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模板彙總9篇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做好計劃可是讓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喔!相信大家又在為寫計劃犯愁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模板彙總9篇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全班學生入學不久,這些孩子都聰明活潑,調皮可愛,每個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處於形成的初步時期,有很強的可塑性。對於學校班級的各項紀律、規定都不瞭解,心中集體主義觀念還未形成,對學習更說不上什麼“勤奮、鑽研、細心”的精神,學習目的還未明確,還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但一年級孩子學習習慣正處於逐步形成的階段,在本學期,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我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建設良好的班集體作為主要目標。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基於兒童數數的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景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會認、會讀、會寫0——10的數,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初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第二單元《比較》。通過比較具體數量多少的數學活動,獲得對“>、<、=”等符號的意義的理解,並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經歷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實踐操作或數學思考活動,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並在描述或傾聽各自思考過程的交流中,體會學會有條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學會傾聽的重要性。

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10以內的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初步感受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並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

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位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體會演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5、第八單元《認識鐘錶》。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學會認讀鐘面上表示整時、半時的時刻,瞭解記時的書寫方法,並會用“快幾時了”或“剛過幾時”等詞語描述時間,經歷簡單而熟悉的操作活動,體驗時間的長短,培養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回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對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操作、分類等活動,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能直觀辨認它們的形狀是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能直觀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等立體圖形。

(三)統計與概率

1、第四單元《分類》。結合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的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並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2、第九單元《統計》。根據簡單的divide;現實的問題進行統計活動divide;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結合例項,認識統計表和形象統計圖,會填補相應當圖示;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的正文和習題中提供了許多適合一年級國小生的實踐活動或小調查。例如:

1、找一找,說一說。“我找3個比我高的人”“我找2個和我同歲的人”“我找……”

2、說一說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說一說你在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間,向同伴說一說你是怎樣整理的。

5、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圖書是怎麼分類的,並與同伴說一說。

6、調查太陽剛升起,大約是幾時?太陽剛落下,大約是幾時?調查你們班每個小組男生、女生人數,並試著提出一些數學問題。

7、調查你們班10名同學的上學情況。

(1)乘車上學,還是步行上學?

(2)結伴走還是單獨走?

學生經歷上述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中的作用。

三、教材編寫的意圖和特點

(一)20以內數的認識

20以內的數的認識分三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單元,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第二單元,認識10以內的數的大小。這兩個單元對後繼的數的認識有遷移作用;這部分教材編寫的突出特點是結合生動具體的情境,通過觀察、記數、操作等教學活動,來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從中體驗數的意義,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對數的理解力。

(二)加減法的處理

1、不以10以內數的合成與分解作為學習加減法的邏輯起點,直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學習加減計算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身經歷從問題情境抽象出加減算式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理解加減運算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2、10以內的數的組成和分解雖然不再被作為10以內的加減法的邏輯起點,但它仍是熟練的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的有效手段。事實上,10以內數的合成分解與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只存在描述數量關係的形式上的差異,並無本質的區別。因此,教材不但沒有削弱對數可分可合的認識,而且還創設了豐富多彩的問題或遊戲活動,不斷強化數的分解與組成的意識。

3、加減法學習內容的編排有分有合,加減法的提前混編。加減法提前混編的優點有:一是從一個問題情境即能提出加法問題,也能提出減法問題,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二是有助於學生體會加法與減法存在某種關係,從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數量關係。三是從心理學角度看,加減編後學習內容更富有變化和挑戰,不至於因為內容單一而枯燥乏味。

4、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演算法與交流各自演算法的時間和空間。

(三)空間與圖形的安排

1、確定物體的位置與順序是建立空間觀念的一項基本內容,確定位置與順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會用前、後、上、下、左、右等詞語進行描述。

2、認識物體的形狀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間觀念的基本內容。第六單元所認識的是四種最常見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長方形、正方形、圓柱和球。

(五)分類與統計的編排

分類的經驗不僅是進行統計活動的必要基礎,教學概念的學習本質上也是一種分類的行為,所以認識物體始於對物體分類。

四、本冊教材的教學建議

(一)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數學教學必須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數學接受能力。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的教學應有實際背景,利用學生的經驗,使用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探索和考察數學概念得出含義,使學生有機會討論他們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為了避免小組學習流於形式,就必須用心培養學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資訊輸出,也有資訊輸入,所以加談、傾聽、閱讀、書寫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對數學而言,交流還應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緊扣數學活動的目的設計安排活動

數學教學活動是數學的教學,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而活動本身有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過程。

(四)做練習、寫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中鞏固知識、習得技能的必要環節

五、教材的評價建議

(一)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

要結合學習數學的過程評價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理解。學生只有理解了數學概念和它們的意義或解釋,他們才能理解數學、有意義的“做數學”。

(二)重視對學生初步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對解決問題的評價,首先應注意評價學生對問題的描述,即怎樣把情境圖呈現的問題,用口頭語言完整地描述出來。

(三)重視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

對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觀察來收集有關的資訊,象他們參與班級討論中,試圖解決問題中,獨立或小組學習中,無時不在顯示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興趣,是否樂於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誰敢於質疑。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20以內數的加減法和比大小以及有關計算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物體的認識,位置與順序以及時間的認識。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本冊教材分析:

(一)20以內的數的認識

20以內的數的認識分三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第二單元《比較》,認識10以內的數的大小。這兩個單元對後繼的數的認識有遷移作用。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第一課《捆小棒》,重點是對位值概念的理解,這對後面數與計算的學習有著關鍵性的作用。這部分教材編寫的突出特點是結合生動具體的情境,通過觀察、計數、操作等數學活動,來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從中體驗數的意義,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對數的理解力。

(二)加減法的處理

1、不以10以內數的合成與分解作為學習加減法的邏輯起點,直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學習加減計算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身經歷從問題情境抽象出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理解加減運算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2、10以內的數的組成和分解雖然不再被作為10以內的加減法的邏輯起點,但它仍是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的有效手段;事實上,10以內的數的合成分解與10以內的加減法只存在描述數量關係的形式上的'差異,並無本質的區別。因此,教材不但沒有的削弱對數可分可合的認識,而且還,創設了豐富多彩的解決問題或遊戲活動,不斷強化數的分解與組成的意識。

3、加法、減法學習內容的編排有分有合,從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的第四課《小貓釣魚》就開始加、減混編了;從篇幅看,混編的佔六成。加減法提早混編的好處有三:一是從一個問題情境既能提出加法問題,也能提出減法問題,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如,小女孩套圈遊戲的情境(第28頁),可以問“套中1次,沒有套中3次,一共投了幾次?”列出1+3=4或3+1=4;也可以問“投了4次,沒套中3次,套中了幾次?”或者“投了4次,套中1次,沒套中幾次?”列出4—3=1或4—1=3。二是有助於學生體會加法與減法存在某種關係,如從上面套圈情境所列出的兩個加法算式和兩個減法算式,事實上只是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相同的數量關係。三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加減混編後學習內容更富有變化和挑戰,不至於因為內容單一而枯燥乏味。希望這樣的編排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同時讓學生一開始學習數學,就能夠逐步體驗數學知識是具有相互聯絡的整體。

4、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演算法與交流各自演算法的時間和空間。第七單元第三課“有幾瓶牛奶”、第四課“有幾棵樹”、第五課“買鉛筆”等實際問題都是施展演算法多樣化的精彩例項;前兩節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後兩節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

(三)空間與圖形的安排

1、確定物體的位置與順序是建立空間觀念的一項基本內容,確定位置與順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會用前、後、上、下、左、右等詞語進行描述。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就圍繞著這一主題展開的。

2、認識物體的形狀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間觀念的基本內容。第六單元《認識物體》所認識的是四種最常見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四)分類與統計的編排

分類的經驗不僅是進行統計活動的必要基礎,數學概念的學習本質上也是一種分類的行為,所以認識物體始於對物體分類。本冊教材把分類歸到統計的領域。不論是第四單元《分類》,還是第九單元《統計》,都要重視對過程的經歷和體驗,積累分類和統計活動的經驗。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33人,學生年齡小,天真、可愛、活潑、好動,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經驗,如數數、寫數、分類等。由於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學生上課時不愛專心聽講,參與意識不強,對課堂常規和一些組織形式不熟悉,很少有傾聽、交流、閱讀、書寫的交流技能。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共有學生50人。由於剛剛跨入國小校門,孩子們對很多事情還沒有概念,比如進學校不穿拖鞋、不亂丟紙屑等都沒有養成習慣。由於年紀小,課堂上很難坐住,喜歡在課堂上講話、做小動作等。但通過幾天的相處,我發現他們對數學有著濃厚興趣,相信經過我們大家地努力孩子們肯定會有很大進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一共分為七個單元:1、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一);2、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二);3、分一分、認識物體;4、11-20各數的認識;5、20以內的進位加法;6、20以內的退位減法;7、總複習。

本冊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本冊教材主要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數感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習慣、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自己有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瞭解一定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領域

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20以內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的數,初步瞭解加法、減法運算的意義,會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

經歷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等簡單幾何體的過程,瞭解這些常見的幾何體;

2、數學思考領域

學生能運用生活經驗,對20以內數的資訊做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20以內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學生在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等簡單幾何體的形狀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初步學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3、解決問題領域

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開始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

初步瞭解到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初步體驗;

4、情感與態度領域

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

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可以用20以內的數和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等幾何體,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絡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個方面的目標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而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它目標的實現);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比單純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發展更為重要。

四、本冊教材編寫的基本特點

1.教學素材來源於學生的現實,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現實的——與學生直接相關的,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

學生願意思考,樂於接受;

引入數學問題(如P7例1、P18例1);

引導學習思路(如P71第11題);

激發學習興趣(如P26例1、P54主題圖)。

2.提供探索空間,引導兒童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數學知識不宜以定論的形式出現,培養兒童的問題意識(如P10例1、P81主題圖);

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學生自主探索搭建認知平臺(如P17第9題);

體現開放性和多樣化,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如P8例4,P36例3);

把合作交流作為學習行為與學習要求(P16第8題,P89第3題)。

3.內容呈現直觀形象,課堂活動豐富多彩。

讓學生親近數學,瞭解數學,喜歡數學,樂於學習數學;卡通、漫畫、圖片、表格為主,文字以對話出現。

有利於學生“(動作)感知——表象——概念(符號)”

課堂活動

作用: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討論交流的機會;

課堂活動與教學活動、練習活動的聯絡與區別;

主要形式:操作、遊戲等。

4.實踐活動,特色鮮明。

個體與集體結合,分散與集中結合

P16第8題、P62第4題,認識周圍的數、我有一雙小巧手。

貼近兒童生活,注意適用性與開放性;

展現過程,有一定的操作性。

西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5.體現學法,利學利導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學生數學的重要方式;

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展示兒童的思維過程;

——允許兒童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和策略解決問題。

認真聽講,課堂練習、課後作業仍然是重要的學習方式。

6. 注重數學文化,培養數學興趣

數學文化是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

數學文化包括數學簡史,數學趣聞,數學家的故事,數學的影響……

體會數學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冊兩個數學文化:P58“分類”和P80“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五、教學重、難點

本冊的教學重點是20以內的數的認識與計算。它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是學生認數和計算的開始,是學習較大數的認識與計算的基礎,是學生適應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難點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這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基礎,同時它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六、教學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求難、求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佈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絡,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5、每月進行作業評比活動一次,比一比看誰學習進步快。

七、教學進度

周次 教學內容 課時數

1 準備課 2課時

2—3 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一) 9課時

4—9 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二) 16課時

10 分一分、認識物體 5課時

11—13 11—20各數的人數 7課時

14—16 20以內的進位加法 8課時

17—19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9課時

20 總複習 4課時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的“啟智”教育為目標,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教學依據。

1、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絡生活實際的內容,使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髮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學生課堂發言的“奇思妙語錄”等。

二、基本情況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有學生53名。一年級學生由於進校時間短,且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少數同學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我將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二)教材情況分析

10以內的加減法;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根據這些情況,在教學時,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注意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讓學生愛教班上大部分學生會數10以內的各數,會認這些數,會寫這些數;少部分學生已能計算師、愛數學,並通過以後的學習,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和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和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柱、球、長方體、正方體、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完成教學任務方法措施

1、聯絡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認數與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3、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4、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教學物件分析

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國小學習,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對學校、對環境、對老師、對同學、對課堂、對學習、對學校的要求都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說真的很難!然而“學會傾聽”是新課標中對一年級國小生提出的一項重要目標。現代心理學證明,注意力集中的學生,聽課效率和學習水平遠遠高於注意力分散的學生。針對這些特點,我得想方設法運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專心聽講的興趣,從而培養好習慣。首先在課堂語言上要力求兒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讓學生有儘可能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促使他們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及時個別輔導,對於優秀生儘量讓他“吃得飽”。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體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絡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髮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學生課堂發言的“奇思妙語錄”等。

三、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使學生正確地數出不同物體的個數。逐步抽象出數,能區分“幾個”和“第幾個”熟練地掌握10以內的組成,會正確,工整地書寫數字。

2、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理解個位和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能熟練地數出20以內的'數,正確地讀、寫20以內的數,掌握20以內的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的數的順序,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

3、使學生初步認識=、>、<三種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4、使學生初步知道加和減法的含義,直觀地瞭解加法交換律和加法與減法的關係,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式題。

5、使學生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解答比較容易的加減法一步計算的圖文應用題。知道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知道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會列出算式,註明得數的單位名稱,口述答案,能看實物或直觀圖口述題意,簡單的講述和與求剩餘的數量關係。

6、使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對這些圖形有初步的瞭解。

7、結合主題圖和插圖及有關資料,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做題,正確計算,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

(二)、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資訊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資料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能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資訊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使學生從小養成認真學習、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五、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佈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絡,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6

一 、指導思想:

通過學生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樹立數學到處可見的觀念。

二、 教學內容:

1、 數一數

2、 比一比

3、 110的認識和加減法

4、 認識物體和圖形

5、 分類

6、 1120的認識

7、 認識鐘錶

8、 20以內的進位加法

9、 數學樂園

10、我們的校園

三、教學內容分析:

1每一單元后面都跟有綜合練習,形式靈活多樣,能很好的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2、數學樂園很好的體現主體性原則,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3、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4、認數與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5、重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

6、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7、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8、安排用數學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9、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創造性,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

四、教學目標:

1、 熟練的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組的組成,會讀、寫1~20各數。

2、 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的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 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 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 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 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 初步認識鐘錶,會人士證實和半時。

8、 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 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610的加減法

2、20以內的進位加法。

難點:1、10以內數的組成

2、湊10法。這是學生學習20以內僅為加法的計算方法之一,學好這部分內容將對學生計栓產生積極影響。

六、主要教學策略:

1、加強直觀教學,增強操作、觀察、時間等教學手段的應用。

2、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方法,讓學生了解數的組成,以及20以內的家法的計算方法。

3、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加強知識的遷移作用,降低難度,分散難點,減小教學步子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 學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級兩個班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一個普通班級和寄宿部的工作,分別是55人和45人。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剛踏入學校,學生的行為習慣都沒有成行。同時還有繁重的教學任務,可以說是要兩面都要俱到。(1)班的女孩子人數比較多,管理起來相對方便一些。(3)班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只相差1個人,半托佔了三分之二,全託佔了三分之一。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要注意加強學生在校寫完作業的效率。

二、全冊教學要求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認識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8、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9、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全冊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認數和計算,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使學生獲得數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四、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識數的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事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的設想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在本學段的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應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要防止學生的合作流於形式,強調在個人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以及通過合作與交流來開拓思路。

(三)加強估算,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法時,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背景,探求計算結果,而不宜教師首先示範,講解豎式筆算的法則和算理,限制學生的思維。

(四)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本學段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和態度都處在淺顯的階段,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綜合應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合作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下面案例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在評價學習的過程時,要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識與情感、態度的發展。同時,也要重視考察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對參與程度的評價,應從學生能否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等方面進行考察。對學生合作交流意識的評價,應從學生是否主動地與同學合作、是否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是否願意與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評價,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和問題情境,隨時瞭解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對數學的興趣。對數學思維過程的評價,通過平時觀察瞭解學生思維的合理性和靈活性,考察學生是否能夠清晰地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等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8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一年級(2)班、(4)班共有學生(89 )人,男生有( 46)人,女生有(43 )人。這些學生大部分是上過學前班的,他們天真可愛,活潑調皮,據學前班老師介紹,這些學生各方面的差異較大。有的活潑開朗,有的性格內向,還有個別學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開學初,經過和學生初步接觸瞭解,這些學生由於常規訓練少,常規知識還得加強訓練,他們還像在學前班一樣沒有任何約束,想來就來,要走就走,上課時亂走亂動。本學期施行的實驗教材,主要是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因此,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立體圖形, 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解決問題,綜合與實踐主體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教學重點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四、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會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 <”,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9

一、班級情況。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剛從幼兒園跨入國小的學生生活,他們對國小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好學,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少數同學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所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本冊教學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的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與合,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本冊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通過分與合的教學,為建立加、減法概念和正確進行加減法口算作準備。這裡所體現的比較思想、分類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後面學習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知識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書設定小單元,把各領域的內容交叉安排。這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心理的特點,有利於各知識的相互作用,便於建構合理的認識結構。

三、本冊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方面:

1、使學生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和“=”,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二)過程與方法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資訊做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資料描繪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2、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資訊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

3、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5、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使學生從小養成認真學習、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四、滲透教育。

1、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2、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集體、愛大自然的教育。

五、各單元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和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柱、球、長方體、正方體、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冊的重點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學難點: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數概念的建立。

七、具體措施。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加強直觀演示和實踐操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成功的體驗。

3、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絡,探索規律。

4、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5、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新意識。

6、注重讓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

7、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數學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8、加強導優輔差工作,特別是差生的輔導,努力使他們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