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模板彙編七篇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相信大家對即將到來的工作生活滿心期待吧!該為自己下階段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計劃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模板彙編七篇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教學重點

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

四、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收資訊,而是應該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為了讓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主動建構、理解數學概念,獲得數學方法,發展用數學進行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時應該:

(1)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

(2)儘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數”等聯絡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提供了素材

(4)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5)聯絡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認數與計算相結合,使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數和計算的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是緊密聯絡著的。認數是計算的前提,計算又有助於加深對數的認識。對初入學的兒童來說,採取逐步擴大數的範圍,同時結合數的認識學習一些基本的計算,比較容易理解,也有利於鞏固所學的計算。

3、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

數概念的建立,對兒童學習數學是非常重要的,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大多數兒童入學時都已經會數甚至會讀、寫20以內的各數,但是對於數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在每一段認數教學中,都要教學數的基數含義、數的順序、數的大小比較、數的序數含義、數的組成等內容。同時注意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4、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例題中呈現多種計算方法,允許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師不急於評價各種演算法的優劣,保護學生的自主發現的積極性,尊重學生自主的選擇。注意體現因題而異可以採用不同的演算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於自己的計算方法。

5、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兒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與圖形和空間有關,入學前已經有了一些關於物體形狀和圖形的感性經驗。國小低年級的幾何教學,主要目的在於幫助學生逐步發展起空間觀念。因此,教學時應該注意利用兒童已有的經驗,通過大量、豐富的觀察、操作、遊戲等活動,豐富學生對物體的形狀和圖形的感性認識,體驗圖形的一些特徵,激發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大量感知的過程中,逐步體會什麼是空間與圖形,利用這些知識我們能做什麼,逐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6、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數學是為了能用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為此,通過數學活動使學生了解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廣泛聯絡,初步學習用數學解決問題,逐步獲得數學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應用數學的意識。

7、安排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注重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國小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能力,而且應該儘量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與用途。基於這一觀點,讓學生參與一定的含有數學

問題的實際活動,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應用數學,就成為培養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時,從兒童認識的發生、發展規律來看,兒童是通過活動在其心理結構和周圍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中構建知識的。積極主動的活動是兒童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

8、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努力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創造性。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主要表現在:

(1)努力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要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斷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或數學活動,激勵每一個學生自己去探索數學,獨立思考,並會產生與同伴交流的願望,達到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

(2)儘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資訊。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獲得資訊,加深知識的理解。

(3)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投影片等教學輔助手段創設生動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五、教學中需要準備的教具和學具

1.實物(動物、水果等)圖畫卡片、數字卡片、符號(等號、大於號、小於號)、圖形卡片這些都可以供學生認數、計算和分類等內容時操作用。

2.口算練習卡片

3.20以內加法和10以內減法的計算圓盤這是為使學生達到計算熟練用的學具。

4.數的組成練習卡片這是為使學生掌握數的組成的練習材料

5.計數器這是演示20以內的數和計算用的一種教具。

6.絨板這是用來演示數數、計算和分類等內容用的教具。

7.鐘面

8.方木塊可以用來數數和演示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9.小棒本學期每個學生要準備20根小棒。

10.數位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用。

六、課時安排

一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安排了61課時的教學內容,正課16周,總複習4課時。各部分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大致安排如下:

一、數一數(1課時)

二、比一比(2課時)

三、1~5的認識和加減法(10課時)

1.1~5的認識……………………………………………………………………3課時

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5課時

3.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2課時

四、認識物體和圖形(3課時)

五、分類(2課時)

六、6~10的認識和加減法(20課時)

1.6、7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2.8、9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3.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4課時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4課時

整理和複習………………………………………………………………………2課時

實踐活動:數學樂園(1課時)

七、11~20各數的認識(4課時)

1.數11~20各數、讀數和寫數…………………………………………………2課時

2.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2課時

八、認識鐘錶(2課時)

九、20以內的進位加法(11課時)

1.9加幾……………………………………………………………………………3課時

2.8、7、6加幾……………………………………………………………………4課時

3.5、4、3、2加幾………………………………………………………………3課時

整理和複習………………………………………………………………………1課時

實踐活動:我們的校園(1課時)

十、總複習(4課時)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本班學情分析

剛從幼兒園進入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天真可愛,對學校的一切都覺得好奇,從“遊戲”到“學習”的轉變,使他們對“學習”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別是在新鮮感過後,同時也對學習存著一種壓力。他們有著兒童散漫、好動的天性,有著極強的可塑性。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裡都很寵愛,養成了他們的任性、自私、嬌氣,自我等一些不良習慣。他們學前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對這冊的數學知識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體水平一般,兩極分化較明顯,有個別的孩子連一些簡單加減法都不會的。甚至個別學生連數字也不能正確書寫。一週觀察下來大部分孩子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行為習慣比較隨意,個別孩子課堂上隨意下位的情況嚴重。因為是剛進入一年級進行學習,課堂常規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陌生的過程,怎樣收拾書包、怎樣擺放上課用的學習用品、怎樣舉手回答問題、什麼是課堂作業、什麼是家庭作業、怎樣記家庭作業,上課什麼時間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這個學期裡所掌握的,所要形成習慣的,特別是良好的聽、說、讀、寫和獨立思考的習慣,都是需要我們開始進行引導和培養的。這些孩子對數學有很強的學習慾望的,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課堂上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動靜結合,多表揚鼓勵,不斷強化學生的課堂常規,保護、發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體系分析

本冊教材安排9個小單元,主要教學內容包括: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基於兒童數數的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景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會認、會讀、會寫0——10的數,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初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第二單元《比較》。通過比較具體數量多少的數學活動,獲得對“>、<、=”等符號的意義的理解,並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經歷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實踐操作或數學思考活動,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並在描述或傾聽各自思考過程的交流中,體會學會有條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學會傾聽的重要性。

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10以內的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初步感受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並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

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位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體會演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5、第八單元《認識鐘錶》。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學會認讀鐘面上表示整時、半時的時刻,瞭解記時的書寫方法,並會用“快幾時了”或“剛過幾時”等詞語描述時間,經歷簡單而熟悉的操作活動,體驗時間的長短,培養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會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對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操作、分類等活動,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能直觀辨認它們的形狀是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能直觀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等立體圖形。

(三)統計與概率

1、第四單元《分類》。結合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的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並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2、第九單元《統計》。根據簡單的現實的問題進行統計活動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結合例項,認識統計表和形象統計圖,會填補相應當圖示;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會認、會讀、會寫0——10的數

2、對“>、<、=”等符號的意義的理解,並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

3、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

4、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並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5、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會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6、能直觀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等立體圖形。

7、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

8、學會認讀鐘面上表示整時、半時的時刻,瞭解記時的書寫方法

教學難點

1、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

2、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3、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並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

4、體驗分類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5、會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6、體會用十進位制記數的位值原理

7、會用“快幾時了”或“剛過幾時”等詞語描述時間

三、本期教學目標:(應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應培養的能力。)

1、認識0~20各數,能正確數數、讀數和寫數,並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

2、初步瞭解十進位制,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

3、學會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並能解決與此相關的應用問題。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

4、認識符號>,<,=的含義,能夠用符號和詞語來描述20以內數的大小。

5、能說出個位和十位的名稱,識別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

6、能確定物體前後、左右、上下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7、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幾何體的名稱,並能識別。

8、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鐘表;會認讀整時、半時,體會整時過一點或差一點到整時。

9、初步體驗資料的整理過程,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圖表中的資料,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四、本期教學措施

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學習的常規的培養和訓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從擺放學習用品起,怎樣聽講、怎樣書寫、怎樣記作業,以及的簡單的檢驗作業的方法等都是學習習慣的內容。課堂上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以後的學習中仍應充分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將這一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

2、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根據《標準》調整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更豐富的知識。學生剛剛入學,對一切都很陌生,教學是要注意根據孩子年齡特徵,設計一些孩子感興趣的環節,如遊戲,故事,比賽等,注意從生活中找素材,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教學中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童話、故事、卡通等形式,豐富學生的感性積累,發展學生的數感和初步的空間觀念。通過提供具體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活動,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

3、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剛入學的學生個體差異相對較大,可能有些學生已經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和進度做適當的調整,創設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應從學生的發展狀況和具體需要出發組織教學,既關注個體又不影響全體。

4、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比如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時,大部分孩子已經會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但不能夠把題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學時重點就要放在培養孩子口頭表達能力,讓他們把話說完整;提高孩子的計算速度上等。重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5、做練習、寫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中鞏固知識、習得技能的必要環節。

(1)、發現困難生要及時幫助,利用各種形式激發興趣。

(2)、積極開發學生對學習興趣,利用情境培養學習數學的願望。

(3)、鼓勵學生多提問,多發言,對優秀的表現要及時表揚,利用獎章制度樹立班級學習榜樣,結合班級的評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五、綜合實踐活動安排

本冊教材的正文和習題中提供了許多適合一年級國小生的實踐活動或小調查。例如:

1、找一找,說一說。“我找3個比我高的人”“我找2個和我同歲的人”“我找……”

2、說一說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說一說你在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間,向同伴說一說你是怎樣整理的。

5、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圖書是怎麼分類的,並與同伴說一說。

6、調查太陽剛升起,大約是幾時?太陽剛落下,大約是幾時?調查你們班每個小組男生、女生人數,並試著提出一些數學問題。

7、調查你們班10名同學的上學情況。(1)乘車上學,還是步行上學?(2)結伴走還是單獨走?等等

學生經歷上述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中的作用。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3

單元教學內容:

認識物體和圖形(第32頁――――第37頁)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兩個部分: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和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初步認識。由於在現實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把立體圖形的認識放在平面圖形之前,這是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的。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這一部分知識可以按三個層次進行:知識的引入―――知識的教學―――知識的應用,符合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在知識的引入和運用上,要注意體現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和生活化。在這部分知識中,應考慮到學生認識事物都有一個從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所以對於每一種圖形,都要按三個層次進行:從實物引入――抽象為一般模型――給出圖形名稱。

最後,讓學生說出身邊哪些物體的形狀分別是這四種立體圖形,使學生嘗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描述所處的生活空間,體現了數學的應用性。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這一部分知識要求充分利用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來引入平面圖形,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同時,本單元的.活動設計具有開放性,可以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需要。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與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能夠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

2、通過、擺、畫各種圖形,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和特徵。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和能力。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5、在愉悅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單元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法:

直觀教學、快樂教學、合作交流、聯想遷移。

學法:

操作法、小組合作學習、想像

單元課時安排:

2課時

1、認識立體圖形…………………………………1課時

2、認識平面圖形…………………………………1課時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4

全冊教學理念:讓不同的孩子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一、 班級情況簡析:

一年級學生因為剛剛進入學堂門,大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根據這些情況,在教學時,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注意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讓學生愛教師、愛數學,並通過以後的學習,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和作用,並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通過課堂觀察,大部分學生會數10以內的各數,會認這些數,會寫這些數;少部分同學已能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但也有個別同學數數能力、全面觀察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好、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包括這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本冊教學重點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是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第一單元:數數。教材設計了一個“美麗的校園”情景,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內各數,體會數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使教師初步瞭解學生數數、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況,為以後教學做好準備。

重、難點是:使學生充分感知10以內的數;關鍵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和生活情境讓學生充分數數。

第二單元:比一比。比一比是學習認數、計算和量的準備性知識;重點是:初步感知“多少長短高矮”的含義;難點是:學會比較物體多少長短高矮的方法;關鍵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1—5的認識和加減法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開始。

重點:教學生寫數字和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難點:建立數感、符號感關鍵:使學生經歷數概念的形成過程。

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是從形狀這一角度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

重、難點:掌握圖形特徵,建立空間觀念;關鍵:通過直觀操作,感受圖形特徵。

第五單元:分類。分類能力的發展對於將來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統化的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很有益處。

重、難點:確定分類標準,掌握分類方法;關鍵:掌握初步的分類方法。

第六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計算最直接的基礎。

重、難點:建立數感、符號感,掌握6—10的加減法;關鍵: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

第七單元:11—20各數的認識。11—20各數的認識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準備。

重、難點:認識數位和計數單位,掌握數的組成;關鍵:通過直觀操作,逐步形成數概念。

第八單元:認識鐘錶。認識鐘錶主要是使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

重、難點:會看整時和半時;關鍵:掌握看整時和半時的方法。

第九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好數學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既有利於學生在用數學中領悟加減法的含義,又可以為以後發現和解決稍複雜的問題打下基礎。

重點:掌握20以內的進位加法;難點: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關鍵:掌握一種20以內進位加法的方法。

本冊教科書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通過分與合的教學,為建立加、減法概念和正確進行加減法口算作準備。這裡所體現的比較思想、分類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後面學習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知識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書設定小單元,把各領域的內容交叉安排。這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心理的特點,有利於各知識的相互作用,便於建構合理的認識結構。

三、教材的編寫特點:

這冊實驗教材是以《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反映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並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使學生在獲得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1.根據《課程標準》調整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更豐富的知識。

2.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3.認數與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4.重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

5.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6. 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7.安排“用數學”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8.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創造性,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編排,為教師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提供更多的空間。

四、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這四個方面確定全冊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能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能比較數的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與20以內數的組成,能認、讀、寫0-20各數。

2.初步瞭解數位和計數單位:知道個位、十位上的數各表示什麼意義。

3.結合具體情境,初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4.知道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初步體會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係,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

5.認識符號“>”、“<”、“=”,會用這些符號表示20以內數的大小。

6.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能辨認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圓等平面圖形,會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7.初步瞭解事物比較和分類的方法,結合實際,能把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和分類。

8.初步認識鐘錶,會認整時和半時。

9.初步學習對日常生活中的.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會看、填寫簡單的統計圖和統計表。

10.初步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比較、辯析、整理、概括、語言表達、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二)數學思考1.結合現實素材抽象出0-20各數,感受0~20各數的意義,能用符號和詞語來描述20以內數的大小,初步建立數感。

2.能按一定的順序整理和記憶: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10以內數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法,想10以內的數的組成、分解,想10以內加減法的得數,和20以內進位加法的得數,體會演算法的多樣化。

4.能簡單地、有條理地思考20以內數的認識和計算中的應用問題。

5.通過拼、擺、畫、想各種圖形,感受和描述各種圖形的特徵,通過對幾何形體的分類,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6.能用對應、比較等方法,比較出兩個事物的多少、長短、高矮。

7.能根據事物的同一型別的特點把一些事物分類。

8. 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自已探究、實踐活動等,發展學生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9.通過數學活動,初步發展學生對應、統計等數學思想方法。

10. 初步學習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發展數學意識。

(三)解決問題1.能用0—20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10以內的加減、20以內的進位加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3.能比較出學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內)數量的多少、長短和高矮,能給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類。

4.結合自已的生活經驗,初步體驗1時、幾時、半時的長短。

5.能根據簡單統計圖表的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6. 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1.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⑴會看。會看數學書,能在書上找到要學習的內容。

⑵會聽。能聽懂老師和學生的講話,能邊聽、邊想。

⑶會想。能根據一些資訊想出數學問題;會根據數學問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⑷會說。能把自己想的說出來,會說三句完整的話。

⑸會用。會用學具學習一些數學內容。

⑹會做。會做數學作業,書寫規範,格式正確,認真細心,能自己出題自己做,能檢查。

⑺能討論。能與同學討論數學問題。

⑻能評價。能作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

2.在合作交流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積極思考,爭取發言,尊重別人,認真傾聽他人發言,有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3.養成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美德。

4.愛護學具、文具、數學書、作業本、書包,養成勤學習、有條理、講究美的好習慣。

5.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感受用數學的樂趣,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6 受到關心集體、熱愛家鄉、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等思想教育,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健康發展。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1、會讀寫20以內的數

2、熟練地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

3、理解20以內各數的組成,初步領會“個位”和“十位”的含義。

4、20以內的退位減法。

六、教學措施

1、教者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勇於創新。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選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3、不斷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敢想、敢說、敢做”的習慣。

4、在學習方式上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對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拓寬知識面。

5、注意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6、對學生堅持正面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7、合理利用課外教輔材料,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吃得飽”;利用中午對差生進行輔導,讓他們“吃得了”。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

8.對於作業進行一系列積極的兩種評價,如正確率和書寫整潔度都做評價,全對+書寫特認真的學生得“優+兩個五角星”,全對+書寫比較認真的學生得“優+一個五角星”,全對+書寫一般的學生得“優”,如果作業有錯的學生得“優-或合格。

七、弱勢學生轉化措施:

1、多與家長聯絡,多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思想動態,及時反饋資訊。

2、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力,做到師生互動。

3、採用”一幫一“互助活動,成立學習小組,讓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小組與小組之間互相評比,培養優生,鼓勵弱勢學生。

4、重視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中學習和理解教學。

5、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6、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7、改進教學評價方法。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 班級情況簡析:

這學期執教一年級兩個班的數學課並擔任一(1)班的班主任。兩個班共有學生98人,一(1)班男生29人,女生20人;一(2)班男生29人,女生20人。他們大多都接受過學前教育,94%來自區外。由於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其父母幾乎都是來溫打工,接受的文化教育,生活水平普遍都較低,有些家長甚至對孩子的學習無暇顧及,作為數學老師真有點感覺人單力薄。大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根據這些情況,在教學時,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注意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讓學生愛教師、愛數學,並通過以後的學習,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和作用,並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通過課堂觀察,大部分學生會數10以內的各數,會認這些數,會寫這些數;少部分同學已能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但也有個別同學數數能力、全面觀察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好、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包括這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本冊教學重點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是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第一單元:數數。教材設計了一個“美麗的校園”情景,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內各數,體會數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使教師初步瞭解學生數數、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況,為以後教學做好準備。

重、難點是:使學生充分感知10以內的數;

關鍵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和生活情境讓學生充分數數。

第二單元:比一比。比一比是學習認數、計算和量的準備性知識;

重點是:初步感知“多少長短高矮”的含義;

難點是:學會比較物體多少長短高矮的方法;

關鍵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1—5的認識和加減法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開始。

重點:教學生寫數字和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

難點:建立數感、符號感

關鍵:使學生經歷數概念的形成過程。

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是從形狀這一角度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

重、難點:掌握圖形特徵,建立空間觀念;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6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一(3)班的數學教學工作。一(3)班有62人。由於剛剛跨入國小校門,年也紀小,課堂上很難坐住,喜歡在課堂上講話、做小動作等。相信經過我們大家地努力孩子們肯定會有很大進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一共分為七個單元:

1、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一);

2、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二);

3、分一分、認識物體;

4、11-20各數的認識;

5、20以內的進位加法;

6、20以內的退位減法;

7、總複習。

本冊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本冊教材主要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數感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習慣、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自己有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瞭解一定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綜合與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讀懂學生,真正做到備好課,因材施教,教學中努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放手多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2、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敢想、敢說、敢做”的習慣。

3、充分利用課外教輔材料,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吃得飽”;利用課餘時間對學困生進行輔導,讓他們“吃得了”。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

4、上課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於精彩的發言給予表揚,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5、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6、利用家長聯絡本和校訊通加強與家長的聯絡和溝通,適當交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數學的方法。讓家長們針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補充。

7、對於作業進行一系列積極的兩種評價,如正確率和書寫整潔度都做評價,全對的學生批改的日期上方得大五角星,如果作業有錯的學生,等訂正後在批改的日期下方得個五角星。

五、課時安排

根據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實驗方案》,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大致安排如下

(略)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一年級(2)班、(4)班共有學生(89 )人,男生有( 46)人,女生有(43 )人。這些學生大部分是上過學前班的,他們天真可愛,活潑調皮,據學前班老師介紹,這些學生各方面的差異較大。有的活潑開朗,有的性格內向,還有個別學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開學初,經過和學生初步接觸瞭解,這些學生由於常規訓練少,常規知識還得加強訓練,他們還像在學前班一樣沒有任何約束,想來就來,要走就走,上課時亂走亂動。本學期施行的實驗教材,主要是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因此,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立體圖形, 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解決問題,綜合與實踐主體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教學重點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四、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會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 <”,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