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頤和園》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頤和園》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教學反思1

《頤和園》這篇課文,展現的是頤和園的美景,按照很清晰的遊覽順序進行描寫,讓人讀來琅琅上口,又美不勝收。頤和園不單純的是個美麗的公園,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深厚的底蘊,它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之一的。

從課文來講,學生能夠把握這種移步換景的寫法,感受其中對景物描寫的優美語句,能夠在寫作中恰當運用,就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若真能從深層次上去把握歷史文化、中華文明的話,那也是一種情感的教育,也讓我們的學生更加慨嘆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

我在講述這篇課文時,先處理好字詞和難懂的解釋,然後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要求讀通順,讀準確。在讀中感悟是一種很好地語文教學方式,我指名讓學生說他最想要去頤和園哪個景點拍照留念,當他說出來後,就讓所有的同學站起來美美地品讀這個“套餐”,學生們都能準確地對文段進行把握。在讀完之後,學生們對課文有很多話想表達,他們都會認真地說“這一段有哪些地方寫得美,美在哪裡。”

在講長廊時,體會橫檻上“五彩的`畫”,而且是沒有一幅畫是相同的,提問學生:“我的眼中看到的畫裡面有_______”,大家都發揮想象,有美麗的花草樹木、特殊的人物、還有龍的圖騰等等,只要他們能說得出名字就好。還有那花香讓人神清氣爽的,到底有哪些花在風中搖擺呢?同學們都能積極的把熟悉的花說出來。在講昆明湖的時候,

感受欄杆上小獅子的不同神態,發揮他們的想象,述說“我的眼中看到了_______的獅子”,說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體會寫湖水“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面碧玉。”的句子時,讓學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貼切,同時學會運用。還有動詞“滑”的巧妙,感受水的清與靜。由此,總結出這個美麗的大公園真的是美得說也說不盡,感受作者移步換景的寫法以及總分總的結構安排,從這樣的遊覽順序清晰的安排文章,角度的不同感受頤和園不同的美景。

整體而言,我對這堂課還是比較滿意,讀與說的相互結合,寫的點滴輔助,讓學生更好地得到鍛鍊。不過在課堂的細節處理上還是存在些許問題,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學生的能力還沒有全面釋放,我還是存在干預過多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中,多與其他老師學習討教,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頤和園》教學反思2

《頤和園》是一篇說明文,整篇文章向我們介紹了頤和園的美麗、巨集偉及它的重要的地位。通過學習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在這節課中我能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如,我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準備了精美的課件,還讓學生結合去頤和園是看到的景物來畫一畫、寫一寫,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答問題較積極,從他們的發言中我知道大多數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有自己的見解。同時,我在課上能採用導、扶、放的教學方法。我知道學生剛剛升入五年級,從課文的長度,到理解的難度都上升了一個檔次,因此我注重對學生的引導,首先我指導學生學習仁壽殿、佛香閣和描寫長廊的段落,在此基礎之上我又引導學生總結出閱讀方法,並讓他們運用閱讀方法自學描寫大戲樓和十七孔橋的段落,從效果上來看還是較好的,只是對後進生還需要多關注。

這篇課文是按照總述——分述——總結的方式連段成篇的。課文後面有一道題是,將這篇文章和剛剛學完的《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進行比較,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剛剛升入五年級的學生,從篇章上進行比較接觸的比較少,對於它們來說還是比較困難,所以在將這道題時,我還是給了一些指導,但學生說出的答案還是讓我想也沒想到,它們好像不知從哪入手,只是憑藉自己的理解去說。當時的自己真的有一些無奈。自己只好又對他們再次進行指導,過後我也細細的想了想,也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自己剛剛教完六年級,所以自己總是拿六年級的標準去要求他們,總覺得他們能力不行。其實也許自己降低一點標準,多給他們一些指導,也許他們就會達到一個新的層次。所以,我們不要總是埋怨學生,有的時候從自身上找一找問題也許會有更加的'效果。

其次,通過這道題讓我知道,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的方法還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今後教學中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逐步擴大學生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提高課堂效率,爭取每節課能給學生留出十分鐘讓他們再讀一篇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文章,也就是充分利用好《語文讀本》或是《比較閱讀拓展的冊子》,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還能做到學以致用,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2、充分利用學校給我們定的閱讀訓練。今年的閱讀訓練時往年單元檢測或是考試卷中的短文,針對性很強,但我發現只要孩子回家做就瞎寫,沒有真正起到效果,無論你怎麼強調,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以後爭取每天抽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在學校完成,爭取做一篇講一篇,讓每一篇短文都發揮出最大的功效。

五年級第一學期雖然沒有統考的人誤,但只有將這學期的基礎打好了,才能為下學期緊張的學習奠定基礎,我會從點滴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從各方面都儘快適應五年級的學習。

《頤和園》教學反思3

一、媒體的運用。

課文是一篇遊記,描寫的是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鑑於學生在學習中對長廊以及石獅子瞭解的需求,找了一些圖片加以補充。這些圖片對於幫助學生了解了長廊,特別是長廊上的畫。通過圖片,給學生一個直觀的畫面,從而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在讓學生做小導遊介紹石獅子的時候,也安排了一組石獅子的圖片,這些形態各異的石獅子圖片讓學生在介紹的時候也有了比較直觀的印象,因此學生在介紹的時候也比較具體。在這課文的教學中,媒體的運用對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語言訓練點的落實。

在教學中,安排了幾個語言訓練點。一開始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去過的地方,並簡要地說說那兒景物的特點。以及在教學時一個貫穿整課學習的填空,使學生將文字的語言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從而也使文章的重難點得到了突破。在學習十七孔橋的時候,也安排了一個語言訓練點,讓學生做小導遊介紹十七孔橋上千姿百態的`石獅子,這既讓學生髮揮了想象,也鍛鍊了學生的說話。

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習十七孔橋的時候,讓學生做小導遊介紹石獅子。這時,教師出示給學生的一段課外描寫石獅子的文章,如果出示的時候明確地告訴學生練習的要求,這對於學生在說話練習的時候會有根大的幫助。

2、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把握好自己的地位。學生在說話練習時,作為教師要及時地對學生的話做出評價。特別是學生在介紹石獅子的時候,如果老師對於學生模仿課外一段話說的時候,教師加以點撥、鼓勵,這會激起更多學生說話慾望。

3、朗讀訓練。在對重點語句進行層遞式訓練的時候,要抓住句子的特點。特別是在教學“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清得像一塊碧玉。”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昆明湖的靜,採取了幾種朗讀的形式,但在最後朗讀的時候,採用了齊讀的形式,破壞了昆明湖的寧靜。如果此時採用女生讀或指名讀,則會比較好。

《頤和園》教學反思4

頤和園》是冀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14課,這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裡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課文重點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學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紹的景物較多,比較分散。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

一、朗讀入手,整體感知,體會文美。

本節課是第二課時,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摘抄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情境,通過網路瀏覽查閱,製作電子作品,調動學生全員參與,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這一節課中我充分利用資訊科技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路技術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接近實際的仿真情境中學習,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國際網際網路,搜尋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利用Internet中的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教學資訊,擴大學生知識面。

學生通過在頤和園的網站上查閱、收集頤和園各景點的相關資料,製作電子簡報來理解課文內容。製作前,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把學生分成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三大小組。教師教給學生製作簡報的方法。各小組根據不同的分工查閱相關景點的資料。活動中,各小組的同學根據自己的任務自主查閱,在網站上覆制有典型意義的圖片,摘抄描寫優美的文字,通過小組內的協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資料整合在一起,共同製作一份電子簡報。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電子簡報製作好後,通過小組內的解說,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樣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情景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三、加強自主、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文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按照讀、看、講的學習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學生利用網際網路、校園網檢視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這樣學生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說話訓練,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這一節課學生在多媒體網路環境中運用先進的資訊科技學得輕鬆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頤和園》教學反思5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找出描寫學生喜歡的景點的句子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什麼?孩子們按照讀、看、寫感受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和寫作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同時又利用課件等相關資料,增加視覺的感知和資料的補充,這樣學生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在學習時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並自由讀自己認為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 根據學生所說,我出示了描寫“長廊”的幾句話,讓學生說說這幾句話主要寫出了長廊的什麼特點?讓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來說,接著就反覆朗讀,希望學生能記住這樣的描寫方法。在教授“萬壽山”、“昆明湖”時,也是讓學生品讀有關的語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

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並開展合理的想象,進行了一定的說話訓練,如這麼多的獅子會有哪些姿態呢?學生都能較為合理的展開想象。就這樣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但是在課文的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讓自己頭疼的地方,因為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給孩子點到,結果都成了面面鬆。比如說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為例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的特點,領悟到了長廊的美麗。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全員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頤和園》教學反思6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小朋友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的教學,先由我來講描寫長廊的那區域性內容,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同學找出自身喜歡句子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什麼?同學通過讀課文的第二小節都選擇了自身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並說出自身的感想,我便隨機讓他們歸納出特點來。在這一段的學習中,同學已經學會了自身找句子,體會句子並概括出特點來。所以在接下來同學自主學習“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等內容時,同學很快的找到了它們的特點,並能體會出句子的含義。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教學目的就是要滲透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到遺憾的是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為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還不夠。我想同學並沒有真正的懂得作者這樣寫的好處,作者寫每個景點的方法。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過這節課使我懂得教學設計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預設,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不可預料的情況,教師必需根據這些情況進行調整自身的教學,這叫課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師不只僅是將教學設計設計得很漂亮,他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

在《頤和園》一課的教學中,我充沛利用資訊科技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路技術為同學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運用。教學中讓同學通過區域網,網際網路搜尋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獲取大量的'資訊,擴大知識面。我個人認為資訊科技和網路在本次教學的不同環節發揮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網路渲染,啟用同學思維

教學時,我首先以網路引導,讓同學在網際網路上觀看頤和園的視訊,讓他們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悠揚的音樂、逼真的畫面使同學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後,同學無拘無束髮表了自身的見解,也大大地激發了同學閱讀文字的興趣。同學通過朗讀全文來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麗。從而激發同學的愛美情趣,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虛擬網路,輕鬆獲取知識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依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裡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同學語感,協助同學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同學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為了讓同學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同學在接近模擬情境中學習,在做教學準備時,我搜集了頤和園許多相關資料,如圖片、音像、古詩、對聯、美文等製作了網頁型課件,創設了一個虛擬的網路環境,並引進課堂,進行了的嘗試和探究,充沛發揮了教師和同學的雙主體作用,使資訊科技和語文教學融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尤其是同學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同學利用專題站,自主探究自身喜歡的景點,品味頤和園獨特的美,同時也防止了同學上網的盲目性。

三、培養自主協作,發展同學能力

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同學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同學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導遊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的創新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這樣,同學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沛地體現了同學的主體作用。

四、引導網路賓士,擴充套件同學視野

同學利用網際網路、區域網檢查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充沛體現了網路環境的突出優勢。他們根據自身的喜好去瀏覽相關的內容,新鮮感也很強,個性化的學習要求,讓同學充沛的享受學習的自主,每一個人都可以將自身獨特的感受凝聚於指尖,在電腦上或寫一首小詩,或製作電子簡報,或編輯一句響亮的廣告詞,這不只培養了同學蒐集和整理資訊的能力,也培養了同學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學習,昇華民族情感

在課後留下了擴充套件餘地,能有效堅持同學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同學在網上搜索,查詢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廣博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從這節課中我發現多媒體資訊科技的應用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適時適度,是否有利於同學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應用。本次教學也有遺憾之處,比方應該提示同學進入網站的路徑,防止在此耽擱時間,其次,教學預設還沒有完全達到,為了不拖延時間,不得不跳過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第三,作為一堂整合課,還應該充沛體現同學、教師、計算機的互動,靈活運用教學平臺。

計算機網路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悄悄地改變著保守的語文教學,我充沛體會到了教師要成為反思性的實踐者,今後我要在實際教學中更多更好地引進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把計算機作為認知工具和手段應用於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使資訊科技與語文課程有機整合,有效地培養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資訊科技素養,豐富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積累,為知識經濟時代培養適應科技高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挑戰的高素質人才。

《頤和園》教學反思7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移步換景,帶領遊客一齊遊覽了美麗的頤和園中和一些景點。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和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

為了使學生能清楚明瞭課文資料,我搜集了關於頤和園的很多圖片,使學生借鑑圖片來感受頤和園的美景。

多媒體的利用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僅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齊去欣賞美麗的風光。為了到達這個效果,我課前蒐集了很多的圖片、視訊資料,精心地製作課件,期望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另外,多媒體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進取性,進行有效地學習。學生的綜合本事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到達優化組合,個別化合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所以,在學習長廊這個環節,我帶領學生一齊學習,期望能夠把學習方法交給學生。之後關於“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十七孔橋”的學習就完全交給學生,先自我閱讀學習,然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最終全班交流彙報。在交流彙報環節中,學生說到那處描述,我會隨機地出示相應的圖片,展示出相關的句子,讓學生對景點有進一步的瞭解,同時感受到語言文字在表達上的好處,體會到語言的優美。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課文語言優美,應引導學生多讀,經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感受頤和園的美。文章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這些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細細地品讀,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瞭解,可是在整節課中,學生讀書的機會還是比較的少,異常是由於匯入環節用時太長,影響了對句子的品讀。

從整節課來看,我覺得上課自我還是比較的緊張,並且鼓勵性的語言較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過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勵性的語言單調,評價語的指導性不強。經過這次講課,也讓我看到了自我課中的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之餘,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實自我,使自我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多一些精彩。

《頤和園》教學反思8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通過在網上找到的圖片和視訊讓學生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悠揚的音樂,逼真的畫面,使學生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後學生們也無拘無束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了基礎。

不足之處:本節課涉及的景點較多,我希望講的面面俱到。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的環節中沒有做到詳略得當。應該重點講解某一個景點,剩下的`可以讓學生通過相同的辦法自主進行學習。整堂課全部都是我在講,沒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內容多也導致課堂節奏很快,時間很緊湊,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消化時間。

語文教學不管何時都應以讀為基礎,讀為重點,以讀代講,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本節課課文語言優美,應引導學生多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頤和園的美。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精讀、泛讀、小組讀、指讀等方式,使學生在品讀中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及景物的特點。如長廊的美,昆明湖的靜美,這些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細細品讀,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的最好方法。但是在整節課中我給學生讀書的機會還是太少了,由於課堂講解的環節太多佔用太長的時間影響了學生讀課文的時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讓學生多開口讀課文,學會欣賞,學會朗誦。

在教學中我一直努力讓自己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為學生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學生與文字進行心靈對話的啟用者。但在實際教學中依然沒有完全做到。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上太過中規中矩,很少涉及開放性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模式就受到了限制。同時也應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問題的設計,讓學生一步步跟隨你的思維,進入預設的教學目標。因此設計問題是一門學問,以後要在這方面多花費心思,多向優秀的教師請教或者看一些優質課視訊。使問題能成為串聯整堂課的主線。

《頤和園》教學反思9

這篇精讀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課文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著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

選取本課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激發民族自豪感。二是瞭解並學習本空間變換的順序記敘、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表達方法。

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新奇的事物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對自己不瞭解的職業有著極大的興趣這一特點,我設計了選拔小導遊這一情境貫穿全課的始終。並遵循閱讀教學的特點,為課堂教學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談話引趣,匯入新課:

新課伊始,教師問:“同學們知道導遊這個職業嗎?這是幹什麼的?”在總結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接著說:“今天這節課,老師要選拔非常聰明的小朋友來當小導遊,領著大家遊覽北京美麗的皇家公園──頤和園,大家願意參加這個選拔賽嗎?”在學生興致高漲紛紛要求參加時,老師及時引入課題:“哇,這麼多同學要參加選拔賽,很好,可是,要當一個稱職的小導遊並不容易,要求大家認真學習《頤和園》,只有學懂了,才能做個好導遊,現在我們就開始學習,老師看哪些同學能做個合格的好導遊。”

2、初識課文,理清順序。

3、再讀課文,研讀詞句。

《頤和園》教學反思10

《頤和園》是單元五的精讀課文,這個單元式圍繞“世界遺產”來寫的,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裡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頤和園》這篇課文不僅文字優美,而且結構很清楚,作者的遊覽順序顯而易見,所以我想通過讓學生髮現這條遊覽路線來掌握遊記的寫作順序,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學生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設定了“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為了引導學生習作,我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介紹頤和園,但是課堂效果並不好,原因是學生課前預習不夠,對課文內容不是特別熟,準備得不夠充分,作為四年級的學生,臨時組織駕馭語言的能力不強,不過,學生的興趣倒是挺高的,其實以後大膽嘗試,不過要在學生對課文內容非常熟練的情況下,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頤和園》教學反思11

優點:這是一篇遊記,總體感覺課文條理清晰,我按照總分總的結構讓學生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接著我提出了幾個問題:作者遊覽了哪些地方?按照什麼順序遊覽的?學生說出長廊、萬壽山和昆明湖。又通過細讀分析第二段,學生體會到列數字說明了長廊很長的特點,有抓住長廊內的藝術美,體會到長廊的美。介紹萬壽山時候,讓學生結合課件出示的`圖片,說出看到的哪些景物,又達到了深刻記憶的效果。學習昆明湖時,讓學生找出比喻句,體會鏡子、碧玉的樣子、說說這些昆明湖的什麼?經過品味,明白了是寫昆明湖的水的特點:靜和清。接著展示了十七孔橋的圖片和資料,學生開拓了視野,增長課外知識。

不足:課後又細看了教師用書,有個知識點“滑”字的作用沒有解釋清楚。對於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的區別,個別學生有弄混現象。

優化措施:在備課時候,多看資料,針對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多分析,細分析,比較分析,提高學生辨別能力。

《頤和園》教學反思12

一、交流匯入:

1、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頤和園的資料。

2、匯入新課:繼續跟隨作者的腳步,徜徉頤和園,盡享它的美。

二、學習新課: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們展示了頤和園的美呢?選取你最喜歡的一處景物仔細讀文,畫出最能表現景物美的句子,反覆地讀一讀,把讀書的體會在小組內互相交流。

學生自由讀文,彙報交流:

(一)長廊(抓住“長”和“美”兩個特點學習體會)

(1)“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抓住七百多米,273間這兩個數字感受到長廊的長!讀出長廊的長。)

(2)“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另一種花又開了。”(理解“橫檻”,觀看橫檻上的彩畫,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讀出心中的敬佩,讚美之情。)

(3)欣賞長廊視訊,感受長廊直觀的視覺美。

(4)學生彙報通過網路瞭解到的長廊的美。

(5)介紹長廊在1990年的時候被評為世界上最長的畫廊,還被收錄到《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學生讀出心中的驕傲與自豪。

(二)萬壽山

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遊覽萬壽山的時候,分別站在萬壽山的哪些地方觀察的?觀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給人以美的想象?邊讀邊畫。

1、體會作者抓住重點景物來描寫萬壽山的美。

站在萬壽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見佛香閣和排雲殿;站在萬壽山的山上往山下看,頤和園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見蔥鬱的樹叢,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向前看,看見昆明湖。向東遠眺,可以看見城樓和白塔。

2、抓住重點句子來理解感受萬壽山的美。

(1)“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雲殿。”(抓住“聳立”一詞感受佛香閣的高大;抓住“金碧輝煌”一詞感受排雲殿的雄偉氣勢。)

(2)蔥鬱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讀一讀表示顏色的詞,體會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

A對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①昆明湖是那麼靜,是那麼綠。

②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

B體會“滑”字用得巧妙。

C讀出對昆明湖的喜愛,並背誦下來。

(三)昆明湖(重點學習“十七孔橋”)

作者介紹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點描寫的是哪一處景色?用自己的話說說十七孔橋的樣子,讀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橋及石獅子的圖片,拓展訓練,想象石獅子的不同姿態。)

三﹑全文總結:

1﹑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遊覽順序遊覽的?

2﹑作者從不同視角觀察,並且抓住了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這些景物各自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寫,把文章描寫得有條有理,生動形象。

 四﹑運用文中的寫作方法,課後選一處景物進行一次小練筆。

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

——《頤和園》教學反思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影象、動畫、視訊和聲音的能力,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較好的受控性、互動性,經過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資訊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藉助多媒體,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隨著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講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二、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根據提綱預習課文,查閱資料,與同學們交流,學生利用網路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擴充套件。

資訊科技使課堂教學聲情並茂、化難為易,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達到優化組合,個別化和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

《頤和園》教學反思13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孩子們感受頤和園的美。進入正題後,我直奔重點,讓學生找出作者描寫頤和園景物的段落。《新課標》在閱讀教學的第三階段中指出:能聯絡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句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基於這一要求,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從一些詞句中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比如:從“聳立”中體會到佛香閣的高;從“滑”體會昆明湖靜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按照賞析詞句法、結構梳理法、情境體驗法、朗讀體會法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字裡行間蘊含的`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幹的讚美以及流露出的一種民族自豪感!課文分析很到位,學生讀得也很不錯。

不足的是最後結尾時,感情昇華完了,就是文章總結不夠好。在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完第一段“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後,沒有及時總結:頤和園就只有這些美麗的景物嗎?學生們會很自然的讀出最後一段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再昇華感情——是啊!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進而瞭解本課的結構特點——總、分、總。這一環節是我預設好的,但是因為心裡一直強調自要做到最完美,一急竟把它給忘了,還是自己心理素質不夠好啊!

本課的難點是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法,瞭解移步換景法。這一個環節處理的不是太好。課的最後以總結性的話語問:“同學們,本篇課文作者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遊覽的?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學生們都能很好的找到“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是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從萬壽山上下來,就是昆明湖”。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一一出示,目的是讓學生體會了解本課的寫作特點移步換景法。但是這樣講解效果不是很好,這樣的教法過於平淡無味。議課時,樑自娟老師建議:如果把開頭的情景朗讀視訊在講解移步換景時播放,學生邊看邊聽老師講解,理解移步換景就是按照瀏覽的先後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去描寫。極致到位的點評!想想也是啊!人讓學生根據情景朗讀感性的認識移步換景,這樣會更有利於他們對這一寫法的瞭解。

《頤和園》教學反思14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個性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由學生當導遊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資料,體會文美。生讀課文時,我就設定了“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最後再說說從文中體會到什麼?感到遺憾的是學生在體會美時讀得很不夠,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為時光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耗費時光較多。我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體會到頤和園的美麗迷人的景物的特點,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頤和園》教學反思15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優美景色,受到情感的薰陶。我教學課文內容時,通過讓學生讀書,找出自己喜歡的景點,具體描寫時又是抓住哪幾個小景點,寫出了它們的什麼特點,用上了什麼好詞好句,然後再讓學生感情朗讀,體會頤和園的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了突出本文的重點,我採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指名讀,比賽讀,範讀,評價讀,想象畫面讀等,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讀出欣賞、讚美、陶醉的'情調,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背誦下來。

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本文條理清晰,結構嚴謹,課堂上我讓學生思考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的,並畫出文中的語句,大部分學生能找到類似的語句,如:“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王壽山腳下”“登上王壽山”“從王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等,這樣的句子能夠讓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作者的遊覽順序,也是非常典型的過渡句,課堂上我反覆給學生強調過渡句的好處和重要性,絕大部分學生印象很深。因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的良好寫作能力的的培養,並不是簡單地講幾節作文課就行了,更多的功夫應該花在平時。所以課下我們安排了課後的小練筆,“學習《頤和園》的寫法,記一次遊覽活動。”很多學生都用上了過渡句、總分總的結構,雖然有的語句不是太生動,但寫作條理很清楚,我認為這個教學目標完成得還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