孩子因為課本使用書夾,將書頁中間部分隱藏了起來,看到的鴨梨的數量有誤導致做錯。由此我認識到低年級培養孩子的審題、書寫、思考等能力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放手不管。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14

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小括號》教學反思小括號以前是二年級下冊的知識,現在新教材改編在一年級下冊,在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以及能解決簡單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編排的。學生完全有能力掌握,且笑苦熬好的出現可以增加試題的變化,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教材編排是用連續減去兩次星星,我覺得可能用在購物的.場景會比較好。貼近生活實際,且也學了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明媽媽做飯時發現沒醬油了,給小明10元錢,買一瓶5元的醬油,剩下的錢可以給小明3元買冰激凌,最後剩下的錢是多少元?學生很興奮地去買東西,算錢。

大部分學生列出的算式是10-5-3=2(元),我就引導,去商店買東西一般是怎麼付錢的呢?冰激凌和醬油是在同一個店裡面買的。售貨員是怎樣找錢的呢?很快就有學生說,哦,要先算一共要花多少錢,售貨員才好找錢給我們。於是大家都說一共是要8元呢,這個8元是怎麼來的呢?題目沒有直接給出,是用3+5合起來的。那能不能用一個算是表示呢?於是就有矛盾10-5+3,這樣列式是先算什麼?而題目是要先算3+5,怎麼辦好?順勢就引出小括號,從而學生明白小括號是用來改變運算順序的。

由於是第一次接觸小括號,所以我又適當增加了買其他東西的場景,練習的時候就用書本上的剪星星,以及生活中常見的吃東西場景。在練習的時候,強調為什麼要用小括號,要先算什麼,加以鞏固。這當中學生也知道了小括號和我們前面學習的+,-一樣,有著自己的作用和意義。最後我還把括號比作老奶奶,過馬路的時候讓老奶奶先走,學生就能更加形象地記憶住了有括號先算括號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