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15篇)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長,我們要好好計劃今後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了。擬起計劃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15篇)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1

一、教材編排

本冊教科書分4個單元:

(一) 、這是我們的社群;

(二)、我看家鄉新變化;

(三)、好大一個家;

(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二、教學重點

1、學會正確處理社群鄰里之間的矛盾。

2、瞭解各行業的勞動情況,初步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

3、知道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以及給人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4、知道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現代節日的社會公德意義。

三、教學難點

1、知道家鄉行業的發展給家鄉帶來的變化。

2、體驗交通條件的改善對人們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3、尊重、欣賞不同人種的不同文化。

四、具體的教學目標:

通過本期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

第一單元目標:瞭解社群設施的作用;知道社群居委會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社群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群眾性自治組織;知道五好家庭的評比標準;懂得建設美好的社群是每一個人的義務和責任。

第二單元目標:瞭解家鄉的變遷;瞭解家鄉的人們所從事的主要行業,知道這些行業和家鄉資源之間的關係;知道家鄉交通設施的變遷以及對家鄉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影響;認識一些家鄉的機構。

第三單元目標:知道我國共由56個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懂得“民族團結則百業興旺”。知道各族人民平等、團結,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瞭解民族的文化、節日、歌舞禮儀、建築、人口、分佈等。提高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資訊的能力。知道我國五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知道雲南生活著我國的絕大部分民族,初步瞭解民族區域自治度。

第四單元目標:認識全球黃、黑、白三大人種,並知道分佈區域。瞭解不同人種中的傑出人物,瞭解不同種族在建築、工藝品、語言文字、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與豐富性。知道一些傳統節日的起源、現代節日的社會意義,瞭解各個民族過節時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瞭解服裝發展的簡史,知道職業、禮儀、顏色與服裝的關係。

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2、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援,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8、社會帶給學生的一些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某些道德觀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需結合社會實際,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聯絡生活,學會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時,在教學中還要滲透基本的法律知識,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9、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培優補差措施:培優:讓那些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小公民在老師的指引下,成為同學的榜樣,將來為祖國服務,多作貢獻。

補差:對學後進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輔導,多談心,多幫助他們。特別加強個別輔導,發現進步及時給予表揚.

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群 (4課時)

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 (4課時)

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 (4課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2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

兒童是在與他們所遭遇到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事物越來越多,如各種工業品、農產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導他們懂得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們所食用的食品是從哪裡來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麼樣的特點等等,以期使兒童獲得一定的生活常識,適應他所面對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還應該看到的是:這些事物都是由人創造、製作、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後都蘊藏著“人”,蘊藏著人的智慧與勞作、人的需要與情感等。作為一門“品德與社會”的綜合課的教材,應努力挖掘出“物後之人”,要讓兒童能夠在見物的同時見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來源》一課中介紹了袁隆平,不僅提到了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的經濟價值,還將一個有血有肉的、近距離站在少年兒童身邊的袁隆平呈現在教材之中。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突顯本教材的人文意蘊和它的道德價值,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絡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人格培養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

教材向兒童展示了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如家鄉的變化,交通的發展,各種工業用品的出現等。教材在引導兒童瞭解這些事實的同時,著力於揭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們是有利於和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還是會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兒童通過具體事實的價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並不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讓他們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如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的“白色垃圾”等。我們認為這種價值辨析、價值選擇的意識、思維方式和能力是一個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也是本課程所要完成的目標之一。這樣做,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的教育與價值教育結合在一起。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連結

努力使兒童所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連結。如在講到紙張時匯入西漢時紙的發明,在講通訊時說到古代的驛站,注意到會對兒童產生較深、感染的各種無形文化,突顯出它們的文化意義與內涵。當然,本教材所給予的歷史文化知識只能是“點”狀的,而不是系統的、全面的。

三、教學目標

1、 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 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路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瞭解通訊的發展,知道現代通訊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訊方法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故事續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四、單元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第一單元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體驗合作快樂,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知道怎樣合作,學會在生活中更好地與人合作。

2、學會在生活中慎重交友,逐步學會把握自我,初步形成正確的交友觀。

3、懂得分享他人的快樂,分擔別人的痛苦是促進同學間互相理解、增進友誼的有效方式,在此基礎上激發對同伴的關心,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從而真正領悟“給予是快樂”。

4、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面對欺負和威脅要敢於傾訴和舉報,不能逃避,要向有關部門求助。

教學重難點:

學會合作;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養成正確的.交友習慣;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

第二單元教學目標:

1、感知困難和挫折,體驗克服困難並取得成功過程中的快樂趣。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

2、讓學生辨析認識抄襲是一對自己、他人、社會有害的事情,對誠實做人,誠信為本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3、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知道誠實與虛假,失信於守信給自己和社會帶來的不同影響。

4、分析周圍生活中的迷信,瞭解迷信活動的危害,懂得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從小抵制迷信,激發熱愛科學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從小養成“誠信”的習慣;體會誠信的重要性;樹立抵制迷信的思想觀念,相信科學。

第三單元教學目標:

1、瞭解一些商場和選購商品的有關知識,知道作為消費者應該享有哪些權利。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會靈活處理。

2、初步瞭解農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關係,感悟農業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

3、瞭解塑料的特點及其為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感知塑料廢品處置不當造成的危害;能夠採取行動減輕白色汙染;初步學會通過事例分析工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初步學會辯證地看待工業文明。

4、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國水資源缺乏的狀況;懂得節約用水、用紙的重要意義;自覺養成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靈活處理遇到的意外事情;感悟農業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能自覺地採取行動減輕白色汙染;自覺養成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3

單元 周次 具體內容

德育滲透教育參考目標

實施建議

備註

一、我能為你做什麼

1、在公共汽車上

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

以故事續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

尋找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現象,並糾正。

2、想想他們的難處

能尊重殘疾人,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並積極主動地幫助他們。

採用小組學習、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在體驗、交流、對話中激情、明理。

瞭解調查殘疾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為殘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伸出我的手

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的人的行為。

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

用實際行動幫助殘疾人,成立愛心小組為殘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4、我們贏了

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

運用小組學習、討論、辯論的方式,知道只有團結協作,集體才能進步和發展。

開展我為集體做件事的實踐活動。

二、我的家鄉在變化

5、綠色小衛士

學會從身邊小事做起,持久地採取適當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調查瞭解身邊的環境問題,用實際行動做環保小衛士。

6、我們的民風民俗

瞭解家鄉的民風民俗,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和各種迷信活動。

通過調查、參觀,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和自豪感。

7、家鄉的變化

感受家鄉地變化和發展,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

三、我與外界的聯絡

8、怎樣到達目的地

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的作用,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

利用課件展示、資料搜尋,讓學生關注交通的便利和帶來的現實問題。

製作交通工具模型

9、媒體連著我和你

學習利用媒體安全有效地獲取資訊,增強辨別和自我把握能力。

通過播放錄影、課件等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健康閒暇的本領和閒暇道德觀。

10、辦一張自己的報紙

能收集社會生活中的有效資訊,學會合作辦報。

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辦手抄報

11、怎樣和他聯絡

懂得並遵守通訊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比較不同通訊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通訊方式與自己的親友進行一次實際通訊聯絡。培養學生運用現代通訊工具的能力

進行調查寫一封調查報告

總結、評價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4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共有51名學生,其中男生21人,女生30人。,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較強。但也有一小部分學生比較自私,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五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一),第三元“安全地生活”(二),第四元“花錢的學問”,第五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訊、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麼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上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上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6、滲透法制教育

(1)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2課/我們的生命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第十四條(三)、(四)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九條。

(2)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1課/今天你安全嗎滲透1、《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2、《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六條。

(3)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2課/公共場所拒絕危險滲透1、公共安全的法律意識、行為規則2、《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法》、《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等涉及公共場所安全的法律法規。

(4)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4課/做個聰明的消費者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5)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第1課/讓爺爺奶奶高興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第四條、第七條。

(6)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第2課/伸出愛的手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殘疾人保障法》第三條、第四條、第七條。

四、教學重難點

1、重視自學能力的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科學學習方法的選擇。

2、瞭解生活中的規則,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進度安排(每週3課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5

一、學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學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學生都是今年從村小點並過來的,原在三年級(1)班跟上來的只有18人,僅佔班級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學生學習的基礎十分差,特別是從久吉轉入的好幾個男生,簡直是一竅不通,什麼都不會的那種,就連跟著你讀書都不會張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學生的學習成績真是比登天都難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我也得搏一搏,儘自己所能去做吧,但願能有一定的收穫。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體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

1、能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學習民主的參加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

(四)、全冊的重點、難點:

1、學習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2、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但當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3、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4、知道世界歷史發展一些的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走進美麗的家鄉

課時安排:6課時

教學內容:

主題一:站在高高的山崗上

課時:2課時

1、用眼觀察家鄉 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繪家鄉

主題二:從地圖上看家鄉

課時:4課時

1、用心體會家鄉 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十七條和第十九條。

2、走進不同的家鄉 ,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條。

3、請到我的家鄉

目標:

1、態度:增進對於家鄉的情感,並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對於合作更為積極與自覺的態度。感受到祖國的博大,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

2、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知識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夠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徵和氣候與人們生活風俗習慣之間的關係。

3、知識:認識家鄉的地理位置和特點,初步瞭解祖國領土的遼闊和風俗的多樣。學習4個副方向,能夠知道用8個方向更準確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態度: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及家鄉生活的體驗和今昔對比等活動中,感受生活的`巨大變化。

4、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第十七條和第十九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條的法制教育。

重點、難點:

1、在俯瞰家鄉的活動中拓展對家鄉的認識,增進對家鄉的情感。

2、瞭解4個正方向和4個副方向的關係。

3、在合作繪畫的活動中鞏固對於方向的認識。

4、認識家鄉的多樣性。

5、認識地形圖,初步瞭解如何閱讀地形圖。

6、認識幾個有關溫度的概念。

7、體驗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點:

1、在俯瞰家鄉的活動中拓展對家鄉的認識,增進對家鄉的情感。

2、在合作繪畫的活動中鞏固過於方向的認識。

3、在合作繪畫的活動中增進合作技能。

4、瞭解自己家鄉的地理特點和風俗習慣.

5、初步理解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

6、通過對於有關溫度統計的認識,感受祖國的博大。

7、瞭解地理環境及氣候的不同與人們生活及其風俗習慣之間的關係。

8、總結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

課時安排:12課時

教學內容:

主題一:展覽室裡的故事多:

課時:4課時

1、家鄉人生活的變化。

2、學校裡的變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題二:從家裡帶出來的歷史:

課時:4課時

1、“家庭尋寶”中的發現。

2、過去的遊戲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廚房。

主題三:說不完的家鄉故事。

課時:4課時

1、家鄉名稱的來歷。滲透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第三條

2、家鄉水的故事。 家鄉的水故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八條

目標:

1、態度:深化尊重歷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熱愛家鄉的積極情感,提升可持續發展及環境的保護意識。

2、能力:能夠對具體事物進行搜尋。比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發展邏輯的認識,能夠與同學合作完成學習任務。願意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能夠較為客觀和公正地認識過去,看待今天。

3、知識:知道家庭、學校和家鄉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歷史上的真實面貌,瞭解家鄉的一些文化特色。瞭解年表在表達歷史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學會製作簡單的年表。

4、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第三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八條的法制教育。

重點難點:

1.增進尊重歷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積極情感。

2.掌握通過比較、分析認識事物發展的方法。

3.感受家鄉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4.瞭解學校的過去,通過探究學校的歷史,感受學校的變化與進步。

5.在瞭解和研究學校變化的活動中增進對學校生活的情感。

6.模擬使用過去的生活用品,體驗生活的變化、進步。

7.認識簡單的實物年表,理解作用。學習製作年表。

8.知道小人書是過去孩子們最重要的課外讀物。

9.體驗參與性較強的集體遊戲的快樂,加深友情。

10.家庭廚房及其特點,理解廚房在變化過程中體現出的生活的進步。

11.感受家鄉歷史的悠久以及獨特的傳說

12.瞭解家鄉有關的發展變化的歷史。

13.感受水與家鄉人生產、生活的密切關係。

要點:

1.在各種學習活幼的互幼中,體會探究、比較、合作的價值,勤于思考,樂於與同學們共同學習。

2.學習在尋找資料和蒐集處理資料的過程中選用相關的、有價值的物件。

3.知道一些與水有關的環境保護知識,對家鄉水的狀況有一些具體、實際的瞭解。

4.嘗試合乎邏輯地思考和表達對事物的看法。

5.通過體驗,感受勞動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勞動者情感/

6.通過小人書與今天兒童讀物的對比,體會歷史的發展。

7.增強讀書興趣,提高閱讀和語言表達能力。

8.通過比較,感受兒童生活的變化。

9.學習合乎邏輯地思考和表達。

10.瞭解家鄉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從中探究家鄉的有關歷史。

11.感受水的寶貴,對水資源珍惜的態度。

12.強化學生珍惜家鄉水的情感和態度。

13.促使學生形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第三單元課時:家鄉,我為你驕傲

課時安排:11課時

教學內容:

主題一:從家鄉看祖國

課時:3課時

1、家鄉人的智慧。

2、傳統與進步。

3、來自不同家鄉的文化瑰寶。 來自不同家鄉的文化瑰寶 滲透《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 第一條。

主題二:紮根在家鄉的傳說

課時:4課時

1、鄉音鄉情。

2、鄉風鄉俗。

3、快樂的節目生活。

主題三:建設文明富裕的家鄉

課時:4課時

1、遠離陋習。遠離陋習 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

2.追求文明。

3.可親可敬的家鄉人。

目標:

1、態度:通過認識和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進一步形成家鄉的概念,體會到自己是家鄉的一員,加深對家鄉深層的瞭解,增進對家鄉的情感和建設文明富裕的家鄉的願望,樂於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夠科學地運用各種學習方法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對學習活動中獲得的資料能夠進行一定的整理、分類、比較。分析,並得出正確的結論。

3、知識: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以及家鄉人為家鄉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知道鄉音鄉情,風俗鄉俗的區域性特點,認清陋習對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滲透《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 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二十二條 二十三條的法制教育。

重點難點:

1.知道家鄉的發展是家鄉人辛勤勞動和奮鬥的結果。

2.學會建立名人簡歷檔案。

3.瞭解家鄉的發展歷程,體會家鄉人的聰明。

4.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事物發展的過程。

5.瞭解在家鄉歷史文化發展的程序中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6.瞭解起源於家鄉的民間藝術及其特點。

7.瞭解家鄉的民風民俗。

8.懂得風俗及文化的區域性特點。

9.瞭解不同民族的節目及其節日生活習俗。

10.初步區分社會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現象及行為。

11.學會按計劃做事。

12.瞭解家鄉人是怎樣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建設美好家鄉的。

要點:

1.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

2.學會調查,並能在調查中知道怎樣收集,記錄整課及運用資料。

3.瞭解傳統與進步的含義,懂得進步是以傳統為基礎的道理。

4.通過欣賞不同的文化瑰寶,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進對家鄉和民族的情感。

5、瞭解民間藝術與家鄉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勞動生活關係。

6.知道多姿多彩的風俗,文化是一個地區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繼承家鄉風俗,文化的意識。

8.能夠分辨出各種節日風俗中封建迷信的東西。

9.瞭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現象及行為對社會文明和發展造成的危害。

10.養成以實際行動維護健康文明生活的態度,行為方式。

11.萌發尊重家鄉人和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教學措施

1、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本期將採取小老師帶領國小生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的方法來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

2、採用邊學習課文邊做練習的方法來加強鞏固所學知識。

3、多用多媒體課件和電子白板來輔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為了加強學生對課文知識的識記,多做一些小檢測。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6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訊、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麼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

二、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應注意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三、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7

新的學期又開始了。熟悉的工作環境,熟悉的孩子們,然而他們又是陌生的。新的教學內容、孩子們長大了一歲,心智也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再加上本學期時間短,各種教育因素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新的一學期,要有新的打算,現對新學期工作作如下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四年級四個班的《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任務學生通過三年半的品德學習,已能得到很多知識,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並初步具有正確地觀察自然、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雖說已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閱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國小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這些都要求要有相應的教學形式和方法。而教學實踐證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認識的基礎,是趣味性激發道德動機的橋樑,是道德行為的催化劑,以情育人,永遠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經,今後還須堅持以情育人的教學法。

二、各單元教學要求

通過“引以為榮的家鄉”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進一步瞭解家鄉和祖國不同地區的差異和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了解祖國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觀和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與自然環境的依存關係,培養關愛自然和熱愛祖國的情感。從中國地形圖上了解和熟悉我國地形的特點,一些典型的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內容,初步理解人與自然的依存關係。

通過“縮短時空的通訊”的學習活動,瞭解通訊對我們生命及對生活的重要作用,懂得尊重勞動者。知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與通訊的關係,瞭解其他各行各業都離不開通訊。

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的學習,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交通”,使學生感受到交通與我們生活的聯絡,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以趣激情,匯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3、渲染課堂氣氛,產生情感共鳴。國小生善於直觀體驗,側重形象思維、易受感動。我要力求將課文中的道德知識點與學生情感上的激發點結合起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把靜態的文字、抽象的術語、乾巴的數字變成形象生動的語言或畫面。讓學生在具體認知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敬慕道德榜樣行為的情感。

4、精心設計問題,增強心理體驗。要讓學生理解課文、明白道理,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根據教材的重難點,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對比、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5、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8

1、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為依據,樹立"以人為本、培養能力"的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積極營造&“和諧、平等、輕鬆&”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養成,體現人文關懷,關注學生長期的健康成長。

2、現狀分析

(1)學生分析

學生是非常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但由於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以及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教師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效率。

(2)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三個單元組成。教科書在設計上力求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貼近現實社會,將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兒童的社會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是四年級上學期的第一單元的主題,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費知識。教學方式主要以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為主,目的是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獲取消費的初步感受。

第二單元《生活中的習俗》單元以燃放禮花,懸掛彩燈的情景為背景,其目的為烘托節日的喜慶氛圍。讓學生通過探究節日的習俗,感受到人們節日中享受到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第三單元《安全地生活》是讓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學生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每一天,是家長,學校,社會一直關注的問題。設計本單元讓學生在以有的安全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理解,系統地掌握一些面對突發事件的自救自護本領,為他們今後更好地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各單元的設計圍繞課程標準的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設定綜合性的.學習活動主題,體現教科書內容的生活化和綜合性。主要有學生的家庭,學校和社群生活的內容,家鄉,世界的民族風情,習俗和傳統節日等內容,讓學生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有利於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能力的和諧發展。

3、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

第二單元生活中的習俗

第三單元安全地生活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9

一、指導思想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積極轉變觀念,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對教材中的範例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學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們的年齡大多在十歲左右,思維非常活躍,好奇心較強,見識較廣,對綜合性、活動性較強的品德與社會課頗有興趣。通過多年的學習與生活,他們已經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識,也瞭解了一些社會現象,但實際操作與現實表現還有待加強。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各單元的主題與教學要點如下:

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誠信是金,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明白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執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伸出我們的手,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心,使他們願意伸出自己的手,獻出自己的愛。

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我的綠色日記,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引導學生對家鄉的水、空氣、動植物等環境問題的原因和危害進行考察和探究,使學生初步樹立環保的意識和責任感,激發他們對美好綠色家園的熱愛與嚮往之情。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交通連著千萬家,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社會的飛速進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第五單元的主題是祖國真大,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許多名山名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目標,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上的趣味較濃的活動,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在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教育。

2、善於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多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要給予來自外地農村的孩子更多鍛鍊的機會,讓學生增長見識,陶冶情操,並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擴充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10

春天萬物復甦,我們也進入學的學期了,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制定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幫助學生們初步形成道德判斷力,促進學生更好發展,希望以下計劃對廣大學生起到一定效果。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別能力,孩子對這門課比較感興趣,樂於學習。但學生的自制力差,對課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夠理解,也能跟著做,但永續性不夠,需要老師經常提醒、督促。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注意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從瞭解和認識自己家鄉的歷史、為家鄉做出貢獻的名人開始,安排了“引以為榮的家鄉”、“縮短時空的通訊”、“四通八達的交通”三個主題單元。

第一單元“引以為榮的家鄉”。主要以山西省為切入點,逐步擴大到華北平原等地,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家鄉曾出現的歷史名人和革命英雄故事,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是來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過了解現在為家鄉的發展做出貢獻、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引導學生學習家鄉優秀人物的品質。同時,通過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為家鄉做出貢獻的人們,激發他們自覺為家鄉做貢獻的情感。

第二單元“縮短時空的通訊”。通過讓學生了解通訊的種類和通訊的發展,引導學生感受通訊的發展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電信的發展越來越快,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變化,人們之間生活的距離越來越小,人們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郵政和電信作為通訊的主要部門,辛勤工作著許許多多的人們,教材通過展示“眾人托起一封信”的過程,引導學生尊重在通訊部門工作的人們,並通過案例的分析,教育學生愛護通訊設施,遵守通訊規範。

第三單元“四通八達的交通”。通過學生對交通運輸的發展、交通運輸與我們生活之間關係的瞭解,感受交通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會的發展變化,培養自覺愛護交通設施和交通環境的責任感。通過對乘務員辛勤工作的認識,引導學生尊重他們的工作和勞動。同時鼓勵學生對交通的未來發展進行大膽的想像,並設計未來的.交通工具等,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引導學生從交通的變化中感受祖國的發展變化,為我們的國家而自豪。

三、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人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教學措施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組織安排教學內容,構建學習主題,力求使學生通過學習,促進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併為學生綜合性學習其他課程提供有效的支援。

1、教材中呈現的內容只是提供了一些話題和範例,很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家鄉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和創造。

2、精心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啟發學生觀察圖片和周圍事物,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以生活為主線,引導學生思考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實際問題,進行有拓展性的學習和探索。

3、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資料,分析和運用資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體驗、探究的嘗試活動,激勵學生在學習中有創見,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和成功的體驗。

4、改革教學方式。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資訊,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

周次日期教學內容

第一週2月13日—2月17日《歷史悠久的家鄉》

第二週2月20日—2月24日《革命精神照後人》

第三週2月27日—3月3日《值得驕傲的家鄉人》

第四周3月6日—3月10日《多樣的風俗》

第五週3月13日—3月17日《大家共同出本書》

第六週3月20日—3月24日單元複習

第七週3月27日—4月1日《通訊的種類和發展》

第八週4月5—4月7日《天涯若比鄰》

第九周4月10日—4月14日《感謝你們的服務》

第十週4月17日—4月21日《愛護通訊設施遵守通訊規範》

第十一週4月24日—4月28日《溫情寄給希望國小》

第十二週5月2日—5月5日單元複習

第十三週5月8日—5月12日《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

第十四周5月15日—5月19日《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

第十五週5月22日—5月27日《乘務員辛苦了》

第十六週5月31日—6月2日《愛護交通設施》

第十七週6月5日—6月9日《我心中的交通藍圖》

第十八週6月12日—6月16日單元複習

第十九周6月19日—6月23日總複習

第二十週6月26日—6月30日考試

第二十一週7月3日—7月4日放假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11

二(2)班現有學生5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3人。由於他們各自的家庭不同,家庭教育、經濟基礎等因素都不同,因此學習成績也參差不齊。優秀的孩子較突出,學困生也佔了相當的比例。但經過了一年的學習生活,學生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大部分學生喜歡學習語文。而且在上一學年裡通過閱讀課外書,擴大了識字量,豐富了課外知識,並積累了很多詞語,為學習語文知識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是依然有幾位同學學習語文的態度不正確,不喜歡讀書,認字的數量少。這部分同學也是我這學期需要監督的和幫助的物件。這個學期我對語文教學更是充滿信心,相信在我們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全班同學有會有好成績的。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一個班,學生們經過三個半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寒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群”,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訊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群》,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以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絡,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絡,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訊與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訊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訊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資訊和傳播資訊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與時俱時,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與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訊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遊”“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為中心的社會公德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從小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充滿興趣地參與學校一天的生活,為自己是國小生感到快樂,體驗與人交往的快樂,感受學習的愉快。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謝意與敬重,體會家庭帶給人的快樂感受。願意為美好的明天付出努力。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本人任教的班級是八年級(1)班他們在七年級的社會課中對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對歷史內容相對較為陌生,所以針對學生的這種狀態,教師需要在近段時間內對學生的學習歷史的習慣進行引導,以便他們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為了適應國中的學習節奏、學科知識以及學科特點,都需要我們教師花大力氣去引導和點撥,因此我們的教育教學任務並沒有絲毫的減輕,放鬆不得。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國小生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能對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斷和能力評價。教學中,應該讓所有學生參與評價,通過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增強道德規範自我約束能力。

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閱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範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開啟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它們進一步瞭解我們這個社會,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它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12

一、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為依據和原則,樹立以人為本、培養能力的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積極營造"和諧、平等、輕鬆"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養成,體現人文關懷,關注學生長期的健康成長。

二、現狀分析

(1)四年級學情分析

本年級共有150名新入學兒童,他們個個活潑可愛,天真爛漫。他們懂禮貌,文明習慣較好;經第一天培訓後發現,絕大多數孩子不僅識字量大,而且非常樂於助人,理解能力也較強。學生是非常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但由於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以及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教師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效率。相信在品社課上,他們會認真聽課,收穫更多的好習慣及更好的品德行為。期待他們的進步!

(2)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本教材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由三個單元組成。教科書在設計上力求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貼近現實社會,將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兒童的社會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第一單元《我們在一起》第二單元《成長不煩惱》第三單元《聰明的消費者》,各單元的設計圍繞課程標準的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設定綜合性的學習活動主題,體現教科書內容的生活化和綜合性。主要有學生的家庭,學校和社群生活的內容,家鄉,世界的民族風情,習俗和傳統節日等內容,讓學生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有利於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能力的和諧發展。

三、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第一單元我們在一起。

第二單元成長不煩惱。

第三單元聰明的消費者。

四、教學工作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

本課程引導和幫助學生達到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律、樂觀向上、勤勞樸素的態度。

2、愛親敬長,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制觀念,崇尚公平與公正。

4、熱愛家鄉,珍視祖國的歷史與文化,具有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視野。

5、具有關愛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與方法

1、養成安全、健康、環保的良好生活和行為習慣。

2、初步認識自我,掌握一些調整自己情緒和行為的方法。

3、學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傾聽他人的意見,體會他人的心情和需要,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集體生活。

4、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社會事物和現象,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力所能及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運用資訊的能力,能夠選用恰當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說明問題。

(三)知識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規範和文明禮貌,瞭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懂得規則、法律對於保障每個人的權利和維護社會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影響。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瞭解人類共同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等問題。

4、瞭解家鄉的發展變化,瞭解一些我國曆史常識,知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瞭解影響我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5、初步瞭解影響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環境下人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懂得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五、保障措施

1、要充分發揮美術教學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激發學生喜愛藝術,樂於探索、努力求知的慾望

3、改進學習、教學方法,從國小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研究"教"和"學"的方法,充分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鞏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並逐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13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們經過三個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暑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但是學生的思想行為各不相同,有部分學生畢竟還是比較自私的,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比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行為習慣、思想意識等還需進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第二單元“我會學習”,第三單元“各行各業與生活”,第四單元“多彩的節日”。

四年級上冊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選取了瞭解家鄉,各行各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節日習俗等內容。通過引導學生運用調查了、參觀訪問、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探究,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多種課程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萌發熱愛家鄉之情;教育學生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激發學生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情感以及嚮往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

三、教學目標:

1.探究家鄉的自然環境、資源、物產、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家鄉的發展變化和家鄉的優秀人物,並在探究活動中,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引導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培養刻苦學習的精神,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初步形成問題意識;能正確對待困難,遇到困難不退縮,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多種課程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各種資訊的辨別能力,培養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3、引導學生通過和自身生活直接聯絡在一起的、具體的幾種物品或場所的觀察、瞭解、討論、交流等活動,探究農業、工業、商業等行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感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珍惜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從而豐富學生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學生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辨別能力,為學生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

4、使學生感受春節的快樂,引導學生套就我國各民族的民風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強健康有益的思想觀念,為抵制各種歪理邪說、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學,都起著積極的作用。通過蒐集、交流、討論、講故事、模擬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動,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風俗民情,激發學生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情感,以及嚮往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

四、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地圖學習,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生活。

2、重視自學能力的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科學學習方法的選擇。

3、瞭解各行各業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

4、瞭解多種文化的差異和豐富性,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學進度:

每課一課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14

轉眼新學期開始了,面臨著新生活和新挑戰,為了順利的完成本學期工作,我們組特制定如下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品德與社會》學科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學生為本,緊密聯絡生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二、思想方面:

始終如一地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熱愛本職工作,關心國家大事,堅持政治學習,記錄政治筆記,提高覺悟和意識。注重個人道德修養,為人師表,嚴於律己,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加強團結,與同事相處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組成一個團結協作的大家庭。

三、業務方面: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2、加強課堂教學研究,以簡約有效課堂為目標,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援,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今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15

一、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觀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冊教材共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走進美麗的家鄉”分10課完成,教學內容以家鄉的地理環境為中心,從家鄉的整體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學生對於自己家鄉的認識和了解。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分14課完成,從家鄉人生活的變化切入,幫助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鄉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巨大進步。第三單元“家鄉,我為你驕傲”分14課完成。教學內容以家鄉的文化、民俗為中心,引導學生從更深、更廣的角度瞭解家鄉歷史和文化。

2.學生分析:四年級學生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與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些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了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比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學習中去。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2.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但當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3.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4.知道世界歷史發展一些的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體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能力

(1).能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學習民主的參加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

第一單元 走進美麗的家鄉

單元目標:

1.態度:增進對於家鄉的情感,並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對於合作更為積極與自覺的態度。感受到祖國的博大,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

2.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知識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夠理解不同

的地理特徵和氣候與人們生活風俗習慣之間的'關係。

3.知識:認識家鄉的地理位置和特點,初步瞭解祖國領土的遼闊和風俗的多樣。學習4個副方向,能夠知道用8個方向更準確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

單元目標:

1.態度:深化尊重歷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熱愛家鄉的積極情 感,提升可持續發展及環境的保護意識。

2.能力:能夠對具體事物進行搜尋。比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發展邏輯的認識,能夠與同學合作完成學習任務。願意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能夠較為客觀和公正地認識過去,看待今天。

3.知識:知道家庭、學校和家鄉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歷史上的真實面貌,瞭解家鄉的一些文化特色。瞭解年表在表達歷史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學會製作簡單的年表。

第三單元課時 家鄉,我為你驕傲

教學目標:

1.態度:通過認識和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進一步形成家鄉的概念,體會到自己是家鄉的一員,加深對家鄉深層的瞭解,增進對家鄉的情感和建設文明富裕的家鄉的願望,樂於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夠科學地運用各種學習方法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對學習活動中獲得的資料能夠進行一定的整理、分類、比較。分析,並得出正確的結論。

3.知識: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以及家鄉人為家鄉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知道鄉音鄉情,風俗鄉俗的區域性特點,認清陋習對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