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一年級弟子規教學計劃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相信大家對即將到來的工作生活滿心期待吧!是時候寫一份詳細的計劃了。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計劃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弟子規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弟子規教學計劃

一年級弟子規教學計劃1

一、活動目的:

1、通過誦讀《弟子規》,讓學生能夠弘揚國學文化,傳承國學精髓,與聖賢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構建良好的班風。

2、通過誦讀《弟子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識字量、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通過誦讀《弟子規》,讓學生了解中國燦爛的古文明,增長見識、增加涵養、吸取智慧,培養學生優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4、通過誦讀《弟子規》,用傳統中國文化的精神,對校園、家庭、社會產生潛移默化、淨化心靈、薰陶品質的作用。

二、教學理念:

1.誦讀化。即誦讀為主,理解為輔。《弟子規》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採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澱。國小生正處於人生記憶的黃金年齡,在這一時期讓學生誦讀記憶《弟子規》的精華內容,他們將會終生受益。因此,應讓學生誦讀中直面經典,與課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教師巧設臺階,引導學生逐步領悟,有效發揮誦讀的功能。讀法要多樣:齊讀、個別讀、小組賽讀、男女生賽讀、對讀……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優美的古典音樂,富有情趣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喜聞樂見的表演活動,從而創設氛圍把學生引入國學的情境,使學生身處古典文化的情境與韻律中,誦國學,學國學,身心受到陶冶,激發他們對國學的熱愛。讓學生在書聲、音樂與表演中,入其境悟其理,享受誦讀的快樂。

3.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學方法就是用經典小故事來詮釋古文深奧的哲理,幫助學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課文,受到教育。《弟子規》讀本所選故事,是歷代名人故事,基本吻合《弟子規》相應的內容。教學時可把故事引入課堂,用小故事來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含義,突破教學難點。這樣,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的。

4.生活化。是指《弟子規》的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處事,學會思考運用。為了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教學中可以設計聯絡生活實際談感受的.環節,把學國學與學做人聯絡起來。這樣,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離,使遙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學生的生活。在生活化的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批判性學習。引導學生用現代人的觀點了解古訓要求人們做什麼,如果是不符合現代道德文化要求的內容,我們就引導學生去批判,培養他們不迷信書本,不拘泥古訓條文,弘揚人文個性,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5.課程化。就是要求教師們重視《弟子規》的誦讀教學,要保證誦讀時間、誦讀效果,切實完成各年段的誦讀目標。

三.具體措施:

1.遵循"五化"教學理念: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課程化。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精心設計好"五分鐘讀案",讓學生在愉悅的具有挑戰性的氛圍中誦讀。

2.以"讀"為主,將"誦讀"作為教與學的第一手段。

3.以"講"為輔,意思的疏通是必要的。

4.重視對學生進行階段評價,開展班級評比活動,設計《弟子規》誦讀攻關表等形式多樣的評價表,促進學生跟上隊伍,成功闖關,確保學生百分百過關。

一年級弟子規教學計劃2

一、弟子規教學的涵義:

兒童天真未泯之時,最容易教導,也最需要教導,利用這一段黃金時期,藉由先哲的風範,熏習我們的子弟,利用聖賢的智慧,教導秉性淳良的兒童,日積月累,必將奠定他一生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幸福成功的基礎。

二、教學目的:

1、加強兒童的理解力與記憶力。

2、增強兒童的閱讀及背誦能力,加強語文表達能力。

3、培養孩子對基本倫常應有的概念,知道孝順父母的重要。

4、讓孩子知道為人處事的一些正確態度,學會一些做事的方法。

5、幫助學生立下志向,做個人格好、有擔當的好人。

6、熟讀並背誦《弟子規》,逐步落實到生活中。

三、教學準備:

人手一本《弟子規》

四、具體落實要求:

(一)對人、對事、對物應有的正確態度

1、對人:明白五倫的關係,知道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師長、關懷體貼他人;教導互助合群的理念、培養寬厚待人的心性;曉喻見賢思齊、知恩報恩的道理。

2、對事:強調「事雖小,勿擅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錯」的做事方法;注重禮儀、講求信用,建立威儀與守信的`觀念;教育「承擔責任、知過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養「面對困難,能冷靜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態度;教導是非判斷的能力,並培養好學的精神。

3、對物:灌輸日常生活必須「節用愛物」,還要曉喻物資來源的艱辛,感恩大自然的賜予。例如:長養慈愛心,愛護小動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對物品也要有恭敬愛惜之心,這樣才能用得久遠,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二)教導學生落實經典的教誨

1、要求學生必須做到:

四正:心正、身正、椅正、書正

精神抖擻,讀誦要求吐字清楚、抑揚頓挫,聲調不可太高

落實每天讀誦

2、講解做人的道理──與生活相結合

引導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弟子規》。例如:對長輩禮敬的應對、與同學友愛的相處、公共場合的行儀,個人優秀品格的培養,這些在課堂上都要詳細地教育。

3、遊戲中學,引導孩子,發揮孩子想象力、創造力

(三)加強與家長的聯絡與溝通

(四)幫助孩子立下志向

向孩子介紹古今中外聖賢之人,以他們奮鬥的事蹟和不畏艱難的感人歷程,來激勵學生勤奮、好學的精神;啟發他們無盡的潛能。

五、課時安排:

每一週一課時

一年級弟子規教學計劃3

教學目標:

1、學習《弟子規》"謹、信"兩部分的經文。

2、培養學生立身處世謹言慎行、言而有信,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實施方法:

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對《弟子規》的"孝、悌"有了一定的認識,部分同學能學以致用。本學期將繼續踐行"孝、悌"部分的內容,開始學習"謹、信"部分,並學習《常禮舉要》的部分內容。把《弟子規》的學習與《常禮舉要》的學習結合在一起,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弟子規》的學習與《常禮舉要》的學習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規範學生日常行為的作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按照學校的教育內容計劃,第一週著重讓學生彙報寒假在行孝盡悌方面的表現,重溫"孝、悌"部分的經文。第二週至第十五週,按每週一條,學習《弟子規》第十三至二十四條。《常禮舉要》的"居家、在校、處世、聚餐、出門"五部分的內容穿插在每週的學習內容中。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弄懂經文的意思,將進行一系列的模擬情景教學,把課堂模擬成家、公園、餐桌、公共場所等地方,讓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明白禮儀的要求,讓文明禮儀更好地在生活中踐行。

3、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故事形式進行講解經文的意思,老師的語言要顯淺易懂,讓學生通過聽故事受到啟發教育,弄明道理。

一年級弟子規教學計劃4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思想狀況分析:

本班大部分學生活潑好動,純潔善良,好奇心強,求知慾強。但是由於年齡小,自制能力差。受識字少的限制,上課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經常走神。如果能在寬鬆融洽的氣氛中開始,那麼孩子將自然地摒棄對傳統文化課的畏懼感,從而激發對傳統文化課的喜愛。還應從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入手,使他們覺得《弟子規》是一門趣味性很濃的學科,使他們喜歡傳統文化。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學生可以瞭解《弟子規》的基本內容和特點,感受傳統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從而認識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過程與方法:

引領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進行學習,能夠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實踐領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逐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全面提升學生的古典文化素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傳統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瞭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等,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材分析

1、本學期教學重點情況分析:

強化朗讀、背誦傳統文化的精華,能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感悟能力。 2、本學期教學難點情況分析:

遵循少年兒童的認知規律,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

3、教材內容具體情況分析:(注重各部分之間相互聯絡)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

教材遵循少年兒童的認知規律,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對少年兒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啟迪,對培養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在課外查詢資料,對課堂學習進行補充,進一步討論交流。

四、教學進度:

五、本期業務學習及教學活動安排

六、教學中注意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1、充分利用課程資源,使學生直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感染。

2、充分展示圖片,作品等教學手段,教師加以示範。認真鑽研教材,進一步領會課標精神,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 3、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組織學習活動ヒ注意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小養成喜歡讀書、認真書寫、勤于思考、踴躍發言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4、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文化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5、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通過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的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6、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通過活動性學習ナ寡生在誦讀、感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ト縭歌朗誦、書法比賽、藝術節等コ浞指惺苤謝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