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實用)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的工作又將在忙碌中充實著,在喜悅中收穫著,現在就讓我們好好地規劃一下吧。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計劃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實用)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

學習可以這樣來看,它是一個潛移默化、厚積薄發的過程。編輯了七年級年級歷史教學計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指導思想

1.以教學大綱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2.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優生更優,中等生更進一步,後進生前進一大步。

3.為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和用好歷史打下良好的基礎

4.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並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基本情況分析

(一)、學情分析

由於在國小時對歷史知識接觸較少,學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程度不一,成績懸殊較大.有的學生智力較好,自尊心強,好動.有的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紀律渙散.教師要關愛每個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從本學期開始我要抓緊,抓紮實,重視做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端正學習及生活的態度。

(二)、教材分析

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全面發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和體驗各種學科探究活動,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學習知識,因此擺脫以學科為中心和知識為中心的課程觀念的束縛,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被動式學習轉為主動探究式學習.這是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點。

三、目標要求

通過八年級歷史新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發展.

1、通過學生嘗試使學生認識和了解中國古代史,從而提高對歷史知識的分析理解能力。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過引導學生嘗試、思考、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歷史事件的學習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全面、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結合課文圖片資訊,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通過探究嘗試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會蒐集資料並能從有關資料中提取資訊的能力及讀圖識圖能力。

3、理解人與自然,社會的.密切關係,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4、初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為確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在的基礎.

5、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文明禮貌等的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學習態度.

6、樹立學生牢固樹立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意識,讓學生樂學,愛學,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讓學校成為學生的天堂.

五、輔導物件

各班全體學生特別是後進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輔導

六、輔導時間

課餘時間

七、輔導地點

辦公室或班級

八、方法措施

專題輔導和集中輔導相結合,後進生應給予更多的關注,下面就詳細分析一下:

(一)智力因素型:對於智力因素型的學生,

1、用耐心與鼓勵撥開這些學生心理的迷霧,讓其重新定位,樹立自信;由於這類學生對自己錯誤地定位為缺少學習的藝術細胞,而且這種認識在其心裡已經根深蒂固,我們只能耐心鼓勵再鼓勵,反覆向學生說明或者證明其原本不笨,只是自己對自己的定位錯誤才導致的結果,告訴他們自作聰明要不得,自作愚笨更可怕;待其樹立起自信以後,再施以相應的方法和輔導。

2、準確定位,因材施教。在學校教書的這幾年,讓我見足了智力型差生的那種差勁;一個接一個的那又怎樣是他們問問題的常用語言;對這類學生進行準確的定位是有效實施轉化的有力保證。

3、迴歸自然,笨中求進。對智力型的後進生我們是不能急於求成、期望值太高的;將問題降低難度,迴歸自然是促成其學習進步的必要條件。

(二)非智力因素型:非智力因素型的後進生,主要體現在學習沒興趣、沒目的,學習習慣較差等方面;所以對非智力因素型的後進生轉化的工作重點主要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良學生的學習習慣。非智力因素型的後進生,他們的智力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一旦將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他們同樣可以創造奇蹟!

1、樹立個人榜樣,凝聚集體力量。

2、啟迪智慧,寶中淘寶。在非智力因素型的後進生寶貝當中,如果我們注意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當中不乏智力超強、悟性超群者。對這些學生我們只須經常對其灑點陽光,及時激勵輔導,可能就會有意想不到的轉化效果。

抓好後進生的轉化除了上面的方法,加強常規訓練,嚴格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後進生並不是由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單獨作用而造成的,兩者在後進生身上是交叉綜合表現的,認識了這點,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後進生的整體素質,提高後進生歷史教學成績。

八、輔導具體內容安排如下:

周次

時間

內容

8.15-8.21

1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2原始的農耕生活

8.22-8.28

3華夏之祖單元複習檢測

8.29-9.4

4夏、商、西周的興亡5燦爛的青銅文明

9.5-9.11

6春秋戰國的分爭7大變革的時代

9.12-9.18

8中華文化的勃興(1)9中華文化的勃興(2)

9.19-9.25

單元複習檢測

9.26-10.2

10秦王掃六合11伐無道,誅暴秦

10.3-10.9

複習第一單元

10.10-10.16

複習第二單元

10.17-10.23

綜合複習

十一

10.24-10.30

期會考試

十二

10.31-11.6

12大一統的漢朝13兩漢經濟的發展

十三

11.7-11.13

14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15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十四

11.14-11.20

16昌盛的秦漢文化(1)17昌盛的秦漢文化(2)

十五

11.21-11.27

第三單元複習檢測

十六

11.28-12.4

18三國鼎立19江南地區的開發

十七

12.5-12.11

20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1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1

十八

12.12-12.18

22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2) 第四單元複習

十九

12.19-12.25

第四單元檢測總結複習第一、二單元

二十

12.26-1.1

總結複習第三單元總結複習第四單元

二十一

1.2-1.8

綜合複習

二十二

1.9-1.15

期末考試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2

一、指導思想:

根據本學期學校教科室推出的“雙思三環六步”教學模式實驗,努力在課堂上構築基本框架,然後逐步深入層層深入,使本科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進一步落實推進濱州市中國小課程的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加強大家協同作戰、教學研究的能力;跟各位老師一起定位在新的教師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建議:

1、轉變觀念,

擔當“學生髮展的促進者”、“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的角色;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超越教材,創造課堂情境,靈活把握當時的課堂資源,教出興趣,教出美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聯絡實踐案例,在歷史備課組、教研組活動中通過思維碰撞,使課改的理念真正走進大家的頭腦。積極參加區、校教案的徵集、教育教學論文的`徵稿、課題的研究,力求教學促科研、科研帶教學,為創造人民滿意學校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2、改革備課,減負增效“磨好課”。

在制定規劃、教學目標時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維設定;備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活動、合作學習、探究方式,以教學方式的改革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明確重點、難點及其對策,強化支撐點;將備課大而化之、實而共享。提高備課的質量和資訊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時間用於“磨好課”,創設氛圍,掀起高潮,力爭隨堂課好課率達50%以上。

3、提高素質,提供舞臺“練內功”。

努力學習掌握嫻熟的教學推理能力和綜合的教學理念;倡導鼓勵跨學段、學科聽課,加強大家協同作戰、教學研究的能力;聽課驗收中提高優課率;

三、教學措施;

1、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使七年級學生打好基礎,健全成長。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發揮集體智慧,打好團體戰。

4、著力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5、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6、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做到經綱為綱、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7、引資料、學經驗。同科老師要互相學習,正常開展聽課活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校統一訂購的複習資料統一使用,以充分發揮其效益。

8、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進度

1-4周 第一單元

5-8周 第二單元

9,10單元複習

11-15周 第三單元

16-20周 第四單元

21,22周 複習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期繼續任教七年級2個班歷史,七年級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雖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學習上還存在以下問題 ①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科認識不夠,學習態度不端正。②部分學生求知慾強,思維靈活,但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目的不明確③有些學生有偏科現象 ④缺乏分析歸納能力,學習主動性有待加強 ⑤綜合分述史實的能力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學目標

1、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4、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5、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四、教材分析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敘述了從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歷史,也是中國古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三個單元,共二十四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閱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課程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1、教學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宋元經濟重心南移。

2、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理解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宋元時期經經濟重心南移,民族關係的發展,到明清時期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的歷史鉅變。

五、本期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課程標準認真備課,耐心輔導.。

2、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出每一節課的重難點,以增強直觀感

3、通過各種手段,提高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4、通過課上小測驗、提問,檢查背誦等多種方式進行知識的反饋和鞏固

5、繼續實行少講多練當堂掌握的這種教學形式啟發學生動手和動口的能力,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重點講解

6、每講完一單元后把本單元的內容進行歸納綜合比較,讓學生系統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議一議等,增強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課上講到、練到,課下輔導到、檢查到不丟掉一個環節以提高成績。

六、教研教改課題和活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4

一、班級情況分析:

這個學生這學期在高一五、七、八班教歷史。經過兩週的觀察,學生基本上可以完成學習任務。5班,7班學習興趣濃厚,組織紀律性強。8班反應比較慢,學習氛圍一般,學習上有一定障礙。有鑑於此,這學期學生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課堂上。這樣才能提高整體的學習成績。

二、教材分析: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國中七年級《歷史》(上冊),真實地反映了課程改革的精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感。本書以人類文明史發展為主,教材重點突出,從點到面建立新的評價機制。全書圖文並茂,生動規範,單元、類、副標題設計合理規範,更注重吸收當代文化的變化發展,更科學合理地把握和處理歷史分期發展的力量、民族關係等重要問題。

國中七年級上冊主要講述從中華文明起源到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在課程型別設定上,提倡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新教材提倡探究性學習,增加了“學習與探究”課程。在欄目設定上,有很多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探究學習欄目。圖形材料的有效運用大大增強了歷史知識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同時也注重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和滲透。

三、教學目標和要求:

1、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瞭解中國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2、簡述河姆渡和半坡聚落的原始農耕文化特徵。

3、瞭解炎帝、黃帝、隋禹的傳說,瞭解傳說與史實的區別

4、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直到從禪讓制到皇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商、西周三代。

5、講述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直到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

6、通過商鞅變法的史實,瞭解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和漢字的演變,並以慕斯武定為例瞭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

7、瞭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以都江堰為例,體驗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

8、瞭解秦國吞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建立統一國家的意義。

9、列舉漢武統一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講述張騫通西域的史實,瞭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瞭解“四大發明”,名醫華佗,張仲景,李時珍,祖沖之,《九章算術》。

11、瞭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史記》和《資治通鑑》。

12、瞭解三國形成的歷史事實,人口遷居南河民族交流。

13、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和諧的措施。

14、《水經注》、《天工開物》等作品,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重大成果。

四、教學改革思路:(具體教學措施)

1、讓學生形成一種意識,即把歷史的地位提升到主體。

2、把握課堂紀律,充分利用“45分鐘”。

3、說更有名的嗨。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5

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時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書既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學習的學本,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注重啟發性,注意歷史的多方位性、多層次的聯絡和知識的延伸,並注意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學習技能,以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

教學目標:

1、課程標準強調的行為主體是學生,描述學生的學習結果,體現以學生為主的基本原則。

2、課程標準提出了要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還提出了學生要形成表達能力、歷史想象力、知識遷移力,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瞭解一定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初步瞭解人類社會是從低階向高階不斷髮展是有規律的等科學的歷史觀,學習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歷史任務、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

3、歷史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育匯中的重要價值,重視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4、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即不僅關注歷史學習的結果,更關注這種結果是如何獲得的,重視從體驗知識、理解知識到獨立判斷的學習過程的完整性,改善學習方式。

5、學習討論培養辨證地分析歷史事件並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6、在教師幫助下,用學過的知識說明古代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激發發學生的自豪感。

7、通過對中國古代歷史社會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措施;

1、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2、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3、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4、認真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

5、採用多種教學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地進行改革,探索和創造,進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活動。

7、要注意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絡,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的來學習歷史

8、課堂教學要貼近課程標準的要求,採用探究式、啟發式和討論式等各種成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要加大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網路教學的力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多角度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及時進行輔導。

學生狀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國小升入國中,對中學的歷史課程不瞭解,轉變幅度大,學生一時也不會適應不了,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改進措施

1、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層次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的學習經驗,在評價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的採取補救措施,還可以實際一些比較容易的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教學時結合掛圖和資料知道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或結合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感受歷史。

3、結合歷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4、結合有關內容介紹本地歷史的名勝、旅遊勝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5、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互相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2周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3周

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4周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4周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6

一、本學期七年級歷史與社會課的總目標是:

本學期歷史與社會課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體驗對歷史、社會現實問題進行綜合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逐步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理解人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豐富內涵,學會恰當地展示自己,關愛他人與人合作。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

二、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1、文書資源:圖書,教材,報紙,雜誌,照片,地圖。

2、音像教材:電影電視節目錄像,VCD,磁帶,各類教材軟體。

3、實物資源: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視聽教室,對媒體裝置,

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等。

4、人力資源:學生,求職人員,教師,鄰居等社會人士。

三、學生分析:

七年級年級是學生生活的一個新的轉折點,學生從此跨入國中,跨入一個新的學習階段。為了珍惜新的起點,為了更好地成長,要認識新環境,提高自己的各方面適應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藥充分利用學生對事物新奇的特點,促使他對本學科產生興趣,進而珍惜這個學習機會;這一階段的學生有比較活潑好動,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抓住這一特點進行有效教學。

四、教學措施

1. 認真專研課程標準,熟透教材,通過聽課等方法吸取經驗。把握每一節學生互動的內容,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2. 課堂上,讓大多數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發言,發表見解,教師從中點拔。

3. 指導學生做到課前的收集資源,資料和圖片的準備。養成積累知識,做筆記的良好學習習慣,課堂上多讓學生髮言,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共劃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后有一課綜合探究活動,每一課為四課時,探究活動兩課時,具體安排見進度表。

本學期增補《地理讀本》為擴充套件學生的視野知識的積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共四個單元,總授課36課時。

1. 第五單元:講授六課時,活動課二課時。

2. 第六單元:講授十課時,活動課二課時。

3. 第七單元:講授六課時,活動課二課時。

4. 第八單元:講授六課時,活動課二課時。

《地理讀本》共四單元,總授課28課時。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7

一、指導思想

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任務及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下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鄉鎮中學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多數學生對學習歷史不感興趣,沒有課外閱讀材料。

2教材分析: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一共有九課。第二單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一共有八課。第三單元明清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一共有八課。還要熟記附錄裡的歷史大事年表。

四、擬用的教學方法:

講述式、談話式、啟發式、提問式和討論式等。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8、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學輔助手段。

六、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七、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8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上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鄉鎮中學中等行列。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六、教學進度

教材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從我國的遠古居民講到魏晉南北朝。每課的內容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新教材主要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以歷史發展的線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經濟、文化的重要史實為重點。本學期共二十週,第十八週進行__市七年級歷史年度統考,除去考試周,共大約有三十二個課時左右,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週至第五週1~6課共6個課時

第六週至第八週7~11課共5個課時

第九週期中複習共2個課時

第十週期會考試

第十一週至第十二週第三單元(12~17課)共6個課時

第十三週至第十五週第四單元(18~22課)共5個課時

第十六、十七週期末複習及統考

以上教學計劃,一定認真履行,爭取在新的學期裡教學教研工作再上新臺階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9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1、目標統一,準確,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二、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五、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新教材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0

一、學期三維教學目標:

本學期七年級下冊教學教學內容主要是中國古代史第二部分,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材包括三個單元的內容,包括隋唐、宋元和明清三個階段,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力求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曆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資訊的能力,形成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以及圖表等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

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逐步瞭解一定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初步瞭解人類社會是從低階向高階不斷髮展的、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等科學的歷史觀,學習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後活動,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歷史知識;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和獨立思考,能夠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產生對人類歷史的認同感,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的理解,並做出自己的理解,並做出自己的解釋。

注重探究性學習,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樂於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逐漸瞭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瞭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瞭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治意識。

瞭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教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二、單元教學目標及教材內容分析:

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主要講述隋唐時期,出現了社會經濟文化繁榮、政治開明的局面,國內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知道隋朝的建立;隋朝的統一及意義。瞭解科舉制的創立和大運河的開通。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知道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以文成公主入藏、鑑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民族和睦與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通過經濟繁榮、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唐詩的盛行,瞭解繁盛的社會風氣。

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合使學生了解主宋元時期,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南下,民族關係出現了新變化。

時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講述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發展和鞏固,經濟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時專制統治不斷強化,對外閉關鎖國,社會危機日益加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斷,成就輝煌,對人類進步做出了偉大貢獻。

三、學生評價:

本學期七年級共有兩個班,每班平均都在55人左右,班額適中,大部分學生來自豐登鎮各村,一少部分來自西湖農場,回族學生居多。

根據上課及與班主任交流了解到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差,平時幾乎沒有課外書可讀,因此學生的整體素質較差,歷史素養及知識集累少之又少。另外,受會考導向影響,大多數學生認為歷史課會考不考,可學可不學,不願意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歷史,存在偏科現象,對歷史課不夠重視。今年,會考制度發生了一些變化,歷史課將佔一定分值班,但因為分值較小,這種局面也不會有很大改變。另外,學生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知識面狹窄,資訊來源渠道閉塞,孤陋寡聞。再加上過去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將在一定時期記憶體在。以上因素都將在一定和度上影響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認識這門課的價值和作繭自縛用,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另外教師在教學中力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滲透

新課程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班興趣,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真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搞好歷史課的教育教學工作。

四、教學措施:

1、完整準確地把握國中歷史教學目標及內容,依據“內容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繽紛教育”校本課程,全面完成歷史課程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教學目標。

2、認真做好教學設計,在在教學中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手段,合理組織教學,調控教學,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實現師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意識與習慣。

3、認真學習領悟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能夠自主落實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根據我校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潛能,誘發學生探究慾望,讓學生快樂發展,幸福生長,成為最好的自己。

4、通過組織學生閱讀、參觀、考察、進行社會調察,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多種途徑,在開放的情境中去自覺收集資訊、加工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讓教育成為生活化的教育。

5、協助學生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由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去獲取知識,改變過去由教師主宰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

6、改變評價方式,運用靈活多樣的評價體系,在評功價方法上,改變過去一張試卷評價一個學生的作法,把過和性評價的形成性評價以及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對學生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激發學生興趣,注重培養學生個性特長。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1

轉眼之間,寒假已經過去了,新的一學期到來了,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國中一年級的歷史教學工作,本學期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其它思想品德教育。為了更好地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取得更好的歷史成績,特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且這些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提高歷史成績。

二、教材分析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係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這裡“民族關係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並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先概述民族政權並立時代的

情況,後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後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第三個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講述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等史實,使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通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定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瞭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最後《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衝突,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1、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係的發展,統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係是如何發展的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四、教學措施

1、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充套件,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拓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五、課時安排

內容課時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1課繁榮一時的隋朝1第2課“貞觀之治”

第3課“開元盛世”

第4課科舉制的創立

第5課和同為一家

第6課對外友好往來

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第9課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

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

第16課中外的交往與衝突

第17課君主集權的強化

第18課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

第19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第20課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第21課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第22課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二)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2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的工作精神,以學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識記、理解和綜合分析能力。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學任務及要求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三、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知識能力基礎方面:七年級學生活躍開朗熱情,上課積極發言。經過國小六年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技能諸如:閱讀簡單材料,從圖片、表格中獲取歷史資訊,歸納整理等;但是由於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很好,惰性較強,所以歷史成績也不是很理想。

2、個別差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回答問題天馬行空。

3、疑難困惑:老師的最大難題是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行為的管理和規範,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的最大難題是知識點龐雜,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對當今社會的一些問題的正確理解和分析。

四、教材分析

《中國歷史》第一冊,主要包括四個單元的內容:即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闡述了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

五、教材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銅文明;秦的統一和滅亡;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晉的建立;不同時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學難點:主要是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教會學生靈活運用知識。

六、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影、影片,模型多媒體,網路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

通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6、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七、教學進度

嚴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進度表進行。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3

一、指導思想

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49名,總體水平差,課堂紀律不好,缺乏綜合歸納能力,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上期期末考試人均30多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下冊選用的是華東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敘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

改革和發展,共17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

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五、主要措施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充套件,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3、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6、多聽課評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六、教學進度與課時

歷史下冊總共有17課,3個探究活動,需30課時,單元複習佔3個課時,期中複習佔2課時,期末總複習佔4個課時,共計40課時。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4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3、4、5、6、7班的教學工作,這5個班在分班時,整體成績上都差不多。各個班的學習氣氛都比較濃厚,4班的紀律性比較突出一點。總體上講,5個班的大部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很明確,學風良好。不過也發現有極少數同學在國小時的成績極其低下,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對這部分同學的教學方法一定要多變,力求提高整體成績。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從上表可知:三個班的成績比較平均,4班的成績較為突出一點,7班的合格率得到較好的保證。究其原因是由於4班在平時的上課當中,整個班的學生思考積極,與教師密切配合,並且大部分學生的對歷史的興趣比較濃厚。7班學生在最後的複習階段,求合格的較為強烈些,主動到教師那裡過關,所以成績較為理想。

三、教學目的和任務

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愛國主義教育、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教育、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活動,瞭解歷史發展的歷程。讓學生基本上掌握從隋到明的歷史演革。瞭解並掌握從隋到明的歷史發展線索。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各種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等等知識。

培養學生基本的'分析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能通過閱讀課本中的史料,能夠從中挖掘有用的資訊,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方法,能夠把各朝代相關的知識進行整合分類。

四、本學期的重難點

重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隋朝大運河;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唐朝與新羅、日本的關係;唐朝與周邊各族的關係;北宋的統一;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措施;宋與遼、西夏之間的和戰;宋與金的對峙;南方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況;元朝的統一;行省制度與民族融合;明清兩朝的專制統治;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清朝的疆域;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的政策;《資治通鑑》;佛教文化;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發明;《本草綱目》;趙州橋;北京城;

難點: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的創立;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唐代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北宋時期,政府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間複雜的關係;對統一中國應如何看待;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產生的影響;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2、切實抓好課堂的小測過關工作。

3、將課堂<<同步訓練>>作為預習的資料,課堂上花多點的時間給學生進行鞏固知識的訓練。

4、切實抓好課前紀律,確保學生趁早進入上課角色。

5、加強對新課標的研究工作。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5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本學年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敘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教師適當補充一些練習作為課堂訓練,從而改進評估教學。

3、組織學習某一歷史人物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問題的能力。

4、教導學生理解記憶知識點。切忌死記硬背。

5、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感受和體驗。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充套件,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