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科學教學計劃(合集15篇)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我們又將續寫新的詩篇,展開新的旅程,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計劃,就是在準備做計劃吧。你所接觸過的計劃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學計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學計劃(合集15篇)

科學教學計劃1

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提高國小實驗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實驗室材料實現科學化、分類、分檔、檔案管理,加強實驗水平和實驗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發展。

二、主要任務、目標按課程設定標準

開齊、開足、開好實驗課,實驗開出率達到90%以上,引導學生基本能親手完成各個實驗,形成一定實驗技能,培養科學的實踐,實驗,觀察能力。

三、具體工作措施

1、實驗室工作由校長及分管領導直接管理,實驗室設專門管理員,即實驗員,具體管理實驗室工作。

2、實驗室管理員任務,目標

(1)、實驗員必須擬定科學實驗計劃,各年級科學教學工作須按計劃進行實驗教學,實驗教學需填寫演示實驗計劃、分組實驗計劃、演示實驗單、分組實驗單等表格。

(2)、在進行實驗教學前必須準備好實驗所需儀器,材料,教師對每組實驗有充分準備,精心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過程,方法,寫出相應實驗方案,以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時,應要求學生準備好相關的'實驗材料,以確保學生在實驗中有物可做,並指導學生觀察,討論,得出相應的結論,完成實驗教學;

(4)、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後,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單(試驗記錄),並認真審閱,引導學生在實驗、觀察中養成科學的自然觀和相應的實驗能力;

(5)開學及時收取科學各年級《教學工作計劃》、《演示實驗計劃表》、《分組實驗計劃表》;期末按時收取《教學工作總結》、《演示實驗記錄表》、《分組實驗記錄》。

(6)在實驗教學、教研方面,以全體科學任課教師為組,進行相應的科學教學與實驗教學研究,以不斷提高科學學科教師的教學與實驗能力。

3、材料歸檔

(1)、每學期(學年)按時將各類材料分類裝訂後歸檔,並按時填寫相應試驗開出數、開出率,完成實驗室材料的歸檔管理,做到科學、規範,便於查閱。

(2)、在材料歸檔的過程中注意材料的質量與數量應答相應要求。

4、實驗室器材管理

實驗室管理人員除應管理好材料收發、入檔工作外,還應管理好實驗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實驗器材)的每日發放和收回工作,並作好相應發放,收回記錄及損壞,修理等相應記錄。

(2)、每週組織學生打掃實驗室,並處理好實驗室,保管室的用電,裝置,儀器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發生。

5、其他相關工作

(1)、作好與實驗室及實驗室管理相關的一系列工作。

(2)、不足之處,另行補充。

四、進度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工作計劃

2、 打掃實驗室、儀器保管室的衛生。

3、整理實驗室

十月份:

1、組織學生做好實驗

2、對實驗儀器去塵、清洗

十一月份:

1、進行一次實驗操作競賽

2、做好儀器借出登記

十二月份:

1、 學生試做一些簡單的教具

2、檢視各種儀器是否完整

一月份:

1、做好假期安排

2、催還各種借出的儀器

3、實驗室工作總結

科學教學計劃2

一、學生素質分析

經過三年半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生對大自然,特別是對身邊的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問個為什麼,喜歡提問題,愛提問題,這將驅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進一步的科學探究。但是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和家長對這門學科不是很重視,而且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依賴性強,不願動手,這些都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共有6個單元。第一單元是《我們長大了》。第二單元是《遺傳與變異》,第三單元是《進化》,第四單元是《共同的家園》,第五單元是《神奇的力量》,第六單元是《拓展與運用》。在各個單元學習中均有過程與技能訓練。本冊內容是科學課的深入,既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又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三、目的要求

1、通過本冊教學,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對現象或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或有依據的'推測。

2、使學生進一步明白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3、初步學會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

4、初步學會認識動物的週期性變化。

5、初步學會通過調查收集證據以及對事物、現象的發展變化做出推論。

四、重難點

1、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2、培養學生預測收和收集證據的能力。

3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五、教學措施

1、帶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2、加強學生動手、動腦,做好探究實驗。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課時安排(詳見學區)

一單元 我們長大了 5課時

二單元 遺傳與變異 4課時

三單元 進化 4課時

四單元 共同的家園 8課時

五單元 神奇的能量 7課時

六單元 拓展與應用 4課時

科學教學計劃3

一、班級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定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單元形狀和結構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第三單元能量。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絡,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三、素質教育目標與任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路、報刊等查閱資料,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資料、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1、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控制變數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五、補差意見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1、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2、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3、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七、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學內容 課時 備註 19.03-9.07始業教育

1、使用工具

2、槓桿的科學3

29.10-9.143、槓桿類工具的研究

4、輪軸的祕密2

39.17-9.215、定滑輪和動滑輪

6、滑輪組2

49.24-9.28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練習3

510.01-10.06國慶假期

610.08-10.121、抵抗彎曲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3

710.15-10.194、找拱形

練習課外延伸2

810.22-10.265、做框架

6、建高塔機動2

910.29-11.027、橋的形狀和結構

8、用紙造一座“橋”

複習第二單元3

1011.05-11.09期中複習知識回顧

期中檢測機動1課時2

1111.12-11.161、電和磁

2、電磁鐵

3、電磁鐵的磁力(一)3

1211.19-11.234、電磁鐵的磁力(二)練習

5、神奇的小電動機2

1311.26-11.306、電能和能量

7、電能從哪裡來

8、能量與太陽3

1412.03-12.07複習第三單元

1、校園生物大搜索2

1512.10-12.142、校園生物分佈圖

3、多種多樣的植物2

1612.17-12.214、種類繁多的動物

5、相貌各異的我們3

1712.24-12.286、原來是相關聯的

7、誰選擇了它們

8、生物多樣性的意義3

1812.31-1.04複習第四單元

第四單元測試2

191.07-1.11複習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測試

複習第二單元3

201.14-1.18第二單元測試

複習第三單元

第三單元測試3

211.21-1.25總複習3

221.28-2.01期末測試1

科學教學計劃4

一、教材分析

《科學》三年級下冊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國小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

植物的一生單元引導學生經歷種植鳳仙花的完整過程。通過對鳳仙花各個生長期不同形態特徵的觀察,幫助學生建立植物生長週期的概念,並引導他們學會定期觀察、記錄以及分析資料的方法。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引導學生經歷養蠶的完整過程。通過對蠶各個生長時期不同形態特徵的觀察,幫助學生建立動物的生命週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過程並學會描述這個過程。

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主要涉及溫度的測量和水的三態變化。磁鐵單元從我們知道的磁鐵開始,來了解磁鐵的兩極和作用,製作指南針。

二、學生分析

本學期擔任三年級的科學教學。從上個學期的成績來看,主要是班級的學生特點不一樣,有的學生比較活躍,相對來說思維也是如此,再加上三年級兒童想象豐富,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他們對花鳥魚蟲、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行為。通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對《科學》這門課已經有所瞭解,知道科學課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

他們喜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學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對實驗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三、教學目標

本冊教學內容仍然屬於生命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範疇,但是探究的重點有所不同,主要指導學生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觀察其變化的過程並探究其變化的規律。教師應能夠給學生的每一項探究活動以比較充分的時間保證,使學生的感受、思考、表達等都能得以比較充分地進行。學生在經歷探究活動的基礎上,知道空氣是一種透明的物質,沒有一定的開關和體積,但具有質量;知道固體、氣體、液體的主要區別;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力等;同時,潛移默化地意識到,藉助於可見的物質媒介可以發現並研究不可見的物質;意識到通過蒐集、整理和分析資料,也可以獲得對一些問題的認識。

通過親歷種植、培養鳳仙花的活動,認識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瞭解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一粒種子能夠發育成一株植物,並再次結出多粒種子,從中理解植物生命週期的涵義。在活動過程中,使學生領悟珍愛生命的意義,知道愛護花草樹木,學會持續地、多方面地對一事物進行觀察,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學會與人合作;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確方法;學會用資料、圖畫、語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運用整理資訊的方法發現事物

變化的簡單規律。在養蠶的活動中發現生命的發展變化,及動物和食物、動物和環境等多方面的認識,並通過養蠶的活動經歷和體驗,進行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在經歷對蠶進行養育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能按蠶的不同生長時期進行動態觀察、細節觀察,能對蠶的身體變化進行比較和測量。能在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的觀察內容。

四、教學的具體措施(一)課堂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2.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3.在課堂上嚴格要求學生的紀律問題,做到有秩有序,該做實驗的時候認真做,該聽講的時候不能開小差。在教學中,覺得是重點的,要求學生劃線,或做其他記號,及時背誦和複習。

4.作業本能做到及時批改,及時校對,及時訂正。(二)提優補差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幫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

3.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4.加強優生與後進生的聯絡,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擴充套件閱讀:教科版國小三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第二單元動物的生命週期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蠶的一生是不斷生長變化的,要經歷蠶卵蠶蛹蠶蛾四個不同形態的變化階段。蠶的一生會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這一過程稱為蠶的生命週期。

2、自然界中的動物都有生命週期,也都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3、人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人和動物一樣也具有生命週期。4、人和動物壽命的長短與生活環境有關。

5、人和動物通過繁殖使其物種不會隨著個體的衰老死亡而滅亡,並得以不斷延續。

過程與方法:

1、養蠶並對蠶的一生形態變化進行觀察。學習用科學的方法對蠶的身體變化進行比較和測量,並進行記錄和描述。對蠶的生長髮育進行預測,並在觀察中發現問題。

2、用流程圖和迴圈圖表示蠶及其他動物一生的生長變化規律。

3、查閱資料瞭解其他動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歸納和比較它們生命週期的相同和不同。

4、從自己的生長經歷和對周圍不同年齡段的人的觀察比較中,瞭解人的生命週期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較長時間堅持不懈進行觀察記錄的必要。2、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

3、認識到動物和人的生長變化、生命週期是有規律的,是不可違背的。人和動物的生命週期與環境因素及其疾病有關。

4、養蠶繅絲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值得我們自豪。

主要材料清單

蠶卵,放大鏡、飼養盒;不同生長階段的蠶;蠶繭及蛹,小剪刀,手電筒;熱水,小碗,竹籤,絲綢製品;蠶蛾、蜻蜓、螞蟻、蝴蝶的圖片或標片;有關動物生長髮育過程的圖片及資料;學生從出生到現在每年的身高、體重、牙齒等生長變化的'資料;嬰兒、幼兒園或國小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體特點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單元課時安排

每課1課時,機動、整理1課時,合計8課時。1、蠶卵裡孵出的新生命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

1、瞭解蠶卵的顏色、形態、大小等。

2、蠶卵裡孕育生命,新的小蠶將從蠶卵裡孵出。

3、在氣溫、溼度適合的時候,小蠶才會孵出,小蠶孵出後就要吃食物。過程與方法

1、飼養小蠶的方法,經歷小蠶孵出及小蠶不斷長大的過程。2、觀察、描述和記錄蠶卵孵化及小蠶生長過程中的變化。

3、用放大鏡對蠶卵進行仔細的觀察,用測量的方法記錄蠶的生長變化。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飼養、觀察動物的興趣。

2、培養對動物的愛心及責任心,細心地照管小蠶。3、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堅持觀察和記錄。

【教學重點】觀察蠶卵及瞭解飼養、觀察和記錄的方法。【教學難點】觀察蠶卵及瞭解飼養、觀察和記錄的過程。【教學準備】

蠶卵、放大鏡、養蠶用的小盒;桑葉、萵筍葉以及介紹養蠶方法的圖片。【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上學期飼養過蝸牛,那麼蝸牛的一生是怎樣生長變化的呢?它們的壽命有又多長呢?那麼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一生的生長變化和它們的壽命呢?同學們觀察過蠶嗎?你知道它一生的生長變化和它們的壽命嗎?

二、學習新課1、觀察蠶卵

(1)讓我們來飼養蠶,觀察蠶卵

A、學生分組觀察蠶卵的顏色、大小、形狀(說明:蠶卵近似圓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剛產下的蠶卵是淡黃色或黃色的,經12天變成淡紅、淺褐,再經34天變成灰綠或紫黑色,以後不再發生變化。學生觀察的應該是滯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顏色應該是紫黑色的。)

B、讓學生自己設計觀察記錄,把觀察到的現象及時記錄下來。(2)仔細觀察,還有什麼發現?

(比如蠶卵的中心處是凹下去的等。學生也可能會發現有黃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會孵出小蠶來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經孵出小蠶的空卵殼,如果仔細觀察,在空卵殼上還會發現有小孔。)

2、從卵裡出來的小生命

(1)小蠶什麼時候從卵裡出來,小蠶是怎樣從卵裡出來的,出來以後會幹什麼?(讓學生預測一下,目的激發學生繼續觀察的興趣。)

(2)小蠶就要出來了,我們要為它準備什麼呢?(學生分組討論)(3)為什麼要在盒蓋上扎小孔呢?

一是指導學生為小蠶準備好家(這個活動的重點是為蠶的出生做準備。具體來說要準備一個盒子作為蠶的“房子”,還要在盒蓋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氣乾燥,可以在蠶卵上灑一些水”。)

二是課外觀察蠶卵的變化;(指導學生課後繼續觀察蠶卵的變化。具體來說觀察小蠶是怎樣孵出的,剛孵出的小蠶是什麼樣的。)要求學生記錄小蠶孵出的日期和氣溫,思考小蠶的孵化和什麼條件有關。活動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蠶的孵化還需要另一個環境條件,即需要一定的溫度。

三是指導學習觀察和記錄的方法。指導學生閱讀養蠶竅門。

教師小結:小蠶與其他動物一樣,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條件的,我們要滿足它的生活條件,它才會生長得好。

科學教學計劃5

一、教材分析:

六年級《科學》下冊共由“人類祖先的足跡”、“綠色社群調查”、“養好小金魚”和“雨具的改進”四個單元組成,分別涉及新課程標準的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部分。教材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專題研究,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二、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三、教學目標:

(一) 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路、報刊等查閱資料,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資料、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 科學知識

1、注重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並強調應用於日常生活。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人體與細胞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有序的生態環境從小世界看大科學。

四、學生情況分析:

1、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和場地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大多數學生學習習慣還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時間內容課時備註

1、2.9-2.13開學報名、準備開課

2、1.1向人類的祖先“提問”

1.2追尋人類祖先的足跡

3、2.23-2.27

1.3探尋人類祖先的奧祕

1.4展現人類祖先的生活畫卷

4、3.2-3.6第一單元複習

5、3.9-3.13

2.1我們心目中的綠色社群

2.2我們的調查研究計劃

6、2.3調查小組在行動

2.4我們的綠色社群建議

7、3.23-3.27第二單元複習

8、3.30-4.3

9、4.6-4.10

3.3做好偵破準備

3.4揭開金魚死亡之謎

10、4.13-4.17

3.5給金魚安個舒適的家

11、4.20-4.24第三單元複習

12、4.27-5.1

13、5.4-5.8

4.3智慧就在我們手中

4.4金點子行動

14、5.11-5.15

4.5成果展示會

15、第四單元複習

16、5.25-5.29期末複習

17、6.1-6.7、期末複習

18、6.8-6.14、期末複習 檢測

科學教學計劃6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內容由“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週期”“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將引領學生在種植風仙花的過程中,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髮育歷程,發現其生長變化的規律,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都要經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營養生長”“開花結果”這樣的生命週期。同時伴隨著生長過程,指導學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莖、葉的功能,初步認識植物體都有維持其生存的結構、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第二單元,將指導學生親歷養蠶的過程,瞭解蠶的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的生命週期,並以蠶的生命週期為例,從常見動物的生命過程中,以及從人體特點的觀察中,認識動物和人的生命週期。第三單元,將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熱量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通過觀察水的固、液和氣三態,研究水在融化、結冰、蒸發和凝結等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他們初步認識物質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與外界條件密切相關的。同時,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迴圈”的概念。第四單元將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認識磁鐵具有磁性、磁鐵兩極磁力最強、磁鐵能指南北、磁鐵具有異極相吸和同極相斥等性質。瞭解磁鐵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觀察其變化的過程並探究其變化的規律。

2、引導學生關注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如生物與環境、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物質狀態變化與熱量、物體性質和用途的關係等。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經歷“觀察現象一提出問題一做出假設(解釋)一分析、檢驗假設一尋求新的證據以做出新的假設……”的`科學探究過程。

4、使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提升。

三、學生情況分析:

1、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

3、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科學課程內容也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措施:

1、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3、加強優生與後進生的聯絡,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4、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5、重視活動的總結,注重課後交流。

五、教學進度:

周次 教學內容

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種植我們的植物

2、我們先看到了根 種子變成了幼苗

3、莖越長越高 開花了,結果了

4、我們的大豐收 蠶卵裡孵出的新生命

5、蠶的生長變化 蠶變了新模樣

6、蛹變成了什麼 蠶的生命週期

7、其它動物的生命週期 我們的生命週期

8、溫度和溫度計 測量水的溫度

9、水結冰了 冰融化了

10、水珠從哪裡來 水和水蒸氣

11、水的生態變化 我們知道的磁鐵

12、磁鐵有磁性 磁鐵的兩極

13、磁極的相互作用 磁力大小會變化嗎

14、指南針 做一個指南針

15、其他動物的橫名週期

16、機動 我們的生命週期

17、總複習

18、複習考查

科學教學計劃7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 望。

2、為幼兒的探索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援、鼓勵他們膽地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

3、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

4、從生活或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科學家的崇敬。

5、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助幼兒瞭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行為。

6、能初步瞭解自己身體的基本結構及其作用,並知道如何愛護自己身體。

二、具體措施

八月份:

1、助幼兒瞭解各種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學習正確使用各種感官感知的方法,發展感知能力。

2、助幼兒掌握根據一個或兩個特徵從一組物體中挑選出物體,並歸為一類的分類方法。

3、引導幼兒觀察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觸的個別人造產品的特徵及用途,獲得粗淺的科學經驗,感受它們給生活帶來的方便。

九月份:

1、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世界常見的個別自然物(動、植物和無生命物質)的特徵,獲得粗淺的科學經驗,初步瞭解他們與幼兒生活、與周圍環境的具體關係。

2、助幼兒學會通過目測等簡單方法比較物體的形狀小和數量的差別。

十月份:

1、引導幼兒觀察周圍常見的自然現象的.明顯特徵,獲取粗淺的科學經驗,並感知他們和幼兒生活的關係。

2、引導幼兒用詞語或簡單的句子描述事物的特徵或自己的發現,與同伴、教師交流。

十一月份:

1、助幼兒學習使用他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科技產品的簡單方法,參與簡單的製作活動。

2、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使其樂意感知和擺弄他們能夠直接接觸到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十二月份:

1、萌發他們探索自然現象和參與制作活動的興趣。

2、使其喜愛動、植物和周圍環境,並能在的感染下表現出關心、愛護周圍事物的情感。

科學教學計劃8

一、教材分析

新編《科學》三年級下冊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國小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例如,在教學內容中設計了“我們周圍的土壤”和“植物和我們”等活動。作為這一線索的延續,三年級下冊的主題確定為對“物質特徵和變化的觀察”,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土壤與生命”、“植物的一生”、“固體和液體”、“關心天氣”、“觀察與測量”等五個單元。

二、學生分析

1、三年級兒童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他們對花鳥魚蟲、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行為。

2、通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對《科學》這門課已經有所瞭解,知道科學課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3、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學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

4、對實驗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5、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缺乏對科學學科重要性的認識。

三、教學要求

1、 學生在活動中能正確進行物質混合與分離操作,能按觀察物質混合與分離

的基本程式進行觀察,能根據事實說明物質混合後是沒有變化,還是發生了變化;能應用學到的知識研究土壤,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瞭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身邊的材料製成一兩種混合物。

2、老師能夠和學生一起準備用於探究活動的足夠的材料,老師的引導應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慾望。老師應能夠給學生的每一項探究活動以比較充分的時間保證,使學生的感受、思考、表達等都能得以比較充分地進行。學生在經歷探究活動的基礎上,知道空氣是一種透明的物質,沒有一定的開關和體積,但具有質量;知道固體、氣體、液體的主要區別;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力等;同時,潛移默化地意識到,藉助於可見的物質媒介可以發現並研究不可見的物質;意識到通過蒐集、整理和分析資料,也可以獲得對一些問題的認識。

3、通過親歷種植,認識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瞭解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一粒種子能夠發育成一株植物,並再次結出多粒種子,從中理解植物生命週期的涵義。在活動過程中,使學生領悟珍愛生命的意義,知道愛護花草樹木,學會持續地、多方面地對一事物進行觀察,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學會與人合作;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確方法;學會用資料、圖畫、語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運用整理資訊的方法發現事物變化的簡單規律。

4、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樂意以各種不同形式參與到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活動中,獲得各種觀察研究活動的經歷,能在小組或班級裡交流自己的觀察研究發現;能獲得關於物體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係的認識,感受到物體沉浮與液體的關係;能解釋一些簡單的沉浮現象。能按要求設計、製作出簡單的小船和“潛艇”。

四、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

1、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3.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 。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等方法。

5. 組織好探究後期的研討,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老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7、發揮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而又密切聯絡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尤其重視解決那些與學生關係密切的實際問題,從中讓學生體會學習科學的價值。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教學內容

1我們周圍的土壤

2瞭解土壤

3肥沃的土壤

4土壤的保護

5植物和我們

6果實和種子

7根和莖

8葉和花

9認識固體

10把固體放到水裡 11認識液體

12把液體到進水裡

13 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上來 14今天天氣怎麼樣 15氣溫是多少

16雨下的有多大

17今天刮什麼風

18氣候與季節

19 觀察

20 測量

21學期總結

科學教學計劃9

一、教材分析

六年級科學教材本學期主要安排的科學實驗有六個,其中,分組實驗有第5課《蠟燭的變化》,第6課《食鹽和水泥》第10課《距離和時間》,第20課《蚯蚓找家》,演示實驗,分別是:第7課《鐵生鏽》。第8課《牛奶的變化》中。

二、學生分析

六年級共有學生150人。這些學生不僅喜歡學習科學,而且特別喜歡做實驗,從上學期的實驗情況看,大部分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探究,能與他人合作,學會了寫實驗記錄,並能進行自主實驗。但也有個別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放不開手腳,甚至不敢參與實驗。本學期還應加強對這些學生的'指導。

三、實驗目的

1、教會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體味實驗的樂趣。

2、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主動探索新知識。

3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實驗設計、操作、觀察、記錄和

整理資料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知識素質和智慧素質。

5、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觀察和實驗中,充分發揮學生

的各種感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實驗措施

1、課前教師要充分準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實驗過程。

2、指導學生做簡單的探究實驗,制定實驗計劃,填寫實驗報告,製作簡易科學模型。

3、加強觀察和實驗,充分利用儀器和器材,讓學生參觀察和實驗活動,從而獲得知識,鍛鍊能力。

4、師生共同開闢科學教學園地,自己蒐集資料,自己動手製作教具,改善實驗條件。

五、實驗安排周次

時間

實演內容

備註

4

第5課、《蠟燭的變化》,第6課《食鹽和水泥》

分組

7

第7課《鐵生鏽》。

第8課《牛奶的變化》

演示

8

9.29——10.5

第10課《距離和時間》

分組

19

10.6——10.12

第20課《蚯蚓找家》

分組

科學教學計劃10

一、學期教學目標

總體目標:

本學期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本冊書中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給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學期力爭使70%的學生進入優秀之列,100%的學生及格,期末成績位列全街道同課前五名。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懂得如何科學觀測和描述天氣變化。

2、學習物質的狀態及變化,探究水的三態變化,包括蒸發及雨的形成,從中初步體驗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

3、讓學生學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說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區別,從而找出生命的主要特徵。

4、引導學生學習物質的變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變化過程

5、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農業與技術的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物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歸納能力。

2、學會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例如:化冰實驗,蒸發、沸騰、凝結等的實驗等。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冊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分析天氣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人類生活對天氣變化的影響,受到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保護環境等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於實踐和創新的精神,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陶冶愛美的情操。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四年級的科學課,本年級共有學生17人。

其中男生11人,女生6人,他們大多數年齡在10--11歲之間,他們身心健康,活潑可愛,接受知識的能力強,。由於科學接近生活,大多數同學對科學很感興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高。因此,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抓住學生新奇、愛動的特點,創設多種觀察實驗的情景,多給學生實驗的機會,使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在實驗中發展智力和提高觀察思維能力。

班內的優秀學生上課能認真聽講,作業能及時完成,能大膽

積極的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如付彩君、陳騰等。這些同學學習方法得當,模仿能力強,思維敏捷,反應迅速,表演能力強,成績突出。

中程生如:陳欣、陳凡、鹿文濤等,這些同學好動,欠細心,但能認真刻苦學習,成績良好。

後進生:有部分同學大腦比較靈活,但缺乏吃苦精神,他

們有好玩的思想,上課不認真聽講,學習不刻苦,學習成績較差。如:劉倩倩等。

針對以上情況,在本學期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注意因材施教,搞好優生優培和困難生的輔導和轉化工作,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大面提高教學成績和教育教學質量。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25課,分為六個單元。

第一單元,“天氣”單元是本冊書的起始單元。本單元以學生熟悉的天氣現象為研究物件,通過感受和描述天氣變化,設計製作觀測天氣的儀器,實地觀測天氣,獲得觀測天氣的有關資料,並模擬天氣預報釋出天氣資訊,收集資料、分析天氣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人類生活對天氣變化的影響等活動,引導學生懂得如何科學觀測和描述天氣變化,親歷和模擬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提高人類觀測天氣準確性和科學性的影響。

第二單元,在瞭解天氣變化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物質的狀態及變化,探究水的三態變化,包括蒸發及雨的形成,從而使學生對天氣變化的原因有更深入的瞭解,從中初步體驗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本單元從物質的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狀態引入,引導學生用觀察、實驗等方法探究不同狀態物體的基本性質。通過探究水的三態變化,幫助學生認識溫度的改變可能促使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

第三單元,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為主要研究物件,幫助學生學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說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區別,從而找出生命的主要特徵。學生通過親歷種植和飼養活動,發現生物生長髮育過程中的主要變化,同時學會制定較為完整的觀察計劃,會用多種方式做觀察記錄,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四單元,在學生認識了天氣變化、物態變化和生物變化之後,引導學生學習物質的變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變化過程,為今後進一步研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奠定基礎。在探究物質的變化過程中,通過親歷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物質變化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另一類不僅僅是形態的變化,還會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的不可逆變化既可以對人們生活帶來有利的一面,又會給人們帶來負面影響。

第五單元,農業與技術是本冊書的結束單元,也是體現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相結合的綜合單元。在學習了天氣、物質的狀態、生物的生長和有趣的變化等單元以後,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農業與技術的關係。本單元從學生熟悉的`農業與生活入手,圍繞技術的發展對農業的影響這一主題,幫助學生通過生活調查、資料分析,認識農業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第六單元展示會:是全冊書的總結,圍繞本學期所學的內容,設計了一個較完整的設計、佈置、展示活動。目的是通過整理本學期對“變化的世界”的學習內容和收穫,引導學生掌握分析、總結、歸納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從小養成良好的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學習習慣。鼓勵學生學會自己確定標準,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歸納,建立自己的概念系統。並通過展示與同學交流,達到分享學習成果的目的,從而充分體會成功學習的樂趣。展示會活動,也是對學生本學期學習效果的一次較綜合性的評價。教師應分別從活動組織能力、科學探究能力、概念系統掌握三個方面,對各小組給予綜合評價。

四、教學研究內容

(一)、重點:

1、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愛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學習物質的狀態及變化,探究水的三態變化,包括蒸發及雨的形成,從中初步體驗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

3、如何科學觀測和描述天氣變化

4、學習物質的變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變化過程。

5、區分生物與非生物,說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區別,從而找出生命的主要特徵。

6、掌握水的蒸發、沸騰、凝結和水的三態變化。

(二)、難點:

1、學生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2、些基本的實驗操作。例如:說明自然界中雨是怎樣形成的,物體的生長與變化,蒸發、沸騰、凝結等的實驗。

(三)、教研教改專題:

課題: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生對大自然的情感。

2、加強觀察、實驗、思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的認識。

3、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學習中起主體用。

4、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加強直觀教學,增強學生對事物的感性認識。

5、實施實驗操作。例如:說明自然界中風是怎樣形成的,聲音的產生,蒸發、沸騰、凝結等的實驗。

6、注意通過實驗發展兒童智力,培養兒童的能力。

7、讓學生多動手,親自實驗廣泛合作討論。讓學生多聯絡實際,並且將實驗應用到實際中。

科學教學計劃11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

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學、環境、社會、技術的聯絡,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絡。本冊教材引入專題研究這一教學內容。

包括以下幾部分:人體內部的祕密、我們怎麼看到物體、生物的生長於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機械、研究與實踐。

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科學探究: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能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對生物、地球運動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願望。關心科學對待新事物及之間的聯絡。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知識、變化所需的能量來源、科技與未來世界的緊密關係。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通過本冊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科學價值觀、科學知識等各方面得到發展。

三、教學措施:

1、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2、建立科學資料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資料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蒐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並在期末對學生做的資料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3、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採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4、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絡,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5、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絡。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6、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7、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8、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

四、潛能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瞭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潛能生主要表現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並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五、課時安排:

單元 課時安排

一單元 四課時

二單元 五課時

三單元 六課時

四單元 四課時

五單元 六課時

機 動 2課時

上述提供的國小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是我們精心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能夠合理的使用!

科學教學計劃12

一、教學總目標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二、教材與學生現狀分析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五冊。全冊教材包括了“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學生知道晝夜變化與地球的自轉有關;瞭解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瞭解晝夜變化對人及動植物行為的影響。

“光與色彩”主要使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光是有顏色的;日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電和磁”本單元主要使學生知道電是生產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認識完整的電路組成;會組裝一個簡單電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掌握安全用電的常識;認識磁鐵的性質;知道電能產生磁性;會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瞭解電磁鐵的應用等。“呼吸和血液迴圈”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過程及常見呼吸疾病的產生和預防的知識;瞭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及

保健,增強健康及保護的意識。“解釋與模型”和“自由研究”6個單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三、學期總體設想、具體措施及學科活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相關競賽以賽促學。

四、具體安排

科學教學計劃13

一、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小數乘法,小數除法,簡易方程,觀察物體,多邊形的面積,統計與可能性,數學廣角和數學綜合運用等。小數乘法,小數除法,簡易方程,多邊形的面積,統計與可能性等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代數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小數乘法、小數除法和簡易方程。小數的乘法和除法在實際生活中和數學學習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是國小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部分內容是在前面學習整數四則運算和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繼續培養學生小數的四則運算能力。簡易方程是國小階段集中教學代數初步知識的單元,在這一單元裡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數、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關係進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等內容,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觀察物體和多邊形的面積兩個單元。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探索並體會各種圖形的特徵、圖形之間的關係,及圖形之間的轉化,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及公式之間的關係,滲透平移、旋轉、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與概率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學習有關可能性和中位數的知識。通過操作與實驗,讓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學會求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數的基礎上教學中位數,使學生理解平均數和中位數各自的統計意義、各自的`特徵和適用範圍;進一步體會統計和概率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小數乘法和除法兩個單元,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向學生滲透初步的數字編碼的數學思想方法,體會運用數字的有規律排列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資訊交換變得安全、有序、快捷,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便利,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的符號感,及觀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乘法和除法的筆算。

2。在具體情境中會用字母表示數,理解等式的性質,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並解決問題。

3。探索並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

4。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5。理解中位數的意義,會求資料的中位數。

6。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會求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能對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進一步體會概率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7。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初步瞭解數字編碼的思想方法,培養髮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0。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措施

1。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提倡學法的多樣性,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

3。課堂訓練形式的多樣化,重視一題多解,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

4。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些基礎知識。

5。學生能預習教材,提出知識重點,自己是通過什麼途徑理解的,還有哪些疑問。能通過查閱資料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6。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主張探究式、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7。利用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討論中人人蔘與,各抒己見,互相啟發,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8。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愛學、會學,教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10。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課教學內容的設計都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基礎上,建立教學的問題情境,屬於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

科學教學計劃14

活動目標

1.通過動畫演示初步瞭解雨的形成過程。

2.通過蒸發試驗知道探索活動中的簡單方法。

3.對科學活動產生興趣,體驗探究的樂趣。

活動重點

瞭解雨的形成過程。

活動難點

通過蒸發試驗知道探索活動中的簡單方法。

活動準備

1.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燒杯、玻璃片、冷水。

2.微課《雨是怎麼形成的》。

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

1.播放課件,創設下雨情境。

小朋友們,聽聽這奇妙的聲音,是什麼聲音?這是什麼景象?你知道雨從哪裡來的嗎?(幼兒交流)。

2.天上為什麼會下雨?讓我們先來看個實驗,你就明白了。

二、探索雨的形成。

1.播放微課實驗部分:

引導幼兒觀察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象。

2.討論:水被加熱後會變成什麼?用玻璃片蓋在杯子上,會發現什麼?玻璃片上為什麼會有小水珠?你在哪裡看見過水蒸發的現象?(幼兒討論後回答)

3.教師小結: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

4.繼續觀看微課,瞭解雨是怎樣形成的。

5.討論:大自然的雨來自哪裡?雲是怎麼來的?雲又是怎麼變成雨的?

三、瞭解雨和人類關係

1.討論:下雨好不好?為什麼?

2.課件展示:下雨的好處與害處,瞭解雨與人類的關係。

四、小結

我們人類離不開雨,雨有時幫助人類幹好事,有時又會給我們帶來麻煩。

大班科學《雨是怎樣形成的》微反思 本節活動在幼兒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嘗試探究雨是怎樣形成的?在匯入中設計幾種常見的.生活情景:如鍋蓋上的小水珠,浴室鏡子上的小水珠,從冰箱中拿出的飲料瓶上的小水珠和植物上的小水珠等四個生活場景,引入本課活動。

接著就通過觀看微課中實驗部分,讓幼兒通過實驗,瞭解水蒸氣凝結的過程,為幼兒進一步理解雨的形成做鋪墊。然後,又通過微課中對大自然的水蒸氣變成雲,由雲變成雨的過程的講解,讓幼兒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了雨的形成過程,整個環節自然流暢,水到渠成。這次活動,將“雨的形成”這樣一個抽象的科學現象,通過微課的形式,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幼兒,幼兒很快就能理解,效果很好。整節課幼兒的探索熱情高漲,表現得非常積極。大部分幼兒舉手發言很積極,思維至始至終都跟隨著老師,當然也有極個別幼兒雖然沒有主動發言,但通過他們的眼神可以看出,他們是十分感興趣的。

科學教學計劃15

一、學生情況分析:

這一學期我擔任六年級的科學課。從上幾學期的學習情況來看,這一屆學生比較活潑,生性好動,好奇心強。學生對科學活動十分地感興趣,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研究氣氛濃厚。但由於一部分學生對科學課的研究方式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觀察、探究、描述、總結、不會實際應用或聯絡實際。

通過三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學習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強了,對於“科學”也很有自己的見解。不是說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嗎?所以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範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另外科學探究小組的探究態度和習慣要進行重點培養。

二、教材情況分析:

六年級下學期,將是國小生國小科學課學習的最後一個學期。通過前面三年來的學習,他們已經經歷了許多典型的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周圍環境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接下來的這個學期裡,我們期望學生們向什麼方向發展呢?進一步開啟他們觀察、研究、認識事物的視窗,引導他們開展相對獨立的科學探究活動,就是六年級下冊教材的基本設計思路。在這一冊《科學》教材裡,學生將學習風格各異的建築、奇妙的人體、有序的生態系統、宇宙與航天技術、像科學家一樣工作五個單元。

三、教學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四、各單元主要目標、要求

1、風格各異的建築,認識常見的建築及其結構,建築物的審美。

2、奇妙的人體,認識人體的組成,消化、呼吸、血液迴圈等系統的構成及其功能,認識生理髮育的過程,向學生進行青春期生理、心理衛生教育。

3、“宇宙”是向學生們開啟的第三個視窗。他們在以前的科學課上接觸的主要是有關地球物質、構造及運動的知識。這一單元將引導他們去參加有關太陽、月亮、星體的觀察、研究活動。他們會觀察月相的.變化,做月球上環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擬實驗,根據教材提供的資料建一個太陽系的模型,利用自己製作的活動觀星圖,在夜晚觀星……他們還將瞭解宇宙的其他知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這些活動將使他們不僅知道不斷膨脹的宇宙是一個充滿活力極具魅力的世界,還會知道探索宇宙是人類前赴後繼的艱鉅事業,期待他們去參與和努力。

4、像科學家一樣工作,本單元主要向學生介紹著名科學家的故事,教育他們向科學家那樣工作。

五、具體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六、教學進度

本冊共五個單元18課。分別為:風格各異的建築、奇妙的人體、有序的生態系統、宇宙與航天技術、像科學家一樣工作。本學期共20周,教學進度安排如下:

周別

時間

教學內容

課時

備註

1

2.8—2.12

1、常見的建築

2

2

2.13—2.19

2、巧妙的結構

2

3

2.20—2.26

3、美麗的建築

2

4

2.27—3.4

4、人體的組成

2

5

3.5—3.11

5、消化與呼吸

2

6

3.12—3.18

6、呼吸與交流

2

7

3.19—3.25

7、迴圈與運輸

2

8

3.26—4.1

8、生理與適應

2

9

4.6—4.8

9、健康成長

2

10

4.9—4.15

10、小池塘、大世界

2

11

4.16—4.22

11、小瓶子、大學

2

12

4.23—4.29

12、小行為 大環境

2

13

4.30—5.6

13、浩瀚的宇宙

2

14

5.7—5.13

14、探索宇宙

2

15

5.14—5.20

15、人造地球衛星

2

16

5.21—5.27

16、在太空中生活

2

17

5.28—6.3

17、走近科學家

2

18

6.4—6.10

18、科學學習回顧

2

19

6.11—6.17

期末複習

2

20

6.18—6.24

檢測考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